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摘录)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在皮亚杰的影响下,科尔伯格通过实验创造性得出:“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仅仅是社会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

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两难讨论法

“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也就是说,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决定其道德行为的最根本因素,而道德判断的水平又取决于儿童的道德认知。

由此看来,传统学校德育之所以失败,不是学校没有努力去影响儿童的品格,而是因为传统的道德教育仅仅依赖于说教、榜样、惩罚或奖励来对良好道德进行训练,未能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认知水力的发展,这种德育,最终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儿童拒绝接受低于他们已有认知水平的信息,也不能理解高于他们两个阶段的信息。“成人的道德说理只有在高于儿童现有水平一个阶段时,才能被同化到儿童的思维中去。”因此,科尔伯格主张用教育,特别是道德两难故事策略,促使儿童道德认知在多阶段的互相碰撞中稳步发展。

所谓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它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两难讨论对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两难法与传统教育有很大区别:它不是在学生面前强调成人的“正确答案”,也没有传授学生现有水平还无法理解的高层次道德伦理,而是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考和认知冲突,给他们提供学习道德推理的机会,提供高于他们已有道德水平的下一个阶段的思维模式。由于道德发展是连续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由此看来,通过有效的道德两难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学生认识和吸收高层次的道德推理,从而推进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但科尔伯格的道难两难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解决道德两难问题,而在于界定学生处于哪一个水平和阶段,从而帮助他们提高道德认知,学会高一层的道德推理。

那么,学习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有哪些启示?

第一, 善于制造冲突。

语文教学上,我曾经提出过一个结论,没有对比就没有文学。文学往往靠对比,靠矛盾冲突来构造文章的张力,来推动作品的发展,揭示人物内在的心灵和外在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和激化,作品不断深入和发展。如何寻找一个有效问题,这个问题要能引起冲突,这个冲突不仅是学生之间认知上的冲突,还是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的被打碎,失去平衡,再在新认知的基础上重新建构。

第二,分步推进讨论。

老师的答案并不重要。关键先要界定学生当前处于认知阶段和水平。再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水平的研讨中,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最后,使得学生同化和吸收高一阶段的认知,提高自己的判断水平,优化自己的思维素质,促进自己的逻辑发展。

第三,持续挑战智力。

道德两难问题之所以如此成功的挽留住学生目光,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于几个方面。

首先是问题的选择,无论是假设的、真实的,还是实际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直面自己内心的,能够在多角度、多侧面、多向度上展开的,能够在讨论和交流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和才华的。

其次是老师的提问,都是可操控的,可持续性的,可深发的,可挖掘的,可永恒探究的,可随着人的成长永远能够生成的问题,指向人的伦理和终极关怀的,因而必然是与精神生命有关的。

最后是学生的探究,势必是多层面的,不断推进的,碰撞的,火花四射的,能够让学生时时在紧张的刺激中,保持智力兴奋的状态。这种积极的智力兴奋的状态,常常会有超常的想法,而一旦很多超常的想法产生,火星撞地球,又必然给学生带来新鲜和刺激,甚至一个个高峰体验。

第四,关注精神生命。

道德两难问题本来就指向心灵,道德两难中的各种提问方法,就像苏格拉底追问法一样,杜绝学生的回避,不断变换对象,附加新的信息和条件,一步步把学生引向真实的内心和情境,让他们在痛苦和生命体验中获得认识和真知。

一切和生活和生命无关的,一切没有触动灵魂的教育,都是苍白的,浅白的,不值一提的。只有那些在精神的最底层,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产生共鸣的东西,才会给我们的枯燥的生命带来巨大的震撼和警醒,而我们势必会在这种震撼和警醒中获得赞助和启迪,并且心甘情愿。

于漪老师在长三角论坛上大声疾呼。语文教育现在最为欠缺的就是“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传统的价值体系“接近崩溃”,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应该尽快成立专门学科,即“学科德育”。而且,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让学生具备国家民族意识,一种对国家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的意识。然后就是生命意识与公民人格的培养。于老师的这些忧患和思考,我们都可以借助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