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兴衰史
- 格式:pptx
- 大小:252.20 KB
- 文档页数:22
米高梅破产案例分析一.米高梅简介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 (MGM)美国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之一。
成立于1924年,米高梅公司是好莱坞最负盛名的电影公司之一,也是美国电影和好莱坞的代表,米高梅的雄狮利奥标志一度被当成了美国的象征,旗下影星查尔顿·赫斯顿、凯瑟琳·赫本、加里·格兰特、克拉克·盖博、葛丽泰·嘉宝的名字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以《乱世佳人》、《猫和老鼠》、《007》等经典影片为代表共获得170项奥斯卡奖,在好莱坞各大影片公司中独占鳌头。
然而由于利润下滑和巨额债务米高梅于2010年申请破产保护。
二.破产原因分析1. 高制作费用和巨额片酬增加经营风险米高梅几乎就是为大片而生的,从创建伊始就一直坚持巨作的路线,讲究明星阵容与巨额投入,然而观众们不一定每一次都会为其买单。
最具典型的就是米高梅投入1亿成本(不含宣传费用)倾力打造的动作大片《骑劫地下铁》,却只收回6500万美元的本土票房。
投入巨资启用明星,而明星片酬这一刚性成本又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最终造成了大制作之下的收益有限。
高制作成本与高额片酬使米高梅的固定成本一直保持在较高水位,在企业利润下降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增加其经营风险。
2.巨额借贷与高额利息增加其财务风险米高梅2008年已经颓势突显,当时米高梅的贷款额为37亿美元,每乐年需支付的利息就高达3亿美元。
乐观的斯劳恩却发觉不到如此高的利息是多么恐怖的杀手。
最后为他的乐观付出了惨痛代价,到了2009年中期,米高梅影业的债务危机开始显现。
米高梅每年的收入约为5亿美元,但是每年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就超过2.5亿美元,占收入的50%以上。
加之维持公司日常运营的巨额费用,米高梅的资金已经无法再挺直腰杆,当企业业绩不佳,巨额借贷与高额利息便展露其狰狞面目。
3.米高梅在经营风险与财务分析的交织中倒下高额的固定成本与巨额贷款是一对无法并存的矛盾,这对矛盾在企业利润下降时更为激烈,二者的交织足以使任何企业巨人倒下。
米高梅的倒掉
佚名
【期刊名称】《视听界》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事由:1924年成立的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由于积欠40亿美元债务,于11月3日宣布破产。
去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年终报告称,国产电影全年总产量超过500部,仅有130部在院线放映。
【总页数】1页(P17-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9.23
【相关文献】
1.杨连慧首战米高梅遭遇TKO
2.论米高梅的倒掉
3.米高梅破产保护解析
4.“限娱”:倒掉“脏水”,还会倒掉什么?
5.20世纪8O年代美国最严重火灾——米高梅旅馆火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远离观众的米高梅破产何谈意外国内电视剧新势力正在形成《跟我的前妻谈恋爱》献给这个草率的年代远离观众的米高梅破产何谈意外文/禾刀成功者的原因大抵相同,即在正确的时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失败者的原因,自然各有苦衷。
已身负40亿美元债务的米高梅宣布破产,实际只不过自索尼收购之后,再一次放大了原来仅20亿美元的窟窿。
缺钱,当然是米高梅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但索尼注资的无力却又表明,钱未必就是米高梅起死回生的那味良药。
追寻米高梅的“发迹”不难发现,“聘请最好的导演,雇用最好的艺术指导,服装设计以及最好的灯光、摄影,希望每一部电影都极尽完美”,这是米高梅之父路易斯?梅耶力挽狂澜的致胜法宝,也是当年电影产业中的创新亮点。
如果说1948年的反托拉斯法腰斩了如日中天的米高梅,也即便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型传媒的崛起对其造成了强烈冲击,但1958年重拍的《宾虚》,仍旧创下奥斯卡11项大奖的光辉纪录,足证其宝刀未老,雄风犹在。
 米高梅的真正衰落肇始于克尔科里恩。
1970年,美国赌业大亨柯克?克尔科里恩买下米高梅后,不是专心电影产业,而是数度转手,虽然他个人颇有收获,但昔日专致于电影业的米高梅已经异化为赌场、酒店甚至房地产等项目的化名,真正的电影业,愈发外强中干。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索尼的入驻,很大程度上只是基于视听产品竞争的需要。
米高梅的破产看似是个经营问题,实际又不完全是经营问题。
虽然米高梅也吞并了联美公司,拿到了“007”这块金字招牌,砸下大笔金钱,意图重振雄风,但经受多年折腾的电影产业,思想守旧,创新乏力,终未能走出精品匮乏的魔咒。
确实,米高梅不缺明星,但缺的是昔日那种敢闯敢试的大胆作风。
虽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好莱坞传统影业巨头纷纷下嫁他人,但大都与影业有关,要么强强组合,要么相得益彰。
等到米高梅睡梦初醒,意识到与其它媒体合作的重要性时,无奈病入膏肓,为时已晚。
 在新兴媒体的竞争和蚕食下,许多电影公司绞尽脑汁,积极探索包括3D在内的新兴电影技术路径的同时,米高梅却一次次沦为资本运作的附庸。
米高梅电影公司(Metro-Goldwyn-Mayer) 1924年5月17日,米特罗影片公司和高尔温影片公司、L.B.梅耶制片公司合并,组成米高梅公司。
30年代好莱坞鼎盛时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电影公司,每年要生产40—50部影片。
米高梅在这一时期拥有美国最受观众欢迎的影星和导演,影星如克拉克·盖博、斯宾塞·屈塞、琼·克劳馥、凯瑟琳·赫本、葛丽泰·嘉宝、伊丽莎白·泰勒,导演如E.von斯特劳亨、K.维多、F.朗格、G.顾柯、V.弗莱明等等。
前二十届奥斯卡共产生了40位影帝和影后,其中11位是在米高梅推出的影片中获得的,而当时好莱坞有八大制片公司。
这11位影帝影后中包括克拉克·盖博、斯宾塞·屈塞、罗伯特·多纳特和凯瑟琳·赫本、诺玛·希拉、葛丽亚·嘉逊、费雯丽·哈利、英格丽·褒曼等超级巨星。
从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米高梅摄制了数以百计的影片,除了少数影片如《块肉余生》、《叛舰喋血记》(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1942)、《双城记》等之外,90%为平庸之作,内容浅薄、脱离现实,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虚构的故事、美满的结尾,配上受观众欢迎的大明星和较高的摄制技巧去招徕观众。
50年代美国电影业发生危机,到60年代初该公司连年亏损,影片产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
70年代初,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赌业大亨科克·克科里安买下了米高梅公司。
新的主管人员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装等统统拍卖出去,并把资金投入拉斯韦加斯、里诺等赌城的房地产、旅馆业和其他能获利的方面。
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荣,但制片却只是这个公司的广泛业务范围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资买下联美公司,改名为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
80年风雨历程米高梅公司Metro-Goldwyn-Mayer创立于1924年5月17日,公司的银幕标志就是那只如梦初醒的怒吼雄狮。
米高梅电影公司公司名称:米高梅电影公司 外文名称: Metro-Goldwyn-Mayer Inc.总部地点: 美国洛杉矶 成立时间: 1924年4月16日 经营范围: 电影 员工数:1,440 (2004) 目录展开编辑本段引基本资料公司名称:米高梅Metro-wyn-Mayer Inc.公司类型:未上市私人企业成立时间:1924/4/16, 来自于合并Goldwyn Pictures (1916/11/15) 和Metro Pictures (1917)总部地点:美国洛杉矶 (登记于米高梅工作室Inc.)重要人物 Harry Sloan (主席兼CEO)产业:电影产品:电影电视员工数:1,440 (2004)母公司:MGM Holdings主要股东:Providence演员工会 (29%)德州太平洋集团(21%)新力公司 (20%)康卡斯特 (20%)DLJ商业银行(7%)Quadrangle 集团(3%)编辑本段初创1922年马库斯·洛、塞缪尔·戈德温和路易斯·B·迈耶于美国共同创办米特罗公司,当时称Loew氏公司。
会对他的怀疑却与日俱增。
到五十年代初,他与自己的助手道尔·夏里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董事会留下了夏里而让梅耶走人。
1951年,梅耶这位一度是好莱坞最有权势的人被迫离开米高梅。
由于电视的压迫,米高梅开始在宽银幕、大制作上下工夫。
1959年,他们精心准备了数年之久的新版《宾虚》火爆登场。
这部影片耗资1500万美元,创当时电影摄制花销的最高记录。
这部影片还获得了11项奥斯卡,这一记录至今没被打破。
影片上映后,观众又被从电视机前拉回到电影院,米高梅也迎来了短暂的中兴。
然而,大制作只能偶尔为之,在随后的10年里。
米高梅虽有《西北偏北》、《青楼艳妓》、《洛丽塔》、《日瓦格医生》等佳作,但仍连年亏损。
编辑本段不完美的结局由于连年亏损,1970年,米高梅被美国赌业大亨柯克·克尔科里恩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