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异化下的爱情悲剧——读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
- 格式:pdf
- 大小:231.86 KB
- 文档页数:3
巴金《寒夜》读后感:在寒夜中寻求温暖《寒夜》写成于1946年底。
这是最终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
它和《激流三部曲》、《憩园》并列,是作家一生最喜欢的三部作品。
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家庭的悲剧,发生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后的一年间。
这个悲剧故事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常见的“小人小事”,作者真实地典型地加以揭示,却又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病态的黑暗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喊。
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他曾经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老好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在《寒夜》中,他明知道周主任和吴科长可恨,却不敢反抗,只能在心里呐喊着“不公平”;他明明疑惑妻子与陈主任的关系,却没有勇气去询问质疑妻子,还妥协地把妻子“推”了出去;他明知道妻子与母亲的不合,却不敢站任何一方。
最后他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第一是社会的黑暗,权力者和资本家们对普通大众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迫,在公司里面对上司的欺负,同僚的讥笑,他声也不吭。
第二是汪文宣妻子和自己母亲不能调和的矛盾以及无止尽的争吵所带给他的痛苦。
在家里他要尽力调和妻子与母亲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变成不可调的时候,他只能一味地劝说,一味地妥协,却不能狠下心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他的内心充满着恐惧与无奈。
被一个女人深爱是幸福的,被两个女人同事深爱着是痛苦的,汪文宣是无计可施的。
纵然汪文宣给我们的形象一直是社会底层的“弱者”,但从树生的来信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以前不仅有才,也有抱负,他曾经立志与妻子合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是黑暗的社会让他开始变得怯懦,他只能委屈自己求得妻子与母亲的同情安慰,那是他寒夜中追求的唯一一点温暖。
巴金寒夜读后感《寒夜》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此作品是作者以自身亲历的经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妇女的痛苦遭遇和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对解放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对寒夜的阅读,我深受启发,对于女性权益和社会进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北方小城镇,主要围绕着女主人公寒夜展开。
她是一个聪明、勇敢、坚强的女孩,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她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挣扎。
小说通过寒夜的视角,展现了当时女性所经受的各种不公和压迫,如包办婚姻、家庭暴力等,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体会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虐待和剥削。
然而,寒夜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命运的女子。
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她选择了反抗和奋斗。
她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走上了一条寻求自由和尊严的道路。
她在婚姻和家庭中,用自己的勇敢和坚持,打破了传统的束缚,选择了与她真心喜欢的人结合。
她在社会中,通过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在众多女性中崭露头角,成为独立自主的女性代表。
在小说中,巴金通过寒夜的经历,同时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社会进步的路径。
他通过寒夜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女性权益的关切和呼吁。
他让读者看到了女性在家庭、婚姻和社会中遭受的不公,引起读者对社会道德和道义的思考。
通过重点描写女性的纠葛和痛苦,他激起了读者对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渴望。
此外,小说中描写了寒夜与其他女性的沟通和合作。
她积极参与女性的组织,为女性权益而战斗。
她与其他女性一起努力,为改善女性地位而奋斗。
这种联合和合作的力量,展现了女性的团结和智慧,在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寒夜的读后感,我认识到女性的独立和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束缚和压迫。
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也给我们敲响警钟,家庭暴力和女性剥削一直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总体而言,巴金的《寒夜》通过寒夜这一形象的演绎,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女性解放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鼓舞着读者,让我们以寒夜为榜样,不断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寒夜巴金读后感《寒夜》是当代作家巴金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原型写作方式刻画了那个时期无数被封建社会压迫的人们的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深受触动。
首先,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高柳一家的遭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高柳是一个贫困的农民,他一家生活在贫穷、苦难之中。
小说从高柳买面粉的经历开始,揭露了饥荒时期农民的艰难生活,让我对那个时代深感触动。
他们为了生活所做出的努力,却依然被环境所逼迫,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其次,小说通过刻画高柳的人性,揭示了人在极端环境中的冷漠与残酷。
高柳在面临生活困境时,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一些道义上有争议的事情。
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饿肚子,不惜偷盗别人的粮食。
这种行为虽然是出于无奈,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面。
这些让人心酸的细节,让我深感到人性的脆弱和残酷。
再次,小说通过对高柳父子关系的描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亲情的重要性。
小说中高柳对儿子小高非常关心,他用尽一切办法想把儿子养大成人,给他一个好的未来。
然而,最后儿子不幸去世,高柳的内心无比痛苦。
这种深沉的父子情感,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无法改变的命运。
这个时代的环境对人的伤害是如此之大,但亲情却能给人以安慰和力量。
最后,整部小说以“寒夜”命名,寓意着那个时期人们在寒风中挣扎求生的艰难。
这个寒冷的夜晚不仅指代了物质困境,更是精神与道德的贫瘠。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灵也变得贫瘠。
巴金通过寒夜刻画,深刻揭示了那个黑暗时期人们的无奈和痛苦。
总之,巴金的《寒夜》通过对贫困农民高柳一家的诗意描写,展现了人在困境中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内心挣扎。
他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深入人心地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和命运,同时也表现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这部小说让我反思人性的善恶、亲情的价值以及社会的生存境况。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思考和警示。
读完《寒夜》,我被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边界和困境所触动,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巴金寒夜读后感400字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金寒夜读后感400字,便利大家学习。
巴金寒夜读后感1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是一个阴晦的冬季。
在阵阵警报声中,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地跑着,跑向阿谁狭小的防空洞。
寒冷仍在继续,荒凉、阴暗笼罩着大地,没有一点生机。
这是一个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的故事,是一个琐碎而又凄惨的故事。
这是一个四口之家,有婆婆、丈夫、妻子和儿子,有最为遍及的婆媳矛盾,有最为常见的经济困难,就是这样的四口之家,演绎了一段生离死别的悲剧。
树生,我同情你。
你是一个那么有活力有激情的人,却为了本身的家庭而不竭收敛,委屈着本身,你为了家庭,做着本身并不喜欢的工作,随毫无怨言,却总是招来婆婆的冷嘲热讽。
你巴望爱情,巴望友谊,却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渐放弃。
树生,你很累,不是身体,而是心。
你的心已经紧绷了好久也该松一松了。
树生,我了解你对自由对生活的巴望,你想让本身的短暂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那么你为什么不走呢?走了又为什么回来呢?回来,面对的是室迩人遐,物是人非的现实,你能承受得了吗?他们欺骗了你,即使是善意的,也仍旧改变不了他们对你的欺骗。
其实他们也是自私的,明知道你不成能永远不回来,却仍不告诉你,让你永远生活在自责中。
树生,你是不是很痛苦?文宣,我虽不恨你,却也无法原谅你。
你是如此的懦弱,如此的不堪。
虽然他们称你为“老好人”,但我更愿意称你为懦夫、弱者。
因为你的薄弱虚弱、妥协,让最爱你的人受到了伤害。
当你的母亲辱骂妻子时,你总是唯唯诺诺,不敢大声的辩驳。
你明知道妻子的个性,还要他学会忍耐,忍耐本身母亲的无理。
文宣,他不应该是你守护一生、庇护一生的人吗?为什么还要如此对她?文宣,你不觉得本身很残忍吗?残忍地把他推开,让他漂泊在异乡,又残忍地不告诉他你的病情,你是真的为她好吗?你有没有想到他的痛苦和悲伤呢?文宣,你痛在身上,却让树生痛在心上。
巴金的作品读后感(二)——《寒夜》读后感巴金的小说《寒夜》,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
当时巴金住在西安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借助蜡烛来照亮书桌,时写时辍,两年完成以后才圆满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走进寒夜,第二种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弥漫我的身心。
此后的阅读也同样走不出这个氛围。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同一天状态。
以此揭示当时第一层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
贯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亲、妻子、儿子,以及仅有的几个邻里同事同学。
隔阂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
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
因此“宣”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老是争吵?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文明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总有一天互相攻击呢?……”让“我”缠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无计可施,我的手足无措,我的良善悲悯,我的老好隐忍,我病魔缠身等等,在字里行间字里行间表现得深浅而逼真。
不由得读者不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同,真心甚至会有一点点的善意的怨恨。
想因此我想着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所在。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关系的人物形象。
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互相照顾,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
对于“树生”我能够表达的是一种偏爱。
这个人物值得赞赏称道的是她的善良和勇敢。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
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丈夫母亲。
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
我可以理她解作为母亲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却无法接受她对于儿子和孙子的的偏执。
巴金《寒夜》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
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
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
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
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
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
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
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
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
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
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
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寒夜》读后感6篇下面是我收集的《寒夜》读后感6篇(寒夜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寒夜》读后感1 ?寒夜》与从前我读过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样,整部小说弥漫着死亡与悲观的气息,叫人透不过气来。
作品的背景是抗战期间,地点是重庆,主人公是一对自上海逃难至重庆落脚的一对年轻夫妻:汪文宣与曾树生,还有汪文宣的母亲。
文宣与树生结婚14年,儿子小宣13岁本是有着理想的年轻人,读教育出身,想办教育,办好的学校。
抗战期间,背井离乡,逃到重庆,放弃了一切曾经的幻想。
文宣在一间半官半商的公司当校对,树生在一家银行上班,以汪母的话来说,是当“花瓶”。
小说的主线为文宣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的经历,假如换一句话来说,也是文宣走向死亡的经历,字字句句为录。
小说中的人物皆无望。
我曾经读到,有人讲这是另一个“双面胶”的故事。
诚然,小说中的大部分的情节是关于汪母与树生之间的婆媳关系。
汪母看不惯媳妇,媳妇也无法讨汪母的欢心,文宣则夹在二人之间,试图两头讨好,却屡屡失败。
只是小说开篇不久,文宣就已经怨愤的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
谁都不愿让步!”莫说汪母爱自己的儿子,汪母根本不曾了解文宣究竟需要什么她从来不曾看到过,文宣爱着树生,文宣的大部分快乐来自于树生的陪伴。
莫说汪母爱树生,当她用恶毒的言语骂树生的时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
爱,是成全汪母根本不会。
而文宣呢。
文宣怨愤地叫道“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关心过他人。
文宣有一条好心肠,毋庸置疑。
可是他几乎是个废物。
真愧疚,讲出这么重的字眼。
在小说记录文宣经历的这段期间,他可曾真正的帮助过一个人?他可曾有士气试图解决母亲与树生之间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为了改善家庭的环境而做出些什么?他可曾真正努力为母亲,为妻子,为儿子真正带来过快乐和喜悦?他全部的行为几乎可以概括为:忍耐和请求。
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文宣,通等着别人成全他自个儿。
寒夜》读后感范例四篇篇一:寒夜读后感一年前,“非典”的时候我拿了好多书放在床头准备看。
结果一直都没有看,那些书被我找了一个纸箱子放起来了。
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郭敬明的书,这两天很想看小说。
本想好好地构思一下我写的那个故事,可它已经向悲剧发展了,我写不下去了!打开箱子,全是纯文学的书,我还算是最喜欢看巴金的小说,箱子里有一本巴金的《寒夜》。
《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于是拿出《寒夜》来看,二百来页。
中午值班是看了一百来页,晚上下班后倒头变睡着了,8 点多醒来继续看,快十点时就看完了。
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和鼻涕已经一起流了下来⋯⋯虽然穿着露胳膊露腿的单薄裙子,但身体上却不曾感觉到夜晚的冷,可心里却似乎已悲凉得不知怎么形容!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
写小公务员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亲和妻子的吵架,最后这个可怜、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的小公务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
这一切虽然是发生在八年抗战时期的事,可我看着他却如此真切,仿佛是现实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
只是我们现在再也不会有人隐患肺病、霍乱、痨病而死去了,现在社会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了。
可仍然会有一些人因贫穷,因善良,因无能而向汪文轩一样,妻离子散,最终走向毁灭。
至少,我就觉得我和汪文宣一样!一样的彷徨、一样的无助、一样的懦弱、一样的会忍耐⋯⋯心,真得很冷,很冷!想想我才21 岁呀,我却感到了如同汪文宣的那种无奈和无助,甚至是认命!他的明天是死亡,而我的明天肯定不会是死亡,那会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不知道啊!我是如此的茫然⋯⋯记得四年前,我才17 岁,大专刚毕业。
在交大幼儿园实习时,我是那么的出色,至今仍对指导老师的话记忆犹新。
她劝我改行,利用假期重新学个什么东西,只是千万、千万不要到幼儿园工作。
她们都说如果我不听劝告,以后会后悔的!我很喜欢小孩子,所以我当时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幼儿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