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5
第一章概念-区域与规划这一章主要介绍两个概念,即区域和规划。
这两个概念都比较复杂,除理论上的原因外,还因为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极其普遍地随意使用它们,这就形成了一些误解,以至会混同与其他概念,如规划与计划就容易交换使用。
由于这两个概念是农村区域规划中特别基本的概念,因此,本章着重于通过案例来加深对区域的理解。
学习目标:树立全面的区域意识,理解规划概念的丰富内涵,并能够识别区域特征,为使用区域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要点: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明确区域概念内涵的复杂性,特别是对区域整体性特征的把握可为正确使用规划方法打下基础;明确规划思维的框架。
什么是区域意识区域并不是一个举在头上的概念,而是规划者放在心里并将其作为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框架基础。
区域的整体性特别突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怎么强调区域的整体性,人们关于区域的重要想法所体现的还是对于区域整体性的忽视,例如,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去照搬某些区域的发展经验,但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一、区域发展的不同表现区域是一个常识性的范式,它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人们能够用特别简单的方法定义它,但又觉得不全面,没有意义;如果包含它丰富的内容,人们就会感到很为难,因为无法把这些特征全部包含进去。
在简单理解的情况下,“区域”会被理解为“区”或者一个有界限的“地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区域概念”还有什么意义呢?尤其是在研究上,为什么要使用区域概念而不用那些更为日常的名词来代替呢?此外,区位与区域有什么区别呢?以上问题是我们在面对无论是城市或者农村规划时都要思考的,否则,区域方面的分析对于这些地区的管理和规划就不能做出贡献。
要树立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显然这个抽象的问题必须从具体的案例入手才有利于深刻的理解。
案例1-1 广东的崛起广东有悠久的对外交往史,清朝中期(1757年)被作为“一口通商”政策的唯一口岸。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发展初期,广东的商品大部分是“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广东汽车、船舶、石化、IT、装备工业等重工业产品不断涌现,彻底改变了“广货”的组成格局。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2.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3.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4.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1、区域发展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科学的定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了区域资源的观念2.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3.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4.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5.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五、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六、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2.经济学的分析法3.数学的模拟法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分类1)按自然资源的物质组成划分,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五大类。
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0.11.30•【字号】•【施行日期】1991.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1990年11月24日吉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990年11月30日公布)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机构与职责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制定第四章城市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第五章城市规划的实施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省内一切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和独立工矿区,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确定的机场、风景旅游区、水源保护区、重要交通设施和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本条例所称建设,是指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建筑、人防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工程管线、对外交通设施等一切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及整治江河湖泊、改变地形地貌等。
第四条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必须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凡适宜在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新建的大中型企业和其他建设项目,应尽量安排在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第五条编制与实施城市规划必须符合我省省情,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一、区域的特征1.区域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
2.区域差异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如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中的“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金色中国”和“银色中国”就体现出了区域差异性特征。
3.区域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区域开放性特征。
4.区域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首先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如雄安新区范围的变化。
其次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有些区域边界比较明确,如行政区、国家、大洲等;有的区域边界比较模糊,如我国农牧交错带。
二、区域的类型1.按照区域尺度大小划分: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
类型举例特点大尺度区域全球海洋、全球陆地、大洲、国家、我国经济地带等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宏观;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越详细。
中尺度区域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等小尺度区域辽中南工业区、上海浦东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影响因素分类或举例自然区域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等;部门自然地理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植被区等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经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劳动地域分工、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综合经济区,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等;部门经济区,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文化区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东亚文化区、西亚—北非文化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化区等区域特征描述1.地理位置特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特殊位置)2.自然要素特征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降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地形类型及分布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地形分布在××方位地势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海岸线平直或漫长曲折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夏(冬)汛;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欠缺)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水系形状,如放射状水系、向心状水系土壤类型、肥力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植被类型、覆盖率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以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为主,植被茂密;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短缺)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如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短缺,如水资源短缺;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类型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雪)、干旱、寒潮;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水文灾害,如洪涝、凌汛;3.人文要素特征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一、区域的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特点:①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的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地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按划分标准的不同,区域的类型可划分为各种类型1.按物质内容: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1)自然地理区域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地理国环境结构。
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其中又可以分为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和生态系统自然区域。
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如流域、大地貌单元(平原区、山区、高原区)等。
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如太平洋生态系统、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长白山生态系统等。
(2)社会经济区域它包括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特定性质的生态地域综合体,由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构成的区域,如东北经济区、山西经济区等。
社会、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骄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的特定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区域)等。
2.按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均质区、结节区按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的相关性,分两种情况:1、均质区: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然资源承载⼒:在⼀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的基本⽣存和发展的⽀撑能⼒。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态环境质量:⽣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态环境因⼦的组合体对⼈类的⽣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第一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一、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定义—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区域规划的目的—发挥区域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自然区区域规划:如流域规划(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沿海地带规划、海岛开发规划、湖区开发利用规划等。
2、经济区区域规划: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东北经济协作区规划等。
3、行政区区域规划:如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等。
4、社会区区域规划:如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甘南藏区发展规划等。
区域规划的特点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1.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未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建设的安排2.前瞻性:规划都是对未来的事情所做出的筹划3.动态性:人对未来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因此针对未来的规划总是要随着认识的不断完善或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做出调整•综合性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到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较的结果4.区域规划的工作队伍一般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战略性1.规划时间跨度长,20—30年2.规划关注的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3.规划的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
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面发生深远影响•地域性(1)规划具有地方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
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知识点第⼀章绪论第⼀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上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地区和区域的区别:地区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是泛指。
2.区域的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2)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第⼆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1.区域发展的概念: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分⼯全球化(2)区域间竞争和合作并⾏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主体3.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的区域资源观念(有形的物质资源、⽆形的信息资源)(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4)确⽴全⾯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第三节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分析的概念: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条件)(2)区域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向及策略研究第⼆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节⾃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然资源的概念:⾃然资源是指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然条件。
2.⾃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因此⽽获得绝对地租)、区域性(因此⽽获得级差地租)、整体性、多⽤途性、社会性;绝对地租:⽆论租种任何⼟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产⽣的原因是⼟地的所有权。
级差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质量上有差别的⼟地,⽽交纳的有等差别的地租。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地质量优劣的差别。
3.⾃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产发展的规模⼤⼩(2)⾃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条件影响区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4.⾃然资源的评价⽅法(1)A.⾃然资源质的评价:考察⾃然资源的可利⽤价值和对⼀定⽣产部门的适合程度(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