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屠呦呦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想法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从昨天起,地球人都知道了屠呦呦这个名字,中国有了真正的诺贝尔奖!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昨天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
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坎培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有人说屠呦呦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中国记录:1、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2、女科学家!3、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4、未获院士的科学家!5、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6、中医科学家!因此感觉屠呦呦的这个诺贝尔奖相当给中国科学界投下了一枚原子弹,透过原子弹的烟雾反映出中国科学界的种种不可理解的现象:屠呦呦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中国人争了那么大的荣誉,为什么事先没有得到任何国内的重要认可,既没有大奖、也没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为什么?就是因为屠呦呦一没有博士学位、二没有留洋背景、三没有院士头衔,所以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但就是这位三无科学家,却一点也不耽误为人类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这么多年那些什么都全的科学家们都干什么去了,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可以预测一下,屠呦呦马上就会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工程院院士的称号,不用评了,你不想当都不行。
下一步就应该是中国科技大会的最高科学大奖,这是必须的,谁能比得了啊。
接着那一定就是要在2016年央视春晚上出场啊,全国人们都想看看真正的科学家。
中国文人自古清高,曾经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境界和情结,但曾几何时中国的文人已经不屑于读书的行当了,把黑厚和腐败玩的比官场和商场更不要脸,所谓的学术界已经成了一个五星级的茅厕。
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能够脱颖而出做出这么大贡献,实在是难得可贵,值得骄傲。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作者:黄江云来源:《商情》2018年第06期【摘要】2015年10月5日,我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但是,随着荣誉的到来,质疑和争议也随之而来。
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与中西医的关系。
只有将中西医有效结合起来,各取所长,才能推动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屠呦呦青蒿素诺贝尔奖中西医之争启示引言:2015年10月5日,我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但是,随着荣誉的到来,质疑和争议也随之而来。
一、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由于当时一些自然科学家受形而上学思想的束缚,缺乏唯物主义立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
为了引导自然科学健康发展,把自然科学从唯心主义神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已迫在眉睫。
其次,当时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许多新发现为科学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迫切需要运用正确的哲学观点及方法去概括和总结,以指导和促进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创作了《自然辩证法》。
如果说马克思贡献了作为历史辩证法典范的《资本论》的辩证法,恩格斯则正好提供了自然界的辩证法。
一方面《自然辩证法》的诞生标志着旧自然观的终结。
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从而引起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
诺贝尔奖屠呦呦读后感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事儿可太酷了!就像在科学界扔了一颗超级震撼弹,全世界都被震得“嗡嗡”响。
以前我就知道诺贝尔奖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大奖,感觉就像科学领域的皇冠一样。
那些得奖的人都像是来自外太空的超级大脑,和我们普通人不在一个次元。
可是当屠呦呦得奖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奖离我们也没那么遥远嘛。
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这可是救命的宝贝啊。
你想啊,疟疾在那些贫困的、卫生条件不太好的地方,就像一个特别可恶的大恶魔,到处祸害人。
而青蒿素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横空出世,专门来收拾这个恶魔的。
我就琢磨,屠呦呦在研究的时候得多不容易啊。
那时候的条件肯定没现在这么好,啥高级仪器设备啊,估计都是很有限的。
她可能就像一个在黑暗里摸索宝藏的探险家,周围全是未知,但是她就是不放弃,一点一点地找线索。
她做了多少次实验呢?估计数都数不清。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我都能想象到她当时的沮丧,但是她肯定就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拍拍灰又接着干。
要是我啊,可能失败个几次就想“这太难了,我不干了”。
可是她没有,就这么一直坚持着,终于找到了青蒿素这个大宝藏。
她得奖之后呢,我就觉得特别骄傲。
咱们中国人在这么重要的国际科学舞台上闪闪发光了。
而且这也给咱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啊。
现在好多人都想走捷径,想一下子就成功。
可是屠呦呦告诉我们,哪有什么捷径啊,真正伟大的成果都是靠无数次的努力和失败堆积起来的。
她就像一盏明灯,给那些想在科学道路上走下去的年轻人照亮了方向。
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你认定了是对的,就别怕困难,别怕失败,坚持下去就有可能创造奇迹。
就像她从青蒿这种普通的植物里发现了能拯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一样,说不定我们身边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东西,也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呢。
反正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这事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大新闻,更是一个特别励志的故事,能激励我在自己的生活里也勇往直前。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诸多反思2015 年 10 月 5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一时间,举国欢腾。
然而,在这份荣耀的背后,也引发了诸多深刻的反思。
屠呦呦的获奖,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医药的价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甚至在国内也面临着诸多质疑。
然而,屠呦呦从传统中医药中汲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中医药这座宝库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利用。
这也让我们反思,过去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是否足够重视?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过于追求西方医学的方法和技术,而忽视了本土传统医学的独特优势?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我们应当更加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大投入和研究力度,让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屠呦呦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
她和她的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最终才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这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过于浮躁,急于追求短期的成果和利益?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需要科研人员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时,屠呦呦获诺奖也反映出我国科研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一些领域,科研资源的分配可能不够合理,过于集中在少数热门领域和知名科研团队,而一些具有潜力但相对冷门的研究方向则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此外,科研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可能会导致科研人员为了追求这些表面的成果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屠呦呦的成就离不开团队的协作。
在她的研究过程中,众多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专长,才最终攻克了难题。
深度揭密诺奖得主屠呦呦为何长期在国内遇冷屠呦呦简介近日,现年85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其贡献在于发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
其实,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就获得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但令人称奇的是,现如今名满天下的屠呦呦,却是一位“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为何?本文为作者在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后所写,于今天重温,却更富警示意味。
作者:廖俊林来源:廖俊林博文以诺贝奖与拉斯克奖得主Joseph L Goldstein(他在1985年获得这两项奖)为主席的24名裁判决定授予中国屠呦呦教授以2011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跟诺贝尔奖一样,可以多人分享,中国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争议多多,累及屠呦呦没有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什么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不考虑给多人颁奖,而只单授予屠呦呦一人呢?(中国研究青蒿素的人)排在屠呦呦后面远远地列居第二位的我认为是云南的罗泽渊,他的发现是高产量黄花蒿并改良了提取技术。
远远地排在罗泽渊之后的,是广东的李国桥。
李国桥的工作主要是临床鉴定,这对青蒿素的推广作用几乎不可替代。
在李国桥之后,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资格问鼎发现权。
上海的李英与广西的刘旭,已经是开发第二代药物了。
山东的团队模仿得没有出彩的地方,所以也排不上号。
帮助屠呦呦鉴定化学结构的周继善院士连李英与刘旭都不能比,他纯粹就是做技术员的活。
论及屠呦呦发现的创新性,国人常把“两弹一星”挂在嘴上,显示国人完全不懂得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无中生有,原子弹最早有人在1934年提出,迟至1939年美国开始尝试,到1945年成功,这个过程是从无到有的,所以称为创新。
继美国开发出原子弹之后,苏联研制了他们的原子弹,但这个过程已经没有创新性了,他们是在“模仿”。
“模仿”远比创新容易.所谓的“两弹一星”无非模仿游戏,模仿的对象还不只一家,其创新性完全无法跟青蒿素的发现相比,几乎是零。
屠呦呦被致辞这件事的看法作文屠呦呦,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她是咱们中国的骄傲,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因为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关于屠呦呦被致辞这件事,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关于屠呦呦的视频。
那是一个颁奖典礼,台上的主持人正激情澎湃地致辞,赞扬着屠呦呦的伟大成就。
当时我就坐在电脑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心里头满是对屠呦呦的敬佩。
咱先来说说屠呦呦为啥这么了不起。
她研究的青蒿素,那可是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啊!疟疾这病,以前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好多家庭因为这个病失去了亲人。
可屠呦呦不怕困难,埋头苦干,从无数的草药里一点点地找,一遍遍地试。
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就说她做实验的时候吧,那可不是咱们在学校里做个小实验那么简单。
她得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设备不够先进,条件艰苦,可她一点儿都没退缩。
听说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提取方法,她和她的团队试了好几百种配方,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但每次失败,她都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成功的决心。
再想想咱们自己,平时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可能就打退堂鼓了。
作业多一点,就觉得累;考试没考好,就灰心丧气。
和屠呦呦比起来,咱们真得好好反思反思。
回到被致辞这件事,我觉得这是对她应有的尊重和赞扬。
人家付出了那么多,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就应该站在那个舞台上,接受大家的敬意。
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也是在告诉我们所有人:只要你肯努力,为了梦想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
而且啊,这致辞也不是随便说说的。
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那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都是在讲述屠呦呦的艰辛历程,在告诉大家她的付出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还记得有个细节,视频里说到屠呦呦在做实验的时候,因为长时间接触化学试剂,双手都变得粗糙了。
这让我心里一酸,想想咱们平时稍微干点活就觉得辛苦,人家那可是为了科研,不顾自己的身体啊。
还有啊,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还得面对各种质疑和压力。
可她就是坚信自己的方向是对的,一直坚持下去。
借助辩证法对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点思考S315050041 付裕晖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屠呦呦 Vs 黄晓明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的身份由此延伸的两点思考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交流指正。
一、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
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
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
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
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
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
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
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篇一」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白剑峰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
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
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例如,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
20xx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
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
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
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
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
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
原标题: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四点疑问拉斯克奖之后,屠呦呦被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四年之后,她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变成了零,不负众望地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站上了科学荣誉的巅峰。
然而,在令国人欢呼雀跃的荣光背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各式各样的疑问,既有关于这次诺奖评选的,也有针对她本人的。
疑问之一:诺奖为什么“复古”?在屠呦呦之前,一共有过三个与疟疾相关的诺奖,分别是:一、1902年,发现疟疾经由蚊虫传播的英国军医官罗斯(RonaldRoss);二、1907年,发现疟疾病原体是血液中的疟原虫的莱佛兰(AlphonseLaveran);三、1948年,发现DDT是灭蚊良药的瑞士化学家穆勒(PaulHermannMüller)。
时至今日,最近的一个有关疟疾的诺奖也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诺奖评选委员会为什么“发思古之幽情”,将奖项颁给寄生虫研究,的确令人感到有些疑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理学研究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屠呦呦的研究完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值得诺奖表彰的结果还有许多,此次颁奖之前,许多人都猜测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将会获奖,没想到最终花落寄生虫研究。
这位研究者表示,与其他不少获得科学界认可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相比,寄生虫研究“相对小众”,学术意义也有所不逮。
关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有不同看法。
张大庆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有深入研究,在他看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两类成果,“一类对人类知识作出巨大贡献,一类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诺贝尔奖作为回顾性、总结性的奖项,表彰“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青蒿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像马克思那句名言说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青蒿素属于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
张大庆与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饶毅及北大医学院博士生黎润红合作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也高度评价青蒿素,将之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并列,称为“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两项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成功故事名人在获得诺贝尔奖是在高朋满座时兴致勃勃,你可知他们背后的奋斗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故事,欢迎阅读!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人士的成功故事1:屠呦呦传20xx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中国的屠呦呦(yōu),因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日本的shatoshi omura 以及美国的William C Campbell,因治疗寄生虫引起的感染。
屠呦呦,获 20xx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额的一半。
另外两位获奖者,美者 William C. Campbell 和日本学者, Satoshi ōmura 分得另一半奖金。
1930 年 12 月 30 日出生的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此前,屠呦呦就获得过 20xx 年度拉斯克奖,而且拉斯克奖也被国际上公认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项,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
有网友根据古典书籍《史记》的描写手法,写了一篇《史记·屠呦呦传》,一起来欣赏一下:史记·屠呦呦传屠呦呦,女药师也,宁波人,庚午年(1930)生,兄妹五,其名或自《诗经》,有句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其终生遂与蒿为缘。
屠药师长成,美而慧,入京师修药学,无所闻名。
己酉年(1969),交趾战酣,安南战士死疟疾者众,虐疾能耐药,军医束手而已。
安南乃北求药,时吾国亦纷纷,药师中长者皆废,少壮则不识药理。
乃组“523”,研秘方,屠药师为主持。
药师与其徒属力研久之,罔效,乃阅古籍,至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知葛真人以青蒿为汁,能制虐。
关于屠呦呦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想法
407 王菊婷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因为他喜欢的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
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诺贝尔认为应该把奖授予在实际应用上能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而不是数学这种极为抽象的事理。
(搜搜百科)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诺贝尔奖是颁发给在实际应用上有成就的人,而从某一方面来看,从黄花篙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的整个过程中,屠呦呦只起到了一个设想性的计划的制定作用,不但极少参与青蒿素的提取实验,而且青蒿素目前偏向于临床实验,并不符合诺贝尔奖的颁奖要求。
由此来自加拿大、美国和卢森堡的三名科学家因在免疫系统方面的贡献获奖也不足为奇了。
抛开诺贝尔奖的基础理论性偏好不说,青蒿素在抗疟疾的应用上,是否有着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地位,也是诺奖看重的因素之一。
在青蒿素未被发现之前,有奎宁、氯奎等抗疟药;在青蒿素之后,又研制出双氢青蒿素复方、复方蒿甲醚等具有抵御疟原虫抗药性的新药物。
再加上青蒿素只用于治疗疟疾和降低疟疾的死亡率,并不具有综合防范疟疾的作用,多方位考量,落选诺奖也有一定的道理。
而更深层次反思则是,青蒿素虽然是中国人发现的,但时下青蒿素的话语权却被别人控制。
在青蒿素的产业链上,我们仍然没有摆脱“中国制造”的地位,大多数生产青蒿素的中国企业,如今都沦为瑞士诺华、法国赛诺非等跨国制药巨头的原材料提供者,导致在最关键的非洲等市场,用中国原料、中国专利生产的成药“洋青蒿素”大行其道,而中国自己的产品却只能“打擦边球”。
要知道,青蒿素原料和成药销售利润比约为1:20!从此角度来说,青蒿素的国际市场已被国外大厂商牢牢掌控。
果如此,即便青蒿素的最初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奖,恐怕对国人的意义也要打点折扣。
(腾讯网评论:对屠呦呦落选诺贝尔奖的反思)
青蒿素在治愈疟疾方面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效果,而且有其他的药物可以替代;在价格上没有优势,仅仅属于别国的原材料提供者,甚至都无法掌握青蒿素的话语权。
这对国人来说,已经不是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遗憾,而是对中国科研现状的担忧。
相比得到诺贝尔奖,若是能让科研机构反思,改变现状,将中国的科研推到公平公正的透明状态,获得诺贝尔奖才是真正的“差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