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则14页word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2
Word格式 I A4打印 I 内容可修改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文档2篇Huizhou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regulatio ns编订:JinTai College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文档2篇前言: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
本文档根据条例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全文文档2、篇章2: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文档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具有极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功能,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游者的目光。
下文是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欢迎阅读!篇章1: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全文文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传统地名、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活动。
法律法规对古树名木、传统地名、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分类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挖掘、弘扬本地优秀历史文化。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榆林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8.21•【字号】榆政发〔2013〕73号•【施行日期】2013.09.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榆阳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8月8日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榆林市人民政府2013年8月21日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范围为榆林古城及榆阳区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历史文化遗产。
在该保护范围内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和其他活动的,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应坚持“统一规划、全面兼顾,抢救第一、整体保护,突出重点、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领导,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管理工作;市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发改、财政、国土、住建、民政、水务、林业、综合执法、旅游等有关部门及榆阳区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并有权对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出意见或建议,对破坏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和投诉。
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7年10月30日南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17年11月30日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象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古树名木、历史地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负责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重大事项,指导、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由规划、文化(文物)、房产、建筑、园林、旅游、宗教、历史、地名、民俗、法律和传统工艺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保护规划、保护措施等事项进行论证和评审。
第六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文化(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具体工作;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市名城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各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化(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具体工作。
房产、发展改革、建设、城市管理、国土资源(不动产登记)、财政、公安、旅游、园林绿化、林业、民政、农业、水务、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教育、宗教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和管理工作。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12月1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具体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历史文化名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组织开展审查、评估等相关保护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导和检查,按照规定程序做好组织申报、初审以及其他具体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第六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保护资金,用于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传统建筑工匠的培养与管理等工作。
第七条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知识,对在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名城价值 (4)第三章保护体系 (4)第四章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6)第一节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自然环境 (6)第二节大运河淮安段 (6)第五章市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6)第六章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 (9)第七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 (13)第八章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13)第九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14)第一章总则1、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保护淮安历史文化名城及各类文化遗产,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适应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升城市文化特色与活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保护目标1.凝练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内涵2.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3.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4.系统改善历史城区人居环境5.因地制宜制定保护修缮计划3、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淮安市域,包括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和金湖县。
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第二章名城价值5、名城价值见证了淮河下游地区人类繁衍、地理变迁、聚落更迭的历史过程,是保留着多元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作为连接南北河漕的中心,在维系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古代中国独有的漕运文化传统以清口枢纽为代表的运口工程,解决了中国大运河会淮穿黄的难题,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技术三城相连、巽亥合秀的独特格局体现了古代士民取法自然、因地制宜的营城智慧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弘扬周恩来精神的重要载体,孕育了勇于担当的文化传统和凝重豪迈的革命精神展示了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城市景观和传统街巷格局,体现了南北特色兼具的建筑艺术和审美趣味第三章保护体系6、保护体系坚持整体保护的理念,建立市域、市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五个层次,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部分的保护体系。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年1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体系第一节保护对象第二节老城、三山五园地区等重点保护区域第三节保护名录第三章保护规划第四章保护措施第五章保护利用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协调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共治共享、区域协同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保持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保留人民群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
第四条本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单位实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机制。
涉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大事项,应当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审议,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统筹安排保护资金,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推进世界遗产申报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落实保护利用、改善民生等责任。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加强对本辖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的巡查,引导动员公众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工作。
第六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负责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并纳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体系。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承担。
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3.01•【字号】中山市人民政府令第14号•【施行日期】2020.04.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定(2016年中山市十四届8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2019年11月29日中山市十五届7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定〉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继承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乡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山体水系等保护的,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象包括历史城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等。
第四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持、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列入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部门应当将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普查、测量、认定、抢险、规划编制、修缮补助、资助、奖励、学术研究、宣传教育等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申报,并按照财政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实施管理。
市人民政府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实际需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确定市级财政对下一级财政转移支付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资金。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勺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保护内容和重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展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文物古迹及其它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错误味定义书签。 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规划分期和实施保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附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勺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 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 项规划,是名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 本次规划适用范围是江阴市域辖区范围,总⑥积988平方公 里。重点针对江阴中心城区内的历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措 施。市域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需单独编制。
第四条 规划主要依据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五)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六)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 (七)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八)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 (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 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86号)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勺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 ) (十一)《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一2020)》 第五条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至2020年,近期为—,远期为— 2020 年。
天津新的城市规划条例2021年9月7日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范围是城市规划区。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利用土地和进行各类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城市规划是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类建设的依据。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利用土地和进行各类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的布局、选址、确定和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或者废止依法编制的城市规划。
第四条本市的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促进本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情况。
第六条市规划委员会依据职能对重要的规划事项进行审议,为市人民政府提供规划决策依据。
第七条城市规划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派出机构,负责指定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乡、民族乡、镇设立派出机构,承办指定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的具体划分,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八条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符合国家和本市实际情况,科学预测城市发展,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23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2.15•【字号】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2号•【施行日期】2024.03.01•【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2号《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报经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1月24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2月15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决定(2023年11月24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5年2月8日宁波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5年5月27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2023年11月1日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2023年11月24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名录和保护规划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四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第五章历史建筑保护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28•【字号】无锡市人民政府令第86号•【施行日期】2007.01.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无锡市人民政府令(第86号)《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已经 2006 年 12 月 27 日市人民政府第58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市长:毛小平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其他活动,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具体工作。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工作。
建设、国土、房管、财政、公安、环保、旅游、园林、民族宗教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保护工作。
第五条市、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和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章保护规划第八条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传统建筑风貌、城市格局和空间环境,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区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XXX空间环境等特点,确定保护的原则和重点;(三)注重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制定规划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四)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定。
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0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8.20•【字号】•【施行日期】2020.08.20•【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5年10月27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 2015年12月30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根据2019年11月20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经2020年7月29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第三十二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乡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象包括历史城区的自然格局和传统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古树名木、传统地名、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古树名木、传统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的,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持、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区、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职责。
长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11.30•【字号】长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施行日期】2024.12.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长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长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于2024年11月14日由长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于2024年11月27日经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11月30日长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4年11月14日长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24年11月27日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对象第三章保护规划第四章保护措施第五章利用传承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城乡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共治共享、传承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本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社会监督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机制。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工作。
开发区管理机构根据授权,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12.22•【字号】•【施行日期】2021.12.22•【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3年6月28日福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3年7月25日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根据2021年10月28日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关于修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2021年12月15日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内容第三章保护规划第四章保护措施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法律、法规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属地管理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并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机构是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管理工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审批、监督和管理。
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程进行审批、监督和管理。
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潍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9.27•【字号】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4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4号)《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于2024年8月23日经潍坊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于2024年9月26日经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9月27日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4年8月23日潍坊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24年9月26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对象第三章保护措施第四章传承利用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和管理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持、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事权财权相一致原则将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范文南昌制定《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新、扩、改建行动应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对于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南昌市要求,应当符合保护规划或者保护措施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下面就和范文网小编一起看看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吧。
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古树名木、传统地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涉及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古树名木、传统地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的,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县(新建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督管理等具体工作,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市名城管理机构)负责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
发展改革、房产、建设、城市管理、国土资源、财政、公安、旅游、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教育、民政、宗教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和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
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事业“十一五”规划行动方案》的统一部署,《历史文化特色保护规划导则》编制组分别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并收集到相关的基础资料。
通过分析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参照借鉴了香港、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同类技术导则,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各有关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院所等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 总则;2. 历史文化特色的定义与保护层次;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4. 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5.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6. 保护建筑;7. 名词解释。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正文中用黑体字注明了本导则中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内容。
本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渝北区新牌坊新南路9号;邮编:401147),以便在今后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目录1.总则 (1)2.历史文化特色定义与保护层次 (2)历史文化特色定义 (2)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层次 (2)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原则 (2)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4)一般规定 (4)保护界线划定 (5)建筑高度控制 (5)道路交通 (6)市政工程 (7)防灾和环境保护 (8)4.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 (10)一般规定 (10)保护界线划定 (11)建筑高度控制 (11)道路交通 (12)市政工程 (12)防灾和环境保护 (13)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14)一般规定 (14)保护界线划定 (15)保护与整治 (16)道路交通 (18)市政工程 (19)防灾和环境保护 (20)6.保护建筑 (21)文物保护单位 (21)历史建筑 (21)7.名词解释 (22)附录一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目录 (25)附录二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第一批)目录 (26)本导则用词说明 (35)附:补充说明与参考文献 (36)1.总则为了加强对重庆市城乡历史文化特色保护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技术指导,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重庆市的实际,制订本导则。
邢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邢台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6.13•【字号】邢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3号•【施行日期】2024.07.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邢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3号《邢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于2024年4月11日由邢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2024年5月28日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邢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6月13日邢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4年4月11日邢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2024年5月28日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延续邢台城市历史和文脉,促进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包括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近现代革命史迹、古树名木、传统地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分类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障原住居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的通知正文:----------------------------------------------------------------------------------------------------------------------------------------------------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的通知(湖政办发〔2013〕11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湖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6月30日湖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促进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市人民政府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其职责另行制订。
第五条市规划行政部门主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发改、财政、建设、国土、文化、公安、环保、旅游、民政、交通、行政执法、民族宗教等行政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保护内容第六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包括古城格局、整体风貌、空间环境等;(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地下文物埋藏区;(三)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历史建筑,以及有历史价值的古树名木、水系、村落、地貌遗迹等;(四)传统文艺、传统工艺、传统产业及民风民俗等口述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 3 页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正确处理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天津市城市规划条例》,针对天津市实际情况,结合《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修编,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 本次保护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面积11919.7平方公里。规划重点在天津历史城区。天津历史城区指1949年市区建成区范围,具体是指由光荣道、红旗路、咸阳路、旧津保道、青年路、长江道、卫津路、围堤道、东兴路、津塘路、红星路、京山铁路、金钟河大街、育红路、新开河、天泰路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
第三条 在本次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章 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与保护框架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 1.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文物古迹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
2.天津历史悠久,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保护好天津各历史时期(天津卫、殖民时期、北洋时期)的典型历史文化遗存,全面反映天津历史名城的价值。
3.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使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中得以持续发展。
第二条 保护原则 1.持真实性原则,保护真实历史文化遗存。 2.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坚持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环境进行保护。 3.坚持分层次保护的原则,对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切实有效地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4.坚持合理、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与保护内容 第三条 按照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三个保护层次对天津历史城区进行保护。在市域范围重点对历史文化古城镇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保护要求。对非物质形态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四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 1.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5处,优秀历史风貌建筑800余处;
2.历史文化保护区9处; 3、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5处; 4、历史城区的格局与风貌,包括历史水系、路网格局等; 5、市域3个历史文化古城镇; 6、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地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戏曲曲艺、民间工艺等。
第三章 文物古迹的保护 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第五条 全市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独乐寺、大沽炮台、广东会馆、劝业场、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南开学校旧址、望海楼教堂、利顺德饭店,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5处,文物点933处,总计1215处。其中,天津历史城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88处,区级文保单位86处,文物点310处,总计490处。
第六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天津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 第 5 页
第七条 按照文物保护等级,尽快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责任。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第八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第九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第十条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第十一条 重视并加强城市考古工作。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升级、公布工作。
第二节 历史建筑的保护 第十二条 除去文物保护单位外,根据建筑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天津已划定历史风貌建筑800余处。应进一步加快对代表性风貌建筑和在城市建设史、产业发展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的核定和保护工作。
第十三条 代表性历史风貌建筑要划定保护范围,遵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进行保护管理。
第十四条 历史建筑中的花园住宅、公寓等,要完善内部设施,改善居住条件。 第四章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十五条 历史文化保护区指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且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能较完整地体现天津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
第十六条 规划确定9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区总用地面积357.3万平方米。其中,鞍山道历史文化保护区为规划新增保护区。
第十七条 要完整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空间格局与风貌。保护区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不得拆除,并进行必要的修缮。保护区内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应进行改造,对于严重影响风貌的现代建筑应限期拆除。严格保护该类地区内的绿化、小品、铺装等历史环境要素,与历史风貌相冲突的环境要素要进行整修、改造。保护区内的道路原则上不得改变。保护区内市政设施的安排应考虑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历史文化保护区在不影响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应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使居民安居乐业,保持地区活力。
第十八条 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应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新建、扩建、改建道路不得破坏保护区历史风貌。
第十九条 根据不同地段的不同特征,规划确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1.估衣街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区范围:估衣街北侧50米、北门外大街、北马路、大胡同路围合的范围,面积10.3万平方米。重点保护估衣街沿街的传统商业建筑群。
2.一宫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区范围:兴隆街、胜利路、建国道、海河东路、博爱道、五经路围合的范围。面积53.6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造型优美、风格多样的建筑群及街巷空间协调统一的整体风貌。
3.赤峰道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区范围:南京路、营口道、新华路、哈尔滨道围合的范围。面积17.5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张学良、范竹斋、任凤苞等名人故居及大量的历史性住宅建筑。
4.中心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 第 7 页
保护区范围:和平路、哈尔滨道、新华路、营口道围合的范围。面积9.8万平方米。重点保护以中心花园为中心放射状的街区布局及分布在其内大量的公寓住宅、花园别墅、金融办公建筑等。
5.劝业场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区范围:辽宁路、哈尔滨道、和平路、丹东路、大沽北路、长春道围合的范围。面积9.5万平方米。重点保护以劝业场为代表的的近代商业建筑群。
6.承德道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区范围:哈尔滨道、丹东路、和平路、营口道、吉林路围合的范围。面积14.5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天主教修女院、益皮坊住宅、原东莱银行大楼等文物保护单位及该区的整体风貌。
7.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区范围:张自忠路、吉林路、滨江道、黑龙江道、哈尔滨道、营口道、大沽北路、曲阜道、台儿庄路围合的范围。面积59.4万平方米。重点保护该区的街巷空间,完整而富有特色街道界面和大量的金融、商业建筑。
8.五大道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区范围:南京路、成都道、西安道、岳阳道、桂林路、西康路、马场道围合的范围。面积141.4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大量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地居住建筑、略带弯曲的方格路网、连续并富有变化的街巷空间。
9.鞍山道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区范围:多伦道、陕西路、万全道、南京路、四平道、新华路围合的范围。面积41.3万平方米。重点保护段祺瑞故居、静园、武德殿等文物保护单位,沿街历史建筑及传统街道空间尺度。
第五章 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保护 第二十条 历史文化保护区外,为更好地保护城市的风貌特色,保持历史格局,对历史建筑较为集中,在建筑风格、路网格局、空间形态等方面能体现出天津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但历史风貌不很完整的地区,划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第二十一条 规划共划定5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总面积为494.8万平方米。其中,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古文化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位于老城厢地区,海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贯穿老城厢地区和原租界地区,解放南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泰安道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位于原租界地区。解放南路与泰安道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规划新增保护区。
第二十二条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内,要保护与延续街区传统格局与风貌。要严格保护保护内现存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新建建筑应与街区空间格局和风貌协调,保护区内环境要素的设置要与历史环境协调,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原有的道路格局。
第二十三条 根据不同地段的不同特征,确定保护区范围。 1.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保护范围:北城街、城厢西路、南城街、城厢东路、鼓楼东街、东马路围合的范围。面积65.7万平方米。重点保护文庙、基督教仓门口教堂、广东会馆、卞家大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十字街路网格局。
2.古文化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保护范围:北马路、东马路、水阁大街、张自忠路围合的范围。面积18.1万平方米。重点保护玉皇阁、天后宫及刘家大院等文物保护单位。
3.解放南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保护范围:曲阜道、解放南路、徐州道、大沽南路、镇江道、绍兴路、福建路、琼州道、台儿庄路围合的范围。面积55.2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大量的花园住宅、公寓及原德国俱乐部、原基督教神学院、原德国军官宿舍、原光陆影院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
4.泰安道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保护范围:旅顺道、保定道、新华路、曲阜道、大沽北路围合的范围。面积35.3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孙传芳、倪嗣冲、靳云鹏、陆洪涛等名人住宅及原英驻津领事馆、原安里甘教堂等文物保护单位。
5.海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保护范围:大胡同路、北马路、张自忠路、鼓楼东街、东马路、和平路、多伦道、新华路、大沽北路、哈尔滨道、黑龙江路、滨江道、吉林路、张自忠路、长春道、台儿庄路、琼州道、大直沽路、六纬路、六经路、五经路、博爱道、海河东路、兴隆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