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羊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对策羊腹泻是指羊的消化系统中出现腹泻症状的一种疾病。
该病通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其他因素引起,其中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羊腹泻严重影响了羊的生产和生活,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死亡。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羊腹泻的鉴别诊断和防治对策。
一、鉴别诊断1. 部位鉴别:对于肠炎和细菌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下消化道症状,如腹泻、便秘和胃肠胀气等。
而感染病毒性牛泻病的羊,则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和消化不良等。
2. 症状鉴别:羊腹泻通常表现为拉稀、腹泻、消化不良、发热和疲乏等症状。
然而,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如饲料错误或突然改变、中毒、药物不良反应、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如天花、白喉等也可引起类似的症状。
3. 病因鉴别:不同病原体引发的症状和感染范围不同,如大肠杆菌引起羊腹泻,症状表现为拉稀、恶臭和腹泻,而沙门氏菌引起的羊腹泻,则表现为发热、腹泻、呕吐和厌食等症状。
4. 养殖环境:恶劣的环境也可使羊发生消化不良或腹泻等症状,因此应注意环境卫生和羊圈清洁。
二、防治对策1. 优化饲料:应每天按时投喂新鲜饲料,定期更换饲料,并避免在食物中添加药物或激素,以防止羊长期慢性中毒。
2. 加强卫生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及水源卫生,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饲料添加剂,提高羊的免疫力,平时注意用清水、洗剂等消毒用品对羊圈和饮水设施等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3. 防治疾病:对于出现疾病症状的羊,应及时补充必要的药物,并且一定要购买正规药品和使用规范,避免对羊造成不良影响或病原菌耐药性。
4. 做好羊的免疫工作:定期对羊进行疫苗接种或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效提高羊的免疫力和抵抗菌体的能力。
5. 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法:应使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法,同时避免食物的过量和缺乏,定期进行生长监控和体检。
6. 教育员工:对于养育员工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提高,同时要领导层加强管理,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工作,履行保障责任。
关于羊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对策羊腹泻是羊群中常见的疾病,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日常管理中,如何及时鉴别诊断羊腹泻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一、羊腹泻的鉴别诊断羊腹泻是指羊出现腹泻症状,粪便水样或黏液样,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消瘦、体温升高等症状。
羊腹泻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粪便羊腹泻的粪便通常为水样或黏液样,有时还伴有血丝。
饱和盐水浸泡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和囊囲子,可以判断是否是因为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2. 观察羊只状态羊腹泻的患羊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腹部肿胀、精神萎靡等症状。
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粘膜苍白或出现黄疸。
3. 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确定病因。
二、羊腹泻的防治对策针对羊腹泻的病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对策:1.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羊腹泻的基础。
保持圈舍卫生,定期清理粪便,防止污染饮水和饲料。
避免饮水不洁、饲料中毒、饥饿和寒冻、过热等因素诱发羊腹泻。
2. 饲料膳平衡合理搭配饲料,尽可能避免饲料中过多的腐败物和硫化物,优化食物消化吸收环境。
3. 寄生虫防治定期对羊只进行驱虫工作,控制寄生虫的传播。
可以选择使用有效的驱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4.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场区卫生管理,禁止无证自散养其他羊群、家禽进入养殖场,定期给羊做疫苗接种等生物安全措施。
5. 药物治疗一旦出现羊腹泻症状,应立即将羊隔离治疗。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止泻药和补液盐进行治疗。
在用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确保用药安全。
6. 加强养殖户的防治意识加强对养殖户的羊腹泻病因、鉴别诊断和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的防治意识,主动积极地进行预防工作。
以上就是关于羊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对策,希望能对广大饲养户有所帮助。
要想彻底根治羊腹泻,仅仅依靠医疗和防治还不够,还需做好养殖户的管理工作。
养殖户应时刻牢记预防为主,及时发现病症,合理处置,努力打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羊群环境。
腹泻(d i a r r h e a)一、简要定义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
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次或每日2-3次。
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
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唾液、胆汁、肠液各1L。
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水分。
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
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O。
2⑷正常人pH约为7(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
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O。
⑵血浆-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2⑶粪便pH碱性或中性,这是由于粪便中液体与血浆相似和伴随HCO大量分泌。
3⑷禁食24-48小时后腹泻无明显减轻。
关于羊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对策羊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之一,但羊腹泻常常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对羊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羊腹泻的鉴别诊断:羊腹泻是指羊出现一系列腹泻症状,如粪便稀溏、颜色异常、体重下降等。
但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最合理的防治对策。
常见的羊腹泻疾病包括感染性腹泻、寄生虫引起的腹泻、营养不良引起的腹泻等。
1.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
感染性腹泻的特点是粪便稀溏,有时伴有黏液和血丝,羊体温升高,食欲减退。
确诊方法是采集患羔羊粪便样本,进行细菌或病毒分离鉴定。
防治对策是对羊进行隔离治疗,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羊常常会受到寄生虫的侵袭,其中最常见的是原虫、线虫和吸虫。
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的特点是粪便稀溏,有时伴有黏液和血丝,羊体重下降明显。
确诊方法是采集患羔羊粪便样本,进行寄生虫卵检测。
防治对策是进行驱虫治疗,定期给羊羔进行驱虫,并注意环境卫生,避免重复感染。
3.营养不良引起的腹泻:羊如果长期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会出现腹泻。
比如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D会导致结肠炎和腹泻症状。
营养不良引起的腹泻的特点是粪便稀溏,羊体重下降明显,毛色发黯。
确诊方法是检测羊体内相关营养物质的含量。
防治对策是给羊补充相关营养物质,改善饲养管理,保证羊的营养均衡。
二、羊腹泻的防治对策:1.保持饲养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羊圈和粪尿,消毒饲养设施,防止细菌和寄生虫滋生。
2.给予合理饲料:合理配置饲料,保证羊的营养均衡。
给予新鲜的饮水和青饲料,提高羊的消化吸收能力。
3.驱虫治疗:定期给羊进行驱虫,防止寄生虫的侵袭。
4.强化羊的免疫力:给羔羊进行疫苗接种,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5.用药治疗:对于感染性腹泻疾病,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6.加强管理:加强对羊羔的管理,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饮水,防止营养不良引起的腹泻。
关于羊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对策羊腹泻是指羊在短时间内出现腹泻现象,主要表现为粪便稀烂、颜色呈黄色或糊状,甚至带有血。
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导致羊腹泻的原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和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鉴别诊断1.病史询问:通过询问羊的生长发育情况、饲养和管理方式等,可以初步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
2.临床症状观察:观察羊的粪便性状、体温、食欲和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下可初步确定羊是否患有腹泻。
3.病原学检查:可以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等,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4.实验诊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可以进行阳性对照实验和抗原抗体检测等,以进一步确定病因。
二、防治对策1.改善饲养和管理环境:保持羊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不堆积杂草和垃圾等,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源。
2.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合理安排饲料,增加饲喂次数和时间,避免过度饥饿和饱食引起的消化系统问题。
注意饮水的卫生与安全,定期清洗饮水设备。
3.选用适宜饲料: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羊的需要,合理选择饲料种类和营养成分,确保羊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提高抵抗力。
4.预防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对于细菌和病毒引起的腹泻,可以采用消毒、隔离和接种疫苗等措施,控制疾病的传播。
5.合理使用药物:对于重症病例,可以采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但需注意合理使用和配合其他治疗措施,以避免药物滥用引起的抗药性问题。
6.加强免疫力:通过定期接种疫苗、补充营养和增强运动等,提高羊的免疫力,减少腹泻的发生。
7.定期检查与观察:定期进行羊的健康检查,观察羊的体温、食欲和精神状态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防疫措施:饲养者应严格执行羊的防疫工作,定期接种疫苗、加强消毒和清洁等措施,以预防病菌的传播。
2.安全饮水:保障羊的饮水安全,定期清洗饮水设备和更换水源,避免引起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污染。
4.及时处理发病羊:对于发生腹泻的羊,应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以避免病菌传播和感染群体。
腹泻的鉴别诊断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为了准确鉴别
腹泻的病因,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诊断工作。
以下是鉴别腹泻的一些
常见方法:
1. 病史采集: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起始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其他症状,以及任何可能的暴露风
险等。
这有助于初步了解病情的特点。
2. 腹部检查:通过观察和触诊患者的腹部,医生可以判断腹泻
是否伴有明显的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症状,有助于判断腹泻
的类型。
3. 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包
括大便常规检查、血液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腹泻的原因,如感染、炎症、消化不良等。
4. 影像学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超声波等,以进一步评估消化道的状况。
5. 病原体检测:针对感染性腹泻,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病原体检测,如病毒、细菌等。
这有助于确定感染的具体病原体。
综上所述,通过仔细采集病史、进行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并根据特定情况进行病原体检测,医生可以鉴别腹泻的病因,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措施。
关于羊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对策羊腹泻是羊只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粪便稀薄或水样,并伴有相关症状,如食欲减退、发热、呕吐等。
及时地鉴别诊断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羊的生产性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具体介绍羊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对策。
1. 病史询问和临床观察:详细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羊只的生活环境等情况,观察羊只是否有呕吐、腹胀、发热、消瘦等症状,检查羊只的粪便性状和气味。
2. 粪便检查: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如颜色、形状、气味、粘液和血液等情况,同时检查粪便中是否有寄生虫卵、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
3. 血液检查:检测血清学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等,以判断羊只的感染程度和免疫功能。
4. 细菌培养和分离:将病羊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抗生素敏感性。
5. 其他进一步检查:如粪便涂片检查、血清学检测和病程观察等。
1. 营养与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对羊只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提供干净的饮水和饲料,定期清理牲畜舍和饮水设施,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营养平衡,注重饲养环境的卫生。
2. 预防接种:通过预防接种可以增强羊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常用的疫苗包括结核杆菌疫苗、羊疯疫苗、副嗜血杆菌疫苗等。
3. 定期驱虫:羊只常常会受到寄生虫的侵袭,导致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定期进行驱虫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4. 抗菌药物治疗:如果羊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采用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指示和剂量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5. 防止交叉感染:要避免不同病群之间的交叉感染,对于患病的羊只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饮水和饲料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传播和污染。
6. 养殖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牲畜舍的清洁和卫生,及时清理排泄物,消除各种腐败物和致病因素,做好环境消杀工作。
7.加强免疫调理:增强羊只的免疫力,可以提高其抵御病毒和细菌感染的能力。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
一、急性腹泻(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主要在夏秋季发病。
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
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
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
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
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
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
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
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
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
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裁液,偶带脓血。
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
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
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三)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
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
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主要诊断依据有:①夏季流行,高度传染;②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病程有自限性;③除外其他细胞所致的腹泻;④粪便中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四)霍乱与副霍乱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
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
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1、霍乱的临床特点①潜伏期一般为2-3d,也可短至数小时或6d之久;②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用,排便量大而无粪质;③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肾衰竭死亡;④常伴肌肉痉挛,尤其是谜肠肌及腹肌为明显。
2、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特点;②典型的临床表现调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
(五)伪膜性肠炎伪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胞杆菌(C。
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
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
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
将其放人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
1、临床特点腹水样便,重症者混有假膜。
每日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很少为脓血便。
多有诱因,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
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2、诊断依据①有诱发因素;②粪便中有假膜;③肠镜活检或粪便培养可发现顽固性梭状芽胞杆菌,或检出此菌的毒素。
(六)血吸虫病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据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
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诊断要点:①与疫水接触史;②粪便毛蝴孵化法阳性;③肠镜部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血吸虫卵即可确诊。
二、慢性腹泻(一)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治疗不当演变而成。
细菌学分析,近十多年来国内志贺型菌痢逐渐减少,而弗氏型与宋氏型相对增多,弗氏型易于演变为慢性。
慢性菌痢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区分为下列三型:1、慢性隐匿型患者过去有急性菌痢史,已隔两个月以上无症状,但肠镜检查有病理改变或同时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慢性迁延型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
如腹痛、腹胀、长期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粪便间歇地或经常地带有部液或脓血。
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变粗变厚易触及。
患者常有营养不良,体重减轻与乏力。
3、慢性型急性发作患者在慢性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如受凉、饮食失调激惹而急性发作。
腹痛与腹泻加重,便脓血,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临床与急性菌痢相似。
慢性菌痢主要诊断依据“:①过去急性痢疾史;②粪便外观呈部液性、部液血便或脓血便。
镜检可见红细胞及白细胞;③粪便或肠镜从病灶处取标本培养可获阳性结果,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结果。
标本越新鲜阳性率越高。
粪便的性质与阳性率关系甚大,一般的规律是:脓血样便>血性部液便>税液便>成形便。
与慢性阿米巴性痢疾鉴别,主要依靠粪便镜检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或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与其他慢性腹泻的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诊断性治疗。
(二)溃疡型肠结核肠结核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多数有肠外结核,以肺结核居多,可有消化不良症状。
在急性进展期可有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盗汗、腹痛、腹泻、体力减退、消瘦等。
排便每日3-4次,多在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便。
主要诊断依据:①有结核中毒症状;②肠镜活组织检查为干酪样坏死组织;③抗结核治疗有效。
此外,肠外结核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肠道菌群失调在正常大便菌谱中。
常住菌占90%以上,其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各占一半。
过路菌不超过 10%,芽胞菌与酵母菌虽也属常住菌,但数量不超过总菌数的10%。
如过路菌繁殖显著超过正常值(4O%以上人则引起菌群失调,临床上出现腹泻。
双歧杆菌属的减少也是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诊断依据:①多有诱发因素,如体质衰弱,应用广谱抗生素等;②大便菌谱分析;③调节菌群治疗有效。
(四)大肠癌大肠癌多在中年以上,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便血等。
主要诊断依据:①近期内出现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等;②排便习惯改变;③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或体重减轻;④结肠触及肿块;⑤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发现占位病变,肠镜下活组织检查可确诊;⑥直肠癌,肛门指检可触及肿物。
(五)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在我国发病较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有严重并发症者少见。
1、发病以20-4O岁最多。
腹泻常为早期症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排便每日3-4次,重者每日可达10余次。
多伴里急后重。
约半数患者有腹泻便秘交替。
受凉及饮食失调常为诱因。
发作期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多数为鼓液血便或脓血便。
重症患者常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炎、虹膜炎、结节性红斑等。
部分患者肝脾肿大。
2、X线检查:一般不用于活动期重症患者。
钡灌肠X线征有:①肠管变细、结肠袋消失、肠倾短;②管壁边缘毛糙呈锯齿状或毛刷样③肠腔内有小龛影或龛状存钡区;④肠腔内有颗粒状充盈缺损,为假息肉。
3、肠镜检查所见:①肠部膜充血、水肿、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②就膜呈颗粒感,失去光泽、粗糙不平;③溃疡大多表浅、多发、大小形态不一。
溃疡表面有白色渗出物,也可为血性荡液;④假息肉或炎性息肉形状多样,有蒂或无蒂。
有时出现桥样增生。
4、诊断依据1993年在太原的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根据国际的诊断标准,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试行标准:①诊断本病须先排除菌痢、阿米巴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等;②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至少有内镜或X线检查的特征性改变中的1项;或③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肠镜或X线表现或病活检证实。
(六)克罗恩病克罗恩(Crohn)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非特异性炎性肠病。
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侵犯回肠末端。
青壮年好发,北京统计平均年龄为35岁,慢性发病,反复发作。
1、常见的症状腹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可有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可有脓血。
发热、体重减轻也常见。
2、常见的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瘦管形成,肠穿孔形成肠壁或肠管周围脓肿,肠梗阻等。
3、线征有:①病变呈节段性分布;②可有裂隙状溃疡、肠管边缘有较深的毛刺;③假息肉呈颗粒状充盈缺损;④鹅卵石样改变;⑤肠管可有多发性狭窄。
4、肠镜所见病变呈跳跃式,溃疡深而不规则或为纵行溃疡,可有假息肉形成。
组织活检为非干酪样肉芽肿。
5、诊断依据①临床症状典型者均应考虑本病;②典型的X线表现;③肠镜有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改变。
④病理组织学检查。
Crohn病与肠结核鉴别较困难,特别是增殖型肠结核。
如临床上不易鉴别,可通过肠镜进行活组织检查,也可进行试验治疗,必要时剖腹检查。
(七)胰源性吸收不良胰源性吸收不良是指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
常表现为脂肪泻,多见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晚期。
胰源性吸收不良的诊断须根据下列一项或多项进行诊断。
①患者有脂肪泻与肉质泻,胰腺消化功能试验证明脂肪、肌肉与淀粉的消化均有障碍;②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缺乏胰淀粉酶;③胰泌素兴奋试验时,胰腺无消化酶分泌或缺乏正常的分泌,④’‘碘一油酸试验正常,而‘’‘碘一甘油酸酯试验粪便放射性排量增加正常0-4%)⑤给胰酶替代治疗,能改善蛋白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不良。
(八)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
表现为结肠运动功能过度增强或蠕动波异常。
临床上常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诊断依据:①临床上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②无消瘦、发热或腹泻的阳性体征;③粪便检查无阳性发现;④X线钡餐及肠镜检查无器质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