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病毒山东流行株G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45.24 KB
- 文档页数:5
·研究论文·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摘 要:为了解猫细小病毒(FPV )在国内的流行状况及其遗传变异和演化方向,本研究对采集的30份疑似感染FPV 的肛拭子进行检测,利用常规方法从中分离并鉴定出3株FPV 。
然后扩增出3株FPV 的VP2基因,利用DNAstar 等软件将获得的VP2基因与国内外报道的流行株和疫苗株的VP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本文分离的3株FPV 均能在猫肾细胞中良好增殖,并产生典型致细胞病变(CPE ),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典型的细小病毒形态特征。
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此3株FPV 的VP2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6%~99.8%和98.5%~99.8%;与疫苗株的VP2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1%~99.4%和99.1%~99.5%;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的FPV 与国内流行株及疫苗株均具有较近的遗传距离,并处于同一拓朴群,但是SH612株和ZZ6293株与疫苗株的距离稍微远些,处于不同的拓朴亚群。
本文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FPV 的流行病学资料,为进一步研发FPV 疫苗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猫细小病毒;VP2;序列同源性;遗传进化中图分类号:S852.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422(2023)02-0086-07Isolation, Identifi cation and Genetic Evolution Analysis of Three Feline Parvovirus StrainsTANG Aoxing 1, LIU Chuncao 1, WANG Zhenzhen 1,2, MENG Chunchun 1, ZHU Jie 1, TANG Jingyu 1,LI Chuanfeng 1, GUO Hongyuan 1, SONG Xinyu 3, LIU Guangqing 1(1. Small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novation Team, Shanghai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CAAS, Shanghai 200241, China; 2.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Xinjiang 830052,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Genetic EngineeringVaccine, Qingdao 266114, China)收稿日期:2021-06-29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沪农科创字(2019)第3-3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500108、2016YFD0501003);上海市科技兴农创新项目(沪农科创字(2019)第3-3号);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AGVSKL-ZD-202010)作者简介:汤傲星,男,博士研究生,预防兽医学专业通信作者:刘光清,E-mail:**************.cn.3株猫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进化分析汤傲星1,刘春草1,王真真1,2,孟春春1,朱 杰1,唐井玉1,李传锋1,郭宏元1,宋新宇3,刘光清1(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小动物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创新团队,上海200241;2.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830052;3.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14)2023,31(2):86-92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domestic prevalence of Feline p arvovirus (FPV) and its genetic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30 anal swabs suspicious of FPV infection were collected for virus isolation. As a result, 3 FPV isolates were obtained and their VP2 gene was sequenced by PCR. Then VP2 gene homology of the epidemic strains and vaccine strain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were aligned for genetic evolu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P2 gene of these 3 isolates had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identities at 98.6%-99.8% and 98.5%-99.8% with domestic/international reference strains and at 99.1%-99.4% and 99.1%-99.5% with the domestic vaccine strain. Furthermore, phylogenic tre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se 3 isolates were grouped in the same branch as the domestic epidemic and vaccine strains except that the SH612 and ZZ6293 isolates are not in the same branch as the domestic vaccine strain.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mestic FPV was obviously experiencing evolutionary trend, which was the reason why traditional vaccines couldn’t achieve good· 87 ·汤傲星等:3株猫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进化分析第31卷第2期 猫细小病毒( F eline parvovirus, FPV)俗称猫瘟病毒,是一种可感染猫科动物的常见病原体,属于细小病毒科。
通用型和o型口蹄疫病毒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王淑娟,王东方,刘影,杨海波,赵胜杰,曹伟伟,王翠,赵雪丽,马震原,闫若潜(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450008)摘要:为建立通用型和O型口蹄疫病毒(FMDV)二重荧光定量RT-LCR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GenBank已登录的不同亚型FMDV通用序列和O型FMDV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和2条TaqMan MGB探针,经过反应条件和体系优化,建立了通用型(T型)和O型FMDV的二重RTACR(FQ-LCR)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和重复性试验;对15份临床疑似样品进行了应用检测。
结果表明,成功建立通用型和O型FMDV二重FQ-L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地扩增经灭活的O型、A型与Asia I型口蹄疫病毒标准株细胞培养物混合物,但对BHK-21细胞和PEDV、TGEV、SVV等病原对照不出现特异性扩增曲线,特异性好;检测模板最低极限为101101拷贝/"L,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自15份临床疑似FM-DV感染样品中检出9份FMDV-T阳性,7份FMDV-O阳性,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且与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复核结果一致。
本试验成功建立了通用型和O型FMDV二重FQ-LCR检测方法,为FMDV的快速检测及O型FMDV的分型诊断提供了、、的方法。
关键词:口蹄疫病毒;二重荧光定量RT-LCR;建立;应用中图分类号:R373.9文献标志码山文章编号:0529—6005(2020)09—0020—06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Universal and Type O FMDV byDuplex Real-time RT-PCRWANG Shu-juan,WANG Dong-fang,LU Ying,YANG Hai-bx,ZHAO Sheng-jie,CAO Wei-wal,WANG Cui,ZHAO Xue-F,MA Zhen-yuan,YAN Ruv-qian(Henan Centre Z ov Animal Disease Control&Prevenhon,Zhengzhou450008,China) Abstract:Tv detect universal and type O FMDV,a duplex real-Fnie euorescencc quantitative RT-LCR method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TaqMan MGB probe technique.Two sets ol specific primers and probe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universal sequence from different subtypes and type O FMDV arailabm in GenBank to establish the dupUx euorescc quantity RT-LCR(FQ-LCR)assay based on TaqMan MGB probe technique-The specificity,sensitivity and stabi/ty of FQ-LCR were tested,and15clinic suspicious FMDV infected samples were detected by the FQ-LCR assa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Q-LCR assay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and the specificity ol FQ-LCR assay revealed that amplifications was shown on mixture ol standard cell cultures including O,A and Asia I FMDV,but other pathogens and BHK-21cell control had no amplifications.The sensitivity ol the assay was10copies/"L.Meanwhile,9FMDV-T positive and7FMDV-O samples were detected,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sequencing results and the results by national foot-rnd-mouth disease reference laboramm•The duplex FQ-LCR assay ol universal and type O FMDV was specific,sensitive,rapid and suitable for early detection ol universal and type O FMDV-Key words:foot-rnd-mouth disease virus;duplex real-Fnie RT-LCR;establishment;applicationCorressonding author:YAN Ruo-qian,E-mail:yrql688@口蹄疫(Foot-rnd-mouth disexsa,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rnd-mouth disexsa vies,FMDV)引起收稿日期:2018—12—24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174200510003)作者简介:王淑娟(1985-),女,兽医师,硕士,从事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E-mail:snowangel5f7@163-com通讯作者:闫若潜,E-mail:yml6&&@ 的急性、烈、高度、水疱疾病,以发热,唇、口腔黏膜、乳房及蹄烂斑或水疱性理为典型的临床(1A)。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一节病毒的诊断随着对病毒感染从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进展,病毒的诊断技术已由传统方法扩展至新的快速诊断技术。
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有利于对病毒感染者的治疗;例如对有些病毒(如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已有较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治疗。
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控制病毒感染十分重要。
此外,从群体感染角度分析,确诊病毒感染的病原在监测病毒的流行病学(如新型流感病毒、肺出血型汉坦病毒的发现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用于分离病毒或检测病毒及其核酸的标本应采集病人急性期标本。
根据不同病毒感染采取不同部位的标本(如鼻咽分泌物、脑脊液、粪便或血液)。
由于病毒在室温中很易被灭活,应在采集和运送标本中注意冷藏。
如欲检测抗体,早期单份血清可用于检测IgM抗体,而欲检测早期与恢复期的抗体效价的变化,则需采集早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
血清抗体检测标本应保存于-20℃。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细胞培养。
在注明欲检测的病毒后,病毒分离培养的实验室将选择适当的原代培养细胞(敏感性高)及传代细胞系(便于在实验室保存)作病毒分离培养。
接种标本后,细胞可出现病变或也可并不出现病变而需用血细胞吸附等方法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并进一步还需用特殊的抗体鉴定病毒的种类,例如用特异荧光抗体染色或抗体中和试验等。
当无病毒增殖时,可能标本中病毒含量较低,未被检出,则需要盲目传代3次后方可明确标本中是否存在病毒。
这一分离与鉴定病毒的全过程有时可长达2~3个月,而且仅在有设备、实验条件及合格工作人员的实验室方可进行。
虽然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步骤多,但在确定病原上是“黄金标准”,即其准确性高而无误。
如我国台湾省确定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多数患儿发生脑膜炎并致死的研究报道,就是由分离培养及鉴定病毒所确诊。
如欲提高病毒感染细胞培养的敏感性,可将病毒接种于内有盖玻片的细胞培养瓶,经低温离心后,以增加病毒与细胞接触的机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Co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活性检测张洪波;杨宏军;葛利江;何洪彬;杨少华;王长法;高运东;仲跻峰【摘要】[目的]克隆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Coa)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融合表达,分析重组蛋白的生物活性.[方法]用PCR法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Coa基因,构建Coa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32a(+)/coa,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采用SDS-PAGE法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水平;将重组蛋白纯化后,测定其血浆凝固效价.[结果]扩增出了2 106 bp的Coa基因,其包含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含701个氨基酸的成熟多肽;IPTG诱导后该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为100 ku,目的蛋白产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3%;纯化的重组蛋白含量为0.047 mg/mL,其对兔血浆凝固效价为0.012 mg/mL.[结论]成功地克隆、表达了金黄色葡萄球菌Coa 基因,Coa凝固血浆效价为0.012 mg/mL.【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9)003【总页数】5页(P45-48,53)【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克隆;表达;活性分析【作者】张洪波;杨宏军;葛利江;何洪彬;杨少华;王长法;高运东;仲跻峰【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23奶牛乳腺炎一直是造成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工业巨大经济损失的最重要疾病之一[1]。
PCR技术及其在动物科学领域中的运用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
近年来,PCR技术迅速发展并与其他技术结合衍生出了荧光定RT-PCR、PCR-DGGE,多重PCR等一系列新技术,运用领域也不断拓宽,已被广泛地用于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领域。
本文通过介绍PCR技术及其在动物科学领域中的运用,使读者对PCR技术有初步的了解并对其运用领域有概况性的认识,更是为了今后的科学研究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和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 RT-PCR 探针引物(一)PCR技术简介及其运用概述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全称: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
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DNA、RNA的地方。
聚合酶链式反应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或特异性DNA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技术。
1、PCR技术原理双链DNA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可以变性解链成单链,在D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参与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成同样的两分子挎贝,在实验中发现,DNA在高温时也可以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降低后又可以复性成为双链。
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DNA的变性和复性,并设计引物做启动子,加入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DNA的半保留复制是生物进化和传代的重要途径。
2、PCR工作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0~95℃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60℃,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于70~75℃,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盖他病毒研究进展韦鹏建;冯若飞;马忠仁【摘要】盖他病毒是披盖病毒科甲病毒属成员的一种单链线形RNA病毒,广泛分布于亚洲及澳大利亚北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其原型株为MM2021.病毒对去氧胆酸盐和氯仿等一些有机溶剂及酸敏感,主要侵害马和猪,易感的细胞系有Vero、BHK-21、C6/36、MA-104、Hmlu和RK-13等.目前,关于盖他病毒的研究还较少,很多机理尚未清楚,其危害程度亦不可预知.因此,论文就盖他病毒的特性做了一些简要总结概括,为建立和完善人畜共患病公共卫生体系和早期预警机制提供一些知识贮备.【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0(031)008【总页数】4页(P97-100)【关键词】盖他病毒;人畜共患病;蚊虫媒介【作者】韦鹏建;冯若飞;马忠仁【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30;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30;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6盖他病毒(Getah virus,GETV)是一种RNA病毒,属披盖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属(Alpha virus)成员。
广泛分布于亚洲及澳大利亚北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有盖他病毒流行的报道[1-2]。
最初是由美国陆军医学研究部门于1955年从马来西亚的雪背库蚊(C.gelidus)中分离获得,命名为Getah virus,其原型株为MM2021[3]。
此后,在日本、前苏联的东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从三带吻库蚊,刺忧伊蚊和猪的血液中也分离到了盖他病毒[4]。
自该病毒被发现以来,人们就一直关注它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在欧洲、亚洲、大洋洲一些国家的人、猪、马、牛、山羊、犬、兔、袋鼠、鸡和部分野鸟体内都检测到盖他病毒抗体的存在[5]。
关于加强人兽共患病研究与防控的建议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畜牧分团沈志强人兽共患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命名的。
它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
人兽共患病还称为动物源性疾病,除了源于家畜、家禽和饲养的宠物外,还可源于野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等。
其中由野生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又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种类很多,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多达140余种。
人兽共患病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很多领域都密切相关。
例如,饲养家畜(猪、牛、羊等)可以染患布氏杆菌病,饲养家禽可能染患禽流感,饲养宠物(狗、猫、鸟类等)可能染患狂犬病、弓形虫病、鹦鹉热等。
近年来,由于人们喜欢吃生的肉类食品,加之烧、烤、涮等食用方法,往往食品未熟,且人们的食肉品种也更加丰富,除了猪、牛、羊、鸡、鸭、兔、鱼、虾、蟹等以外,还有狗、蛇、蛙、蝲蛄、螺以及很多野味,如果这些动物感染了某些疾病,其肉食品又没做熟,病原体未被杀死,人食用后就有可能罹患一些疾病。
卫生部调查发现,以华支睾吸虫感染而引起的肝吸虫病为代表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较为严重,估计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达1200多万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将愈加突出。
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在城市有增加的趋势。
这种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六大类:例如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姜片吸虫病;肉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绦囊虫病、弓形虫病;螺源性寄生虫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等,共有30余种。
我国人兽共患病的种类繁多,约130多种。
一些老病种有的长期流行不断,有的又死灰复燃,再度肆虐,新病种又不断增多,对人兽危害极大,对21世纪人兽共患病防制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应注意不断流行、再度肆虐的原有疾病;新出现的和还可能有潜在的新疾病出现等多种情况,作好切实有效的研究和防制。
动物医学进展,2012,33(10):1-5 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祭 瞩研究论文
酞 牛流行热病毒山东流行株G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侯佩莉,杨宏军,王洪梅,刘文浩,何洪彬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为了解牛流行热病毒(BEFV)山东流行株G基因的特点,从临床病料中获得山东流行株牛流 行热病毒的G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参考GenBank中牛流行热病毒的G基因序列,设计并合 成一对特异性扩增G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目的片段,并克隆于pEASY-T3载体上,筛选阳性重组质粒 进行序列测定,用MEGA软件、NJ法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流行毒株G基因与GenBank中其他BEFV 株G基因的核苷酸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大于96 ;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BEFV山东流行株与中 国台湾流行株具有较高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牛流行热病毒;山东流行株;G基因;序列分析
中图分类号:¥852.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38(2012)10-0001—05 /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 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引起的奶牛、黄 牛、水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以3岁~5岁壮年牛最 易感。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呼吸急促、消化道机能 障碍、全身虚弱、役用牛跛行和肢体僵直,可导致奶 牛产奶量降低,乳品质下降,部分怀孕母牛流产 等r1_3l。该病是一种周期性、短暂性的非接触性传染 病,是由蚊、库蠓等带毒的吸血昆虫乘风传播而成为 感染源_4 ]。该病流行与气候因素有相关性,多发生 于高温多雨的月份,传播迅速,流行面广,一般3年 ~5年流行一次。中国台湾曾于1967、1983、1989、 1996、1999、2001、2002、2004年发生过8次牛流行 热大流行,而且疫情暴发间隔渐渐缩短,每次疫情发 病期也逐渐延长,临床表现也较过去严重,对奶牛场 和肉牛场的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6-8J。中国大 陆在1949年前就有本病在部分地区发生流行的记 载,随后在25个省市均多次暴发流行,给养牛业造 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BEF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流行 热病毒属(Ephemerovirus),目前只有一种血清型。 该病毒核酸是一条单股负链、不分节段RNA,基因 组大小为14 900 bp,共编码5个结构蛋白和6个非 结构蛋白_9]。其中囊膜糖蛋白G是最主要的免疫 原性蛋白,能够诱导牛体产生有效的中和抗体,使牛 抵抗强毒的攻击,因此该病的一些诊断及治疗方法 是基于G基因而建立的,如ELISA、RNAi技术 等l_】 ,G蛋白基因也常用于制备基因工程疫苗[】 。 本研究采用RT—PCR的方法从病料中对山东流行 株G基因编码区进行了克隆及测序,最大限度地保 证了获得序列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将本流行毒株G 基因编码区与国内外参考毒株G基因编码区进行 序列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初步阐明该流行毒株的 基本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在系统发生树中所处的位 置,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病料采集 从山东某奶牛场临床表现有急 性发热、呼吸道和消化道机能障碍等症状的疑似牛 流行热病例中,选4头高热期病牛,分别采其血液样 本。 1.1.2 菌种与栽体E.coli DH 5 由山东省农科 院奶牛研究中心实验室保存;pEASY-T3 vector购 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公司。 1.1.3 主要试剂 Mini BEST Viral RNA/DNA Extraction Kit.TaKaRa pime Script M RT—PCR Kit,LA Taq酶,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产品;
收稿日期:2012-05—05 基金项目: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专项经费(何洪彬);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经费(何洪彬);山东省科技攻关 项目(2009GG20002032);济南市高校院所自主创新计划(201004027);转基因重大专项(2011ZX08007—002、 2O11ZX08008—004) 作者简介:侯佩莉(1985一),女,山东费县人,硕士,主要从事奶牛疾病的防控。*通讯作者 2 动物医学进展2012年第33卷第1O期(总第232期)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 1.2 方法 1.2.1 BEFV G基因的扩增 根据GenBank上发 表的牛流行热病毒G基因编码区设计一对引物,由 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上游引物:ATG TTC AAG GTC CTC ATA ATT AC;下游引物:TTA ATG ATC AAA GAA CCT ATC ATC AC。 取200 L临床高热期血液样本作为病毒RNA 提取样品,按MiniBEST Viral RNA/DNA Extrac— tion Kit说明书进行操作。按照TaKaRa pime— ScriptTM RT—PCR Kit说明书进行RT—PCR反应。 1.2.2病毒G基因的克隆与鉴定以上述反转录产 物cDNA为模板,以合成的G编码区特异性引物扩增 G基因编码区。PCR反应体系为:I A Taq 1 l上I ,1O ×buffer 5 L,上游引物1 uL(2O tzmo1),下游引物 1 L(2O/amo1),DNA模板4 I ,dNTP6 L(2.5 mmol/L),无菌双蒸水32 L,总体积为5O L。反应 条件为:94℃4 min;94℃30 S,52。C 50 S,72 oC 2 min, 31个循环;72℃10 min。PCR结束后,扩增的特异性 片段经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用AXYGEN Gel Extraction Kit回收纯化后,将扩增的片段与 pEASY—T3载体连接,转化感受态细胞DH5a,涂布 LB/Amp /IPTG/X-gal平板,蓝白斑筛选后提取重组 质粒DNA。经PCR、.N0 / 0RI双酶切鉴定,挑菌落 PCR鉴定,得到含目的片段的阳性重组质粒用于测序 分析。 1.2.3 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将阳性克隆送上海 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测定结果与 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牛流行热病毒基因进行 同源性分析,用DNA Star软件获得片段对核苷酸 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进行比较。用ClustalX 1.8 和MEGA 4.0等软件进行进化树分析。 2 结果 2.1牛流行热病毒G基因的扩增、克隆与鉴定 从采集样本的抗凝血中分别提取病毒RNA,经 RT-PCR,用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经10 g/L琼脂糖 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发病牛血液样本病 毒cDNA经特异引物扩增均可获得预期1 872 bp 大小的片段(图1)。将PCR产物送测序公司进行 序列测定分析表明,不同发病牛血液样本扩增获得 的片段相同。为了获得完整的BEFV的G基因核 苷酸序列,将PCR产物连接pEASY—T3,阳性重组 质粒经Noc工和Sal I双酶切鉴定,可见目的条带 (图2)。经过序列测定分析,获得BEFV的G基因
核苷酸序列,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 BEFV的同源性与中国台湾株1996/TW/TN1 gly— coprotein G的相似度为97 。
000 000 000 500
000 750
500
250 lOO
M.DNA标准DL 5 000;1~4.不同病牛样本扩增的目的片段 M.DNA Marker DI 5 000:1-4.PCR fragment of different samples 图1 BEFV G基因克隆PCR结果 Fig.1 Electrophoresis of PCR products of BEFV G gene
500bp 250bp 100bp
M.DNA标准DI 5 000;1~2.重组质粒pEASY—T3 G Noc I和 Sal I双酶切鉴定 M.DNA Marker DI 5 000;1 2.Enzyme digestion of recombinant plasmid pEASY—T3一G with Noc I and Sal I 图2 pEASY—T3一G双酶切鉴定 Fig.2 Identification of pEASY T3 G by double enzyme digestion 2.2 牛流行热病毒G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G蛋白基因编码区全长约1 872 bp,该基因编 码含623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81 ku的糖蛋白。 应用DNAStar6.0生物软件对预测的G氨基酸序 列进行分析(图3),结果柔韧性区分布相对较均匀, 提示该蛋白肽段柔韧性较大,形成抗原表位的可能 性较大,容易与抗体进行嵌合。在该基因N端是典 型的真核膜蛋白信号肽序列区,包括N末端负电荷 区和与肽酶切位点相近的多极化区域。 2.3 流行毒株G基因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 将扩增的G蛋白基因命名为201卜Shandong, 利用DNA Star对其与GenBank中公布的部分流行 毒株的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侯佩莉等:午流行热病毒山东流行株G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 表明,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8 ~99.8 ,氨基 酸的同源性为96.3 ~100 ,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应用MEGA5.1软件(Neighbor—joining)方法, 根据流行毒株G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GenBank中
A A B
4.5 0 .4.5
T T C
登录的欧美、亚洲主要流行毒株G基因的核苷酸序 列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图4)。进化树显示2011/ Shandong流行株G基因与中国台湾流行株的亲缘 关系较近。
5O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Alpha,Regions-Gamier-Robson
 ̄Alpha,Regions-Chou-Fasman .Beta,R_egions-Gamier-Robson *Beta,Regions-Chou-Fasman OTUII ̄Regi伽 G锄i髓_R0b Turn,Regions-Chou-F&qman
 ̄Alpha,AmphipatbicRegions-Eisenberg -Beta,Amp ̄pathic 酒0ns-Ei鲫 erg -He ̄ble Regions-Karplus-Schulz
nSurfaceProbabilityPlot-Emlni 图3 BEFV山东流行株G基因分析 Fig.3 The G gene sequence analysis of BEFV in Shandong 3讨论 牛流行热是一种由节肢动物为媒介所引起的病 毒性疾病,本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牛 流行热疫情仍在世界各地持续暴发,间歇期渐渐缩 短,每次疫情的发病期逐渐延长,临床症状也较过去 严重,其危害越来越大[1 。然而,对牛流热及其病 原的基础性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建立起可用于生产 实践的标准化诊断技术,无法做到牛流行热的早期 发现、实时监测及其流行病学调查等。BEFV宿主 范围不断趋于扩大,临床上也在山羊、绵羊及鹿检测 到本病的抗体,并且在鹿有类似牛流行热的临床病 例。在抗体检测方面,非洲也曾在水牛、大羚羊、非 洲羚羊及南非大羚羊检测出本病毒的抗体[¨]。 牛流行热病毒山东流行株G基因序列分析结 果表明,G蛋白保守性很高,通过比较BEFV山东 流行株G基因和NCBI/GenBank中的其他数据,核 苷酸序列和预测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O 。 将山东流行毒株G基因编码区与国内外参考毒株 G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