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加工业的行业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91 KB
- 文档页数:4
丹东市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一、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一)资源概况丹东海淡水资源丰富,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7.1万公顷,滩涂面积2.4万公顷,港湾养殖面积0.8万公顷。
境内大小河流 l000多条,水库59座,淡水面积11.2万公顷。
有冷水200多处,可发展冷水鱼养殖面积266.7公顷。
此外,还有2万公顷水田可用于发展稻田渔业。
目前,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达9.5万公顷。
2005年,水产品总产量40.2万吨,其中:淡水产品9.5万吨,海水产品30.7万吨。
主要品种:池沼公鱼、鸭绿江鲤鱼、网箱镜鲤、河蟹、杂色蛤、青柳蛤、河豚、梭子蟹、鲅鱼、海蜇、鱿鱼、牙鲆、小红虾、对虾等。
(二)加工企业现状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00余户,水产品加工能力21.6万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1户,拥有资产总额6.6亿元,从业人员7522人,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利润总额0.88亿元、实现税金0.59亿元、出口交货值10.5亿元。
主要加工品种为海水鱼类(河豚、鲅鱼、牙鲆、石鲽、来料鱼),贝肉(杂色蛤、青柳蛤、海螺、毛蚶),虾类(小红虾、对虾、河虾、干虾),鱼粉及饲料鱼,鱿鱼,切蟹,海蜇,池沼公鱼等。
(三)主要特点1、走出国门,向远洋外海要资源。
到目前,经国家批准和入渔国许可,我市已有五家企业的100艘远洋捕捞渔船,在俄罗斯的西部、印度尼西亚的东部、巴基斯坦的南部、西非、朝鲜以东的日本海和韩国海域等国家捕捞生产。
2005年,全市远洋捕捞各类精品鱼2.11万吨,实现产值1.32亿元。
2、产品结构向食品转化。
近年来,我市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纷纷瞄准国际市场,向产品的精深加工要效益,按国际市场需求研制产品。
3、凸现订单渔业。
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国际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渔业产业链,促进了水产品的营销方式,为把我市水产品加工业作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奠定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问题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是一个日益受到重视的环境问题。
随着水产品加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水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水产品加工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如果不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将会导致水质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存在着处理工艺简单、对水质要求低、处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对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研究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技术,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处理方法,对于解决水产品加工废水排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是当前环境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对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品加工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对水产品加工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减少其对水环境的破坏具有重要的保护水资源的作用。
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对提升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水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废水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如果不加以有效处理,将限制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推动水产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还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刺激经济增长。
规范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行为,防止环境恶化和公共健康安全问题,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对环境保护、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是基于这些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技术,寻找更加环保、高效的处理方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现状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随着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渔业内部的支柱产业之一。
水产品加工副产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
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些加工副产物,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带来环境污染。
如何深度开发利用水产品加工副产物,对于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附加值,减少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可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01鱼类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1.提取鱼油鱼头和鱼皮是鱼类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其中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资源。
一般鱼头和鱼皮中均含有丰富的油脂,分析结果表明,鱼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改善记忆、睡眠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正因如此,使得鱼油制品成为近年来保健品中的新宠。
2.提取胶原蛋白(明胶)胶原蛋白是一种细胞外蛋白质,它是由3条肽链拧成螺旋形的纤维状蛋白质,胶原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全身总蛋白质的30%以上。
胶原蛋白富含人体需要的甘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等氨基酸。
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明胶是采用动物皮骨熬制所得的胶原蛋白的水解物,具有显著的增稠和胶凝作用,且无色、无味、透明,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
鱼头、鱼骨、鱼鳞和鱼皮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是提取明胶的丰富资源。
3.提取鱼蛋白酶解液利用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对脱脂后的鱼副产品中的蛋白质进行水解提取,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鱼副产品、不同的酶制剂、不同的水解条件,所得鱼蛋白水解液的组分均存在差异。
所采用的酶制剂主要有: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复合风味酶(Flavorzyme)、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protamex)等。
我国水产品加工存在五大问题及破解招数来源: 企业诚信网|2009-2-8|作者:wahaha8|点击:106∙核心提示:我国水产品加工目前已形成一大批包括鱼糜制品加工、紫菜加工、烤鳗加工、罐装和软包装加工、干制品加工、冷冻制品加工和保鲜水产品加工在内DE 现代化水产品加工企业,成为我国水产行业迅速发展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DE主要动力和纽带。
要迎来更广阔DE发展前景,水产品加工业亟须克服市场相关制度尚处初创、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等五大问题。
水产品加工前景广阔据统计,我国2002年有水产加工企业8140家,年水产加工能力1224.7∙我国水产品加工目前已形成一大批包括鱼糜制品加工、紫菜加工、烤鳗加工、罐装和软包装加工、干制品加工、冷冻制品加工和保鲜水产品加工在内DE现代化水产品加工企业,成为我国水产行业迅速发展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DE主要动力和纽带。
要迎来更广阔DE发展前景,水产品加工业亟须克服市场相关制度尚处初创、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等五大问题。
水产品加工前景广阔据统计,我国2002年有水产加工企业8140家,年水产加工能力1224.7万吨,实际水产加工品总产量704.5万吨。
其中,冷冻水产品447.82万吨,干制品54.25万吨,腌、熏制品23.16万吨,罐头制品4.25万吨,鱼糜及鱼糜制品10.24万吨,动物蛋白饲料(鱼粉等)48.43万吨,助剂与填加剂1.84万吨,水产动物内脏制品0.42万吨,水产调味品4.66万吨,水产医药品2.25万吨,其他水产加工品107.05万吨。
200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565.18万吨,比2001年增加183.1万吨,增长4.18%。
我国目前水产总产量已占到世界水产总产量DE38%,连续11年名列世界第一,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36.05公斤,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2002年,我国水产品贸易出口208.5万吨,创汇46.9亿美元,第一次位居世界第一。
五大问题困扰水产加工业首先,国内水产品市场DE相关制度都还处于初创阶段。
中国小龙虾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一、小龙虾产业现状分析近年来,小龙虾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消费市场异常“火爆”,被称为夜宵界的网红。
小龙虾产业逐步形成了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流通、餐饮和节庆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在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作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小龙虾稻田养殖成为部分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渔)业增效和农(渔)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促进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以及中国水产流通和加工协会等单位编写了《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9)》,重点对2018年度我国小龙虾产业的发展状况、特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对中长期发展形势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2018年,小龙虾产业迅猛发展,呈加速增长态势,养殖产量和面积大幅增长,加工业受到资本市场青睐,电商全面介入物流和餐饮消费,市场价格整体同比继续攀升。
据测算,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3690亿元,同比增长37.5%(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统计,下同)。
其中,第一产业产值680亿元,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284亿元,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27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6%、41.8%、36.3%。
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73.9%,在小龙虾产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从中长期来看,产业总体供求关系将渐趋平衡,产业结构将日趋成熟,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发展方式从主要依赖规模扩张转变为高质量绿色发展。
2018年,全国有小龙虾养殖产量报告的省份21个,依次为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河南、四川、浙江、重庆、福建、广西、云南、贵州、上海、广东、黑龙江、宁夏、新疆、河北、山西。
其中,黑龙江、山西为首次报告。
产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湖北81.24万吨、湖南23.76万吨、安徽21.75万吨、江苏16.68万吨、江西11.02万吨,其中湖北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49.58%)。
当前中国渔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一、当前中国渔业进展现状中国渔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进展期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步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养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对渔业经济体制和价格体制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渔农夫进展生产的乐观性,使我国渔业走上了一个快速进展的阶段,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自1990年起连续十几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渔业的进展不仅满意了人们的水产品需求,扩大了水产品出口,而且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进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头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更加注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意资源的可持续进展.为了减缓海洋捕捞产量高速增长对资源造成的压力,对海洋渔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自1999年开头,首次提出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目标,后又进一步提出“负增长”的目标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了严格的掌握制度。
自2022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现稳定进展的态势;其中养殖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而捕捞产量已开头消失下降的趋势.202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
由于国家加大了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国渔业整体素养和现代化水平有肯定提高;同时由于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准时对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调整,狠抓产品质量,使渔业效益明显提高,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二)水产养殖连续保持快速进展的态势,而且进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意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
考研专业介绍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总结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2017考研专业介绍: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总结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开设院校:门类/领域代码:08门类/领域名称:工学一级学科/领域代码:0832一级学科/领域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代码:083204二级学科名称: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介绍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
本专业主要研究水产资源加工制品的化学组成、特性、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利用现代保藏原理和加工技术,开发各种水产食品。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实验技术和现代科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熟悉本专业的科技发展动向,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适应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领域科研、教学、生产、管理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就业方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相对于一些热门专业来说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就业面一般,主要面向食品、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卫生检疫等行业的众多用人单位。
可在高校任教,在研究所,政府部门工作,大型名牌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就业前景近几年,随着渔业结构的调整,沿海渔民大量转产水产养殖业,海、淡水水产品产量得到迅速扩大,产区、销区水产品上市量充裕,价格便宜,极大的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菜蓝子"。
但在养殖品种、产量的增加的同时又暴露出另一个问题--水产加工业发展不快,不适应群众消费结构的变化,跟不上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水产品深度开发就成为一种必然。
但是从事食品行业的技术壁垒很低,本科生能做,硕士博士都能做,民工也能做,因此,食品工业普遍工资不可能太高,而且设置食品学科入门的门槛也低,农业院校能设,工科院校也能设。
2013.5(总409)世学壤业WorldAgriculture
中国水产品Jjn-r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居占杰秦琳翔摘要:水产品加工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水产品加J-体系日趋完善,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在论述中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中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关键词:水产品加工;现状;问题;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产品加工能力、加工产品种类和产量、加工技术及装备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水产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以冷冻冷藏水产品为主,鱼糜制品、调味休闲食品、干制品、海藻食品以及海洋药物等多个门类为辅的较为完善的水产加工体系。1.加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加工能力看,《中国渔业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9762家,比2002年的8142家净增1620家,增长16.6%;年加工能力达2388.5万t,比2002年增加1163.5万t。从加工程度看,2000年水产总量4279万t,水产品加工总量651.5万t,占水产总量的15.2%,2010年,全国水产品总量5373万t,加工总量1633万t,约占水产总量的30.4%,加工程度比2000年提高了15.2%。从加工技术和设备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国科技人员的努力,一大批新产品、新设备被开发出来,同时引进了大量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2.空间布局日趋合理《中国渔业年鉴》的数-138-据显示,2010年水产加工企业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其中,浙江2198家、山东1942家、福建l156家、广东1174家、辽宁1017家、江苏983家、河北262家、海南42家、湖北216家、广西218家、江西124家、湖南97家、安徽105家、河南41家、云南33家、上海20家、吉林19家、内蒙古37家、陕西3家、天津5家、新疆7家。从空间分布来看,水产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辽宁、江苏、河北、海南等沿海地区的格局没有变化,但内陆的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河南、云南等省的水产加工企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3.产品种类不断增加鱼类、虾类、贝类、中上层鱼类和藻类加工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虽然冷冻制品的产量仍占水产加工品总量的60%左右,但鱼糜和鱼糜制品、干腌制品、罐制品的比重已大幅上升,尤其是烤鳗、紫菜、鱿鱼丝、冷冻小包装产品、海藻类等方便食品被大规模地开发推广,
关于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行业分析 水产品加工业是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延伸, 共同构成了水产业的三大支柱。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 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渔业产业化的长足发展, 水产加工业显示了空前的活力和巨大发展潜力, 已发展成为包括冷藏、冰鲜、干腌制、熏制、罐制、调味熟制、鱼糜加工、生鱼片加工、模拟水产制品、药物与保健品、 鱼粉与饲料、海藻化工等10 几个专业门类的庞大行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产加工体系。但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 水产加工业行业集中度低, 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比较弱; 技改投入不足, 产品结构趋同, 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行业自律性较差, 部分企业内部管理还有待加强。上述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势必会对渔业产业产生相关波动, 进而对我国渔业经济发展、渔民收入提高及渔区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促进水产品加工业 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并且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力量, 已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1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环境 1.1加工技术落后的缺陷在金融危机格局下进一步降低企业利润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水产品本质上含水量高达70%~ 80%, 且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禽畜产品, 同禽畜产品加工相比( 尤其是精深加工) , 明显存在加工后干物质太少, 不易保存, 易变质等缺陷, 且去头、去皮、去内脏的损耗较大。我国水产加工业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但目前除部分大型企业外, 大部分中小企业加工设备简单、老化, 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加工技术落后, 大多数水产品加工仍然以冷冻、冰鲜等初级加工为主, 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加工品附加值偏低, 影响了第二产业产值的正常增长。同时, 加工过程中的鱼头、内脏、鱼鳞、鱼骨、虾头、蟹壳及腐烂水产品等废弃物, 主要用来生产饲料鱼粉, 对其中很有价值的成分尚未充分提取和利用, 这些都使得水产品难以通过加工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如中水集团在非洲东岸的毛里塔尼亚近海捕捞软体鱼类, 并就近以原材料形式转口销往欧洲, 山东渔民将在黄海捕获的海产品就近送到韩国近岸, 直接向韩国渔商交货, 自己不能深加工。加工技术落后, 短期来看企业附加值提升有限, 长期来看影响到水产加工业规模经营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一行业缺陷在遭遇金融危机时的劣势就更加明显, 在成本上升、出口量下降的局势下, 冷冻水产品及一些淡水鱼类加工制成品普遍滞销、贱销, 冷冻、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变薄, 直接影响投资者经营积极性, 生产进一步萎缩, 严重的甚至停产、倒闭。 1.2 水产品加工业行业集中度低降低了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 1) 加工量比例较低, 中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1/ 3, 精深加工类产品所占比例更少。尤其是我国淡水水产品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 而其加工品产量仅占全国水产加工品总量的5% 左右, 而日本、加拿大、美国和秘鲁等国家的水产品加工产量达60% ~90%。FAO 的研究报告显示, 2004 年, 世界水产品产量的61%用于一些类型的加工, 59%的加工产品用于供人类直接消费的冷冻、盐渍和罐装产品, 剩余的为非食用目的。中国超过77%的水产品为人类直接消费, 其中大部分为新鲜类型, 余下的量被用来生产鱼粉和其他非食用目的, 包括直接用于水产养殖饵料。 ( 2) 加工出口企业总体水平不高, 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带动作用尚未有效发挥。除鳗鱼、对虾加工已形成一定规模外, 高附加值的养殖鱼类加工出口尚未形成拳头产品和规模优势。即使形成规模生产的罗非鱼现在也仅仅局限于加工成原条鱼、鱼片等, 附加值很低。 (3) 培育、开发名牌产品意识不强, 不具备较强定价能力。虽然, 我国不少水产加工企业已通过ISO 质量认证及HACCP 认证, 但是具备较高认证水平的企业还不多。其中, 同时获得美国FDA 认证和欧盟认证的企业仅有几百家, 导致在国际竞争中没有话语权, 在出口产品 议价过程中总处于被动地位。水产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仅仅依靠劳动力低廉的优势获取国际分工下的微薄利润, 造成附加值低且竞争激烈。虽然国务院在2008 年10月上调了部分出口退税率, 但最终将产生外部效应,溢出到国外, 最终利好于这些公司的下游客户。国外客 户会针对我国出口退税率上调的事宜迅速压低产品报价,进而压缩国内企业的盈利空间, 因此实际影响将远小于理论上的测算, 这对本来就萎缩的利润空间造成更为深入的影响。 ( 4) 行业组织化程度低, 行业内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如一些鳗鱼出口企业为争夺日本市场竞相压价, 相互残杀, 导致我国鳗鱼加工业利润下滑, 增产不增收等。市场分布过于集中的贸易格局不利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 就像此次金融危机, 一旦这些发达地区国家经济受挫, 进口需求锐减, 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水产品出口。 1.3 产品结构单一、趋同导致的加工品滞销亟待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可否认, 国内水产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全,当前市场主要仍以鲜活、冷冻品消费为主, 内陆省份消费也仅以淡水水产品为主, 适合国内消费者口味的水产加工品还比较少。在此局面下, 受金融危机影响, 品种结构单一趋同的冷冻水产品及一些水产加工制成品在遭遇金融危机时处于普遍滞销、贱销的格局。导致这一局面的症结在于落后的水产品加工技术。长期以来, 我国 水产品加工工艺的发展滞后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滞后于世界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发展要求。国内这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十分薄弱, 科研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导致诸多加工技术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在这种大背景下,加之水产品加工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对现有先进技术引进不够, 吸收速度慢, 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等, 致使到目前为止, 市场畅销、质量稳定、能够叫得响的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比较少, 使得加工的水产品销路不畅, 经营后劲不足,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也就相对比较脆弱。 1.4 面对危机企业缺乏防范意识与政策扶持这是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由于认识上缺乏危机意识, 认为当前水产品销售不会存在大困难, 一些领导在思想上存在重生产轻加工, 重产品销售轻转化增值的倾向, 没有真正为产业长远发展考虑。也有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力度小, 不仅没有优惠、扶持政策, 而且还要企业承担各种数额不低的税费, 甚至有些与企业相关的部门也到企业收取各种名目的摊派费、集资款, 这无疑又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甚至危及企业的正常运转, 在金融危机下显得更加不堪一击, 这已成为制约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此外, 国内水产品市场的相关制度都还处于初创阶段。对于水产加工品、企业资质、从业人员资质缺乏统一的规定, 造成水产品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不仅不利于管理和良性市场竞争, 也会削弱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 力。 2 水产品加工业化危为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当前,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仍不断加深,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 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国内水产品消费市场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在此背景下, 水产品加工业化危为机的应对之策, 具体包括: 2. 1 以现代渔业科技提高水产品加工技术与综合利用率水产品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 四高# 特点, 并且能带动一批相关行业如加工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也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加工增值、缓解水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矛盾的需要。在我国水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 技术是一个瓶颈因素。因此要紧紧依靠现代渔业科学技术,促进水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 (1)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手段, 建立水产生物产物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 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研究, 建立大宗、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 开发水产品深加工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装备, 配套完善加工生产线, 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 加工率, 延长产业链。 ( 2) 应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 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加工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开发,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和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 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结构水平, 实施名牌战略。 ( 3) 在发展高新加工技术的同时, 还应注意保护和优化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 ( 4) 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引进。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 更要注意软件的引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2.2 顺应国际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优化产品结构水产品加工业要紧紧围绕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 优化产品结构。目前, 国际水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趋势是: ( 1) 质量控制技术日臻完善。为保证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质量, 世界渔业发达国家极为重视渔业环境的保护和监测、贝类的净化、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有害物质残留量限量标准等的研究, 陆续制定了有关的法规和标准。 ( 2) 高新技术在水产加工上的应用进一步扩大。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技术、无菌大包装技术、新型保鲜技术等高新技术已在水产品加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大大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含量和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 ( 3) 水产品加工方便化、功能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趋势, 以满足21 世纪人们对健康关注程度加大、生活节奏加快、消费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 4) 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迅速。从海洋生物和水产加工废弃物中提取天然产物尤其是生物活性物质, 是国外广泛关注的课题。另外, 国外水产品加工企业都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全面综合利用。为此, 应积极开发并推广水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技术, 重点从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保健品、医药品起步, 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 不断优化加工品的品种结构。 2.3 加强行业自律与企业内部管理, 增强企业自身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1) 以现代渔业理念提供高质量的初级产品。为提高水产品质量、提升我国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求水产品养殖加工方式要摒弃以往粗放式的生产观念, 在养殖水域选择、鱼种选养培育、饲料肥料使用等各方面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执行, 建立同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 实现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 (2) 培育精品名牌,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推广应用国家水产品加工质量标准, 引导水产加工企业开展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争取越来越多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加大力度培植名牌产品, 引导企业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 逐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知名度。 ( 3) 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导作用。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具有社会责任感, 在危机面前, 把生产同类水产品的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渔民专业养殖大户组织起来, 组建水产品专业行业协会。同时, 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技术开发、市场营销、教育培训、 法律咨询、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功能, 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 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4) 重视水产品加工方面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积极引进食品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高层次的营销团队, 努力开拓水产品销售渠道, 拓展营销网点, 积极抢占国际市场。 2.4 整合资源, 政府助推水产加工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 1) 建立加工基地, 增加渔业综合效益。扶持加快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基地的建设, 引进水产加工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应用新材料, 开发海洋药物、海洋生物等高新产品, 开展综合利用, 发展节能环保水产加工业, 培育各具特色的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 2) 巩固和提升加工产业带。按照国际标准对加工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培育适合加工、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 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扶持一批经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