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凤凰古城经营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凤凰古城经营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摘要:风景旅游区(以下简称景区)具有所有权与经营权两个属性,由此衍生出景区管理、监督、资源利用与三大效益等诸多相关要素,众多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现今国内景区的一般经营管理原则。近年来,凤凰古城风景旅游区获得飞速发展,其中暴露与产生的问题开始逐渐呈现出来,这些问题也可从凤凰古城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初窥端倪。

关键词:景区管理、资源利用、三大效益、民众意识

正文:一、凤凰古城经营管理模式现状介绍

凤凰古城应归属于部分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凤凰古城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方和凤凰县政府各占51%和49%的股份。景区内建设则由县人民政府和相关旅游主管部门协同管理。景区票价为148元,拥有两条精品游线和八处主要景点。

二、由门票问题看景区的畸形经营管理模式

自2013年4月10日凤凰古城开始收门票以来,门票问题便一直广为诟病。其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凤凰景区旅游形象的降低。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多年来一直延续的是计划经济的模式,长期以来,在民众心中景区一直是事业性质,属社会公益事业。景区属国家公有,任何个人也无权圈地收钱。加之凤凰古城多年来都是免收门票,现在突然开始收门票,自然会给景区的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的影响。二是搞门票经济必然会压制景区内其他经济的发展。由于收门票导致的游客数量减少,景区内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效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景区收门票并非凤凰独有,很多景点都收门票,我们暂且不论门票的是非。凤凰景区的相关负责人给出的理由是用门票收入来弥补景区管理投入的赤字,那么这其中就出现了相关的问题。据相关统计:凤凰古城旅游收入44.31亿元,门票收入1.55亿元(2011年)。可见凤凰并不是靠门票经济来支撑的,何来要用门票收入来弥补投入赤字呢?凤凰政府和管理层拿走了大部分收入,却只投入一小部分来做景区维护,这才是问题真正所在。由于凤凰除了旅游业外,其它产业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所以政府将旅游收入的大头拿出来投资到其它的弱势行业中去。这种用强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发展的做法为我国大部分落后地区所采

用,但强势产业拉动弱势产业之时,强势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乃至生存是否更应得到重视呢?当地政府将地方经济的重头压在旅游业上,却将重点扶持的对象寄托在其它产业上,这种畸形的经营模式势必造成凤凰古城内以牺牲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代价的恶性裂变。

反观西湖,西湖免收门票后,门票收入大概少了3.8亿,而它通过餐饮租金等其它产业却收了5.5亿,相抵之后它还多了1.7亿收入。而凤凰则反其道而行之,提高门票收入却打击了其它行业的收入。这种做法是否就能将经济效益扩大化呢?再者,加收门票所带来的景区形象方面的降低是否又能使景区的社会效益扩大化呢?收门票限制了游客数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景区的环境和相关配套的压力。但景区难道是通过不让游客前来而强化它的环境效益吗?相关政府部门及管理层的这些做法不免目光过于短浅。而这却又实实在在是我国很多景区乃至更多其它行业所犯的通病。

三、由景区资源利用状况反思监督管理机制

景区资源利用即景区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使用情况。凤凰古城的开发无疑已经是超出了限度。据《湖南日报》2011年2月6日报道:凤凰古城商业过度开发被叫停。作为游览过凤凰古城的游客,相信和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古城内各种新建的客栈、店铺正在逐渐抹去古城的色彩,游览古城甚至有了逛批发市场的感觉。此外沱江沿岸的服务产业也进入拥挤的状态,虽然江面卫生在每天大批量的环卫工的清理下得以勉强保持,但游客泛舟在江面时,江底的垃圾却是清晰在目:沉积在泥淖中的、卡在水草中的,在清澈的河水中显的格外刺眼。

凤凰古城的无节制开发,与各级政府的混乱管理是有很大关系的,但这其中反映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却是: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的空白和民众意识的淡泊。

监督机制的空白一方面在于普通民众对于景区的开发使用没有发言权,这其中的主体是生活在凤凰古城内的当地人。凤凰怎么发展,发展途径的好与坏都是取决于政府和管理层的认识和作法,而城内居民对于自己家乡该如何建设几乎是无能为力。从景区加收门票的问题中就可以发现:记者针对这个问题在对城内一些商家和居民进行采访时,被访者往往都表现出的是无可奈何,以至于部分商家和居民在镜头前叹息到:我们只想好好生活。民众没有发言权又何谈对政府做出有效的监督呢?另一方面就是政府没有提供有效的监督反馈的途径。一般来讲政

府会指定相应的代理机构,这些机构对景区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而民众也都可以通过这些机构和相应的途径反应自己意见。而现实却是一般民众基本上对于上述这些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有意见也不知往哪里说。这虽然也说明民众的法制意识淡泊,但对这方面应该发挥主要作用的政府却是远远没有做到位。

民众意识的淡泊也分为几个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法制意识外,其它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作为景区主人的自我认同意识和作为景区受益人的永续意识。所谓景区主人的自我认同意识,是指生活在景区内部的当地人应当将自身的发展与家乡的建设视为一个整体,增强自身与家乡命脉相连的认同感。从我们的体会中,大抵一个景点开始动作实施,景区内的大部人对于它的开发是一种观望的态度,人们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拆牵补偿,以及景区建成后怎么在这里面抓住机遇发家治富。人们都在权衡着自己在这里面的利益得失,对于自己的故土——景区如何建设,建设后怎么样都不纳入到当前的考虑范围内。凤凰虽然做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景区,但城内的居民对于凤凰的这些方面大多还是一种冷漠的态度,依然是走着利用景区为自身服务的路子。景区开发不同于一般的征地拆牵,人们仍然是景区建设中的一分子,仍然是生活在这片故土里守护者。做为这里的主人,这里的变化与我们仍然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应当投入更多的热情在景区的建设中。对于凤凰则尤甚,一个拥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古城,不论何时,凤凰人都应该是引以为荣,并发自内地去关注与守护它,展示出更多做为主人的自我认同意识。

景区受益人的永续意识指的是我们在享受风景旅游区带给我们的各方面的益处时,要以一种可持续的态度加以保护和利用,使得这项资源能成为一笔永续的财富。一个优秀的风景旅游区往往可以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显著效益。现今凤凰主要有这么几类行为态势:一是凤凰的本地居民以凤凰为跳板,利用这里良好的机遇挣了钱之后,便在外边更高档的城市买房定居,谋求新的发展,将自己的一切牵出凤凰。另一类是外界的投资者得到凤凰资源的使用权后,赚得盆满钵满(往往伴随着资源价值消耗枯竭)离开;还有一小部分是一些游客无需重视后果的一次性消费。这种一次性消费,今天来,明天离开,走了就走了,至于这一天自己的行为给景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便与他毫无关系。类似的这些行为都是只顾眼前不计将来的不负责任之举,景区的资源便成了他们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