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型的概念、作用、特点及
- 格式:ppt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涉及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物的组织结构。
下面将逐一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点。
1.生物的基本概念1.1 生物的特征生物是地球上独特的一类物质,在地球上受环境的影响而生活和发展的个体的总称。
生物的特征是:有机体结构、代谢作用、具有遗传及进化的能力等。
1.2 生物的分类生物按照其在进化发展中形成的不同程度和广泛性,一般可分为不同的类群,主要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以及真核生物中的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等。
2.生物组织结构2.1 生物体的层次生物体的结构级别是一个逐步递增的有序层次,依次包括亚细胞级、细胞级、组织级、器官级、器官系统级、个体级和种群级。
2.2 细胞结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可以被细胞膜所包裹。
细胞内含有细胞器,其中核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在之处。
常见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2.3 组织结构组织是由多个相同或者相似的细胞构成的,可以按其形态和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2.4 器官结构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织构成,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心脏是由心肌组织构成的器官。
2.5 器官系统结构器官系统是由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器官所构成的,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2.6 个体结构个体结构指的是一个生物的生理结构,例如动物的四肢、头部、尾巴等。
3.细胞的理论3.1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提出了三个基本概念:一是所有生命现象都是由细胞产生的,二是生物体内的一切器官系统都是由单一的细胞组成的,三是细胞是生物体内所有生命现象的基本单位。
3.2 细胞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细胞的结构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等。
细胞的生理功能包括新陈代谢、分裂、运动等。
4.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有丝分裂是生物体进行生长、发育和修复组织的重要方式。
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4.1 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是指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染色体复制、纺锤体形成等。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谭永平(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已经成为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的重要方式就是进行模型建构活动。
要较全面地理解模型方法的作用,既需要以进行一定数量的模型建构活动为基础,更需要在模型建构活动中实现行为与思维的统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模型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中,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
这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重视“模型”。
然而,由于以往对“模型”所提不多,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不太丰富,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感到迷茫。
尽管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越来越多,实施课程标准的教学探索也已有若干年,但类似问题却依然存在。
本文探讨总结了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和模型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模型建构的问题。
1.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和模型建构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
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 模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抽象化, 二是具体化。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原型出发, 根据某一特定目的, 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 对原型进行抽象、简化和纯化, 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 并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 为形成理论建立基础。
另一方面, 高度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假说和理论要正确体现其认识功能, 又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 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所以, 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 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1]。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总结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并描述为静态结构。
4.1970年,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膜是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的。
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该支架具有流动性。
3.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其中间,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4.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5.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本节内容包括: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1)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类约占30%~80%,各种膜所含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功能活动较旺盛的细胞,其蛋白质的含量高,因为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来承担,此外,细胞膜中还有10%左右的糖类,它们与蛋白质或脂类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2)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之间,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当中。
(3)结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种结构特点,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细胞膜的功能:一是保护作用,包括支持、识别、免疫;二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包括吸收、分泌、排泄等。
学习本节知识,要注意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来分析细胞膜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例题】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1895年,Overton在研究各类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反之,则比较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2)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膜的类脂,它在空气一水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油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组成。
高中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函数模型作者:袁媛王威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界定了数学模型的概念,并将高中生物学中的函数模型进行分类。
关键词:高中生物数学模型函数模型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49-01一、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广义的理解:一切的数学公式、图表、数学符号、数学工具等都可以称为数学模型。
狭义的理解:一些研究者认为数学模型是某一情景中,在数学方法原理的指导下,根据特定事物的内在规律,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对认识对象做出必要的简化假设,得到特定的数学关系,通过数学的求解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数学模型的内涵(1)具有原型。
数学模型是摒弃了与原型无本质关系的结构而形成的,是对原型的简化和抽象,所以一个数学模型有与之相对应的原型,一个原型根据需要可以建立很多模型,而一个模型是根据在某一问题情境下对原型的一些不必要的性质删减然后抽象形成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模型只能对应一个原型。
(2)用一定的数学工具表示。
数学思维的外显需要数学工具来呈现,所以数学工具是数学模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包括:表格、方程式、数学符号、几何图等。
(3)具有数学规律。
数学模型是在实际问题中将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规律、现象等转化为数学规律的结果,因此构建数学模型的前提是原型具有一定的数学规律。
二、数学模型的分类生物中的数学模型目前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根据模型应用的数学工具不同,一些学者将数学模型分为:数学归纳法、数字模型、比例模型、方程式模型、公式模型、线段模型、几何图模型、幂函数模型、概率计算模型、等式模型、排列组合模型、曲线模型和表格模型。
三、函数模型如果有两个变量x,y,随着x的改变y也随之改变,并且对于每一个x的值,y都有与之对应的唯一的值,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
x叫做因变量,y叫做自变量,函数式记作y=f (x)。
高一生物必修一植物细胞模型
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许多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在高一生物必修课程中,学生通常会学习关于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植物细胞的结构,老师们通常会要求学生制作植物细胞模型。
植物细胞模型通常是由一些常见的材料制成,比如泡沫板、彩色纸、塑料制品等。
通过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细胞核、液泡等。
在制作植物细胞模型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材料来代表不同的结构,比如绿色的材料代表叶绿体,红色的材料代表液泡等。
通过手工制作,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除了手工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现在还有许多虚拟模型和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细胞。
通过这些虚拟模型,学生们可以在电脑或移动设备上观察和探索植物细胞的结构,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总的来说,制作植物细胞模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加热爱生物学,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 细胞是生物体构造和功能的根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根底上的.无细胞构造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单个细胞即能完成整个的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以人为例,起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与分化,形成一个多细胞共同维系的生物个体.2. 细胞是最根本的生命系统.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生命系统构造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一.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1. 细胞的统一性: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主要遗传物质都是DNA.2.细胞的多样性: 大小,细胞核,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包含的生物类群等均不同.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这两类细胞分别构成了两大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常见的细菌有:乳酸菌,大肠杆菌,根瘤菌,____杆菌,____杆菌.常见的蓝藻有: 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常见的真菌有:酵母菌.二:细胞学说建立(德科学家:施旺,施莱登)细胞学说说明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构造的统一性。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一: 元素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C H O N P S根本元素是:C H O N 最根本元素:C组成细胞的元平素见的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不同分为: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Fe Mn Zn Cu B Mo生物与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元素种类根本一样,元素含量大不一样.占细胞鲜重最大的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最大的元素:C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细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水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细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或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图画物理模型的构建提升了识图水平实物物理模型在大小、色彩、视觉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不是很广,但是以图画形式构建物理模型则相当普遍,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转录与翻译、噬菌体侵染细菌等过程模型、各种细胞器结构的静态模型、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等。
通过多次这样的物理模型的构建,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凡遇抽象的结构或过程,都会尝试用简易的图画协助理解、思考。
而且,在高中生物中,识图水平极为重要。
图表是生物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在生物高考中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和绘图的水平。
平时的学习中养成了构建图形这种良好的习惯之后,考试中对图形题也更胸有成竹了。
二、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模型。
我们很多学生都存有这样的问题:课本中的单个知识点都掌握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题时总有很多的“想不到”,究其原因是不能迅速地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而构建概念模型能够改变这个状况。
1.构建概念模型,整合零碎知识学完必修1第3章后,我利用学案中事先设计好的框架,让学生构建了概念模型,将课本中第3章的第1节、第4章第1节、第2节、第3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零碎的知识完整化。
模型如下:构建这样的概念模型,有利于学生对某个单元、某个模块知识实行加工、理解、储存,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促动了学生感知、记忆、想象水平的发展。
〔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生物膜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等等,很多方面的知识要点都能够通过构建这样的概念模型,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理解生物学知识。
2.构建概念模型,简化复杂知识血糖调节是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知识,而且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个内容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极为复杂。
故而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模型建构活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实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实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作者:高学林,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新课标教学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教材地位分析在学习了细胞的三大基本结构和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使学生全面思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特点,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针对细胞这样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力图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摆脱出来,通过动手和思考使学生建构细胞模型,全面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新课改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理念的核心,提倡学生在“做中学”,需要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使“活动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融合,彼此促进。
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的微细结构,因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亲身体验模拟制作“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细胞变“微观”为“宏观”,而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且能激发它们的求知欲,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学习者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相对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他们对制作类实验课、汇报课、拼装非常感兴趣,学生通过思考、上网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各个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制作模型把它们表现出来。
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三维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细胞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器的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细胞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制作真核细胞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细胞基本结构的模型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细胞模型制作的材料(如:橡皮泥、水果等);预制作的细胞模型等。
教学设计思路导入时利用学生猎奇心理,利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细胞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
(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
如:克山病(缺硒)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
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2、无机盐(1)存在形式:离子(2)作用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一、糖类1、元素组成:由C、H、O3种元素组成。
2、分类概念种类分布主要功能单糖不能水解的糖核糖动植物细胞组成核酸的物质脱氧核糖葡萄糖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二糖水解后能够生成二分子单糖的糖蔗糖植物细胞麦芽糖乳糖动物细胞多糖水解后能够生成许多个单糖分子的糖淀粉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糖原动物细胞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蔗糖→1葡萄糖+1果糖麦芽糖→2葡萄糖乳糖→1葡萄糖+1半乳糖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糖原→葡萄糖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课是一门设计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而我们“人”本生就是一个生物。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相关概念: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 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一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基础,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总结一下。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元素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约有 20 多种,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有 C、H、O、N、P、S、K、Ca、Mg 等;微量元素有 Fe、Mn、Zn、Cu、B、Mo 等。
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中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
自由水在细胞内可以自由流动,是良好的溶剂,参与许多化学反应;结合水是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较少,但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如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酸碱平衡等。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单糖如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二糖如蔗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多糖如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 D 等,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多样性,如催化、运输、免疫、调节等。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DNA 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在遗传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细胞的结构1、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型的概念、作用、特点及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型是指结合科学使用的一种概念,它包括各种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概念。
它由生物学家和教师共同制定,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相关的知识。
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并建立健全的知识框架,锻炼其学习能力。
1.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
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能够广泛、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相关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拓宽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范围。
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型旨在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认知生物学知识,从而更为深入地探讨生物学知识,拓展其对生物学的认知范围,具有很好的教学作用。
3.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型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生物学知识,进行各种实验,运用自身的arm感受和思考,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科学性强。
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型是由专业的生物学家和老师科学制定和设计,所有内容均符合生物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2.实用性强。
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型重视实践性,丰富有趣的实验内容和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实际能力。
3.注重学生主体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使用新技术来学习,并从多个角度探讨生物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型是指由生物学家和教师共同制定的一种概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拓宽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从多个角度探讨生物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创新。
生物学中的模型建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解建构生物模型的科学方法以及学会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
” 建构生物模型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模型建构,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1]。
标签:建构模型;生物学方法;模型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2]。
高中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模型主要有三种: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
生物学习中通过模型建构正是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在解题过程中碰到的知识点繁杂和逻辑分析困难等问题。
一、建构概念模型,化复杂为简单,深入理解知识概念模型是对认识对象系统的一种简化的定性描述,用于表示系统组成和相互关系。
在生产生活中,模型可以是工具,定量评价,预测,检验研究对象中特征因素的变化,解决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例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浙科版必修3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能量流动的学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能量流动为什么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减少的能量哪里去了呢?这些是学生经常面对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对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进行分析,再利用模型构建的形式,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如: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有哪些去路?生产者的同化量中的哪些能量可被分解者或下一营养级利用呢?当上一营养的物质和能量被下一营养级获取时,这些物质和能量是否全部转化为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同化量与摄入量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如何將两个营养级的能量联系在一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将同化量更具体化,明确化,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对高中生物“模型”的认识作者:舒青飞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年第03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生物教师接触“模型”不久,对“模型”了解不多,教材对这一概念解释也不够,使教师对“模型”认识不足,学生对“模型”的理解更是模糊。
下面从模型、模型方法、模型建构三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介绍,以资高中生物教学参考。
一、模型1.什么是模型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
在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中描述为: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据上我们可以看出“模型”,是指模拟原型的形式。
它不是原型,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
模型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对实际对象的模仿和抽象;二是组成体现认识对象系统中的主要因素;三是反映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2.模型分类模型的种类很多,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类型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1)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包括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
①天然模型在研究人体的时候,特别是人的生理现象时,出于对人身健康、安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不便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操作。
因此,科学家常常用其他与人相似的哺乳动物来代替,如狗、猫、鼠等作为人体模型进行研究,从而获得人体生理学的有关知识;利用果蝇进行发育调控的研究等,这里哺乳动物和果蝇即是一些天然模型。
②人工模型人工模型即人为制造的科学模型。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为了更好地研究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采用人工制造的实物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的细胞模型、北京某中学制作的细胞模型等。
⾼中⽣物必修⼀知识点⽣物(Organism),是指具有动能的⽣命体,也是⼀个物体的集合。
⽽个体⽣物指的是⽣物体,与⾮⽣物相对。
那么接下来给⼤家分享⼀些关于⾼中⽣物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物必修⼀知识1第⼀章第⼀节:从⽣物圈到细胞⼀、相关概念细胞:是⽣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命系统。
⽣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态系统→⽣物圈⼆、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Virus)是⼀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般在10~30nm之间,⼤多数必须⽤电⼦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活;④结构简单,⼀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类流感病毒(引起流⾏性感冒)、SARS病毒、⼈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肝病毒、⼈类天花病毒、狂⽝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性⼀、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较:1、原核细胞:细胞较⼩,⽆核膜、⽆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个环状DNA分⼦)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体,DNA不与蛋⽩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定数⽬的染⾊体(DNA与蛋⽩质结合⽽成);⼀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物。
考前必背第1章走近细胞1.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分类依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4.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具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1.组成细胞的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也是必需的元素。
2.水: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功能良好的溶剂、参与细胞代谢、参与构成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3.无机盐:含量少,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和细胞中重要的化合物、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4.糖类(1)还原糖(单糖、麦芽糖、乳糖等)的检测斐林试剂+还原糖砖红色沉淀(2)储能物质:淀粉(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5.脂质脂肪组成元素:C、H、O检测: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生理作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磷脂生理作用:构成细胞膜、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组成元素: C、H、O)胆固醇生理作用: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生理作用:能够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生理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6.蛋白质(1)检测: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①氨基酸种类取决于R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