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质量与安全管理管理手册(DOC30页)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3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南县人民医院

高压氧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手册

2018年度

高压氧治疗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组长:丁金香

质控员:苗霖

高压氧治疗科质量与安全管理

小组工作职责

一、经常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教育,不断增强质量与安全意识和职业责任感,自觉遵守各项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二、医师接诊或会诊病人后,向病人或其家属讲解治疗目的和治疗方案,告知高压氧治疗注意事项,根据病情适时安排病人做高压氧治疗。

三、每次治疗前,操舱人员必须对每个进舱病人进行认真检查,不得易燃易爆品带入舱内。

四、操舱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未经医生同意,不得随便更改治疗方案。

五、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操舱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看书报、不做私事、不扯闲谈。

六、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不断督促检查,促进措施落实。

七、技术人员应定期检查、定期保养和维修各种设备,使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不得让机器和设备带病工作。

八、未经本室工作人员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治疗厅和机房,严禁任何人在治疗厅和机房内吸烟。

九、如设备发生故障,禁止在设备工作状态下检修,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十、定期更换灭火器,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高压氧治疗科

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要点

一、在院长和分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并做好安全工作教育。

二、制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

三、带领医、护、技人员完成各项安全工作任务,解决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质量与安全责任意识。

四、经常督促落实本科室医、护、技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检查各项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严防差错事故发生,以保证高压氧治疗安全进行。

五、定期进行氧舱维修、检验和安全检查工作,制定氧舱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高压氧治疗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一、不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各个环节的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

二、科室不断优化诊疗程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使病人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

三、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100%。(合格标准为80分)

四、科室医疗设备、仪器完好率≥95%。

五、工作人员应坚守岗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擅离工作岗位。

六、严格执行安全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严防事故发生。

七、高压氧舱治疗室严禁烟火,禁止患者携带火种、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进入高压氧舱治疗室。

八、舱内氧浓度不得超过23%,治疗休息时换气,使氧浓度保持在23%以下。

九、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禁止非专业人员操作。

十、严禁在机房内会客,严格交班制度,做到当面交接班。

十一、做好设备维修、保养、定期检测,保证设备性能良好。

十二、无关人员不准进入高压氧舱治疗室。

十三、治疗结束后,应立即关闭电源及氧气阀门。

高压氧治疗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高压氧相关制度、流程、职责等培训率合格率≥95%

二、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95%。

三、科室医疗设备、仪器完好率≥95%。

四、患者身份识别达100%

五、高压氧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率≤4%

六、违禁物品入舱发生率≤4%

七、每年事故发生率≤0%

八、急性CO中毒单病种治愈率每年应≥90,有效率≥95%

高压氧诊疗规X

一、高压氧治疗适应证

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推荐适应证,凡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必须经高压氧科医师的检诊,疾病的诊断由临床专科医师确诊,并符合下列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后,方可进舱治疗。

(一)急症适应证

1.CO中毒及其他有害气体中毒;

2.气性坏疽、破伤风及其它厌氧菌感染;

3.减压病;

4.气栓症;

5.各种原因引起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障碍;

6.休克的辅助治疗;

7.脑水肿;

8.肺水肿(除心源性肺水肿);

9.挤压伤及挤压综合征;

10.断肢(指趾)及皮肤移植术后血运障碍;

11.药物及化学物中毒;

12.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心跳骤停、麻醉意外、电击伤、

溺水、自缢等);

13.各种急性血循环障碍,全身性(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局部性(各种急性梗死、视网膜动、静脉栓塞等)

(二)非急症适应证

1.CO中毒及其它中毒性脑病;

2.突发性耳聋;

3.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症、TIA、脑血栓形成、脑梗死);

4.颅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脑干损伤);

5.脑出血恢复期;

6.骨折及骨折后骨愈合不良;

7.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8.植物状态;

9.高原适应不全症;

10.周围神经损伤;

11.颅内良性肿瘤术后;

12.牙周病;

13.病毒性脑炎;

14.面神经炎;

15.骨髓炎;

16.无菌性骨坏死;

17.脑性瘫痪

18.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19.病毒性脑炎;

20.糖尿病和糖尿病足

2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

22.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早搏、心动过速);

23.心肌炎;

24.周围血管疾病(脉管炎、雷诺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25.眩晕征;

26.慢性皮肤溃疡(动脉供血障碍、静脉淤血、褥疮);

27.脊髓损伤

28.消化性溃疡;

29.溃疡性结肠炎;

30.传染性肝炎(使用传染病专用舱);

31.烧伤;

32.冻伤;

33.整形术后;

34.植皮术后;

35.运动性损伤;

36.放射性损伤(骨、软组织、膀胱炎);

37.恶性肿瘤(与放疗或化疗并用);

38.视神经损伤;

39.疲劳综合征;

40.血管神经性头痛;

41.脓疱疹;

42.银屑病;

43.玫瑰糠疹;

44.多发性硬化;

45.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46.复发性口腔溃疡;

47.麻痹性肠梗阻;

48.支气管哮喘;

49.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0.脑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