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准确版)
- 格式:docx
- 大小:34.36 KB
- 文档页数:16
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形成性考核(行政组织学)答案1 (单选题)下列属于狭义上的行政组织的是(政府)。
2 (单选题)在古埃及掌握着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的是(法老)。
3 (单选题)在我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全国人事的是(吏部)。
4 (单选题)在我国历史上提出政权和治权相区别,主张实行“五权分立”的是(孙中山)。
5 (单选题)职位是(人、目标与权责的结合)。
6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辅助机关的是(镇政府)。
7 (单选题)影响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的诸方面中,最基本的方面是(经济环境)。
8 (单选题)行政组织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分配资源的有限)。
9 (单选题)行政组织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制定目标)。
10 (单选题)不属于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的是(执政党执政程度和方式的变化)。
11 (单选题)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行政组织)。
12 (单选题)行政组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具有(政治性)13 (单选题)保护环境属于体现为行政组织的(文化功能)14 (单选题)古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15 (单选题)古罗马帝国时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是(皇帝)16 (单选题)英国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1688年)17 (单选题)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是(美国)18 (单选题)法国确立“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 (单选题)确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是(秦朝)20 (单选题)我国古代主管监察的御史台设立于(元朝)21 (单选题)1949年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政务院)22 (单选题)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是(《君主论》)23 (单选题)主张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的学者是(汉密尔顿)24 (单选题)《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泰罗)25 (单选题)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罗)26 (单选题)组织平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27 (单选题)提出“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三种行政组织模式的学者是(里格斯)28 (单选题)认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掌好舵而不是划桨的组织理论是(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29 (单选题)荀子的行政思想是(仁)30 (单选题)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组织中专业化分工的古代思想家是(墨子)31 (单选题)主张政令统一,提出“尚同”组织原则的古代思想流派是(墨家)32 (单选题)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的行政组织体制是(混合制)。
行政组织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行政组织学作业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请你查阅资料,把6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进行简单归纳,总字数不少于1800字。
第1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2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3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行政组织学》作业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请你查阅资料,把6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进行简单归纳,总字数不少于1800字。
答: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1993年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
(╳)3、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
(√)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
(╳)6、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茨韦克。
(√)7、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8、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9、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
(√)10、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
(√)11、“组织”一词,源自希腊文,1873年,哲学家斯宾塞用“组织”来指涉“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12、与个别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过程相关联的更具体的力量被称为行政组织的工作环境。
(╳)13、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14、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规范性组织。
(√)15、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16、规范地讲,行政组织是追求行政权力的组织。
(╳)17、韦伯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国开行管专科网络核心课程《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每小题2分,共40分)1。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对2。
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不成熟。
—成熟理论"。
\\对3.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错4。
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错5。
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对6。
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茨韦克。
\\错7。
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对8。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对9.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对10。
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对11。
“组织"一词,源自希腊文,1873年,哲学家斯宾塞用“组织”来指涉“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对12。
与个别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过程相关联的更具体的力量被称为行政组织的工作环境。
\\对13。
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非正式组织.\\错14。
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规范性组织.\\错15。
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对16。
规范地讲,行政组织是追求行政权力的组织。
\\错17.韦伯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国开行管专科网络核心课程《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对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
\\对3.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错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
\\错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对6.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茨韦克。
\\错7.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对\\对\\对。
\\对\\错\\错工业社会\\协作的意愿\\信息的联系26.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_____。
外部环境\\内部环境27.邓肯从组织环境的___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静态与动态\\简单与复杂28.依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____等基本阶段。
全选29.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___。
有机式组织结构\\机械式组织结构30.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_____。
全选31.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____。
全选32.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的环境状态分别是:___。
全选33.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____。
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34.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_____。
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强制性组织35.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_____。
《行政组织学》职业技能实训形成性考核参考1(单选题)下列属于狭义上的行政组织的是(政府)。
2(单选题)在古埃及掌握着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的是(法老)。
3(单选题)在我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全国人事的是(吏部)。
4(单选题)在我国历史上提出政权和治权相区别,主张实行“五权分立”的是(孙中山)。
5(单选题)职位是(人、目标与权责的结合)。
6(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辅助机关的是(镇政府)。
7(单选题)影响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的诸方面中,最基本的方面是(经济环境)。
8(单选题)行政组织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分配资源的有限)。
9(单选题)行政组织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制定目标)。
10(单选题)不属于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的是(执政党执政程度和方式的变化)。
11(单选题)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行政组织)。
12(单选题)行政组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具有(政治性)13(单选题)保护环境属于体现为行政组织的(文化功能)14(单选题)古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15(单选题)古罗马帝国时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是(皇帝)16(单选题)英国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1688年)17(单选题)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是(美国)18(单选题)法国确立“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单选题)确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是(秦朝)20(单选题)我国古代主管监察的御史台设立于(元朝)21(单选题)1949年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政务院)22(单选题)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是(《君主论》)23(单选题)主张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的学者是(汉密尔顿)24(单选题)《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泰罗)25(单选题)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罗)26(单选题)组织平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27(单选题)提出“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三种行政组织模式的学者是(里格斯)28(单选题)认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掌好舵而不是划桨的组织理论是(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 29(单选题)荀子的行政思想是(仁)30(单选题)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组织中专业化分工的古代思想家是(墨子)31(单选题)主张政令统一,提出“尚同”组织原则的古代思想流派是(墨家)32(单选题)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的行政组织体制是(混合制)。
国开行管专科网络核心课程《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对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不成熟。
—成熟理论”。
\\对3.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错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
\\错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对6.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茨韦克。
\\错7.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对8.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对9.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对10。
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对11.“组织”一词,源自希腊文,1873年,哲学家斯宾塞用“组织”来指涉“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对12.与个别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过程相关联的更具体的力量被称为行政组织的工作环境。
\\对13.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错14。
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规范性组织。
\\错15。
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对16。
规范地讲,行政组织是追求行政权力的组织。
\\错17。
韦伯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行政组织学》作业1: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请你查阅资料,把6次政府机构改革状况进行简朴归纳,总字数不少于1800字。
答: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1981年,国务院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最高峰。
臃肿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决策。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职数、年龄和文化构造,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本来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1988年4月9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重要是合理配备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节机构设立,转变职能,变化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营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用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行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长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国务院人员编制比本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1993年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
方案实行后,国务院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直属机构由19个调节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节为5个。
国务院不再设立部委归口管理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节为8个。
此外,国务院还设立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XX年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行政组织学作业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请你查阅资料,把6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进行简单归纳,总字数不少于1800字。
答: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作业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进行了7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改革情况: 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历时3年之久,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
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第二次改革情况: 1988年:合理配置职能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
此次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第三次改革情况: 1993年: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次机构改革的历史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这一方案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41个,加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18个,共59个,比原有的86个减少27个,人员减少20%。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改革情况: 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改革情况: 2003年:三权相协调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商务部。
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六次改革情况: 2008年:优化组织结构 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障。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第七次改革情况: 2013年:转换政府职能 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国家能源局。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组织 组织是在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构成的,为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外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组织环境 从广义而言,组织的环境是无限的,包括组织外部的每一一个因素。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
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群体 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二、单项选择题 1.行政组织是追求( A )。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益最大化的组织 C.公共价值的组织 D.行政权力的组织 2.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人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D )。 A.罗森茨韦克 B.卡斯特 C.孔茨 D.帕森斯 3.学者( A )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A.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B.罗森布鲁姆和法约尔 C.帕森斯和里格斯 D.斯蒂格利茨和巴纳德 4.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本书名为( A )。
A.《战略与组织结构》 B.《组织管理战略》 C.《战略管理》 D.《组织与战略》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B )和自治县三级。 A.自治乡 B.自治州 C.自治市 D.自治地方 6.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 D )两方面的内容。 A.人的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个性心理特征 7.领导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A )。 A.人格魅力 B.个人形象 C.个人履历 D.个性特征 8.( A )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A.选择方案 B.科学预测 C.调查研究 D.收集情报 9.群体凝聚力是一个( C )的概念。 A.褒义 B.贬义 C.中性 D.创造性 10.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 C )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A.《管理心理学》 B.《人类动机的理论》 C.《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 D.《组织与管理》 三、多项选择题 1.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ABCD)。
A.互利组织 B.服务组织 C.企业组织 D.公益组织 2.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ABCD)。 A.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 D.行政组织的相互作用性 3.县级政府包括(ABCD)政府。 A.自治县 B.市辖区 C.旗 D.自治旗 4.群体意识主要包括(ABC )。 A.群体归属意识 B.群体认同意识 C.群体促进意识 D.群体抵触意识 5.美国学者西蒙认为构成权力的基础有(BCD)。 A.信仰的权威 B.认同的权威 C.制裁的权威 D.合法的权威 四、简答题: 1、特别行政区长官行使的主要职权有那些? 答:特别行政区长官行使的主要职权有: (1) 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2)负责执行基本法和依照基本法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其他法(3)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签署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将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政府备案;(4)决定政府政策,发布行政命令;(5)提名并报请中央政府任命各司司长、各局局长、各处处长等主要官员;(6)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各级法院法官;(7)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公职人员;(8)执行中央政府就基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9)代表特别行政区政府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和其他事务;(10)批准向立法会提出有关财政收入或支出动议;(11)根据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考虑,决定政府官员或其他负责政府公务的人员是否向立法会作证或提供证据;(12)赦免或减轻刑事罪犯的刑罚;(13)处理请愿、申诉事项。
2、简述双因素理论对我们 的启示? 答: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这里的双因素就是指“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更多考虑人的社会性、情感性、心理性需要,充分重视人的成就欲与事业心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中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这点将越来越重要。要尽可能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化所导致的激励成本上升和激励手段减少。
五、论述题: 1、试论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答: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在于:(1)政令统一,不会出现政出多门,分歧互异现象。(2)能统筹兼顾,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实现管理效能。(3)组织上下形成一个层级控制体系,指挥统一,命令易于贯彻执行。 集权式组织结构的缺点是:(1)组织目标、规划与决策偏重整体划一,容易忽视下层利益,刻板,缺乏弹性,不能收因地制宜之功效。(2)下级机关没有决策权,一切秉承上级的意志而行事,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例行公事、消极处事的工作作风,容易缺乏积极创新精神。(3)上下控制严密,容易形成公文旅行、推诿责任、贻误时机、缺乏效率的流弊。(4)在集权制下,重内轻外,“能密不能疏”,“知控制而不知纵舍”,一方面容易导致个人专断、独裁、滥用权力、压制民主的弊端;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庸愚元能、分崩破碎、分裂割据等问题。
2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法制化? 所谓决策法制化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和约束决策主体的行 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特别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 与组织、决策的民主权利,并组织领导者的决策权力受到法律和 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决策法制化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方 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保证:1 、理顺决策关系,完善决策规则;2决策程序法制化;3、 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
作业3 以组织结构的方式为标准对信息沟通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