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5.44 MB
- 文档页数:41
3.1道路交叉的分类及其选择3.1.1城市道路交叉宜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类。
应根据道路交通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3.1.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并应符合满足下列要求:1 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
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不展宽交叉口。
2 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1类:干路中心隔离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简称右转交叉口)。
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简称让行交叉口)。
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
3 C类:环形交叉口平C类:环形交叉口。
3.1.3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注: 1 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经交通预测分析,需要设置立体交叉时,宜按本规程表3.1.4选用;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因景观需要,采用环形交叉口时,应充分论证。
4.2.9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的最小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2.80m。
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车道加宽。
4.2.10当高峰15min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辆时,宜设左转专用车道;当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10辆时,或需要的左转专用车道长度达90m时,宜设两条左转专用车道。
左转交通量特别大且进口道上游路段车道数为4条或者和4条以上时,可设3条左转专用车道。
4.2.11进口道左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下列方法:1展宽进口道,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
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左转专用车道,但压缩后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对于新建交叉口至少应为2m,对改建交叉口至少应为1.5m,其端部宜为半圆形[图4.2.11(a)]。
3道路中线偏移,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图4.2.11(b)]。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置间距及问题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上互通的建设的增加趋势非常明显,对于高速公路设置互通,其间距基本能满足4km的要求,对于净距小于1000m的复合式互通立交也有着严格的控制与要求,但对于城市快速路及高架而言很难满足互通间距4km的要求,甚至局部路段为了便于被交道路的接入,设置了过多的出入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
标签:互通设计;无人机航拍;复合式互通;交通蛇效应引言一般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为4km,鉴于路网结构与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的限制,规范仍允许互通间距的进一步减小情况。
当互通净距S大于1000m 时,应进行互通区的专项交通工程设计;当互通净距S小于1000m时则更为特殊,应将所有出入口或主要出入口串联起来成为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且根据2017年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互通区最小净距S不应小于600m。
1 现状问题虽然规范上对互通有诸多要求,而且对于小间距互通规范明显持有不推荐的态度,而且对于复合式立交也强调了是“经论证”后的权宜之计,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往往还是会出现互通间距过密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主管部门與设计部门对互通间距并不敏感,在地方审查会议上他们往往被过多的要求增加出入口以满足被交线上下互通的要求,而忽略了主线交通的流畅性。
根据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主要城市的现有高架的运行情况显示,交通量的大小、出入口的数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主线的运行速度及拥堵情况。
交通量越大,主线运行速度越低,越容易发生拥堵,而出入口数量越多,则主线交通流态越不稳定,也是导致减速和拥堵的一大重要原因。
相对于主线流量而言,出入口数量是“硬件设施”更应该得到有效控制。
2 采用无人机技术对互通区交通形态调查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无人机悬停摄像技术对互通位置的交通流形态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对象为浙江地区某互通。
(1)本次研究根据交通量与时段分布规律选取了7:20~8:00(高峰时段),10:00~10:40(空闲时段),13:00~13:40(空闲时段),15:00~15:40(空闲时段),17:20~18:00(高峰时段)五个时段作为特征时段进行摄像,由于受无人机设备悬停时间的限制,每个时段分两次进行摄像,并保证每个时段内的累计时长不小于30分钟。
(整理)城市道路交叉⼝设计规程3.1道路交叉的分类及其选择3.1.1城市道路交叉宜分为平⾯交叉和⽴体交叉两类。
应根据道路交通⽹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3.1.2平⾯交叉⼝应按交通组织⽅式分类,并应符合满⾜下列要求:1 A类:信号控制交叉⼝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道展宽交叉⼝。
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道不展宽交叉⼝。
2 B类:⽆信号控制交叉⼝平B1类:⼲路中⼼隔离封闭、⽀路只准右转通⾏的交叉⼝(简称右转交叉⼝)。
平B2类:减速让⾏或停车让⾏标志管制交叉⼝(简称让⾏交叉⼝)。
平B3类:全⽆管制交叉⼝。
3 C类:环形交叉⼝平C类:环形交叉⼝。
3.1.3平⾯交叉⼝的选⽤类型,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注: 1 ⼈⼝在50万以上的⼤城市,主⼲路与主⼲路相交,经交通预测分析,需要设置⽴体交叉时,宜按本规程表3.1.4选⽤;2⼈⼝在50万以上的⼤城市,次⼲路与次⼲路相交,因景观需要,采⽤环形交叉⼝时,应充分论证。
4.2.9平⾯交叉⼝⼀条进⼝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的最⼩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地受到限制时,⼀条进⼝车道的最⼩宽度可取2.80m。
转⾓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设置车道加宽。
4.2.10当⾼峰15min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辆时,宜设左转专⽤车道;当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10辆时,或需要的左转专⽤车道长度达90m时,宜设两条左转专⽤车道。
左转交通量特别⼤且进⼝道上游路段车道数为4条或者和4条以上时,可设3条左转专⽤车道。
4.2.11进⼝道左转专⽤车道设置可采⽤下列⽅法:1展宽进⼝道,以便新增左转专⽤车道。
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左转专⽤车道,但压缩后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对于新建交叉⼝⾄少应为2m,对改建交叉⼝⾄少应为1.5m,其端部宜为半圆形[图4.2.11(a)]。
3道路中线偏移,以便新增左转专⽤车道[图4.2.11(b)]。
166YAN JIUJIAN SHE公路工程立体式交叉设计方案分析Gong lu gong cheng li ti shi jiao cha she ji fang an fen xi龙小林目前,随着人口的聚集和城镇化的发展,公路交通迎来了极大的机遇,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立体式交叉作为公路工程相互连接的枢纽,其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决定了车辆运营安全与否。
本文公路工程立体式交叉设计的原则入手,研究了公路工程立体式交叉设计的步骤,并对立体式交叉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最后根据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蓬勃,立体式交叉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作为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立体式交叉是连接道路的交通枢纽,也是实施三维交通的必要手段。
通过对立体式交叉设置跨线构造物和匝道,使相连接道路的交通流分隔在不同的高度平面上,并且每个方向上的车辆不会相互冲突。
因此,确保了交叉路口处车辆的平稳性,节省了车辆的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并且提高了道路容量和服务水平。
立体式交叉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决定了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升和车辆运营安全的与否,还影响整个道路运营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文公路工程立体式交叉设计的原则入手,研究了公路工程立体式交叉设计的步骤,并对立体式交叉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最后根据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一、公路工程立体式交叉设计的原则结合了道路网络的现状和长期道路网络的规划,同时考虑了地形,地质,土地使用条件和项目投资等因素,在立体式交叉设计中遵循如下原则:(1)应符合交通使用功能,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力争实现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安全平稳驾驶,节约土地资源,节约成本,美观,与周围环境协调,以达到最大的投资收益。
(2)安全是立体式交叉设计的核心,应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达到“为主要交通源提供最便捷的服务,为交通流量提供安全,平稳,舒适的运行条件,确保各部位服务的协调,并有良好的方向识别”的设计目标。
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81)建发交字532号关于颁发《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81)建发交字532号各省、市、自治区计委、建委,铁道部,交通部,国家城建总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铁道兵:关于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问题,我们于今年二月曾印发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最近根据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及调查、测算,经国家计委、国家建委、铁道部、交通部、国家城建总局、建设银行进一步研究,制定了《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现印发你们试行。
鉴于当前国民经济处在调整时期,修建立体交叉工程花钱较多,因此凡能缓建的要尽量缓建,必须修建的,一定要根据财力、物力的可能,纳入计划,逐步修建。
本规定从颁发之日起执行,过去的有关规定,如与本规定相抵触时,以本规定为准,但在本规定下发前已签定协议者,可不再变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日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日益繁忙,铁路、公路、城市道路(以下简称道路)交叉,要求设置立体交叉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的方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铁路、公路、道路交叉应按交通量的大小,作出技术经济比较,分别采取不同措施,以保证运输生产安全。
现就铁路、公路、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有关事项制定本暂行规定如下:一、修建标准1.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通过交叉道口的火车列数、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1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见表12.有调车作业的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交叉道口封闭累计时间、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2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见表23.新建、改建铁路与规划公路、道路交叉;新建、改建公路、道路与规划铁路交叉,原则上不设置立体交叉,设计中应结合规划考虑将来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刘子剑.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1.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介绍互通式立体交叉是一种现代化的交叉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提高交通事故的安全系数。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指不同立交桥之间通过连续的匝道交换交通流,将立交桥组成一个结构完整、相互关联的整体,形成一个交通流完整的立体化交叉方式。
该设计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中。
2.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结构合理性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结构设计必须是合理的,既能够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又能够保证交通流畅,提高安全系数。
同时,还需要考虑交叉点所在的区域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最终构建出一种合理的、完整的立体交叉结构。
2.2功能性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要首先保证其功能性,即通过交通分流和路线的划分,用户能够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同时,在立交桥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不同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需求,从而达到高速公路无阻碍流畅通行的目的。
2.3经济可行性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应该遵循经济可行性原则,尽量减少施工、维护成本等方面的损失,同时还应该考虑环保问题,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应用互通式立体交叉在现代城市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既适用于城市交通密集的区域,也适用于东西交通流较大的地区。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应用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3.1交通安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可以使不同车辆之间交通流畅,减少因交叉点或者路口发生的交通事故发生。
节约了交通事故的后期处理成本,提高了交通管理的安全系数。
3.2交通便利互通式立体交叉有较强的梯次性,可以分为入口、出口和立交桥等几个层次,使交通流骤变得更为顺畅。
同时,互通式立体交叉还可以设置考虑行驶距离更短的出口和入口。
通行车辆可以快速地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委员及不少时间。
3.3美化城市环境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应用,包括道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使城市的交通环境更为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