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原并会政平颂理送审稿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2025届安徽省宿州市汴北三校联考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9 年,“我太难了”突然成了网红金句,这句话蕴含着那么多的无奈、自嘲与顾影自怜,却又流露出大时代考验下不服输、不放弃的生动脸庞。
B.金庸先生之所以在众多武侠作家中独具一格,高出一筹,是因为金庸的小说生长在中国传统土壤中,是“最中国”的小说的缘故。
C.由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逐渐开启了与游戏、动漫的联动,为影视剧的跨产业传播提供了参考和经验,也为“国风汉韵”的跨产业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D.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积累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比如对健康生活相关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对线上服务的需求等,这些需求一经释放,必将形成新的产业牵引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古人此论极言面对创作之虔敬。
在这个人人皆可成为创作者与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文艺创作门槛逐渐降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背后,是文艺创作“敬畏感”的消退。
一些创作者放弃精益求精..,..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
诚然....的创作追求,放弃为读者负责的职业精神以短平快的作品换取眼前利益,炮制现如今,文学创作者面临诸多名利诱惑,接受者的感官娱乐需求更加强烈,文化快餐的消费习惯愈发普遍,这就意味着,文艺创作的“庸俗”“媚俗”现象是浮躁社会风气的产物。
近几年文化产业流入大量热钱,为获取更高的利润,配方生产、营销优先等套路花样翻新,作品本身的艺术品质却往往被忽视了。
作为作品的最终创造者,文艺创作者是无法推卸自身的主体责任的。
(乙)粗糙与精致、贫瘠与丰富、苍白与隽永、速朽与流传…等标签都将贴在作品与作者身上。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
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直深蕴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辩证对待。
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
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
结合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一致。
在鲁迅看来,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光明。
很显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
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
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
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
其次,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
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
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然的大家。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考前得分训练(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
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
“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
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
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
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
“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
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
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
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
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自然派神话学神话学理论派别林立,五花八门,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盛行于德国的“自然神话学派”。
这一派对于神话、传说、童话的解说,无论数量还是自信程度,在神话学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一派的作家所主张的是,原始人十分关心自然现象,而他的关心法又主要是理论的、冥想的、诗意的。
原始人要将月的各方面或是日绕中天那样虽有规律而有改变的轨道加以表现、解释,于是创作了象征的人格化的诗。
在这一派的作家看来,每一种神话都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核心或前后的实体,可是撰成故事的时候有时会使这等核心或实体不大明显。
至于某一类的自然现象是大多数神话的基础,各作家就没有多少的一致了。
有的作家为月所迷而成为太阴神话派,以为除了月以外旁的自然现象绝不会使蛮野人有诗意的解释。
1906年在柏林创立的神话比较研究学会,有大名鼎鼎的学者如哀伦赖席、席克、温克勒之流,还有许多旁人作为赞助人,即在月的旗帜之下来进行工作的。
旁的作家,如福罗贝尼斯,便以日为原始人创作象征故事的唯一题材。
又有气象学派,以风、气候、天气的颜色等为神话的实质,米勒这样著名的老辈宿将,便属于这一派。
这些分门别类的神话学家之中,有的是自己所采取的某种天体或原则的战士,以为自己是唯一的真理;有的则比较豁达大度,可以承认原始人是采取一切天体来制造他们的神话佳酿的。
我是要将自然派对于神话的解释说得公道而且中听,然而实际上,我看这种学说是人类学家或人本主义者从来最过火的见解之一。
这派学说得到大心理学家冯德绝对破坏性的批评,再就傅雷兹尔的任何著作来看也是绝对不足为训的。
根据我在蛮野人之间对于活的神话之研究,原始人很少对自然界有纯粹艺术的或理论科学的关心;蛮野人的思想与故事之中,很少象征主义的余地;神话,实际说起来,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不是空中楼阁没有目的的倾吐,而是若干且极其重要的文化势力。
神话的自然派的解释,不但忽略了神话的文化功能,而且凭空给原始人加上许多想象的趣意,并将几种清楚可以分别的故事型类弄得混合,分不清什么是童话,什么是传说,什么是英雄记,什么是神圣的故事——即神话。
忧喜是心火荣枯是眼尘——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解分析韩立新【摘要】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诗解有六种,分别给出了不同的送别对象.经过考证分析,笔者发现,《赋得古原草送别》与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诗,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承接性,可以推测,该诗作于与湘灵萌生恋情之初的贞元九年(793)的一次分别时,送别的对象为湘灵,反映的是诗人初生恋情时的分别情怀,它与此后写给湘灵的诗中的“草”意象相因应.【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58)002【总页数】11页(P73-83)【关键词】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解;湘灵【作者】韩立新【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7白居易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古今传诵,诗解其富,然而,其中不乏误读,且流传甚广。
钭东星先生经过考证认为,此诗历代唐诗选多入录,至今从小学到大学教材都讲解,然明清至今一直将误解当作定论,因此应该“纠正错谬以得明诗心,原察误因得学风端正”。
*钭东星:《〈赋得古原草送别〉之误解与正解》,载《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66页。
在这一严肃治学态度的指引下,笔者对这首诗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考证,发现这首诗可能是写给他的初恋情人湘灵的爱情诗。
现详述于下,以求教于方家。
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诗解有六种:其一是众多学者认同并编入小学、中学、大学课本的“咏草送别”说;其二是雷树田提出的“怀祖立志说”;其三是“讽喻小人说”;其四是钭东星提出的“重言离离”说;其五是根据“赋得体”提出的“习作说”;其六是陈海艳等认同的“干谒诗说”。
现分述如下。
其一,“咏草送别说”。
这种观点认为,该诗以原上草作喻,写送别友人的情形和心情。
*董性茂:《诗艺文心阐微》,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屈原是中国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的经典古诗精选五首。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屈原的经典古诗精选离骚屈原〔先秦〕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惟通: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三)【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在四川省的最南端,浪急滩险的金沙江畔,有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
她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川滇锁钥”,是古南丝绸之路重镇,红军长征在这里巧渡金沙江取得转折性胜利;她物华天宝,素有“攀西明珠”的美誉,是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要组成部分。
出片名:
川原并会政平颂理
会理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全县幅员面积4527平方公里,辖50个乡镇,总人口46.19万,其中从事非农产业人口26.28万,占总人口的57%。
全县有汉、彝、傣、傈僳、回、白等19个民族,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0%。
金沙水拍云崖暖
1935年5月3日至5月9日,在37名会理、禄劝船工帮助下,中央红军在会理县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毛泽东主席写下了“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著名诗句。
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村举行扩大会议,史称“会理会议”。
会理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三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一,对进一步统一思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巩固遵义会议成果具有重大意义。
红军主力部队在会理活动时间长达15天,行经31个乡镇。
在红
军的宣传发动下,5000余名会理群众参加红军;全县建立了7个贫农团,组织了赤卫队、游击队,成立了100多人的地方革命武装。
1949年,会理地下党组织成立了金江支队,举行武装暴动,配合解放了会理。
(前面这句与前后不协调,建议删去)红军长征,在会理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会理成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
蜀云滇月共青山
先秦时期,西南地区以滇池、洱海和邛海三大内陆湖泊为中心,形成了滇、邛、巂和南诏几大部落集团。
会理地处腹心,成为西南各大族群迁徙、融合、征战以及经贸交流、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也是历代中原王朝与云南地方领主对峙的战略必争之地。
漫长的民族冲突、交流、融合,为会理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
如今,会理既存留了长号锁呐音乐、蹢脚舞、手工刺绣等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也有红铜火锅、土法造纸等中原文化,还有绿釉陶瓷、端午药市、游百病等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特色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会理依托“川滇锁钥”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体系,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充足的光热资源、富集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经济,形成了铜镍、铅锌、钒钛铁、电煤、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质产业六大产业集群,成功培育了黄烤烟、红石榴、黑猪羊、绿生态四大特色优势支柱产业。
如今,会理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铜业冶金生产基地,全国石榴、黑山羊、麻疯树第一大县,全国产粮大县、烤烟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
会理石榴、会理黑山羊均已成为国家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2年,会理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5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4.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38元,全县工业化率达5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600美元,已进入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期;人均创造财政收入32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
会理已连续六届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连续9年被评为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考核类区先进县,连续两年入选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为会理撤县设市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千年名城魅力会理
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会理就有多支部落民族繁衍生息;自汉武帝元鼎六年置会无县以来,县城所在地——城关镇就一直是附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川滇结合地区具有重要影响。
现存的会理古城修建于明洪武三十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城保护区面积达17万平方米。
会理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两千多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412件;全县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300余处。
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会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昆明、大理、丽江共同构成了“川滇历史文化名城群”。
古城神采飞扬、新城流光溢彩。
会理县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13.03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2.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7.05万,从事非农产业人口9.59万。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会理已初步建成凉山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设施日趋完善:已形成“南北六纵、东西八横”的城市路网,道路总长43.8公里,道路铺装率100%。
城区自来水日供应能力2.5万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建成投运,城镇噪声、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达到标准规定。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全县建立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覆盖率达52%,成功创建省级绿化模范县。
以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广场、滨河路生态走廊等为标志,县城建成了“四大公众休闲区”,公共绿地面积4600亩,绿地率31%,绿化率达35%,人均绿地面积近27平方米。
人居条件不断提高:城区固定电话普及率、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城区有公办教育机构12所,在校学生总数1.9万人;有医疗卫生机构25个,专业技术人员900人;体育场馆4个,游泳馆1个,(是否应包括)各类体育协会20个。
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区服务较为完善。
辐射能力持续增强:全县通车里程达4363公里。
以县城为核心,加快推进“永会高速”、鱼鲊金沙江大桥建设,打通大通道,畅通内循环;建成攀西农特产品物流中心、佳福市场、城南综合市场等一批较大市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等十余家金融保险企业入
驻,会理已经成为凉山南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金融中心。
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会理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协调处理好产业园区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依托产业园区发展城镇新区,推进县城与东坝食品工业园区、黎溪新镇与省级有色产业园区、云甸集镇与甸沙关铅锌工业集中区、木古集镇与蛇纹石工业集中区组团式发展,构建“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新格局。
并加快推进新发、矮郎、鱼鲊等重点集镇规划,抓好全域会理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携撤县设市东风,会理将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机遇,大兴基础建设、完善交通路网,大造产业优势、推进工业强县,大谋民生民利、配套城市设施,不断增强在川滇两省四市州的影响力,把会理建成川南、滇北,金沙江下游新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