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67.42 MB
- 文档页数:159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一、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园林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一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下面就简要介绍园林景观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主要表现在自然优先和生态文明两个方面。
自然优先是指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尊重并净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
另外,设计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能源的浪费。
(二)文化性原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任何景观都必然地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自然环境条件是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同时,物质环境与社会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景观的历史文化性主要是人文景观,包括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古代石刻、坟墓等。
一定时期的景观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家庭组织、社会结构都有直接的联系。
从景观自身发展的历史分析,景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景观设计者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地积淀,形成了系列的景观创作理论和手法,体现了各自的文化内涵。
从另一个角度讲,景观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物化结果,折射着历史的发展,是历史某个片段的体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活动的丰富,人们对视觉对象的审美要求和表现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对视觉形象的审美体征,也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景观的地域文化性指某一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特性。
人们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必然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种民俗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地域文化。
在进行景观创作甚至景观欣赏时,必须分析景观所在地的地域特征、自然环境,入乡随俗,见人见物,充分尊重当地的民族系统,尊重当地的礼仪和生活习惯,从中抓住主要特点,经过提炼融入景观作品中,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三)艺术性原则景观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是建筑物的简单摆放,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人为艺术与自然生态的进一步和谐。
植物造景设计原理绪论•一、植物造景的概念和意义•二、我国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对世界园林的贡献•三、植物造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植物造景的概念和意义概念:园林植物造景即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造景”一词不能涵盖园林中一些以防护为主的边界林、荫蔽林和隔离林等。
二、我国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对世界园林的贡献•我国植物资源概况–植物资源是造景基础。
“花卉王国”;“世界园林之母”。
–大量处于野生状态;园林中种类贫乏。
–种类繁多;类型复杂;特有种类多。
三、现状、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形成了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和精练性等四大特征和与之相应的造景艺术手法、所有这些特点构成了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独特的文化理念。
文化性•植物性格拟人化,植物特性结合诗画艺术,比德赏颂,吟诵传赞。
槛联、匾额、题咏等,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触景生情。
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莲,花中之君子者也”(周茂叔)•“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 (白居易)第一章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一、乔木•二、灌木•三、藤本植物•四、草坪草和地被植物•五、花卉大中型乔木的作用•大中型乔木是城市绿化体系的基本结构,也是构成园林空间的基本结构和骨架。
•设计时,应首先确立大中型乔木的位置——对园林空间结构与外貌产生决定性影响。
充当视线的焦点(作主景树)装饰美化建筑提供荫凉构成围合空间三、藤本植物•自身不能直立生长,需要依附它物。
不同攀援习性-攀援能力-园林用途。
•缠绕类•卷须类•吸附类•蔓生类(攀附类)缠绕类攀援植物–依靠自身缠绕支持物而向上延伸生长。
–攀援能力强。
–木质的有–紫藤、中华猕猴桃、金银花、铁线莲、五味子、素馨、鸡血藤、常春油麻藤、使君子、葛藤…–草质的则有–茑萝、牵牛、何首乌、红花菜豆、落葵、豌豆…卷须类攀援植物–依靠特殊的变态器官——卷须而攀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