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心电监测的重要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7.13 KB
- 文档页数:3
医用心电监护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医用心电监护仪是一种专门用于监测人体心电活动的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以及病情监护中。
它可以记录和显示心脏的电活动,从而提供关键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心电图诊断、评估患者病情以及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详细探讨医用心电监护仪的主要作用。
1. 心电图监测医用心电监护仪主要用于记录和监测患者的心电活动,生成心电图。
通过导联贴片放置在患者的胸部、肩部和四肢上,心电监护仪能够捕捉到心脏的电信号,将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心电图形。
医生通过分析心电图的波形、周期、幅值以及心律等特征,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识别异常的心电图指标,如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从而为患者的确诊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心律监测与预警医用心电监护仪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律,及时检测心律失常和异常情况。
当心电图出现异常波形或心律失常时,心电监护仪会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注意患者的心脏状况。
这种及时的预警功能可以帮助医生在患者出现心脏问题时立即进行干预,降低心脏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
3. 在手术过程中的监护在手术过程中,医用心电监护仪可用于监测患者的心脏状况,确保手术期间心脏稳定。
通过实时监测心电图、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和处理手术期间可能出现的心脏问题,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4. 危重病患者监护医用心电监护仪在危重病患者的监护中起到重要作用。
患者在病情危急时,医生可通过心电监护仪的实时监测,不仅获得心脏功能状况的重要数据,还能从心电图波形中判断病变类型。
这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患的死亡率。
5. 日常护理与家庭监护医用心电监护仪不仅在医院内部使用,也逐渐应用于日常护理以及家庭监护中。
通过佩戴便携式或可穿戴式的心电监护仪,患者能够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心脏活动,记录心电图,并将数据传输给医生或护士进行远程监测和诊断。
心电监护仪的原理与应用论文一、引言心电监护仪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用于监测和记录患者的心电信号。
心电监护仪通过测量患者心脏产生的细微电信号,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状况。
本论文将介绍心电监护仪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心电监护仪的原理心电监护仪基于心脏的电生理原理工作。
心脏的每次跳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检测和分析可以提供关于患者心脏功能的重要信息。
心电监护仪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电极:心电监护仪通过电极与患者的皮肤接触,以获取心脏产生的电信号。
电极通常分为几种类型,如剪夹电极、贴片电极等。
电极的位置和贴合度对于心电信号的质量非常重要。
2.信号放大器:心电监护仪中的信号放大器用于放大从患者身上接收到的微弱心电信号。
信号放大器可以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成适合处理和分析的幅度。
3.滤波器:心电监护仪中的滤波器用于去除来自环境的干扰信号,例如电源噪声、肌肉运动引起的伪信号等。
滤波器还可以调整心电信号的频率范围,以满足不同的分析需求。
4.数字转换器:心电监护仪中的数字转换器将经过放大和滤波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这样可以方便后续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
三、心电监护仪的应用心电监护仪在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心脏疾病诊断:心电监护仪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心电图(ECG)检测。
通过分析心电图,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诊断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监测手术过程:在手术过程中,心电监护仪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脏活动。
通过监测心电信号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手术是否对心脏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干预。
3.病房监护:心电监护仪可以监测住院患者心脏的连续信号。
医生和护士可以通过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心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移动监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监护仪也逐渐实现了移动和无线监测。
患者可以佩戴便携式的心电监护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脏信号的长时间监测。
心电监护仪心电监护仪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监测和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旨在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心电监护仪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电监护仪的基本原理、分类、功能、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心电监护仪的基本原理心电监护仪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极将来自心脏的微小电信号转换为可视化的图形或数字形式,以便医生分析与诊断。
心脏的电信号主要来源于心脏肌肉的兴奋与传导,通过电极的贴附,可以检测心脏各个部位的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可以显示在心电图上,以供医生分析病情。
二、心电监护仪的分类心电监护仪根据其使用场景和功能特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床旁心电监护仪、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动态心电监护仪和远程心电监护仪等。
床旁心电监护仪通常设置在医院病房、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等地,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电情况。
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体积小巧、操作简便,可方便患者随身携带,日常监测心脏状况。
动态心电监护仪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心电监测,有助于诊断不稳定的心律失常等疾病。
远程心电监护仪则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时将心电图数据传输给医生,方便远程诊断与指导。
三、心电监护仪的功能心电监护仪的主要功能包括心电图测量、心律分析、报警提示和数据存储等。
心电图测量是心电监护仪的基本功能,可以对患者的心电信号进行采集和显示。
通过心律分析功能,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心脏情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异常心律、心脏肌肉缺血等问题。
在患者心电信号异常时,监护仪会发出报警提示,医生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心电监护仪还可以将心电数据进行存储,方便医生反复查阅和分析。
四、心电监护仪的应用领域心电监护仪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特别是心内科、急诊科和心电图室等部门。
心内科医生可以通过心电监护仪来诊断各类心律失常、心脏缺血、心肌炎等疾病。
在急诊科,心电监护仪可以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严重心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心电图室则通过心电监护仪的数据存储与分析功能,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
医院内远程心电图的应用(全文)医院内各病房之间利用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由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医师、护士开展病区内病人心电图检查及操作,熟练使用床旁移动的小本电脑(心电图机)采集心电信息,利用无线、有线及互联网技术传送到院内的“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的服务器里,进行大数据的储存及转换,再由“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的心电图医师分析报告,再输出传送至手机、计算机(医师工作站)或Pad供医生及时出具诊断,借助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医院内均能实现院前(120急救、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炀中心)、门诊、病房心电图的数字化采集、记录、诊断、存储和一体化发布。
手机、Pad或计算机等移动设备均可成为各中心工作站(或会诊中心)心电图像的接收终端,大大方便了临床医生在专设工作站或外出会诊过程中任意调取、查看、对比、下载与打印心电图像。
以“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服务器为中心,可在医院内建立并完善心电图无限量的储备数据库,为今后针对特定人群的大数据心电图特征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并可进一步实现心电图信息图像的发布与共享。
此外,中心服务器还能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医学影像中心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 cationsystem,PACS)、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等进行系统对接和数据交换,做到数据共享,实现真正的无缝连接,构建完整意义上的医院信息平台。
1.湘潭市中心医院“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的模式实践湘潭市中心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于2011年在湖南省率先建立的“心电监测中心”(是华中地区远程心监测中心),部署以区域心电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中心,由湘潭市中心医院“远程心电监测中心”辐射一个区域心电信息管理平台,若干个医院的心电信息管理系统,数百个社区院或诊所的心电工作站和数千个心电监护记录器组成,每级心电信息管理系统含盖(心电监护记录器、互联网3G/4G通信网、云服务器和心电工作站。
心电监护仪在高原旅游业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高原旅游业逐渐成为人们追求探险和体验自然风光的热门选择。
然而,高原地区气候独特,氧气稀薄,对游客的健康带来了一定挑战。
心电监护仪作为一种医疗设备,在高原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心电监护仪在高原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二、心电监护仪的原理及功能心电监护仪是一种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患者心电图的设备。
它通过电极片贴在患者胸部,捕捉心脏电活动信号,并将信号传输到监护仪上进行处理和分析。
心电监护仪的主要功能包括:1.实时监测:心电监护仪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ST段等心电图指标,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数据存储:心电监护仪可以将监测到的数据存储在设备内部,便于医护人员查阅和分析。
3.报警功能:当患者的心电图出现异常时,心电监护仪会发出报警声,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
4.分析功能:心电监护仪可以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为医护人员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三、心电监护仪在高原旅游业中的应用1.游客健康监测:在高原地区,由于氧气稀薄,游客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高原心脏病。
心电监护仪可以实时监测游客的心电指标,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游客的异常情况,确保游客的生命安全。
2.导游培训:导游是高原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为游客提供救助。
心电监护仪可以作为培训工具,帮助导游了解高原心脏病的特点和预防措施,提高导游的应急能力。
3.旅游景点医疗站:在高原旅游景点设立医疗站,配备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可以为游客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
同时,医疗站可以定期为游客进行心电监测,确保游客在高原地区的健康安全。
4.高原旅游保险:保险公司可以为高原旅游者提供特设的心电监测服务,通过对旅游者的心电监测,评估其健康状况,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险保障。
同时,保险公司可以与医疗机构合作,为旅游者提供紧急救援服务。
遥测心电监护的使用流程介绍遥测心电监护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监护方法,通过使用远程传输技术,实现对患者心电数据的实时监测。
本文档将介绍遥测心电监护的使用流程,包括设备准备、操作步骤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
设备准备在开始遥测心电监护之前,需要准备以下设备和材料: - 遥测心电监护设备:包括心电传感器、遥测传输设备等。
- 电极贴片:用于固定心电传感器,保证传感器与患者身体的良好接触。
- 手机或电脑:用于接收并显示患者的心电数据。
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将心电传感器与遥测传输设备连接好,并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准备电极贴片,确保贴片的粘性良好。
2.患者准备–清洁患者胸部,确保患者的皮肤干净和无污垢。
–患者取下上身衣物,露出胸部。
3.贴上电极贴片–将电极贴片固定在患者胸部,贴片的位置应该符合心电图的导联规则。
一般来说,会有V1至V6等导联。
–确保电极贴片与皮肤充分接触,避免空气或衣物干扰。
4.启动遥测心电监护设备–打开手机或电脑上的遥测心电监护软件。
–输入患者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
–确认设备连接正常,并选择合适的监测模式。
5.开始监测–点击“开始监测”按钮,遥测心电监护设备开始采集患者的心电数据。
–在监测过程中,可以实时观察心电图的波形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监测的同时,还需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等。
6.数据保存与传输–在监测结束后,可以选择将心电数据保存到本地或上传到云端。
–如果存在异常情况,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医生发送数据报告以获取反馈。
数据处理遥测心电监护的数据处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数据分析:对心电数据进行分析,检测是否存在心律不齐、心电异常等情况。
- 心电图解读:医生可利用心电图来判断患者的心脏状况,如有必要,可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 数据存档:将心电数据存档,供后续对病情变化进行跟踪和分析。
总结遥测心电监护的使用流程包括设备准备、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等环节。
通过遥测心电监护,医生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数据,并对病情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12导联动态心电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设计与实现:12导联动态心电远程监测系统一、引言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12导联动态心电远程监测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设备,为患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12导联动态心电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二、系统设计(一)硬件设计1.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系统采用12导联设计,用于同时监测患者的心电信号。
采集模块需具备高灵敏度、低噪声的特性,以确保信号质量。
2. 数据传输模块:该模块负责将心电信号传输至中心服务器。
可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如蓝牙、Wi-Fi等,以便患者自由活动。
3. 电源模块:为保证系统的便携性,采用可充电电池供电,同时具备低功耗设计,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二)软件设计1. 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需具备实时采集心电信号的功能,并对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以提取有用的心电信息。
2. 数据存储与传输:软件需将处理后的心电数据存储在本地存储设备中,并定时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上传至中心服务器。
3. 用户界面:为方便患者和医生使用,软件需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包括数据展示、报警提示等功能。
(三)系统架构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包括前端采集设备和后端服务器。
前端设备负责实时采集和传输心电数据,后端服务器负责存储、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
同时,系统需支持多用户同时使用,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三、系统实现(一)硬件实现1.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采用高灵敏度、低噪声的生物电传感器,将心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2. 数据传输模块:选用适合的无线传输技术,如蓝牙、Wi-Fi 等,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
3. 电源模块:采用可充电电池供电,同时优化电路设计,降低系统功耗。
(二)软件实现1. 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编程实现对心电信号的实时采集和处理,提取有用的心电信息。
2. 数据存储与传输:将处理后的心电数据存储在本地存储设备中,并定时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上传至中心服务器。
2024年远程心电监护市场调查报告1. 概述远程心电监护是指通过无线技术将患者的心电信号实时传输给医护人员,实现远程监测和诊断的一种技术手段。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心电监护市场逐渐兴起,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2. 市场规模与趋势远程心电监护市场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
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远程心电监护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X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X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X%。
预计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3. 市场驱动因素3.1 技术进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远程心电监护技术越来越成熟,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清心电图、无线传输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远程心电监护的准确性和便利性。
3.2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远程心电监护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监测手段,能够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及时的医疗服务,因此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3.3 医疗资源不均衡远程心电监护可以有效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通过远程监测和诊断,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心电监护,而不需要频繁前往医院。
这不仅减轻了医院的负担,还为有限的医疗资源提供了更公平、更高效的利用方式。
4.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远程心电监护市场存在着多家主要竞争企业。
其中,国内外大型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还有一些专业的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商。
由于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5. 市场前景与机遇远程心电监护市场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将得到更多关注,远程心电监护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6. 市场挑战与风险虽然远程心电监护市场前景看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技术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制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解决好数据传输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此外,医疗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也是市场发展的关键。
无线心电遥测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意义侯鹏;武惠敏;李春兰;郭从芳;杨建芳;董信春【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wireless electrocardiogram (ECG) telemetry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Select 127 cases who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CUof the third people' s Hospital of Gansu province during 2008.2 - 2011.12, randomized,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 the wireless electrocardiogram (ECG) telemetry and 12 - lead ambulatory ECG 24 - hour monitor, ECG telemetry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as the control group., to observe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two kinds of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arrhythmias.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s of arrhythmia in both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10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monitoring various types of fast and slow arrhythmias. Conclusion The wireless electrocardiogram (ECG) telemetry may detect all arrhythmias with timely, accurately and convenienttly.%目的:探讨无线心电遥测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1年12月入住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及CCU的患者127例,随机分组,心电遥测作为实验组,行无线心电遥测;动态心电图作为对照组,行十二导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比对分析两组心电数据,观察两种方法诊断心律失常的符合率:结果:实验组心律失常检出率100%,对照组心律失常检出率100%.两组在各类快速及缓慢心律失常的监测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线心电遥测能够检测出各种心律失常,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且及时、准确、便捷,在及时性方面更具优势,在早期心脏病的预防及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以及治疗方面可提供有效帮助,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3)003【总页数】5页(P70-74)【关键词】无线心电遥测;心律失常;诊断【作者】侯鹏;武惠敏;李春兰;郭从芳;杨建芳;董信春【作者单位】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兰州730030;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1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占人口总死亡率的40%以上,虽然心脏病具有突发性,但有研究指出72%的患者在心脏事件发生前有明显不适,如何能更早、更及时地捕捉到发病前的异常心电图,心脏事件的快速检测,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关键.心电图应用于临床100余年,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常规方法之一[1].本文旨在研究远程无线心电遥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选择了入住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和CCU的患者127例,分别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无线心电遥测,将两者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利用无线心电遥测检测结果,探究心律失常在年龄、性别、昼夜方面的规律,研究无线心电遥测在诊断心律失常中的准确性、便捷性、及时性方面的优势,争取在发病第一时间内提供救治帮助,挽救生命.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受试对象全部为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本院心内科及CCU的患者,共127例,年龄范围在44岁至93岁之间,平均年龄64.16±12.27岁.分老年组88例,男47例,女41例;年龄60~93岁.非老年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4~59岁.检测顺序为随机.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构成比、服药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基本资料情况见附表1).表1 受试者年龄段的构成特点性别 40~50岁 50~59岁 60~69岁 70~79岁80~89岁 90~99岁总计(人)男5 18 8 29 9 1 70女7 9 6 24 11 0 57合计(人) 12 27 14 53 20 1 1271.2 研究方法对入选者进行随机检测,无线心电遥测作为实验组,动态心电图检查作为对照组.入选的127名患者对其均先采用无线心电遥测行24 h连续记录,之后全部再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连续监测24 h,同时记录病人监测中日常活动内容及症状,计算机自动分析,医生校正编辑.将两种检查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上述患者在行以上检查前均已行普通12导心电图检查).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配对样本运用公式计算,独立样本采用SPSS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数据参考附表2,统计结果参考表3).表2 心律失常检出情况心律失常类型实验组(例)(1) 对照组(例)(2) 差数d(例)(3)=(1)-(2)窦性心动过速 5 3 2窦性心动过缓 6 5 1结逸搏心律 1 1 0室性早搏 60 58 2房性早搏 69 64 5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5 13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1 36 -5阵发性心房扑动 3 2 1持续性心房颤动 10 10 0阵发性心房颤动 3 4 -1心房颤动并起搏心律 2 2 0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6 6 0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2 2 0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 1 0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5 5 0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3 3 0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2 2 0起搏心电图 3 3 0总计 227 220 7表3 实验组及对照组心律失常比对 t检验差数d 差数平均值d-差数的标准差Sd 标准误Sd-检验统计量t v=n-1 t0.05,17 P值(t<t0.05,17)7 0.388 9 1.914 0.451 1 0.862 1 17 1.740 >0.0522 结果心律失常监测结果:1)实验组(无线心电遥测):窦性心动过速5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起搏心律3例(其中起搏方式DDD2例,VV I1例),结逸搏心律1例,室性早搏60例,房性早搏69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1例,阵发性房扑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0例,阵发性房颤3例,房颤并起搏心律2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二度 I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2)对照组(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3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起搏心律3例(其中起搏方式DDD2例,VV I1例),结逸搏心律1例,室性早搏58例,房性早搏64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3例,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36例,阵发性房扑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0例,阵发性房颤4例,房颤并起搏心律2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二度 I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见附表2).3)从无线心电遥测结果看心律失常昼夜规律(以6:01~22:00时为白昼,22:01~6:00时为夜间):①窦性心动过缓127例,入选者在无线心电遥测中6例检出窦缓,窦缓高峰总计13次,其中7例次(53.8%)发生在夜间1:00~5:00,3例次窦缓高峰出现在白天(23%).窦缓的发生高峰明显集中在夜间.②窦性心动过速在检出的5例窦速中,窦速高峰总计11次,8例(72.7%)高峰发生在上午9:00~13:00及下午15:00到~19:00,均为白天,在吃饭及活动时.③室性早搏(包括频发室早)在检出的60例室早中,室早高峰总计98次,其中28次(28.6%)发生高峰在早7:00~10:00.另外18次(18.4%)发生高峰在下午3:00~6:00.夜间出现室早高峰24次(24.5%).白昼室早高峰74次(75.5%).④短阵室速127例检出短阵室速15例,总计短阵室速高峰37次,其中32次(86.5%)发生高峰在白天,集中在上午10:00~下午5:00.⑤室上性早搏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发生高峰无明显规律性,在各个时间段呈散发性.2.3 心律失常与性别的关系127例入选者中女性57例,男性60例,女性平均年龄72.3岁,男性平均年龄74.2岁,P=0.738,无显著性差异.监测中室上性期前收缩69例,女性36例,男性33例,女性较男性高出4.4%,P=0.552,无显著差异.室上性心动过速共检出总数31例,女性14例,男性17例,女性高出男性11.1%,P=0.046,有显著差异;室性期前收缩共检出60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33例,男性高于女性10%,P=0.034,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样本过少,对研究结果有影响,未予采用.2.4 心律失常与年龄的关系受试者127人中老年组88人,非老年组39人.老年组共检出心律失常187例,2.1例/人;非老年组检出40例,1.0例/人.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共检出46例,其中老年组检出45例(51.1%),非老年组仅检出1例(3%);室性心律失常(室早及室速)共检出75例,老年组68例(77.3%),非老年组仅7例(17.9%).老年组在快速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方面检出率显著大于非老年组(数据资料见表4).本研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样本过少,对研究结果有影响,未予采用.表4 心律失常的年龄差异心律失常类型非老年组老年组(例)43~59岁 60~69岁 70~79岁 80~89岁>90总计(例)窦性心动过速 2 0 1 2 0 5窦性心动过缓 1 0 1 3 1 6室性早搏 7 9 19 24 1 60房性早搏 17 10 22 19 1 69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0 3 5 6 1 1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 2 10 18 0 31阵发性心房扑动 0 1 2 0 0 3持续性心房颤动 0 1 4 5 0 10阵发性心房颤动 0 1 2 0 0 3心房颤动并起搏心律 0 0 1 1 0 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 0 2 2 0 6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0 0 2 0 0 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0 0 1 2 0 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0 2 3 0 0 5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0 1 2 0 0 3总计 40(例) 183(例) 223(例)3 讨论多参数数据分析(TDA)心电遥测系统(美国美林公司),可通过中央机同时观察四个病人的持续心电遥测.该系统不限制患者在病区内活动,克服了有线监测的局限性,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具有长达72 h的记忆和自动分析功能,在出现心电事件时可进行自动打印.而24 h动态心电图(深圳理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EDNA型号SE-2012 SEH3110B0041),也可24 h持续监测,其心电信号输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以人机对话进行编辑分析.本实验对127例患者先后进行实验组及对照组监测,其结果无显著差异.表明心电遥测与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同样的检测效果,且及时、准确、便捷,在及时性方面更具优势,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无线心电遥测与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相比,两种方法在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符合率一致.无线心电遥测较24 h动态心电图更具及时性,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患者信息,提高救治效率.无线心电遥测图形具有准确性,孙筱璐[2]等对远程实时心电监护仪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两组 ECG心率、P波时限、PR间期、QRS波时限、T波时限、QT间期及V 2,V 3,V 5导联,Ⅰ导联及aVR导联的P波振幅、QRS波振幅及T波振幅等参数经检验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便携式远程心电实时监测系统监测图形准确、可靠.无线心电遥测使用简便、快捷、准确,能在短期内快速准确检出发病前或发病时的异常心电图,在心脏病的预防及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2)心血管的很多生理和病理现象都有其昼夜规律,性别及年龄亦是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①心律失常的昼夜变化分析:我们利用无线心电遥测的检测结果对心律失常的昼夜变化做了分析,结论同陈淑萍[3]及孙云霞[4]的报导一致.室早、短阵室速、窦速的发生高峰多在白天活动时,可能与白夭活动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有关.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无明显时间规律,参照监护时患者生活日记,大多与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疲劳、过饱等因素有关.窦缓的发生多在夜间睡眠时,则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有关;②心律失常的性别特点分析:利用无线心电遥测检测结果分析可知心律失常存在性别差异.分析结果与张爱兰等的报道[5]相近:女性PSV T发生率较男性高出12%,有显著差别,室上性早搏的发生率较男性高出2.3%,但没有显著差异.男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较女性高出10.1%,有显著性差别.室上性期前收缩与PSV T以女性多见,室性心律失常以男性多见.③心律失常与年龄:心律失常各个年龄段都有存在,只是不同心律失常在不同年龄组差别不同,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年龄增大是室性期前收缩增多的原因之一[6].随年龄增长,房性心律失常及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增高[7].快速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主要与心脏系统功能减弱有关,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利用无线心电遥测观察研究心律失常在昼夜、性别、年龄方面的变换规律,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进一步证明无线心电遥测的准确性及便捷性.目前,心脏性猝死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它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高死亡率等特点.心脏性猝死前兆往往是恶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多在活动状态下短阵发作,且多在夜间睡眠时发作[8].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检查对很多一过性心律失常的扑捉有限,无线心电遥测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不足.无线心电遥测对协助医院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有积极的意义:①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检出率,是院内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②为心脏病患者提供院内外心电监测服务,减少住院的次数降低医疗费用[9].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地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以及治疗方面提供帮助,及时识别致命性心律失常,详细记录病变参数,为医生提供有效资料,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心脏事件的救治成功率,从而挽救生命,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1]孙筱璐,关键,杨国干,等.远程心电临护对心律失常判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2007,2(12):711-731.[2]冼健坤,张芳,梁波.8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昼夜规律变化分析[J].Internal Medicine,2008,3(1):26-27.[3]张爱兰,林红旗,周长勇.心律失常的性别差异[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17(6):431-432.[4]相雪梅.心率失常发生的性别差别[J].医学与哲学,2009,30(6):62-63.[5]闻怀臣,吴利平,韩桂兰,等.动态心电图1500例心律失常结果分析[J].JOURNAL OF PRACTICAL ELECTROCARD IOLOGY JS,2006,15(1):30-31.[6]徐敏涛.中老年心律失常186例临床分析[J].CJTCM,2005,17(5):498-499.[7]Katalinic,A.Waldmann,A.Schwaah.et al.The TeleGuard trial of additional telemedicine care in CADpatients.1utilization of the system[J].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8,14(1):17-21.[8]Toritaka Otsuka,MD,FAaa,Hiroyuki yokoyama,MD,and HiroshiNonogi,Md.Novel Mobile Telemedicine System for Real0Time Transmission of out-of Hospital Data for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atheterization and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09,74:867-872.[9]雷进红,卢跃棣,黄成林.无线心电遥测监护在恶性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信息,2011,24(2):7803-704.。
远程心电监测的重要意义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
大的经济负担。
而心血管事件以其隐匿性、突然性、变化快为基本
特征,呈现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
多的基本表现,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广大患者
由于监测“真空”,导致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康乃心健康服务管理平台借助医疗穿戴设备进行远程心电采集,运用移动及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将患者采集的心电数据上传到解放军总医院监测中心,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克服了常规心电图对一过性异常心电信号难以捕捉的不足。
心电采集设备与手机完美融合,便于患者使用,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将心电图发送到解放军总医院心电监测中心,由专业心血管专家对心电信号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手机短消息、微信、平台心电评估等多种形式发反馈给受检者,指导异地患者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通知有关方面抢救处理,为院外医疗保健提供有利便捷工具,较好地解决边远地区患者心电监测困难的问题,合理有效地发挥医学专家的作用,使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医疗专家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
通过远程心电监护,可实时监测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三度
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停搏,持续性室速及无症状心律失常,还
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做出初步诊断,指导患者药物治疗,挽救
了众多垂危的生命。
康乃心平台远程监测信息反馈,仅需3-5分钟,解放军总医院
为危重病人建立绿色通道,为心脏病患者全天候服务,使心电远程
监护进入3A时代(即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where,任何人Any body,只要网络通讯良好均能进行心电远程心电监测),是心脏的守护神,对及时发现、早期救治心血管疾病患者,降低患
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着重要意义。
康乃心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结论权威:我们的专家团队是以解放军总医院为主体的国内知名的教授、主任、副主任医师,高素质的专家资源可以保证诊断结果的高质量和权威性。
使用简便:穿戴式心电采集设备是目前唯一一款诊断级别的便便携式心电采集仪器,只需手机上安装专用APP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随时随地可完成信息采集。
反应快速:通过康乃心服务管理平台,在极短的时间内患者便可获得专家诊断意见,有利于接诊医院和患者把握最佳诊治时机。
经济实用:康乃心实现疑难病症的异地会诊和本地治疗,为患者节约大量的外出求医花费,有效解决“病人多、挂号难、看病贵”实际困难,病人在当地就能得到专家的权威诊断意见和治疗建议,避免了长途寻医带来的麻烦和苦恼。
沟通方式具有多样性:平台为专家与患者之间提供图文咨询、电话咨询、视频咨询及心电评估等多种沟通方式,精心地为用户提供最少投资、最大受益、最便捷服务的完美解决方案。
以网络通信
为基础,实现医学资料音视频的传输、共享,提高医疗诊断的及时性、准确性,即使在远隔千里的情况下,也可实现医生与病人面对面交流,方便重症及行走不便的病人得到及时就诊。
服务内容具有广泛性:心电、血压、心率监测,健康测评、用药指导、快速咨询等全方位专业服务为患者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是院前保健和急救的必备选择。
数据维护具有长期性:心电采集可及时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平台为患者上传的心电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有序保存,方便必要时的比较,为疾病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分钟跳70次、寿命70岁计算的话,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一旦心脏停止跳动而通过抢救不能复跳,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终止了。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脏病引起的,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家庭的,为了心脏的健康,为了家庭幸福,主我们行动起来,呵护心脏,从监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