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与中央隆起带盐_泥构造形成的关系及其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802.58 KB
- 文档页数:8
东营凹陷沙二段构造油藏成藏规律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
沙二段是东营凹陷高钻遇低认识的重要层系。
东营凹陷1972年第一次上报沙二段探明石油储量,截至2020年底,共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4亿吨,涵盖了胜坨、东辛等21个油田。
目前,东营凹陷沙二段文献较少,主要集中在层序界面识别、沉积相研究、储层精细描述、油气富集规律、油气运移模式等方面。
因此,东营凹陷沙二段研究程度较低,制约了沙二段油气的勘探。
在汉斯出版社《地球科学前沿》,有学者通过对东营凹陷沙二段构造油藏各储量块成藏条件进行统计分析和过沙二段油气显示井、油流井典型油藏剖面进行解剖,总结沙二段构造油藏成藏规律,以期对相同类型盆地、相同层系油藏勘探提供借鉴。
东营凹陷沙二段构造油藏是位于压力封存箱之外远离烃源岩的常压油藏,主要发育断块油藏和背斜油藏。
从目前发现的储量来看,北部陡坡带占60%,中央背斜带占33%,南部缓坡带占7%。
从油藏的分布层位来看,东营沙二下、沙二上均有分布,其中以沙二下亚段构造油藏分布最多。
东营凹陷沙二段构造油藏来自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或者沙三下亚段烃源岩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混合的油气。
沙二段混合型油藏具有多油源混合成藏的特点,即有同一洼陷来自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油气混合,也有来自不同洼陷的油气混合。
东营凹陷北部胜北断裂带沙二段油藏,位于胜利村背斜的沙二段原油来自利津洼陷沙四段烃源岩,具有高γ-蜡烷、低C27重排甾烷、低4-甲基甾烷的特征。
位于坨庄背斜的沙二段原油来自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具有低γ-蜡烷、高C27重排甾烷、高4-甲基甾烷的特征。
而位于坨庄和胜利村两个背斜的沙二段鞍部的原油特征介于上述两类原油之间,具有混源特征。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二段油藏既有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油气,又有牛庄洼陷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油气。
南部乐安油田沙二段油藏既有牛庄洼陷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油气,也有博兴洼陷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油气。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是中国渤海湾盆地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沙四段是该地区一个重要的油气产层。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是当今油田勘探和开发的主要对象之一。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进行深入探讨。
一、成因特征(一)构造成因东营凹陷是一个大型泥岩坳陷盆地,地壳运动活跃,构造复杂。
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在构造活动中,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了许多裂缝和节理,这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二)岩性特征沙四段是一个典型的砂岩-泥岩互层,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理想的油气储集层。
岩性特征对于储层的储集性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沉积成因沙四段储层主要是由陆源碎屑岩沉积形成的,具有较好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这是由于陆源碎屑岩通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储集。
(四)成岩成因沙四段储层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等,这种成分组成的岩石具有较好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理想的油气储集体。
(五)热演化作用沙四段地层经历了较严重的热演化作用,部分油气随着岩石的加热而被释放,导致储层的低阻状态。
二、评价(一)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地质评价技术,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来反演储层的物性参数,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等。
这对于低阻油藏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岩心分析技术岩心分析技术是一种直接观察储层性质的方法,可以获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数据,是对低阻油藏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
(三)沉积学研究通过对沉积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储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进而评价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性质。
(四)地质统计学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通过对储层中孔隙度、渗透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储量评价。
(五)岩石物理学方法岩石物理学方法可以通过实验室的物理性质测试,获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对低阻油藏进行评价。
(六)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一种对储层进行动态分析的方法,可以模拟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过程,评价油藏的产能和采收率。
东营凹陷长石溶蚀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的开题报告题目:东营凹陷长石溶蚀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一、选题背景东营凹陷是中国主要的油气区之一,这里分布着大量的油气藏。
其中,长垣组、渤海组、东明组等沉积层中含有大量的长石,而长石又是一种容易发生溶蚀的矿物,因此长石的溶蚀作用对该地区的油气藏形成、分布等有很大的影响,研究长石的溶蚀作用对于探索该地区油气资源非常重要。
二、研究内容与意义1. 研究长石的溶蚀作用通过对东营凹陷各个油气田地质数据和岩心样品进行分析,深入探究长石的溶蚀作用及其特征,了解长石溶蚀作用的机理和规律。
2. 探讨长石溶蚀作用的石油地质意义研究长石的溶蚀作用对于揭示该地区油气藏的成因、分布规律、形成时代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采用岩石学、储层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东营凹陷各油气田区域的岩心样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长石溶蚀作用的特征和规律,并结合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深入探讨长石溶蚀作用的机理。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探究东营凹陷地区的长石溶蚀作用及其特征,了解长石溶蚀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并揭示其对该区域的石油地质意义。
同时,还能够为该区域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论文结构本论文预计分为以下部分:第一章序言1.1 选题背景及相关研究现状1.2 研究内容与意义1.3 研究方法第二章长石的溶蚀作用2.1 长石的物理特性2.2 长石的化学特性2.3 长石的溶蚀机理第三章东营凹陷长石溶蚀作用的特征和规律3.1 各个油气田地质数据分析3.2 岩心样品分析3.3 长石溶蚀作用的特征和规律总结第四章长石溶蚀作用与石油地质意义4.1 不同地质时期长石的溶蚀作用对油气储层的影响4.2 长石溶蚀作用对该地区油气的分布规律的影响4.3 长石溶蚀作用对该地区油气藏成因的影响第五章结论参考文献。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是中国成熟油气勘探区之一,凹陷内分布着多个油气田。
凹陷内的凹陷沙四段是一个重要的低阻油藏。
为了深入了解该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本文将从构造背景、沉积条件、成藏机制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东营凹陷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典型断陷盆地,形成于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中。
盆地内部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
这种构造特征对油藏的形成与分布起到了重要作用。
沉积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基础。
凹陷沙四段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古近纪陆相沉积环境。
在凹陷的早期,盆地内陆地面积较大,河流系统发育,物源条件好,有效物源供应充足。
陆相沉积环境对于大量植物残体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油源岩的形成。
然后,成藏机制是油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东营凹陷的凹陷沙四段主要是以储集空间为主的低阻油藏。
其成藏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油源和储集构造。
在油源方面,东营凹陷沉积时期是母质有机质生成的时期,形成了丰富的油源岩。
在储集构造方面,盆地内发育了多个断陷构造,构成了多个油藏,断裂带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区域。
盆地内的古河道、河流三角洲等沉积体系也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
评价低阻油藏的方法主要有地质实验室实验、地震资料解释和油藏数值模拟等。
地质实验室实验通过样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来评价储层的低阻性。
地震资料解释主要通过解释反射地震剖面、提供储集空间的范围和分布。
油藏数值模拟可以确定油藏的物性参数,并模拟油气的运移过程,进一步评价油藏的低阻性。
东营凹陷凹陷沙四段是一个重要的低阻油藏。
其成因特征主要包括构造背景、沉积条件和成藏机制等方面。
评价该油藏的方法主要有地质实验室实验、地震资料解释和油藏数值模拟等。
对于科学评价油藏的低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油气资源具有指导作用。
东营凹陷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东营凹陷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是黄河-渤海湾成熟盆地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的洼陷带是该区域石油勘探的热点地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提升,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成为了热点问题,因此对其成藏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对进一步优化勘探开发策略、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文将以东营凹陷洼陷带为例,重点研究其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动力学。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分析:通过现场勘探和文献资料的搜集,对洼陷带的地质构造、岩性组合、储层性质等进行分析。
2. 成藏动力学机制探究: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岩性油气藏在成藏过程中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包括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地热作用、生物作用等。
3. 模拟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实验的手段,分析不同动力学因素对于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影响,预测不同储层的油气分布规律和产能潜力。
4. 理论模型构建:基于实验结果和现场数据,构建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动力学模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三、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于加深对东营凹陷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优化油气勘探开发策略、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可为类似区域的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烃类流体活动在成岩作用上的响应的报告,
600字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探讨东营凹陷的中央隆起带烃类流体活动对成岩作用的响应。
东营凹陷位于中国东部渤海湾海域,是一个新近发现的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东营凹陷地质构造复杂,中央具有隆起带,隆起带上有大量的烃类资源以及油气活动。
在浅层和中深层中,烃类流体活动受到了强烈的控制。
东营凹陷的中央隆起带的烃类流体活动可能会影响到油气的形成、生存、最终成岩过程。
首先,中央隆起带的烃类流体活动会影响油气形成过程,而不同类型的油气影响有所不同。
烃类流体活动可以调节油气注入方向,并通过排放物形成更多的散烃、渗析和混合,增强油气注入深度和数量,好处是增加了底部成气性、更利于油气成藏。
其次,烃类流体活动会影响油气的生存期,即使在极端的条件下也可以延长油气的保存时间。
烃类流体活动有助于原油的混合,并通过热量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促进原油的裂化和轻质油示踪。
烃类流体活动还有利于降低油气地球化学脱氢率,增加油气的生存时间。
此外,烃类流体活动会影响成岩过程,特别是油气成岩过程。
烃类流体活动可以改变油气循环的温度、压力和条件,促进油气的排放、改变油气的分子结构,有助于油气的固结,从而成岩。
这项研究表明,烃类流体活动与油气成岩的有效性有关。
综上所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烃类流体活动对成岩作用有着显著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油气形成、保存和成岩,而且还可以改变油气循环的温度、压力和条件,改变油气的分子结构,延长油气的保存时间,最终导致油气成岩。
因此,在勘探东营凹陷油气资源时,应该重视中央隆起带的烃类流体活动,以便促进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基地之一。
在东营凹陷中, 凹陷沙四段是一处低阻油藏, 其成因特征及评价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进行详细分析。
一、成因特征1. 沉积环境东营凹陷地处于陆上浅海盆地, 沉积环境复杂多样。
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滨海泥沙、浅海滩和浅海陆棚相沉积环境中。
这些沉积相具有高含油气的特点, 为形成低阻油藏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2. 沉积岩性凹陷沙四段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 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是低阻油藏的主要储集岩。
泥岩的存在对于形成低阻油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构成封盖层, 阻止油气的上升和外溢。
3. 地质构造东营凹陷地处于复杂的古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区, 构造变形复杂。
在沙四段地层中, 存在多种构造圈闭和构造障碍, 这为低阻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
4. 成藏作用低阻油藏的形成与多种成藏作用有关, 主要包括构造作用、生物作用、热液作用和油气自生作用。
这些作用共同促进了油气的生成、迁移和聚集, 并最终形成了低阻油藏。
二、评价1. 储量评价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具有较大的含油气量和丰富的储量, 是东营凹陷重要的油气资源之一。
根据目前的勘探数据和理论计算, 这些低阻油藏的储量较为可观, 对于东营凹陷油气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油气成藏条件评价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主要表现在: 沉积环境复杂多样, 有利于油气聚集; 沉积岩性较好, 砂岩孔隙度和渗透性较高; 地质构造复杂, 存在多种构造圈闭和构造障碍; 成藏作用多样, 有助于油气的生成、迁移和聚集。
3. 开发潜力评价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还有待深入勘探。
在目前的油气资源勘探中, 对于这些低阻油藏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东营凹陷宁海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沉积、成藏的控制作用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57000摘要:宁海地区发育陈南断层、坨古1断层和坨94断层3条主要的控沉积断层,将该地区分为北部“二台阶”和南部“下降盘”2个构造带,在“二台阶”和“下降盘”之间,几条主要断层相互连接,形成断层转换带。
构造带和断层转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对来自北部陈家庄凸起的物源向南推进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二台阶”之上,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为厚层砂砾岩沉积,构造形态及地层产状对其成藏有重要的影响;“下降盘”主要发育深水浊积扇,为相对较薄的浊积扇体,古冲沟是其沉积的有利场所,而构造演化对古冲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断层转换带则是扇体推进的有利通道。
关键词:东营凹陷宁海地区构造演化二台阶断层转换带引言胜坨地区发育多条古冲沟,其中宁海地区为一继承性、复合型的大型古冲沟,物源来自北部陈家庄凸起,是砂砾岩扇体发育的有利场所。
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宁海地区发现了多层系、多类型的油藏,其中北部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岩性-构造油藏;南部主要发育深水浊积扇岩性、构造-岩性油藏。
构造形态及演化规律对圈闭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扇体的沉积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该区进行构造演化特征的研究,对今后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1 宁海地区构造示意图1区域构造格局宁海地区北部以陈南断层为边界,南部靠近东营中央隆起带,西接利津地区,东临胜坨地区主体。
构造上被几条控沉积的大断裂分为若干个构造带:由陈南断层、坨古1断层南段和坨94断层西段所包围的“宁海二台阶”;由坨古1断层、胜北断层西段、坨94断层东段差异延伸形成的“断层转换带”;坨94断层下降盘的“坨71古冲沟”(图1)。
2构造演化特征2.1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分析断层的活动对宁海地区构造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北部的陈南断层为盆缘边界大断层,其活动要早于其他二级断层,在沙四上纯上亚段和沙三下时期活动性达到最强,之后逐渐减弱。
2006年8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第41卷 第4期 3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S00406,100083本文于2006年2月15日收到,修改稿于同年5月18日收到。
本文为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济阳拗陷第三系地层动力学系统与优质储层形成”阶段成果的一部分。
・地震地质・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与中央隆起带盐—泥构造形成的关系及其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意义孙昶旭3① 崔永刚① 罗文生② 曲长胜②(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②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摘 要孙昶旭,崔永刚,罗文生,曲长胜.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与中央隆起带盐—泥构造形成的关系及其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意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4):462~467 东营三角洲是一个沿东营凹陷长轴方向发育的典型河控三角洲。
在裂陷中期到晚期东营凹陷东部和南部发育的众多三角洲中,东营三角洲发育面积最广、时间最长,对古地形和沉积作用的影响最大。
精细的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钻井资料表明,东营三角洲对中央隆起带特别是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盐—泥构造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构造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把东营三角洲进积过程和盐—泥构造的上拱作用相结合,认为厚度巨大的三角洲进积体是盐—泥构造形成的一个触发因素。
由于盐—泥构造的形成、沉积斜坡突然变陡以及三角洲的不断进积,最终重力滑动和底辟运动导致了生长断裂的形成,进而形成了构造坡折带,而且在三角洲前缘形成了滑塌浊积岩体,并形成了与构造坡折带有关的砂体,如低位扇体系。
综上所述,三角洲进积体、盐—泥构造和构造坡折带关系模式的建立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东营三角洲 盐—泥构造 生长断裂 构造坡折带 三角洲前缘 滑塌浊积体1 引言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的东南部,为一个半地堑裂谷凹陷,形态上为一北断南超的箕状凹陷。
东营凹陷在第三系的演化可以分为4个地质时期:裂陷早期(孔店组)、裂陷中期(沙河街组早期和中期)、裂陷晚期(沙河街组晚期到东营组)和后裂陷期(上第三系)[1,2]。
在裂陷中期至晚期,东营凹陷东部和南部发育众多的三角洲,其中以东营三角洲发育面积最广、发育时间最长,对古地形和沉积作用的影响最大。
在时间上,东营三角洲从沙三段沉积早期开始发育,在沙三段沉积中期达到鼎盛,到沙二段沉积早期结束;在平面上,东营三角洲自东向西延伸,充填了盆地的沉积中心,并与陡坡的扇三角洲相接触。
到了沙三段沉积末期,河流—三角洲体系已经覆盖了盆地的大部分地区。
在性质上,东营三角洲是一个沿凹陷的长轴方向发育的典型河控三角洲,与之相关的砂岩形成了东营凹陷许多重要的储集层。
在40多年的勘探中共发现了约50亿t 的原油[3]。
近年来的勘探成果显示,与东营三角洲有关的岩性油气藏也蕴含有相当大的潜力。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是位于凹陷中央的、近东西向的背斜构造带,呈北东东向展布,中央隆起带构造的发育程度及组合特征在空间上有较显著的差异,可划分为辛镇、东营及梁家楼—现河庄3个构造带。
东营三角洲对中央隆起带盐构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的影响上。
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是塑性层最厚、上拱作用最强烈的一个构造带。
对该区同生断层的研究表明,二级断层是同生断层,在沙三段沉积早期开始发育,且活动比较剧烈,其下降盘地层明显加厚,断裂具有继承性活动的特点,断层的发育东强西弱。
第41卷 第4期 孙昶旭等: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与中央隆起带盐—泥构造形成的关系 在沙三段沉积中期,沿凹陷长轴方向发育的东营三角洲进积到了梁家楼—现河庄地区,从而对该构造带的古地形、沉积作用和生长断裂的发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具有Ray 2leigh 2Taylor 不稳定性的地层结构,从而使得后期的构造运动更容易发生,甚至成为后期构造运动的一个触发因素。
由此可见,厚度极大的三角洲进积体和含有盐岩与石膏层的不稳定地层结构是影响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盐构造发育的两个重要因素。
笔者在此并不否认这一地区盐构造的形成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特别是陈南断裂的伸展断弯作用(图1)。
应该看到这种观点只考虑到南北向大区域构造应力,而忽视了其他局部应力,例如上覆岩层的重力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根据精细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研究认为,在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形成初期,东营三角洲对于盐—泥构造和生长断裂的发育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随着三角洲进积厚度的不断增大,生长断裂发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就形成了构造坡折带。
与此相关的三角洲前缘浊积岩体和低位扇应是目前油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
图1 东营三角洲发育地区构造格局及沙三段中期三角洲各期延伸范围3图中三角洲发育范围即为本次研究的工区范围3底图来源于胜利油田内部资料“东营凹陷第三系沉积、构造及含油性”项目报告。
2 东营三角洲的发育特点依据沉积物源变化、沉积物厚度变化和粒度组成,把东营三角洲的发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1)沙三段沉积早期 在此时期,整个东营凹陷以深湖—半深湖相为主,三角洲的发育规模较小,仅在东部发育,只延伸至牛庄洼陷。
在凹陷内仅见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组合,且沉积物粒度较细,以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
在南部地区靠近南部斜坡发育有灰质或白云质泥岩或粉砂岩,说明水体比较稳定,气候温暖潮湿。
在这一时期,与三角洲有关的沙质重力流沉积和滑塌浊积岩沉积很少发育。
(2)沙三段沉积中期 这一时期以极为发育的三角洲前缘进积层为显著特点,通过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可在高水位体系域内识别出6个进积准层序,它们分别代表了6次三角洲的进积事件。
与沙364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年 三段沉积早期相比,沉积物的厚度大且粒度较粗,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高水位体系域的规模明显大于湖进和低水位体系域,表现为垂向上的极不对称性。
三角洲的延伸较远,甚至越过了中央隆起带,到达了利津洼陷(图1、图2)。
但这一时期三角洲平原相在凹陷内也不发育,仅在东部靠近盆地边缘处可识别出来。
这一时期与三角洲相关的滑塌浊积岩极为发育,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一大热点。
图2 东营三角洲内部结构(a )bb ’地震剖面(测线位置见图1);(b )综合解释过的三角洲层序及沉积结构 (3)沙三段沉积晚期—沙二段沉积早期 由于构造运动使得南部斜坡发生旋转掀斜,为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物源和可容空间,因而在东部物源供应减弱的情况下,东营三角洲依然在这一时期发育极为广泛,覆盖了凹陷的大部分区域。
到了沙二段沉积时期,河流相在盆地内占主导地位,盆地绝大部分露出水面,三角洲消失。
由此可见,沙三段沉积中期是东营三角洲发育的重要阶段,东部的物源供给既稳定又充足。
而这一时期正是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形成的初始阶段,由此可见,三角洲的进积对这一地区盐—泥构造、生长断层和构造坡折带雏形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东营三角洲除了具备一般典型河控三角洲的特点之外,还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1)具有极为发育的高水位体系域和极为不发育的低水位体系域。
这一特点在沙三段沉积中期最为明显,到了沙二段沉积早期,随着三角洲进积规模的逐渐变小和湖平面的降低而逐渐消失。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这一时期正处于裂陷中期,裂陷活动强烈,气候温暖潮湿,使得湖水深度极大,湖平面也处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即使湖平面在最低位置时也位于湖岸线坡折之上;二是三角洲的进积规模巨大,使得刚上升的湖平面强制下降,从湖扩展体系域迅速过渡到高水位体系域。
(2)具有横向和垂向极大的进积规模和进积速度。
东营三角洲在四百万年的时间里进积了80km [4],这主要得益于三角洲有稳定的物源供给体系。
在每一个四级层序中,水退半旋回三角洲前缘发育,厚度较大;而水进半旋回发育厚度不等的泥岩或粉沙质泥岩,这也成为划分四级层序的一个标志。
东营三角洲的这些独特的特点成为其对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盐—泥构造及生长断裂演化重要影响的内在因素。
3 东营三角洲对于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盐—泥构造发育的意义3.1 盐—泥构造的特点及样式研究区内的塑性层构造并非典型的盐构造,而是盐与泥的组合。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盐构造和盐泥构造的分类[5~8],笔者把研究区内的盐—泥构造分为盐—泥枕、盐—泥背斜和盐—泥滚构造三大类(图3)。
盐—泥枕构造一般呈穹状的地下丘,平面形态呈椭圆形的非刺穿盐构造[7],盐—泥层与围岩呈渐变接触,其基底(盐下层)一般近平直。
地震波反射形态由断续到杂乱状,两翼地震波反射逐渐过渡到连续。
盐—泥滚是介于整合型与刺穿型之间的一种低幅度不对称的盐构造[7],它由两个翼构成:一翼与上覆层整合接触;另一翼与上覆层以正断层接触。
盐—泥背斜是一种盐层与上覆层之间整合接触的狭长形盐隆[7]。
3.2 盐—泥构造的形成机制3.2.1 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的地层特点这一时期梁家楼—现河庄构造带的地层结构包括3套力学性质不同的岩系:深层是刚性的中生界基底;中间层为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早期沉积的大套盐岩与石膏层;表层是较硬的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盖层。
沙河街组四段盐岩与石膏层分布范围较广,孔店组一段含盐层序范围较局限,但厚度较大。
这464 第41卷 第4期 孙昶旭等: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与中央隆起带盐—泥构造形成的关系图3 进积的三角洲体系与多样的盐—泥构造(a )沿aa ’地震剖面(测线位置见图1);(b )中央隆起带的盐—泥构造;(c )aa ’地震剖面东部的三角洲典型进积结构;(d )解释后的aa ’地质剖面种地层结构本身就具有Rayleigh 2Taylor 不稳定性,可成为后期盐—泥构造形成的物质基础。
3.2.2 盐—泥构造形成机制:密度倒置和差异压实盐构造主要是由以下6种机制触发引起的[9,10]:①上浮作用;②差异压实作用;③重力扩展作用;④热对流作用;⑤压缩作用;⑥拉伸作用。
由于本区内并不是纯粹的盐构造,而是盐和泥的混合,考虑到东营凹陷北断南超的断陷湖盆基本格局和区内地层结构的特点,认为上浮作用、差异压实作用和拉伸作用共同导致了盐—泥构造的产生。
凹陷北部陈南断裂的伸展断弯作用使得沉积盖层发生顺层滑动,从而使凹陷中心盐—泥层受到挤压,易于形成盐—泥构造。
但是,对于区内以东西进积的三角洲体系为主的沉积构造格局,上浮作用和差异压实作用是影响盐—泥构造发育的更主要因素(图4)。
在东营三角洲的进积过程中,密度大的沉积盖层(进积砂岩)覆盖于密度小的下伏层(孔店组和沙四段的盐泥层)之上,导致了两个不平衡:一个是由于密度的颠倒出现的不平衡,即相对密度小的盐—泥层位于密度大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之下;另一个是由在三角洲砂质楔形体厚度大和厚度小部位的压力差异引起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三角洲前积体的自身形态所决定的。
这两种不平衡的结果造成密度较重的砂向下伏的塑性盐泥质层中沉陷,而这些具有浮力的盐和泥向前积的方向排驱,同时向上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