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除草剂药害解决
- 格式:ppt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9
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及解救措施周峰九十年代后,随着除草剂的大量推广应用,除草剂药害的广泛存在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真正的药害原因错综复杂和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方面的因素和使用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也有除草剂本身的因素造成的,任何作物对除草剂都不具有绝对的耐性或抗性,而所有除草剂品种对作物与杂草的选择性也都是相对性的,在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与正确的使用技术时,才能显现出选择性而不伤害作物。
一、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1、药滴沾染与雨点溅染应用除草剂之中一些选择性稍差的品种,如在大豆田应用杂草焚、克阔乐、虎威,由于气象条件不良及作物长势较弱,有时会使大豆沾着药滴的叶片局部产生灼斑。
另外,在玉米田应用灭生性除草剂克芜踪,在稻田埂上应用草甘膦等,由于防护措施不严,常有少量雾滴落到玉米下部的叶片上或稻田边缘的稻叶上,造成一些局部的药害。
2、雾滴直接飘移与挥发飘移喷施除草剂时,或多或少都有飘移的问题。
尤其应用一些蒸气压较高(>0.133322帕)、挥发性较强的品种,如2,4-滴丁酯、2甲4氯钠、麦草畏、氟乐灵、禾草敌、异恶草松等,在喷施过程中,由于形成的雾滴过小、温度过高、空气相对湿度过小、风力过大、光照过强,喷头位置距地面或叶面过高、液泵压力过大等,均易造成雾滴挥发与飘移,因此,往往会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等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
其中,以2,4-滴丁酯最为严重与突出,在地面喷施,其雾滴有时能飘移到1000-2000米的距离,各地在应用2,4-滴丁酯时,因雾滴飘移曾多次发生过药害事故。
3、土壤残留应用三氯苯类、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二苯醚类及其他杂环类除草剂之中的一些在土壤里残留时间较为持久的除草剂品种,若与作物轮作体系协调不当,往往会对后茬敏感作物造成危害。
例如,大豆田施用豆磺隆造成下茬甜菜、马铃薯严重药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4、除草剂安全性不强用于茎叶处理的触杀型除草剂,如克阔乐、杂草焚、氟磺胺草醚对大豆的安全性不很强,施用之后,难免会使适用作物产生一些暂时性药害。
除草剂药害解决方案大全除草剂发生的药害,特别是与光合作用抑制剂类除草剂(如莠去净、扑草净、西草净、嗪草酮、绿麦隆等)药害相似。
区别在于除草剂的药害症状是首先出现在老叶上。
从茎、叶上的症状分析除草剂药害1.谷类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的新叶变黄,叶鞘下部腐烂,然后老叶变黄。
它是禾本科除草剂(如纳楚净、净禾草g、净银萨德、盖卡农等)的危害。
2、阔叶植物生长受阻,褪绿或变紫,叶脉有时发红或紫,生长点末端死亡。
禾本科植物生长受阻,叶脉间发黄或变紫,子叶可能不展开,侧根很少。
是咪唑啉酮类或磺酰脲类除草剂(如:咪草烟、苄嘧磺隆、氯磺隆等)的药害。
3.叶片上出现白斑,子叶和真叶顶部变白。
它是由接触甲草胺(快速收获)等除草剂或阿特拉津等光合作用抑制剂引起的。
4、叶子顶端褪绿变白,有时发黄或淡绿,并经叶缘向下蔓延。
是三氮苯类除草剂通过根吸收进入植株出现药害,如:莠去津、敌草隆等。
5.叶的下部变绿变白,有时颜色从黄色变为橙色,并通过叶脉向上扩散。
它是一种尿素化合物,由根系吸收和传导(如绿磺隆和敌草隆)引起。
6、整个叶片的主脉和侧脉褪绿变黄,有时也扩展到叶脉之间。
是脲嘧啶类、三嗪酮类除草剂药害,如:除草定、嗪草酮。
7、植物叶子出现水渍状白斑,随后很快变褐色。
是灭生性除草剂如克无踪(百草枯)、利农药害。
8.叶组织出现白点(茎叶后喷施)或叶基部白色,中脉褐变。
细胞膜破坏剂,如焚烧杂草、虎尾、克枯乐、gol等除草剂。
9、子叶和真叶叶柄褪色,颜色由白到紫,通过叶脉扩展,并从叶脉进入组织。
氟咯草酮药害。
10.白化病,叶脉之间的颜色从白色变为紫色,叶脉本身长时间保持绿色。
毒死蜱和异恶唑酮(广灭灵)的农药危害。
11、叶子首先变黄,然后转为褐色,症状始于新生部位。
如:草甘膦药害。
12.整个植株受到抑制,叶片变红变脆。
例如,萝卜硫素的药物损伤。
13.芽短且发育不良,叶深绿色且脆。
药物损伤细胞生长抑制剂,如氟乐灵、十天补、合大黄等除草剂。
14、叶子和茎出现激素类药害症状,叶柄卷缩,叶子边缘向下卷曲并变紫色,茎弯曲,有时增厚坏裂。
除草剂药害预防及补救措施摘要介绍预防除草剂产生药害的方法以及除草剂发生药害后如何补救。
关键词除草剂药害;预防;补救除草剂像化肥一样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使用除草剂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田间除草效果。
然而,使用不当也会因药害给农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如何减少除草剂的药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选用对路除草剂除草剂有严格的使用范围,有时一字之差,就可能酿成大祸。
如:丁草胺和乙草胺、苄嘧磺隆和氯嘧磺隆,虽然都只差一字,却一个在水田用、一个在旱田用。
水稻、大豆、玉米,不同种类的蔬菜和作物需要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同种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不同的下茬(季)作物,需要不同种类的除草剂。
因此,购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因素。
慎用新品种,对从未使用过的除草剂,一定要慎重,应先通过小面积试验或看周围人的使用结果是否安全、效果如何之后,再决定用还是不用。
2注意除草剂浓度有些农民喜欢加大除草剂的使用浓度,许多农药商也喜欢向农民推荐使用高浓度农药,这是很危险的。
随意加大浓度,可导致药害发生,如乙草胺会导致大豆药害,2,4-D丁酯会导致玉米药害。
3注意农药飘移危害许多药害纠纷往往是由于农药飘移造成的。
这是因为每种农作物都有一些敏感农药品种,对于敏感作物只要微量的除草剂就能造成药害。
如2,4-D丁酯雾滴飘移可以影响百米以外的葡萄;施用二氯喹啉酸的稻田水浇菜田会引起蔬菜药害。
作物对农药敏感的例子还很多,如葡萄、大豆等双子叶植物对2,4-D丁酯敏感;水稻对氯嘧磺隆、拉索敏感,乙草胺对黄瓜、菠菜、小麦、谷子、高粱等作物不安全;阿特拉津对蔬菜及梨树、桃树不安全。
4注意下茬(季)作物有些除草剂残效期长,对下茬(季)敏感作物有影响。
如新开的水田、菜地及新建温室中的小苗不长、烂根或死苗,多因上茬使用除草剂所致。
因此,在选用除草剂时,一定要考虑下茬(季)要种的是什么作物,如下季种甜菜、马铃薯、瓜类、高粱、水稻、棉花、蔬菜等就不能选用阿特拉津、氯嘧磺隆、氯磺隆等除草剂;下茬种大豆、小麦时,上茬作物选用阿特拉津时要减半量使用。
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与解救除草剂的应用安全性至关重要,农业生产中经常发生药害问题。
出现药害的原因较复杂,除了药剂本身的安全性外,许多都是使用不当引起的,结果给农民造成惨重损失。
要避免药害,必需查清发生原因,采取补救措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作物药害实例分析农场发生药害最多的是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种衣剂和微肥。
近几年来,仅收集到的水稻、大豆、玉米、小麦和经济作物药害实例就有63例,面积达480044亩。
2001年以前多年连续干旱,除草剂的用量普遍增加。
2002年降雨量多,习惯于大用量的农民造成了严重药害。
1.1 水稻药害实例占各种作物42%,受害面积达38715亩。
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11例,占水稻药害的40%):主要品种有:壮秧剂、育苗灵、移栽灵、生根粉(灵、宝)、二氯喹啉酸等。
受害面积24000亩。
药害症状与特点:苗床不显症状,移栽插秧后不发苗,心叶不长,畸形,生长点坏死,叶色浓绿,有的心叶呈筒状,不展开,分蘖也畸形。
1.1.2 除草剂:丁草胺(6例,占水稻药害22%):症状:稻苗受抑制,不生长、不发根、不分蘖。
有的心叶坏死,以后又挤出新分蘖,贪青晚熟,瘪粒多、减产。
残留(咪草烟、豆磺隆等)(4例,占水稻药害15%):症状:苗床稻苗心叶停止生长,心叶难抽出来,叶色浓绿,株高仅2~3厘米。
插秧后17~18天仍不扎根生长。
1.2 大豆药害占各种作物实例的23%,受害面积40多万亩。
种衣剂药害:问题最多、面积最大、损失严重。
特点:出苗晚,严重抑制生长。
苗畸形根不长,轻者贪青晚熟减产,重者死苗绝产。
原因:①产品质量问题;②自己配制,没经农药登记和联网试验;③低温气候影响。
不安全的药剂:50%乙草胺(90%乙草胺降大雨也不安全)、2,4 D丁酯、豆磺隆、咪草烟、嗪草酮等。
这些药剂的混剂也不安全。
1.3 玉米主要是残留药害:氟磺胺草醚药害,叶黄、心叶死亡,根及苗生长点变黑褐色。
豆磺隆药害叶绷褐紫色,似缺素症。
轻松解决除草剂药害!作物的主要营养和微量元素过量或缺乏都会产生与除草剂相似的受害症状。
1、氮肥(N)和钾肥(K)播种玉米或玉米追肥时,氮、钾肥靠近种子的地方浓度过高,玉米幼苗叶尖变黄或出现枯斑。
在苗后追施氮肥,粘在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的烧伤枯斑。
玉米幼苗缺氮,生长迟缓,叶小而黄,叶鞘常呈紫红色;玉米成株缺氮或缺钾可见“V”形黄化叶。
小麦缺氮植株细弱、下部叶黄化。
大豆缺钾时叶缘变黄,但叶脉仍保持绿色。
2、微量元素硼、铁、镁、锌缺乏时,叶片边缘显示黄色或紫色,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也会出现中脉变色。
在单子叶植物中,中脉间出现黄色条状,特别是玉米症状长时间可见。
水稻缺镁老叶由尖端开始黄化。
大豆缺镁中部叶脉间失绿,黄化由叶尖开始,叶脉保持绿色。
除草剂发生的药害,特别是与光合作用抑制剂类除草剂(如莠去净、扑草净、西草净、嗪草酮、绿麦隆等)药害相似。
区别在于除草剂的药害症状是首先出现在老叶上。
1、禾谷类植物、牧草新长出来的叶变黄,叶鞘内下部腐烂,接着老叶变黄。
是禾本种类除草剂(如拿捕净、精禾草克、精隐杀得、盖草能等)的药害。
2、阔叶植物生长受阻,褪绿或变紫,叶脉有时发红或紫,生长点末端死亡。
禾本科植物生长受阻,叶脉间发黄或变紫,子叶可能不展开,侧根很少。
是咪唑啉酮类或磺酰脲类除草剂(如:咪草烟、苄嘧磺隆、氯磺隆等)的药害。
3、叶子上出现白色斑点,子叶和真叶顶端变白。
是接触除草剂如丙炔氟草胺(速收)或光合作用抑制剂如莠去津等除草剂药害。
4、叶子顶端褪绿变白,有时发黄或淡绿,并经叶缘向下蔓延。
是三氮苯类除草剂通过根吸收进入植株出现药害,如:莠去津、敌草隆等。
5、叶子下部褪绿变白,有时颜色由黄到橙,并经叶脉向上蔓延。
是脲类化合物,由根吸收并传导所致(如:绿麦隆、敌草隆)。
6、整个叶片的主脉和侧脉褪绿变黄,有时也扩展到叶脉之间。
是脲嘧啶类、三嗪酮类除草剂药害,如:除草定、嗪草酮。
7、植物叶子出现水渍状白斑,随后很快变褐色。
除草剂药害发生的症状、原因及补救措施目前在我市主要农作物生产中,化学除草具有高效、彻底、省工、省时等功效,使用面积非常大,挽回产量损失高达16.4%,已经成为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除草剂药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春季是除草剂使用最频繁的时间段,如果品种使用不当或施药方法不对等,就会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药害,其危害仅次于有害生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对除草剂药害进行全方面的认识,采用科学的方法预防或减轻药害。
一、除草剂的使用方式1、土壤处理法:将除草剂直接喷洒于土壤表面防止杂草出苗,分为:⑴播前土壤处理法⑵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法⑶苗后土壤处理法。
2、茎叶处理法:将除草剂直接喷洒到生长期杂草茎叶上。
二、下药害的分类除草剂的药害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隐性药害,由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引起。
其药害症状在施药后短时间内不明显,需要经过相当时间才表现症状。
通常表现在播后苗前除草剂和激素类除草剂。
第二种是显性药害,由触杀型的除草剂引起。
其药害症状明显,不传导,容易辩认。
通常表现在苗后除草剂。
常见药害有漂移药害和残留药害。
一次性漂移药害包括喷幅间漂移和远距离漂移,二次漂移包括挥发漂移。
三、药害的症状,药害症状随着除草剂的品种、作物种类和生育期不同而不同。
但同一类除草剂所引起的药害症状基本相似,常用除草剂可概括为以下10类:1、激素类除草剂代表药剂:2,4-D丁酯,2甲4氯等。
因为在我市2,4-D丁酯药害在玉米和葡萄上出现最多,所以在这里给大家详细描述一下:在玉米上药害症状:土壤处理时会造成幼芽弯曲,幼根向上生长,生长受抑制。
茎叶处理时,造成茎扭曲,叶片变窄,有时皱,心叶卷成牛尾状难以抽出;茎秆脆,易折断;茎基部鹅头状,支撑根短,易倒伏。
在葡萄上药害症状:叶片向正面纵卷,叶片的尖端、边缘及中间产生不规则斑枯,严重者整个叶片干枯,幼嫩部分症状较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株新梢出现严重扭曲,叶片出现扇叶变形,叶脉发黄等症状。
部分常用除草剂药害产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近年来,随着除草剂种类的增多和使用数量的增加,农民反映除草剂药害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了解除草剂药害症状、产生原因,利于咱们在农业技术指导中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给出预防补救措施。
目前又正值除草剂药害高发期,那现在我就咱们当地几种常用除草剂对作物产生药害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与大家共同学习,古语说:“温故而知新”,希望在这次共同学习中大家都有所收获,不足之处也敬请批评指正。
一、乙草胺乙草胺是选择性芽前土壤封闭处理剂,生产上用在玉米、油菜、大豆、花生田的播后苗前封闭除草。
施入土壤后药物被植物幼芽吸收,在植物体内干扰核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使幼芽、幼根停止生长。
(一)乙草胺药害症状玉米田在使用乙草胺封闭除草产生药害表现为两种症状:一种是在玉米种子发芽出土前,玉米芽中毒弯曲严重变形不能出土,造成缺苗;一种是在玉米出苗时芽俏中毒僵硬变成锥形,造成新叶无法正常生长展开,部分干枯死掉或直到芽俏干枯破裂,新叶才扭曲的展开,最终多数形成弱苗导致小棒或空杆。
(二)玉米地使用乙草胺产生药害分析:1.用药量大,兑水量少用50%乙草胺乳油防治玉米田间杂草,每亩用药量在100~150毫升,对水30—45公斤喷雾,在土壤表面形成很好的封闭层,防效可达95%;超出此用药量范围就容易产生药害,生产中有的农民为了省工省力都少用水且加大用药量,每亩用药量达200~400毫升,对水量20~25公斤,个别的每亩用药量500毫升以上,所以产生药害。
2.施药后降雨遇高温,种子播后萌发出苗期遇20~30毫米大雨,将土壤表层的乙草胺除草剂通过雨水渗透到土层内,直接接触玉米种子根使之受害枯死;雨后高温烈日,水分蒸发量大,根系受害后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降低,造成小苗生长受阻,僵苗不发。
3.乙草胺只能用于作物播后苗前,不能用于玉米出苗后。
各种除草剂都有安全合适的施药时间,用药时间不适宜也会引起药害。
(三)预防补救措施1、首先,培训普及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十分必要:有的农民在玉米田产生乙草胺药害时,认识不到是药害,总以为是种子的问题,所以要利用各种形式的科学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用药的技术水平。
玉米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都因杂草防治不及时造成巨大损失。
玉米田化学除草以其省工、快速、高效在杂草防除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本文就玉米田化学除草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玉米田;化学除草;问题;对策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种植面积3亿亩左右。
由于玉米大部分生育期处于高温、多雨的季节,杂草生长迅速,常因除草不及时而发生草害或者草荒。
我国玉米田草害面积占其播种面积的33%左右,如果不投入除草措施,每年因草害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将达25亿kg,损失率10%以上。
与其它作物相比,玉米生育期内人工和机械除草非常不方便,因此化学除草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
目前,可在玉米田施用的除草剂不少,但由于用户不了解除草剂的特性、安全使用技术和施用环境,盲目用药导致药效较差或药害发生,影响着玉米产量。
本文就玉米田化学除草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论述,以其为农民朋友使用除草剂提供帮助。
一、玉米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1.使用技术问题(1)药液用量偏少或偏多:玉米田化学除草时,播后苗前除草剂喷雾用水量偏少,不按要求进行喷雾,如果遇上气温较高的天气,喷到地上的除草剂药液很快就蒸发了,起不到除草的作用。
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同等药量情况下,加水量越大,除草效果越差。
(2)使用方法不正确:使用前药剂不经准确称量,且不把药液摇匀,没有先预混配成母液进行二次稀释,而是直接加到喷雾器后加水即施药。
致使除草效果不佳。
(3)施用时期不当:使用药剂除草时,错过了杂草防除的最佳时期。
有的农民使用播后苗前除草剂习惯等雨施药,往往由于等雨致使玉米田封闭除草施药期拖后,有的玉米田应苗前施药的拖到苗后施药降低了除草效果。
如乙草胺属苗前处理剂,主要靠禾本科杂草的芽鞘吸收,如果出苗后施药,由于叶片遮挡影响吸收,且芽鞘老化,吸收能力下降,因而影响了除草剂的使用效果。
有的农民使用苗后除草剂施药过晚,杂草叶龄大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差。
所有除草剂药害症状及挽救方法!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分析1.1 禾谷类植物、牧草新长出来的叶变黄,叶鞘内下部腐烂,接着老叶变黄。
是禾本种类除草剂(如拿捕净、精禾草克、精隐杀得、盖草能等)的药害。
1.2 阔叶植物生长受阻,褪绿或变紫,叶脉有时发红或紫,生长点末端死亡。
禾本科植物生长受阻,叶脉间发黄或变紫,子叶可能不展开,侧根很少。
是咪唑啉酮类或磺酰尿类除草剂(咪草烟、苄嘧磺隆、氯磺隆等)的药害。
1.3 叶子上出现白色斑点,子叶和真叶顶端变白。
是接触除草剂如丙炔氟草胺(速收)或光合作用抑制剂如莠去津等除草剂药害。
1.4 叶子顶端褪绿变白,有时发黄或淡绿,并经叶缘向下蔓延。
是三氮苯类除草剂通过根吸收进入植株出现药害,如莠去津、敌草隆等。
1.5 叶子下部褪绿变白,有时颜色由黄到橙,并经叶脉向上蔓延。
是脲类化合物,由根吸收并传导所致(如绿麦隆、敌草隆)。
1.6 整个叶片的主脉和侧脉褪绿变黄,有时也扩展到叶脉之间。
是脲嘧啶类、三嗪酮类除草剂药害,如除草定、嗪草酮。
1.7 植物叶子出现水渍状白斑,随后很快变褐色。
是灭生性除草剂如克无踪(百草枯)、利农药害。
1.8 叶面组织出现小白点(苗后茎叶喷雾)或叶基部变白,中脉变褐。
细胞膜破坏剂,如杂草焚、虎威、克阔乐、果尔等除草剂药害。
1.9 子叶和真叶叶柄褪色,颜色由白互紫,通过叶脉扩展,并从叶脉进入组织。
氟咯草酮药害。
1.10 白化病、叶脉间颜色由白到紫,叶脉本身保持长时间的绿色。
杀草强、异恶草酮(广灭灵)药害。
1.11 叶子首先变黄,然后转为褐色,症状始于新生部位。
草甘膦药害。
1.12 整株植物受抑制,叶子变红而脆。
磺草灵药害。
1.13 芽短、发育不良,叶子暗绿色且脆。
细胞生长抑制剂药害,如氟乐灵、施田补、禾大壮等除草剂。
1.14 叶子和茎出现激素类药害症状,叶柄卷缩,叶子边缘向下卷曲并变紫色,茎弯曲,有时增厚坏裂。
1.15 叶子收缩变窄,基部叶脉平行,出现黄色和暗绿色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