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29.98 KB
- 文档页数:7
湿地科学8卷satTM影像和2005年1月7日的SPOT5影像作为数据源,这些遥感数据来自福建省地质遥感中心。
另外,还利用了研究区1:1万地形图、1:5万地形图和1:5万DEM数据。
对Landsat—TM影像的5波段、4波段和3波段进行真彩色影像合成,参照1:5万地形图,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将其转换到高斯一克吕格投影(54北京坐标系);采用卫星轨道模型以及1:1万地形图和1:5万DEM数据对SPOT5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结合野外考察资料,建立研究区解译标志。
应用图像处理软件ERDASImagine8.7,采用人机交互的监督分类方法进行解译,并通过野外验证对其精度进行评价,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研究区湿地变化的信息,生成相关专题图。
2.2湿地景观分类将琅岐岛湿地景观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景观。
其中,自然湿地分为滩涂、河漫滩和河流;人工湿地分为灌溉水田、养殖水面和水库坑塘。
2.3方法采用斑块数、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
12,13],分析研究区湿地景观斑块特征;采用分离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
12’14’15j,分析湿地景观破碎状况;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12,15],分析景观多样性特征;通过各景观要素转移概率研究湿地景观要素的变化方向及稳定性L5]。
3结果与分析3.1湿地景观变化3个时期琅岐岛湿地的景观分布如图1所示。
琅岐岛湿地面积在2005年最大,为4056.12hm2;湿地面积在1997年最小,为2665.71hm2(表1)。
3个时期中,1989年,湿地斑块数最少,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面积都最大;1997年,湿地景观斑块数最多,斑块密度最大,破碎度指数最大,平均斑块面积最小。
这说明1989年研究区湿地景观相对完整,1997年,湿地景观相对破碎,反映了当时人类活动对湿地的扰动较大。
由表2可知,3个时期灌溉水田的面积都大于其他景观类型的面积,滩涂和养殖水面的面积次之,水库坑塘、河流的景观面积比例较小,灌溉水田、滩涂和养殖水面是琅岐岛湿地的主要景观。
辽宁省凌河口湿地景观破碎化分析摘要:凌河口湿地是省级保护区,作为辽河三角洲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我国河口湿地的典型区域,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滨海湿地之一。
利用凌河口湿地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的卫星遥感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对卫片进行了解译,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景观斑块密度、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等主要景观破碎化指数,定量的分析了凌河口湿地的景观破碎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9年,多样性指数、景观斑块密度、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2005年出现高峰,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急剧增加,各类型所占的比例差异减小,造成湿地景观的急剧变化。
但到了2009年,各个指数开始回落,由此分析得出,这个时期的景观多样性在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趋于缓和,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好于2005年。
关键词:凌河口湿地景观破碎化景观指数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pattern fragmentation)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1]。
在景观生态学上,可以借助GIS软件获取数据,并对这些指数进行计算,还可以应用Excel,Visual Foxpro等进行分析和统计。
采用RS和GIS 技术,对凌河口湿地两个时期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为科学利用湿地资源,协调研究区经济发展和建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破碎化会改变生态系统中一系列的重要关系,严重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凌河口湿地是省级保护区,作为辽河三角洲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我国河口湿地的典型区域,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滨海湿地之一。
研究凌河口湿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利于景观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及为湿地管理和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近年来,人类活动在各个层次上给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的影响,景观破碎化生生境破坏是物种灭绝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
基于微地形的南方沟-塘湿地系统景观异质性研究——以风岭流域为例皋鹏飞;李玉凤;刘红玉;季香;孙一鸣;李玉玲【摘要】本文以Quickbird遥感影像和DEM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仪征市风岭流域的地形、沟-塘湿地系统网络结构及其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以微地形为主要特征,但在平均坡度、平均坡面曲率、平均高程变异系数上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据此划分的3个地形特征区域A、B、C的地形复杂度依次降低.②不同地形特征区域内水塘与沟渠的景观结构特征存在着差异.3个地形特征区域的水塘在单位面积水塘面积指标上差异不显著,在单位面积水塘库容、密度、聚合度、聚集度指标上差异显著,总体地形特征越简单的区域,其水塘结构特征越复杂;3个地形特征区域的沟渠在环度、连通度指标上差异不显著,在单位面积沟渠数、单位面积沟渠节点数、密度和线点率指标上差异显著,总体地形特征越复杂的区域,其沟渠结构特征越复杂.③不同地形特征区域内沟-塘湿地系统景观结构特征存在着差异.3个地形特征区域沟-塘湿地系统在连接率指标上差异不显著,在线面率、可达性总成本指标上差异显著,总体地形特征越复杂的区域,其结构特征越复杂.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的地形、沟-塘湿地系统景观结构及其异质性,能够更好地优化设计不同地形特征区域的沟-塘湿地系统,合理分配水资源.【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9)002【总页数】8页(P112-119)【关键词】微地形特征;沟-塘湿地系统;网络结构;风岭流域【作者】皋鹏飞;李玉凤;刘红玉;季香;孙一鸣;李玉玲【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51南方沟-塘湿地系统是指多而小的水塘通过水沟相连形成的湿地系统,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湿地,是我国存在3 000多年的典型农业小水利工程,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1-2].沟-塘湿地系统作为农村景观组分,能够显著地降低径流速度、贮存降水及暴雨径流,其所蓄积的水资源在灌溉期回归农田,得以循环利用.因此,沟-塘湿地系统能够有效地拦截、去除农业景观输出的营养物质,改善流域水环境,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3-5].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沟-塘湿地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对于沟-塘湿地系统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将水塘或者沟渠作为离散的个体去研究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且主要集中在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去除效应[6]、对水文格局的影响[7]、对景观造成的破碎化上[8],而缺少在景观尺度上,将水塘和沟渠的连通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开展微地形特征与沟-塘湿地系统景观结构的研究.风岭流域由于农业灌溉的需要,区域内沟-塘湿地系统很发达,沟渠和水塘形成了整个流域内的沟-塘景观网络系统.而研究区内的沟-塘湿地系统子流域之间由于不同的微地形特征,使得沟-塘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为本文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区域.本文通过分析微地形特征来刻画沟-塘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沟-塘湿地系统水资源利用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对于湿地的研究、农业的开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宝邵伯湖位于江苏省中部,总面积876.76 km2,是江苏省第三大湖,淮水入江的主要通道,年平均水深1.46 m.研究区风岭流域位于江苏省仪征市(见图1),在高宝邵伯湖的西南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流域,流域高程变化范围为20 m~50 m,流域面积为17.31 km2.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湿地以及耕地.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降雨丰沛,年降水量1 042.5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9.20%.土壤类型以黄褐土和水稻土为主[9-10].该区为典型的一年两季的耕作模式,6月-10月为水稻种植期,11月到次年5月为冬小麦种植期.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为了区域内抗旱、防洪排涝,改良低洼易涝的盐碱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因此在风岭流域区域内分布了大规模的沟-塘湿地系统.2.1 区域地形特征信息提取沟-塘湿地系统是典型的半人工湿地系统,区域水循环的作用使得该系统具有可持续性.作为半人工的可持续系统,其在建设和变迁过程中与该区的微地形特征密不可分.因此,揭示研究区的微地形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是揭示沟-塘湿地系统的基础.由于沟-塘湿地系统在降雨汇流的过程中是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因此在地形特征分析的过程中也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小流域的划分主要是根据风岭流域水文运移路径(出水口位置、水流方向)确定子流域的边界[11-13].具体过程是在确保流域沟-塘湿地系统的完整和连续的情况下,以DEM为基础,利用ArcGIS10.2的水文分析模块,得到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河网的分布等水文因子,根据实际的地形,经过大量的实验对比,当阈值为1 500时,河网的分布与实际的河网最为接近,因此确定以最佳阈值1 500划分出35个子流域.地形指标(terrain parameters)是指用以描述地表形态,并能在DEM表面的各点直接或间接计算的参数或指标.地形指标将复杂的地表形态特征和水文特征量化地描述,为地表分析和模拟提供了依据[14-17].在地形指标中,平均坡度、平均坡面曲率以及平均高程变异系数均能够较好地反映出风岭流域地形起伏程度等微地形的特征,对景观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平均坡度、平均坡面曲率以及平均高程变异系数3个指标.坡度指标可以对流域的地形梯度特征进行量化.坡度表示了地表面在该点的倾斜程度,是决定降雨空间再分配和地表水流流向的重要地形因子[18-19],其单位为:度.坡面曲率指地面上的某点的地表坡度变化率,它是影响垂直方向坡形变化的主要因子,对区域地形有很好的指示意义[20-21],其单位为:度.平均高程变异系数是反映分析区域内地表单元格网各顶点高程变化的指标,反映地面的地形起伏程度[22-23].35个子流域的平均坡度和平均坡面曲率的计算均通过Spatial Analyst工具下的表面分析,输入DEM,高程系数取0.001而得.平均高程变异系数的计算可以通过DEM提取出格网单元顶点的标准差与平均高程,它们的比值就是高程变异系数.为了便于研究,更加清晰地看出流域的微地形特征差异,在提取出的地形指标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系统聚类的方法对35个子流域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个地形特征差异显著的特征区域.2.2 沟-塘湿地系统信息提取本文数据源来自Quickbird遥感影像,其分辨率为0.61 m.利用ArcGIS10.2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人工解译,其空间地理坐标系统采用WGS-1984.由于田间沟渠较为复杂,因此在人工解译过程中,配合反复野外校验得到研究区沟-塘湿地系统数据库,其沟-塘数据解译精度达到90%以上.用于刻画研究区地形的数据主要是购自江苏省测绘局的DEM数据,其精度为5 m×5 m.2.3 沟-塘湿地系统结构指标选择与计算2.3.1 水塘结构特征指标选取水塘斑块在流域内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连接沟渠网络结构的纽带.为了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本文选取了合适的景观指数来进行描述:单位面积水塘面积(AE)、单位面积水塘库容(V)、密度(PD)、聚合度(AI)、聚集度(COS).单位面积水塘面积(AE)是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塘斑块的面积之和,不同特征区域单位面积上具有不同的水塘面积,其所服务的沟渠结构具有差异性,其单位为:km2,其值的变化范围为AE>0.单位面积水塘库容(V)是衡量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塘的存水量的指标,单位为:108m3,通过3D Analyst分析模块下的表面体积功能提取水塘的库容[24-25].密度(PD)是景观结构分析的基本指数,水塘的密度用单位面积上的水塘总面积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PD=TN/TA,其中,TN为水塘的总个数,TA为区域总面积,单位:个/km2.聚合度(AI)描述的是景观中水塘之间的自然衔接程度,其值越大,表明斑块之间的相邻衔接程度越高,范围:0<AI≤100.聚集度(COS)是用来衡量水塘斑块类型的结合程度,代表相应的斑块类型的自然连通性,该值随斑块类型结合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取值范围:0≤COS<100.水塘聚合度和聚集度的结果均通过Fragstats 3.3软件计算而得.2.3.2 沟渠结构特征指标选取沟渠结构特征用单位面积沟渠数(L)、单位面积沟渠节点数(V)、密度(QD)、环度(A)、连通度(C)和线点率(B)来表示.单位面积沟渠数(L)是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所有沟渠条数的总和,不同特征区域单位面积上具有不同的沟渠条数,其单位为:条/km2.单位面积沟渠节点数(V)是沟渠与沟渠之间的交点,单位:个/km2.密度指数是用单位面积上的沟渠总长度来表示,单位:km/km2,计算公式为:QD=S/A,其中,S为沟渠总长度,A为流域面积.环度(A)是用来反映沟渠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的指标[26],其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L-V+1)/(2V-5),其中,L为连接沟渠数,V为节点数,A值的变化范围为0~1.当A=0时,表示沟渠网络无环路;当A= 1时,表示沟渠网络具有最大可能的环路数.连通度(C)是用来描述网络中所有节点被连接的程度,即一个网络中连接沟渠数与最大可能连接沟渠数之比,常用C指数测度:C=L/3(V-2),C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C为0时,表示没有节点相连,网络连通性最低;C为1时,表示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网络连接度最高.线点率(B)是指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平均连接数,计算公式为:B=L/V,B指数的数值范围为0~3.B=0,表示无网络存在;B值增大,表示网络内每一节点的平均沟渠连接数增加,网络复杂性增强[27].2.3.3 沟-塘湿地系统结构特征指标选取水塘与水塘之间通过沟渠连接成为一个网络,为了反映沟-塘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选取连接率(CT)、线面率(F)、可达性总成本(AC)作为沟-塘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连接率(CT)是沟-塘湿地系统中能够连接沟渠的水塘数目和所有水塘数目的比值,能够反映系统中沟渠和水塘之间的连接程度,其计算公式为:CT=N/TN,其中,N为连接沟渠的水塘数目,TN为总的水塘数目.线面率(F)是指沟-塘湿地系统中的水塘平均连接的沟渠数目,能够反映系统中沟-塘湿地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水塘的有效使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B=M/N,其中,M为连接水塘的沟渠数目,N为连接沟渠的水塘数目.可达性总成本(AC)是指沟-塘湿地系统中水资源从一个水塘到达另一个水塘的通畅程度,通过水塘之间的沟渠网络节点作为路径的成本来表示,它能够反映系统中沟-塘湿地系统的连贯程度[28],该指标数据通过ArcGIS10.2几何网络分析功能统计出其结果.3.1 流域微地形特征分析利用ArcGIS10.2水文分析模块以及实际的地形,经过大量的实验对比,划分出35个子流域,如图2所示.为了反映其微地形的特征,对35个子流域的平均坡度、平均坡面曲率、平均高程变异系数进行提取,如表1,其坡度图如图3所示.据此利用SPSS17.0系统聚类方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种类型的地形特征区域,如图4.从图4可以看出,区域A主要分布于风岭水库的周围,区域B围绕于A,区域C位于区域的最外围.从表1可以看出,区域A的平均坡度为(1.67±0.32)°,区域B平均坡度为(1.43±0.13)°,区域C的平均坡度为(1.26±0.29)°,3个区域的平均坡度相差较大,且呈现递减的趋势;3个区域的平均坡面曲率均为(0.01± 0.00)°,这说明每个区域的坡度变化率相差不大;平均高程变异系数层面上,区域A的系数值为0.09± 0.01,区域B的系数值为0.07±0.01,区域C的系数值为0.05±0.03,区域C是3个区域中平均高程系数最低的区域,这说明区域C的地形起伏程度相对于A和B更小,地形更加平缓,地形特征最简单;区域A的地形起伏程度最大,地形特征最复杂;区域B次之,地形特征较复杂.同时利用SPSS17.0中的ANOVN方差分析进行不同的区域微地形特征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表1.验证表明风岭流域的不同区域在平均坡度、平均坡面曲率、平均高程变异系数等地形因子的统计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地形特征区域A、B、C的地形复杂度依次降低,差异显著.在地形复杂度上为其定义3种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最复杂的特征区域A、地形特征较复杂的特征区域B和地形特征最简单的特征区域C.3.2 不同地形特征区域沟-塘湿地系统景观结构特征分析3.2.1 不同地形特征区域内水塘景观结构特征整个流域内具有水塘626个,平均面积0.002 8 km2/个,总面积约1.75 km2,占流域总面积10.11%,水塘库容总量约为146.60×108m3.3个不同的地形特征区域中,风岭流域水塘的景观结构特征如图5.水塘是连接沟渠网络的纽带,同时也具有为周围的农田汇水和排水的功能.从图5可以看出,对于水塘的景观结构指标:单位面积水塘面积、单位面积水塘库容、密度、聚合度、聚集度而言,地形特征区域A、B、C的单位面积水塘面积均为0.10 km2,差异不显著;单位面积水塘库容分别为5.05×108m3/km2、8.86×108m3/km2、12.77×108m3/km2,呈现递增的趋势;地形特征区域A、B、C的水塘密度分别为34.73个/km2、36.67个/km2、37.18个/km2,同样呈现递增的趋势,表明地形特征区域C内的水塘斑块最为密集,破碎度高,其次为地形特征区域B与地形特征区域A;水塘的聚合度分别为72.80、76.86和79.37,聚集度分别为85.23、86.69和86.81(图5),数据表明地形特征区域C的水塘分布较为聚集,水塘之间自然衔接程度高,其次为地形特征区域B和地形特征区域A.同时利用SPSS17.0中的ANOVN方差分析对水塘景观结构指标之间的数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验证表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区域其水塘景观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单位面积水塘面积指标上,3个地形特征区域差异不显著;在单位面积水塘库容、密度、聚合度、聚集度4个指标上,3个地形特征区域差异性显著.总体看来,在地形特征区域内水塘景观结构的复杂性上,地形特征最简单的特征区域C最高,地形特征较复杂的特征区域B次之,地形特征最复杂的特征区域A最低.即随着地形特征的复杂化,水塘景观结构特征越简单.3.2.2 不同地形特征区域内沟渠景观结构特征整个流域内具有沟渠3 277条,平均长度0.094 1 km/条,总长约308.21 km,平均沟渠密度为17.81 km/km2.3个不同的特征区域中,风岭流域沟渠的景观结构特征如图6.从图6可以看出,对于沟渠的景观结构指标:单位面积沟渠条数、单位面积沟渠节点数、密度、环度、连通度、线点率而言,地形特征区域A、B、C的单位面积沟渠条数分别为201条/km2、186条/km2、179条/km2;单位面积沟渠节点数分别为153个/km2、147个/km2、144个/km2,呈现递减的趋势;地形特征区域A的沟渠密度、环度、连通度和线点率分别为18.86 km/km2、0.16、0.44和1.31;地形特征区域B的沟渠密度、环度、连通度和线点率分别为18.02km/km2、0.13、0.42和1.26;地形特征区域C的沟渠密度、环度、连通度和线点率分别为15.66 km/km2、0.10、0.40和1.18.数据表明地形特征区域A的沟渠分布最为密集,沟渠的环路和网络节点被连接的程度均为最高,网络复杂性最强,其次为地形特征区域B和地形特征区域C.同时利用SPSS17.0中的ANOVN方差分析对沟渠景观结构指标之间的数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验证表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区域其沟渠景观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沟渠环度、连通度指标上,3个地形特征区域差异不显著;在单位面积沟渠数、单位面积沟渠节点数、密度、线点率4个指标上,3个地形特征区域差异性显著.总体来看,在地形特征区域内沟渠景观结构的复杂性上,地形特征最复杂的特征区域A最高,地形特征较复杂的特征区域B次之,地形特征最简单的特征区域C最低,即随着地形特征的复杂化,沟渠景观结构特征越复杂.3.2.3 不同地形特征区域内沟-塘湿地系统景观结构特征区域中的沟渠和水塘是密不可分的,沟渠和水塘连接成为沟-塘湿地系统.沟-塘湿地系统在不同的微地形特征下存在特征差异.构建连接率、线面率、可达性总成本作为沟-塘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其结构特征如图7.从图7可以看出,地形特征区域A中,连接沟渠的水塘数目为133个,占区域总水塘斑块数目的70.00%,连接水塘的沟渠数目为 498条,占区域总沟渠数的45.31%;地形特征区域B中,连接沟渠的水塘数目为208个,占区域总水塘斑块数目的68.42%,连接水塘的沟渠数目为774条,占区域总沟渠数的50.23%;地形特征区域C中,连接沟渠的水塘数目为88个,占区域总水塘斑块数目的66.67%,连接水塘的沟渠数目为321条,占区域总沟渠数的50.39%.对于表征沟-塘湿地系统复杂性的连接率和线面率、可达性总成本3个指标,特征区域A、B、C的连接率分别为0.70、0.68、0.67,线面率分别为3.74、3.72、3.65,可达性总成本分别为405、392和134.数据表明地形特征区域A中沟渠和水塘之间的连接程度最好,并且区域内每个水塘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利用,沟-塘湿地系统的复杂性最高,其次为地形特征区域B和地形特征区域C.同时利用SPSS17.0中的ANOVN方差分析对沟-塘湿地系统景观结构指标之间的数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验证表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区域的沟-塘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沟-塘湿地系统连接率指标上,3个地形特征区域差异不显著;在沟-塘湿地系统线面率和可达性总成本指标上,3个地形特征区域差异性显著.总体来看,在沟-塘湿地系统景观结构的复杂性上,地形特征最复杂的特征区域A最高,地形特征较复杂的特征区域B次之,地形特征最简单的特征区域C最低,即随着地形特征的复杂化,水塘与沟渠之间的连接程度越来越高,沟-塘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特征越复杂.4.1 结论为了定量评价微地形特征和沟-塘湿地系统结构上的联系,本文将反映流域微地形特征的地形因子以及反映水塘、沟渠、沟-塘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风岭水库流域相对高程范围在20 m~50 m,具有大规模的沟-塘湿地系统,不同的地形特征区域在平均坡度、平均坡面曲率、平均高程变异系数等地形因子的统计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地形特征区域A的地形起伏程度最大,地形特征最复杂,地形特征区域B次之,地形特征较复杂,地形特征区域C的地形起伏程度最小,地形特征最简单.②不同地形特征区域内水塘、沟渠的景观结构特征均具有差异性.水塘在单位面积水塘面积、单位面积水塘库容、密度、聚集度和聚合度指标反映的结构特征中,地形特征最简单的特征区域C的复杂性最高,地形特征最复杂的特征区域A的复杂性最低,即随着地形特征的复杂化,水塘景观结构特征越简单;沟渠在单位面积沟渠数、单位面积沟渠节点数、密度、环度、连通度和线点率指标反映的结构特征中,地形特征最复杂的特征区域A的复杂性最高,地形特征最简单的特征区域C的复杂性最低,即随着地形特征的复杂化,沟渠景观结构特征越复杂.③不同地形特征区域内沟-塘湿地系统景观结构特征具有差异性.沟-塘湿地系统在连接率、线面率和可达性总成本3个结构指标反映的特征中,地形特征最复杂的特征区域A的结构特征最复杂,地形特征较复杂的特征区域B次之,地形特征最简单的特征区域C最低,即随着地形特征的复杂化,沟-塘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越复杂.4.2 讨论①研究区风岭流域分布大量的沟渠和水塘,形成了整个流域内的沟-塘景观网络系统.本文在景观尺度上,将水塘和沟渠的连通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开展微地形特征与沟-塘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及其空间异质性的研究.与过去对于沟-塘系统研究的文献比较,本研究补充了其在景观尺度上,将水塘和沟渠作为整体去进行研究的缺失.②微地形特征影响沟-塘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其景观结构.对于水塘来说,在地形复杂的区域,地形起伏程度较大的地方不利于水塘的建设.相反,在地形起伏程度较小的区域利于水塘的建设,单位面积内水塘的分布较多,表现出的景观结构特征也要复杂.对于沟渠来说,在地形起伏程度较大的区域,沟渠表现出的网络连接路径的成本较高,在单位面积沟渠数、单位面积沟渠节点数、环度等指标表现出的景观结构比地形起伏程度较小的区域复杂.对于水塘与沟渠连接形成的沟-塘湿地系统来说,在地形起伏程度较大的区域,水塘数目较少,其利用程度较高,因此表现出的连接率、线面率和可达性总成本均较高,在地形起伏程度较小的区域表现出相反的趋势.③通过分析研究区的地形特征、沟-塘湿地系统结构的差异性,能够更好地优化设计分布于不同地形特征区域的沟-塘湿地系统,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④本文选取平均坡度、平均坡面曲率、平均高程变异系数等地形因子来描述研究区的微地形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对区域沟-塘湿地系统景观结构的分异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选取较为全面的地形因子. [1]刘洋,付强,陆海明,等.农业流域中不同类型水塘沉积物磷素状态及其环境意义[J].环境化学,2013,32(12):2 307-2 314.[2]宋歌,孙波.县域尺度稻麦轮作农田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变化——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8(2):636-642.[3]涂安国,尹炜,陈德强,等.多水塘系统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J].人民长江,2009,40(21):71-73.[4]姜凯.水塘湿地截留和净化农业面源污染物特性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5]毛战坡,彭文启,尹澄清,等.非点源污染物在多水塘系统中的流失特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3):530-535.[6] BOULDIN J L,FARRIS J L,MOOREM T,et al.Vegetative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drainages in the Mississippi Delta [J].Landscap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4,132(3):403-411. [7] ARMSTRONG A C.Ditch:a model to simulate field conditions in response to ditch levels managed for environmental aims[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77(3):179-192.[8]刘红玉,张世奎,吕宪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变化过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698-705.[9]李玉凤,刘红玉,朱丽娟,等.农村多水塘系统中污染物来源评价:以陈集镇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136-140.[10]李玉凤,刘红玉,郝敬锋,等.农村小流域景观结构与水质耦合关系分析:。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2月卷第五模拟(本卷共1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四川绵阳市·高三二模)城市景观格局对下垫面温度有较大的影响,下图为2017年通过遥感得到的我国某平原地区省会城市夏季、冬季下垫面平均温度随距离的变化示意图。
研究证明工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比人口密集的商业中心和住宅区产生的热岛更明显。
据此完成1-3题。
1.该城市位于A.松嫩平原B.华北平原C.江汉平原D.珠江三角洲2.距市中心16km附近的城市功能区应是A.住宅区B.仓储区C.商业区D.工业区3.推断距市中心2m范内的主体景观最可能是A.林草B.水域C.建筑D.广场【答案】1.C 2.D 3.B【解析】1.读图可知,该地冬季均温在6.5︒C----8.5︒C之间,可以推断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松嫩平原和华北平原位于温带,故AB错,江汉平原位于亚热带地区,故C正确,而珠三角纬度较江汉平原低,多数属于热带地区,冬季温度较高,故D错。
2.据图可知,距市中心16km附近冬季、夏季气温都较高,说明热岛效应较强,工业区排放的热量和废气较多,所以该区域应该是工业区,故D正确,自然排除ABC。
3.据图可知,距市中心2m范围内,夏季均温较低、冬季均温较高,说明是水域调节了气温,水的比热容大,冬季降温慢,夏季增温慢,故B正确,自然排除ACD。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至2020年,长江三角洲“两小时经济圈”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毫州以外的总共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分布图,完成4-5题。
4.长江三角洲地区A.高等级城市数量较多,低等级城市数量较少B.等级最高且服务种类最齐全的城市是南京C.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D.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5.下列对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产业集聚,地区内部竞争激烈B.交通线的建设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C.城镇体系建设的目的是扩大上海城市规模D.交通一体化先行,跨省交通突破行政边界【答案】4.C 5.D【解析】4.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提供的服务种类越齐全,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A错误;长三角地区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且服务种类最齐全,B错误;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C正确;长三角城市化速度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D错误。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402029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英文名称:Landscape Ecology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总学分:2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一、教学目的本门课程是为地理科学专业四年级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景观生态学根据地理学上的景观与环境学中的生态,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集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其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例如斑块、廊道、基质、格局、过程、尺度、异质性、斑块性、连接度、破碎度和干扰等,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理论,例如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复合种群理论等。
了解景观生态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它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要点与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与要点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第—节景观与景观生态学一、景观二、景观生态学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一、景观综合思想的萌芽二、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初创三、景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展望一、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范式研究二、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三、面向实际问题,扩展应用领域本章教学具体要求:(1)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
公布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结果的通
知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公布2013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
计)评选结果的通知
教通字[2013]76号
各教学单位:
根据《沈阳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和《关于做好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通〔2012〕125号)等文件精神,各教学单位推荐了199篇毕业论文(设计)参加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
其中,一等奖62篇,二等奖68篇,三等奖69篇。
2013年6月25日,由校教学督导员组成的专家组,通过听取学生现场答辩的形式,对各教学单位推荐的一等奖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评审,并以审阅和讨论的形式对二、三等奖毕业论文进行了评审。
本届共评审出优秀论文(设计)共195篇,其中,一等奖60篇、二等奖68篇、三等奖67篇,现予以公布。
附件:沈阳农业大学2013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获奖名单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附件:
沈阳农业大学2013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获奖名单。
珠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冲淤演变分析胡煌昊;徐阳;官明开;蒋齐嘉【摘要】基于历史地形数据,建立珠江河口水下三角洲数字高程模型分析近期的水下地形变化。
并分析上游径流来沙和人类工程活动对河口区水下地形冲淤演变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左右期间,水下三角洲地形基本处于淤积状态,只有深槽等局部区域发生冲刷。
20世纪90年代期间,黄茅海水域和伶仃洋水域的淤积强度有减弱的趋势,而鸡啼门水域淤积强度增强,磨刀门水域表现为滩淤槽冲的状态。
上游径流来沙除伶仃洋水域外都表现出减少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些区域的淤积强度。
而人类活动如土地围垦,航道整治对河口区水下地形的变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Underwater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were buil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thymetric charts to analyze quantitatively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underwater delta. The impacts of sedi⁃ment supply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underwater delta 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60s and 2000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D experienced a major stage of accretion, with net erosion only in some local zones such as deep channels. During the 1990s, sedimentation in Huangmao Bay water area and Lingding Bay water area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but increased in Jitimen water area. And Modaomen water area was in a state that shoals silted and deep troughs scoured during the 1990s. Sediment supply from upstream de⁃creased except Lingding Bay water area, which led to a weakening trend of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se regions.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land reclamationand waterway regulatio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underwater delta.【期刊名称】《水道港口》【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6页(P593-598)【关键词】珠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形变化;数字高程模型;人类活动【作者】胡煌昊;徐阳;官明开;蒋齐嘉【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南京210098;四川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雅安625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河口水下三角洲是整个海岸带动力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
珠江的流量变化趋势
珠江的流量变化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降雨量、水库调度、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
根据历史数据和研究,珠江的流量变化趋势可以总结如下:
1. 季节性变化:珠江的流量呈现季节性变化,潮汐和季风的作用导致雨季和旱季之间的明显变化。
雨季通常从4月到9月,期间降雨量增加,河流水位上升,流量增大。
旱季则从10月到翌年3月,降雨减少,水位下降,流量减小。
2. 年际变化:珠江的流量还存在年际变化。
这与气象因素、水文因素和人类活动有关。
例如,强降雨或干旱年份的流量会较常年有所变化。
3. 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去几十年来,珠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了大量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活动。
水电站建设、城市化和农业用水等人类活动对珠江的流量变化产生了影响。
水电站的调度和水利工程的建设都会改变河流的流量特性。
总体来说,珠江的流量变化趋势在季节和年际尺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珠江的流量可能会受到更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科学合理地管理和保护珠江的水资源对于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