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63.51 KB
- 文档页数:16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在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古代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曲、文言小说、辞章等文学形式。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天子委任贵族文人担任官职,这些贵族文人被要求以文章来表达对政治、礼仪和历史的理解。
这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进入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充满了各种战争和战略的思考。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学家开始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哲理思想的方式创作诗歌。
贾谊的《过秦论》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文章之一,该文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统一中国后,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此时期间,古文运动兴起,文人们开始追求简约明晰的文风。
这种文体的代表作品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以其严谨的史事记载和优美的文学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创作和发展达到了顶峰。
前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和“辞章”等重要的文学形式,这些文学形式的诞生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武帝时期,文人们开始以自己的创作内容代替贵族诗歌,这标志着文学的大众化。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唐朝的文人多才多艺,涌现出了众多的才子佳人和作品。
唐代的诗歌风靡一时,成为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杜甫、李白、王维等文人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
二、时代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点是多样而又充满变化的。
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特点。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史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元谋人、蓝田人、周口店人;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禹奴隶社会夏启——桀↓商成汤——纣↓西周武王姬发(都镐京)——幽王(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攻入镐京,西周瓦解东周平王东迁洛阳↓ ↓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进入封建时代1、先秦生产力的发展石器————青铜器————铁器——牛耕天子——卿、诸侯——大夫(家臣)——士——庶民——奴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先秦的文化“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二、文学的发展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甲骨文、甲骨卜辞,刘鹗《铁云藏龟》、卦爻辞巫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发展进入黄金期,原因:A、政治的需要。
B、文化的解放和普及的结果。
C、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国初期的《论语》、战国中期的《孟子》,战国晚期的《荀子》(儒家),还有《墨子》、《庄子》、《韩非子》等,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文学的起源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说、巫术说、劳动说二、上古歌谣《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弹歌》、《伊耆氏蜡辞》、《候人歌》、《葛天氏之乐》2、祭祀歌谣。
○1祈祷式。
○2咒语式(先民的反抗、征服):《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3、图腾歌谣。
(在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燕燕往飞》:“燕燕往飞。
”4、婚恋歌谣。
《候人歌》:“候人兮猗。
”《侯人歌》是中国古代最为古老的情歌5、战争歌谣。
《周易〃中孚〃六二》:“得敌。
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三、神话1、神话产生的原因(万物有灵)2、神话的保存、分类和基本内容:(《山海经》、《淮南子》)A、开辟神话。
古韵三十二部记忆口诀介绍古韵三十二部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作品,包括诗、词、曲、赋等各种文学形式。
为了更好地记忆这三十二部作品,我们可以使用口诀的方式来帮助记忆。
本文将介绍古韵三十二部的记忆口诀,并深入探讨其中的每一部作品。
口诀古韵三十二部,字字可长记。
四书五经经典,文辞让人佩服。
史记记古事,汉魏六朝声。
南北传奇趣,小说艺术成。
全唐诗五百,诗词动人心。
元曲剧张扬,文学铿锵硬。
骆公篇正直,红楼梦深奥。
政治军事纪实话,古篇珍贵看。
戏曲盛世迎,热闹人民爱。
励志鸿篇宏,驰名天下传。
四书五经经典四书1.《大学》:中庸之道,立身修养之书。
2.《中庸》:人与道合一,达到完美境界的书。
3.《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4.《孟子》:孟子的言论集,强调人性本善。
五经1.《诗经》:古代诗歌的集合,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音乐和文学。
2.《尚书》: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3.《礼记》: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和仪式的书籍。
4.《周易》:古代哲学经典,通过卜筮和卦象解释人生。
5.《春秋》:鲁国史官记录的年代和事件的重要历史书籍。
史记记古事《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被分为十二个本纪和三十个列传,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其中《本纪》为官吏的传记,而《列传》则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事迹的记载。
《史记》内容宏大、翔实,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南北传奇趣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由东晋的分裂引起。
在这个时期,南朝和北朝分别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传奇,后来发展成为元曲和戏曲的重要来源。
南朝的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等,这些作品含有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南朝文人的风采和情感世界。
北朝的代表作品有《乌栖曲》、《高唐赋》等,这些作品注重形式,以雄壮庄严的气势和描绘北方风土人情为特点。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上古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以口头传承为主,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原始宗教色彩。
代表作品如《诗经》中的《大雅》、《小雅》等。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主要形式为四言,内容多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
同时,屈原等人也创作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汉代:汉乐府民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汉乐府民歌以五言为主,形式自由,语言朴素,表达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
4.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以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为代表,风格清新自然,或雄浑豪放。
代表诗人有陶渊明、谢灵运等。
5.唐代: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水平。
唐诗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诗人辈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6.宋代:宋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宋词以长短句为主,风格清新婉约,抒发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7.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以戏曲和民歌为代表,形式自由多样,语言通俗易懂,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
代表作品如元曲《西厢记》、《牡丹亭》等。
以上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大致脉络,各个时期的诗歌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1)文学考研重点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一、基本知识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李煜网络课程李煜一、词的起源与发展1、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
2、词,衰于元明,而又复兴于清。
二、五代十国1、黄巢起义●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战略家。
●中和元年“冲天大将军”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纵兵“洗城”,败亡齐鲁,以人肉为粮糗,数百巨锤,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
无论男女老幼,悉数纳入巨舂,称之为“捣磨寨”。
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啖食数十万人。
2、朱温建梁●中和四年(公元884 年),李克用率兵五万,,连败齐军于太康、汴河、王满渡。
黄巢只好转战山东。
同年三月,李煜网络课程朱温大败黄巢于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黄巢的手下等投降朱温;而黄巢残部向东北逃亡,又遇李克用于封丘(今河南封丘)……黄巢死于泰山。
●叛徒朱全忠,反大齐反唐;建立后梁,开始五代十国的乱世;●为防士卒逃亡,朱全忠命军士纹面以记军号;生性残暴,众叛亲离被儿子杀于宫中。
3、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 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 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
三、南唐三主1、先主夺位,励精图治,勤俭治国,烈祖李昪(bian);2、金龙入梦,李璟登基,中主好文;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
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
李璟好读书,多才艺。
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
好书法,办学校,文人荟萃金陵;李煜网络课程3、醉心文艺,翩翩公子;●李璟第六子李从嘉,深受父亲文艺熏陶,天赋极佳,自小锦衣玉食,潇洒无忧;●李璟太子李弘冀,战功显赫,心生忌讳欲害从嘉;从嘉避祸深宫,号“钟隐”以文为乐;●中主怒斥太子,弘冀忧心帝位杀皇叔,因果报应暴病归天;●从嘉更名李煜,“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四、李煜1、李煜的介绍:●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 年-975 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5)唐代时期:诗(6)宋代时期:词(7)元代时期:曲(8)明清时期:小说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靡不有初,鲜克有初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
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
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
歌颂新中国的诗句加解析《沁园春·雪》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衍生注释:1.“北国”:指我国北方。
2.“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3.“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5.“须晴日”:等到天晴的时候。
须,等到。
6.“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二、赏析:这首词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评价,最后得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结论,抒发了作者对当代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三、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的诗词往往反映他的革命理想和伟大情怀,他的诗词风格雄浑大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
当我朗诵到《沁园春·雪》中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我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
就像毛主席当年站在这片壮丽山河前一样,我也感受到了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我想,在新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风流人物”,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这诗句就像一盏明灯,激励着我不断向前。
《七律·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练习案时间1、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2、《》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是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
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三部分。
其表现手法是、、。
在句式上以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的现象比较普遍。
3、《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
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4、屈原是《楚辞》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深远的。
主要作品有《》、《》、《》等。
其中,《》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
5、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中。
汉乐府,句式多样,以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
6、《》被勰誉之为“”(《文心雕龙·明诗》),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
7、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三”和“建安七子”。
“三”是、、。
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反映社会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8、人们把建安诗歌那种建筑在基础上的的风貌,称之为“”,或者称之为“”。
9、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在《诗品》中誉之为“”。
10、阮籍的五言诗《》大多采用的手法,写得隐晦曲折,意旨深远,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势。
11、西晋的《咏史》诗八首,名为“咏史”实为“”,把历史现象和个人遭际融为一体,批判当时的门阀制度,倾吐寒士的不平,辞情慷慨,风格。
12、渊明的诗歌按容可以分成和。
是他的独创,代表作有《》《》等,后人称之为“隐逸诗人”或“”;他的诗围绕着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代表作有《》《杂诗》《》等。
他的诗出语平淡,不事雕琢,风格清新,意境醇美,是、、的统一。
古代文化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战略古代文化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思想。
在历史长河中,古代文化曾经是我们的文化主流,它对我们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那么,历史上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战略是如何推动古代文化的发展的呢?1. 文化政策的制定古代政府实行的文化政策,是对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流通等方面的管理和制度安排。
文化政策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古代的文化政策中,太学、进士制度等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在秦朝,秦始皇就曾经实行过焚书坑儒的政策,这个行为对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汉朝,为了推动文化的发展,汉武帝设立了太学,并下令编纂《五经正义》。
太学负责今天的教育和科研,它对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文化战略的制定文化战略是指利用文化手段达到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的一种手段。
在古代,各个国家也有着自己的文化战略。
北魏时期,由于南北之分,文化上也出现了南北差异。
这时,北魏政府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制定了“摹拟南味”的文化战略,其目的是以南方的文化来满足南方人的需求,从而达到容纳南方文化,逐步消弭南北文化争端的目的。
在唐朝,文化战略主要是对内向中原文化的扩张和对外向周边国家推广唐文化。
其中对内主要是推广唐朝文艺,宣扬唐朝文化。
对外则是通过解放区般的制度,逐渐将周边国家纳入唐朝的统治之下。
3. 古代文化在现代的应用在现代的文化建设中,吸纳古代文化的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文化中的诗歌、散文、戏曲等艺术都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和价值。
现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越来越注重取材古代文化,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文化的创作之中。
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经典作品的内涵和魅力永恒不变。
在今天,人们应该更积极地面对古代文化,并在现代的创作、传承中积极探索,发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创造更加精彩的文化成果。
综上,文化政策和文化战略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正视古代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
中国古典诗词(曲)100首排行榜《水调歌头·述怀》(大江来何处)——霍文渊大江来何处,西望五国城,唯见滔滔黄水,斜映夕阳红。
叹此行歌未断,谁念王孙落魄,流浪羁江城。
年华从容逝,洒泪恨何穷!追旅思,忆旅迹,空涕零。
万卷诗书事边,断送一世名。
恨无冲天之翼,南上玉霄金殿,慷慨啸长风,千古荤堂事,都在梦想中。
01.《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文曲星下凡”之称,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傳世。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
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李白此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此诗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得不到历代主流意识的推荐,但在广大群众中影响是非同凡响的。
此诗如银河从天而落,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纵横捭阖。
有诗以来,无此“惊天地、泣鬼神”之作,难怪后世评论家常常惊叹其海雨天风般的气势,称其“变幻神奇”,“空前绝后”,“太白所以为仙才也!”故此诗居本排行榜之首,为压卷之作。
】0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广博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就以其独特的特点、深刻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在世界上广受好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他涉及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也意味着着中国现代与未来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开始相互竞争。
其中,儒家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伦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了“仁”、“义”、“礼”、“智”等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追求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1.2 汉唐时期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在汉唐时期,中国文化无论是在社会制度、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佛教、道教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
在这个时期中,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形式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和创新。
1.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文化创新与传统融合开始成为了一个主要特点。
在文化创新方面,可展现于例如李时中、汤显祖、张岱等诗人和文化艺术家。
在文化传统方面,中华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在此阶段有效地保持了持续性,且不失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瑰宝。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文化重视度的提升与文化万物互通互联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基础上创新,对于实现国家文化的持续发展,具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2.1 文化教育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培养新一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同样具备重要意义。
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教育综论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颜佳琪(沈阳市第三十三中学 沈阳 110032)关键词:蒙学教材 发展 特点 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
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 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
汉代,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杨雄续写《仓颉》,取名《训纂篇》;贾鲂作《滂喜篇》;蔡邕作《劝学篇》等。
其中,以《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蒙学教材出现,如: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这些杂字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其中,流传最久远而广泛者首推《千字文》。
唐代的蒙学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编写,当时仍在使用的,如《急就篇》、《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另一类是当时新编写的:有抄写名言谚语,向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教育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供学童识字和学习历史知识的《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以《杂抄》和《俗务要名林》为代表;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其特点是:所有的字都是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
第二阶段,宋至清中叶。
这一时期,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写的方向发展,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注意伦理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常识知识,识字教材更加适合汉字的特点,多数蒙学教材采用韵语体裁和对偶句式,内容上更加注意适应儿童的特点和兴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1。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2.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具体介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楚辞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奠基人: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
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秦朝: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
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汉代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乐府、歌行、律诗、绝句,各体齐备;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辅传扬;边塞派、山水田园诗派,各呈异彩。
最高成就:李白、杜甫李白(诗仙)兼采“屈、庄”之精华,融会“儒、仙侠”之精神,进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风。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这一切都在其诗作中得以体现。
杜甫(诗圣)凭借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以诗歌的形式,真实的记录了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极衰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
“穷年忧黎元”是其主体创作精神,也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风格。
晚唐:社会的衰落使唐诗如夕阳残照。
宋代:“词”的产生:晚唐五代时,词已成为与“诗”并行的新诗体。
温庭筠、韦庄的词都有所成就。
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在艺术上造诣颇高,降宋以后的作品,脱去了游乐淫靡的宫廷生活气息,国破家亡的感慨和个人悲惨遭遇之隐痛充盈其间。
宋词:宋词两大流派:婉约、豪放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元代:元曲的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张养浩、张可久等。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一)先秦时期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
《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
《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雅》、《颂》中的诗歌,对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楚辞》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楚辞》中收集的先秦作品出自屈原和宋玉两位诗人。
诗人之作,由于其个人的天赋才能、高度的文化素养以及对艺术遗产的继承,一般说来比起民间朴素的歌唱,在思想上更为丰富,在情感上更为细腻,在艺术上更为精致。
屈原、宋玉的作品,“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特别是屈原,取熔经意,自铸伟词,其作品规模宏大、风格瑰奇,是融合南北文化积极成果的产物。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
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
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
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一带民间的祭神歌曲。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
《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
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但骚体诗已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诗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二)两汉时期汉代诗歌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1. 汉乐府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之用。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