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1、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希腊。
2、公元前11到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3、色诺芬在政治上拥护斯巴达贵族寡头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
4、色诺芬的著作主要有《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等。
5、古代希腊在经济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有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6、《经济论》约写于公元前387—前371年间,是用记录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其原意为“家庭管理”。
7、柏拉图在政治上他拥护贵族专政,反对雅典民主制。
8、柏拉图曾创办了“阿卡德弥亚”哲学学园。
9、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设计:“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他们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他们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专门从事经济活动,没有思考和参与政治的能力,只为其他阶级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10、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死后,他离开雅典到各地游历,公元前343年被聘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返回雅典,创立逍遥学派。
1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提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的组织,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并且把奴隶制下的社会分工当做自然分工,用天生的人的差别(性别、种族、生理等)来论证奴隶制度的合理与自然。
12、亚里士多德的两种生财之道: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的追求货币增殖。
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的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也是有限的,是合乎自然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
名词解释:1、自然秩序重农学派对自然秩序做出了解释: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
“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说来是最优良”的规律。
而斯密所说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种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物搞得井井有条。
2、纯产品魁奈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
魁奈指出,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3、三位一体公式,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首先提出来的。
他认为:既然生产有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价值,那么三要素的所有者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资本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到地租、劳动的所有者得到工资。
因此萨伊的分配理论可以概括为资本——利息,劳动——工资,土地——地租。
马克思称之为三位一体的公式。
4、戈森定律戈森提出了两个规律,第一个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
第二个被称为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它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
此外,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
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它是对享乐递减规律和边际享乐相等规律的补充。
戈森的这些观点被称为“戈森定律”。
5、历史统计方法——就是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或民族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考察和统计,使之系统化、数量化,然后从这些经济史实中归纳出一些经验法则。
外国经济学说史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学说的发展源远流长。
外国经济学说史则是对这一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和研究。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就对经济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色诺芬的《经济论》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财富的主要来源。
亚里士多德则在其著作中讨论了货币、交换等经济现象,并对“公平”的概念在经济活动中的体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中世纪,经院学派的经济思想在宗教的框架内发展。
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宗教教义的约束下,合理地处理经济事务,例如对高利贷的看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重商主义时期。
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主张国家通过贸易顺差来积累财富。
这一学说在当时的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和法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增加本国的金银储备。
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则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堪称经典之作。
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大卫·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分配问题的重要性。
在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工人的劳动创造了超出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19 世纪 70 年代,边际效用学派兴起。
这一学派强调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边际效用,而不是劳动成本。
这一理论的出现,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形成了挑战。
20 世纪初,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综合了古典经济学和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强调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通过边际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
人大版经济学史重点习题答案(2007-07-05 23:11:01)一,简评从配第到休谟、马西在经济学史发展中的作用?配第:(1)第一次较为系统的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由此就把政治经济学史以其他学中独立出来,马克思称其为现代经济学史的奠基者。
(2)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价值论的基础,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
(3)进一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地租、利息和土地价格问题,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休谟: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代表马西:在政治经济学史说史上第一次系统的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
二,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1,政治经济学史的方法:第一次为系统的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马克思称其为现代经济学史的奠基者。
2.价值理论方面:A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价值论的基础。
B他曾明确指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事实。
C在劳动价值论方面提出了不少科学的见解,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
3.分配理论: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A关于工资,提出了最低限度工资理论B 关于地租,配第的地租理论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他还考察了级差地租问题,提出了有关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C 关于利息和土地价格,配第把利息称为“货币的租金”,还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探讨了土地价格问题4.货币理论:在货币本质上;基本职能,货币流通量问题5.经济增长理论 A 财富观念问题上,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作财富的主要源泉B还详细考察了影响一国财富增进的因素,他主要讨论了三种因素,即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赋税政策二.坎蒂隆的重农理论有哪些?答: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的支出与国民生活的关系;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经济学说史教程重点经济学说史是一门研究经济理论发展历史的学科,通过对各个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传承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演进。
经济学说史教程重点内容包括古典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以及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等。
首先,古典经济学派是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经济学派。
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
亚当·斯密是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劳动分工”和“比较优势”等重要经济学原理。
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土地边际生产力理论”等观点,则使经济学从道德哲学转向了近代科学。
穆勒则进一步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并注重对社会学和政府干预的研究。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经济学说史中的又一个重要派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了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接下来是边际效用学派,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经济学派别。
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
杰文斯提出了“需求曲线”和“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从个体的效用需求出发,分析了价格和消费选择的关系。
马歇尔则针对边际效用学派提出了“需求曲线”和“提供曲线”的分析框架,并将边际效用学派方法应用于整个市场交易体系,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最后是现代新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思想和理论的主流。
其中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两大流派。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奉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政策,突出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对货币的起源和性质缺乏深刻认识,也片面夸大了货币的作用。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体系的出现和数学方法的兴起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
3、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完成于19世纪30年代初。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它对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4、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主义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所得以生产的那些条件、当作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
5、古典经济学派:17世纪中叶产生,19世纪初完成,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6、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占主流的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抽象法和对经济的孤立研究,代表当时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7、新历史学派: 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观点:继续宣扬经济发展阶段论、强调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有重大的制约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其主要观点和旧历史学派基本一致,不过在运用历史归纳法上更趋于极端,同时更加强调论理道德和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更加鼓吹阶级调和与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
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一方面在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性商业的兴起,另一方面在英国为首的西欧开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期出现的经济学说或经济思想以及经济政策的总称2)斯密的教条:指斯密价值规定的中的错误公式。
按照这个公式,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3)纯产品:每年从农业生产出来的总产品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农场主和劳动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
4)萨伊的“三分法”:最先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这三个部分,这就是后来西方经济学所采用的“三分法”。
5)制度的“社会心理学派”:凡勃伦:制度学派的创始人。
着重于制度的心理和文化分析,把制度的发展看成做思想意识演进的结果,因而其学说也被称为制度的“社会心理学派”:6)制度的“经验统计学派”:密契尔:主要代表人。
把制度研究与经济周期(商业循环)的统计检验结合起来,论证统计检验是说明制度演进的主要依据,因而也被称为制度的“经验统计学派”。
7)“最后效用程度”:增加最后一单位所带来的效用程度,或者是对现存数量的一个非常小或无限小的下一单位可能的增加所带来的效用程度。
8)代用原则:生产者的知识和经营能力所及,他们在每一场合下都会选择最适合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的总和,一般都小于可以用来替代它们的任何其他一组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的总和,如果不这样,生产者就会采用生产费用较低的方法。
“这个原理几乎可运用在经济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
二、简述题:1)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对获取和增加货币财富方法的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主张国家以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货币外流和金银出口鼓励通过对外贸易的少买多卖原则吸收外国货币使本国货币增加并储藏于国内,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1.简述《国富论》的中心思想。
(1)《国富论》的核心概念国民财富就是国民收入。斯密明确指出,政治经
济学研究的富裕,不是指某一个阶级的富裕,也主要不是指国家或君主的收入或
税收的富裕,而是指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他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提出了衡量富国
裕民的标准,即衡量一国的富裕程度不在于生产者所希求的物缺价贵,而在于消
费者所希求的价廉物博。
(2)斯密提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增加财富总量只有两种办法:第
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是增加有用劳动的人数。
总之,富国裕民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题,而劳动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
2.简述斯密对分工、改良和交换问题的研究。
答题思路:(1)对分工的论述是《国富论》的发端。斯密用两个著名例子说
明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点原
因。他指出,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要受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的分工理
论涉及广泛,几乎全部有益处的分工都被囊括其中,这充分反映出斯密所处时代
的特点。
(2)斯密特别重视科技发明和工艺改进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斯密所
谓的改良,是指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
(3)斯密实际上是把交换看成是人的社会依赖性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交
换使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十分便捷地利用其他人由于业专而日进所形成的
特殊才能,通过互惠互利而增进彼此的福利。
3.概括斯密的价值理论。
答题思路:阐述如下三个问题的要点:(1)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2)“交
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3)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4.简述斯密对资本增减问题的论述。
答题思路:斯密认为,资本增加的原因在于勤劳、节俭和谨慎,资本减少的
原因是游惰、奢侈和妄为。因此,所有对个人来说是美好的品德都有利于财富的
增加,因此无论,游惰、奢侈和妄为都是公众的敌人,而勤劳、节俭和谨慎都是
社会的恩人。
(1)斯密从资本积累的角度界定勤劳和游惰的含义;(2)勤劳和游惰说明
过去收入转化为资本的比例,而节俭和奢侈则说明当年收入转化为资本的比例。
斯密非常重视节俭对资本积累的作用;(3)谨慎是勤劳和节俭的重要辅助,也是
有助于财富增长的重要品德。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研究了谨
慎的必要性。
5.《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题思路:阐明经济人、产权制度、“看不见的手”、“自然秩序”这四个概
念。
《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包括:
(1)经济人
“经济人”是关于经济学家用以解释人类经济行为及动机的一个简单抽象模
型,这个模型的核心观点是:经济活动起因于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和追求,和
基于对成本-收益精确计算的理性选择。
(2)产权制度
通过对欧洲社会的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及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
的批判,斯密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即财富增长的真正原因在于这样一种经
济制度或产权制度,这种经济制度能保证劳动者充分地享有他们自己劳动的成
果。
(3)“看不见的手”
早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就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个用语被运用来说
明社会以一种人们自己也察觉不到的方式保持着整体的和谐,他把“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归结为“伟大的自然设计师”──仁慈的神。在《国富论》中,他再次使
用了这一著名的用语,但他去掉了它的神秘色彩,而赋予它以确切的经济含义,
这就是市场规律的作用。
(4)“自然秩序”
斯密所谓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各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
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务搞得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