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 邵进
- 格式:pptx
- 大小:7.31 MB
- 文档页数:25
我院隆重举行2015级新生白大衣授予仪式暨医学院教学奖颁奖仪式2015年10月11日,南京大学医学院2015级新生白大衣授予仪式暨医学院教学奖颁奖仪式在基础医学教学楼五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参加仪式的嘉宾有南京大学潘毅副校长、王志林副校长,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尹三处长洪,教务处邵进处长,医学院刘志红院长以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领导老师们。
南京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韩晓冬主持本次仪式。
伴随着庄严校歌旋律的响起,新生们七个一组依次走向主席台,南京大学潘毅副校长、王志林副校长、医学院刘志红院长、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史兆荣院长、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韩光曙院长、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胡勤刚院长、南京大学医学院韩晓东书记分别亲切地与他们握手交谈并授予白大衣、听诊器,厅内气氛庄重而温馨,新生们兴奋而紧张。
潘毅在致辞中表达了对2015级新生衷心的祝贺,并提出了三点期望:坚守梦想,用勤奋成就出色的自我;加强修养,在道德实践的路上远行;爱院爱校,培养主人翁意识。
刘志红院长在致辞中,教育新生们要铭记作为一名医学生和将来的医生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增强对医生这一职业的认同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刘志红院长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医生,作为一名神圣的医生,既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还需要有丰满的人性。
医学之所以是医学,并不仅仅是减轻或者消除人类的病痛,更是在这一过程中涌动的医学人文情怀。
已成为著名骨科专家的校友代表朱泽章指出了医学院28年来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医学院正朝国际化发展,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跟小学弟学妹提出打好基础、注重创新、掌握好外语、培养情商的建议。
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09级老生代表张思盼则通过七年的医学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成为领导型临床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的所需的素质与前进的方向,新生代表赵晶表达了成为一名医学生的激动并体会了作为医学生庄严的神圣感,她说出了作为一名医学院新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了解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畅想,并承诺必将在接下来的医学学习中努力求索。
南京大学:五大创新服务聚拢读者
邵波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网络》
【年(卷),期】2013(000)007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邵波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坚持以读者为本创新服务载体--重说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J], 姚淑慧;吕晓枫
2.开展读者满意度调查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南京大学图书馆2008年度读者满意度调查工作的卖践与思考 [J], 丁智阳
3.打造"以人为本"的阅读空间与创新服务——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图书馆为例 [J], 赵文芳
4.独立学院图书馆读者需求与图书采访模式研究--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例 [J], 薛春燕
5.南京大学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为高层次读者读者服务的经验 [J], 陈薇;马鸿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校本教材诞生记
邵静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中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丰富的课程是我校的一大特色。
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就非常重视课程建设,一直以来也都鼓励教师一展所长,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最近,学校准备开发一个以南京为主题系列的校本课程,要求每个教研组根据自己组的学科特色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邵静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江苏南京 21001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r——以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药用植物学实训指导》校本教材编写为例
2.技工院校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实践——以西门子PLC一体化校本教材为例
3.根植民俗文化开发校本教材——以西和县城关九年制校本教材为例
4.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的点滴收获——以校本教材《西湖史话》为例
5.书法校本教材编写的几点做法——以初中阶段毛笔楷书校本教材编写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信息网络与安全管理近年来,数字人文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潮流,数字技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文教育教学产生深刻变革。
数字人文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方法在传统人文研究中的应用,实现了更为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打开了学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合力拓展学术研究进路作为新兴学术研究领域,数字人文被学界广泛关注,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均建立了以数字人文为关键词的专门研究组织,开展相关的数据服务和研究工作,贡献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
南京师范大学在2020年建立了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并于2022年7月联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数字史学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国数智研究院暨联合虚拟教研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吴静表示,教研中心的成立,旨在推进两校教学研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构建长期稳定的数字人文研究共同体,双向推进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使数字人文这一新文科方向真正融入教学一线,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化改革和育人成效的显著提升。
计算、统计、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数字方法在实践中引入人文学科,如利用大数据进行文本处理和社会文化现象分析,在教育领域开展虚拟仿真和虚拟教学,诸多创新性尝试切实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推陈出新。
以历史学研究为例,数字技术进入历史学学科,发展出了数字史学。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晨认为,量化历史数据库能将大量的微观数据集合起来,在经过计算后呈现出各种特征和变化,这样既能在“描述的”和解释的”史学之外,增加“发现的”史学,又能在微观的史学和宏观的史观之间架起桥梁。
数字技术或数据库平台可以被看作微观数据的加速器或对撞机。
被组织起来的史料在量化运算的推动下加速运动,在各种数据的交叉和对撞过程中呈现出可被观察到的特征、趋势和规律等,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现象,实现理论突破和学术创新。
从研究方法上看,词频统计已成为基础性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
基于语言大数据进行社会文化分析,从较大规模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很多具体数据背后隐藏的人类文化思想或行为。
南京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发表时间:2019-05-06 14:53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和根本,也是大学的本质属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是衡量一流大学建设水平的最大标准。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南京大学植根深厚历史与价值基因,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着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一、理念传承:打造立德树人“南大样本”立德树人是一代又一代南大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懈追求,也是百年南大治学理念和育人精神的生动体现。
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南京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三合一”理论,强调要教学生做事、做人。
80 年代中期,学校确立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90 年代初进一步凝练出“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三个融为一体”人才培养理念。
进入21 世纪,学校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凝练形成“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理念,并启动“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愿景: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一大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这样的人才一定是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既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又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还应具有“平实、真诚、儒雅、担当”的“南大味道”。
以“问题导向,兴趣驱动,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为育人宗旨,学校结合国家社会需求、时代精神、办学定位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凝聚广大师生的最大共识,充分调动院系、教师和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助力南京大学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通识教育与青年成才: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实践与困境①陈 雯(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社会学教研部)何 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内容摘要:以培养青年人才健康心灵、独立人格和自由追求进而提升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的通识教育应与高等教育体系相互嵌入融合已在政府与学界达成共识。
本文在回顾美国通识教育一百余年历史渊源和制度实践成长的基础上反思我国近二十年高等教育体制中通识教育的本土化与适应性问题与困境。
文章指出,在制度构建上,通识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超越传统与机械移植的双重谬误;在观念实践上,通识教育未能改变文理分科与学科分离的二元对立;在社会生活中,通识教育的实施深受专业设置影响,未能走出世俗社会功利取向与桎梏。
为此,必须通过回到不断改革优化体制的基本路径、通过减少课时数量、提升授课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塑造作为社会主体的青年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青年成才美国经验中国实践与困境General Education and Building of the Youth: from AmericanSuccess to Practice and Difficulties of ChinaCHEN WEN & HE YU(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 Soci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Sociology, Jiangsu Administration College) Abstract: It’s commonly recognized from government to academic field that generaleducation aims to build excellent youth of healthy spirit,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 free pursuit and further social cohes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aims to rethink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localization and adaptation of Chinese general education in recent twenty years upon American over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and practice. It points that, in the institution, the double mistakes of disregarding tradition and inflexibly transplant must reform. In the conception,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s is quite serious. And in social life, general education hasn’t change functional and utilitarian orientation from education. So further reform of the instituyion, cutting down of relevant courses, improving quality of courses are need and will be helpful for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youth growth..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building of the youth; American success; practice and difficulties of China①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社会转型期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学科融合: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作者:李万龙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0年第12期【摘要】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学科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20世纪中后期在科学研究领域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出现学科融合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首先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随后许多高中在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了跨学科融合的探索,如STEAM、创客、基于主题的学习等。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学科融合主要表现为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
【关键词】学科;学科融合;历史;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1-0007-04【作者简介】李万龙,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常州,213003)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一、学科及其发展演化根据现有文献,“学科”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儒学传序》中。
文中说:“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
”[1]这里的“学科”是指学问的科目门类。
这种科目门类与科举考试关系密切。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言:“咸通(唐懿宗年号)中,进士皮日休进书两通:其一,请以《孟子》为学科。
” [2]245-246可见“学科”一词就是指科举考试的门類。
清代以后,“西学东渐”的风气日益浓重。
中国的官学体制和科举制度遭遇了西方教会学校以及改良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等多种势力的冲击,“学科”一词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中国近代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其《伦敦与巴黎日记》中提道:“又见示《东京开成学校一览》,凡分列三十九目,其中亦各有子目。
略记其学科:曰普通科,曰法学科,曰化学科,……,曰土木工学。
”[3]此时的“学科”除保留过去“科举考试的科目”这一意思外,又增加了“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和“学校教学的科目”两个义项。
第2期2020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2Mar 2020[收稿日期]2019-09-28[基金项目]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文科“百层次”科研项目“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8-39)。
[作者简介]蔡芬(1991-),女,安徽安庆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姜月(1992-),女,安徽阜阳人,硕士,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心理学。
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蔡 芬1,姜 月2(1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2上海市中山小学,上海松江201600) [摘 要]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水准。
从博士生创新能力内涵、培养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测量评价等四个方面出发,对国内外关于博士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于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仍然不是很清晰;以博士生为调查对象的大样本研究相对较少;影响因素从关注学术性环境和个体特征因素开始扩展到社会性环境因素,但仍忽略了博士生在学期间的动态发展变化等对其创新能力产生何等影响的复杂机制,测量评价指标则过于倚重客观的论文产出。
今后应进一步理清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注重探究过程性因素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丰富博士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评价与测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119-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0 02 02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2017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报告:进无止境(2017)》指出,创新人才是全球化和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