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智能化心电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301韩宝石
- 格式:pptx
- 大小:46.17 MB
- 文档页数:60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申请书学科代码:项目类别:一般性课题项目名称:远程心电诊断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承担单位: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协作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项目负责人:殷伟东申请时间:2014 年 3 月30 日完成时间:2015 年 5 月30 日南京市卫生局制填写说明一、填写本申请书之前,请先查阅“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课题)管理办法”,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填写。
各项内容要求实事求是,表达要明确、严谨。
外来语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二、申请书一式五份。
三、本申请书项目经专家评审同意、市卫生局批准立项后,即作为“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合同”的附件。
四、申请书需以下附件:1.与合作单位或协作单位的合同书(或协议书);2.有动物实验的须出具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设施及实验人员合格证明;3.其他证明材料。
图:区域心电网络平台逻辑结构系统核心功能包括以下几点:1)解析不同品牌的心电图设备数据,转换为HL7-aECG格式;2)建立服务器,提供不同心电图数据的存储、调阅服务;3)基于区域病人心电图病历的统一管理;4)心电图的远程诊断流程及规范;5)提供面向心血管疾病进行检测、识别、显示、报警和诊断的无线移动终端。
项目以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心电信息系统为基础,通过扩充,建立心电远程诊断平台,实现区域心电远程会诊。
平台具有以下三大核心功能:1、数据集中与共享:实现区域数据共享和远程报告;2、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重组和共享,优化检查流程实现以下服务:➢远程诊断,对社区和分院的技术支持;➢专家会诊,对区域内的疑难心电诊断;➢120急救心电检查的诊断;➢社区的诊断流程;。
远程心电医疗行业解决方案ZHONG KAIDE -领先的多媒体系统提供商中国心电图会诊中心-全国权威心电专家团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306KAID1B目录1. 概述 ........................................3 2. 需求分析 . ..............................3 3. 建设原则 . ..............................5 4. 建设目标 . ..............................6 5. 系统解决方案 .................................65.1 硬件部分 ................................65.1.1 硬件要求 .........................65.1.2 设备配置清单 .....................75.2 软件部分 ................................95.2.1 手术室工作站系统 ................. (10)5.2.2 手术观摩系统 ..................... .. (12)5.2.3 直播/ 点播系统 ................... .. (13)5.2.4 视频后台管理系统 ................. (14)5.3 系统的环境要求 .......................... (15)6. 系统应用模式 ................................. (15)6.1 远程医疗 ................................ . (15)6.2 手术示教研讨 ............................ (16)6.3 实时监控 ................................ . (16)6.4 数据会议 ................................ . (16)6.5 全国共享医疗资源 ............................................... (16)6.6 视频点播 ................................ . (17)6.7 远程培训 ................................ . (17)6.8 加强医院和病人之间的沟通 ................ (17)6.9 行业会议及对外交流 ...................... . (17)7. 核心设备介绍 ................................. .. (18)7.1MCU 媒体交换平台 ............................................... . (18)7.2 高清编解码器 . ...................... (19)7.3 标清编解码器 ............................ (21)7.4 高清摄像系统 ............................ (22)7.5 拾音话筒 ................................ . (23)7.6 远程设备 ................................ . (23)1.概述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专业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治病需求的一项全新医疗服务。
智能心跳方案第1篇智能心跳方案一、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结合我国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特制定本智能心跳方案,旨在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对心跳信号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为用户提供精准、便捷的心脏健康服务。
二、目标1. 实现对用户心跳信号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存储。
2. 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心脏健康评估及预警服务。
3. 结合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议。
4. 确保方案合法合规,保护用户隐私。
三、实施方案1. 设备选型选用符合国家医疗器械标准的智能心跳监测设备,设备需具备以下特点:a. 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b. 佩戴舒适,便于长时间使用;c. 低功耗,续航能力强;d. 支持数据无线传输。
2. 数据采集与传输a. 设备实时采集用户心跳信号,并通过蓝牙技术与用户手机进行连接;b. 用户手机将采集到的心跳数据发送至云端服务器;c. 云端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与处理。
3. 数据分析a. 采用先进的心跳信号处理算法,对心跳数据进行实时分析;b. 结合用户基本信息及历史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心脏健康评估;c. 当检测到异常心跳信号时,及时向用户发送预警信息。
4. 健康管理建议a. 根据用户心脏健康评估结果,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建议;b. 结合用户生活习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运动、饮食、作息等方面的建议;c. 定期向用户推送心脏健康资讯,提高用户对心脏健康的关注度。
5. 用户隐私保护a.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用户隐私安全;b. 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与传输,防止数据泄露;c. 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将用户数据用于商业用途;d. 用户有权随时查看、修改、删除自己的个人信息。
四、项目评估与优化1. 定期收集用户反馈,了解用户需求,优化产品功能;2. 对项目进行效果评估,确保方案实施达到预期目标;3.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
医疗设备如何实现远程监控和预警功能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医疗设备的远程监控和预警功能正逐渐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这一功能的实现不仅能够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和精准的医疗服务。
那么,医疗设备究竟是如何实现远程监控和预警功能的呢?要实现医疗设备的远程监控和预警,首先需要在设备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装置。
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作参数以及患者的生理数据等信息。
例如,在一台心电图机上,传感器可以监测心电信号的强度、频率和节律等;在一台输液泵上,传感器可以监测输液的速度、流量和剩余药量等。
通过这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是实现远程监控和预警的基础。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有效的通信方式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
目前,常见的通信方式包括无线网络、蓝牙、以太网等。
无线网络技术,如4G、5G 等,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的优点,能够实现设备数据的实时传输。
蓝牙技术则适用于短距离的数据传输,例如在医院内部的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之间的通信。
以太网则在医院内部的有线网络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远程监控中心,接收到的数据会被存储和分析。
数据存储通常采用数据库系统,以便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查询。
数据分析则是通过专门的软件和算法来实现的。
这些软件和算法能够对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和处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心电图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通过对输液泵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药液是否即将用完。
当数据分析发现设备运行异常或患者生理数据出现异常时,远程监控系统会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达给相关人员,如短信、电子邮件、手机应用程序推送等。
相关人员接收到预警信号后,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知医护人员进行现场处理、远程调整设备参数等。
为了确保远程监控和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证。
这包括对传感器的校准和检测,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无误;对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测试,防止数据丢失和泄露;对数据分析算法进行验证和优化,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远程心电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远程心电监测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直是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电信号分析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远程心电监测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的远程心电监测与分析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自动心电信号分类模块、远程传输与显示模块。
1. 数据采集模块:该模块通过传感器采集患者的心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
传感器可以采用与患者皮肤直接贴合的方式,或者使用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实现远程心电信号的采集。
2. 数据预处理模块:采集到的心电信号通常包含大量的噪声和干扰。
为了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准确性,需要对信号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滤波、去噪和特征提取等步骤,以提取有价值的心电特征。
3. 自动心电信号分类模块:深度学习模型是该模块的核心。
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实现对心电信号的自动分类,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心电异常。
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
4. 远程传输与显示模块:该模块将处理后的心电信号数据传输到远程服务器进行存储与分析,并在远程平台上显示监测结果。
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访问远程平台,实现对心电信号的可视化和远程监护。
二、系统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远程心电监测与分析系统的实现需要考虑以下关键技术和步骤:1. 数据集准备:构建一个包含多种心电异常类型的大规模心电信号数据集,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验证。
数据集的准备关系到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2. 深度学习模型的选择和训练:根据系统需求和数据集特点,选择合适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超参数调优、正则化等技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度和鲁棒性。
SHNE-HRS动态心电图远程监测专家共识(完整版)一. 引言AECG远程监测通常用于评估与间歇性心律失常可能相关的症状,如晕厥、头晕、胸痛、心悸或气短。
此外,AECG用于评估患者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起始、调整或停药的反应,并评估特定临床情况下的预后。
本文的目的是:①回顾当代AECG系统采集处理ECG信号的方法及结果解读;②综述AECG系统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合理应用;③提升标准,以提高AECG在临床实践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二. 动态心电监测的模式、技术和设备1.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和系统体外AECG用于日常活动中检测、记录和标记心脏异常活动,将床旁静息的10 秒12 导联标准ECG的功能进行了延伸。
AECG无创,易于使用,相对便宜并且容易获得。
伴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医疗应用优化的安全智能蓝牙(4.2 版本)的出现,仪器的小型化正随着微电子电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一些AECG设备还具有多个生物信号传感器,允许同时记录多导联的ECG以及呼吸频率、外周氧饱和度、体力活动、皮肤温度、动脉脉压和其它参数,以提供复杂疾病患者的综合评估。
这些传感器将AECG功能从简单的心电图扩展到动态的生命体征监测。
制造商和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在提供可靠性和功能性的同时,需要处理传输并安全地分析和存储大量数据。
在无症状患者和罕见异常情况下,AECG 设备可使用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非常长的记录周期。
三极电极系统的耐受性差(特别是记录时间延长时)和皮肤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依从性构成挑战。
表1 总结了现代AECG监测装置的一些特性。
(1)连续单导或多导导线传输外部记录仪(动态心电监护仪)AECG记录仪通常是小型、轻量的设备(200~300gm),应用软导线电缆和标准湿凝胶电极连续记录心电图数据。
通过2 通道(两个独立的双极导联)、3 通道、12 通道或ESAI 导联形式进行记录。
传统动态心电记录仪仅可以记录24~48h,而新一代设备允许记录周期长达30d。
石亚君主任心电系列之二:远程心电监护的临床应用远程心电监护的临床应用石亚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最大的疾病之一,同时给世界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全年心血管疾病医疗费用为1300亿元人民币;死亡原因主要是患者在院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失去了早期诊断救治时间,导致病情恶化,甚至现场发生心脏猝死。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工业发达国家,医疗模式---“等待”心血管病患者发病就诊,造成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致残率持续上升。
那么如何早期发现社会人群的心脏事件,缩短就治时间?如何从社会人群海量心电数据中获得有临床价值的数据?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21世纪心血管医疗模式的里程碑是远程移动监测技术与云平台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已由原先的院内监护、Holter监测、事件触发监测发展为新型的远程心脏监护。
时间就是生命,早期发现干预,是降低死亡率、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在众多再灌注疗法的临床试验中, 时间延误是患者残疾、死亡、转归的重要预测因素。
发病后1 h内实现再灌注, 存活率提高50 %,3 h 内完成,存活率只能提高23 %。
多项大样本研究表明,通过iHolter手段管理心衰患者可使患者住院率下降36%,可以改善临床预后,提高患者依从性,以及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费用-效益比。
301医院远程心电监护应用现状2010年12月心内科全军率先引进iHolter检查项目。
截止2015年9月,共戴机11324人,其中24小时9886人次,48小时340人次,72小时1098人次。
解放军总医院阳性检出率在50%以上,其中ST段改变平均7.5%,室性心动过速4%,心房扑动和/或心房颤动均为5.4%。
以2013年为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如下表:远程心电监护可以实现:24h、48h、72h连续心电监测;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及主动索取心电信息;及时反馈;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心电网络简介摘要:心电检查技术是近一百多年来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搭载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已进入了一个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时代。
在我国建立及时、准确、共享的心电网络服务体系必将造福众人。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电网络;社区;互联网+心血管疾病是未来几十年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数据显示,71%的心脏病突发在院外,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抢救。
手机心电远程监测的应用,可穿戴一体化心脏预警机的发明,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硬件与软件的日益完善,利用网络传输或无线传输,对突发的心脏疾病随时捕捉信息,搭建集远程中央监护、术后跟踪、社区医疗和急救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远程心电”通过现代无线通信公网,如WIFI、互联网、GPRS、3G、4G网络、光纤、卫星、微波等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将心电图测量结果传输至设在异地的远程心电中心工作站,患者只要在GPRS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都可利用手机把心电图监测数据发送到医院,实现双向互通,远程无线心电网络监护系统把分散在各社区的心电信息进行整合,经心内科医生指导确定治疗方案与处置,远程、快捷、准确、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好地协同120紧急救援,争取心脏病救治的“黄金时间”。
区域心电诊断系统是卫生数字化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无缝集成,远程、实时、可移动、广覆盖、数字化,打破空间局限,对突发性、阵发性心血管事件提高专业化诊断准确率,为患者就近就医提供方便。
实现心血管病预防的“关口前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是控制心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当务之急是快速构建和融入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电监测网络体系,预防和减少某些心脏病恶性事件的发生。
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三级网络诊断平台的建立与设备的普及,上可传至北京中国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上海远大心胸医院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等,下连临床各科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中心、养老院、家庭等。
远程心电监测仪(iHolter)具有实时分析预警、记录存储、发送监测数据和接收医嘱信息的功能,提供全天候心脏监护服务,特别适用于一过性、偶发性症状的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为心脏病患者提供院外心电监测服务是常规心电图和Holter的补充。
远程心电诊断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一、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但是,心电图现场诊断的专业医师数量稀少,且专业医师之间相互协作的效率低下,限制了心电图诊断的普及与提高。
因此,研究开发远程心电诊断平台是很必要的。
远程心电诊断平台作为一种电子医疗信息技术,实现一体化的心电图数据分析、诊断及病魅交流,可解决目前心电图诊断中的痛点,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效率,推动心血管健康事业的发展。
二、平台建设2.1 平台概要设计远程心电诊断平台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平台前端、平台后端、数据抓取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
平台前端:它是用户使用远程心电诊断平台的重要界面,其主要功能是数据上传、诊断结果显示和数据存储等。
平台后端:它是远程心电诊断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管理、匹配等核心功能。
数据抓取模块:它是与标准心电图测量设备相结合的工具软件,用于采集电生理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多种标准化数据输出格式。
数据分析模块:它是平台的核心技术之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算法,快速、精准地进行心电自动分析和报告的生成。
2.2 平台技术主流技术选型远程心电诊断平台技术主流技术选型主要包括 Python 语言, RESTful API 架构,MySQL 数据库等。
Python 语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有非常强的应用能力,其语法简洁,可读性强,减少了开发和维护的成本。
RESTful API 架构是现代 Web 开发的重要架构之一,它采用 HTTP 协议,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分离,简化了开发和维护的难度。
MySQL 数据库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关系型数据库之一,其可靠性、性能和可扩展性比较优秀,满足了大规模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需要。
2.3 平台数据安全设计远程心电诊断平台的数据安全设计主要是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和机构隐私安全。
保障用户数据安全主要包括数据传输加密、用户身份验证、数据备份和可持久性存储等。
心脏病发作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引言心脏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其突发发作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设计和实施一个可靠的心脏病发作预警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的系统可以帮助监测患者的心脏状态,并在潜在疾病发作前提供警告,以便采取适时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探讨心脏病发作预警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施考虑。
设计原理传感器监测心脏病发作预警系统的核心是对患者的心脏状态进行监测。
常用的监测方式包括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参数的实时测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系统需要配备合适的传感器设备。
传感器可以通过蓝牙、无线网络或其他通信方法与系统连接,并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到系统中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数据分析与模型监测到的心脏数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可靠的心脏病发作预警模型。
该模型可以基于历史数据、医学知识和统计算法等方面来构建。
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模型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心脏病发作风险,并预测发作的可能性。
除了模型本身,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滤波和去噪处理,以消除噪声和干扰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报警系统当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被识别出来时,预警系统需要能够向患者或监护人发送相应的警报。
这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短信、电子邮件或其他通信方式来实现。
预警系统需要快速、可靠地将警报发送给相关人员,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以便他们能够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这需要系统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以确保警报的及时处理和相应。
实施考虑隐私保护心脏病发作预警系统将涉及大量的个人健康数据。
因此,隐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系统设计应考虑到合适的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机制,以保护用户的隐私。
此外,系统还应该需要获得用户的明确同意,并对数据的使用和共享进行透明化的说明。
可用性和易用性随着智能设备和技术的普及,预警系统需要易于使用和操作。
系统的用户界面应简洁、直观,使患者或监护人能够轻松地使用和理解系统。
携带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韩智红;任学军;王云龙;汪烨;聂建明;宋月洁【期刊名称】《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年(卷),期】2013(032)006【摘要】目的通过与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的心电图比较,检验携带式远程实时心电检测仪(AKM-N1型,简称心电检测仪)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和门诊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3.0±14.8)岁.所有入选患者同时行心电检测仪和Holter监测,比对两者同步记录的心电图数据(包括P波时限、PR间期、QRS波群时限、QT间期、RR间期、有无伪差与干扰、有无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类型)是否一致.两组分别选取相同时间点比对上述参数,包括记录的第10分钟、第20分钟、第30分钟、第40分钟和第50分钟开始的30 s心电数据,以及在受试者心脏不适或临床医生指示的情况下,2次同步按压两者的“捕捉键”进行心电捕捉的30 s记录.结果 36例入选患者有29例检测到心律失常.两种检测方法得到的不同时间的P波时限、QRS波群时限、PR间期、QT间期与RR间期无差异,两种方法检出心律失常的情况高度关联(P<0.001),检出心律失常的比例无差异(P=1.0).两种检测方法出现伪差与干扰的比例无差别,但出现伪差与干扰情况的关联性不肯定.临床试验过程无不良反应.结论携带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AKM-N1型)获得的心电数据准确,对心律失常的诊断能力与Holter相当,借助网络传输,可及时指导患者治疗.【总页数】5页(P613-617)【作者】韩智红;任学军;王云龙;汪烨;聂建明;宋月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在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类型中的价值分析 [J], 艾高山;冯岚;胡玲;黄泽建2.携带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钟绍发3.远程实时传输十二导联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J], 刘圣兰4.远程实时传输十二导联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J], 刘圣兰5.远程动态实时心电监测仪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陈艺英;陈浩刚;代少华;陈惠颜;梁翠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心电诊断平台智能心电诊断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李芳;罗玉寅;王萍【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22(41)1【摘要】目的基于深度机器学习开发并应用区域心电诊断平台智能心电诊断系统。
方法利用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4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下属健康保健集团单位采集到的实时传输标准常规12导心电图数据100120份构造神经网络智能诊断模型,通过多任务学习机制完成模型训练,实现常见心电图症状的智能诊断。
应用已开发的网络心电智能诊断系统对2020年6月本院常规12导联心电图2500份进行实时在线分析,比较纯人工诊断组与智能心电诊断系统辅助诊断组的诊断效能、准确率、实时性、劳动时间等。
结果所开发的智能心电诊断系统对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正常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右手反接、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常见非疑难心电图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均较高,对于其他少见及疑难心电图的诊断,系统还需要更多病例样本进行深度学习。
与纯人工诊断组相比,智能心电诊断系统辅助诊断组劳动时间明显缩短,实时性明显提高,准确率略有提升。
结论所开发的基于深度机器学习的智能诊心电断系统诊断效能良好,在准确率、实时性、劳动时间等方面均优于纯人工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7页(P46-52)【关键词】心电图;智能诊断系统;心电图诊断;深度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作者】李芳;罗玉寅;王萍【作者单位】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介入诊疗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心电向量诊断系统中心电向量立方体图形的实现2.建高水平心电图自动化诊断系统立心电图强国之本3.基于远端平台的便携式心电诊断系统设计4.远程心电图诊断系统对心电危急值处理的临床应用5.Windows平台上心电向量诊断系统的开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便携家庭式远程定位ECG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王炜;赵开源;陈宏【期刊名称】《电子器件》【年(卷),期】2017(040)006【摘要】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 of a remote ECG monitoring warning system, a set of family real-time ECG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system has been designed. The system mainly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remote monitoring platform and the mobile warning port. The remote monitoring platform uses LabVeiw to implement ECG waveform displayand playback program,and also use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ECG acquisition device implements the ECG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function. It realizes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remote warning positioning function by combining the mobile warning ECG acquisition module and Android phones. Experiment verifies that the system can be carried around conveniently with the accuracy above 94%. When patients appear abnormal heart rate symptom,the system can timely send emergency alarm information to help patients medicare treatment.%针对远程定位ECG 监测预警系统的需求,设计了一套家庭式心电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系统包括远程监测平台与移动预警端,远程监测平台采用LabView编写了ECG波形显示与回放程序,并利用自主开发的心电采集设备实现了心电分析与监测预警等功能.移动预警端将ECG采集模块与Android手机相结合,实现了ECG信号的实时监控与远程定位等功能.实测结果表明,系统准确率在94%以上,携带方便,在出现心率紊乱等症状时,可及时发送报警信息,帮助患者得到医疗救助.【总页数】6页(P1582-1587)【作者】王炜;赵开源;陈宏【作者单位】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相关文献】1.基于特征分类的便携式异常ECG信号分析仪器的设计与实现 [J], 王凯;杨枢;刘玉文;张钰2.液氨库嵌入式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肖军;刘洲洲3.水利工程远程视频前端移动设备便携性设计与实现 [J], 王伟4.WH31便携式远程智慧切脉仪的设计与实现 [J], 陈文会;王学明;陈江宁;王国荣5.便携式水产类远程运输供氧装置设计与实现 [J], 高金辉;房家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在院前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李连海;褚怀德;刘建伟;鲁晓华;钱秋敏;冯静【期刊名称】《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7)001【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application effect of cardiac remote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in pre-hospital rescue. Methods: A total of 40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arrhythm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chronologically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routine monitoring group (received routine bedside 12-lead ECG examination and ECG results were checked regularly by physicians and nurses during bedtime) and remote monitoring group (wore cardiac remote monitoring alert reporter, results were recorded by multi-channel simultaneously and auto-delivery mode was activated). Abnormal results recorded by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time to identify patient's abnormal condi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nd application effect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centages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trioventricular block, bundle branch block,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Lown grade I~II and≥grade III between two groups, P>0. 05 all. Compared with routine monitoring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rise in percentage of patient's abnormal condition identified within 10min (38%vs. 52%), an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percentages of patient's abnormalcondition identified within 10~30min (44% vs. 28%) in remote monitoring group, P<0. 05 all. Conclusion: Cardiac remote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possesses the advantages of rapid diagnosis, long transmission distance and simple operation, etc., which is worth extending.%目的:研究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在院前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400例, 按时间顺序分为常规监护组(按常规方法行床旁12导联心电检查, 由医护人员查房时定时查看心电结果)和远程监护组(佩戴心脏远程监护预警机, 多通道同步记录检测结果, 启动自动传送模式), 每组200例. 比较两组实时监测的异常结果以及发现患者异常的时间长短, 并评价应用效果. 结果:两组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LownⅠ~Ⅱ级、室性早搏Lown≥Ⅲ级比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 与常规监护组相比, 远程监护组在10min内发现患者异常的例数(38%比52%)明显增加, 在10~30min内(44%比28%)异常比例明显减少(P均<0. 05). 结论: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具有诊断速度快、传输距离远、操作简便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总页数】3页(P80-82)【作者】李连海;褚怀德;刘建伟;鲁晓华;钱秋敏;冯静【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昆山 215331;江苏省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昆山 215331;江苏省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昆山 215331;江苏省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昆山 215331;江苏省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昆山 215331;江苏省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昆山 215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相关文献】1.实时操作系统在远程心电监护系统中的应用 [J], 钟金云;丁明石;吕扬生2.集群式院外高危心脏病患者远程实时连续监护系统 [J], 周巍;邬小玫;方祖祥3.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在院前抢救中的应用 [J], 董能斌;胡凯;方永祥;侯剑飞4.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J], 潘荣全;张焕基;林茴;郭攸胜;李小玲;张东辉5.远程胎心监护系统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中的应用效果 [J], 朱美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