宇宙演化总论_高歌
- 格式:pdf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32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对宇宙生成演化问题的认识上,中国古人有着多种多样的讲解,这些见解可以分为三类:不变说、循环论、演化说。
主张宇宙不变的,以《庄子·知北游》记载的孔子师徒的对话为代表。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孔子的观点是“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即是说,古时与现今一样,宇宙并不存在生成演化问题。
用循环论观点解释宇宙生成演化,这在《庄子》书中已有萌芽,佛教的传入,加重了这种倾向,最终形成了一套精致的宇宙循环论学说。
但是,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宇宙逐渐生成演化的观点。
这一观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比较普及。
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反映出上古先民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即已透露出宇宙早期是混沌的,经过演化逐渐形成后世所见形状的思想萌芽。
诗人屈原脍炙人口的诗篇《天问》,开篇伊始就提出了与天地起源有关的问题,也反映了这种认识。
哲学家老子则直截了当地提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承认宇宙是逐渐生成的,必然要回答一个问题:宇宙由何而生?老子《道德经》回答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可是,绝对的无怎么能产生出有呢?对此,即使睿哲如老子也只能模糊其词地解答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当然难以令后人满意。
为了避免“有生于无”的困境,古人对这一命题做了修正,认为无不是无有,而是无形。
这里“形”指固定的形体,无形指没有固定形体的生成宇宙万物的原初物质,即所谓混沌不分的气。
这一推进,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学说的繁荣,且在《淮南子》书中,作者为我们绘制出具有典型性的宇宙演化图景:宇宙初始是一团混沌不分的气,由这团气中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这导致阴阳二气的分离。
阳气体性轻清,飞扬上升而为天;阴气体性重浊,凝结聚滞而成地。
阴阳二气的集聚,导致日月星辰的产生;阴阳二气的推移运动,造成四季往复,万物衍生。
宇宙概观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宇宙的起源与发展1. 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被广泛接受为宇宙起源的最主流理论。
该理论认为,宇宙曾经处于一个高度热密度、高度能量的状态,然后在一次大规模的爆炸中迅速膨胀并冷却,形成了我们所知的宇宙。
2. 宇宙演化在大爆炸后,宇宙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
从最初的高能量高温状态到今天的不断膨胀的宇宙,形成了各种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
3. 宇宙膨胀宇宙的膨胀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宇宙演化模型。
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宇宙的膨胀是一种不断加速的现象,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宇宙学中的一大突破。
4. 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星系是宇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演化是宇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星系的形成多与宇宙初期的结构形成和引力作用有关,而星系的演化主要受到恒星生成、超新星爆发等因素的影响。
二、宇宙结构与成分1. 宇宙中的星系星系是由恒星、行星、星际物质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在宇宙尺度上,星系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等。
2.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指填充在星系之间的物质,包括气体、尘埃、暗物质等。
星际物质对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宇宙中的重要物质来源。
3.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的光源,其形成与演化是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同类型的恒星对宇宙结构和化学元素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4. 行星与卫星行星和卫星是围绕恒星或其他天体运转的天体,它们的形成与演化也是宇宙学中的重要课题。
地球、木星、土星等行星及其卫星都是我们熟悉的星体。
5. 黑洞黑洞是宇宙中一种极端的天体,其引力极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离其范围。
黑洞是宇宙中许多重要现象的产生地,如宇宙射线、喷流等。
6. 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宇宙学中的两大谜团。
暗物质是宇宙中的一种未知物质,其存在可以解释一些天体运动的规律性。
暗能量则是一种未知力量,其作用被认为是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
三、宇宙中的物理现象与事件1. 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宇宙中产生的高能粒子,其来源可能包括超新星爆发、活动星系核、黑洞等。
宇宙基础知识(1)胡经国《宇宙基础知识》全文目录一、前言二、宇宙的基本概念三、宇宙的组成与结构四、宇宙的年龄五、宇宙大爆炸起源概说六、宇宙大爆炸学说七、大爆炸宇宙模型八、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论据九、宇宙有中心吗?十、宇宙大爆炸学说评价十一、十大可能外星生命发源地下面是正文一、前言1、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的报道据《每日邮报》2010年报道,欧洲科学家利用“普朗克”天文望远镜完成了首张全天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
该图成功地捕捉到了宇宙大爆炸起源的遗留痕迹,对于宇宙起源和演化过程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残余电磁辐射。
其特征与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电磁辐射相同;其频率属于微波范围。
绝对温标亦称开氏温标,用符号K表示。
它也是一种热力学温标。
该温标规定:摄氏零下273.15℃,为绝对温标的零点,称为绝对零点或绝对零度。
其分度法与摄氏温标相同,即绝对温标上相差1K时,摄氏温标上相差1℃;所不同的只是,绝对温标上水的冰点定为273.15K,沸点定为373.15K。
绝对零度等于零下273.15℃,约等于零下273℃。
上述历时6个月完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全景展示了孕育人类的银河系的现状,同时提供了宇宙形成之初的珍贵信息。
图像上遍布于整个银河的宇宙尘埃网络,是正在形成或已经开始其生命历程的新星的摇篮。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为人类勾画出一张137亿年前大爆炸后新生宇宙的蓝图。
图片上颜色的深浅变化代表了温度和密度的细微差别。
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是这些细微差别,使最初的宇宙的某些区域密度加大,最终演化成为今天的各大星系。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覆盖整个宇宙。
但是,在这张图像上,许多部分都被银河掩盖了。
科学家将通过精密的数据分析,剥离出全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信息,并希望能够从中得出大爆炸后宇宙膨胀的详细过程。
2、“普朗克”天文望远镜2009年5月14日,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欧洲阿丽亚娜5-ECA型火箭发射升空。
航空动力专家高歌:震憾诠释暗物资、暗能量、真空能!展开全文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于11月4日到9日在珠海举行。
新浪航空在航展现场有幸邀请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歌教授进行访谈。
以下为访谈内容:【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航传媒、新浪网、CCTV7联合主办的新闻直播室节目。
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北航高歌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动力方面的专家。
非常欢迎您的到来。
【高歌】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新浪网的网友一起交流思想,交流吧,那就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主持人】高老师,我知道您最近一段的研究方向,我是从一本书中了解到的,《蓝星科技畅想》,我以前也是您的学生,当时教授给我们的是比较传统的航空理论,但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非常前沿的概念、理念,您是怎么想起写这本书的呢?【高歌:】我感到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和二十世纪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我觉得我们人类的科技正处在一个大的飞跃前夕,还不是前夜,而是黎明前,已经显现了曙光。
这样的话,我们就必须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去迎接新曙光的出现。
这个思想上的准备,我觉得就是要基本概念,我们年轻时经常讲人生观、世界观,的确不错,在二十一世纪科技大飞跃的前夕,我们真的是需要从物质观、宇宙观,就是说从我们周边的一切环境基本观点上来检验我们的观点和过去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东西需要更动,有什么需要往前看,更符合物理的真实,更符合大自然。
【主持人:】我在书中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也是从来没有想像出来的概念,暗物质、显物质、等离子体等等一些新的动力形式,这是已经成为定论了的东西吗?【高歌:】没有成为定论,但是已经成为公认的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主题。
怎么说呢?我们过去认为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再加上看不见但是我们能够测试出来的,比如说空气、场,我们把场也看作一种物质,电场、磁场、引力场等等。
这样的物质我们统统称之为可见的显物质。
那么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基本的物质观上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这么说,就是在前沿科学的很多领域已经接触到这些问题了,但是我们的教科书没有跟上,我们学校的教材没有跟上,所以在课堂里你就听不到这样的内容,但是如果你上网或者查科技最前沿杂志,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已经是非常非常的普遍,而且引人注目。
宇宙学和宇宙膨胀的基本原理宇宙学是一门关于宇宙的研究学科,它探索的是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等问题。
而宇宙膨胀则是宇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揭示了宇宙的扩张和变化。
从古代开始,人类便对宇宙的起源和本质有着浓厚的兴趣。
古人们用神话和宗教的方式来描绘宇宙的形成,认为宇宙是由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创造的。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逐渐发展出了更为深入的宇宙学理论,并证实了宇宙的膨胀。
宇宙膨胀的证据之一就是宇宙的红移现象。
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在1929年观测到了遥远星系中的红移现象,即它们的光谱向长波长方向偏移。
这个发现表明,远离我们的星系越远,它们的红移越大。
这就意味着宇宙中的物体在远离我们,也就是宇宙正在膨胀。
这一发现奠定了宇宙膨胀理论的基础。
根据宇宙膨胀理论,宇宙的膨胀是由于大爆炸的发生引起的。
据估计,宇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爆炸,也就是所谓的“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膨胀,并持续至今。
膨胀的速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缓慢的,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宇宙膨胀的速度正在加快,这被称为宇宙加速膨胀。
那么,宇宙膨胀的原理是什么呢?宇宙膨胀的原理可以归结为弗里德曼方程和宇宙学原理。
弗里德曼方程是描述宇宙膨胀动力学的数学方程,而宇宙学原理则是指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匀且各向同性的。
这两个原理的结合,揭示了宇宙膨胀的本质。
弗里德曼方程告诉我们,宇宙膨胀的速度与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有关。
根据当前的观测结果,宇宙主要由暗能量、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组成,其中暗能量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主要因素。
暗能量的本质及其作用机制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它对宇宙膨胀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宇宙学原理则告诉我们,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匀且各向同性的。
这意味着宇宙的空间在三个维度上没有特定的方向性,任何一个观测者所处的位置都是等同的。
这个原理的基础是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均匀性,这是大爆炸之后宇宙的残留辐射。
宇宙学原理与弗里德曼方程相互支持,共同揭示了宇宙的膨胀机制。
宇宙的起源有哪些学说?宇宙起源学说盖天说“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说”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实际上却很难自圆其说。
比如方形的地和圆形的天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
于是,天圆地方说又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还有八根柱子支撑着。
但是,这八根柱子撑在什么地方呢?天盖的伞柄插在哪里?扯着大帐篷的绳子又拴在哪里?这些也都是天圆地方说无法回答的。
到了战国末期,新的盖天说诞生了。
新盖天说认为,天像覆盖着的斗笠,地像覆盖着的盘子,天和地并不相交,天地之间相距8万里。
盘子的最高点便是北极。
太阳围绕北极旋转,太阳落下并不是落到地下面,而是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就像一个人举着火把跑远了,我们就看不到了一样。
新盖天说不仅在认识上比天圆地方说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古代教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新盖天说中,有一套很有趣的天高地远的数字和一张说明太阳运行规律的示意图——七衡六间图。
古代许多圭表都是高8尺,这和新盖天说中的天地相距8万里有直接关系。
盖天说是一种原始的宇宙认识论,它对许多宇宙现象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同时本身又存在许多漏洞。
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精确的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中“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说法后,盖天说从此便破产了。
浑天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日月在东升以前和西落以后究竟停留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一直使古人困惑不解。
直到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宣夜说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
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
“宣夜”是说天文学家们观测星辰常常喧闹到半夜还不睡觉。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说到宇宙可能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浩瀚无垠,正是由于宇宙的存在才让一切生物的起源与生存有了载体,然而宇宙总是那么神秘,我们看不到宇宙的尽头,关于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一直都着几种不同的说法,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大爆炸说其实最早的宇宙起源学就是说盖天说。
“天圆地方说”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却很难自圆其说。
比如方形的地和圆形的天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
于是天圆地方说又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还有八根柱子支撑着。
但是问题又去了这八根柱子牵在什么地方以及天盖的伞柄挂在哪里,又或是扯着大帐篷的绳子又拴在哪里,这些问题也都就是天圆地方说道无法回答的。
至了战国末期代莱盖天说问世了,崭新盖天说指出天像全面覆盖着的斗笠,地像全面覆盖着的盘子,天和地并不平行天地之间距离8万里,盘子的最高点就是北极。
太阳围绕北极旋转,太阳落下并不是落到地下面,而是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我们不得不承认新盖天说不仅在认识上比天圆地方说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古代教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盖天说是一种原始的宇宙认识论,它对许多宇宙现象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同时本身又存在许多漏洞。
至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准确的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中“日影千里高一寸”的观点后盖天说从此便宣告破产了。
浑天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它们从哪里去,又至哪里回去了,日月在东升以前和西落以后究竟逗留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一直并使古人困惑不解。
直到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
“宣夜”是说天文学家们观测星辰常常喧闹到半夜还不睡觉,据此推想,宣夜说是天文学家们在对星辰日月的辛勤观察中得出的。
另外就是我们比较熟识的地心说,它就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道,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明确提出,后经亚里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创建和健全出来。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前言:这学期我们选修了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这门课程,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跟随徐老师进行学习,了解了宇宙的形成过程,星系的组成,宇宙的演化过程等很多知识,同时,徐老师也经常给我们播放相关的视频,使一些宇宙相关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我对天文学向来报有一种强烈的好奇与好感,选择这门课程我感到很开心.接下来,我会结合老师的讲课以及自己的课外拓展,谈一谈我对宇宙的了解和认识。
(一)宇宙的起源目前关于宇宙的起源的理论影响较大的便是大爆炸理论。
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过宇宙起源的主题教育片,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便是其中几位美国学者的那种独特的思想观点。
大爆炸理论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宇宙在爆炸之后开始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现在宇宙物理学的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或者是它的延伸,或者是进一步解释,例如大爆炸理论下星系如何产生,大爆炸时发生的物理过程,以及用大爆炸理论解释新观测结果等. 这个理论首先是建立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
同时也比较自然地说明了许多观测现象,而且理论和观测结果能较好地相符。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该理论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星系谱线红移这个新的知识概念。
根据哈勃定律。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系的谱线红移量,就能求出星系的视向速度,进而能得出它们的距离.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令人信服,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视界问题,均匀度问题和重子不对称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原始火球”是从哪里来的?而目前另一种理论是定宇宙永恒说.这种理论认为宇宙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说,一些星体湮没了,在另一处会有新的星体产生。
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变化,在整体范围内是稳定的。
[转载]天体演化原文地址:天体演化作者:天体是指在宇宙中自成一体的物体。
天体分为星云、星块、星球、星系。
根据星球的大小分为:彗星、卫星、行星、红矮星、巨星,超巨星。
行星的质量是太阳的0.07倍以下,红矮星的质量是太阳的0.07~0.6倍,巨星的质量是太阳的0.6~25倍,超巨星的质量是太阳的25倍以上。
宇宙中的天体此消彼长,循环演化。
天体演化的周期大约需要几十亿至几百亿年。
人类不可能观察到天体演化的周期过程,但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演化阶段天体来推测天体演化的周期过程。
【天体演化周期律】星块吸积星云成为星球,星球再吸积星云成为巨星,巨星衰变成红巨星,红巨星甩掉大气层蜕变成白矮星,白矮星冷却成黑矮星,黑矮星爆发成冷星云,冷星云吸收辐射能量成为热星云,热星云产生凝聚力。
天体演化周期律证明:“宇宙热寂”现象不可能出现。
根据星云的密度和星球的吸积半径计算,在一片星云内不可能形成一颗巨星。
小星球将一片星云吸积完后,再进入另一片星云继续吸积,经过多次吸积才能成为巨星。
我们把星球的这种多次吸积方式称为“星球轮牧”。
星球体积越大,内部压力也就越大。
当星球内部压力达到一定压力时开始核聚变,产生高温,当星球表面温度达到1000K时开始辐射可见光。
星球体积越大,发光能力越强,发光能力约和体积的四次方成正比。
太阳是经过多次吸积形成的,如果太阳不能补充能量,就会因饥饿导致体温下降。
太阳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会导致地球温度的周期性变化。
第一节星云星云是指由分子等微观物质组成的云状天体。
星云的温度只有几十K,密度10-10千克/米3。
根据星云的分布密度估计整个银河系有4~5万个星云,已观测到的星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星云的总质量约占银河系总质量的15%。
根据星云的形态分为喷发星云、爆发星云和弥漫星云。
喷发星云和爆发星云是星云的前期形态,弥漫星云是星云的后期形态。
一、喷发星云喷发星云是从巨星的两级喷发产生的星云。
例如:“蝴蝶”状星云是喷发星云。
中国古代的天文思想和天文学说古代中国对天体的认识有三种:一是盖天,二是宣夜,三是浑天。
盖天说认为天如同一个“盖笠”,即南方的斗笠形,中高外低,地如同一个扣着的盘子,也是中高外低。
《周髀》为盖天说。
《晋书说:“北极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以六万里,北极下地高子外衡下地亦六契里。
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
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周髀》在利用晷影推算的过程中,应用了勾股定理。
《周髀》家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
”天圆地方的观念与“地如覆槃”矛盾。
《易.系辞》记载的天体论,主要是昼夜说。
以前谈到过,《易》的理论基于天文历算,宣夜说的具体方法却未传下来。
《晋书》说,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传授的理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飞无极......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天体飘浮在太空中,由“气”推动它们运行。
晋代虞喜《安天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于不测。
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
“他认为”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而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
“针对的就是”天圆地方。
虞耸认为“天似穹窿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
......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
......斗极之下不为地中,当对天地卯酉之位。
......”姚信认为“天之体南低入地,北则偏高。
又冬至极低......夏至极起......极之立时,日行中地浅,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昼长也;极之低时,日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地下,故昼短也。
”人们对这些说法表示否定。
然而《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践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与《安天论》很相似,意义和用词有相通的地方。
《系辞》全篇还有很多说法体现了宣夜说的观点。
如“崇效天,卑法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第一章宇宙探索1.4 恒星的演化相关素材]恒星演化是一个恒星在其生命期内(发光与发热的期间)的连续变化。
生命期则依照星体大小而有所不同。
单一恒星的演化并没有办法完整观察,因为这些过程可能过于缓慢以致于难以察觉。
因此天文学家利用观察许多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恒星,并以计算机模型模拟恒星的演变。
恒星的演化过程1.恒星的形成在宇宙发展到一定时期,宇宙中充满均匀的中性原子气体云,大体积气体云由于自身引力而不稳定造成塌缩。
这样恒星便进入形成阶段。
在塌缩开始阶段,气体云内部压力很微小,物质在自引力作用下加速向中心坠落。
当物质的线度收缩了几个数量级后,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气体的密度有了剧烈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失去的引力位能部分的转化成热能,气体温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加,气体的压力正比于它的密度与温度的乘积,因而在塌缩过程中,压力增长更快,这样,在气体内部很快形成一个足以与自引力相抗衡的压力场,这压力场最后制止引力塌缩,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力学平衡位形,称之为星坯。
星坯的力学平衡是靠内部压力梯度与自引力相抗衡造成的,而压力梯度的存在却依赖于内部温度的不均匀性(即星坯中心的温度要高于外围的温度),因此在热学上,这是一个不平衡的系统,热量将从中心逐渐地向外流出。
这一热学上趋向平衡的自然倾向对力学起着削弱的作用。
于是星坯必须缓慢的收缩,以其引力位能的降低来升高温度,从而来恢复力学平衡;同时也是以引力位能的降低,来提供星坯辐射所需的能量。
这就是星坯演化的主要物理机制下面我们利用经典引力理论大致的讨论这一过程。
考虑密度为ρ、温度为T、半径为r的球状气云系统,气体热运动能量ET= RT= T(1) 将气体看成单原子理想气体,μ为摩尔质量,R为气体普适常数为了得到气云球的的引力能Eg,想象经球的质量一点点移到无穷远,将球全部移走场力作的功就等于-Eg。
当球质量为m,半径为r时,从表面移走dm过程中场力做功:dW=- =-G( )1/3m2/3dm(2) 所以:-Eg=- ( )1/3m2/3dm= G( M5/3于是: Eg=- (2)]气体云的总能量: E=ET+EG (3)热运动使气体分布均匀,引力使气体集中。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