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72.94 KB
- 文档页数:2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是奶牛在产后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该病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从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对该疾病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病原因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在产后大量产乳时,体内葡萄糖不能满足需求,机体出现负能量平衡造成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其主要发病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高产乳的需要,如果饲料管理不当,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就容易导致负能量平衡,从而引发酮病。
2. 泌乳期营养不良:在泌乳期,奶牛需要大量的葡萄糖来维持生理代谢和产奶,如果饲料中葡萄糖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能量不平衡,伴随而来的就是疾病的发生。
3. 环境因素:气候变化、饲料中毒、疾病感染等均可能影响奶牛的葡萄糖代谢和消化吸收,从而引发负能量平衡和酮病。
二、临床症状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食欲不振:患病的奶牛常常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拒绝饲料,食量明显减少。
2. 产奶量减少:患病的奶牛产奶量减少,质量下降,奶品味变差,最终导致产奶效益降低。
3. 体重减轻:患病的奶牛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体态消瘦,毛发干燥无光泽。
4. 精神萎靡:奶牛在产奶期,本身消耗较大,如果再受到代谢性疾病的困扰,就会表现出精神萎靡,行为异常。
5. 发情不准确:患病的奶牛出现发情不准确,周期错乱,难以配种。
6. 其他症状:部分患病的奶牛还可能出现口渴、烦躁、排尿减少、疲倦等临床症状。
三、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奶牛酮病,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设计泌乳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方案,包括饲料的配方、饲料的营养成分,定期检查和调整饲养计划,尽可能避免饲养管理不当引发的酮病。
2. 合理喂养:在泌乳期,需要根据奶牛的生产性能和体重等情况,合理配置能量、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饲料,确保奶牛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避免因为营养不良引发酮病。
奶牛酮病的症状表现及其治疗方法奶牛酮病治疗原则是:迅速补糖和应用生糖物质,促进糖原异生作用,缓解酸中毒以及采用对症疗法。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奶牛酮病的症状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一、奶牛酮病的症状1. 奶牛隐性型酮病见于轻症或酮病初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化验能发现血、乳、尿酮体含量增高。
据资料,奶牛发生隐性酮病时,其血液、乳汁中酮体的浓度增高,而尿素含量降低。
2.奶牛临床型酮病一般表现为消化型、神经型及生产瘫痪型。
(1)消化型: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食欲异常,初期常拒食浓厚饲料,尚愿采食干草,后期连青、干草也不愿吃,甚至食欲废绝。
排粪干燥,有时便秘。
瘤胃蠕动减弱,反刍、嗳气减少,泌乳量降低。
(2)神经型:除呈现上述消化型的症状以外,尚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
病牛兴奋不安,摇头,呻吟,空嚼,流涎,眼球震颤,项肌痉挛,转圈。
有时抑制,或呈半昏睡状态。
(3)生产瘫痪型:除呈现类似生产瘫痪的症状以外,并表现体重和泌乳量急剧降低。
食欲减退,肌肉无力,肌肉痉挛,对外界刺激过敏,不能站立,呈横姿势。
二、奶牛酮病的治疗方法1. 补充糖类:应用25%~50%葡萄糖液,静脉注射,每次300~500毫升,一天2次。
对重症病牛,可配合肌肉注射胰岛素100~200ed,每天1~2次。
应用生糖物质,可用丙酸钠,牛120~200克,混于饮料内给予,或一次灌服,连用7~10天。
2. 激素疗法:为了促进糖原异生作用,应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一次皮下注射;必要时,可经3~4天后以同样剂量再注射一次。
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每次10毫升。
3.对症疗法:心脏衰弱时,可用咖啡因、可拉明皮下注射;神经型酮病时,可用氯丙嗪、水合氯醛;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液300~500毫升静脉注射,或用碳酸氢钠50~100克,内服;生产瘫痪时,可用钙剂。
三、奶牛酮病的预防要点1、全价饲养和科学的管理全价饲养和科学的管理对预防酮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通常出现在泌乳高峰期的奶牛身上。
奶牛酮病的发生往往与奶牛的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均衡、运输应激、繁殖问题等因素有关。
发生原因:1. 营养不良奶牛在高产期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蛋白质供应,如果饲料的营养不足,会导致奶牛体内代谢紊乱,进而引发酮病。
此外,如果饲料过度精细化处理,造成饲料纤维质量下降,也会增加酮病的风险。
2. 运输应激奶牛在运输过程中,会遭受很大的应激,长途运输、天气变化等因素会导致奶牛体内能量代谢紊乱,进而引发酮病。
3. 繁殖问题奶牛在怀孕期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营养支持,如果在这一时期饮食不良,可能会导致酮病产生。
临床症状:1. 乳量下降酮病发生后,奶牛会出现乳量下降现象,乳量常常会降至10-30%。
2. 食欲减退奶牛酮病发生后,由于能量代谢紊乱,奶牛的食欲会出现减退现象,严重者甚至会拒绝进食。
3. 呐喊、焦虑奶牛在酮病状态下,情绪会不稳定,会出现呼唤、呐喊、焦虑等症状。
4. 精神萎靡酮病奶牛通常表现为一种精神萎靡的状态,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和精神状态。
5. 尿液变化酮病奶牛的尿液会变得酸性,常常会出现酮体。
防治措施:为了预防酮病,需要制定合理的饲养和营养计划,保证奶牛获得充足的营养,并且不要在运输、繁殖等重要时期影响到奶牛的营养。
2. 注意管理提高奶牛舒适度和减少运输应激等原因,可以预防酮病发生。
3. 适时治疗如果奶牛已经出现酮病症状,需要马上进行治疗,采用正常饲养、补液等措施,以及补充葡萄糖、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尽早有效地清除体内代谢废物,预防酮病导致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4. 满足奶牛日常需求平时要给奶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培养奶牛健康的生活习惯,加上积极的营养补给,可大大降低酮病的风险。
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饲养人员在平时的管理中需要密切关注奶牛的饮食、运输、繁殖等方面,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关问题,帮助奶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疾病防控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奶牛酮血病也称为酮病或者酮尿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使得体内积累了大量的酮体造成的。
该病在四季均有可能发生,尤其在冬季多发。
此病严重影响了奶牛业的生产与发展,而且会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所以了解奶牛酮血病的发生原因以及临床症状,及时对此病进行预防以及治疗对奶牛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病因奶牛酮血病发病原因与饲料的种类、品质和组成有很大的关系,饲料品质不好,品种较为单一,营养水平不高,尤其是饲料中蛋白质和糖类的含量过低,将导致母牛营养不足而患酮血病。
如果饲料中精料过多,尤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的精料,而粗饲料不足,容易使瘤胃功能下降,造成消化机能发生障碍,牛只食欲减退,瘤胃的内环境发生改变,使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能转化为葡萄糖,使能量不能满足生长生产需要,故而容易患此病。
而且,食用大量品质低劣、发酵的青贮料,因为含有过多的丁酸,也会促使本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疾病会诱发奶牛酮血病的发生,比如慢性前胃迟缓、创伤性网胃炎、产后瘫痪、子宫内膜炎、真胃变位、胎衣停滞以及饲料中毒等。
2临床症状奶牛得酮血病常常表现出3种症状,分别为消化不良型、神经型和临床型。
消化不良型:常常发生于分娩后,患病奶牛会出现一些食欲不振的现象,如采食量逐渐减少,喜欢粗饲料而拒绝精料,出现前胃迟缓症状,瘤胃蠕动音减弱,反刍减少,并且排泄的粪便干硬或者有腹泻的现象发生,排泄量比较少,而且散发出恶臭味。
并且有很多奶牛的产奶量也逐渐下降,乳房没有产奶的现象,乳液中含有酮体,并且形成泡沫,发出醋酮的味道。
触摸肝脏区域,奶牛发生疼痛反应,而且呼气都会呈现腹式呼吸的状态。
神经型:神经型的酮血病常表现为神经症状,患病奶牛常常表现的很兴奋,而且听觉很灵敏,眼球震颤狰狞,而且狂躁、到处乱转。
还伴随着要肌痉挛,有时候没有吃食物的时候表现虚嚼和流涎,这种情况持续1~2d后,就会出现抑郁状态,表现为低头耷耳、反应非常迟钝,而且精神状态不佳,走路不稳。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出现在哺乳期奶牛中。
她是由于慢性负能量平衡、高脂尿和乳酸酸中毒等因素导致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
以下是奶牛酮病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的详细信息。
一、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管理不当:营养不良、低能量饲料的摄入量过高、蛋白质质量不佳、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缺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奶牛酮病的发生。
2. 奶牛胰岛素分泌异常:代谢结束后,奶牛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水平降低,导致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地利用,使葡萄糖的利用减少。
3. 奶牛代谢活性降低:可能由于某些细胞酶的缺失或活性降低,导致一些急性酸中毒、炎症等病情的出现,进而引发奶牛酮病。
二、临床表现奶牛酮病患者有以下表现:1. 有香味的呼吸:由于酮体排泄引起的状况。
2. 饲料摄入量减少:3. 全身疲惫:奶牛表现出全身无力和活动减少的症状。
4. 目光呆滞:奶牛可以表现出凝视定格、反应迟钝等状况。
5. 体重下降:奶牛因食欲不振、饥饿或腹泻等原因体重显著降低。
6. 乳流量降低:奶牛的乳流量下降,并降低蛋白质、脂肪和乳糖含量。
三、诊断1. 临床症状: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述的全身疲惫、饮食量减少、体重下降、目光呆滞和香味呼吸等。
2. 在使用药物时,到了尿液颜色发黑的常常。
3. 实验室检查:在奶牛血液中进行β羟基酪酸(BHBA)检查,血液中β羟基酪酸水平在1.2~2.0mmol/L之间,可视为奶牛酮病前期。
如果在这个水平以上,基本可以确定是奶牛酮病。
四、预防和治疗1.提供合适的饮食:根据奶牛的生理需求,提供适当的饲料,包括高质量的青草、饲料和矿物质等。
饲喂量应逐渐递增,以避免突然饲喂过多而引起过多的酮体积累的情况。
2.运动:增加奶牛的日常活动量,能够加强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葡萄糖在体内的利用。
3.补钙:补充钙质量以帮助补充代谢中的钙质。
4.药物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奶牛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药物,如酮病患者、增强胰岛素分泌,从而对症治疗。
奶牛酮病的防治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病,是高产奶牛产后因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生于经产而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一旦发病则会对奶牛造成严重影响,严重制约奶牛养殖业平稳健康发展。
因此今天我就来说说奶牛酮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
一、发病原因奶牛酮病分为原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两种类型。
原性酮病发病原因:高蛋白饲料、高脂肪饲料饲喂过多,多汁类粗饲料、干草类粗饲料饲喂不足。
继发性酮病发病原因:运动不足、维生素缺乏、消化功能紊乱等。
二、临床症状奶牛酮病临床症状可分为消化型酮病和神经型酮病两种。
消化型酮病临床症状:精神状况差、饲料食用量下降、出现异食癖;呼出的气体、排出的汗液和尿液有醋酮气味;奶量下降,日渐消瘦、贫血,腹泻或便秘,呼吸急促。
神经型酮病临床症状: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具有攻击性;口腔不停咀嚼、流涎;颈部、面部肌肉痉挛,身体抽搐;对外界刺激反应淡漠,呆立或卧地不起,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1)消化型酮病的治疗方案将50%葡萄糖注射液1500mL、5%碳酸氢钠1000mL、辅酶A适量三种药物复配,然后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用药,每天注射一次,3天为一疗程,注射一两个疗程即可,同时每头牛按280g/d的用量饲喂丙酸钠喂养。
(2)神经型酮病的治疗方案使用葡萄糖、碳酸氢钠和辅酶A进行治疗。
对病重神经症状仍未见轻的,接着用5%氯化钙注射液200mL配以20mL安钠咖静脉注射治疗,每天注射一次,3天为一疗程,注射两个疗程即可。
2、兽医疗法中药方剂:当归80g、芍药80g、山药80g、神曲60g、麦芽50g、益母草50g、鱼腥草40g、白术60g、熟地80g、川芎60g、陈皮30g、莱菔子30g、黄连50g、黄芪60g和甘草50g。
将以上药剂加水10L煎熬2次,煎熬至汤液4L,每头病牛每天早晚各灌服1L。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是奶牛在产后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能量代谢紊乱有关。
奶牛在产后由于机体需要大量的能量用于乳汁合成与产后康复,需要大量优质饲料供给,而在饲料摄入不足或饲料中不平衡的营养素供给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奶牛酮病。
本文将介绍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一、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1. 饲料供给不足:在哺乳期奶牛需要大量的优质饲料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如果饲料供给不足,会导致奶牛体内产能力下降,轻则出现瘦弱等症状,重则会导致奶牛酮病的发生;2. 饲料中营养素不平衡:在饲料中,营养素的平衡对奶牛的健康非常重要,若是饲料中缺乏某种重要的营养素,会导致奶牛代谢紊乱,容易发生奶牛酮病;3. 环境压力:产后奶牛因生理上的变化,容易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也是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之一。
二、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1. 食欲不振:奶牛酮病的奶牛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不愿进食或者减少食量。
2. 体重下降:患有奶牛酮病的奶牛由于能量代谢紊乱,会导致体重迅速下降,体质变得消瘦。
3. 沉睡不醒:奶牛酮病的奶牛会出现异常的沉睡状态,呼吸深长,但并不醒着,表现出精神差的症状。
4. 产后蓄尿:奶牛酮病的奶牛在产后可能会出现蓄尿的情况,尿液呈现出蓝色或紫色,这是因为在奶牛酮病的情况下,奶牛体内产生的酮体被排泄出体外形成尿液的成分就会发生变化,造成尿液颜色发生变化。
三、奶牛酮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的饲料供给:在奶牛产后,要合理供给优质饲料,确保奶牛有充足的能量供给,可以通过增加玉米、糖分等能量丰富的饲料来供给奶牛。
2. 维持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奶牛产后,给予奶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的紧张压力对于预防奶牛酮病非常重要。
3. 定期体检:对产后奶牛进行定期的体检,如果发现有病症及时给予治疗,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
4.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合理补充奶牛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维持奶牛的健康。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预防奶牛酮病主要发生于经产而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其产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有些牛久治不愈和反复发病终致淘汰。
常在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出现,以消化紊乱和精神症状为主。
患畜食欲减退,不愿吃精料,只采食少量粗饲料,或喜食垫草和污物,反刍停止,最终拒食。
粪便初期干燥,呈球状,外附黏液,有时排软粪,臭味较大。
后多转为腹泻,迅速消瘦。
精神沉郁,凝视,步态不稳,伴有轻瘫。
有的病牛嗜睡,常处于半昏迷状态。
但也有少数病牛狂躁和激动,无目的地吼叫,向前冲撞,空口虚嚼,眼球震颤,颈背部肌肉痉挛。
呼出气体、乳汁、尿液有酮味(烂苹果味),加热后更明显。
泌乳量下降,乳脂含量升高,乳汁易形成气泡,类似初乳状。
尿呈浅黄色,易形成泡沫。
叩诊肝储浊音区扩大。
(一)亚临床症状公牛表现为进行性消瘦;母牛泌乳量下降,发情迟缓等,尿酮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某牛场调查结果通过对发病奶牛采食饲料进行调查,其基本配方大致相同,粗饲料几乎全喂的是干玉米桔杆。
精饲料的配方为:玉米50%、豆饼20%、胡麻饼(有的户给葵花饼)15%、麸皮12.5%、食盐1%、石粉1.5%。
根据临床症状和饲喂饲料情况调查,病牛是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料过多引起的奶牛酮病。
1、预防首先应加强对病牛的护理,调整饲料,减喂油饼类等富含脂肪类饲料,如豆饼、胡麻饼、葵花饼等,增喂甜菜、胡萝卜、优质干草等富含糖和维生素的饲料,限制高能量的浓厚饲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喂量。
通常按干物质计,精粗料比例以30:70 为宜;按混合料计,以每日 3 千克- 4 千克,青贮15 千克-20 千克,干草量不限。
适当运动,对妊娠后期和产犊以后的母牛,应适当减少精料喂量。
2、治疗给病牛补糖和含糖物质,促进糖源异生,解除酸中毒;调整胃肠机能。
牛羊胃动力(牛羊健胃散)250g 内服。
25沧50獅萄糖注射液500ml —1000ml,地塞米松磷酸钠40ml, 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ml—1000ml,辅酶A500国际单位,混合一次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或少量多次,注射使用,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奶牛酮病诊断防治案例分析概述:近年来,随着全国奶牛业得迅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兴起,奶牛由散放转为舍饲,其营养代谢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多,尤以奶牛酮病发生率显著增高(约占泌乳牛的15%~30%)。
不仅降低了产乳量,还影响了乳的品质,给奶牛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近年来,随着全国奶牛业得迅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兴起,奶牛由散放转为舍饲,其营养代谢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多,尤以奶牛酮病发生率显著增高(约占泌乳牛的15%~30%)。
不仅降低了产乳量,还影响了乳的品质,给奶牛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奶牛酮病(Ketosis)又称醋酮血病、酮血病(Ketonemia)、酮尿病(Ketonuria)。
是由于机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产生多量酮体(乙酰乙酸、B-羟丁酸、丙酮)堆积,呈现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高血脂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本病多发于舍饲缺乏运动、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尤以4~9岁、3~6胎及产后4~8周的泌乳盛期多发。
1病因1.1主要病因多由于精粗饲料比例不当,蛋白质饲料饲喂过多;饲料单一,含可溶性糖类饲料以及优质青干草缺乏或不足,青贮、精料和糟渣过多;饲料加工贮存不当而酸败,饲用霉败饲料;奶牛在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过度肥胖,缺乏运动;日粮中维生素(主要是V A、VB12)、微量元素(Co、Cu、Zn、Mn、I等)等缺乏。
1.2易致因素日粮中营养充足,但不平衡,其糖分和能量不能满足高产泌乳需要而发生。
其它疾病诱发或促发,如:前胃弛缓、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乳房炎、产后瘫痪、迷走神经性消化不良、子宫炎、饲料中毒、肝脏疾病等原发性引起的垂体—肾上腺皮质机能障碍,从而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障碍。
2临床症状一般将临场症状分为消化型、神经型、生产瘫痪型(麻痹型)三种。
在临床中以消化型、神经型为多见。
2.1消化型多数病牛食欲减退,采食量降低,喜粗厌精,常常偏食或厌食。
逐渐发展为食欲废绝,泌乳量、体重明显下降,消瘦,粪便量少而干燥,有的排稀软粪便。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摘要】奶牛酮病是奶牛繁殖过程中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酮体过多积累引起的代谢紊乱。
发生原因包括高产奶牛体能不足、高产高油料饲粮、急性营养亏缺等因素。
临床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消化不良等表现。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科学饲养管理、合理饲料配比、提高饲料消化率等。
对奶牛酮病的重视至关重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保障奶牛健康和生产效益。
在日常饲养中,应注重预防为主,定期检查奶牛健康状况,避免发生奶牛酮病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奶牛酮病、发生原因、临床症状、防治措施、重视、概述1. 引言1.1 奶牛酮病概述奶牛酮病,又称为脂肪性肝病或酮症,是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
该病主要是由于奶牛产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其主要特征是血液中酮体浓度升高。
奶牛酮病不仅会直接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还会增加饲养成本,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奶牛酮病在奶牛产后60天内最容易发生,此时奶牛体内葡萄糖需求增加,同时由于产后机体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导致糖异生功能异常,使脂肪分解代谢过快,从而产生过多的酮体,引起血液中酮体浓度升高,出现酮症症状。
奶牛在疾病、营养不良或环境应激等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酮症。
了解奶牛酮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们将详细探讨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应对这一常见疾病。
2. 正文2.1 发生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结构不合理:奶牛饲料中粗纤维不足,容易导致饲料的消化率过高,造成消化代谢紊乱,从而引发奶牛酮病的发生。
2. 营养不良:奶牛在产后由于体力消耗较大,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容易引起体内酮体的生成过多,从而诱发奶牛酮病。
3. 疲劳或应激:奶牛在分娩后容易受到疲劳或应激的影响,从而影响体内代谢的平衡,使得酮病的发生几率增加。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奶牛在高产期葡萄糖的供给量不能满足其身体需求,导致脂肪组织分解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进而产生过量的酮体,引起代谢紊乱。
本文将对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防治进行介绍。
一、原因(一)供给不足奶牛在高产期身体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而奶牛的靠泌乳来获取能量。
如果能量供给不足,奶牛的葡萄糖储备将迅速减少,造成血糖水平的下降,导致脂肪储备被分解释放出大量脂肪酸,最终被肝脏转化为酮体,在血液中大量积聚导致酮病发生。
(二)过量摄取能量奶牛在高产期如被过度喂食,特别是在饲喂含高度可溶性糖类饲料时,很容易诱发酮病。
原因在于这些饲料所含极高的糖分,如果一旦奶牛无法消耗这些糖分,储存起来形成大量的葡萄糖,bls就更有可能出现代谢紊乱。
(三)哺乳次数不足哺乳对降低奶牛的血糖水平很重要,如果哺乳量不足或者奶牛不正常哺乳,将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进而引起脂肪代谢紊乱。
二、临床表现奶牛酮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过度哺乳后出现病状。
最明显的是乳量减少、乳蛋白含量下降和脂肪酸浓度过高,同时牛只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不好、显著消瘦、粪便稀薄、羊水分泌减少、皮肤反应减弱,甚至出现低热、酸中毒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三、诊断奶牛酮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
病情比较严重的奶牛会出现晕倒、精神混乱或表现出肌肉震颤等情况。
实验室检测方面,可以检测尿糖、血酮体和血糖,其中,检测到尿糖升高,血酮体浓度明显增高,血糖降低,可以作为奶牛酮病的诊断标准。
四、防治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营养控制。
避免高度可溶性糖类饲料和高度供能饲料的过量饲喂,坚持在合理期间内控制能量的摄取量。
同时,要注意增加饲喂次数,加强运动,维持健康的水平,提高抵抗力,并与兽医配合及时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奶牛酮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供能不足、过度喂食和哺乳次数不足造成葡萄糖的供给量不能满足其身体需求,导致脂肪组织分解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产生过量的酮体,引起代谢紊乱。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是奶牛在产后出现的一种常见代谢性疾病。
其主要的发生原因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雌性奶牛在分娩后,由于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并且由于胃肠功能复苏较慢,造成食物摄取不足和丘疹未能充分发育,导致产后奶牛体内脂肪组织的分解过程不顺利,
积累过多的脂肪酸。
这些脂肪酸如果不能及时被利用,就有可能在血浆中形成过多的酮体,从而导致奶牛发生酮病。
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食欲不振、日粮摄取减少、乳产量下降、体重减轻、
排尿频繁、腿部乳酸堆积、腿部无力、嗜睡、焦虑和神经症状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奶牛
甚至会出现昏迷和酪氨酸中毒的症状。
为了预防和治疗奶牛酮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合理调整产后奶牛的饲养管理,包括
饲喂和营养管理。
在产后的第一周,应采用高能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饲喂策略,确
保奶牛的饮食需求。
为了预防酮病的发生,还应注意维持奶牛的能量平衡,避免高产奶牛
过度瘦身。
在酮病早期,可以采取一些药物来帮助奶牛排出体内的酮体,恢复酮体的平衡。
常用
的药物包括草酸乙酯和丙酮酸盐等。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饲养条件,注意奶牛的体温调节,保持体温的稳定,对于预防
和治疗酮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产后奶牛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脂肪酸积累过多,
从而形成酮体。
其临床症状主要是食欲不振、乳产量下降、体重减轻等。
预防和治疗酮病
的措施包括合理调整饲喂和营养管理、使用药物辅助排出酮体以及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
饲养条件。
2019年第2期(总第259期) 疾病防治33奶牛酮病的诊断和预防吕 镇 (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局 252300)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2-0033-02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该病在本县较为常见。
其特征是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
1 流行病学(1)本病多发生于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周内。
各胎龄母牛均可发病,但以3~6胎母牛发病最多,第一次产犊的青年母牛也常见发生。
产乳量高的母牛、产乳量高的品种发病较多。
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发病较多。
(2)饲料种类、品质好坏、日粮组成、精粗比例等与发病有直接关系。
日粮不平衡,精料过多,粗饲料不足,易造成瘤胃机能减弱,进而引起食欲减退,使瘤胃内环境发生改变,采食量减少,能量水平不能满足需要,故发病增加。
矿物质如钴、磷缺乏,也会导致酮病的发生。
大量饲喂过度发酵、品质低劣的青贮料,因其丁酸含量较多,促进本病的发生。
(3)有些母牛有反复发生酮病的病史,这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也可能与牛的消化能力和代谢能力较差有关。
2 病因2.1 乳牛高产 在母牛产犊后的4~6周已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8~10周。
研究表明,根据母牛摄食碳水化合物及从泌乳中排出乳糖的情况,适合的产奶量为22kg/d 。
2.2 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给不足 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者精料过多,粗饲料不足,而且精料属于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2.3 产前过度肥胖 根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奶牛场习惯于将干乳牛和泌乳牛混群饲养,使干乳牛采食较多的精料,引起母牛产前过度肥胖,这是引起奶牛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阿南畜牲兽座纛 2017年(第38卷)第9期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许文平’。曹阳。
(1.郑州种畜场,河南郑州450000;2.河南省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090(2017)09—0025—02
奶牛酮病已成为阻碍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 于该病治疗成本较高、病牛奶质差、奶牛生产性能降低显 著、生殖率降低、亚临床型酮病不易诊断等特点,给养殖 户和牧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奶牛酮病的发 病率逐渐增加达到20%,成为世界各国奶业关注、探讨和 研究的焦点之一。因此,对于奶牛酮病的发病规律、流行 特点以及诊治研究,将有助于及时地诊断和有效地控制 奶牛酮病。 1概述 奶牛酮病是奶牛体内挥发性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代 谢发生紊乱导致的代谢疾病,可引起奶牛全身功能障碍, 包括体质量减轻、皮肤过敏、低血糖、产奶量下降,间有神 经症状,严重时可致昏迷甚至死亡。奶牛酮病严重影响奶 牛的生产性能和正常代谢,导致奶牛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 下降,造成奶业巨大损失。 奶牛酮病发病率在冬夏两季高于春秋,高产奶牛高于 低产奶牛;各胎次奶牛均可发病,以3~6胎最高;产后第1 个月内最高,2个月后很少发病。 日粮供应不足、饲料品质低劣,精饲料和粗饲料用量 不平衡,日粮蛋白、能量水平低,奶牛摄入的营养物质缺 乏、不足,造成体内糖原储备不足,不得不动用奶牛自身储 备,引发酮病。奶牛在干奶期日粮水平过高,导致奶牛体 质过肥,产犊后采食量恢复慢,机体生糖物质缺乏,产生大 量酮体,引发酮病。 在奶牛泌乳期间,当发生某些可引起奶牛食欲下降的 疾病时,如前胃迟缓、真胃变位、子宫炎、蹄病、生产瘫痪、 乳房炎、寄生虫病等,都可导致奶牛继发酮病,这~部分约 占酮病的30%~40%。另外,应激性因素、内分泌紊乱以 及矿物质缺乏等因素也可促进酮病的发生。 2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多在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出现。临床型酮病 牛只,症状以消化紊乱和精神症状为主。消化型发病初 期,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弱,只采食少量粗饲
料,继而异嗜、前胃迟缓,最终食欲废绝。粪便初期干燥,
呈球状,外附黏液,有时排软粪,臭味较大。后多转为腹
泻,迅速消瘦。随着病情发展,患牛体温下降,尿液呈泡沫
样,泌乳量和体质量迅速下降,呼出气体、排出乳汁、尿液
有醋酮气味。神经型的病牛,病初出现间断性的兴奋、狂
躁不安,吼叫、转圈、摇摆以及全身紧张的症状,每次大约
持续1 h左右,后期表现精神萎顿、发呆站立、不喜走动,反
应下降,继而倒卧、头颈下弯或曲于颈侧呈昏迷状态,与生
产瘫痪的症状相似。亚临床型酮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公牛
表现为进行性消瘦,母牛产奶量下降,达不到泌乳曲线预
期的高度,食欲轻度下降,进行性消瘦,直到体质很消瘦时
泌乳量才开始明显下降,呈慢性经过,病程可持续1~2个
月,发情迟缓等,通过尿液、乳汁中的酮体检测来确诊。
3诊断
原发性酮病的诊断可根据奶牛的发病症状,如病牛同
时出现呼出气体、尿液、乳汁有酮味(烂苹果味);产奶量降
低,乳脂含量升高,乳汁易形成气泡;血糖含量降低;消化
机能紊乱;尿呈浅黄色,易形成泡沫;间断性神经症状等特
征,可进行初步诊断。如要确诊还需测定血液、尿液、乳汁
中酮体量。继发性酮病的诊断除了根据血酮水平升高,还
要结合原发病具体发病症状,以及结合激素治疗试验是否
有效来进行诊断。
4治疗
4.1替代疗法
大多数病牛可采用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
1 000 ml或者腹腔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注射时要控
制好滴速,3 d1个疗程。可根据疗效,重复注射以防复
发。在注射葡萄糖的同时,可以灌服生糖物质丙二醇或者
甘油,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500~1 000 ml,静脉注射1
次。每天补充100 mg硫酸钴,可用于辅助治疗酮病。
4.2激素疗法
羹 2017年(第38卷)第9期 蠢 南誊牲兽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可给病牛肌肉注射200万IU~600 万Iu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促进糖皮质类固醇产生,维 持体内血糖浓度。 4-3亚临床酮病 奶牛在产后6~8 W内,每天每头饲喂丙二醇250~ 500 g。 4.4其他 针对继发性酮病可使用健胃、镇静剂等药物进行对症 治疗。神经性酮病宜使用水合氯醛内服,首次服用30 g, 随后用7 g,每日2次,连用数日。 5预防 5.1控制奶牛体质量,合理调整日粮 怀孕母牛体质不宜过肥,产前要调整好消化机能,增 加干草量,使母牛产犊后能很好适应产后日粮,但不要突 然改变饲料;饲料中应含足够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精料中 蛋白质不宜过高,一般不得超过16%。加强奶牛泌乳期的 管理,合理搭配饲料,特别是产前要增加能量的供给,并随 着泌乳量的增加,相应提高精料喂量,控制好精粗比,日粮 中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6%以内,选择碎玉米作为碳水化合 物的来源,碎玉米不但易被消化,还能起到补充葡萄糖的
作用。
泌乳高峰阶段,要避免一切影响奶牛采食量的因素
发生,做到定时饲喂精料,并增加奶牛的运动量。泌乳
高峰过后,要提供优质的干草和青贮饲料,禁止使用质
量较差的青贮饲料,此外,还要注意补充碘、钴、磷等矿
物质。
5.2避免劣质饲料
在奶牛干奶期应给予优质的纤维饲料,促进瘤胃的消
化能力。避免霉变、生虫等劣质饲料进入奶牛日粮。
5.3避免应激因素
在管理中,分群和合理的饲养空间非常重要。高热和
潮湿等环境应激对奶牛采食量、免疫系统、繁殖性能和产
奶量均有负面影响。
5.4建立酮病监测与预测制度
奶牛场应在奶牛妊娠7~8个月时,通过测定血糖浓
度,发现血糖降低,预警奶牛早期亚临床酮病,在奶牛酮病
高发期(产后2~7 w),每周测定尿液中的酮体,也可检测
血糖浓度,及时发现酮病奶牛,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收稿日期:2017—07—17)
浅析规模猪场呼吸遒疾病的综台陆控措旋
陶艳华’,郭伟
(1.漯河市郾城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漯河462300;2.漯河市郾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中图分类号:¥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090(2017)09—0026—03
由于猪呼吸道疾病普遍存在,病因复杂,不是混合发
生就是继发感染,因此,要获得满意的防治效果,必须坚持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根据各场实际情况,建立生 物安全体系,制定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采取综合性的 立体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呼吸道疾病。 1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1.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未发病的地区或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如必要从外 地引入猪种时,无论是从国外直接引种,还是从国内引种 或引进精液,都应确保从非疫区、健康猪场引进,一定要认 真检疫,对某些特定病原最好提前进行血检,经证实为外 表健康而且血清学检查阴性者方可引进。引进后还须隔 离观察1~2月确定无疫病后,混入一、二头本场的淘汰种 猪,使其对本场微生物群体适应,产生相应的抗病力。再 观察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者才分群饲养。 1.2加强环境控制 优化养殖模式,改善养殖环境和设备。对于设计规模 较大、饲养数量较多的猪场,应考虑“多点式生产”或建
立多个生产线或分场,并确保生产线或分场问的距离在
500 m以上,以防进行交叉传播。
种猪场选址要远离养殖场、屠宰加1二厂,排污方便,避
风向阳,最好有自然隔离带。猪场布局合理,生活区与生
产区严格分开,从上风向到下风向,各生产车间依次为配
种舍、妊娠舍、产仔舍、育成舍、育肥舍、出猪台,避免各猪
群间交叉感染。
控制好猪舍小环境气候,要以猪为本,做好温度、湿
度、密度和通风的控制,减少环境应激。将舍内的通风置
于与保温同等重要的位置。
夏季采用喷雾降温、水帘降温等防暑降温措施;冬季
采用暖风炉供暖、暖气管道供暖等防寒保暖措施。处理好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