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戏剧语言的特点.(优选)

探究戏剧语言的特点.(优选)

探究戏剧语言的特点.(优选)
探究戏剧语言的特点.(优选)

探究戏剧语言的特点

北京延庆三中高兆娣

大多数教师在讲解《雷雨》时,主要关注的是课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之间交叉的多重矛盾,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构成的激烈的戏剧冲突,或者是三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和他们所反映出的各自的个性特点。这固然很重要,也是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的问题。但还有一个我们应该深入品味但却常常浅尝辄止的问题,就是对人物语言特点的深入分析。

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如果说在舞台演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来理解人物,而在剧本中,对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却不能作细致的描写,只能作一些必要的提示,我们要了解人物,就只能通过对话独白等。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可以说是剧本在表现手段上的一个独具的特点。而正是对这个特点进行探究性阅读,才出现了有价值的探究性学习,从而对学生分析文章,提高写作能力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意义。

在对话剧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之始,我首先让学生阅读相应的语段,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几句台词,如: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如果学生找的不很准确,教师可以在投影片中出示相应的台词,以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语段。然后由学生总结归纳周朴园或者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有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的解读也会是多样化的:“惟利是图”“封建专制”“虚伪、自私、残忍”等等。面对不同的理解,教师也应尊重学生,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因为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特别是文学作品,更具有开放性和模糊性。但我们对周朴园或者鲁侍萍的性格特点评价的最终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通过对其语言的分析,最终我们归纳出:要想塑造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必须有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支撑。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也正因为这样,周朴园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人们眼中“熟悉的陌生人”。所以,用归纳法总结出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品味、领悟、思考,这是很重要的。

戏剧文学不同于小说,可以有丰富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活动。它所能够展现出来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除了舞台说明之外,只能由读者对其台词的分析,由自身把握体会,这就是“潜台词”。巴金曾说过:“《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雷雨》的可读性固然由于其构思精妙、情节曲折、戏剧冲突尖锐鲜明等诸种因素,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对话中潜台词具有极其丰富的含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潜台词的意义,我在上课过程中,适当地举出《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在听人报告祥林嫂被抢的过程后,他只说了一句:“可恶!然而……”这里的“可恶”说的应该是祥林嫂的婆婆,因为她这样地抢人,闹得沸反盈天,影响了他们家的声誉;“然而……”则应是他转念一想,婆婆动手抓儿媳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也就不必说什么了,这充分显示

出他是站在封建礼教的立场上的。短短两个词,包含的内容却是不简单的。或者把《荷花淀》中水生嫂的“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拿出来让学生品读,学生也能很快的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总之,用熟悉的课文去引导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效果会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圈点评注的方式,找出《雷雨》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教师可以在之前给出示范性的评注,这样学生的目标会更明确,可操作性也大大加强了。如: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其实并非闲事,而是自身的痛苦经历。这是明知故问,借以试探)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用“我们”而不用“我”,故意掩饰)

“亲戚?”(哪是什么亲戚!意外、震惊)

“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忏悔心理,伪善面目)

“哦,——那用不着。”(冷冷地刺向对方)

“怎么?”(不解)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你想赎罪吗?)

“什么?”(意外,一种威胁感猛然袭来)

“她没有死。”(你打算怎么办?)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丰富的潜台词,才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到此为止,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的潜台词,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除了这两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但也比较难理解的,就是人物语言的“动作性”。

在学习《雷雨》之前,这种“人物语言的动作性”学生已经有点儿接触,如在王熙凤看见林黛玉时所说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呢!……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这一场面中的语言描写,让读者看到了王熙凤携黛玉之手、上下细细打量的热情,也看到了她为讨好贾母极尽奉承之能事的居心。她作为大观园的“总管”,在初来乍到的表妹面前一会儿眉飞色舞,一会儿以帕拭泪,一会儿又转悲为喜,其变色龙的神态真是“表演”到家了。

这里所谓“动作性”,主要已不是传统戏剧所说的形体上的动作性,而是这种形体上的动作性渗透并表现在人物内心的心理上,即表现在人物的思想情绪上,除了口语对白,主要是面部动作——并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在人物的内心活动上。由此,相对来说,从人物手足、举止等外部形体上的动作来看,反倒具有静态性;然而正是在这相对静态的动作举止下,表达的却是人物内心的大波大澜与巨大冲撞,是人物心灵上的暴风雨。以此类推,话剧中的“动作性”主要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到在情节发展中人物(周朴园)心理的变化,并且指出在他的面部表情或者语言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如在谈雨衣时,周朴园是漫不经心的;在看到鲁侍萍似曾相识的关窗动作时有些惊奇;在鲁侍萍淋漓尽致揭露隐情时,有些慌;在鲁侍萍述说侍萍还活着的时候,他变得严厉:这些都体现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特点。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对戏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和独特的动作性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精读文字,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最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外国文学复习题

1、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太阳照样升起》,该书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2、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有《椅子》的作者尤内斯库和《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 3、卡夫卡作品中,描写绝对化的父权对人异化这一主题的作品是发表于1913年的短篇小说《判决》 4、《沙恭达罗》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豆扇陀和沙恭达罗。 5、在古埃及文学中,关于太阳神拉神的神话对天地的出现、人类的诞生、万物的形成作了朴素的解释。奥西里斯则是自然、土地、丰收之神,他的死而复活表现了古埃及人对万物荣枯等自然现象的理解。 6、中古时期,日本、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的文学走在亚非文学的前列。其中被波斯诗人萨迪的《蔷薇园》、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都是其重要作品。 7、古代东方文学成就辉煌,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 8、《旧约》中的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民数记》、《利未记》、《申命记》等五卷书。 9、古代印度文学中的两大史诗分别是《摩诃罗婆多》和《罗摩衍那》 10、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描写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的故事,表现了人的异化这一主题。 11、萨特发表于1938年的长篇小说《厌恶》表达了主人公洛根丁对荒谬的世界充满厌恶的主观感受。 12、“他人就是地狱”一语出自萨特的一部哲理味极浓的名剧《禁闭》 13、《厄运被注定的王子》是古代埃及(国家)故事体文学中的佳作。 名词解释 硬汉性格: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个性独特鲜明的男性形象被称为“硬汉子”。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难与折磨,不怕失败,视死如归。精神胜利,在困难与死神面前不是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是作者在3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是“硬汉子”形象的代表。 冰山风格: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批评界称之谓海明威创作的“冰山原则”。即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体现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简洁和表达含蓄。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 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本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黑色幽默小说“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具有寓意性。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它作家:冯尼格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长河小说”多卷集长篇小说,罗曼·罗兰最先提出这一说法。“长河小说”是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小说线条清晰,具有长河一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它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以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最为著名。 “迷惘的一代”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将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来,“迷惘的一代”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它并非文学实体,无组织无纲领,却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是海明威创作的显著特征。代表作品如《老人与海》。 “硬汉性格”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人物形象的特征,这些人物有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等,他们的共同性格特征是:百折不饶、坚强不屈,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时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就是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也是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桑地亚哥的观点“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具有“硬汉性格”的形象的精神境界。 冰山原则 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他作品的文体与结构上。这种原则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而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水面之下,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最好范例,文章仅通过老人与鱼搏斗的事迹隐喻了人类最可贵的品格——勇敢坚强,于简约中见博大。 白银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经济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尖锐,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纷纷登场,出现了别雷(《彼得堡》)、勃洛克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他们为俄国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但是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后来又遭到扭曲,对后来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复杂的影响。代表作家作品如高尔基的《母亲》。 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源于欧美各国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行,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叶芝《拜占庭》)、表现主义(奥尼尔《毛猿》)、未来主义(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超现实主义(布勒东《娜佳》)、意识流小说(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②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四方面表现出来。在艺术上,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表现为:①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②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③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④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广泛流行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它得名于法国诗人莫雷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主要成就是诗歌。象征

浅谈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一)

浅谈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一)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词语或句子的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交际情景(交际场景、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话题、面部表情等副语言手段)和民族文化背景等。1]语境对言语交际具有制约作用。网络交际语境在某些方面跟日常交际语境很不相同,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特点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探讨。本文所说的网络语境主要指聊天室、QQ、MSN、小纸条对话等典型的网络即时交际语境。 一、网络语境的特点 言语交际要么是即时的口语交际,如面对面谈话、打电话等;要么是非即时的书面交际,如写信、拍电报等。前者是双向的,后者是单向的。以网上聊天、QQ对话为代表的网络交际兼有了双向交际的即时互动性和单向交际的书面表达形式,同时还具有交际双方互不相识(多数情况如此)的双盲特性。总体上说,典型的网络交际是一种动态的双盲书面交际。这样的语言交际具有不同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特点,具体说有以下三个。 1.网络交际空间的无限开放性。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交谈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场景等是相同的、共有的。电话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交际的时空限制,两个身处异地的人通过电话也可以进行言语交流。网络与电话一样打破了现实时空对交际主体的限制,而且更彻底。网络覆盖全球,把五湖四海的人联系起来,把想参与网络交际的人集中到虚拟的网络中,网络交际空间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交际“时空无阻碍”。2] 2.语码输出的低效性。面对面语言交流,可以同时传递听觉信息(词语、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和视觉信息(表情的、眼神的、肢体动作的等),在有限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在网络语境中,信息的交流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首先,有声语言必须转换成无声视觉符号;原来辅助性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传递的信息,也必须转换成视觉语言符号。其次,信息传递过程中多出一个信息码转换环节(键盘输入),而且多种信息要通过单一的网线传递。要言之,网络交际中要传递的各种信息必须用视觉符号通过网线一个一个地进行传输。 与面对面的口头交际相比,视觉符号的线性传输的速度很慢。我们统计了一段长度为2分2秒的视频新闻,播音员和画面人物说出的总字数为588个,平均语速为289字/分钟。普通人语速大约为170字/分钟,而打字速度受到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输入法的科学性、字库选字的准确率等因素的影响,普通人输入汉字的速度只有每分钟30-50字左右。另一方面,面对面的口头言语交际,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同时传输,而网络信息交际只有单一的书面化视觉信息传输,所以,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必然大大小于面对面的自然交际。也就是说,网络信息输出效率是较低的。 人们通常认为网络交际有快捷高效的特点,但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与书信、电报交际相比,网络交际有即发即收的特点,当然是快捷高效的。与电话交际相比,电话是口语的自然编码,速度较快;网络编码是书面的人工编码,速度较慢。与面对面交谈相比,网络交际传输的效率就更低了。 3.网络匿名促成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网络交际语境是交际双方互相不见面的“双盲”语境,这是构成语境虚拟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网络匿名的使用更提高了语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 人们上网聊天目前通行的是使用网络匿名,即上网的“现实人”需要在网络上申请一个网络虚拟身份(ID),这个虚拟身份就成为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虚拟人”。通常,虚拟身份隐藏(不显示或不完全显示)了现实人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特征,如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甚至性别等。这样的匿名制实际上是把特定的“虚拟人”与特定的“现实人”之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隔离,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隔离,把言语交际的自由权利与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隔离。这对网络虚拟语境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匿名制掩盖了交际者的真实身份特征。虚拟ID在身份特征设定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时效性 很好很强大(时间不详):最初来源据称源自马克思在1845写成得重要著作Theses on Feuerbach 《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中有提到工人阶级在兴登,卡瓦仑切以及莱茵地区得斗争时说“sehr gut, sehr beeindruckend, sehr harmonisch、”翻译成中文就就是“很好,很深刻,很与谐”。其作为网络语言得使用则最早源自猫扑,其最初使用则有以下几种说法: 1、在猫扑网使用了关键字屏蔽之后,诸如“SB”一类得词汇均无法打出。于就是猫扑得网友便用“NB”来代替原来“SB”得含义,而“NB”得原本含义则使用“很好很强大”一词来代替; 2、在天涯有一位网友在数年之前发表了一个贴子,但无人问津;数年之后,此人自问自答地回复了这个帖子(一说为此人自己都忘记了这贴就是自己发得)。于就是此后跟贴得网友们惊呼:“自挖自坟、自问自答、自娱自乐,很好,很强大”。 很黄很暴力:北京某小学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得一句话,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很傻很天真:出处艳照门,阿娇用于形容自己得话。 斯巴达(2007年上旬):原自电影《这不就是斯巴达》,指进入极端亢奋得脑残状态。 Nice Boat(2007年下旬):原自《school days》最终话停播事件,属于广义形容词,也可扩展为“Nice XXX”。 失态(2007年末):原自《高达00》第十话中某人台词:“这就是何等得失态”,属于广义动词,也写作“师太”“湿态”。 回老家结婚(2008年春):在很多影视作品及ACG得场景都有类似得语句,但就是通常说出此话得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而将此话发扬光大得则就是龙之塔(ドルアーガの塔~the Aegis of URUK~),此句共出现于第一集8分50秒及13 分55秒(SOSG字幕组)、、、说出此话之人果然下一幕立马挂掉,真可谓就是禁句啊!此话现在更多就是用来表达对现实情况得无可奈何。 打酱油(2008年夏):源自广东电视台得某次采访。被问及对艳照门得瞧法时,受访人得回答“我只就是出来打酱油得”,现在在网上一般用来代替“路过”用来进行快速回复。 兰州烧饼(2008-5-20):一位网名叫“毒死狗熊”得百度吧友在魔兽世界贴吧发帖子问"LZSB"就是什么意思,另一位百度吧友回复了四个字“兰州烧饼”成此典故,之后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新生词语。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一、荒诞派产生原因 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非偶然,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给西方社会流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西方世界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危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青年人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全面的幻灭感,信仰彻底崩溃,理想完全破灭,失去了昔日的安全、稳定的感觉。他们深感世界瞬息万变,动荡不安,不可捉摸,生活毫无意义,于是,苦闷、彷徨、悲观、绝望,对人的本身存在发生了疑问。荒诞戏剧表现的正是西方社会这种危机意识。 荒诞戏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所揭示的就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指出现实世界是一个荒凉、寂寞、肮脏的所处。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在他的著名小说《变形记》中,深刻揭示了人的荒诞而悲惨的处境,不合理的现实世界使人丧失“自我”,异化成了虫。他在《城堡》、《地洞》等小说中都接触到了类似的主题。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尤奈斯库在《犀牛》中,让一个小镇的人都变成了犀牛,这显然受到了《变形记》的影响。 二、《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秃头歌女》描述了一个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史密斯夫妇在自家的起居室中,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把此说成彼,把是说成非,在无聊无意义的语言中,他们毫无生存价值的生活状态被表现出来。史密斯夫妇不单单代表自己,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但是整个英国中产阶级的缩影。剧中的马丁夫妇也和史密斯夫妇一样,他们到史密斯家中做客时,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在一段冗长的对话后,他们终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妻。作者将悲剧和闹剧结合起来,通过马丁夫妇嘲笑了他们爱情的虚伪和失败。 三、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来看荒诞派的艺术特征 结合荒诞派戏剧中这两部比较有典型性的作品,可以对荒诞派的艺术特征有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荒诞派戏剧的结构体现为无逻辑与非理性。荒诞派戏剧完全打破了合乎逻辑、合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征 论文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最流行的用语,它不同于现实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讨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0引言窗体底端 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特征 (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 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特点

精选文档 网络语言特点: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 一句话一段,句号代替了大部分标点。再就是整体结构混乱,缺乏严谨的构思,还有大量奇特新颖网络语言的出现更是冲击混淆了文学的规范和纯洁。 网络文学要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首要的是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网络写手,采取人们易于接受的手法创出高水准的作品,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内涵,提高作品的品位和底蕴,其次,要加强向传统文学的学习,吸取传统文学中的精华,扬长避短,在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更加大众化,更加贴近生活,有了高水平的作者群,有了较稳定的读者群,网络文学就能长盛不衰。 与两千多年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只是一个尚在襁褓中啼哭不止的新生儿。它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悉心的照料和呵护,积极的扶持和引导。让我们大家为这个新生的事物鼓与呼。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化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网络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词素的组成是以字词为主,越来越多的英文字母和数字还有少量图形加入其中。 除了汉语中原有的词语外,大量的新兴字词参与其中。同时网络也演变了一些词义,或扩大或转移,或变化其情感色彩。这些词语都是新兴网络语言中的重要生力军,若不懂得这些词语,那就成了网络中的文盲——网盲了。如“这样子”被说成“酱紫”,不说“版主”说“斑竹”;“555”是哭的意思,“886”代表再见,这些大多都是与汉语的发音相似引申而来的;还有BBS、BLOG、PK(VS的升级版)等大量的英文缩写或音译词;除此之外还有用:-)表示微笑,用*()*表示脸红等。 二.由网络人群新创或约定俗成。 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寄生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Chat里经常能出现“恐龙、美眉、霉女、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专业”词汇。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eng3声松2声,意为“竭尽”),等等。 三.网络语言一直在不停的丰富和淘汰中发展着。 如果留意和总结一下近几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词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 网络语言的类型总结: 数字型:一般是谐音,例如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555~~~~`=呜呜呜(哭泣声,也是阿则最喜欢用的一个符号);886=拜拜了;

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

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 ——语言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戏剧艺术魅力 摘要:本文是对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这一论点进行论述的,通过戏剧语言中说明性语言、人物的语言和潜在的语言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戏剧语言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心理,戏剧离不开语言,语言凸显戏剧艺术的魅力。 关键字:戏剧语言、人物性格、舞台提示、对话、独白、旁白、潜台词、艺术魅力 如果说绘画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那么线条和色彩就是它得以耸立的建筑材料,如果说音乐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那么声音和节奏就是它得以耸立的建筑材料,如果说舞蹈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那么动作姿态就是它得以耸立的建筑材料,如果说戏剧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那么得以让它耸立的建筑材料就是语言。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表演艺术。戏剧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戏剧分文学上的戏剧和舞台上的戏剧,文学上的戏剧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剧本,剧本通常都是用大量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所以说戏剧离不开语言,就像诗词、小说、散文等离不开语言一样,但是戏剧语言和诗词、小说、散文语言又有所不同,戏剧语言不用叙述语,而是用口语化的,戏剧语言还要满足戏剧的舞台性、表演性的要求,要能够让演员当众在舞台上演出,在舞台上,在观众眼前要能够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人物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的表现更加立体直观,同时戏剧语言也要有动作性、个性化与抒情性等基本特征,所以说,戏剧语言与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戏剧语言可以使得戏剧中的人物性格表现的更加真实、生动、形象,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戏剧语言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戏剧中一种说明性的语言、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和戏剧中潜在的语言,戏剧语言中的这三个部分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心理方面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一、戏剧中说明性语言——剧作家的“舞台提示” 戏剧中剧作家的舞台提示是一种说明性的语言,是剧作家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通过文字的方式给予导演和演员一定的提示,其中包括对戏剧中人物外部特征、内心思想的描绘,对戏剧中某些特殊人物性格的强调,对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及生活状态的交代,还有就是对演员在表演过程当中一些重要表情、动作的提示,这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及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在叙事性方面与小说相比较都是差不多的,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显得不够明显,所以不少剧作家在创作过程当中不太注重此方面,但是有的剧作家在创作就很注重此方面,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就非常注重“舞台提示”,“舞台提示”可以说是曹禺戏剧形态构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学标志之一,也是曹禺戏剧创作的特色所在。曹禺的“舞台提示”具体、生动,极其富有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曹禺这样解释说“我写戏时有个想法,演出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准演出,也能叫人读。也就是说,我写的剧本能读也能演,以前没有人写那么长的舞台提示,我是想多写点,主要也是增加剧本的文学色彩,使读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人物,也希望有助于导演和演员理解人物,为此,我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的,是用心写的。”曹禺在写剧本是可谓是花了不少的心思,他要让读者通过阅读去感受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和场景,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浅谈网络语言的作用

浅谈网络语言的作用 网络语言孕育于自然语言的母体,又与民族语言有着血脉的联系,它在语言形式上虽然会有所突破,但它又不能脱离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处于互动的过程中,它既要受现代汉语的制约,同时又对现代汉语施加影响。 本文将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的特征对网络语言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分析。 一、词汇特征 现代汉语词汇是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都由方块汉字构成,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同现代汉语相比,网络词汇的构成方式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1、原有词汇产生新义。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许多传统词汇获得新的意义。 “冲浪”原指一种水上运动,但由于其寻求刺激和愉悦的特点与上网有相似之处,所以“冲浪”一词在网络词汇中被赋予了“在网上进行查询、娱乐等各种活动”的新义。 “狂”的词典义有“发疯”或“猛烈”等义,在网络中“狂”却有“很”的意义,如网络速度很慢叫“狂慢”,“很难看”叫“狂难看”。 “青蛙”、“恐龙”因形态丑陋而被借用表示“相貌丑陋的上网男性”、“相貌丑陋的上网女性”。 “灌水”是指在聊天或BBS版上的发言,随意写。 “造砖”指上帖者比较用心写的东西。 “楼上楼下”是BBS上常使用的词汇,用以指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 …… 以上这些词语都是将其本义置于网络环境,因而获

得了网络词汇中的新义。 2、新词汇产生。 借用原有词汇显然不可能完全满足网络词汇的需要,非传统的新词汇才是网络词汇的主流,而这些词汇的来源极其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造词。对于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来说,按照原有的语法和词汇特点,造出与新事物、新环境相适应的词汇,才是最容易融入原有语言体系的,也是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的,这一点已经被历史证明,网络词汇也同样如此。下文列出的网络词汇就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造出的:①动宾结构,如上网、上线、掉线、抓图等;②偏正结构,如互联网、服务器、网站、网址、网页、个人主页、公告栏、电子信箱、网友、电子货币、网上救援等。 (2)不规范造词 网络的自由性决定了网络词汇不可能全部按照现有规范来创造,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汇在网络上颇为引人注目。 ①缩略词语。网络的缩略词语很大一部分是汉语拼音和英语词语的缩略。如汉语拼音的简缩GG=哥哥,JJ=姐姐,DD=弟弟,MM=妹妹,BB=宝贝等。再如英语词语的缩略: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IMO=In my option(照我的意见),JAM=Just a moment(等一会儿)等。从缩写的方法上看,以上所举大多是传统的择取部分字母的方法,还有一种灵活机巧的缩写词语则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创新精神,如U(=you)是“你”,CU(=see you)是“再见”,IC(=I see)是“我明白”,18ly(=lately)是“最近”等等。 网络缩写词大量出现的原因首先是为了节省时间,因为网上的时间太宝贵,多泡一分钟的网就多花一分钟的钱;同时,在网上聊天中必须以较少的字符来表达意义,提高网上聊天的节奏,减少对话延缓脱节。 ②符号代词,用符号代替词表达意义是网络语言词汇的重要特色。网虫们喜欢用一些表情符号来交流。 例如:^O^让你可以不必转过头来看的笑脸,而且是一头可爱的小猪。

浅谈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网络语言的特征

浅谈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网络语言的特征 摘要:网络语言是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是一种“另类”语言。网络语言在风格上、形式上都与现实语言有一定的差异。本文重点从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风格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做了简要的论述。具体对网络语言词汇的新颖奇特、缩写词、符号代词、网名及网络语言语法上的随意、语码干扰,还有网络语言风格上的诙谐、侃风等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关键词:网络语言;基本特征; 词汇; 语法网络语言是一种“另类”语言。说它“另类”,是因为网络语言是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它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风格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什么是“网络语言”呢?我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和“在线”流通的语言。作为网络语言的生存基础——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和平等性的特点,网语言必须适应这些特点。网络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现实空间里,我们除了用语言来交流,更多地还借助其它工具。而在网上,我们唯一依靠的就是语言,语言的功能被网络发挥到了极限。可以说,网络就是语言世界。” [1]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网络语言孕育于自然语言的母体,又与民族语言有着血脉的联系,它在语言形式上虽然会有所突破,但它又不能脱离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另一

方面,网络语言又与现实语言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它即要受现实语言的制约,同时又对现实语言施加影响。因此,搞清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有利于汉语本身的研究。一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网络语言的词汇根据使用人群、使用方式上的特点,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 .造词新颖怪奇,形象幽默,简捷实用。网络上的新词触目皆是,有不少词初见者会觉得怪异而不知所云,不过也不乏生动有趣的词语。比如,“偶”就是“我”,这同粤语“我”的发音有关。“泥”是“你”,音近。“大虾”指网上高手,或乐于助人者。据说此词最早的形式是“大侠”,后写作“大虾”,后一种写法很能表现弓背于电脑前的网络高手的形象。“东东”是“东西”,而故意变着说。“美眉”是用来称网上的年轻女性的,原来是MM即“妹妹”,经过一番选择构想便写成“美眉”。“菜鸟”是电脑水平比较差的人。“竹本一郎”用来称愚笨者,“竹本”是“猪一样笨”的意思。有的新造词是借用已有的词形而赋予新的词义,如“狂”,网络速度很慢叫“狂慢”,“很难看”叫“狂难看”。再如:“泥巴”是指一种网络游戏MUD(Multi-User Dungeons,多人城堡戏),玩这种游戏叫“挖泥巴”。[2]这是意译(mud 有“泥巴”义),同时也把游戏迷们沉迷不起如陷泥淖之中的景况生动表现了出来。“斑竹”是网上聊天,讨论中负责专题版面维护的人,“版主”的谐音。虽然“斑竹”、“版主”字面意义毫无联系,但写成“斑竹”却使平实而缺乏生气的“版主”平添了一种朦胧的浪漫意境。还有一种洋径风的词语,如“开玩笑的”说成“jokingde”,也属于怪奇之列。等等。2、缩小词语丰富。网络的缩小词语很大一部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戏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们尊奉他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精心组织的结构、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优美如画的语言而闻名天下。这里我们仅论述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刘炳善先生认为“莎士比亚和钦定圣经是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可以说这样评价毫不夸张,这种观点也为广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接受。那么莎士比语言的美或者说特点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1.语体特色 莎士比亚是英语语言的大师,他运用英语是如此的轻松自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上自国王、王后、王子,下至盗贼、小丑、掘墓人。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基本上所有的话语都适合人物的身份,并且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话也不一样。莎士比亚有时运用优雅正式的语言,因为说话者来自社会的上层并且是处在正式场合,有时也有来自社会下层的戏谑甚至使用俚语,有时甚至不惜破坏禁忌,这是为了适应普通观众的娱乐品味。所以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哈姆雷特的语言和掘墓人的语言截然不同。在剧本中我们能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鲍西娅和夏洛克,亨利四世和福尔斯塔福,这个特别的肥肥的“骑士”一定以他的幽默和恶作剧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修辞手法 一些批评家在他们统计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莎士比亚都在他的作品中熟练使用过,这些修辞手法大大增添了他作品的美,使其描写生动有力、发人深思,这里我们就讨论几种评论家写得不多,而作家却用得比较频繁的修辞手法。 1)双关 据粗略统计,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了3,000例双关手法。莎士比亚对双关情有独钟,几乎在每部戏剧中都运用之。王玉龙在《英语修辞与写作》中给它定义为:根据单词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而巧妙使用词汇的一种智慧语。莎士比亚经常根据单词的不同意义来创造幽默喜剧的效果。如: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un. Hamlet:(aside)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 let:Not so,m y lord.I’m too much I’the sun. ————Hamlet,Act I,Scene II 国王:好好利用你的时间,雷欧提斯,尽情发挥你的才能吧!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哈姆莱特:(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新王克罗迪斯,哈姆雷特的叔叔,现在的继父,问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的不开心?哈姆雷特很有讽刺意味的说道:“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这里sun的音和“son”差不多,含义既是皇家的恩泽我已沐浴的太久了,又是我做你的儿子已经够了,在这个对话中,莎士比亚还巧妙的运用克罗迪斯称呼哈姆雷特儿子,做了一个文字游戏,哈姆雷特旁白道: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用“kin”和“kind”来创造一种智慧语。另一个例子: Ask for me tomorrow 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Romeo and Juliet,Act III,Scene I 茂丘西:要是你明天找我,就到坟墓里来看我吧。 这里莎士比亚运用“grave”的两种意义,来创造一种幽默的效果,它既可以做名词表示“坟墓”,又可以做形容词,表示“严肃的”。 如果你非常仔细的阅读或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2):矛盾修辞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百科名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目录 简介 产生背景 主要作品 戏剧特点 发展历程 表现手法 相关人物 塞缪尔·贝克特 哈罗德·品特 代表作品 简介 产生背景 主要作品 戏剧特点 发展历程 表现手法 相关人物 塞缪尔·贝克特 哈罗德·品特 代表作品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它的全盛时期

网络语言的风格特点

网络语言的风格特点 (一)简约直观性 网络交际简洁、快速、明朗原则使网络环境中的交际双方追求高效率。交际双方总是尽可能利用双方共知信息在具体的语境中省力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简约直观性主要体现在简缩语与句法手段。简缩语包括字母简缩语和汉语简缩语。句法上一般使用单句和短句,基本不用长句和复合句。 (二)生动风趣性 除了内容以外,说话是否生动、有趣,有没有幽默感,往往是选择谈话对象的重要因素。目前网间交流还较少采用音像手段,因设备尚未普及,且收费价格也过高,通常还是以符号为载体来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生动风趣主要体现在网民语言表达中借助的各种修辞方法。比较多见的有: 比喻:青蛙、恐龙、老鼠(鼠标)等。 谐音:斑竹(版主)、菌男(俊男)、点心局(电信局),以及数字组合谐音。 仿语:子日:“网而时上之,不亦说乎?有mail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聊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日:“聊故而知新,可以为虾矣。”;子日:“网而不聊则罔,聊而不down则殆。”;子日:“速度喻于命,时间喻于钱。”;子贡问日:“大虾何以谓之‘虾’也?”子日:“敏而好网,不齿网费,是谓之‘虾’日。”;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恋可恋,非常恋。”;孙中山:“网恋尚未成功,网友仍须努力。” 借用:“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天下无贼》;“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花样年华》;“生命中充满了巧合,两条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一天。”——《向左走向右走》;“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奠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奠过于此……”——《大话西游》。 (三)随意创造性 无拘无束、自由随意的网络时空让网民随心所欲地追求时尚表达方式。他们叛逆传统,崇尚创新,忽视语言规范,使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新颖的氛围。主要体现在各种语言材料的随意结合、嫁接,各种表现方式信手拈来以及语法的无理组合。如:“我下了,先”“886,下次见”“我FT你”“菜鸟,给我GUN”“烦恼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讲述资料

正确理解规范使用 ——对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调查分析及思考 一、调查原因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网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有关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总网民的46%。上网聊天和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民在互联网闲聊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一种带有较大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固定模式的语言——网络用语。其中,有些网络用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点击率、使用率日益提高,在表情达意中成为大多数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些用语就成为网络流行语。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张普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是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研究对于各类媒体用语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是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的变迁的。网络流行语也体现了网民的创造性,因为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方式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而且中学生主要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如何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它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 (一)确定探讨内容(2010年5月) 1、2007年—2010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归类; 2、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3、探讨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4、探讨中学生该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二)主要步骤(2010年5月—2011年3月) 1、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搜集2007—2010年网络流行语; 2、将网络流行语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3、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理解、运用网络流行语的现状; 4、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一)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类型 1、反映重大事件类 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近几年来网络民意的崛起,许多热词不断涌现,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如:2007年的“正龙拍虎”,2008年的“做人不要太CNN”“范跑跑”、“猪坚强”,2009年的“躲猫猫”“做噩梦”,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等这些网络热词以具体事件作为依据,时代特色鲜明,俏皮中暗含生活哲学,同时夹杂着讽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