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的“墨与色”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美术中国画基础知识1、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2、墨色变化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之一,用清水和墨汁调出的焦、浓、重、淡、清等不同的墨色,可以适应不同的表现需要,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3、中国画的用笔十分丰富。
中锋、侧峰是两种最基本的用笔方法。
4、湿变化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之一。
笔中含水的多少决定墨的干、湿。
干、湿变化可以更好的表现物象的特点,增强笔墨的表现力,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5 、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以毛笔为工具,用墨线勾勒对象。
白描中的线条有其丰富的表现力,线条有粗细、长短、变化,感觉上有滑润、流畅、干涩之别,具有生动的艺术效果。
6 、骨法: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脸、身体、五官和衣纹。
7 、填法:先用墨线勾画人物形象,然后填上相应的颜色。
8 、勒添色法:勾勒添色法是写意花卉的一种技法,先用线条勾勒物象轮廓,然后添色。
用笔放松,线条和色彩要有变化。
9、淡相破:运用宣纸独特的渗化性,在淡漠上加画浓墨或在浓墨上冲以淡漠,均可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
控制水分是泼墨的关键。
浓破淡时,要控制好墨色变化和干湿程度。
淡破浓时,淡漠笔含水要多,否则难以冲开浓墨。
1.如何用笔,用墨.墨分五色,即焦,重,淡,浓,清,可用水来调节墨色的浓淡.2、在墨色中加入颜料可成彩墨3、彩墨画法多种多样,在作画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运用。
下面介绍两种画法。
4、徐悲鸿(1895年——1953年)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
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
他的画作满含激情,技巧极高。
著名油画有《溪我后》、《田横五百士》;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等。
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表达他思想感情的莫过于他画马的画卷。
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
所以他画的马图笔墨酣畅,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筋强骨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
另有一些人物、狮、猫等题材作品,也是质优量大。
水墨画中的黑与白给你的启示作文800字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黑与白~白与黑你们有没有看过中国画呀?中国画就是用笔和墨渲染在纸上的,好看极了!最常见的就是山水画,有青山、溪流、小桥等等,整个画面黑白分明,很有意境。
你看,黑色是那些山石树木的轮廓,给人一种沉稳大气、永恒不变的感觉。
白色则是那些云朵、溪流,代表着活力和生机。
真不愧是"万物运行,阴阳不息"呢!阴阳、黑白,互为表里,共同组成了这优美的画卷。
我很喜欢看这些水墨画,因为它们不仅美,而且让我时常会反思人生的道理。
你想啊,黑白两色虽然完全不同,但互相依存、互为关键,缺一不可,正所谓"白之力黑而形,黑之质白而现"。
你看那山石虽是黑色,但若无那些白云白雾的渲染和映衬,怎能彰显出它们的厚重和气势威武?同理,只有黑色的山石作为背景,才能衬托出白云的那种湿润温柔的质感。
所以,黑白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这难道就不是人生的一个写照吗?我们的生命就像是黑白两色,有阴暗面、也有光明面,但它们并非对立,相反是互为因果、依存并存。
没有黑暗,我们无法体会光明的美好;也没有光明,黑暗就失去了意义……嗯,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向大自然学习,去珍惜生命中的"黑白两色",从而学会欣赏这种对比,品味其中的味道。
不过呢,要是问我更喜欢黑还是白色,我还是选白色吧!因为白色代表着希望、未来和无限可能。
就像溪流潺潺流淌、白云自在飘荡,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尽管白色也有短暂和转瞬即逝的一面,可是我觉得只要抓住当下、用心体会,这时光便永恒美好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会像白云那般逍遥自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去拥抱阳光,勇敢去探索这未知的未来!当然,有黑色的山石做陪衬和托底也很重要,代表着沉稳、踏实,让我时刻谦逊、脚踏实地。
总之黑白并济,方能达到至善至美!这就是我从水墨画中"黑白两色"的启示了。
你们有同感吗?快和我分享你们的体会吧!篇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呀!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水墨画中的黑与白学到的一些启示。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画注重表现意境,强调以笔墨表现形神,讲究意境、构图、色彩和节奏,追求绘画作品的整体美感和精神内涵。
中国画的美学观念是:形神兼备,墨韵生动;写生而不拘泥于形,概括而不失神;化繁为简,寓意深长。
其中,形神兼备是指作品既要表现物象的形态,又要表达精神内涵;墨韵生动则是指作品中所使用的墨色应该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不同的墨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写生而不拘泥于形指的是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不必完全按照实物的形态进行描绘;概括而不失神则是指画家在表现形态和情感时,应该追求简洁明快,不要陷入繁琐的细节之中;化繁为简则是指通过简单的表现手法,把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寓意深长则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
内涵。
总之,中国画的艺术美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学理论,它不仅要求作品具有形态美和色彩美,还要求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这使得中国画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 1 -。
第20卷第3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7年5月V ol 20, No 3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y, 2007 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及其文化意蕴周斌(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中国水墨画的墨色审美起源,根植于原始农耕采集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老庄和禅宗则为其奠定了主要基调。
中国水墨画对墨的艺术运用,完成了原始黑色向纯粹的审美境界升华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墨色语言系统。
在万千变幻的“墨色”中,构成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心象”和“墨象”同构的“墨境”世界,别有一番“墨韵”,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意义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关键词:中国水墨画;墨色;审美;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X(2007)03-0070-06一、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的起源黑色崇拜奠定了古代中国人对黑色的感知和运用基础,把水墨运用和发展为一种绘画材料,形成一种独特的“墨色”审美传统,也可以说是基于黑色崇拜的一种智慧性的发掘,而这个“墨色”审美传统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古代原始社会的采集、农耕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
黑色崇拜是原始色彩崇拜中的重要内容,黑色在古代的中国,是众色之长,在《易经》中就被认为是“天”的颜色,为众母之色,在古代单色崇拜时期尚黑的时间最长。
新石器的黑陶,说明黑色是中国人最早选用的颜色之一。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染有黑色,这是当时氏族人对黑色崇拜的体现。
《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尧禅天下在,禹受之。
作为食器,斩山而材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
”这段文字也证明了中国远古时代的先民就已经崇尚黑色。
秦的统治制度确立了中国色彩观的发展,秦崇尚黑色,首次出现了以一种颜色为尚色,“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即位之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史记・封禅书》)。
中国画知识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水墨为主要媒介,通过线条、色彩、质感等表现手法来创作。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画的知识点,以便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
1. 历史起源:中国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画作品是出土的彩陶,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描绘。
2. 五大要素:中国画包含了“墨、笔、纸、砚、色”这五大要素。
墨是主要的绘画颜料,由磨墨砚台和加水调制而成。
笔是绘画的工具,常用的有羊毫、狼毫和猪鬃毛等。
纸是画面的载体,一般使用宣纸。
砚台是墨的研磨工具,用于研磨墨块。
色是指水墨画中使用的颜色,通常使用灰、黑、淡墨等单色。
3. 传统题材:中国画的题材广泛,主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和动物等。
山水是中国画的重要题材,强调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花鸟画注重对植物和动物的描绘,追求生动和细腻。
人物画则着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4. 传统风格:中国画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其中,工笔是一种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着重描绘细节和色彩的变化。
写意是中国画的另一种风格,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
它强调意境和氛围的创造,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
5. 传统技法:中国画有许多独特的绘画技法。
其中,以“写意”、“洗墨”和“点染”为代表的技法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
写意是用简练的笔触表现主体形象的技法,强调形神兼备。
洗墨是利用水墨的浓淡、湿度和笔触的变化来描绘不同的质感和层次。
点染则是以点、线、面的组合来表现画面的效果。
这些知识点仅是对中国画的基本介绍,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和技法非常丰富多样,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画的用墨方法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历来的画家都讲究用墨,大写意画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应用,用墨与用笔便成为中国画的基本特色。
用笔和用黑是分不开的,所在称为“笔墨”。
用墨好,皆由于用笔。
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
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
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
此外,还有墨分六色之说,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谈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
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
”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凹凸远近也。
”以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
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
一个画家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当。
他画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
”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
中国画用墨技巧,并不是体现在调色盘中能调出多少种墨色的变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其中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一枝笔中产生出各种墨色的变化。
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用墨的技巧也趋成熟,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等多种表现手法。
中国画的常用墨法:破墨法——唐代王维、张燥等人的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当时称为“破墨山水”。
后世说的破墨法,是专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
破墨法又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点。
破墨时因笔墨先后有别又可分为六种用法:(1)浓破淡先施以淡墨点树叶树头部分,待半干时,穿插以浓墨树枝,立时枝叶交融,浑然一体,如天然生成。
浅谈国画教学中的“墨韵”作者:韦凤湘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23期学习中国画既要“有笔”,又要“有墨”。
所谓“有墨”就是要做到“墨韵”生动。
在作画的过程中,通过水与墨的巧妙配合,运用不同的笔锋笔法和墨法的变化,可以创造出浓、淡、干、湿、实、虚等极其丰富、千姿百态、妙不胜言的墨象效果。
这些不同的墨迹貌相产生不同的墨意感和墨律美,墨意感和墨律美的有机配合就形成了“墨韵”。
“墨韵”是中国画画家表现客观物象形神和表达作者主观情思的一种强有力的绘画艺术手段。
所谓“墨韵”实际上也是指墨的“气韵”,也可当音乐的节奏韵律美感讲,音乐的强弱高低不仅有节奏韵律美,而且还给人以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艺术感受。
因此,“墨韵”既是指墨的气质意味,又是指墨的节奏韵律,是墨的“气韵”的简称。
“墨韵”和音韵一样,其所包含的墨的意味美和节律美不仅要使人视之动心,还应令人观后浮想翩翩,有余味无穷之感。
“墨韵”要求用墨要“气韵”生动。
使墨通过不同的墨象变化,既能表达出不同感觉情绪内容的墨意效果,又能使各种不同的墨象重迭交错,组成象交响乐般既有节奏变化又有统一墨调的墨律之美。
这种墨意感与墨律美的高度统一,就形成了“墨韵”。
有了“墨韵”墨色的变化就丰富多彩,墨的各种变化,除能表现色彩变化之意外,还能表现究竟远近,明暗阴阳、干燥湿润以至人品、性情等更复杂的内容。
清代沈宗骞以《芥舟学画编》中谈到,用墨“其淡处薄雾依微,焦处如浓翠欲滴之润。
明如秋山,泽如春水,灼如晨花,秀如芳草。
在唐、五代时期就创造了浓淡干湿的点线墨画法。
水墨画以笔取形,以墨取色。
用墨的多种变化表现景物的色彩明暗、凸凹、空间、质量、意境、气氛等。
水墨画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纯净的艺术风味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到了宋元时代,水墨画法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以墨为主色,以传神写意为宗旨的写意画法。
明清以后更发展成为我国独具民族特色而双“雅俗共赏”的绘画艺术形式。
传统花鸟画的艺术特点与历史价值花鸟画是中国画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
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发展,花鸟画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鲜明的色彩、简洁的画风和丰富的内涵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花鸟画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点。
一、艺术特点花鸟画是一种以描绘花鸟为主题的艺术形式,着重于把花鸟的生动形态和优美动态刻画出来。
花鸟画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墨与色的协调使用花鸟画的绘画工具主要包括笔、墨、纸、色彩,其中,墨和色彩是最重要的两个元素。
花鸟画中,墨色匀称、浑厚、线条疏密有致,表现了花鸟的轮廓和骨架。
色彩细腻、清新、柔和,透露出花鸟的色彩和气息,通过墨与色的协调使用,达到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2. 线条的表现花鸟画的线条表现是关键之一。
画家通过线条来刻画花鸟的特点和魅力。
清晰而富有生命力的线条可以更好地表达花鸟的神韵,而黯淡无趣的线条则对画作的美感造成负面影响。
3. 画面的布局花鸟画的画面布局既要注重花鸟的特点,又要突出画家的风格。
画家常常通过精心调整画面的比例和构图来创造出一个自然美妙而不失艺术感的画面。
4. 题材的选择花鸟画的题材主要有花、鸟、虫、鱼等,画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花鸟作为画作的中心,以它们的形态,特点,节奏,色调,气味等特点作为作品构成的基础元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历史价值花鸟画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和曲折的发展历程,它被誉为“国画四绝”之一。
花鸟画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水平花鸟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表现中国文化底蕴的重要媒介。
花鸟画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水平,它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2.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特点花鸟画不仅是绘画手法,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画家通过对花鸟色彩鲜艳,灵动而又富有内涵的艺术形态的表现,来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特点,显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传统中国画用色方法
传统中国画用色方法基于古代中国绘画理论,注重色彩的韵味和相互对比。
以下是一些传统的中国画用色方法:
1. 墨色:中国画中最常用的颜色是墨色。
墨色有多种深浅变化,从浓黑到浅灰,用于画山水、人物和花鸟等各种题材。
2. 水彩:中国画的水彩色使用水和颜料混合而成,颜料通常是由天然的矿物质或植物提取。
水彩色常用于描绘花草、树木和建筑物等。
3. 赭色:赭色是一种红褐色的颜料,常用于描绘山石等物体的纹理和质感。
4. 丹色:丹色是一种鲜红色的颜料,常用于描绘花朵、云彩和人物的面部等。
5. 青绿色:青绿色在中国画中常用于描绘植物的叶子,如草、树叶和花瓣等。
6. 淡彩:淡彩是指用水稀释浓墨或颜料,作为淡淡的底色,以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透明感。
7. 背景色:在中国画中,背景色往往是留白或淡淡的底色,强调画面的主题和主体。
8. 对比色:中国画中常使用对比色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例
如,红与绿、黄与紫等。
9. 雾色:中国画中常用雾色来表现远景和迷离之感,通过淡淡的色彩和笼罩在物体周围的柔和效果来传达雾气和远景的意境。
以上是传统中国画常用的一些色彩方法,这些方法注重表现意境和气氛,强调淡雅和自然之美。
鉴赏国画要看哪几个方面学会鉴赏国画对于收藏国画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鉴赏国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鉴赏国画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鉴赏国画的方法一、观大概。
布局要和谐,是否有作者的个人风格,意境、意趣要深远。
意境或意趣是鉴赏者对一幅画的最初印象,好的意境或意趣,让鉴赏者想细细看下去。
任何好的笔墨技巧是为了表达意境或意趣服务的。
而风格是一个国画家有别于另一位国画家的特色所在,也是检验一个画家成熟与否的标准。
国画大师的作品无一不有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布局是作画的战略,是一幅画在表现上最关键的部分。
假如左边画一块巨石,右边画一只小鸟,加些小草,在下面题上几个字,盖上印,画是完成了,即使笔墨精妙,颇有意境,可布局不当,画面失去平衡,让鉴赏者难受,就不算成功的国画。
大师潘天寿的画,极重意境,一山一石,一虫一鸟,无不展现着万物的生机与自然界的诗意。
他的画多险,多奇,多重,通过各种物象,在激烈的冲突中一一化解,最后画面归于平衡与和谐。
他的大画雄伟奇逸,常常给鉴赏者震憾般的审美感受。
二、看造型与线条。
造型过于失当,人不象人,山不象山,树不象树,即使布局好,线条好,仍不入妙品。
造型要不失情理,线条要自然生动。
但是,自然生动的线条有各种风格,有的秀美,有的苍老,有的古朴,有的厚重,有的飘逸,这些线条通过表现不同的物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在这些线条中,都要书法美感。
概括性地说,吴昌硕的线条古拙,齐白石的线条苍老,潘天寿的线条凝重,范曾的线条俊逸。
没有书法功力的国画作者,线条常常软弱、油滑、稚嫩,这些线条所表现的物象内涵就大为贫泛。
这种画在旅游景点或工艺品商场常见。
三、看墨色的变化。
有的劣画,常常局部一片死黑,没有任何变化,淡墨散淡而不空灵。
好的国画,讲究黑分五采:焦、湿、浓、重、清。
焦墨画只宜于写生的便利,作为山水素材收集是可行的,任何人的焦墨山水都不可能成为国画的上品,作为完整的国画,焦墨画在神韵上大打折扣。
艺术研究•132谈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以《芥舟学画编》为例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有时也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泛指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
当下中国画术语西化,画面丧失了中国画所特有的用笔用墨关系,直接导致了传统中国画审美趣味严重滑坡。
古人云:“有笔有墨。
”笔墨二字人多不识。
画岂有无笔墨者?凡自然界中得天地之气养成的万物,都具有各自的形与势,都可以用笔墨来描绘的。
画者若无通透笔墨这一关,要在中国画创作上有所建树,那是不可能的。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用笔 “象物”,不但要绘其形,更要得到其神韵。
试看古人画作,用笔寥寥,神完气足,因在于运笔得法。
而运笔之法,古人亦有详论。
“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 “六书之有形象,即画之源也。
”皆说明笔法与书法之关系。
蔡邕在其《九势》中详释了用笔之法与点画之审美:“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峰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中国画用笔之法也正是书法运笔之法,运笔过程中要全借笔力写出,笔法在纸面上显现的行迹无非是起笔、中行及收笔,运笔须藏头护尾,中锋下笔,力在点画中行,字就可观。
整幅画面枯湿浓淡都是笔头力量的体现,古人说作画之点画如刻入缣素,好像作书一样入木三分,笔着纸上轻重、疾徐、偏正、曲直,而且在手执笔笔锋要有虚实轻重。
用笔过于快速点画又容易光溜,离开中锋用笔的话就会使点画单薄。
用笔太过平正,无险绝,就缺少变化。
因此描绘画面时要用腕力的轻重来表达方为正道,正确理解中锋用笔最为关键,中锋运笔以求圆润中实,照此才能使墨色和润而有光彩。
作画俗与不俗,不在于用色,而在于用笔。
古人作画一勾一勒,不施丹青渲染而神态具显。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方式、审美观念、技法和语言符号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其中就包括其独具特色的笔墨情趣。
笔墨情趣既是中国画的一种审美特征,也是一种文化精神。
笔墨情趣是什么?笔墨情趣是指用笔、墨、纸等传统绘画工具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它是一种文化与美学的融合,通过具体的绘画实践和对艺术内涵的诠释,可以传递深刻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艺术思想。
笔墨情趣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风格,它强调笔墨气韵,注重形神兼备,追求形象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
笔墨情趣可以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评价一个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认识笔墨情趣的内涵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其内涵:1. 线意线意是指画中的线条所表现的意境和思维感受。
在中国画中,线条并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段,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
线条的粗细、卧扭、跌宕起伏、断续连贯等都可以传递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2. 墨意墨意是指用墨所表达的意境和感受。
中国画中,墨的运用非常重要,因为它既可以表现自然界的万物,也可以表现人们精神世界的内涵。
而“淡墨浓彩”则可以表现出画家对于自然界的理解和审美认识。
3. 形神形神是指画面所表现的形象物象与精神锁感。
中国画注重散点结合,以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
作品的形象和形态必须真实而准确,精神感受则要灵敏而丰富。
4. 气韵气韵是指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感和情调氛围。
中国画作品非常注重其气韵,它涵盖了画面中的纵深与透视,同时也包括了作品的调子、氛围和意境等。
这种气韵可以感染观者,使人沉醉其中。
笔墨情趣的艺术特色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具有多种艺术特色,并且其特点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下面简单地介绍几种常见的艺术特色:1. 颜色简约中国画追求的是用墨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形态和情感,因此很少使用大量的颜色。
中国画的颜色简洁明快,基本上只以黑、白、灰、绿、黄、红、蓝等7种颜色进行表达。
2. 线条使用中国画中主要是使用硬质笔、软质笔、竹蘸毛笔等不同种类的笔。
中国画用墨的几种技法教学中国画用墨的几种技法教学一.用墨:1.淡墨:水多墨少,濃墨加水調之。
2.濃墨:墨多水少,研至八分。
3.焦墨:黑墨乾而近燥者。
将墨汁置于砚中,用墨锭反复研之,浓稠后即得焦墨,用于点苔、点睛,调整画面轻重的作用。
4.宿墨:隔夜之墨。
即所研之墨在砚内存放数日即可得宿墨,作画易枯润、苍茫。
5.潑墨:全用濕墨潑紙畫成,單層墨色變化,蒼茫淋漓,而無筆痕。
6.破墨:在畫末乾之際,以濃墨或淡墨補筆;不同墨色互相滲化,形成五彩墨色之韻味。
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
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
”又说:“ 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
”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
”作画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7.積墨:淡墨開始,層層積疊,但明暗不同層次的墨色,不互相渲染或混雜,而是層次分明。
范寬《雪景寒林圖》8.飛墨:在輪廓內部皴後,用濃淡墨烘染絹背。
9.搭墨:毛筆調淡墨後,以筆尖復沾濃墨,下筆即有濃淡效10 . 退墨:又称陈墨,旧墨即年代久远之墨。
11 . 埃墨:即锅底灰:用于工笔画渲染,比松烟要好,画蝴蝶和鸟的羽毛,用此墨干擦酷似原物的质感效果。
二.五色六彩:1.五色:乾、黑、濃、淡、濕。
2.六彩:黑、白、乾、濕、濃、淡。
3.濃、淡、乾、濕、枯、澀。
墨分五色是指用笔方面的墨色变化,五色即:浓、淡、干、湿、燥。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
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
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
墨是黑的。
可有人说:墨分五色。
尤其好墨,落纸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
浅析中国画的“墨与色”
一、中国画中“墨”的用法
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画中,“墨”并不只被看成一种简
单的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
完美地表现物象。中国画中有“墨分五色”之说,即墨色有“干、湿、浓、淡、焦”
五种变化,如果再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
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
者形成对比。
中国画用墨技巧,并不是体现在调色盘中能调出多少种墨色的变化,而是如
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其中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一支笔中产生出
各种墨色的变化。当笔头蘸上饱和的墨水时,下笔速度要快些。当笔头水分极少
时,干笔淡墨,行笔宜慢,要惜墨如金,画好后会有氤氲明净的感觉,不管笔头
的干与湿,画时均须见笔。就如用笔之五字决:“清、润、沉、和、活。”所谓“清”,
即用笔用墨要笔路清澈,层层相积,无浑浊相;“润”即滋润,虽干犹湿,虽渴犹
润;“沉”即骨气沉厚而不浮胀,沉而易厚;“和”即墨色有变化,和而不同,浑然
和洽;“活”即自然一气。“和”和“活”,相近而又有区别,活更有生命化的意蕴。
由于毛笔的软硬不同,在含水含墨的分量上也有所区别。比如羊毫含水量较大,
宜用于大面积的泼墨铺水;而狼毫含水量则相对较少,宜表现笔迹清晰的笔画或
进行局部性的泼墨破墨等。再有墨的运用与笔法的提按、轻重、快慢、纸质的优
劣也是密切相关的。用湿笔时笔多提起,用干笔时笔多揿下,笔实则墨沉,笔飘
则墨浮。用墨的关键还在于用水,要使墨色丰富,要善于用水。墨经过水的调和,
就有浓淡、干湿的变化。墨色的变化在于水分掺的多少。蘸墨蘸水极为讲究,笔
头是先蘸水,还是后蘸水,效果是明显不同的。
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用墨的技巧也趋于成熟,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
和“破墨法”等多种表现手法。
泼墨法——水墨淋漓,墨色变化丰富。此法的效果几乎是不可预期的,它和
信笔涂鸦是不同的,它要求画家凭借长期的绘画积累和对宣纸性能和水、墨、色
晕化的规律以及黑白、虚实、浓淡、疏密均衡等变化的认识。随后的整体收拾是
画家根据绘画经验的积累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说,最后的整体收拾往往是一个画
家笔墨功夫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考验。行此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水的笔
头,蘸上浓淡适宜的墨汁,大胆落笔,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
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张大千晚
年的泼墨泼彩,将泼墨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积墨法——积墨,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干时
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
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
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墨色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
至于干后糊涂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能使画面有深厚凝重、繁茂丰富的效果,
而且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
法就失败了。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采。
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
暗板滞。
破墨法——破墨即是作画时,当前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可以浓
墨破淡墨,或淡墨破浓墨,或湿墨破干墨,或干墨破湿墨,还有水破墨、墨破水
等,都是在将干未干时进行,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使墨色厚而不浊,
淡而不薄的效果。破墨的用法在于掌握好干湿的程度,过湿时加上去容易渗化得
太快太多,显得浮肿无骨;过干时则不易渗化,显得皮骨不相干,所以掌握干湿
程度是破墨的关键。此外,还有墨破色、色破墨等表现技法。
二、中国画中“色”的用法
中国画的色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造与运用在色彩方
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成就。“随类赋彩”的方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
特色的绘画色彩传统,在世界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的着色总的来
说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重彩着色,十世纪以前基本都是采用这个方式;第
二种方法是水墨淡彩,等墨韵上够的时候再敷色。这就是把大部分的墨色浓淡的
变化当颜色使用,以达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晕化效果。这是十世纪以后国
画着色的一大变化;近代的画家为了开拓探索更为广阔的路子,又逐渐使用泼彩
和淡彩,重彩并用的青色方法,使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力加强了。下面就详细介绍
几种中国画的着色方法。
以色貌色——中国画以固有色为主,来体现国画色调上的单纯、高雅、明朗、
洁净等富有装饰性的美感。以色貌色是指用颜料表现对象的基本色,使其显得逼
真。这就要求绘画者必须从生活中观察色彩,同时还要学会传统绘画的着色方法,
即前人是怎样观察物体的颜色,又是怎样把它加工整理的。
平染——用水把颜色在碟子里调匀后部分浓淡的平涂在画面上,叫做平染。
这种方法不需要用水做深浅的晕染,所以看起来比较容易掌握,但要做得涂得又
匀又细,特别是石青石绿等重彩颜料,也需要有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得好。平
染时,颜料不能调得过稠,一遍不足时可以再涂第二遍,直到表现出满意的效果,
但要注意不能出现水花。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工笔画中,写意画很少出现。
碰染,也叫“承染”,是传统的老办法。碰染法多数应用在工笔熟纸上。方法
是手上同时握住两支笔,如画荷花时,一支笔蘸洋红,一支笔蘸白粉,到纸上互
相碰染,产生好看的颜色,比在色盘中经过调拌的色调鲜明,其意外效果全在于
碰,所以颜料不能调得太干,才能在色与色相碰時互相渗透而产生晕染效果。人
物面部用储石,而两颊可用曙红与储石相碰染,碰染一般一次完成,如果不足可
以碰染两次。岭南派画家全用此法,用工笔画青铜器也用此法。
分染——碰染是一次完成法,分染是把一道工序分成两道来完成。方法是把
碰染中的色调,按照阴阳向背,分作两次或数次来完成。如画月季花,在用洋红
烘染出阴阳反正后,下次再染白粉;画青绿山水,山石的根部先染赭石,下一步
用石绿画没有着色的下部,慢慢退晕到与礁石互相衔接。染色时,要求染得自然
而无痕迹。
罩染——国画家使用单色的矿物色及植物色时,如需进行间色的调配,常常
是通过罩染。用朱砂罩染胭脂使朱砂更红;兰色罩染朱砂,使朱砂变紫;石绿罩
染藤黄变成嫩黄,铅粉罩染胭脂变成粉红等。除去花青配藤黄可产生草绿外,大
部分复色预先调和好再画到纸上并不鲜明,因此,画家所理想的色调便通过罩染
来达到。也就是说,我们如要得到一种紫的颜色,可以先用胭脂涂上一层,再笼
罩一层花青,便产生了紫色。凡有火气的颜色,均可罩上淡墨以减火气。
中国画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特点就是在于似
与不似之间,墨、彩、水三者相互交融,在生宣纸上会产生干湿浓淡和水墨淋漓
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城.中国画——绘画提高训练丛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刘 源.中国画色彩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