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住宅建筑设计32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4.75 KB
- 文档页数:3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和舒适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注重环境的营造、空间的利用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
住宅小区的选址是设计的首要环节。
理想的选址应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交通便利能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提高生活效率;周边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等的完善,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教育和医疗的需求;而良好的自然环境,如靠近公园、湖泊或山脉等,则能为居民提供优美的景观和清新的空气,提升居住的舒适度。
在规划布局方面,住宅小区应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一般来说,会分为住宅区、公共活动区和绿化景观区等。
住宅区要保证安静、私密,避免受到外界干扰;公共活动区如儿童游乐区、健身区等应设置在小区中心或便于居民到达的位置,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绿化景观区则要分布均匀,让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绿色空间带来的愉悦。
同时,还要考虑到小区的通风和采光,合理规划建筑的朝向和间距,以保证室内有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良好的空气流通。
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
户型设计是其中的关键,不同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对户型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小户型适合单身人士或年轻夫妻,注重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功能的多样性;而大户型则更适合多人口家庭,需要有宽敞的客厅、多个卧室和独立的书房等。
此外,室内的布局要合理,动静分区明确,流线顺畅,以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建筑外观也是住宅小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特色和美感。
可以采用现代简约的风格,体现简洁大方;也可以融合传统元素,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建筑的色彩搭配要和谐,不宜过于鲜艳或刺眼,以营造温馨、舒适的视觉感受。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环保、节能和耐久性。
环保材料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节能材料则有助于降低建筑的能耗,节约能源成本;耐久性好的材料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更换的成本。
关于住宅楼建筑设计的探讨住宅楼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功能、美学、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
本文将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住宅楼建筑设计,并提出一些建议。
1. 功能因素住宅楼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因此,建筑设计应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功能要求。
这包括房间的大小、布局、采光、通风和隐私等因素。
1.1 房间布局住宅楼的房间布局应合理规划,以满足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房间应合理分布,以提供便捷的生活体验。
此外,房间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很重要,应避免过长的走廊和狭窄的空间。
1.2 采光和通风住宅楼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以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和节能效果。
窗户的位置和大小应考虑阳光的直射和反射,以及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此外,建筑设计应避免过多的封闭空间,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
2. 美学因素住宅楼的建筑设计不仅应满足功能需求,还应具有美学价值。
建筑的外观和形态应符合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同时也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2.1 建筑外观住宅楼的外观设计应简洁大方,具有特色和个性。
建筑的立面、色彩和材料选择应符合审美标准,并与周边建筑和环境相协调。
此外,建筑的外观设计也应考虑安全、节能和环保等因素。
2.2 建筑形态住宅楼的形态设计应考虑功能需求和美学要求。
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设计应合理规划,以提供宽敞的空间和舒适的环境。
此外,建筑的形态也应考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和联系。
3. 环境因素住宅楼建筑设计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资源,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1 节能与环保住宅楼的建筑设计应考虑节能和环保。
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窗户的性能和照明系统等应符合节能标准。
此外,建筑设计也应考虑使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资源。
3.2 绿化与景观住宅楼的景观设计应考虑绿化和生态环境。
建筑周围应设置足够的绿地和景观设施,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休闲空间。
此外,景观设计也应考虑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浅谈高品位住宅建筑设计摘要: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时代风尚的渐变影响、审美观念的潜移深入。
住宅建筑不仅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颁发的特别是近年来颁发的设计规范和相关文件,而且在住宅建筑设计的基础上改变设计要求,使住宅由以往的安置型向实用型、舒适型慢慢转变。
因此,提高住宅品位,不仅对人民的未来生活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我国当前住房建设的进一步稳定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先行意义。
关键词:高品位住宅设计正文:1.增强住宅建筑设计的创新观念(1)住宅建筑设计观念要有超前意识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凝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传统、现代、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设计和理念的创新。
住宅由于受居住者年龄、收入、家庭成员的变化、居住者的变换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住宅在设计初期应该在户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预留可以调整、改造的余地。
(2)居住功能多样化当前,住宅由过去主要强调的生存功能向同时注重发展功能和享受功能共存方向过渡。
住宅慢慢开始最初的生存空间渐渐变为发展空间、享受空间。
所以,除了必要的生存环境之外,还要为住户设计方便得到艺术培养、健身锻炼、文化娱乐等设施和空间,使其可以得到舒适享受的便捷机会。
(3)居住空间多样化从平面设计向三维空间设计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设计复合、错层以至跃复式合体,使居住空间更加灵活,满足不同消费对象的居住爱好。
(4)住宅设计的科技集成化新科技的发展早已慢慢渗入人们的生活,高品位住宅的更应该适应这种趋势,使住宅走向信息化,适应知识经济浪潮的发展,掌握技术信息,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住宅。
(5)住宅设计要求精品化要摒弃传统的照搬图纸的陈旧设计手法。
必须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住宅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更有价值的精品。
2.住宅建筑设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不是等同于以往的一切照搬照抄的传统设计观念,也不是一切从畅销、高利润出发,而是要在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准确的市场定位、深入的项目调研,然后反复修改、不断提高,取其精华,进行高水平的特色规划,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浅谈新型住宅建筑设计【摘要】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人们对住宅建设必将会有更高的要求,设计者们必须要时刻注意时代发展的防线,同时要具备一定创新性和超前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住户对住房的需求,从而设计出满足住户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房屋建筑。
【关键词】住宅;新型;设计;发展随着房地产开发产业的发展,房屋建筑的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
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在纷繁的房屋建筑形式中,设计出经济适用、富有个性且能满足业主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的新型住宅,成为房屋设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1.与时俱进,建筑设计要将美观大方和经济适用进行有效结合,凸显时代气息1.1注重住宅外观打造,做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住宅建筑应该从总体大局出发,考虑外观设计与周围建筑环境想协调,彼此协调且能容入周边的环境,避免只考虑自身的立面效果,忽略周围环境的因素。
群体住宅小区的设计应当注意色彩与小区主题的协调一致,平面、立面布局赋有变化,在满足通风、采光要求的前提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对色彩加以提炼,体现色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塑造建筑风格。
1.2平面方案合理分区,确保设计的功能质量首先要注意黑分区,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书房、健身房要合理布局,在满足居户居住舒适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采光的因素。
此外在住宅建筑中还应该适当考虑公共空间的分区,注意满足家庭成员进行绿化或者饲养宠物等个性爱好的需求。
其次注意平面方案的质量功能,首先是采光,不同地区应该按所在气候分区满足日照要求,避免无直接采光住宅的户型,在北方寒冷和严寒地区犹为重要。
其次是通风,尽量采用自然通风的住宅户型,防止局部死角造成的通风不畅。
按规范设计通风道,其中卫生间尽量做到自然通风。
1.3完善公共设备系统,以便充分发挥建筑各部的功能现代化的新型住宅必须要有完善的公共设施系统,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如变电所、水泵加压房、交换站、消防控制室、燃气调压站等,还应该考虑数据交换站、保安监控室的合理位置布置,另外物业服务、垃圾处理方面应给与足够重视。
浅谈住宅设计 前言: 住宅设计的核心是人、环境和建筑的和谐统一。住宅的目标是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文、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满足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自然性、环保性、亲和性和行动性。设计住宅要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使居住者生活在舒适、卫生、安全和文明的居住环境中。
住宅周边环境的品质是体现居住质量的前提所在。一个好的,高品位的住宅区,不应该仅仅具有看似高档的外表,更应该让生活于其中的人有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让人们感到处处方便、身心愉悦。经过人们对环境、居住品质、自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舒适的住区环境,不应缺少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居住区的建筑密度 相对来讲,低密度居住区更容易实现和保障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低密度住宅以其易于与自然融合、方便邻里交往和宜人的尺度而受到居住者的喜爱。无论住宅本身有多好,太高的容积率使人感觉人多、车多、垃圾多,很自然的产生拥擠的感觉。但由于土地有限,我们不能指责高密度,也不能全盘否认高密度的舒适性和健康性。实际上,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的感觉,当你感觉到空气流动时、视野开阔时、心神安定时,就有健康的感觉,就有舒适的感觉,而这些是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解决的。
2.住宅的个体品质 怎样才能做到住宅的健康?全球可持续发展联盟中国高舒适度低能耗项目负责人田原博士表示:“要真正建成‘健康住宅’必须考虑并满足人体对个方面的健康要求,即温度、湿度、采光、噪声控制、空气质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健康住宅”的标准是:①尽可能不使用有毒的建筑装饰材料。装修房屋,如含高挥发性有机物、甲醛、放射性的材料。②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000PPM,粉尘浓度低于0。15mg/m3;③室内气温保持在17℃~27℃,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④噪音级小于50dB;⑤一天的日照要确保在3小时以上;⑦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⑧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⑨住宅要便于护理老人和残疾人。
浅谈住宅区建筑设计摘要:自从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
与此同时,住宅所拥有的基本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住宅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住宅的内部结构设计、节能灯功能越来越重视。
住宅建设设计的单位需要通过应用新技术来提高住宅建筑设计的质量,来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本文将浅谈下住宅区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住宅区建筑;设计;质量引言:在我国经济刚刚发展的阶段,我国的住房是以单位分配个人的形式进行的。
可是对于住宅区建设设计上并没有下很大的功夫,仅仅是住宅建筑所具有的实用性,并没有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住宅区建筑的单一性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
现代住宅区建筑往往需要具备舒适、节能、个性化等特点,只有体现出多功能化、高质量的元素,才是住宅区建筑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国现代住宅区建筑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
所以,如何改进住宅区建筑的设计技术来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这个话题是当今很热门的,设计人员需要改变以前的设计理念,建立现代住宅区建筑的理念,来不断地提高住宅区建筑设计的质量。
1.我国住宅区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现状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也催促着我国住宅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现代住宅建筑设计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我国现在住宅区多功能化建筑设计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事住宅区建筑设计行业的人员并没有重视住宅区多功能化的设计,只是简简单单地设计很单一功能的住宅区建筑,导致现在很多的住宅区建筑并没有结合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来进行设计,住宅区建筑更本不适合现代建筑的特点,这也就极度地影响到住宅区建筑的质量;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设计人员并没有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无法摆脱传统的设计理念,这就严重阻碍现代住宅区建筑的发展。
浅析住宅楼建筑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居民对住宅楼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住宅楼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体现城市文化和社会进步的载体。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住宅楼建筑进行浅析。
一、基本原则住宅楼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人性化。
住宅楼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包括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等多方面。
设计中要考虑到住户的生活习惯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2.功能性。
住宅楼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基本的生活功能需求,包括居住、休息、做饭、卫生等。
不同户型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要经过合理规划,实现人性化的布局和空间利用。
3.景观美化。
住宅楼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应该注重景观美化,如花园、游泳池等,使住宅楼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地标。
二、空间布局住宅楼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应该兼顾私密性和公共性。
私密空间包括卧室、客厅、厨房等,要求安静、舒适和私有。
公共空间包括走廊、电梯、楼道等,要求通畅、明亮和安全。
在空间布局上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划分空间。
根据户型、功能、物品等要素,确定空间分区,以满足住户的生活需求。
例如,卧室与客厅应尽量分开,避免干扰彼此的休息时间。
2.优化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的建设不仅是为了留下过道,还是为了能够在现实场景中体验到舒适和优雅。
公共空间的地面、天花板、灯光等方面要注重美学效果。
3.充分利用阳台。
阳台不仅可以增加室内外的界限,还可以起到绿化、晾晒、储物等多种作用。
在设计时,应尽力利用阳台的各种功能,使其成为住户愉悦生活的场所。
三、室内装饰室内装饰是住宅楼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
它不仅影响住户的生活品质,还可以反映出设计师的创意和个性。
室内装饰应注意以下几点:1.主题定位。
室内装饰应与整个住宅楼的主题定位相呼应,例如豪华、简约、时尚等。
2.颜色搭配。
颜色是室内装饰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愉快、轻松、舒适的感觉。
浅论小区住宅建筑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小区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个良好的小区住宅设计,不仅能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还能提升整个社区的品质和价值。
小区住宅建筑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功能性。
这意味着房屋的布局要合理,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
例如,客厅要宽敞明亮,便于家庭成员交流和休闲;卧室要注重隐私和安静,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操作和使用。
同时,储物空间也不能忽视,合理规划的储物间或橱柜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收纳物品,保持室内的整洁有序。
舒适性也是小区住宅设计的关键因素。
采光和通风对于居住的舒适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充足的自然采光可以减少人工照明的需求,节约能源的同时还能让室内更加明亮温馨。
良好的通风系统则有助于排出室内的浊气,保持空气清新。
此外,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也很重要,合理的保温隔热设计可以在不同季节为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
安全性在小区住宅设计中是重中之重。
建筑结构的稳固性是保障居民生命安全的基础,必须符合相关的建筑标准和规范。
消防设施的配备要齐全,包括消防通道、灭火器、烟雾报警器等,以应对可能的火灾事故。
小区的安防系统也不可或缺,如门禁系统、监控摄像头等,能够有效地防止外来人员的非法入侵,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环保理念在现代小区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有利于居民的健康。
例如,使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涂料和环保板材,可以降低室内有害物质的释放。
此外,小区的绿化设计也能起到环保的作用,不仅美化环境,还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噪音、调节微气候。
在小区的整体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合理规划道路和停车位,确保车辆通行顺畅,同时避免车辆对居民活动区域的干扰。
公共设施的配置也很重要,如儿童游乐区、健身器材、休闲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
小区住宅的外观设计也不能马虎。
浅谈现代化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引言城市建筑作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集中反映,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必须要注意将城市建筑的各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其历史文化、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等等,既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功用,又要关注人民生活的安全、健康和文化传统,自觉地把建筑融合到城市大环境中去设计,在继承和深入研究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风格创新,推动城市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1.现代城市住宅建筑存在的问题1.1小面积住宅选用跃层设计。
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室内空间的变化和气派,都喜欢在住宅内增加上跃层的设计。
所谓的跃层就是将房间内的各个用房分层布置,上下层之间不再使用公共楼梯作为交通通道,而是采用户内独用的小楼梯进行连接,有一种别墅式的感觉。
跃层设计基本上可以满足居住者的正常使用需要,而在高层建筑中采用跃层设计大多是为了追求改变和气派,并没有其实质上的功能需求。
户内楼梯不仅会占去一定的面积,而且也不利于家里老人和儿童的上下使用。
另外,由于住宅面积的限制,楼梯设计往往较为陡峭,而且步宽尺寸不够,如果发生火灾,人员不易疏散,也不利于消防救援的进入,给居住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1.2不分场合地采用错层式建筑。
错层建筑是指在同一套住宅内将不同使用功能的用房比如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建筑在不同高度的平面内,这样会使居住者一种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感觉,通过高度差来对空间进行隔断,这也在视觉效果上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错层设计可以使室内的空间发生变化,将一个大的空间通过不同的空间高低来划分出不同的使用空间,这样在空间处理上是非常好的。
但是错层式建筑不是可以应用到任何结构中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对房屋户型的要求越来越多,为了更好的进行房屋的销售,开发商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了解,在进行房屋建筑的时候对房屋的居住空间进行了改变,这样就使得错层住宅应运而生。
但是错层住宅也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在应用的过程中如果对场合不进行充分的考虑,是非常容易出现更严重的问题的。
浅谈住宅建筑设计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工程设计的经验,对住宅设计中的一些通用的细节性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住宅设计。
关键词:建筑设计细节问题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单元户型基本设计(1)一般来说,住宅客厅、起居室的窗地比(采光口与地面比例)不应小于1∶7(注意起居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m2,阳台门窗采光面积计算应为宽×(高-0.8)×0.7),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地板面积的1/20,起居厅开间不宜小于3.4m(净宽),宜为4.2m左右,面积宜在20~25m2左右,深宽比不宜大于2;应减少开向起居厅的门洞,布置家具的墙面直线长度不应小于3m;无阳台的起居厅宜设计宽度大于1.8m的低窗台观景凸窗;餐厅设计可考虑冰箱、微波炉等物品的摆放位置,开间考虑在3.0~3.3m,进深为3.3~3.6m即可满足使用要求。
(2)卧室的窗地比(采光口与地面比例)不应小于1∶7,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地板面积的1/20,主卧室的面宽不宜小于3.6m,面积宜在14~17m2左右,次卧的面宽不宜小于3m,面积宜在10~13m2左右。
其(3)厨房面积不得小于5m2,窗地比(采光口与地面比例)不应小于1∶7,且外窗的开启面积不能小于地板面积的1/10,并不得小于0.6m2,开间不应小于1.8m,厨房宜考虑微波炉,消毒柜的位置,并设相应的插座,且电器插座应避免靠近水盆、灶具。
单排布置设备净宽度不得小于1.5m,双排布置设备间走道净宽不得小于0.9m,宜带一服务阳台;在空间布局方面,开放式厨房有着很好的空间效果,可以充分展示个性化装修的魅力,也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时尚。
(4)卫生间外窗的开启面积不能小于地板面积的1/20,带浴缸的卫生间净宽度不应小于1.6m,如为淋浴则净宽度不应小于1.2m。
卫生间设计时最好考虑干湿分离,可以避免使用冲突,无前室的卫生间的门不得直接开向起居室或厨房。
(5)辅助空间:包括阳台、玄关、储藏间等。
浅谈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关键信息项:1、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建筑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化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通流线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筑单体设计户型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筑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向与采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共设施配套停车位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童游乐设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身设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建筑风格与外观色彩搭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质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节能环保设计节能设备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再生能源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与布局111 合理规划建筑密度是保障小区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密度过高会导致小区空间压抑,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而过低则可能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地成本、居住需求以及环境要求等因素,确定一个合适的建筑密度。
112 绿化率是衡量小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
高绿化率能够提供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有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应规划多样化的绿植种类和布局,形成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绿化效果。
113 交通流线设计要确保居民出行的便捷与安全。
小区内部道路应分级设置,主干道要宽敞畅通,次干道和支路要合理分布,实现人车分流,减少交通冲突。
同时,要规划足够的停车位,包括地上和地下停车位,以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浅谈住宅建筑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急剧增长,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逐渐被淘汰,随之而来的是绿色建筑。其目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住宅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population increase sharply,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expense of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be washed out gradually, and with it the green building. The purpose is to realize and promote people, building and natural between the three high harmony;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ood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residential design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人类住宅设计快速的向绿色环保设计发展,不但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约能源,更能在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问题上提供建设性的成果。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设计是人们在经历了长期发展后理性反思的结果。
浅谈居住建筑设计【摘要】古往今来,小区设计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区是家的保护屏障,同时也是我们的家。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万物如何变化,人们的奋斗目标始终少不了房子,这就突显了居住建筑的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居住小区;建筑设计;绿色设计;城市肌理设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善了我国人民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条件,然而建筑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在设计居住建筑时往往没有顾及居住者们对于建筑的需求,只考虑到成本的控制及开发商的意愿。
在当前发展阶段,从乡村到城市发展的人愈来愈多,他们和家之间的距离也愈来愈远,他们对“家”充满着渴望。
因此,现代城市居住建筑设计愈来愈重视“家”的理念。
家是什么,社会学家说的是最小的细胞,是人类群体最小的单元,婚姻学家说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文化学者说家是宝盖下面养了一群猪,究竟什么是家呢?家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范畴,多数情况下是,它是一个爱情的港湾,灵魂栖息地,它是一个精神的乐园。
我们作为一位描绘家园蓝图第一笔的人,作为有责任感的建筑师,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怎样做才使得我们的家能够更美好。
第一:出入口就近原则和安全原则:现代都市生活,就是“公司-家、家-公司”,两点一线,单调、机械。
当我们带着工作了一天后疲惫的心情回家时,其实想看到家里亮起的灯光时的心情是非常急迫的,也是兴奋的,仿佛一天的疲劳顿时消失一空。
在一块现有场地的条件下,我们应尽可能把小区主入口设置在主要道路上,在便于物业管理时,能够尽量在每一边面临城市道路都开设一个出入口,方便住户能够尽快的通达自己的楼栋,进入自己的爱巢。
不但小区出入口要就近,同时进入地下车库的出入口也要就近小区出入口,如此尽可能充分的满足住户的出行方便。
另外,小区的外廊、内天井及上人屋面等临空处栏杆净高必须达到标准要求,栏杆设计要具备防护实施,小区出入口作主要通道的外廊要进行封闭设计,并设置开启窗扇。
我们在小区出入口上方,要设置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物体高出坠落伤人,并设置识别标志。
浅谈住宅建筑设计3200字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住宅建筑日益的增多,人们对居住建筑的要求变
得越来越高,建筑不仅限于居住,而且要与文化因素与建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所以,在住
宅设计时应向多元素方面不断地发展。做到建筑、艺术、文化、景观的完美结合,体现以人
为本的设计理念。
毕业
关键词:住宅建筑 设计 外观 功能
随着现代居住建筑的要求之高,以前一味追求几室几厅,越大越时尚的错误理念已不
符合现代住宅建筑的需要,应该根据不同的建筑面积,不同的居住人群,不同的消费阶层合
理分配各功能用房的房间面积,根据不同的户型面积确定设计的侧重点,例如小户型过渡房,
要侧重于基本使用功能的设计,老年房要侧重于无障碍设计,大户型高档住宅要侧重于竖向
设计,总之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原则,下大工夫
精心设计。
1住宅建筑主题的确定
住宅建筑在一个项目开始设计前,根据该项目制定一个主题,根据不同的品质定位、
居住人群,地理位置、环境因素,首先考虑住宅建筑应该有一个设计方向,以满足不同的受
众群体,凸现自身的设计理念和特点,做到在众多的设计中,有自己鲜明的设计个性。
(1)要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住宅建筑的最终服务目标是人,所以,设计中无论采取
何种形式,都应该方便人群的使用,在自己鲜明主题的思路下,充分发挥设计思路,寻找主
题特点和元素,从总体、平面、立面、设备、综合管线、景观等多角度综合因素考虑,避免
只注重片面因素所产生的缺陷。应该考虑随着新技术所产生的先进功能,如监控系统、电子
商务服务系统、节能节水系统等在设计中应用,保持住宅建筑的相对先进性。
(2)满足综合技术指标。住宅建筑的经济指标,它既决定了居住建筑的建造成本,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居住人群的舒适程度。
另外注重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居住建筑诗人活动频繁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结
合制定的主题,进行艺术的创造,它不仅体现在景观设计上,还体现在单体和群体上。将单
体、群体和景观环境完美结合,保持独特的韵律和文化品质,以特有的艺术主题和符号装点
建筑,整齐而不呆板,赋有韵律;变化而不凌乱,展现均衡。做到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的完美结合。
2住宅建筑外观的打造
住宅建筑,往往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赋有生命力的住宅建筑,应该从总体大局出发,
考虑外观设计与周围建筑环境想协调,彼此协调且能容人周边的环境,避免只考虑自身的立
面效果,忽略周围环境的因素;群体住宅小区的设计应当注意色彩与小区主题的协调一致,
平面、立面布局赋有变化,在满足通风、采光要求的前提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从单体效果上,应该注重和谐,在造型上、色彩上、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努力挖掘
主题的元素符号,突出造型、色彩、材质的特点,丰富住宅建筑的主题表现力,体现出人文、
文化的特色。对色彩加以提炼,表现色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塑造建筑风格。
今天的居住建筑已经不仅仅限于居住,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因素与建筑
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所以,挖掘文化元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将城市历史、文化、民俗融于居
住建筑的设计中,可以极大的丰富居住建筑的内涵,提升居住建筑的文化层次。
3 住宅建筑合理、实用的功能
质量完善美好的内在生活环境,包括符合美学尺度的建筑空间,便捷的生活系统,安
全的居住环境,完备周到的服务设施,需要从很多细节设计人手才能打造一个好的住宅。
3.1 平面方案的合理分区:
客厅:在现在居住建筑中,客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和交通走道,
提高平面系数,注意学习、会客、进餐、家庭休闲娱乐的功能需要,留足开间、进深的尺度
空间,满足家庭不同成员的需求。
卧室:根据现代家具的尺寸合理布置,考虑有最佳的采光、通风朝向。
厨房: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和操作流程方便,注意上下水、热水、天然气管线综合,在设
计中了解的表、阀布置位置,执意防火、防暴防护要求。
卫生间: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卫生间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住宅的主要给排水系统、
热水系统等都集中在卫生间中,而且装修要求也较高,所以,在设计卫生间时,要注重卫生
间空间尺度的合理性,无论装不装浴缸,都应该考虑其位置布置的可能性,给以后改造流足
余地,空间应该有足够的舒适性。
书房、健身房:随着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在家庭中要设计有充电和调节生活
节奏的环境设计,所以就有必要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计书房和健身房,该空间设计应该
有充足的采光和良好的通风环境。
公共区域:在住宅建筑中还应该适当考虑家庭成员公共空间,方便家庭成员个性爱好
的发展如:绿化、宠物饲养等方面的爱好。
3.2 平面方案的质量功能:
采光:不同地区应该按所在气候分区满足日照要求,其住宅平面布置间距一定要通过
计算,避免无直接采光住宅的户型,在北方寒冷和严寒地区犹为重要。还应该避免光污染和
楼房间视线干扰的产生。
通风:尽量采用自然通风的住宅户型,在不能满足直接通风的住宅户型中,应该考虑
侧向通风,,防止局部死角造成的通风不畅,或在局部之中造成有害气体的集中排放。卫生
间应尽量考虑自然通风。并按规范设计通风道。
3.3 平面方案的设备功能:
完善的住宅设计必须有好的设备配套。包括给排水、采暖、供电、电视、电话、网络、
门禁等设施。其中弱电智能(网络、通讯、保安、服务系统)住宅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将居
住、休息、交通管理、通讯、文化、公共服务等复杂的要求结合起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
把各种变化因素考虑进去进行设计,比如实现物业管理自动化、水电抄表收费的主动化、放
火防盗和应急服务的自动化、门禁、电梯、路灯的管理自动化,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品
质
3.4 公共设备系统:
在总体因素上,要有完善的公共设施系统如变电所、水泵加压房、交换站(锅炉房)、
消防控制室、燃气调压站等,还应该考虑数据交换站、保安监控室的合理位置布置,在现在
的住宅建筑中物业服务会所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另外,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为住户装修预留足够的空间余地,以便住户的更
新改造和个性的发挥,在设计荷载、结构形式、建筑材料的使用上综合考虑。
4 结束语
总之,现代住宅建筑需求从空间需求向生活质量需求转变住宅建筑设计注意在以下几
方面要特别用心:
(1)树立的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意识,从建筑体、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的选择等方面
考虑,从建设的源头――设计抓起,执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国家
基本国策。
(2)树立安全观念,重视的消防设计,注意从防、堵、灭、逃、救几个环节周密考虑。
不但注重单体建筑消防设施、通道、防护距离的设计,还要注重居住区消防设施配套设计,
相关专业密切配合设计出安全、可靠、合理的消防系统。
(3)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理念,创造绿色、文明内涵、有文化传承的住宅建筑。
景观设计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尽量做到集自
然的元素树木、花草、流水、山石和非自然因素灯光、道路、建筑、雕塑、人文为一体,创
造出回归自然的氛围,与建筑主题风格、当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相一致,尽量采用当地的
材料,因地制宜,创造出人性化、生态化的居住环境。在不妨碍居住环境的空间,设计出适
当的运动场地,满足居住者休闲和健身锻炼的场地的需要。合理的组织车流的设计、设计足
够的停车位,保证居住者的生活空间和休闲空间不受干扰。体现人文的关怀设计原则,注意
地面、走道的材料使用,应该使用耐滑的材料,在公共使用的部分尽可能的考虑无障碍设施
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鲍家声、朱赛鸿现代建筑设计系列手册
[2]张莹建筑设计浅见[期刊论文] - 山西建筑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