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然而,在竞争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它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副作用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并且无法靠竞争自身的力量来消除。因此,必须有一种规则来规范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抑制并尽力消除竞争的副作用,这种规则就是竞争法。本文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及其规则作些探讨。

(一)

市场经济指的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国际化的需要,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并调节社会经济的形式和体制,它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现代形态和发达形态。市场经济的三大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实现配置社会资源这一功能的过程中,分别起着如下作用:(1)价格机制。产品的价格要反映价值,而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所决定的。生产企业要想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使其个别劳动消耗量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企业为此会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2)供求机制。产品价格不仅要反映价值,而且要反映供求关系。当产品供过于求时,其销售价格就低于价值;相反,当产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将高于价值。这机制会促进企业为适应市场供求变化而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竞争机制。产品价格是波动的,供求关系是变化的,而这一切只能通过竞争反映出来。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优胜劣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

在上述三大机制中,竞争机制是核心机制,它普遍作用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几乎所有商品交易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方面。竞争引导着劳动力和资本在经济生活领域里合理流动,它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以提高效率,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功能得以实现。(2)发展动力方面。竞争虽然给企业带来压力,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发展动力,它能促使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使社会经济能够健康发展。(3)利益分配方面。生产经营者只有通过竞争,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占有市场,才能将产品和服务转化为商品,实现自身的利益和对社会的贡献。

以上这些只是正常的竞争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然而,作为它的伴生物--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广义的不正当竞争,泛指一切违反商业道德、违背诚实惯例而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行为,包括垄断、限制竞争和以不正当手段从事竞争这三大类行为;狭义的不正当竞争,一般是指除去垄断和限制竞争之外的、以不正当手段从事竞争的行为。这些行为都会使竞争机制作用难以正常发挥,使正常竞争秩序和消费者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遭到破坏,削弱了竞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竞争的这种副作用是竞争自身无法消除的,必须靠国家制定竞争规则来抑制、消除之,使竞争行为规范化、正常化。我们所说的这种竞争规则就是竞争法。

(二)

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当各国商品经济还不够充分发达时,许多国家尽管制定了一些规范各

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但它们是少量、分散的,还不是系统的竞争法,而它们的一些具体规范形式及若干法律原则,却与现代竞争法有着密切的相承关系,是现代竞争法产生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这一时期的西方各国,资本和生产迅速积聚和集中,垄断成为经济生活的突出特征。那些规模巨大、资力雄厚的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更加激烈,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出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依靠企业自律和简单的竞争规则来维持市场竞争秩序的做法,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这种经济社会现实的强烈要求,使得现代竞争法的产生成为必然,可见,现代竞争法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竞争不断激化的产物。

现代竞争法的产生是以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谢尔曼法》为标志的,这是其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反托拉斯(即反垄断)的法律。这一法案全称是《保护贸易和商业不受非法限制与垄断之害法》,因本项法案是由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的,故简称为《谢尔曼法》,它开了现代竞争法立法的先河,并在其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竞争立法。1896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此后,西方另一些国家也相继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例如:1913年希腊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1923年奥地利制定了《联邦反不正当竞争法》,1926年波兰制定了《制止不正当竞争法》以及1934年日本制定了《不正当竞争防止法》等等。

现代竞争法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它都基本达到成熟。主要表现在:(1)它的初始阶段,只是保护经营者的利益;现在,现代竞争法服务于三重目的--保护经营者、保护消费者、为全体公众的利益而保护竞争。(2)它的初期,所调整的垄断、限制竞争行为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仅局限于传统的工商业领域;而现在,它所调整的行为扩大到几乎所有经济生活领域。(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现代竞争法主要是各个国家的国内立法;二战后,国际领域的竞争立法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和加强。

现代竞争法所规范的各种行为大致可以用这样三个概念来概括:(1)垄断行为。主要是指经营者自己或者通过企业兼并等方式,形成对一定市场的独占或控制。(2)限制竞争行为。主要是指经营者滥用经济优势或几个经营者通过协议等联合方式损害竞争对手的利益。(3)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胁迫、利诱以及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商业惯例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竞争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维持合理的市场结构;第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第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四,有效地保护和鼓励了正当竞争,为竞争机制能充分、正常地发挥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所以,一些国家的法学家们称现代竞争法为国家的经济宪法。#p#分页标题#e#

(三)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国家整个经济活动的中枢,从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到各个企业的微观管理都由政府直接控制进行。在这种体制下的各个企业,就如同国家这间大工厂的各个车间,它们作为同一经济主体--政府的附属物,根本不可能有竞争,而且也没

必要竞争,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反正一切都由政府兜着。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束缚,人们对竞争的认识也一直处于误区之中,不少人认为社会主义是排斥竞争的,竞争只属于资本主义。直至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才逐渐有了变化,开始重新审视竞争。198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肯定了竞争对于调动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当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人们对于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看到了在改革实践中,正当的竞争的确发挥着积极作用,推动着社会经济不断迅速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伴随正当竞争行为而产生的种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已在侵蚀着我们国家的肌体。在此,我们可以列举出当前经济活动中的十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企业名称或姓名以及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璜来推销自产品或劣质产品。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和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虚假的表示。

2.实施行业垄断或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和限制外地商品流入或本地商品输出。

3.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作虚假的宣传。

4.采取盗窃、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商业秘密或披露、使用以上述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

5.采用回扣、假发票等财务手段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推销或采购商品。

6.为排挤竞争对手,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

7.硬行搭配,以畅销品搭滞销品,以名优商品带劣质或假冒商品。

8.借奖销售、倾销质次价高商品或假冒商品,甚至虚设重奖或内定中奖人员。

9.捏造、散布虚假事实,诋毁、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信誉。

10.投标者相互串通,有意抬高或压低标价,或招投双方相互勾结,排挤竞争对手,破坏公平竞争。

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已严重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合法经营者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立法部门紧锣密鼓,加快步伐,抓紧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竞争规则。1993年9月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于当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

(四)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调节市场主体关系的重要法律,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起市场竞争规则的作用。它从维护市场竞争行为的公平正当出发,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基本规则;它主要解决市场竞争行为的共性问题,但不解决市场的个性问题。所以说,其他一些经济立法是市场规则的重要补充,如《经济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及《药品管理法》等等。《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其他经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起着调整和保护的作用。

这部《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说的不正当竞争,使用的是狭义概念,反垄断行为和反限制竞争行为在这部法律中尚未涉及到。目前在我国,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也时有出现。为了实现和维护竞争的有效性,就要做到公平竞争和适度竞争,因此,就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有关竞争的立法。我们在贯彻、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同时,企盼着我国的《反垄断法》(或《反限制竞争法》)的早日出台。

前不久,一场涉及到我国三大旅行社中两家的不正当竞争案格外引人注目。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简称青旅)状告中国旅行社总社(简称中旅),称被告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用原告的商业秘密。据原告青旅诉称,1994年7月至8月间,青旅欧美部的10余名业务骨干未经批准及办理有关手续,擅自离职,并将其在工作中使用、保管的青旅客户档案大部分带走。与此同时,中旅用这些人组建了中旅欧美二部,他们与原为青旅的国外客户进行联系,致使青旅的国外客户在一周内以各种理由取消了原订8月至12月的旅游团队151个。这使青旅减少计划收入2196.4万元,并造成经营利润损失353万元。这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以来,国内首例被称为侵犯他人经营信息类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案。这一事例不仅说明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现实存在,也说明了人们已经开始懂得掌握和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一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然,作为一部崭新的法律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公民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有关部门仍须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要使人们明白:体育竞赛若没有规则,将是一场混乱;而市场竞争若没有规则,其结果同样是一场混乱。竞争法就是市场竞争的规则,广大公民必须知法、守法。各市场竞争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从执法部门来说,工作人员必须深刻领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将持续下去,而作为竞争规则的竞争法,将会继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不断完善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主要内容 1.必然性。(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极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2)错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无条件地必然优越于私有制,把所有制结构当成了可以脱离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制度框架。(3)“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不仅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还带来一系列问题。 2.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办法 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长期性。 2.重点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组,一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变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前提:国有资产在 企业、行业之间分布过散,战线过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 撑如此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二是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和存量的 调整。 3.改善国有资产的配臵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 1.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存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并存;二是表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要借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三版)习题标准答案

第一篇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第一章资源及资源配置 一、定义 1、资源:是指用于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产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 2、经济资源:指必须付出代价带能获得的资源。 3、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4、资源配置:由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三大问题,被称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5、机会成本:指做出一项选择时,从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收益。 6、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他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 7、市场配置方式: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形式。 8、价格机制:指价格变化同商品或资源的供求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简答: 1、什么是资源配置及资源的配置方式? 答:资源配置指由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三大问题,被称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计划配置方式及市场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他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市场配置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他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这三大基本问题。 2、比较计划配置方式与市场配置方式。 答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它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中央计划机构,配置的手段是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的计划指标,产品稀缺程度的显示信号是计划平衡决算的差额或缺口。为了保证资源的计划配置的实行,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供销、劳动工资、投资、物资、统计、商业、技改、福利、医疗等机构。它的优点是①可以集中资源发展国民经济急需项目,完成总体战略;②有利于迅速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并在国民经济粗放经营阶段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③在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时,有利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它的缺点是:1、信息问题,难以及时把握市场信息;2、动力问题;3、失衡问题,经济过程中失衡得不到及时调整;4、配置成本问题,暨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下降;5、条块分割和政企不分问题,降低效率。 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他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这三大基本问题。 市场配置方式有三大特征:(1)决策的分散化;(2)资源流动和生产结构及规模的市场化;(3)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竞争化(资源所有者收入的多少由要素的供求决定)。但也有其局限: 3、简述价格机制及其作用。 价格机制是指价格变化同商品或资源的供求之间的有机联系。 价格机制有四大作用: 第一,传递信息功能。价格的变化是对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反映。商品短缺则价格上涨,商品过剩则价格上升。 第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资源在价格变动的引导下在部门间的流进流出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调节,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提供生产动力和促进企业竞争的功能。每个生产和和生产要素供给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供给对价格做出的这种反应表明价格能提供生产动力并促进企业竞争。

市场部的五大基本职能

市场部的五大基本职能 市场部应该有什么样的职能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设定的,这一点,业界已经有共识。 “修身”阶段的市场部是纯工具型的,这里不多谈。 到了“齐家”和“治国”阶段,市场部的定位和职能设定才真正是考验企业发展智慧的关键之处,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拿捏的恰到好处,不仅会影响企业当下的发展,更会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格局。笔者认为:就一般工业品企业而言,如下五大基本职能的建立和完善,将足以撑起一片天,为企业近期的业绩增长贡献力量,更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规划&管理 1、负责公司市场调研、产品规划及品牌管理,提出品牌发展规划 2、搜集市场信息,竞争市场调研数据汇总 3、市场推广及培训资料策划、活动实施 4、撰写典型产品应用案例,策划展示资料 5、挖掘产品差异化优势、撰写广告宣传文案、软文 6、负责公司和产品资质的完善和升级 7、制定、执行新产品上市的市场策划方案 二、设计&制作 1、负责公司及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设计制订VI手册 2、负责产品包装、出厂文件设计 3、负责产品宣传推广应用的物料设计制作,如展台、展品、媒体广告等 4、负责公司网站整体美工设计(或把关)及配合其它部门相关工作 5、负责期刊、企业内刊的编辑制作 6、负责公司礼品及展会礼品的制作 7、负责部门供应商管理及物料制作费用记录 三、公关&会务

1.负责公司公关活动的策划、联络和实施,提出年度公关活动计划和预算方案 2、与协会、用户、设计院、咨询公司等洽谈合作并策划活动(组织、实施、流程安排) 4、根据项目需要,负责联络安排场地、交通、运输、制作等工作 5、负责产品推广会议及商务会议的客户联系 6、负责相关到访客户信息的收集 7、负责访客接待和公司突发危机处理 四、网络&媒体 1、负责公司媒体合作项目的策划、联络和实施,提出年度媒体合作计划及预算方案 2、根据市场营销战略要求,确定媒体和网络营销主导思想和主题方向,并完成媒体推广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平台推广力度,对内容整合和流程管理负责 3、负责媒体及网络营销年度目标的制定与分解,制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并执行,组织团队达成各项目标(成本、进度、质量、数量) 4、与外界合作媒体的互动联系,组织重大采访报道,审定稿件,安排版面 5、根据公司产品和技术推广需要,策划和(初中数学初中数学)协调撰写技术类媒体信息 6、公司内部重要活动的拍照、摄像,媒体新闻的及时撰写及发布 五、渠道&客户 1、负责公司业务数据管理及客情维护工作,提出年度客户关系维护和管理计划及预算方案 2、整理、筛选、管理渠道商、用户、设计院等客户资料,并科学存档建立数据库 3、对用户购买心理、行为习惯进行研究,设计回访方案并予以追踪总结 4、协调渠道与公司产品合作的相关事宜 5、策划与渠道合作活动,并撰写方案 6、渠道招商及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7、负责市场推广资料管理 上述五大功能模块基本上涵盖了工业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中除销售和渠道管理外的所有部分,如果市场部能够担负起来,执行到位,那企业的发展将得到有力支撑:不仅销售业绩的增长成为有源之水,而且品牌形象的提升得到系统性支撑。

市场经济的结构及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在出现了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法人制度等重要的法权关系和法治状态的情况下正式形成的。从封建专制体制下的义务本位进展到权利本位,重视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 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之需求的深厚基础和源泉。它们并通过民事责任制度中的过错责任原则而得以强化,使对个人人格的绝对尊重和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成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宽阔天地。近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还得益于法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因为生产要素商品化,法人以商品交换为纽带形成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法人制度有利于确认和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有利于确认和维护市场经济关系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它把法律的保护领域和规范范围从经济活动中的自然人个体扩大到社会组织及其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社会化程度和进程。 健全法制体系和完备法律手段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机构成。法律对经济运行不仅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起着调节、引导、组织、管理、预测等作用,它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稳定、明确、普遍的准则和模式,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正、公开的空间和条件。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所极为需要的。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以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和竞争机制决定了商品和市场都是"天生的平等派",都是自由、民主的载体,都要求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且市场经济最需要有序化运转,任一方面和环节脱序,都会造成交易行为和经济运行的紊乱。只有法律才是保障经济有序化的最权威的武器,因为法律权威为全社会所共识,法定的权利为全社会所共享、法律规范也必须被全社会所普遍遵行。 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应当的,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对市场事务的直接干预越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越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法治经济需要有限的政府权能和受控的政府行为。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二者纵横结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法治运作中的两翼。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市场领域和规模都空前扩展,市场机制也更加成熟,而且国家调控手段也相应完善,尤其是法律手段和法治条件被予以高度重视和强化。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呈现五种模式:(1)美国模式,人称"分散型的市场经济",有的又称为"宏观需求干预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微观经济由市场导向,政府通过法律条文和执法程序来保证市场竞争,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这样,投资者就敢于冒风险、把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资金流动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英国和北欧等福利国家模式。企业和家庭由市场维系,政府作为第三者调节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微观经济自发调节;宏观关系政府控制,实行"尽可能多的竞争,最必要的计划"。同时实施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但它们都不能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主张使带来效率的市场和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生产和交换等由市场组织;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进行指导。(5)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或称为"协调型的市场经济"或"社团市场经济"。注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引导,限制过度的市场竞争,并与企业巨头紧密协作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着力解决宏观经济体制的互相约束与彼此协调。 可以看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何使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契合,只有靠法律,关键是实行法治。经济调控手段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法律手段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基础和效力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地区内以货币为媒介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产物。人们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而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出现时,国内市场就出现了;国内市场是由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189页)。而且市场的含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市场”最初的含义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市”就是买卖,“场”就是场所,“市场”即买者和卖者于一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更加精细,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货币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换并不固定局限在某些场所,而可以采取电话、电报、邮汇、电汇、传真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因而,市场这一定义,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微观市场学观点看,即从卖方立场来研究买方市场。那么,市场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而愿意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或欲望的全部的潜在顾客所构成。从宏观市场学观点看,市场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而把市场的概念定义为:市场是具有需求欲望和购买能力而进行交易活动的个人、企业和组织这一需求主体与商品所有者这一客体的关系。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是指主要由市场价格调节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的高级的、成熟的发展阶段。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其形成条件为:生产要素商品化、经济关系市场化、产权关系独立化、生产经营自主化、经济行为规范化。 3、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市场具有能够使各种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促使市场正常有序运行的自我调节组织能力,这种自我协调组织能力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现实经济运行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利率机制、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的内涵就是这些具体的机制因素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功能和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理解市场机制这一概念,要从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市场机制的各种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二是市场机制各要素的组合及交互运动。市场竞争引起供求变化,供求变化又引起价格变动,而价格变动又会引起市场竞争,形成市场各要素有机联系的运动过程: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市场供求――市场价格。 4、市场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各种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5、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突破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减少乃至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6、对外开放: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对外交往的限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外开放既包括发展对外贸易,也包括鼓励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中国;既包括“请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既包括资源的国际配置,也包括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同时还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 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8、经济制度: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经济制度就是约束和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制度,也就是经济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制度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第二层次:产权制度;第三层次: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基本经济制度: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及其结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第三章 市场经济

理论实训

理论实训

第3章市场经济 3.1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对稀缺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直到了巨在推动作用。市场经济是当代经济效率最高的经济制度。 3.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1、市场经济的产生 社会经济形态可以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分配瓦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才逐渐发育成熟起来的。 产品经济的建立必须以社会生产高度发达、人类能充分地驾驭自然和社会为前提,这个前提只有借助于商品经济才能创造出来。因此,商品经济是现存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回顾商品经济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A、商品经济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人们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只将少量剩余产品个别地、偶然地拿去交换,市场极度不发达。 B、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资历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机器大工业兴起,国内统一市场形成,海外市场广泛开拓。 “市场”成为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社会资源的配置完全是通过市场信号的波动,自然地实现。实际上,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而是原型市场经济的形成阶段,亦即是自由放任或无政府状态的市场经济的形成阶段。 C、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 1992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这样市场机制就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面,同时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与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缺陷,保证经济健康运行。 实际上,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即是现代市经济阶段,亦即是政府干预和调控下的市场经济阶段。因此,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2、市场经济的定义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运行机制或社会经 济体制。 注意:A、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需要,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复习思考 题答案要点 第1章 1.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以资源配置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资源配置和公平分配而发生的经济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规律性。 具体来讲,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如下含义:(1)研究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如何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以便发挥其更大的效用;(2)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等;(3)研究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的体制问题,即研究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要素,包括市场经济的宏观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微观体制;(4)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问题,包括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则、市场经济运行的场所和规律、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5)研究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包括市场经济的开放效应、对外开放的方式与途径以及WTO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等;(6)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等。 2.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学术界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层次的理论探讨,解决四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问题: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要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市场经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基本解决了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两大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任务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市场经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化”。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1.市场怎样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生产什么就是我应该生产什么,分别生产多少.如果市场上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稀缺,其价格会过高,传递出供不应求的信息,生产者就会产生多生产该产品的动机,而消费者就产生少用或不用该产品的动机,进而引起价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 如果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丰裕,其价格又过低,传递出供过于求的信息,消费者就产生多使用该产品的动机,而生产者则产生少生产或不生产该种产品的动机,进而带来价格上涨,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企业会因为利润低而离开亏损的行业,同样也会受高利润的吸引转而生产诉求较高的物品。 2.市场怎样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怎么生产就是,在确定生产什么的前提下,我该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效的生产.“如何生产”是指生产者如何组合配置资源。是多用劳动力,还是多用机器设备;是用普通材料,还是用高档材料;是用一般技术,还是采用较高技术。有些时候,技术的改进只是渐进的,往往是改善机器性能或调整投入组合以获得较大的成本优势,即要看其要素组合成本价格是高还是低。如果使用资本比使用劳动力成本低,就采用相对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如果采用一般技术比采用较高技术成本高,那就采用较高技术。企业会通过成本核算,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市场怎样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价格则决定了为谁生产(价高者,也就是需求意愿最多的人得)。“为谁生产”是指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它取决于市场上的家庭、个人的收入状况。指最终由哪些人来消费这些产品,产品是由生产者生产由消费者消费,这其中通过一些机制来决定哪部分人使用这些产品哪部分人不使用,在市场机制均衡下,所有保留价格高于当前市场价格人消费,而低于的人不消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格局,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以及生产要素的占有结构。要素市场(如生产要素市场)决定了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水平。这些被称为要素价格。一个人可能分别从工作、股票、存款、财产上获得工资、红利、利息和租金。把要素取得的所有收益加总在一起,我们可以计算出他的市场收入。因此,收入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要素的数量(人、小时、英亩等)和价格(工资率、地租等)。收入格局将决定人们对各种产品的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并使产品在社会成员(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1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13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6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7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 1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简答题 1、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 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简述经济法基本功能.pdf

市场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数量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难免会出现与信息相关的问题,比如信息失灵等问题。对于经济来说,其不仅具备市场经济的内容,更是包含计划经济的内容。导致市场中出现信息问题的原因也有多种。为了有效解决信息问题,可充分发挥经济法的价值作用,全方位促进市场往健康化方向发展。 一、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 (一)市场、计划体制概述。市场体制中有多个主体进行参与市场的活动,因此在市场决策阶段,多个主体都可以发挥作用。但在计划体制中则相反,从市场决策角度来说,并不是各主体均参与决策,而是显现出集中决策的特点,决策权被国家集中掌握,在市场活动中,国家发挥着主要作用。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其中都通过一定的决策方法实现对市场资源的有关配置。为了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需要从决策角度入手,当做出决策时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采用恰当的方法,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这就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全面搜集决策阶段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挖掘信息中潜藏的价值,以便增强决策结果的科学性,但是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信息也会存在失灵问题,搜集到的信息容易出现不准确、不对称等情况,这种信息方面的偏差会直接影响决策结果的准确性,决策阶段容易在投资、交易等环节出现错误,也就难以对市场中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1]。(二)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的信息流动存在不同。基于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在信息流动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一些不同,从纵、横角度来说,市场经济体制倾向于从横向促使信息进行流动,但计划经济体制则相反,其倾向于从纵向促使信息不断流动。这种情况的不同也就影响力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效率,两者的效率同样存在一定差别。基于私人信息因素的考虑,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也存在不同之处[2]。计划经济体制中,没有对私人信息进行充分认可 ,也就没有顾及到私人信息的基本权益,对其采用忽视态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错误信息问题的产生,计划经济体制也就难以做出科学决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则存在多个市场主体,该体制承认私人信息的重要地位,其分权的特点与私人信息这一理念的发展相适应,市场主体可以对各自的私人信息进行垄断,依据信息的有效性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出现浪费现象。从效率方面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对比,对于哪一种更加先进的问题,可立足知识的利用率情况展开分析,看其是否由国家搜集知识进行统一决策,是否各个主体都能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对这两种情况的确定,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中哪种体制拥有先进的性质[3]。不过从私人信息拥有方面看,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优势。(三)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信息失灵存在不同。对于两种经济体制来说,信息失灵共同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中,但两种体制之间却存在质的不同[4]。具体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在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无法做到在完全理性状态下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信息作出合理决策,信息失灵问题出现的概率较高[5]。运用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中的资源进行调控,使其达到有效配置的目标 ,这种看法在知识角度存在自负性。人类无法对社会全体作出准确全面的计划,左右社会的发展方向,对社会中存在的每个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这种观念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过于自负的态度。人类不能做到完全理性的理想状态,理性具有有限性的特点,国家运用计划经济方法,集中搜集大量信息,进行决策活动,这种行为使得信息的冗杂度增强,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国家的过度的信息压力。由于信息数量繁杂,难以分辨,决策人员会面对更多的工作量,也难以有效提升决策效率。比如在苏联,针对增值反应堆方面,结合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编写出了一份报告,该份报告共有十卷,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巨大,对于参与决策的个体来说,任何个体都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消化,出现信息失灵现象。计划经济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主要与信息失灵问题有关,信息失灵方面的问题难以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得到有效改善[6]。这主要是因为人类自身条件的限制,认知理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会受到社会结构以及传统的影响,人类思考方式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体系的框架,无法达到完全理性状态。但对于这种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仍然有人认为,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出现信息失灵等问题时,对于信息的搜集、分析、辨别等方面,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作用,研发具有先进技术特点的信息搜集与分析技术,从工具方面改善信息失灵问题,仍需要坚持计划经济体制[7]。市场经济体制在信息方面与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多个市场主体,各个市场主体可以搜集自己所需要的私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独立分析,进而作出相应的决策。这种决策方法具备分散特点,信息在各个市场主体的作用下,可以提升其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私人特点。市场中存在的知识呈现分散化分布状态,市场资源的数量是庞大的,对此,真正掌握资源使用权的人,可以对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配置,资源配置权并不是完全属于某一个市场主体,而是依据市场变化的特点,由掌握资源的人所拥有。这种资源配置权的分散特点,能够最大化发挥知识的价值。市场主体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身搜集到的知识进行使用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知识的利用率。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信息失灵的问题,该种问题的具体表现可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的不充分、不对称、不准确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信息失灵问题影响了市场对制度的要求,信息失灵所表现的形式也有着不同,这种不同对制度自身的形式及内容有着影响[8]。对于此,经济法能够有效改善信息失灵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搜集,多数情况下,存在信息不充分的问题,也就是信息数量难以满足决策要求。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涉及到三方面。一是信息自身拥有公共特点,这就使得信息的排他性不强,这种性质对于信息提供者有着不良的影响,提供者难以获取有效的回报,从而导致信息提供者的积极性下降,信息提供方面会面临较多阻碍。信息自身的价值难以明确,决定信息价值大小的关键因素就是稀缺性,但为了验证信息价值的大小,需要运用公开的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整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变化的过程。货币是交换价

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地学问,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地许多方面,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你所生活地世界,可以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无论你今后身处何方,你都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地午餐."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地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地交替.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地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地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地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地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地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地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地东西. 考虑上大学地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地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地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地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地单项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地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地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学地原因.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地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地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假设一架个座位地飞机飞一次地成本是万美元,每个座位地成本是美元,有人会说:票价决不应低于美元.但是当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地乘客愿意支付美元买一张票,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地成本微乎其微.虽然一位乘客飞行地平均成本是美元,但是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地乘客将消费地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 只有一种行动地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地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地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地价格买到各种各样地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地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地话,你地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地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地价格买到各种各样地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地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地话,你地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地一种好办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地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地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地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地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地市场结果. 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地结果.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地分散决策配置资源地经济.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地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地情况. 市场失灵地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地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不承担排放烟尘地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假设镇里只有一口井,这口井地所有者对水地销售就有市场势力.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地情况.

市场经济的特征

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觉悟:使学生懂得,我国经济是市场经济,并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CAI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活动:阅读——讨论——比较——练习

2.课外活动:结合实例,讨论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地宏观调控,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 2000年春节前夕,武汉连降大雪,受市场供求的影响,一些个体经营者把罐装液化石油气由以前的48元/15千克涨到60元/15千克,而且还有上涨趋势。市民顿感困难。国有企业武汉煤气公司却坚持不涨价,有效地平息了物价上涨势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分忧解困。 教师导入 :要搞清武汉煤气公司这一行为的正确性,需要学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原来的“1”删除] 1.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展示课件: 广东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在全国居领先地位。1991-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高出全国个百分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几年来一直居各省市区的前列。199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74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分别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一、简答题 (一)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和缺陷。 积极: 1 以市场价格信号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 2 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量和流向,实现产需衔接。 3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 发展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缺陷: 1 市场调节的事后性和价格信号的滞后性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2 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会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 3 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劳务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加以分配。 4 市场配置资源会带来内部经济利益和外部不经济的矛盾。 5 市场配置资源不能自动的导向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6 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向垄断,从而损害社会经济效率。 7 市场调节难以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或破灭。 (二)价值、竞争规律的作用? 价值: 1 自发的调节商品生产和交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 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 高劳动生产率。 3 自发的调节个人收入和社会财富分配。 竞争: 1 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贯彻。 2 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 3 促进社会分工的不断 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三)如何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制。 1 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力、金融、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和各类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

体系,并且打破旧体制下条块分割,形成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互相衔接的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 2 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市场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市场调节体系,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四)产权的特征。 1 排他性,同一产权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能由某一经济主体单独享有。 2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完备的产权,是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 3 产权应具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 4 产权可以转让或者授权其他人行使。 5 产权是社会工具,作用在于帮助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形成合理把握的预期。 (五)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1 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 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4 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六)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 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 3 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的权益,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悬着管理者。 4 企业按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5 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七)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