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制下的传统服饰纹样-2019年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代服饰第一章先秦服装第一节概述▪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草裙▪兽皮披: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兽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冠▪1、周代冕冠穿着起来威严华丽,仪表堂堂,专供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等各级统治者官员在参加各种祭祀典礼活动时穿着。
“冠冕堂皇”一词由此而来。
▪2、冕冠由冕板和冠两部分组成。
▪冕板是设在冠顶上的一块呈长方形的木板,称“延”或“延板”。
用细布帛包裹,上下颜色不同,上面喻天,用玄色,下面喻地,用纁色。
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固定在冠顶上时,必须用延板按前低后高呈前倾之势进行固定。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
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代表稳重,龙取其变化,华虫表示文采。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藻代表洁净,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深衣深衣▪1、深衣的初起▪▪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
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
《五经要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
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深衣结构▪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
从中国传统礼制解读明清时期章补纹样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及观念自古以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
据《易?系辞》记载,“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也就是说,在五千年前,人们就按照特定的样式穿着宽而下垂的衣裳参加拜祖先、祭天地、敬鬼神的活动,使得部落社会由乱走向治。
这一由周人记述的传说,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因服饰“治天下”的思想。
儒家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并把衣冠进一步政治化、礼制化,以达“治天下之道”。
而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官服上的补子,作为一种独特的衣冠服饰,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儒道礼制的内涵,更以其独有的特色在艺术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包含在“礼”的概念中。
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礼制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服了。
补服即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也称“补袍” 或“补褂”。
补子就是补缀在补服前后胸背位置以区分身份和地位的块饰有纹样的或方或圆的纹饰。
各级官员按照品级的不同补子的图案纹样也不同。
.补服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定的历史渊源。
中国思想上受儒学礼制的影响补服制度的产生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形制上,都有其特,等级观念分明。
补服的根源也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形制上,补服受前朝的影响,使其纹样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以特定的图案代表特定的意义。
1.补服的产生思想上受儒教礼制的影响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教紧密相连。
儒家所提倡的礼教思想在中国确实有着根深蒂固的生存环境。
它特别强调封建的伦理常纲,以“家国同构”为特点,国君即家长,治国不靠法治而靠人治,要维护人治就必然重视道德教化,才能构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理想境界。
因此,以“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为主的儒家道德纲领,被代代的继承。
而“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的提出,把本来还有不少人情味的孔孟之说,变成了冷酷无情的封建礼教。
中国的服饰制度是以周礼为基础形成的,是与道德教化融为体的。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一、唐代服饰唐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族同胞及异域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
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代重视祭服,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制定出君臣不同等级规格的祭服制度。
•后改六种只适用衮冕作为祭服,天子的冕冠仍以白珠为旒,衣裳文章的布局为衣八章,裳四章,另外冕服多了一条环绕于冠顶,垂于身前的“天河带”。
朝服•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主要用于冬至朝贺等活动。
冠梁在唐代已被增至24梁,衣服包括绛纱质大袖袍,红罗裳,白纱中单,白襦裙,白袜黑舄等,再附以绛纱蔽膝,曲领等。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朝中品官的朝服也称“具服”,沿袭北朝。
皇太子的朝服也称“具服”。
•分文武两类:•文官:进贤冠,以梁划等,分为三二一档,绛纱单衣,白襦裙,白袜,黑舄等,配有革带,方心曲领,蔽膝,佩绶,纷,剑等,六品以下去剑佩绶,七品以白笔代簪,八九品去白笔,以履代舄。
公服•仅次于朝服的公事礼服。
自北朝以来被称为“从省服”。
常服•唐代百官常服(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
初唐、盛唐时受胡族风尚影响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流行传统宽衣大袖。
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代的男服•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唐代的女服•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中国古代“礼”制下的传统服饰纹样作为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素以“衣冠之国”著称,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信息和内涵。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
中国传统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它与礼制相结合,通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均有“舆服制”,对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服饰纹样作了严格等级规定,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等作出区分,以服装来区分君臣士庶的身份、地位。
在历朝统治者眼中,服饰还是政治与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是“礼制”的表征,完成了服饰制度,其政治和社会秩序也就完成了很大一部分。
可以说,古代服饰纹样是中国“礼”制下的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新的时尚和文化观念将成为传统服饰纹样艺术的精神意蕴。
一服饰纹饰以一种特有的“标识”形式显现封建的礼制早在《虞书?益稷》篇就有这样的记载:“予预观古人之象,以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与五色,作服汝明。
”这说的是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
这就是“天子衮服十二章”的来源。
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纹饰,说明当时的服饰已经具有了阶级等级和其鲜明的象征意义。
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
到了周朝时期,才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
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穿着相应的服饰,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朝设礼官掌管天下礼仪,并把这项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
随后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
“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着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
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
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
此外,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此后,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
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等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份守己,达到社会的稳定。
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所特有的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
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
”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
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
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
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
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各种服饰装饰纹样堆砌繁杂,在图案上反映出鲜明的等级观念。
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传统的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服饰纹样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
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
这一时期,帽子也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开始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
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
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二古代“礼”制下传统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传统服饰纹样包含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艺术创造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历经千年的锤炼传承,形成独特的象征文化。
“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传统服饰纹样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多种表现手法,传达一定的主题和思想意识,突出地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向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
具体来说,传统服饰纹样可分为宗教神话、人物故事、祥禽瑞兽、花木果蔬、山水园林、文字符号等,而其表现手法大致可归纳为谐音、寓意和符号三种:1 谐音:即借音而述意。
如,“金玉(鱼)满堂”――绣金鱼和金鱼缸;“平(瓶)安如意”――绣花瓶中插着玉如意;“三阳(羊)开泰”――绣三只羊仰望太阳,开泰是交好运的意思,羊与阳谐音,又是吉祥的祥字略体;“五福(蝠)捧寿”――绣五只蝙蝠围着一个寿字;“六(鹿)合(鹤)同春”――绣鹿与鹤在一株常青树下,古时称天地四方为六合,鹿鹤与六合谐音,象征幸福长寿;“连(莲)年有余(鱼)”――绣娃娃、莲花和鱼;“马上封(蜂)侯(猴)”――绣猴子、蜜蜂和马;“耄(猫)耋(蝶)富贵”――绣猫、蝴蝶和牡丹,耄耋二字,出于《礼记》“七十四耄,八十四耋”,言长寿之意,且以牡丹喻宝贵;“吉(戟)庆(磬)如意”――绣金戟、磬和玉如意;“喜上眉(梅)梢”――绣喜鹊站立梅枝上等。
2 寓意:借一件物体或一组画面暗喻美好的事物。
如:“四合如意”――由四个云卷状的如意头组合而成的图案,象征事事如意,四合即四方之意;“三多”――由佛手、石榴、寿桃组合的图案,“佛”“福”谐音,寓意多福;石榴喻意多子,寿桃喻意多寿;“万事如意”――由两只玉如意和万字格底纹组成的图案,万字格寓意万事;“凤戏牡丹”――凤凰转头相迎盛开的牡丹,凤为百鸟之王,牡丹为富贵之花,寓意富贵吉祥;鸳鸯――寓意夫妻恩爱;白头鸟――寓意夫妻白头到老;葫芦、葡萄――寓意多子;松、鹤、龟――寓意长寿;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寓意品德清高等等。
在黄河流域的民间艺人中还留存着不少隐秘的寓意图案纹样,反映着本地区原始的生殖崇拜意识的遗存,如“鱼戏莲”、“鹭鸶探莲”暗喻男女交欢。
有的图案在表现手法上“谐音”和“寓意”兼而有之,如“福寿双全”,福与“蝠”谐音,寿桃比喻长寿。
3 符号:在造型上,一种实际上已经脱离现实生活的原形,通过文化传承,形成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统一,一种传承已久的集体的心智,使那些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客观对象逐渐固定化为观念的替代物,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列。
如:“虎”――用于避邪和护生,“鹰”――用于镇宅;鸡――象征吉利,又吃五毒;“桃”――寓意长寿,又能作避鬼之用等。
这些传统服饰纹样的表现手法具有精神的象征性,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含蓄地表达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质,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
我们的传统服饰纹样审美心理也同政治、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形成受文化心理结构的支配和影响。
历代统治者均视传统服饰纹样为统治秩序的构成手段之一,传统服饰纹样的审美被理性观念所控制而不能独立发展,服饰纹样被提到了为“伦理”、“政治”服务的高度。
三传统服饰纹样逐步完善,走向现代传统服饰纹样情结最早开始于周代,吉祥服饰纹样源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民族民间服饰吉祥情结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物化世界,而且还塑造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精神世界。
传统服饰纹样情结艺术的意蕴,从哲学角度来看,就是思维内化的延伸,即思维所表现的内涵向纵深拓展。
因此,将传统服饰纹样的文化用于现代服装,能使之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和意蕴美。
今天,它们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内容,还是造型,传统服饰文化都是人们迷恋的核心,是现代服装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
传统服饰纹样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是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并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纹样,如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纹样。
传统服饰纹样变化多端、式样万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人文精神。
服装上的龙凤纹样已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折射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与生命力,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升华。
服装设计师从传统服饰纹样中挖掘其丰富资源,经过重新组合、嫁接、提炼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这些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传统服饰纹样只有经过设计师们提炼后,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设计师们通常喜欢借这些充满寓意的传统纹样来显露喜庆吉祥,祈福消灾,寄寓理想与希望,将这些元素融入晚礼服、日常生活服装当中,并在工艺制作、装饰手段和造型处理上,注入现代时尚的血液,使其与现代大环境相融合。
在传统服饰纹样与现代装饰工艺的结合中,我们需要了解工艺表现在传统服饰纹样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考虑形的塑造、色的选择、材质的确定时,设计师便要考虑到工艺表现方式。
一定的工艺表现方式直接关系到传统服饰纹样风格形式的基本方向。
它与材料相结合,技巧性强,形式丰富。
传统服饰纹样表现技法基本上囊括了所有能掌握的织、染、绣、贴、补等工艺。
由于不同的地区掌握工艺情况的不同,纹饰的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地域性特色,从而也就构成了服饰纹样的地域性风格。
因此,了解和掌握各种工艺表现的特点与规律,有助于开拓设计者设计思维,更好地驾驭装饰方法,从而加强传统服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设备、新仪器、新工艺层出不穷,人们所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方式。
只有将传统服饰纹样同现代织物的质感和色彩恰当地结合,才可发挥出异于一般纹样的造型效果,才能使服装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传统服饰纹样不仅可以应用在绸缎、棉麻等常规面料中,而且常常还在新材料如现代皮革等材料中广泛运用。
现代服装在应用传统服饰纹样的构成中,通过对装饰工艺和现代材料的处理,切入流行元素,恰到好处地把现代服饰的设计理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以服装本体的美来代替和修饰人体美,表达最新流行趋势,这正是传统服饰纹样的精华所在,也是现代服装设计对传统服饰纹样的一种依托。
四结语传统服饰纹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是我们进行服装创意取之不尽的源泉。
设计者要把传统服饰纹样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设计之中,用现代化、国际化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体现出更强的文化性与社会性。
注:湖北襄樊学院高教重点建设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