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武夷岩茶是“中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武夷山是“乌龙茶发源地”,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
2003年武夷山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1.悠久的历史:武夷茶最早被人传颂,见于苏轼的《叶嘉传》,文中有汉武帝赏用武夷茶的传说,距今已二千多年。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朝《全唐诗》,载有唐乾宁(894—897)进士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
诗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2.独特的岩韵:(1)环境优越,武夷岩茶驰名中外,其优异品质首先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2)品种优良,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品种树的优良。
武夷岩茶品种很多,目前主要有水仙、肉桂、乌龙、佛手、奇种、梅占等,各具特征。
大红袍享“茶王”之誉,盛名之下传闻颇多,广为流传。
其实大红袍主要以其“嫩叶显紫红色而得名”。
大红袍见之于清初,已300多年。
生于九龙窠之崖中,共6株,年产量约600—700克。
经过科技人员长期的实验,于90年代初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品质与母树相当,且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
1995年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多次高价拍卖,2002年在广州拍卖时达18万元(20克)已有小批量上市销售。
(3)工艺精湛,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第三个因素是制作工艺精湛。
其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工艺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得以显露。
3、品茗的艺术:武夷茶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武夷山人们对岩茶不仅注重物质享受,而且十分崇尚其文化享受。
品饮岩茶这一赏心乐事,进一步趋向艺术化,因而品茶讲究环境、茶具、水质、冲泡技巧、品赏艺术。
环境:品茶的环境、场所,要清雅、明净。
茶具:武夷山区品茶茶具有白瓷茶盏、白瓷壶杯、紫砂壶杯,等等。
水质:泡茶与水质关系极大。
武夷山青水秀,环境无污染,水自上乘。
若用自来水最好陈放上半天时间,让氯气挥发,微粒沉底。
武夷茶名词解释一、什么是武夷茶?大家都知道,茶,特别是武夷茶,那可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宝贝。
武夷茶,顾名思义,就是产自福建省武夷山一带的茶叶。
说到这个地方,哦,那真是得瑟得很啊!你看,武夷山那是啥地方?自古就是“茶中之王”的摇篮,不光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因为那里的茶叶特有的岩韵,吃了一口,瞬间能让你明白啥叫“茶香四溢,口感醇厚”。
这里的茶有个名字叫“岩茶”,原因就是它们在山岩间生长,所以有了“岩韵”。
啥意思呢?就是这种茶叶喝起来有种独特的“岩石香”,不仅回甘持久,喝上一口,感觉整个人都被洗涤了一遍。
是不是很神奇?二、武夷茶的种类要是你觉得武夷茶就只有一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武夷山,茶叶的品种可丰富了。
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武夷岩茶”,但其实它里面还有好多子品种呢!比如说大家口口相传的“大红袍”,哦,这可是武夷岩茶中的明星,喝过的人都知道,这个茶的味道那是绝对的“顶天立地”,不是一般的浓郁。
大红袍的茶叶,色泽红亮,泡出来的茶汤清澈透亮,喝上一口,立马就有一种“脑袋清明”的感觉,特别是它那种独特的岩韵,真的是让人陶醉。
你要说到“水仙”,那可就是另一番风味了。
水仙茶相对来说口感要清淡一些,但同样不失那种茶叶自带的“灵气”。
水仙的香气扑鼻而来,喝上一口,瞬间就能感受到山中的清风拂面,仿佛整个人都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得不行。
再有就是“白鸡冠”,这个名字听上去可能有点奇怪,但它的茶香那是真心迷人。
白鸡冠的茶汤带着淡淡的花香,又不失其清新的甘甜,是不是听上去就让人心动?还有像铁罗汉、肉桂等等各种口味的武夷茶,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韵味。
武夷茶的品类这么多,总能找到一个你喜欢的味道。
三、武夷茶的独特魅力说到武夷茶,光是它的种类还不够,我们得说说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岩韵”。
你有没有喝过茶,觉得茶香好像“轻轻地钻进了心底”,久久不能忘怀?这就是岩韵的魔力!它是从武夷山的岩石、土壤和气候中孕育出来的味道。
福建武夷山岩茶关于《福建武夷山岩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本上每日都需要喝茶,茶在南方地区较为普遍,主要是出产荼叶,比如武夷山的乌龙,福建武夷山的乌龙又被变成武夷山岩茶,很多人了解福建武夷山上出产的乌龙,但说到武夷岩茶的情况下却不知道怎么办了,但事实上她们2个尽管有不一样的称呼,但实质上就说的是一个东西。
产自武夷山的乌龙,统称为武夷山岩茶。
因产茶地点不一样,又分是正武夷岩茶、半武夷岩茶、洲茶。
正武夷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段生产的荼叶,其质量高味醇正,岩韵特显。
半武夷岩茶指福建武夷山边缘地带生产的荼叶,其岩韵略逊流滟武夷岩茶。
洲茶特指靠武夷岩海峡两岸生产的荼叶,质量又低一筹。
关键种类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金骏眉等,武夷岩茶中以金骏眉、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知名,其他种类也有瓜子金、道路、大半天腰等种类。
金骏眉福建武夷山金骏眉为武夷山岩茶四大名枞之首,有着“茶中之首”的美名,具备明显的健胃消食健脾养胃药用价值。
金骏眉较大的特性便是特性柔和,合适四季食用,也有突显的健胃消食健脾养胃作用,胃肠不好和寒气重的人能够喝。
除此之外,也有防电磁辐射和防风吹日晒的功效。
武夷岩茶之首——金骏眉铁罗汉武夷最开始的名丛。
清朝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记述:"铁罗汉、坠柳枝,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量少量。
"传说故事出产地在慧苑岩内鬼洞和竹窠岩长窠。
相传,惠安施集泉茶叶店于19新世纪中期运营武夷山岩茶,以"铁罗汉"更为珍贵,有疗热症的作用,极火爆。
白鸡冠白鸡冠之名在明朝现有传言,早于金骏眉。
白鸡冠树高1。
75米,发枝颇多,该落叶色呈浅绿色,叶子淡绿淡黄,叶片进行,春稍顶芽微弯,茸毫显出似鸡冠。
这也是白鸡冠名字之来历。
水金龟原产地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边岩上,后被水灾冲至牛栏坑坑底的兰谷岩。
1919~1920年间,因此树曾造成起诉。
大红袍即兴讲解词
大家好,今天我来介绍一种非常有名的中国茶品——大红袍。
大红袍是一种产自福建武夷山的名茶,因为茶树是在岩石上生长而得名。
而且茶叶的颜色、香味、滋味都非常独特,被誉为中国茶中的“贵族茶”。
大红袍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等多个工序。
且对于如何发挥茶叶的独特特点,制茶师们都有着自己的独门秘诀。
而且,大红袍的茶树非常古老,树龄多达300至400年之久,每年只能摘取很少的茶叶,因此价格也非常昂贵。
在中国,有些茶饮店甚至以大红袍为主打产品,每杯售价更是高达几百至上千元之多。
关于大红袍,还有许多传说故事,比如说从前一个穷人治好了一个官员的病,后来这个官员赠送了他一块大红袍的茶叶,让他变得富有。
而这段故事也成为了大红袍的来历之一。
总而言之,大红袍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也承载着许多历史和传说的故事,是值得人们品尝及珍视的一种茶叶。
谢谢大家。
茶文化导游词篇一:茶导游词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茶本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经长久发展至今,茶品要顺为最佳、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
因此道家里有茶顺即为茗品。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茶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
《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很古老。
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
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
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
”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
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武夷茶文化英语演讲稿Ladies and gentlemen,Today,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you to the rich culture of Wuyi tea, a treasure of Chinese heritage. Hailing from the Wuyi Mountains in Fujian Province, Wuyi tea is renowned for its unique flavor and high quality.Wuyi tea, especially the famous Wuyi Rock Tea, is celebrated for its distinct aroma and complex taste. The unique growing conditions—steep cliffs, rich soil, and misty weather—contribute to its excep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ofhand-picking and careful processing enhances the tea's quality, making it a sought-after choice among tea enthusiasts.Moreover, Wuyi tea is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It symbolizes friendship and hospitality, often served during gatherings and celebrations. The tea ceremony is not just about drinking tea; it is an art that emphasizes appreciation, mindfulness, and connection with nature.In conclusion, Wuyi tea is more than just a beverage; it embodies a rich cultural legacy that connects us to history and nature. I invite you all to explore and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Wuyi tea culture. Thank you.中文翻译: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武夷茶丰富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
一句话告诉你什么是武夷岩茶“三道火”
一直以来,武夷岩茶以独特的“三道火”享有盛名。
武夷岩茶的这“三道火”造就了它独特的香气、韵味,许多人正因它而喜欢武夷岩茶,那这“火”是如何来的呢?
其实,这三道火就是“初焙”、“复焙”和“炖火”。
第一道——初焙,俗称“走水焙”,即茶青炒揉后送至焙间烘焙。
在这期间,温度十分重要,一定要在高温下快速完成!有经验的制茶师傅会用手背来确定温度,再将炒揉后的茶索均匀的摊置在篾制焙笼中的竹筛上,然后再将焙笼提放在焙窟上,前后翻炒大约三次。
温度由高向低的焙窟顺序后移,直至下焙。
这时,茶叶差多有力气成干,岩茶的第一道火也就完成了。
这一道工序,主要是抑制酵素,不让茶叶过早发酵,减少芬芳油物质的损失。
第二道火——复焙,俗称“足火”。
复焙主要是为了防止茶叶霉变,减少茶叶的苦涩味,提高茶叶的醇厚度,而将拣剔后的茶叶焙至所要求的程度。
这时,温度要比第一道火低,还是以师傅的手感为准,稍有烫热感即可。
同样是翻动三次,再用手捻茶即刻成沫,说明茶已经足火。
第三道火——炖火。
这是在茶在足干的基础下,进行文火慢焙的过程,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的独特工艺。
茶青好的岩茶有丰富的内含物,经过低温慢焙,促进了茶叶内含物的再一次的转化和稳定。
以火调香,调味,茶叶的滋味进一步提高,达到香气熟化、
加深汤色、提高耐泡的程度的效果。
炖火的火温,一般在85℃左右为宜。
在了解这三道火之后,是不是又一次感受到了武夷岩茶的独特魅力。
下次在品鉴的同时,不妨感受一下这三道火。
武夷山的茶的赞美
武夷山是中国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名茶的发源地之一。
武夷山风景秀美,
山峦起伏,溪流潺潺而过,这里出产的武夷岩茶更是名扬中外。
武夷山的茶,不仅是口感
上的享受,更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一份无形的大礼。
首先,武夷山的茶制作历史悠久、传统技艺高超。
在遥远的唐宋时期,武夷山就已经
开始以制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特殊,武夷山的茶产出量不高,
制法也非常繁琐,需要多次加工才能完成。
然而正是这种传统的制茶技艺,使得武夷山茶
的口感独特、香气四溢,自古至今备受追捧。
其次,武夷山的茶具有独特的养生功效。
民间传说,武夷山的茶菁要经过“万泡百汤”才能制成茶,其中的汤汁提取了大自然的营养精华。
因此,武夷山的茶具有降低血压、调
节血糖、抗氧化、抗菌等功效,在养生保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后,武夷山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武夷山的歌舞、传说、风情,都与茶密
不可分。
武夷山茶文化的历史深厚,茶道与儒家思想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茶道讲究道心、
礼仪、品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武夷山的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地域特色的结合体,承载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价值。
无论是品饮武夷山的岩茶、祁红、白牡丹等,还是参观武夷山的梨园景区、大红袍博物馆等,都会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武夷山的茶更是一份无形的大礼,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品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即兴讲解武夷岩茶400字
各位嘉宾,大家好,首先欢迎你们到武夷山来品茗赏艺。
风景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写诗赞美武夷茶说:“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
武夷山地域很大,制茶是传统产业之一。
而最能体现岩茶品质的优质茶园地域很小。
走入武夷山景区,才会体会三坑两涧的秀美风光,即所谓的正岩茶产区。
武夷山是中国茶叶的“天然品种园”。
风光的不同孕育了武夷岩茶的丰富性。
深入武夷山,即使最牛的茶人,如果不是吹牛,也不敢说自己就很懂武夷山岩茶。
对武夷岩茶而言,“喝茶识山场”,只是一种江湖传说,概不可信。
普通茶友就更不用对此迷信了。
武夷山景区丹霞地貌,寸土寸金,开阔的深沟谓之“坑”,条缝的沟壑谓之“涧”,圆形的凹地谓之“窠”。
山场不同,即使区域气候生态地貌有大同,但阳光、风水、雨露、植被、海拔还会有小不同,各有千秋,再加上制茶技艺的修正,和现代科技的拼配,犹如魔术般的组合,造就了岩茶丰富的口感和令人迷醉的魅力。
“不识岩茶真面目,只缘身在坑涧中。
”。
福建茶文化(摘抄自搜狐新闻)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
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
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
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
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
茶艺表演解说词(精选1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并使用解说词的人越来越多,解说词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你知道解说词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茶艺表演解说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艺表演解说词篇1备具候用:01、茶道六君子:茶针:用来疏通壶口,以便水流畅通。
茶漏:放在紫砂壶口,扩大壶口面积,以便我们更方便的投入茶叶。
茶则:用来量取干茶。
茶匙:用来拔取干茶。
茶夹:用来夹取闻香杯与品茗杯。
02、杯托:用来放置闻香杯与品茗杯。
03、公道杯:用来均匀茶汤,鉴赏汤色。
04、紫砂壶:用来泡制乌龙茶。
05、茶巾:用来点抹擦试外溢的积水。
06、过滤网:用来过滤茶渣。
07、闻香杯:用来闻取茶香。
08、品茗杯:用来品茶。
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
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
”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这壶中之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这道程序,向嘉宾们介绍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工夫茶茶具。
这是茶盘,又称之为茶海;这把是江苏宜兴制作的紫砂壶,是用来泡茶用地泡壶,又称之为母壶;这把是储备茶汤用的海壶,又称之为子壶;这对统称为母子壶;闻香杯用来闻杯底留香;品茗杯用来品茶;这套统称为茶组合;“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提高壶温。
时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
现在我们把茶叶投入母壶中,称为乌龙入宫。
南平武夷山导游词7篇南平武夷山导游词7篇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平武夷山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平武夷山导游词1九曲溪我们第一个到达的景点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九曲溪。
首先我要简单的介绍九曲溪的概况:世间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
这条发源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莹,经星村镇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景区,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此得名。
九曲溪面积为8.5平方公里,全长约9.5公里。
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
大家可以乘坐竹筏顺着九曲溪蜿蜒而下,那碧清的溪水会让您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
两岸奇峰峭拔、怪石嶙峋,会使您衍生种种遐想。
我简要介绍一下乘坐竹筏的一些注意事项:一、按六个人乘坐一张竹筏,大家自由结合;二、上竹筏请不要争先献词后,注意横踩二根毛竹。
以免滑落水中;三、竹筏行进中,要听从筏工指挥,请不要随意从坐椅上站立照相,更不要在竹筏上随意走动。
各位朋友,竹筏驶上浅滩,右边这座山峰名仙岩,请大家注意看,岩上这一块巨石像不像一把芭蕉扇。
紧邻仙岩的这三座山峰,中间像不像个球,两边山峰犹如两头雄狮,俗称“双狮戏球”。
溪右边这块岩石嘴尖腿细,背上布满藤萝、花丛、俗称“孔雀开屏石”。
大家请看,前面右边这二座山峰,一座是丹炉岩,一座是仙迹岩。
前者因颇像传说中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而得名;后者山岩上有两个圆石窝,相传是武夷仙人跪拜皇太姥留下的膝窝,故又名“仙膝岩”。
溪边的这两个岩洞,一个叫米仓,一个叫盐仓。
再往前走,扑入眼帘的这座山峰是天柱峰,俗称“酒坛峰”。
一线天我们第二个到达的景点就是人间奇景“一线天”。
它是武夷山最奇的岩洞,左边这个是灵岩洞,中间这个是风洞,右边这个是伏羲洞。
一线天是一座山中间裂开的一条缝,就像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100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
武夷岩茶的介绍
武夷岩茶是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种传统名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武夷岩茶的特点是产地高海拔、气候凉爽、土壤肥沃,加之采摘、制作工艺独特,使得其口感独特,香气浓郁。
武夷岩茶分为大红袍、水仙、肉桂等多个品种。
其中最有名的品种是大红袍。
传说大红袍是一位明代皇帝赐给武夷山的一位道士的礼物,这位道士因为治好了皇帝的母亲而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尊重。
大红袍茶叶外形紧实匀整,色泽乌润,香气高雅清幽,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长。
水仙和肉桂两个品种也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水仙茶叶形似水仙花蕾,香气清新淡雅;肉桂则有浓郁的桂花香味。
武夷岩茶采摘时间通常在谷雨前后,即4月中旬至5月初。
采摘时要选择茶树上的嫩芽,每个嫩芽只留下一个叶子和一个芽头。
采摘完毕后,茶叶要经过晾凉、揉捻、发酵、烘干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茶叶。
武夷岩茶的产地有很高的海拔和陡峭的山路,因此采摘和制作过程都需要手工操作。
这也是武夷岩茶能够保持传统风味并且口感独特的原因之一。
武夷岩茶不仅有着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它含
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B、C、E等以及钙、锌等元素。
长期饮用武夷岩茶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总之,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中最为著名的品种之一。
它不仅具有
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还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如果您想品尝正宗
的武夷岩茶,建议前往福建省武夷山市的茶园进行品尝和购买。
红茶(正山小种)解说词备具(一)清泉初沸正所谓“泡茶之水泉水为上”,我们选用清泉之水来冲泡,使茶香更幽,茶味更醇。
(二)温热碗盏用初沸之水,注入三才碗及杯中,促碗、杯生温。
此时您是否感觉到自己的爱山之情在油然升温呢?(三)“宝光”初现“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有400多年的历史。
武夷山正山小种经过精心采摘制作的成品茶,条索肥壮,紧结圆直,色泽乌润,俗称“宝光”。
(四)“鼻祖”入宫经过精心采摘制作的成品茶,条索肥壮,紧结圆直,色泽乌润,是难得的高山珍茶,正山小种也是世界红茶的鼻祖,此步骤也就被称为“鼻祖入宫”。
(五)温润茶叶用温润茶叶的水继续烫盅,以提高所有茶具的温度。
(六)悬壶高冲茶叶在水的激荡下,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
爱山爱生活的游人墨客纷纷投入武夷山秀美温柔的怀抱,这翻腾的茶水,多像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啊!(七)再注回碗用沸水冲泡红茶,此时茶香更加浓郁。
(八)分杯敬客利用公道杯均匀茶汤,再均匀的分入每一杯中,使每位嘉宾得到色、味一致的茶汤。
武夷山人热情好客,不管您来自何方,都是我们的座上嘉宾,循杯斟茶,使杯中之茶、色、味一致,溢满武夷山人的真诚。
今天很高兴各位嘉宾能留步山间,与我们茶人一起闻香品茶。
(九)观其汤色茶汤的明亮度和颜色,表明红茶的发酵程度和汤色的香爽度。
茶汤红艳,杯沿有一道明显的“金圈”。
再观叶底,嫩软红亮。
可见,此便是正山小种,红茶中珍品。
(十)喜闻幽香闻香品茶,赏舞游武夷。
细闻之,似桂圆汤味,气味芬芳浓烈,以醇馥的烟香和桂圆汤、蜜枣味为其主要品质特色。
(十一)品味鲜爽闻香观色后即可缓啜品饮之,茶汤鲜爽、浓醇,滋味醇厚,回味绵长。
(十二)再赏余韵一泡之后,可再冲泡第二泡茶。
(十三)三品得趣茶叶越陈越好,陈年(三年)以上的正山小种味道特别的醇厚,回甘,独具桂圆汤味。
说得俗点就是,越好的正山小种,它给你的感觉好,桂圆味(松烟味)高,滋味上,越好的正山小种味道越醇厚。
一、什么是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就是在山岩和岩石上生长的茶,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
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
前人颂扬武夷岩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古代浓茶或称为酽茶,酽与岩异字同音,也表达有气味浓厚的意思。
根据现的国家标准,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这里要注意的1.出产于武夷山市2798平方公里土地上2,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条索状)。
3,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4,武夷岩茶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名茶二、为什么选择武夷岩茶?1、武夷岩茶性温和,不伤胃。
现代人处于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模式,致使胃病普遍,气血偏虚。
对常饮用不发酵茶或轻发酵茶的爱茶人来说,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在咖啡因、单宁酸的长期浸渍下,常有搜肠刮胃之苦。
武夷岩茶介于红绿茶之间,系半发酵茶,它能充分兼收红绿茶的优点,将其不利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适合于绝大多数人饮用。
所以脾胃虚寒者更乐于接受茶性温和经过发酵制成的武夷岩茶。
2、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的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山涌千层青翡翠,溪摇万顷碧琉璃”,碧水丹山构成一幅天然画图,有如人间仙境。
山内群峰竞秀,幽涧流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正因为此武夷山丹霞地貌,沟谷纵横,利用谷地、沟隙、岩凹,开园种茶,沿边切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长年冲积,使得沟谷土地富含有机质,茶园周边悬崖绝壁。
绝壁之上竹木葱郁,缝隙泉水叮咚,形成了特有的岩茶小环境。
3、深厚的文化底蕴武夷山的武夷茶史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曾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辉煌一时。
南朝时以“晚甘候”之称闻名,唐朝时即成为朝廷贡品,元时朝廷在武夷山创建御茶园。
茶艺表演解说词茶艺表演解说词1第一道:焚香除妄念,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
”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
“焚香除妄念”就是经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并到达驱除妄念心平气和的目的。
第二道:冰心去凡尘茶,茶是至清至洁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需至清至洁。
“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洗一遍原本就是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纤尘不染。
第三道: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由于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
只宜用80℃的开水。
“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左右。
用这样的水泡茶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泡出的茶色香味俱佳。
第四道:清宫迎佳人,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好的绿茶外观嫩如莲心,清代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
“甘露润莲心”就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凤凰三点头,冲泡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在向客人们再三点头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第八道:观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传说观音菩萨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
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瓶”,意在祝福好好人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枪,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
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伸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
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
直直的茶芽称之为“针”,弯曲的茶芽称之为“眉”,蜷曲的茶芽称之为“螺”,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似乎是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跳舞,十分生动趣味。
功夫茶道的表演讲解词1 展示茶具1 茶船主泡小姐端起的底盘部分叫做茶船,是用来盛放茶具和方便接水的。
茶船上的是一套造型古朴别致的紫砂茶具。
1茶壶是用来冲泡茶叶的。
2茶盅公道杯是用来传递茶汤和均匀茶汤浓淡的公用器具,意为启发做人公正,随遇而安。
3闻香杯杯体细长,便于笼住香气,是用来闻香的。
4品茗杯用来品茶汤和观色之用。
2 随手泡用来保温或增温,因冲泡不同的茶对水温的要求是不同的。
3 茶具组合1茶则撮取干茶和观赏茶叶之用。
2茶匙用来轻轻拨取干茶的。
3茶针是疏通壶口的备用品。
4茶漏放在壶口上以免茶叶外漏的。
5茶筷用来夹洗杯子的。
所有这一切,放在茶盒里就是一套茶具组合。
最后是茶巾,用来擦干茶汁。
2 鉴赏佳茗茶小姐用茶则从茶盒里取出干茶,置于赏茶盘中。
有请茶艺小组以示各位来宾观赏干茶。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有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
今天茶艺表演所选用的茶叶是乌龙茶的一种——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茶条卷曲、沉重匀整、色泽油亮,有沙绿带白霜的特征。
还有“青蒂绿腹蜻蜓头,美如观音重如铁”之说。
在泡茶之前,我们的茶艺小姐要先净手,以示尊敬和圣洁之意。
3 烫壶温杯因冲泡乌龙茶需100℃高温,所以在泡茶前先用开水烫壶,提高壶温,将壶水倒入茶盅内,再依次倒入闻香杯和品茗杯内。
4 乌龙入宫用茶则从茶盒中撮取干茶,用茶匙轻轻拨入茶壶内约1/2。
5 乌龙初展这是初泡也叫温润泡。
用开水浸泡茶叶使茶叶舒展,并提高壶温,然后迅速将茶水倒入茶盅内,又叫洗茶。
6 高山流水用悬壶高冲法激荡茶叶,使茶叶上下翻滚,茶汤浓淡均匀,味道纯正。
7 抽眉推泡用壶盖将壶口泡沫推掉,雅称——春风拂面。
8 重洗仙颜用刚才的茶汤再次淋壶,既可以将茶渣茶沫冲掉又可以提高壶温。
9 清洁茶具此程序约3分钟现在开始清洗杯子,要用茶筷来夹洗。
清雅幽玄,是中国茶艺追求的意境美,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追求含蓄,在茶艺上追求清幽,以清为美,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青纯、器的清洁、境的清雅、心的清闲。
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
武夷山大红袍之所以会被国家博物馆郑重的收藏,不仅是因为母树大红袍不再采摘,更是因为以它为代表的乌龙茶,在中国乃至是世界茶叶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乌龙茶又名青茶,与绿茶、红茶并列为世界三大茶类,是一种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类。
其中,以大红袍最为著名。
童启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大红袍受到海内外茶人的喜欢或者是很多顾客的喜欢,主要还是它的优良品质和精湛的加工工艺,使这个茶别有风味。
”
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的境内,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0米。
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自古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位尊八闽、秀甲江南,更因为盛产茶叶而闻名于世,据统计,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素有“茶叶王国”的美誉。
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用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氏作为南方诸族的大首领,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
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
相传,这
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
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
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林治(茶叶专家)“我们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非常奇妙,你看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
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
事实上,直到唐代,茶才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
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
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字幕“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 【送茶与焦刑部书】
叶灿(茶叶专家)“侯在古时候是一种尊称,晚甘是指喝完以后回味上来的甘香馥郁,而不是当下的感觉。
意思是说送你的十五个茶饼很好,不是入口就能够喝到的,而是要去慢慢品味,回味甘香馥郁。
那么这个茶是哪里出现的呢,请雷而栽,拜水而和,春天第一声雷响的时候才能摘,长在九曲溪边,用特殊的山川地理环境特殊的内质使它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妙感觉。
”
从此,“晚甘侯”就成为武夷茶的代名词,而这一称呼,不仅与周敦颐把莲花称为“花之君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目前关于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黄勇(福建武夷山茶叶专家)“武夷山产茶历史很悠久,整个武夷茶加工制作过程(的演变)也是中国茶叶加工制作方法的演变(缩影)。
唐宋时期做蒸青团饼,明朝中后期做炒青绿茶,明末清初做乌龙茶。
乌龙茶是一个介于红茶跟绿茶之间的一种茶。
”
武夷山,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以及九曲溪所组成,以石为神髓,以水为灵韵。
群峰连绵、秀拔奇伟,处处印证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独具匠心。
或许是因为生活在灵山秀石之间的武夷山人,对岩与石的感情格外深厚,于是,他们把这种茶称为“武夷岩茶”。
刘国英(茶叶专家)“(武夷岩茶)四大名丛,有大红袍,有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是最出名的,除了这些名丛之外,我们还有几个当家的品种,比如水仙、肉桂,这都是武夷山的当家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