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13.2 《上图书馆》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670.72 KB
- 文档页数:11
上图书馆
【学习目标】
1.找出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2.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精力,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3.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学习重难点】
学习本课的论证结构,理清并学习论述类文章清晰的论证思路。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助读链接
一、作者简介
翻译家和诗人王佐良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
主要作品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二、相关知识
1.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又译做西蒙·波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上的终身伴侣。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2.《金银岛》是英国作家斯蒂文森所有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代表作,其故事情节起源于作者所画的一幅地图。小说描写了敢作敢为、机智活泼的少年吉姆·霍金斯发现寻宝图的过程以及他如何智斗海盗,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宝藏,胜利而归的惊险故事。《金银岛》曾被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并多次被搬上银幕。
3.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生于希腊雅典,双亲皆来自重要的贵族家族。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受教于苏格拉底。他曾游学外地,约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办一所高等学院,此学院一般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亚里士多德亦曾就学于此。柏拉图的学说对于欧洲的哲学与整个文化发展,影响深远。著有《对话录》《理想国》等作品。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鸩致死的过程。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此书由杨绛翻译。杨绛先生的译文清新可读,充分还原了苏格拉底与其门徒平易家常的对话风格,为中文世界贡献了一部文学价值与哲学价值并重的经典作品。
(二)语言整合
一、读准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单音字注音
里胥.力欧(xū) 白炽.灯(chì)
间.隙(jiàn) 接触.(chù)
点缀.(zhuì) 帐.幕(zhànɡ)
吟啸.(xiào) 纵.情(zònɡ)
2.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藏 宝藏.zànɡ矿藏.cánɡ 松柏.bǎi柏.林bó黄柏.bò 二、写对字形
宽chǎnɡ敞tānɡ趟河 公jué爵咀jué嚼
cānɡ苍穹cānɡ沧海
三、用对词语
判断下列词语使用得正误并解释。
1.我曾走进图书馆,读过几本书,现在虽然只记得它们的书名,但那段时光却是消磨..得很愉快。(√)
消磨:①消耗;磨灭。②消遣,打发时光。③犹琢磨。
2.大学时,我在图书馆纵情..阅读的时光,至今令我难忘。(√)
纵情:放纵自己的情感。
3.40年改革开放,春风化雨,犹如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40年的发展真是气象万千....呀。(×)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句中指变化,应该为“千变万化”。
4.今天的学者理解古文多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牵强附会: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贬义词。
5.听了秦岚的一番话,谭娟还是一幅风轻云淡、豁然..开朗..的样子,其他几个女孩的脸色都有些沮丧。(√)
豁然开朗:豁,宽阔。然,的样子。开,宽阔。朗,明亮。_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三)文意理解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上图书馆 乐
公书林 ①愉快
清华图书馆 ②灿烂
包德林图书馆 ③豁然开朗 英国博物馆 ④赞美热爱
奇趣
2.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总结了自己在国内和国外上图书馆的收获和感受,由此抒发了上图书馆之乐是一种奇趣的感慨,并借此赞美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四)细研精析
1.(目标1 引用的作用) 文章第①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
答:西蒙·德波伏娃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作者引用她的话,目的是引出下文,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两人有相同的认识和感受,也表现作者对她观点的认同。
2.(目标2 概括归纳)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经历的?文中主要记述了哪几个图书馆?
答:文章按时间顺序,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文章主要记述了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3.(目标3 分析理解) 作者叙写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在图书馆有什么收获和感受?试分析。
答:在“公书林”,作者学习到了一些英文,也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习惯,满足了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心。在清华图书馆,作者感受到那儿的温情和宁静,作者在此阅读到大量的外国书籍,进入到知识上和情感上一片灿烂的新世界。后来国内战乱,作者在英国博物馆纵情自由阅读。国内战争胜利后,心境豁然开朗,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心系国家,体现出一位学者的国家的情怀。
4.(目标4 引用的作用) 第⑨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的理性,也点明了本文的中心。作者由上图书馆的经历,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借莎士比亚的话赞美了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
(五)技法迁移
引用名句诗文开头
一、教材技法
文章第①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话,引起下文,下文接着写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巧妙引用歌词、古诗词和名言,名言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如:塞缪尔·厄尔曼说:“每个人笔尖流淌出的墨汁香味色泽定是迥异的。”为何?在我看来,这是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个人的作品定会受到其性情影响,也即作品显人品。(浙江卷优秀作文《作品显人品》)
作者引用厄尔曼的名言开篇,使文章典雅而有内涵,具有说服力。而且所引名言又巧妙引出话题“文如其人”,切合作品和人品的关系,然后顺理成章地点出中心论点“作品显人品”。
二、名师点拨
引用式开头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内容,援引名家名言、史实资料、定理定义、科学数据;后一部分对前面的引用进行最概括的点评。
引用式开头的优点在于:
第一,提升观点的可信度;
第二,展示作者阅读面的广博;
第三,给读者以知识的积累与启迪。
使用引用式开头,需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第一,作为开头的引用,内容不宜过长,最好在30字以内。否则不够醒目。
第二,后一部分的概括点评应该尽可能简短,且必须在概括中点明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最好能说明自己的核心观点。
第三,引用与概括之间,必须具备逻辑的合理性,要让读者一眼就明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性。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三、迁移运用
请以“宽容”为主题,引用名句诗文,写一则作文的开头。
答案 (示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实属至理名言。其实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我们自己。给别人一些空间,你获得的将是一片汪洋。让我们拥有这片汪洋,拥有宽容吧!
【反馈检测】
一、课内阅读巩固
阅读课文,回答1~3题。
1.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本第3段“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自己上图馆的经历。 B.第4、5段写我在“公书林”里阅读英文图书的经历,抒发了我在图书馆之乐,照应第3段。
C.第6段结尾的“灿烂”,第7段开头的“暗淡”,表现了日本侵华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
D.第8段写“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是因为北平已经解放,同时“我”完成论文后也可以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
C [两个词指的是人生,即日本侵华前自己在图书馆的快乐和“七七事变”后清华图书馆被迫关闭的现实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2.作者分别叙写了自己哪三个阶段的图书馆之乐?而阅读的图书主要是外文版,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三个阶段:上中学时、清华大学时、国外留学时上图书馆的经历。②因为作者是一个著名翻译家,自己读的图书主要是外文版,切合自己作为翻译家成长的经历。
3.李晓说:勿让“必读”绑架阅读的初衷。“必读难读”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针对学生来说,“必读”指以作业形式出现的阅读要求。学了本文后,你对此有何感想?你认为该如何阅读?
答案 ①以作业形式出现的阅读要求,过多地讲究对段意的概括、人物的分析、读后的感想,这些阅读技法实则困囿了学生的视野,在徒增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他们的兴趣。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产生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这些才是阅读的初衷:给予每颗想要读书的心足够的包容,让每一个人的品格可以得到自由而健全的塑造。
二、课外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 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等等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