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课型:新课执笔;陈德银组别:高一语文组审核: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中重要的字词,加强朗读训练,体会文章的韵味;2、赏析美景,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3、体会深情,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4、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5、读写结合,学生学习小散文。
重难点分析:重点,目标2、4;难点,目标5教法学法:教法,以诵读为主,适当点拨,学生自学完成任务。
学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课时一、导入:“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历来古人对秋都是悲秋的,那么我走近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去领略他又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秋呢?二、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作者情况及掌握课文中的字词;2、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韵味;三、课堂活动安排:活动一:1、了解有关作者情况要求:学生自己看“导学讲练”中有关作者情况,边看边勾画,看完后填空。
郁达夫,原名,浙江富阳人。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
代表作为《》《》《》《》《》《》《》《》2、看导学讲练背景探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活动二:朗读课文1、自己朗读,边读边注音;2、听录音范读体会文章的韵味美及感知课文内容。
活动三:完成导学讲练中的基础题。
第二课时一、阅读《故都的秋》做以下各题(共23分)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6分)2、故都的秋的景色总特点是什么?(3分)3、文章的第二段没有直接写北国的秋,而是写江南的秋,这有什么作用?(6分)4、作者在写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时,集中描绘了五幅画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五幅画面。
第2课“贞观之治”【学习目标】1.掌握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3.正确评价太宗和武则天。
【预习检测】1. 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2.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是什么?他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叫什么?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她有哪些功绩?【新知探索】依据提纲,读课本,找答案,填空题把答案写在提纲上,问答题答案在课本上标出。
不会的地方同桌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尽快记住横线上的基础知识。
一、唐朝的建立(读7-8页正文和小字,完成下列题目并记住)1.隋朝的灭亡:(1)原因:。
(2)灭亡:年,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3.唐太宗的姓名是,年号。
合作探究一: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二、“贞观之治”(本课重点。
阅读7-8页相关课文、插图和文献资料,先在书上划线,然后讨论回答)1. 思考:唐太宗认为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2.动脑筋:第8页“文献资料”的意思是什么?3. 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措施:(1)。
(2)。
(3)。
4. 根据第8页“动脑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5.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6.什么样的历史现象称作贞观之治?合作探究二: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三:你能够概括出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吗?三、女皇武则天(阅读8—9页有关的“阅读文字”,思考回答)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2、政绩主要体现两方面:(1)。
(2)。
3.人称她的统治“,”。
合作探究三: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治理国家期间,一方面纵容一些官吏以残忍方法强迫犯人认罪,杀害了很多反对自己的人;另一方面,武则天也任用了很多有才干的大臣,采纳他们的意见,又推行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繁荣。
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武则天呢?请试着对她作一客观评价。
【知识梳理】【预习作业】1.“开元盛世”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归纳唐朝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
第2课《俄国的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掌握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难点:分析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异同三、自主学习(一)俄国的起源与发展1.俄罗斯人的祖先是的一支。
2.9世纪晚期建立。
3.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征服。
4.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崛起,到16世纪初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5. 执政时期采用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二)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落后面貌,实现。
3.时间:4.人物:5、内容: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提拔人才③经济:鼓励兴办,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文化:推行,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创办报纸。
⑤提倡西方的与。
6.影响:积极:①俄国的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的进程;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社会的发展障碍。
7.性质:一场性质的改革(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三)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1.原因:(1)根本原因: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直接原因:克里木半岛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
2.时间:3.人物:4.目的:5.内容:①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必须用钱,价钱比当时地价还高。
(实质:是对农民一次无情的掠夺)6.性质: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7.影响:积极:①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改革废除了,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消极:③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Ⅰ、课程标准1.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2.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Ⅱ、目标素养1.通过对古代文明的扩展的学习,认识到战争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方式,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2.了解古代早期帝国建立和发展的史实,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3.通过对古代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到古代文明的交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时空观念。
Ⅲ、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古代各帝国带来的区域性影响;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难点:认识古代各帝国带来的区域性影响;树立正确的文明交流观。
Ⅳ、知识概览Ⅴ、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因素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④高山深谷的阻隔;⑤复杂的管理系统2.概况【知识归纳】古代希腊文明的扩展①扩展方式:以移民方式向地中海、黑海周边殖民扩展。
②扩展条件: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③扩展原因:古希腊自然地理和工商业为主的经济需求;城邦小国寡民,资源少,人口过剩;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
④殖民范围: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⑤特点: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线状分布。
【思考点1】古代希腊海外殖民扩张是为了建立霸权吗?其是否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提示:古代希腊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并非为了争夺霸权,也并未建立疆域辽阔的帝国,而是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合作探究】古希腊殖民扩张及其产生的影响材料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
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
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
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高二历史编写人:王若东【课标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1)识记“一心三施”: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3)探究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
【学习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学习难点】(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2)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学习方法】(1)利用图表法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内容(2)分析比较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知识链接】(1)复习整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2)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自主学习】一、起用王安石了解王安石其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
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
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1、宋神宗为什么起用王安石?(阅读p51内容加以归纳)2、标志:一场更为全面的改革由此开始。
二、富国之法:1、目的:2、主要措施有:合作探究:根据教材内容完成下表:阅读p53“学思之窗”回答,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三、强兵之法1、目的:2、主要措施有:四、取士之法1、目的:2、主要措施:【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北宋皇帝是A.宋太祖B.宋仁宗C.宋神宗D.宋高宗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主要在于A.开支过多B.生产过少C.官员太多D.军队太弱3.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整顿吏治C、加强中央集权D.减轻农民的负担4.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A.理财B.整顿军队C.富国强兵D.科举5.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A.徭役繁重B.高利贷盘剥C.“冗兵”与“冗官”D.“积贫”与“积弱”6.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7.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不包括...A.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C.设明法科D.首创武举制度8.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
4.1 电荷与电流(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电流的形成条件,明确电流的方向;2. 知道电路的构成并熟练掌握电路图的画法;3. 理解电路的三种状态。
【学习重点】电流的形成;电路图及电路的三种状态【学习难点】电流的形成;短路的判断【自主学习】(此模块是回顾与预习)1.像发电机、电池一样能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
2. 形成电流;科学上规定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外部,电路闭合时,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流出,流入电源的;电源内部,由电源的流向电源的。
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电的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从电源的流出,流向电源的。
因此,运动的方向与我们规定的电流方向恰好相反。
3.电流存在的条件是:电路中有;。
4.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
5.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6.电路的三种状态:、、;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和。
【课堂探究】一、电流与电路发电厂生产的电通过远距离输送,到达家庭和工厂,用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各种电池也可为相应的电器供电。
像发电机、电池一样能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接入电路的电源,能使导体内部的电荷产生定向运动,形成持续不断的电流。
科学上规定,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在没有发现电子以前,科学家们曾经认为电流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用电器和导线回到电源负极的。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电的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因此,运动的方向与我们规定的电流方向恰好。
电路中电流的方向①电源外部:电路闭合时,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流出,经过导线、用电器,流入电源的;②电源内部:由电源的流向电源的;注意:电流的形成可以是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也可以是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如金属导体);还可以是正正、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如酸、碱、盐水溶液中)。
导体中的电荷在永不停息地运动,但只有电荷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各式各样的电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使我们可以在灯光下学习、工作和娱乐。
回忆我的母亲第2课时一句话目标: 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一、课前一赛: 夯实基础,积累训练1.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踏浪亭地处崖边,进入亭中,峡谷美景一览无余。
②离石马上方不远处,有一座玲珑的观景亭,唤为踏浪亭。
③在这深山之中,赏石浪,观石马,确实别有一番风情。
④此区域奇石众多,其中多有形似浪花者,猜想此亭因此而得名。
A.①③④②B.②④①③C.②④③①D.④①②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B.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
大众网记者从临沂旅游局获悉,临沂市多家景区将通过打折、免费等优惠措施,迎接旅游日的到来。
C.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治了情操。
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D.中国政府今年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发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珍视和平.二、独立自主学习品味语言,感受魅力,分析写法。
3.母亲去世后,作者说“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4.浅析语言特点,体会蕴含的深意。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2)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5)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6)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