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

(试行)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9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美丽城镇建设的规范引导,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力量,深入各地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主要内容是:1.总则;2.功能便民环境美;3.共享乐民生活美;4.兴业富民产业美;5.魅力亲民人文美;6.善治为民治理美;7.城乡融合体制机制;8.群众主体。

本指南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28号,邮编310030)。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员:何青峰余建忠江勇董翊明

赵华勤余伟张如林吴敏

范征张焕发王海琴朱振通

程红波洪明张艳琼何家骏

陈奋飞翁大伟吕文佳范嘉诚

徐硕含柴舟跃陈信王丰本指南主要审查人员:张奕

目录

1 总则 (1)

2 功能便民环境美 (4)

2.1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 (4)

2.2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 (6)

2.3 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 (8)

2.4 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 (11)

3 共享乐民生活美 (14)

3.1 提升住房建设水平 (14)

3.2 加大优质商贸文体设施供给 (16)

3.3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18)

3.4 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

3.5 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 (21)

4 兴业富民产业美 (24)

4.1 整治提升“低散乱” (24)

4.2 搭建主平台 (25)

4.3 培育新业态 (26)

5 魅力亲民人文美 (29)

5.1 彰显人文特色 (29)

5.2 推进有机更新 (31)

5.3 强化文旅融合 (34)

6 善治为民治理美 (36)

6.1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36)

6.2 全面提升公民素养 (37)

6.3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38)

7 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40)

7.1 统筹空间布局 (40)

7.2 统筹要素保障 (41)

7.3 统筹公共服务供给 (42)

8 群众主体 (45)

附录1 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47)

附录2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图示 (50)

规范性引用文件 (6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制定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

1.0.2 本指南适用于浙江省建制镇(不含城关镇)、乡、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开展美丽城镇建设。美丽城镇建设以建成区为重点,涵盖行政辖区全域。若干规模特大行政村可参照执行。

1.0.3 美丽城镇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融合发展,统筹兼顾、彰显特色,改革统领、创新驱动,分类推进、久久为功,群众主体、共同缔造等原则。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着眼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美丽中国提供浙江样板。

1.0.4 美丽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有100个左右小城镇率先达到美丽城镇样板要求;到2022年,有300个左右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样板要求,其他小城镇达到以“十个一”为标志的美丽城镇基本要求,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省小城镇高质量全面建成美丽城镇,同步高水平基本

实现现代化。

1.0.5 根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并结合我省实际,将美丽城镇分都市节点型(为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服务,可发展成都市区或省域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县域副中心型(具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功能,相当于县级副中心地位)、特色型(具有较强特色优势资源,可提供较强的产业带动和就业支撑)、一般型(为周边乡村服务,承担基层管理职能)四种类型。前三类为示范创建对象。其中,特色型又分为文旅、商贸、工业、农业特色4个子类。

1.0.6 美丽城镇建设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空间布局、生态保护、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1.0.7 美丽城镇建设的“十个一”标志性基本要求是指:一条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通道、一条串珠成链的美丽生态绿道,一张健全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网、一张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网,一个功能复合的商贸场所(指便利店、连锁超市、综合市场、商贸综合体或商贸特色街等)、一个开放共享的文体场所(指图书馆、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或文体中心等),一个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体系、一个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一个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一个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圈体系,简称“2

道2网2场所4体系”。

1.0.8 美丽城镇建设除应符合本指南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功能便民环境美

2.1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

2.1.1 保护生态格局

因地制宜保护小城镇山水林田湖草总体格局,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2.1.2 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持续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消除“脏乱差”现象。

2.1.3 创建“无违建”乡镇

推进“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创建“无违建”乡镇。

2.1.4 提升空气环境质量

治理工业废气污染,禁止秸秆焚烧,控制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设置空气质量检测点,空气质量应符合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要求。

2.1.5 综合治理河湖水域

监测、监控水环境质量,河湖等各类水体达到相应水体功能区水质要求。

2.1.6 防治噪声污染

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产生的噪声应符合相应声环境噪声功能区标准。

2.1.7 防治农业污染

综合治理土壤环境,防治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采用高效环保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1.8 固体废弃物处置

实施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监督管理,实现源头减量化、

分类资源化、处置无害化。

2.1.9 建设美丽载体

建设美丽民居、美丽庭院、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厂区、美丽河湖和美丽田园等美丽载体。有条件的小城镇积极创建园林城镇、森林城镇、森林乡村。

2.2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

2.2.1 畅通对外交通

小城镇与重要对外交通节点实现10—30分钟快速接驳,都市节点型样板镇纳入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县域副中心型样板镇纳入县域30分钟交通圈。

2.2.2 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

推进道路交通体系区域一体化建设,实现与周边城镇互联互通。

2.2.3 倡导TOD开发模式

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积极推进各类交通方式“零换乘”接驳,促进交通与城镇功能有机融合。推进集约建设与混合开发,建设紧凑型城镇。

2.2.4 优化建成区路网结构

倡导“小街区、密路网”,优化建成区路网结构、交通组织及道路断面设计,形成安全有序、通畅便捷的交通系统。

打通断头路和卡脖子路,贯通支路及巷路。逐步实现过境交通外移,减少过境交通对城镇空间的分割。

2.2.5 合理布局公共停车设施

积极挖掘停车设施供给潜力,构建满足居民生产、生活便利需求的停车设施系统。公共停车场电动汽车停车位配建比例不低于10%。

2.2.6 完善交通安全设施

完善信号控制、标志标线、隔离护栏、道路照明等交通安全设施,确保交通安全与交通服务水平。

2.2.7 倡导公交优先

合理设置公共交通线路与公交站点,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小城镇可结合公交首末站布置公交停保场。积极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2.2.8 完善近距离慢行交通网

合理布局绿道网和慢行交通系统,做好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因地制宜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2.2.9 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和美丽公路

按照省“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提升改造县乡公路,

“四好农村路”建设比例达到95%以上。积极推进美丽公路建设,美丽公路建设率不低于90%。

2.2.10 发展水运交通

有条件的小城镇要因地制宜发展水运交通,合理谋划水上游线。

2.3 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

2.3.1 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合理确定小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及性质,各类新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地下人防等设施。有条件的小城镇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商贸综合体、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多功能复合化的地下空间功能设施。

2.3.2 统筹推进各类市政管线敷设

加快小城镇地下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综合管线建设,有条件的小城镇积极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

2.3.3 保障供水水质与供水安全

建成区给水设施应满足用水需求,合理设置水质监测点,供水水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规定,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改造老旧管网,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条件的小城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对城乡供水管网不能覆盖的区域,积极推进跨区域规模化供水,提高共建共享水平。

2.3.4 建设“污水零直排区”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逐步实现建成区雨污分流全覆盖。做好镇中村、镇郊村、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老旧小区等截污纳管,加快实现建成区“污水零直排”。

2.3.5 改造污水管网

全面开展小城镇老旧管网修复和改造,打通断头管、修复破损管、纠正错接管、改造混接管、疏通淤积管。

2.3.6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建设、提标改造和运维管理,提升污水处理出水水质,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实现收集处理全覆盖、出水水质全达标。

2.3.7 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运维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建设和运维,实现标准化运维全覆盖。

2.3.8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

小城镇生活垃圾应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密闭运输、分类处置,实现分类收集全覆盖。生活垃圾转运站、垃圾分

类设施设置及垃圾处置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规定,满足垃圾分类和转运的要求。

有条件的小城镇建设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垃圾分类设施标识正确规范,居民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80%以上;分类收集设施维护管理到位、分类监管到位。

2.3.9 建设“海绵城市”

综合运用生态技术,建设海绵公园、海绵道路、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优化渗透、调蓄功能,增强雨洪管理能力。

2.3.10 加强公共厕所建设管护

合理设置公共厕所,建成区公共厕所服务半径应在500米以内。建制镇、街道的公共厕所设置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规定执行。

改造提升农村厕所,乡以及若干规模较大的村公共厕所参照《浙江省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规范》规定执行。

加强公共厕所日常运维管理,做到“三有四无”,即有水、有电、有人管,做到无味、无垢、无尘、无积水。

因地制宜建设旅游导向的星级公厕,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应符合《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要求。

2.3.11 普及清洁能源

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条件的小城镇

可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用能负荷集中区域建设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

2.3.12 完善消防服务设施

合理布局小城镇消防服务设施,保障5分钟内抵达。建成区内消防栓布点半径不超过120米,保障消防水源。

2.3.13 完善防洪排涝设施

根据国家、省技术规范要求,明确小城镇防洪排涝标准。加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确保防洪排涝安全。

2.3.14 完善应急避灾设施

合理设置应急避灾场所和通道,人均应急避灾场所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积极组织居民群众开展防灾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培训或演练活动。

2.4 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

2.4.1 整治提升电力通信设施

整治建成区各类电力、通信管线的塔、杆、线、箱等设施,实施“多塔合一”、“多杆合一”、“宏改微”或“上改下”改造。

2.4.2 推广智慧广电

全面普及4K超高清电视。有条件的小城镇试点建设8K 超高清电视,通过电视实现“最多跑一次”进入家庭。

2.4.3 实施网络设施数字化迭代

建设以云计算、智能终端为主体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优化城镇管理、普及智慧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实施“三网融合”,推动网络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小城镇因地制宜开展5G网络建设。

2.4.4 推进“雪亮工程”建设

实施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实现农村公共出入口视频监控全覆盖。“雪亮”工程建设达标率90%以上。

2.4.5实施平安乡村、智安小区建设

建设平安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消巡防队伍、物防装备以及技防设施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筑好平安防线,守住平安底线。

加强智安小区建设。依托物联网及信息化技术,推动“互联网+社会治安防控”,建设智慧安防治理中心、智能管理平台、智能门禁系统等智能设施,织密智能安全防护网,实施智能用电、智能用水、智能烟感、智能充电等智慧应用,实现立体化智慧防控。

开展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因地制宜设置集租房审核、信息采集、监督检查、情况报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旅馆总台,推广智慧门岗、智慧监控、智慧门禁、智慧消防,

实施房屋租前安全把关、租客入住登记、租客离开注销,消除安全隐患。

2.4.6 建设城镇管理数字化平台

加强城镇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综合、跨部门、标准统一和资源共享的数字治理平台,集合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平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促进小城镇基层治理体系科学化、精细化和标准化。

2.4.7 建设智慧城镇

推进“城市大脑”向小城镇延伸,积极构建功能集成的智慧网络。积极发展民生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市政、政务、医疗、教育、警务、旅游等领域的实践应用。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构建人、车、路实时交互、信息共享、协同一体的智能交通系统。

3 共享乐民生活美

3.1 提升住房建设水平

3.1.1 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结合传统民居类型及谱系特色,加强设计理念、建筑形式、细部构造、室内外装饰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建设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的“浙派民居”,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建设美丽中国浙江样板。

3.1.2 农房建设管控

加强农房建设的规划设计管控和建设管理,全面落实带

方案审批。建成区严格控制新建单家独户农民自建房,控制联立式住宅,提倡多层公寓,凸显小城镇特色。

3.1.3 加强住房保障

有序开展镇中村、镇郊村改造建设。推进危房排查治理,加强住房保障,实现住有所居、安居无虞。

3.1.4 优化住房选址布局

优化住房选址与空间布局,促进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3.1.5 大力提升住房市场供给品质

积极引入品牌开发商建设居住小区或农房集聚区,建设智慧、绿色、低碳、品质化住宅小区,满足居民对住房品质的需求。

提升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做好居住区房屋管理、维修养护、环卫保洁等工作,保障消防安全。有条件的小城镇探索建设居住区智慧平台,提供物业管家服务、房屋增值服务、O2O服务。

3.1.6 加强建筑科技创新与应用

大力发展混凝土、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鼓励运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集中安置房、住宅小区等工程。积极推进建筑装修一体化,推广应用模块化户型组合、菜单式个性装修、集成式装修等定制服务。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开展绿色建材新产品应用试点示范,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有条件的小城镇宜对标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等标准要求,高标准建设绿色建筑。

3.1.7 建设“坡地村镇”

科学推进生态“坡地村镇”建设,支持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乡村休闲旅游等项目建设,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3.2 加大优质商贸文体设施供给

3.2.1 优化城镇商贸服务功能

传承创新老字号,培育发展新零售。结合城镇特色资源禀赋,完善餐饮、住宿、休闲、旅游、商务、文化等服务功能,做好停车、消防等服务配套,绿化、洁化、美化、亮化、特色化发展商贸特色街。

积极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放心餐饮店、放心商店等各类放心服务载体。

3.2.2 加强商贸设施建设

积极培育和引进连锁便利店或连锁超市。提供种类较为齐全、满足日常便利生活需求的商品,鼓励增设手机充值、快递收发、代办传真、代缴水电费等服务。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起草组 2014年12月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一、背景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标准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2010年国标委首次将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列为第七批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创新地将标准化的应用从农业、工业逐渐转向为美丽乡村、社会治理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整合与创新—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析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5, 5, 13-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818728830.html,/journal/sd https://www.doczj.com/doc/b818728830.html,/10.12677/sd.2015.51003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Rugang Wang, Shan Jiang, Jingying Zhang, Xiang Qiu Zhijiang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Email: wrg19741230@https://www.doczj.com/doc/b818728830.html, Received: Jan. 7th, 2015; accepted: Jan. 16th, 2015; published: Jan. 2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b81872883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developing trend, the article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s “upgrade” of the new rural planning; its work is with a comprehensive, local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wo questions on the operational level including the technical basis miss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ail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it proposes the two measures of planning integra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Key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Zhejiang Province 整合与创新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析 汪如钢,蒋山,张静莹,邱翔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 Email: wrg19741230@https://www.doczj.com/doc/b818728830.html, 收稿日期:2015年1月7日;录用日期:2015年1月16日;发布日期:2015年1月21日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

保护风景名胜建设美丽浙江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谈月明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一日 同志们: 新年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回顾过去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历程,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风景名胜区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政府对我们这一次会议高度重视,仇保兴副部长和陈加元副省长亲自为纪念图书《浙山浙水30年》作序言。方才左小平处长做了非常好的讲话,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认真贯彻。陈桂秋副处长通报了过去2年开展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执法检查、省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检查的情况。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等四家单位介绍的工作经验,主题很突出,经验很宝贵,值得推广。会议对风景名胜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和有突出贡献的老同志进行了表彰,在此我代表省建设厅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省是风景名胜大省,应该表彰而未受到表彰的同志还很多,30年来为保护浙江风景名胜做出

了贡献的无名英雄还有许多。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胡理琛老厅长,从1983年到1998年,他作为厅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就有15年,而且又是专家型的领导,对浙江的风景名胜区建设应该说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与智慧。在这里我提议大家以掌声向他表示敬意。 下面,我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取得了显著成绩 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浙江大地上的风景区建设萌芽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从大禹巡游开始,此后历代都有不同规模的建设活动,也留下了大量描绘浙江风景的艺术佳作。建国以后,经历了百年战乱和文革动荡的浙江百废待兴,各级政府还是集中有限的财力,逐步开展了部分景区、景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1979年,国家建委在杭州召开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风景名胜区”概念。我省从此开始了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包括我省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普陀山、雁荡山在内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着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迄今已经整整走过30年了。 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工作始终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以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为核心,统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也奠定了全国风景名胜大省的地位。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2011年02月10日07:44:0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美好家园王子庭摄 浙江日报2月10日讯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这里,城乡开始融合发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全省农林牧副渔业总值达到217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3.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五年年均增长8.4%。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秀丽的土地。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生产出的是生态食品,发展的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农业。一眼望去,村庄整洁、道路平坦宽畅、撒落在平原、山区、海岛间的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颗颗明珠般熠熠生辉。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人们生活幸福有保障。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公共服务不断延伸,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报销医疗费用211.4亿元,受益1.82亿人次,2010年全省8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约70%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45%左右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60%多的行政村环境得到较好整治……2010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满意度达到77.92%。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就,生动地勾画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那么,是什么推动浙江的新农村变得如此富饶、秀丽、幸福?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办公室负责人给出了答案,“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有关‘三农’工作精神,按照‘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向‘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转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花团锦簇、生机勃勃,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高效生态农业 2010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119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9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87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289个。 农业结构深入调整,十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80%。现代农业主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301家,比2005年增长40.9%;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万家,比2005年增长超过6倍;各类种养业大户达到20.5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到707.5万亩,占承包耕地的36.1%,66个县(市、区)、1006个乡镇、1.2万个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

建设美丽浙江 创造美好生活作文1000字

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作文1000字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有人这样说过。确实,美丽中国就该是家园山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常听长辈们描述她美丽的容颜:茂盛的树木是她浓密的秀发;清澈的湖泊是她明亮的眸子;美丽的红海是她可爱的嘴唇;绚丽的晚霞是她抹上的胭脂;川流不息的江河是她的血脉,里面流淌着她纯净的血液;透明的臭氧层是她美丽的水蓝色纱衣;那悦耳的虫鸣婉转的歌声……可如今,这美丽的家园在哪里? 变化最大的是那些河流,“五水共治”这个词儿你听着熟悉吗? 从去年开始,这个词就频繁地出现在报章杂志等媒体上,相信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但是要说起这五水分别是啥,很多人可能一时说不全。 其实,五水是和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五种“水”: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而五水共治,就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和抓节水。这样一说,你会发现,这实在是一项规模浩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好山好水是杭州最显著的标志、最闪亮的“名片”、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对于杭州城市来说,这项工程的意义似乎更加重大,

市民对于身边水环境的关注,也上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无论是台风雨过后带来的城市内涝,还是饮水安全问题,都牵动着大家的心。解决水的问题,的确十分迫切。 别看我们的城市已经都市化得如此迅疾,就在城市中,不文明用水的情况仍然存在。吴女士家住登云路附近的小河佳苑北区,一天清晨,她正准备出门上班,却看见了小区里有人正在小河边洗拖把。“我当时心里就觉得很堵。这条河虽小,但也是小区里的一个景观,平时大家都喜欢在河边散步、锻炼,但是却有人在河里洗拖把,这不是污染水质么?” 这些用水方面的陋习,在一些城中村、农居房或许还有存在。而对更多市民来说,节水则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更为重大。 “我爷爷奶奶有这个习惯,用洗菜水冲厕所。他们还会在马桶水箱里放一个空瓶子,这样就可以节约用水。”杭州人小黄说,“其实爷爷奶奶都有退休工资,生活条件不错,但这是他们一直以来养成的节俭,并不是抠门。我觉得反而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多向他们学习,学习这种节约用水的理念。” “五水共治”,乍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议题,但正如上述两个例子,其实都可以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做起。五水共治,也是“吾水共治”,它一方面锤炼相关政府部门的作风与能力,一方面也叩问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作文700字 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清晨,群鸟脆声穿越了梦境到现

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试行)

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试行) 1 总体目标 按“规范、生态、美丽”内涵要求,通过设施改善,制度规范,环境洁化、绿化、美化,将畜禽养殖场营造为“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美丽生态牧场。 2 基本要求 2.1牧场不在畜禽养殖禁养区内,符合畜牧业发展规划布局要求,并通过污染整治达标验收。 2.2以《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规定的规模为存栏规模最低标准,即存栏生猪200头以上,其它畜禽按猪当量折算。 2.3养殖场业主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守法经营。 3 具体标准 3.1牧场美化 以合理、科学、适度为原则,突出牧场特点的同时,兼顾与自然环境和谐。 3.1.1功能区布局合理且相对隔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生产区相对独立,栏舍排列有序,密度合适。 3.1.2栏舍顶部采用瓦片或彩钢板材料,建筑物墙面、围墙等统一粉刷,适度装饰畜牧特色图案和文化。 3.1.3功能区配备相应标志牌、制度牌。有条件的设置休闲观光区,配套畜牧特色活动的休闲观光设施。

3.2牧场绿化 绿化以经济、实用、美观为原则,尽量达到植物种类多样、绿化层次丰富。 3.2.1场区四周及道路两侧有绿化带,畜禽舍间有不影响通风、采光的植物。 3.2.2办公区、生活区域按园林化要求绿化,并与场区景观相协调。 3.2.3场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20%。 3.3牧场洁化 以保持场区无随意堆放杂物、污水粪便和病死动物及时处置为原则,尽量使可视范围内无明显垃圾,场区内保持整洁。 3.3.1功能区内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垃圾箱,场内道路两侧没有长期堆放的杂物、废弃包装物等。 3.3.2场内建筑物墙面整洁,主要道路硬化,无坑洼积水,场内排污沟渠硬化、加盖。 3.3.3畜禽粪尿及时清理,牧场内外环境不见暴露的粪便、死亡动物等,场区内无明显臭味。 3.4设施配套 3.4.1使用节水、节料、节电、省工的饮水、喂料设备,以及通风保温等环境控制设备。 3.4.2污水收集设施与生产规模配套,沼液池、工业化处理等粪污处理设施相对独立、封闭,且防雨防渗。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

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美丽浙江作文5篇.docx.docx

美丽浙江作文 5 篇 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我认为我们要从节约电、节约水、节约纸等资源做起。 我们虽然不能参与“五水共治”等大型活动,但我们可以从身边节约水,把生活污水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比如:把洗 脸后的水用来拖地,把洗菜水用来浇花,洗衣服的水用来冲马桶。 现在的城市大都居民都用汽车,而且几乎每次出行都要用到汽车,所以如果不是植物的帮忙,现在人人都得戴口罩了。在外出时,我们可以选择步行、自行车、中途较远可以乘坐公

交车,这样,废气的排气量就几乎为零,不管是什么地方,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电,工厂需要电 , 居民也需要电,全国各地的电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每节约一度电,工人就可以多生产一件东西,而且电百分之六十是煤等不可再生资源来发电的,仅有百分之三十差不多才用可再生能源,比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蓄能发电、核裂变发电等。 我们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其他人也来节约水、节约电,那么就能建设好美丽浙江,创造出大

家美好生活,竟最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篇二:美浙江 站在小河旁,到的是臭气,听到的是呻吟;来到大街上, 然太阳已升起,大地一片光明,可身旁的路灯依旧亮着。是什么,是浪!正式因我不懂得保,不懂得 ,使我的家园一浙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大家有可能看么一广告:一些人由于用水源而 致水源消失,如果我么迷不悟,不思悔改 , 那么,最后一滴水将是我的泪水 ! 广告,深深的震撼了我:大 自然是无私的,地球是可敬的!它送我美的境,丰 富的水源??而我却不懂得珍惜,口口声声大自然、

地球、浙江。可是,你的行是?是害! 境也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人却了方便,却染了境。每当,我走到大街上耳听到的是而的大, 他留下永都只有灰;看到的是成堆的垃圾它象征的永都只有人 的可耻行。道,我 要么 ?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

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进。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她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着力提质增效 建设美丽浙江

着力提质增效建设美丽浙江 “美丽浙江”是浙江人民的热切愿望,是物质最富裕、精神最富有、生态最优美、政治最清明的完美诠释。 应当看到,……多年来我省XXX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目前,我省XXX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成为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因此,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质增效,建设美丽浙江,使经济行稳致远,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 “美丽浙江”令人心动,建设美丽浙江需要行动。心动而不行动,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心动加行动,才能把蓝图变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美丽浙江,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开展“五水共治”。把创新驱动和“五水共治”作为全面治理环境、倒逼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治水治气和环境综合整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要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这些重要论述,既符合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期的现实要求,也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思路的重大变化。 经验已经证明,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增长,不仅代价大、成本高,而且会走弯路,欲速不达。世界上一些国家已有前车之鉴,虽然经济发展加快,国家和社会财富增加,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环境等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领域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国内一些地区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问题。这些年来,有的地方不讲质量的粗放型发展,污染了空气、水源,为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有的地方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陷入了层层攀比增长速度、层层加码增长指标的恶性循环……凡此种种,都是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忽视质量效益造成的恶果。其中教训我们必须认真记取并高度警醒,要千方百计提质增效,把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努力使浙江人民更加富裕、环境更加秀美、社会更加和谐。 建设美丽浙江,人人共享,人人有责。履行好这个责任,需要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具体说来,就是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实际行动建设美丽浙江。 着力提质增效夯实发展基础 国内生产总值GDP准确反映了特定地区的绝大部分经济活动,成为诊断经济总趋势的关键指标。GDP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政策制定者判断经济冷热、决定政策取向并精细调整力度与节奏。于是GDP就成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关键一环。似乎全社会都在探讨如何加快GDP增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都以远超他国双倍数的GDP指数为豪。 应当看到,多年来我省GDP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目前,我省XXX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成为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因此,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质增效,建设美丽浙江,使经济行稳致远,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 然而经济增速当真越快,发展就会越快吗?纵观过往,我们不难发现,浙江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此前的发展都是过度依靠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等要素投入来拉动GDP增长的发展,目前这些因素已出现明显减缓和滑退。因此,不能再简单地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而要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于提质增效中筑牢发展的基础。

美丽的浙江作文

美丽的浙江作文 浙江是个好地方,用美丽形容一点不为过。以下是xx 整理的关于美丽的作文,欢迎参考借鉴。 美丽作文篇一:美丽浙江 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我认为我们要从节约电、节约水、节约纸等资源做起。 我们虽然不能参与“五水共治”等大型活动,但我们可以从身边节约水,把生活污水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比如:把洗脸后的水用来拖地,把洗菜水用来浇花,洗衣服的水用来冲马桶。 现在的城市大都居民都用汽车,而且几乎每次出行都要用到汽车,所以如果不是植物的帮忙,现在人人都得戴口罩了。在外出时,我们可以选择步行、自行车、中途较远可以乘坐公交车,这样,废气的排气量就几乎为零,不管是什么地方,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电,工厂需要电,居民也需要电,全国各地的电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每节约一度电,工人就可以多生产一件东西,而且电百分之六十是煤等不可再生资源来发电的,仅有百分之三十差不多才用可再生能源,比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蓄能发电、核裂变发电等。 我们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其他人

也来节约水、节约电,那么就能建设好美丽浙江,创造出大家美好生活,毕竟最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美丽作文篇二:美丽浙江 站在小河旁,闻到的是臭气,听到的是呻吟;来到大街上,虽然太阳已经升起,带给大地一片光明,可身旁的路灯依旧亮着。这是什么,这是浪费!正式因为我们不懂得环保,不懂得节约,使我们的家园—浙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大家有可能看过这么一则广告:一些人由于滥用水资源而导致水源消失,如果我们还这么执迷不悟,不思悔改,那么,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泪水!这则广告,深深的震撼了我:大自然是无私的,地球是可敬的!它们送给我们美丽的环境,丰富的水源……而我们却不懂得珍惜,还口口声声说爱大自然、爱地球、爱浙江。可是,你们的行为是爱吗?这是伤害! 环境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人们却为了方便,却污染了环境。每当,我走到大街上耳边听到的是飞驰而过的大货车,他们留下永远都只有灰尘;看到的是成堆的垃圾它们象征的永远都只有人类的可耻行为。难道,我们还要继续这样么? 节能环保吧!让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淘米水可以用来浇花,这样不仅节约了水,花儿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营养,这不是一举多得么?当你的家人上街时,不仅自己不要乱扔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讲课教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以县为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省、市各级加强支持和指导。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1.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异地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实施“农村建设节地”工程,鼓励建设多层公寓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2.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到2015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范文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

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进。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她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学习考察浙江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感想体会

学习考察浙江省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感想体会 石文兵 今年7月,我随全县党政考察团到浙江省湖州市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观摩探访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使我深受触动和启发。带给人的第一感受,不单单是整洁的村庄环境,健全的公共服务,更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和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他们的建设理念,还是对特色乡村文化的挖掘和提升,以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那种责任和激情,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了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规划管理及产业发展情况,并与当地相关负责人交流想法。在人们的印象中,康县山大沟深,是个穷地方,可如今,走进这个昔日的贫困县,苍翠的山峦间,一个个青瓦白墙、绿树掩映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像山水画一样,美得让人陶醉。在岸门口镇严家坝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户户门前花草点缀、核桃树遮荫,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王坝乡大水沟村是康县核桃“双十”综合管理示范村,这里随处可见冠大叶茂的核桃树,走近后会发现,每棵树不仅涂了白、编了号,在树枝上还悬挂了黄色的粘虫板。行走在康县境内,一面面精美的文化墙,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路人不时驻足观看。在平洛古镇,一排排新建房屋的围墙上,画满了色彩鲜艳的民俗画、儿童画,这些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感恩教育、普法宣传、农业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墙,已成为康县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乡风的主阵地,成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风向标。 我们利用两个半天看了8个村庄,这些村庄的建设管理都有其共同点。一是因地制宜,注重挖掘村庄古文化内涵,围绕路、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出符合乡土文化的农村景观。二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注重建管并举,合理规划布局,强化环境治理,开展“六争六评”、“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对农户环境卫生进行月检查、季通报,建立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四是精神风貌好,与时俱进精神无处不在,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办法多。 以上是我学习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下面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体会与感想。 一、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 (一)科学规划布局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多模式、多形式建设,不搞“一刀切”,是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亮点。立足“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着力塑造村庄特色品牌。编制示范村建设规划,注重与村、线、片等各级规划的衔接,房屋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装饰风格、外观、色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做到“不大拆大建、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挪一颗石”,尽可能在原有

最美浙江人演讲稿

最美浙江人演讲稿 最美浙江人演讲稿一:“最美浙江人”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弯腰,鞠躬) 我是第号选手(手势配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母亲最美》。 美,是漂亮,好看的意思,也指一些美好的事物。而这事物,往往就在我们的身边。美丽的浙江人民,用美的心灵,播下美的种子孝敬长辈的种子,温文尔雅的种子,友善助人的种子,勤劳能干的种子。而这一切的“美的种子”,往往都来自于母爱的滋养,所以我想说:母亲是最美的。 我的母亲就是一个具有最美心灵的人。 那是件真实的事。记得那一次,我和伙伴们在郊外玩耍,当时天气还是晴朗,忽然天空变得阴森森起来,浓浓乌云在我们的头顶上聚集着。伙伴们不时地埋怨着说:真是“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接着,眨眼工夫,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由于当时我们正在郊外,而且还没有带伞,回到家时个个都早已变成了落汤鸡了。妈妈见我淋成了那样,赶紧带我去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还给我熬了一锅姜汤,让我趁热赶紧喝了。喝了姜汤以后,天已经渐渐变黑了,妈妈就让我上床睡觉。 半夜时分,我觉得身体很不舒服,身上滚烫滚烫的。

妈妈知道后,就急忙带我去医院看病,我还记得当时外边还在下着大雨呢? 一到医院,妈妈就忙开了:只见她,一会儿挂号,一会儿缴费,一会儿进,一会儿出,一会儿摸摸我的额头,一会儿着急地问:医生呢?……看着妈妈跑来跑去,跑进跑出,心急如焚的样子,我不禁已眼眶润湿了。 总觉得过了好一会儿,医生终于来了。医生给我问了诊,开了药。于是妈妈又忙开了:只见她,一会儿缴费,一会儿抓药,一会儿出,一会儿进,很快地我就打上了吊针。可是,妈妈还是没闲着,只见她:一会儿又摸摸我的额头,一会儿问我冷不冷;一会儿给我倒开水,一会儿问我想吃零食吗;一会儿坐,一会儿站……依旧是那样的“心急如焚”的样子。 窗外,雨声依旧。室内,吊针滴滴…… 那一夜,我恍然发现:母爱是最温暖的,母亲是最无私的,也是最美的。那一夜,正是母亲那无私的、温暖的、温柔的心伴随我度过那漫漫长夜。 其实,我的妈妈,我的母亲,不仅仅对自己的子女有着这样的一颗无私的心,而且,她对生活中的其他人也同样怀着一颗博大的美好的心灵。 每当邻居有困难,母亲总是能给予“及时雨”般的力所能及的帮助,哪怕是帮不上大忙,也要唠叨上几句关切的

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

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我们身为浙江的一份子,就应该为她的建设出一份力。我个人认为,想要把浙江建设的更加美丽,可以从科技,保护环境和文明三点入手。 说到科技,大家都知道中国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成功,我们的生活质量也都提高了一个水平。同时,科技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变化,例如:出门再也不用坐那种费时又费力的黄包车了,现在有飞机,高铁,火车,轮船,汽车等又快又省力的交通工具。再比如说:通知别人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急事时,再也不用提早好几个星期写信了。现在我们可以用既方便又快捷的电话,qq,微信,陌陌之类的软件。但,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给我们带来神奇的新型产品的同时,也会很多问题。像电脑,手机这样拥有许多功能的电子产品,虽然会让我们比较方便,但也会使我们受到辐射的干扰。近视,脑瘤,经常腰酸背痛,都是电脑辐射带来的危害!此外,随着废弃电器电池越来越多,大多数的人都会采用传统而简单的填埋和焚烧来处理它们。但,这两种方法对环境,土壤带来的破坏不可估量,因此,我们还要注意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这种事,大家都知道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但真正真正知道该怎么做,也做到了的,又有几个?我曾经看到过一副名叫《文明只差一步》的漫画。说的是人们去丢垃圾,明明已经已经走到垃圾箱旁边了,却还是把垃圾丢在了地上。最后,还是两个放学回家的小

学生把垃圾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里,并且还在垃圾箱上贴了一张写有“文明只差一步”的纸片。其实只要他们再移动小小的一步,便可以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内的,可很多人就是忽略了这最后最宝贵的一步。保护环境,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扔垃圾这一件事上的;保护环境,还得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钟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所以,五水共治也是保护环境的一大重点。所谓五水共治,就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内容。浙江是著名的水乡;水是生产之基,是生态之要,是生命之源。不管从哪一点出发,水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水源,不让它受到污染。 保护环境和科技都很重要,文明,也一样重要。要做一个优秀的浙江人,首先要学会文明。试着想想吧:走在大街上,人们到处乱丢垃圾,乱吐痰吐口水,或是随便说脏话,爆粗口,一言不合就打起了……那得多么混乱啊!所以,我们必须也一定要学会文明。生活中,旅游时,学校里,我们都应该啊要文明。在家时,不乱丢垃圾,不弄乱房间;在外旅游时,不乱说脏话,不大声喧哗;在校内时,上下楼梯轻步右行,尊重老师,不和同学打架,这种行动上的文明,是一种文明的方式,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在宴会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从这句话中,我们明显可见文明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但文明不止是行动上的文明而已,文明还可以从言语中感受得到。在遇到熟人时,说一声“你好”;在别人帮助你时,说一句“谢谢”;在撞到别人时,说一声“对不起”;在别人诚恳道歉时,说一句“没关系”。就是言语上的文明,也是人与人之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