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414.33 KB
- 文档页数:5
反思与启示:浅析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作者:马学锋来源:《商》2016年第08期摘要:新自由主义是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政治经济思潮,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对资本主义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新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理论内涵,新自由主义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和负向功能来分析新自由主义对于中国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反思与启示;新自由主义思潮;作为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政治经济思潮,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在20世纪最后的二十年中,新自由主义在沉寂多年后重新浮出水面并逐渐发展成为居于支配地位的全球性“强势话语”。
[1]然而,由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先天性缺陷和误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盲目追从新自由主义的危害,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日渐衰落。
当前,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体制痕迹尚存,新体制还未发挥其作用,作为“对社会主义的一场十字军东征”,[5]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乘机向我国大肆推销其价值理念。
鉴于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有必要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误区重新认识,把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放到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深刻剖析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无疑有利于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
一、新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理论内涵(一)新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1.新自由主义产生时期:作为一种经济学的理论和思潮,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是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造成的,新自由主义是对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继承和延伸。
2.新自由主义受冷落的边缘时期:自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大危机和大萧条以来,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就宣告破产了。
并且在实际上宣告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从而使凯恩斯主义取代新古典经济学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经济学。
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当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自由主义在整个世界又重新大放异彩,它在中国也重新起步,成为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可能性选择。
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有两种可供借鉴的资源。
其一是来自西方的理论与经验,其二是来自中国的自身历史,即本世纪上半叶那一度相当活跃的自由主义思潮与运动。
这些本土的东西沉淀在岁月之中,几乎被记忆所遗忘,而一旦发掘出来,将重新激活它们,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历史传统。
毕竟,中国也有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修正的自由主义思潮如果要追溯中国自由主义的起源,应该从五四算起。
在此之前,严复、梁启超也宣传介绍过西方的自由主义学理和思想,不过,自由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救亡图存的权宜之计,而非终极性的价值追求。
严格说起来,严、梁并不是自由主义者,只能算作自由主义的先驱。
只是到了五四时代,当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和自由、理性的价值在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之中得到普遍确认,而且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时,中国方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
不过,有了自由主义者,不一定意味着就有了纯正的自由主义。
中国的自由主义可谓生不逢时,时运不济。
因为到了本世纪初,不说中国,就是在自由主义的大本营欧美诸国,自由主义也已经乱了套,产生了各种杂交和变种。
欧美的自由主义,从十七世纪的苏格兰学派的古典自由主义,经十九世纪边沁的功利自由主义,发展到二十世纪初,由于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潮暴露出早期资本主义制度在宏观经济控制和伦理道德上的种种弊病,开始与其它思想流派(如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杂交,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修正”趋势:有美国杜威式的民主—自由主义,也有英国费边社式的社会—自由主义。
从整个世界大潮流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正是各色各样社会主义风头十足的时候,相形之下,自由主义倒是风雨飘摇,步步后退,不断地修正自己,弄得态度暧昧,面目不清。
殷海光曾经说过:“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按照殷先生的意思,“先天不足”乃指自由主义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而是美雨欧风吹进来的。
文化视野论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失败的原因李雨佳 鲁东大学摘要:20世纪30-40年代,一些信仰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掀起颇具声势的自由主义运动,但到40年代末期,自由主义运动就失败了,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它的精神和价值还是值得现代的人们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原因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375-02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最先兴起于17-18世纪的欧美地区。
因为它更关注的是理性为基础上的个人自由,人们应该将维护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作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生活的主题。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各种西方思潮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传播,最为突出的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因为自由主义的某些思想诸如人的个性的解放、民主政治、思想自由等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事实上,他们认为信仰自由主义,走自由主义的道路不仅能够挽救民族危亡,同时也能引领中国走向富强。
因此在20世纪30-40年代的知识界,自由主义思潮相当兴盛,自由主义运动也有声有色的进行着。
然而,到了40年代末期,因为国共两党斗争结果的明朗化,自由主义也以失败而收场 。
而追究其失败的原因则表现在众多方面。
一、传统中国君主专制统治思想根深蒂固,制约着自由主义的发展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存在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才正式宣布中国结束君主专制,开始进入现代社会。
但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因为专制、人治的政治文化传统已经在中国生根,它不仅影响着旧阵营中政治活动家和官员如慈禧,袁世凯,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新派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像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致使他们在革命活动中也经常表现出个人专断和违背集体领导的作风。
1914年7月建立中华革命党时,孙中山要求党员按手印并服从孙中山个人。
现代自由主义简介现代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哲学,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以及自由市场经济。
它起源于17世纪的启蒙时代,与经典自由主义有一定的关联,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和思想。
现代自由主义强调个人主权、私人财产权和平等机会,认为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保护这些权利并维护社会公正。
思想基础现代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如约翰·洛克和伊曼努尔·康德。
这些思想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主张政府的权力应受到限制。
洛克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生命、自由和财产,康德主张人们应当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自由和个人权利现代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
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基本的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个人自主权。
现代自由主义认为这些权利是不可剥夺的,并且政府的角色是保护和维护这些权利。
个人自由还包括经济自由,即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经营和交易的自由。
自由市场经济现代自由主义主张自由市场经济,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它认为竞争和市场交易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并且创造经济繁荣。
自由市场经济的支持者认为政府的干预会扭曲市场,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衰退。
他们主张政府应当限制其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由运作。
平等机会和社会公正现代自由主义强调平等机会和社会公正。
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平等机会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
社会公正意味着社会资源和机会分配应该是公平和公正的。
政府的角色现代自由主义下政府的角色是有限的。
它主张政府应当保护个人权利,并维护社会公正。
政府的职责包括维持公共秩序、保护国家安全、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
但在经济领域,现代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干预应尽量少,让市场自由运作。
批评与争议现代自由主义也面临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可能导致资源不公平分配和社会不平等。
他们主张政府应当扩大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平衡市场的不完全性。
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起源及其在现实国家中的运用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探讨在中国重新兴起。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探讨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在现实国家中的应用,以此来阐述两者的关系。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存在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自由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不是好的社会主义,而没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自由主义也不是好的自由主义。
【关键词】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关系一、关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一些观点: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本文只择一些与本文相关的观点。
1.弗朗西斯·福山在1989年夏为《国家利益》杂志攥写的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中认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
换句话说,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自由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失败。
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终结于自由主义。
很明显,福山是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两大对立派来看待的,认为两者水火不容,不可能共存。
2.台湾学者朱高正所持观点与福山相反。
在朱高正看来,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实质性的涵义在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互动。
首先,从理念角度讲,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平等。
朱高正认为不能偏向任何一方,若一方压倒另一方,都会给彼此带来伤害,如同经济上的公平和效率一样。
明智的做法是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
其次从现实实践看,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其原因是对自由主义采取一刀两断的措施,完全拒绝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必要的补充。
而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之所以垂而不死,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其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如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国的左右两党的折衷共治以及美国的“新政”。
他认为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虽然以自由主义标榜,但实际上却是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两者之间的对峙与对话的互动发展。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洛克是自由主义思想无可争议的奠基人之一,一生经历了英国革命的整个时期。
1688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以阶级妥协告终,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议会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辩护的,洛克的著作反映了他的清教徒背景以及审委会革党员的一些政治立场,这也决定了他在理论上必定是为已经上台的资产阶级辩护。
其代表作品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政府论》的下篇,在该书中洛克重点论述了自然状态与自然法,财产权,政治社会如何形成,政府的建立等问题,为人们厘清了自由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应有的行为模式。
1洛克的主要思想1.1自然状态与自然法霍布斯与洛克虽然都是从自然状态开始,却存在很大不同。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一种战争状态,人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狼与狼的关系,孤独而残忍,他对于人性有两条假设,人性是自私自利的,并且每个人的材质和能力都是平等的。
人们为了保全自己时刻防范着他人,并伤害他人。
但人也是有理性的,所以为了自我保存走到一起达成一些条件,也就是自然法,“自然法就是理性所发现的借条或者一般法则,禁止人们去做损害自己生命和剥夺保全生命的手段的事情”。
洛克的想法同样基于平等与自由,由平等而延伸出自由,但洛克的自然状态就要平和得多,在洛克那里,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状态,他对自然状态的看法是人们是理性的生活在一起,只是没有一个共同的长官能做出权威的判决。
而且从这种纵然状态出发,洛克认为自然法就是,人不仅要保全自己,而且要保全全人类。
从这点上说,洛克自然状态下的的人们不仅具有理性,而且具备着宽容的潜质。
1.2政治社会的形成洛克的自然状态是完备无缺的的自由状态,但还是有一些不方便。
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平等自由,所以对于外物的权力也相等,这样就容易出现纠纷,自然状态下没有一个权威的裁决者,于是需要一个外部的权威在纠纷出现时作出裁判,保障以谋取他们彼此之间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的任何人的侵害,人们结合为国家并经自己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并在适当情况下作出裁判,这就是政治社会的由来。
当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新发展研究作者:赵晓燕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1期摘要:中国自由主义者在文化上基本上是一些不同程度的西化,作为西化派,他们对传统文化持批判乃至否定的态度,全面肯定西方近世文明的优越性,主张用西方文化来批判、改造。
自由主义是近现代中国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在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但是,自由主义没有成为、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探讨当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新发展。
关键词:自由主义;新思想;评价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13-02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各种思潮层出不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三民主义、自由主义曾一度泛滥;无政府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曾先后粉墨登场;改革开放后,人道主义、新启蒙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等也相继出现[1]。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第三世界,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大批发展中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到处搞国有企业私有化,破除以保护民族工业、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外资进入为目标的法令规章制度,放开价格、放开汇率,无限制地发展外向型经济,降低关税,开放国有市场,出售国有企业,吸收外资,结果使阿根廷等国家经济全面恶化,国内经济生活一片混乱,造成严重后果。
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自由主义者在发展中国家鼓吹的自由放任的理论和实施的经济政策,认真研究实施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认真研究这些国家的理论界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一、自由主义思潮的理论与方案中国的自由主义,是在西方殖民主义把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滋生出来的。
它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变种。
它以西方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为最高原则,撇开中国的国情和世情,主张全盘西化,力求在中国实行英美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浅探——基于两者起源及现实运用的角度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关系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探讨在中国重新兴起。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探讨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在现实国家中的应用,以此来阐述两者的关系。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存在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自由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不是好的社会主义,而没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自由主义也不是好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以来,关于两者关系探讨一直持续不断。
如今,两者内部流派迭起、纷繁复杂,可谓其原貌已日益模糊。
本文并不对其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逐一探讨,只是就其最原始、最基本的精神(如自由主义强调自由,社会主义强调平等等)加以审视,从追溯两者的起源及其在现实国家的运用这一角度来探讨两者原本简单的关系。
一、关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一些观点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本文只择一些与本文相关的观点。
1.弗朗西斯·福山在1989年夏为《国家利益》杂志攥写的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中认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
换句话说,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自由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失败。
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终结于自由主义。
很明显,福山是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两大对立派来看待的,认为两者水火不容,不可能共存。
2.台湾学者朱高正所持观点与福山相反。
在朱高正看来,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实质性的涵义在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互动。
首先,从理念角度讲,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平等。
朱高正认为不能偏向任何一方,若一方压倒另一方,都会给彼此带来伤害,如同经济上的公平和效率一样。
明智的做法是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
其次从现实实践看,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其原因是对自由主义采取一刀两断的措施,完全拒绝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必要的补充。
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西方各国治道变革的理论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我国正在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国家干预市场自由竞争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对新自由主义的思潮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私有化市场经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经历了战后两次最深重的经济危机,而凯恩斯主义者却提不出有效政策,从而使他们信奉的经济思想陷入危机,走向衰落。
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新自由主义。
著名经济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哈耶克发表的《通往奴役之路》,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标志。
“‘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
”这一理论认为,在一个典型的民主体制社会里,自由市场占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最行之有效的。
因为最不受管制的资本主义体制即自由市场经济不仅体现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想,而且能够在效率、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分配的公正性等方面使经济绩效达到最优化。
新自由主义的表现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新自由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它与全球化互为动力,相互推动,俨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对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私有化政策。
新自由主义主张对社会所有资产和服务实行私有化,把社会所有的土地、基础设施和企业卖给私人投资者,将公共部门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转化成私人部门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削减社会福利政策。
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福利制度,他们认为,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
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降低了经济效率,削弱了国际竞争能力,减少了利润。
减税政策。
新自由主义主张减税,并承认富人会得利,因为只有富人才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而只有“合理”的税率才能吸引富人去投资。
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张朋林(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处于转型变革之中,采取何种思想进行改革成为争论的焦点。
国内不少学者、专家甚至当权者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的积极推崇者。
鉴于此,深入研究新自由主义,剖析其本质,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迫在眉睫。
本文在分析新自由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新自由主义干扰的想法和建议,以期为科学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当代中国;影响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及本质要分析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就必须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概念范畴及本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新自由主义这个词是由奥伊根领导的弗莱堡大学学派创造出来的。
人们一般把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称为新自由主义的宪章。
从广义上说,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学派林立、思想理论庞杂的体系,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新自由主义定义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
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
”①何秉孟等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①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
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而著称于世;“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则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
”①顾钰民、伍山林和李其庆认为,“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主要包括伦敦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
新自由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危害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思想,它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竞争力。
它主张政府应该减少干涉,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
新自由主义的出现与20世纪70年代英国女王玛丽的当政有关,它在1979年至1990年间,曾是英国政府的主导思想。
新自由主义在80年代时期便流行到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
然而,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现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的危害更加突出。
一方面,新自由主义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实现,政府干涉应该减少,因此,政府应该少征税,支持自由市场的力量,鼓励富有的人创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但在实践中,新自由主义政策带来的后果却让贫穷者受益不多,却让富人日益富裕。
这是因为自由市场有时会直接带来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果,那就是一些富人为了自己谋求私利而以善意表示自己的行动,但其实在市场垄断中,贫穷者无法获得那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
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将环境问题冷落:新自由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经济为先,而将环境问题置于不顾。
在新自由主义的模式下,企业的责任主要是向股东负责,而非社会和自然环境。
这往往会导致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获得财富,不惜破坏周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这对于整个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曾经长期推行,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此外,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导致了公共服务的下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下被大大削弱。
政府必须削减开支来减轻财政赤字,这会进一步降低公共服务行业质量和水平。
这也会给穷人、老人和残疾人带来严重的负担。
在中国,新自由主义可能促使市场竞争激烈,但公共服务却遭到了巨大的限制。
最后,新自由主义的代价居高不下:新自由主义倾向于自由市场、私营企业和自由贸易,而将社会保障、劳工保护和治理等问题置于不顾,因此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成本太高。
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学派向凯恩斯主义发起了挑战。
这个学派的兴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至要想了解当今世界的垄断资本、南北关系以及全球化,都不能不对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作深入的研究。
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它在50—60年代以后有较大发展,70年代又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
新自由主义发展到今天,不仅有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西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学说,而且形成了拥有人力资本论、公共造反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主权经济学等)、供应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曾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等在内的庞大阵营。
新自由主义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弗里德曼以及人力资本论的西奥多·舒尔茨、公共造反学派的詹姆斯·布坎南、产权经济学的罗纳德·科斯、理性预期学派的罗伯特·卢卡斯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自由主义产生后一度遭到冷遇,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卷土重来,其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为过去所鲜见。
按年代顺序,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中,影响较大的分别有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需要指出的是,新自由主义学说中的新制度学派,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并不很大,但却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哈耶克的基本理论观点:哈耶克是当代新自由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
该学派认为,经济生活中的主体由一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构成,正是这样的个人对商品和劳务的主观评价导致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经济达到最大化。
哈耶克对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深信不疑,对任何与经济自由不相符合的学说,予以坚决抨击。
哈耶克认为,自由是一个最高的政治目标,是追求文明社会的崇高目标和私人生活安全的保证。
按照自由主义原则,应尽量运用自发力,而尽量少用强制力量处理事物。
他强调,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个人的“积极性”只有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理论思潮。
本文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以及主要观点的介绍,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思潮;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影响新自由主义思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期在西方兴起,随即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起源于经济领域,推行于政治领域,并波及到思想价值领域,具有浓厚的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辩护的色彩。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渗透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并在国家的发展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深深地影响了这些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新自由主义形成之初,正处于1929一1933年经济大危机之时。
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危机时,绝大多数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主张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由政府进行干预,而不是一味坚持古典传统中的自由放任原则。
由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凯恩斯主义诞生了。
凯恩斯及其所倡导的政府干预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不断受到推崇,使经济自由主义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以上的历史背景中不难发现,新自由主义是伴随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与随后出现的凯恩斯主义而产生的,它是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在当代的变身,是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论对立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
二、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新自由主义是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将古典自由主义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庞杂的思想及理论体系。
但纵观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其表达的思想基本相近,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推崇私有制,反对公有制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私人产权与公共产权相比,其产权边界更加清晰,可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强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