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8《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蒸、融、遮”等9个生字,理解“蒸融、挪移、凝然”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朱自清的《匆匆》。
2. 课文主题:时光流逝,珍惜时间。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匆匆”、“蒸融”等,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受和对珍惜时间的认识。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时间的态度和行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匆匆》2. 课时:第一课时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珍惜时间4. 教学重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5. 教学难点: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8 匆匆第一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课文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阅读实践,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句段、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检查预习时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生字词,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能背诵全文。
2.会写“藏、挪”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主识字,积累语言。
朗读指导,整体把握文意。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作者对“时间匆匆”的描述。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感受时间:请在一分钟内当场默写你喜欢的古诗。
说说这一分钟的感受。
2.交流话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匆匆”的名句?(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2)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李白3.揭示题目:(1)体裁: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特点:①形散神聚;②意境深邃;③语言优美。
(2)匆匆:对时光易逝的慨叹。
(3)教师提问:“匆匆”还可以用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描述时光飞逝的?(4)我会填:()匆匆匆匆()4.走近作者:介绍本课作者朱自清。
(1)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
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
(2)文学成就: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主要作品:《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5.教师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二)新课初知1.预习检查:(1)课文中举例了几件小事?(2)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匆匆》作为习作单元的首篇课文,需要承担篇章页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在阅读品味文章中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习得方法后能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们把这篇文章定位在阅读——指向表达层面。
从阅读的角度看,阅读要素是要学生掌握“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它所指向的不是要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要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更直白地理解就是: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
这一语文要素明确指向语文的核心素养能力。
本节课我将重点设在落实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上。
基于散文自身的文体特点,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潜心文本的表达,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一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品悟以追问的形式抒发真情;二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受。
立足在文体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可以放手让他们合作自学、交流方法。
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较好,但对文章写的抽象的语句,理解起来就有难度,特别是课文中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有什么样的好处,学生是无法准确把握的,需要发挥生生间、师生间的合力,共同学习探究。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考虑,虽然在前面五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散文,但对于散文的文体特点,多数学生还是不明了,不清晰。
口头上都知道散文有“形散而神散”的特点,但如果想让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学生也只能是哑口无言。
本文是散文中的经典文章,是一篇最佳的学习范例,是学生识文体,学表达的佳作。
教学时,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巧”用文本,帮助学生构建文体意识,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能力,习得方法。
教学目标:1.能准确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挪移”“徘徊”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明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作者朱自清是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
文章开篇寄兴于燕去燕来、草木枯荣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
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但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阅读实践,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1.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表达。
3.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按大赛组委会统一要求,学生准备如下:1.读读课文,查找并筛选相关资料。
2.借助课后思考题或阅读提示把握课文大意。
3.针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拟定问题。
教师准备:1.摸清文脉,细读文本。
2.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
3.设计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幻灯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
1.揭题。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正确,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2)围绕文题谈话,学生交流自己对文题的理解。
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情况。
2.初步了解作者,为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1)学生谈谈预习中对作者朱自清的了解。
(2)出示幻灯: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语言精炼、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
课文匆匆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课文匆匆》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匆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匆匆》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匆匆》的复印件。
2.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3. 课堂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匆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匆匆’这个词有什么了解?它在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Step 2:预习导入(10分钟)1. 让学生浏览课文《匆匆》的标题和开头段落,让他们猜测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2. 学生自主预测并与同桌分享,然后进行全班讨论,梳理出大致的课文内容和主题。
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匆匆》,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关键词和句子。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整合各组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Step 4:词汇和句型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 学生跟读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加深理解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Step 5:课文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情感和文学特点,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Step 6:小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收获。
2. 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匆匆》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8.匆匆【简案】第一课时【详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搜集关于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并圈画出生字、生词,了解字音、字形和字义。
3.读完文章,说一说你对“匆匆”的理解?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可以画一画。
4.认真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或者片段,在边上写上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5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等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3.学习课文用连续提问的方法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4、5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用连续提问的方法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4、5自然段。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用连续提问的方法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教学用具】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课堂作业单【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1.谈话导入(1)同学们,“匆匆”是什么意思呢?(急急忙忙的样子)(2)体验“匆匆”:你们在生活中,有过时间匆匆的体验吗?(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人们赶火车的图片,考试时同学们争分夺秒答题的图片)2.揭示课题是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时光匆匆,日子一去不复返,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朱自清却把流动的时间定格在了文字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匆匆》。
3.介绍作者关于朱自清先生和他写《匆匆》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课前都搜集了资料,相信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咱们来交流交流吧。
设计意图:从畅谈生活经历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同时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和《匆匆》时代背景的资料,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走进朱自清,走进他对“时光匆匆”深有感慨的真情实感中。
二、新授(29分)(一)探究一:预习反馈,学习字词(9分)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情况师:同学们回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这些生字词你都会读吗?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出示难读的生字词,通过同桌互读和指名读的形式,检查并巩固学生的认读掌握情况。
“藏”在本课读 cánɡ“蒸”是后鼻音2.指导难写易错的字“藏”:提醒学生注意笔顺和“臣”,不要多一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