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历代女性的审美观
- 格式:docx
- 大小:597.05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古代的女性审美观与诗词文化古代中国是个男权社会,女性处于被动地位,但并不代表她们没有审美观。
在古代诗词文化中,女性审美观被充分表达,并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女子的外貌和气质古代女子的美,首先取决于她们的外貌。
在晋唐时期的《长恨歌》中,描述了杨贵妃的婉约之美:“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里的“云鬓花颜”、“芙蓉帐暖”描绘了杨贵妃的红颜之美。
而在唐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也描述了女子深深的内心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里的女子过得酒逢知己千杯少,卷帘人是她唯一的知己,而海棠是女子深爱之物。
她把海棠与自己的相思相连,一语双关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女性的情感表达古代女子的审美观与情感息息相关。
在唐代,女诗人的诗歌经常表达她们的爱情、离愁别绪和对生活的感悟。
唐代女诗人望海潮曾写下著名的《钗头凤·世情薄》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成眠。
”这里描述了女子在一个道德沦丧、人际冷漠的环境中,面对自己的心事只能独自埋在心底,感受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
又如唐代女诗人柳氏的《浣溪沙·荷叶杯中酒》词:“荷叶杯中酒,粉蝶纱间舞。
翠蛾眉上愁,盼别却相随。
山水画屏空,阶柳堤溪暮。
”这首词通过描写酒、舞和愁,表现了女子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三、女子的人生尊严在古代中国,女性往往被贴上“柔弱、娇美”等标签,但采用诗词文化审美观之后,女子的人生尊严得到了充分保护。
唐代女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曾表现出对女子的尊敬:“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女子不再只是陪衬男子的美丽背景,而是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结论: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女性的审美观念不受男权社会的压制,以婉约、秀丽、清新、纤巧而别样迷人的形式表达出来。
她们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寻求心理寄托,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也展现了女性的人生尊严和独特的审美品味。
窈窕淑女: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与审美标准概述在古代社会,女性的美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财富和资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与审美标准,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古代女性美的分类与特点1.容颜之美: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容貌是衡量其美丽程度的重要指标。
这包括面部特征、肌肤状态以及五官之间的协调度。
2.身材之优:古代对女性身材有着明确而独特的审美标准。
窈窕淑女即形容身材纤细、曲线柔美,体态优雅,符合此标准者常被认为是最具魅力与吸引力的。
3.衣着之雅:衣着也是体现女性品位和气质的重要方面。
古代女性注重服饰配搭、织工绣花等技艺,通过精致的服饰来彰显自己的阶层地位和审美眼光。
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1.儒家思想对女性美的影响: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倡导“三从四德”,注重女性对家庭、丈夫和子孙后代的忠诚和奉献。
在这种观念下,女性美更强调温柔、贞淑与纯洁。
2.佛教对女性美的看法:在佛教中,以菩提树下所经历的涅槃之间所发生的神奇事情为基础,而推理出了构成皈依或参禅关键理论中人类心灵回到自然状态并开始依胜于坏,好于恶等种种准则,并以无而称之终极目标, 维持内静平衡,面壁合即宗门菩提境地内生外化感召方法。
3.道家形而上学对女性美的影响:道家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在观念上认同阳刚与阴柔相辅相成,追求身心平衡状态。
因此,在道家思想中,崇尚天然、健康与自然的女性美更受重视。
古代女性美的演变与变革1.不同时期审美标准的变化:随着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对女性美的审美观和标准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唐宋时期,妇女风尚因开放气氛而更加大胆与自由,突出自身独立个体价值。
2.影响古代女性审美观念转变的人物与事件:一些杰出女性以及先驱者为古代女性美的演变和变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沈德潜等著名文人对修饰与容颜注重更违抗常俗表象理论批判都有很大影响。
结语通过对古代女性美的审美观与审美标准进行细致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对女性美的要求和价值观,还能从中反思现代社会中关于女性美的认知和批判。
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与审美追求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在这个国家的历史长河中,美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美女标准与审美追求有着独特的特点,这种审美观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一、外貌与气质的统一在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并不仅仅局限于外貌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的气质和品质。
中国人认为,一个真正的美女应该具备外貌与内在的统一,外貌只是一个表象,而内在的气质才是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审美追求注重女性的温柔、贤淑与善良。
在《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美女的诗句,如“采葑菲菲,在彼中阿”、“艳如桃李,美目盼兮”等,这些诗句表达了中国古代对于美女温柔和美丽的赞美。
而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三从四德”,即女子应该顺从于父亲、丈夫和儿子,这种价值观念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对于美女的审美追求。
二、五官的协调与和谐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还包括五官的协调与和谐。
中国人认为,一个美女应该拥有五官协调、和谐的面容,这样才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古代的审美追求强调五官的线条流畅、曲线优美。
眉如远山,眼似明星,鼻如悬胆,唇若涂朱,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对于美女五官的描绘。
而且,中国人还注重五官的比例协调,认为眼睛宜大而明亮,鼻子宜高而挺拔,嘴巴宜丰满而红润。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的绘画、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三、身材的曲线与柔美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还包括身材的曲线与柔美。
中国人认为,一个美女应该拥有曲线优美、柔软的身材,这样才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中国古代的审美追求注重女性身材的曲线和比例。
中国人认为,女性的身材应该具备“三从四德”的要求,即腰细、臀翘、胸丰。
而且,中国人还注重女性身材的柔美和婀娜多姿,认为女性应该有柔软的肌肤和曲线优美的身体线条。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服饰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四、服饰与妆容的独特性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还包括服饰与妆容的独特性。
中国人认为,一个美女应该具备独特的服饰和妆容,这样才能彰显她的个性和魅力。
浅谈中国历代女性的审美观时下美女文化”较热,各类选美大赛、选秀大赛此起彼伏,各地车展也是香车配美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连孔夫子也说食色性也”由此,笔者想到了古人,他们的审美情趣与现代有多大差异?历代帝王选美女的标准又有何不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尚美的国度。
悠久历史蕴藏了中国古人对女性美的诸多独到见解与研究。
随着五千年历史的变迁,中国人的审美观在不断的变化,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把这四大古代美女放到今天,也许我们不会认同,毕竟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每个历史时期,对美女的评判标准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结实健康之生殖美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
粗壮结实的女人, 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中就是最美的。
我们看到的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那时候女人的服饰或者装饰品,都很简单而实用。
但从考古出土发现,一些简单的骨制或木制饰品仍然体现了当时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先秦时期:崇尚自然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的这两句诗大致能反映出先秦时期人们所崇尚的审美观,即自然朴素之美。
人们欣赏女性的自然美、外在美,所谓天生丽质”、国色天香”。
春秋时被各国王侯争相抢夺的夏姬、息妫都是天生丽质,前者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后者面若桃花”号桃花夫人”。
先秦时期自然朴素美的典型代表应该是毛嫱与西施。
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说的是西施因家贫常穿粗布衣服,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人们形容她是颜如玉,肤胜雪,细腰若柳,青丝如瀑”。
战国末期的楚国以小腰秀颈” 的柔弱为美,歌伎舞女开始浓妆艳抹,长袖善舞”、明眸善睐”。
秦汉时期:崇尚庄柔之美端庄颀硕之美,本是汉代宫廷选美的正统妇容标准,即姿色端丽,合法相者”如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就是姿相丰端,体格颀硕,庄重而弥觉其丽”。
但汉代的风流帝王们却喜好能歌善舞、仪态万千的纤柔女性,崇尚纤柔之美。
中国古代对女人的审美观
中国古代对女性的审美观存在着一定的特点和演变。
然而,请注意,关于古代审美观的描述往往是对广大人群的普遍观点,并不代表每个人或每个时期的看法。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常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这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观念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
体态端庄:女性应该保持端庄的仪容仪表,有“曲线美”而不失庄重。
具备婀娜多姿、身材匀称的特点被看作是美的象征。
肤白貌美:白皙的皮肤被认为是女性美的象征。
古代文人常将女性皮肤描绘为雪白如玉,丰腴红润。
柔美的声音:温柔、悦耳的声音也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体现。
女性的声音应该柔和动人,传递出细腻的情感。
长发及腰:长发被视为女性魅力的象征,长而齐整、呈现丰盈光泽的长发被看作是美的体现。
另外,古代也有对女性腰部修长的审美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审美观在各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上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稍作改变的审美观念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对美女的审美观念中国的各朝各代对美女的审美观念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唐代的美女形象,在婉丽温雅外,又强调体态丰肥的健美。
宋以后,盛唐时期的阳刚之美让位于宋代阴柔之美;开阔豁达的心胸代之以哀婉幽怨的柔肠;体态丰满、仪容典雅的丰硕之美,让位于孱弱纤细的清癯之美。
女性病态美日渐成为女性美的模式。
《西厢记》中崔莺莺是“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翠裙鸳绣金莲术,红袖鸾销玉笋长”,“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闻静以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明代以来,人们开始注重女性形体的完整的美。
明代才女叶小鸾著有《艳体连珠》,分别吟咏妇女的发、腰、足和全身。
叶小鸾的母亲沈宜修又作《续艳体连珠》除发、腰、足外,又吟咏了妇女的眉、目、唇、手四个部位或器官,使得女性人体美更为完备。
叶小鸾所吟咏,描绘的女性发、腰、足之美,正是明代重视缠足时期,士大夫们欣赏女性形体美的最重要的人体部位。
头,腰,足三者皆美,则女性的整体形象也必然是美的。
黑而长的秀发,柔软纤细的腰身,纤细窄小的脚就构成了明代标准的瘦美人。
叶小鸾特别注意到女性全身整体形象的美:盖闻影落池中,波警容之如画。
步来帘下,春讶花之不芳。
故秀色堪餐,非铅华之可饰;愁容益倩,岂粉泽之能妆?是以蓉晕双颐,笑生媚靥,梅飘五出,艳发含章。
美丽的女子,整个身影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她的美不是靠脂粉铅华所能打扮出来的,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优美的身姿,如花的双颊,柔媚的笑容构成了整体的美,就像梅花的美是五个花瓣共同构成的和皆的美;更重要的是,女性的美丽来自优秀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来自内在的美。
身为女性,而且是容貌出众,才华超群的少女叶小鸾,她的女性美观念,比起当时的士大夫、文人来要进步得多。
她不是从观赏、玩弄女性的角度来看待女性美,而是把女性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和皆的整体美,自然美与内在美相一致的完美形象。
这是难能可贵的。
明未清初人卫泳的《悦容编》(又名《鸳鸯谱》)。
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及当前构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审美的定位与建立是以文化价值为标准的,社会与文化发展与变迁的同时,女性审美观也随之变化。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我国当代女性审美文化出现了明显的现代性多元化的特点,在审美标准多元化时代,如何构建女性审美价值观,对提升女性的主体意识、发展和繁荣女性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现代女性审美价值观的演变历程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变化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近现代以来,中国女性审美价值观的演变主要有以下过程。
(一)从家庭附属品,到社会角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男性。
封建社会以血缘为基础、以长幼为顺序、以父权为轴心的家族制度,极大地了女性的发展,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下,妇女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被剥夺,女性的审美文化被淹没、被,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要遵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依照男人的意志行事,女性自身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被压制、被扼杀。
封建礼教的下,女性经济上依靠男人,精神上也依赖男人,女性的审美价值观也是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审美需求之上。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女性从自身开始摒弃封建思想的。
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一大批被禁锢的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剪发、读书、参政等这些历史性的变革要求,体现了20世纪初女性对审美的觉醒,表明了中国女性审美价值观开始走上了理性之路。
(二)从同化的审美,到知性的审美追求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在大潮的鼓舞下,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的人数较从前有明显增长。
知识女性纷纷投入及建设大潮,红色背景下,女性审美被忽视、淡忘,化的劳动与奉献几乎是唯一的审美标准,女性特有的温柔、含蓄以及性感美,在大潮下,被标准同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的迅速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女性接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些都促女性从思想观念到文化价值取向全面转型,外部审美特征被关注,内在修为也受到重视,知性美一度成为女性审美的主流。
古代对女人的审美标准自古以来,女性美貌与才华的欣赏与传承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
古代女性审美标准不断发展演变,既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出民间风俗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起源、主要内容、影响与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女性审美观念进行反思,总结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意义与启示。
一、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女性审美标准起源于原始社会,那时的女性以勤劳、生育和母性为美。
随着社会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兴起,女性审美标准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与外貌相统一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审美标准不仅受到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还与宗教、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1.外貌特征: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对外貌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如“三寸金莲”便是对女性脚部美的极端追求,而丰满的身材、细腻的肌肤、修长的手指等也被视为女性美的象征。
2.品德修养: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强调女性的道德品质,如孝顺、贤良、贞节等。
这些品德修养成为评价女性美的重要依据。
3.才华技艺:除了外貌和品德,古代女性还需具备一定的才华和技艺,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
这些才华和技艺使女性更具魅力,也是评价女性美的关键因素。
三、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影响与传承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女性为了迎合这一标准,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古代女性审美标准逐渐发生了改变。
四、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的转变及对古代标准的反思与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相比,古代女性审美标准显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如过于强调外貌、忽视个性和才华等。
在现代社会,女性美不再仅仅局限于外表,而更注重内心的丰富和独立。
人们开始反思古代女性审美标准,认识到女性美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五、总结:古代女性审美标准的意义与启示虽然古代女性审美标准存在诸多不足,但它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女性美的追求与发展。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古代女性审美标准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如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尊重女性的才华和个性等。
古代对女子的审美古代对女子的审美观念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丰满、丰腴在古代,有一个流行的美学标准是“丰满、丰腴”。
这种审美观念认为女子应当丰满、肥硕才能够被认为是美的。
比如,唐代女诗人李清照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写道:“世人谓我恋长安,与娥眉、巧笑、年少;莫置真娇与红影,飞入天来绕凤楼。
”可以看到,她笔下的美人就是那种丰满、娇艳的类型。
二、白皙与丰腴相对应的,是白皙的肌肤和清秀的面容。
这种审美观念在唐代已经非常盛行了。
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夸赞了一个女子的美貌,说她是“脸上不施胭脂,自有娇妆;红衣不知远近,雨雪自呈春色;一带江山如画,依然牵在我襟;它时忽想遍游,却是岸芷汀兰。
”可以看到,白皙、清秀的外表被视为是一种极高的美德。
三、言行举止除了外貌之外,古代人对女子的言行举止也非常注重。
传统文化认为,女子应当文静、淑女、大气,能够管好自己的情感和言辞。
比如,唐代女诗人卢照邻曾写道:“淑女虽无材,好辞即增颜。
”这说明,在古代人的审美观念中,女子要有好的言辞和行为,才能够被认为是美的。
四、文化素养古代社会非常注重文化素养,特别是对于女子来说更是如此。
传统观念认为,女子应当有卓越的文化素养,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中有出色的表现。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闻道玉人何处去?良人难得无二人。
”可以看到,在这句诗中,王之涣赞美的不止是女子的美貌,还包括她的卓越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古代对女子的审美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她们的外貌、谈吐、言行和文化素养等方面。
其中,丰腴、白皙和清秀、淑女的言行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美德。
各朝代的审美观,看看你是哪个朝代的美人?审美,因人而异,但一个国家或民族因为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会产生集体审美。
这种审美代表的是国家文化水平,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之久,到底有过多少种审美观呢?春秋战国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
男人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
人们注重女性面部形象,“柔弱细腻”的女人被奉为美女。
在战争年代男人们常常需要在外征战,所以很希望得到一些温柔的慰藉。
越是温柔、越是顺从的女人,男子就会越喜欢,固然也成了非常流行的审美观念。
代表人物:西施。
秦汉时期端庄贤淑,内外兼修,秦以丽为美,到了汉以清瘦优雅为美,人们开始逐步注重服饰装扮仪表仪态,《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描写汉代女子: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代表人物:赵飞燕魏晋南北朝对于女性来说,这个时期才华横溢才是美,魏晋时期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男性超过女性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
那个时代对于男性容貌仪表的关注评品蔚然成风。
其实审美和现在很相似,身材瘦弱、肤色白皙。
《世说新语》中说卫玠“风神秀逸、身体羸弱”,正合魏晋女子喜欢的标准——病态之美。
代表人物:卫玠隋唐李唐皇室其实是鲜卑族和汉族的混血,而鲜卑族是游牧民族,血统里面有着豪放之风,一向喜欢丰美,唐朝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生活无忧虑,所以唐代人们喜欢华丽奢靡之风,以丰润健康为美,代表人物:杨贵妃两宋时期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
两宋美学崇尚极简主义,简单素朴,文雅幽静,抛却繁复,不事雕琢。
宋朝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时代,宋朝的画作中女性形象都是纤细柔弱,极具清雅之美,缠足之风更是开始风靡全国。
大唐如牡丹,富丽明艳,宋朝似幽兰,淡雅文静。
如今宋朝已经成为艺术史中独特的美学符号,代表人物:李师师,李清照明朝明朝的审美观其实更接近现代,开始注重女性的整体形态美,从发际、腰身、足到全身,更有细分到眉、目、唇、手四个部位。
不同时期女性审美观的对比分析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从古到今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一审美观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不同时期审美观的比较分析对当代女性形体塑造有着启发式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审美观对比分析古代社会现代女性美1 前言对美的挚爱与追求一直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是人的天性,特别对女性来说更是如此。
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的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差别,由于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
2 古代社会审美观的发展阶段历朝历代一系列的女诫女规和审美标准,例如“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三寸金莲”、“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使得我国古代女性形成以温柔、恬静和顺为主的含蓄之美,不知窒息了多少女性的才华,使其缺乏率直、奔放的热情之美,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女性审美观的历史走向。
(见表1)表1 审美观的发展2.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个爱美的时代,那时候天天打打杀杀,社会动荡,人人朝不保夕,然而死亡的阴影却阻止不了人们对美的狂热追求。
今朝有酒今朝醉,美的追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本《世说新语》就有专章记述容止,容止是由容貌和举止显示出来的神态和威仪。
同时对儒学的信仰也产生了危机,从而使魏晋两朝诞生了玄学,玄学把人格的独立自由放到第一位,注意教养和风度。
魏晋,尤其晋代在各方面都有“离经叛道”的倾向,这是一个多少肯定个人和自我的时代。
当然这种肯定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瓢水,是非常初步的。
而且这种强调个性,注重自我的背后更多的是消极和幻灭。
没有奋斗的目标,往往更多演绎成悲剧,或者自暴自弃。
在魏晋风气和玄学的影响下,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多才情、富有个性、能言善辩、推崇精神风貌,她们追求一种超脱、自由的人生境界和飘逸风雅的独特风格,这一独特风格表现在女性才智气质上,也表现在女性的体态容貌上,才与貌结合成为这一时期女性的主要格调。
中国古代的美人与美学观念中国古代的美人堪称古今中外文化之最,其美丽之姿容,既有身体上的娇好和妍媚,也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和智慧。
古代中国人对美人的定义远不仅仅局限于容貌上的吸引力,更重视其气质、才情和修养。
在对美人的追求中,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逐渐形成,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对美人的评价多样而丰富。
首先要提到的是外貌的标准。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美人以娇好、妍媚为标志,丰韵的身体曲线、柔和的肌肤和娇媚的面容是古人对美人外貌的主要赞美对象。
然而,这些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文人墨客在各个朝代中也有不同的审美观念。
南朝文化丰富多彩,而北朝的审美观则追求雅俗共赏,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智慧。
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对美人的审美观念也会有所差异。
然而,美人的定义远不限于外貌。
在中国古代,美人更多地关联着内在的才情和修养。
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的赞美多和其聪慧、博学等精神特质密切相关。
据《史记》记载,西楚霸王刘备曾被形容为“面如重缣,犬子佳人”。
可见,美人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于天生的丽质,更重要的是其智慧和才情的附加点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美人往往被描绘成懂得音律和舞蹈、品评诗词和画画的女子,她们不仅美丽动人,且才情出众,被古人称为“才女”。
美人与美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
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的学科,它既代表了一个文化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这个文化的美学意识和心理取向。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中,美人被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品,具有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对美人的欣赏不仅体现了审美的愉悦,也与内在的文化追求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把美人作为创作的灵感和艺术的表达对象,他们通过对美人的描绘和表现,传递出自己对美的追求、哲学思考和审美思维。
此外,美人还与爱情、情感和人生哲学相关联。
美人在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往往被塑造成柔情似水、令人陶醉的形象,代表了纯洁、深情和坚韧的爱情。
美人的存在为文人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媒介,激发了他们对爱情和美的思考和追求。
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内容提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蕴藏了中国古人对女性美的诸多独到见解与研究。
概括来讲,古人的美女标准是肤若凝脂、柔弱无骨、小巧玲珑、明眸皓齿。
古代每个历史时期,对美女的评判标准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关键字:审美标准、粉黛、服饰、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女性爱美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
美感是一种人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人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们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人类的高级情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
美感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
人们常用“粉黛”形容女性,其实粉和黛都是古代妇女的化妆用品。
早在商纣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烧铅作粉,涂抹在脸上,使皮肤润滑。
黛又叫黛青,汉代时将写诗作画用的墨加入麝香等等香料,用毛笔描眉,后来宫中便广泛流传开了。
古代女性使用最广泛的美容化妆品胭脂,最早是从燕支花里提取的,所以也叫燕支。
也起源于商纣时期,最早用红蓝花凝结以后用来擦脸。
在古代,宫中都普遍使用胭脂化妆,把两颊抹得浓浓的,叫做“酒晕妆”,擦得淡淡的就叫“桃花妆”,先薄薄地涂一点胭脂再涂一层白粉的,叫作“飞霞妆”……后来呢还将胭脂抹在唇上,称为唇脂,这可以算得上是口红的雏形了。
到了先秦,两汉时期,尽管对女性美的审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加上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更多的是强调的女性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广义来说分两种:通过琴、棋、书、画的修养而培养一种气质美;第二个就是通过食物的摄入、药物(现代叫保健品)的疗养,从内而外地调理的气色、体型、皮肤、容颜。
用这两种方式,现在的话来说呢,就是内外兼修,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
而那时候女人们比较推崇就是服用阿胶养颜汤。
已经形成了习惯,尤其是冬季进步季节,更是每天必喝。
所以,宫中的女人们一个个都娇媚动人。
到魏晋时期,对于女性的美就有了不同的认识,更加强调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的一面,开始自觉追求女性之柔美。
中国古代女性美审美标准的历史变迁银进康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没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有比人更美的形式,也没有谁比“女性这样的赏心悦目,适情顺对女性美的审美观念。
《静女》人更懂得美、更追求而不亵渎性,人见人爱,令人销魂。
”可表现了少女活脱、自由、浪漫的美。
”莎士比亚曾热情地讴歌:见女性美具有和谐性、协调性、性格,《硕人》则描绘了一位面“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享乐性等特点,有一种让人轻松貌端庄、皮肤白嫩、方额弯眉、华,是宇宙世界的主体。
”歌德舒畅的审美效应。
牙齿洁白、微笑时酒窝深深、美认为:“不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丽的眼睛左顾右盼、流露出无限后创造物是美丽的人。
”所以,风情的绝世美人的形象。
人不仅是美的创造者、享受者,中国远古的母系氏族时期,《楚辞》则以浪漫主义手而且自身就是美的典范。
人是上女性以高大、健壮为美;生殖和法,反映了女巫、女乐、歌伎、天最终极、最完美的造物,女人生产能力,是当时评价美女的主舞女的美。
《大招》中主要写了尤其如此。
要标准。
传说,极乐国女首领之美女的形与神两个方面:形体女性美是自然美、内在美、所以能当上首领,不是凭其美貌上,屈原关注的是美女洁白的牙性美、社会美、女性自我认同的而是凭其年轻力壮。
据说,她食齿、柔曼的娥眉、红艳的嘴唇、美和男性所认可的美的统一。
在量惊人,一餐至少要吃掉九只烤红润的脸庞、细腻嫩白的皮肤、审美活动中,女性美的审美价值鹌鹑和五条野兔大腿。
她翻山越丰满婀娜的体态、亭亭玉立的身是十分重要的。
法国格里马洞里岭行走如飞,擅长飞石打猎,还段等;神态上,屈原强调的是美的旧石器时代“大腹、豪乳、巨能举起巨石将大貔砸得头破血女温顺善良的性格、优雅大方的臀”的圆雕裸女形象反映了原始流。
新石器时期女神的画像,展仪容举止和谈吐。
其中,不乏人对女性美的崇拜。
随着人类社现的基本都是女性健壮结实的体“娥眉曼只”“容则秀雅”“小会的发展,女性美被现代人再次魄。
每一个朝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什么每一个朝代的审美各有不同。
它取决于很多方面,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审美观念也能大体反应当时朝代的社会环境。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由于当时的经济,生产能力很落后,物质来源也很困难,所以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
粗壮结实的女人,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中就是最美的。
我们看到的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被一些历史学者称为是中国古代审美变化的四大转折之一,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
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的人们,审美观会产生巨大变化。
人们更加注重面部特征,男人提倡“柔弱顺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
“柔弱细腻”的女人被奉为美女。
两汉时期,秀外慧中,内外兼修的女性被人们所认可。
因为那时的女人美尚未取得独立的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内在大于外在。
到了后汉以及三国时期,人们对美貌的欣赏玄学化,审美达到了至今仍不可及的哲学高度,其中以曹植的《洛神赋》为代表。
最有趣的是汉朝女人们脸上的妆容:女人们把脸搽得雪白,嘴唇用红色的颜料并且轮廓画得很小。
这说明从那时候起“面如凝脂”,“樱桃小口”便逐渐成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也是中国古代审美变化的四大转折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思想上得到了解放,精神上也开始变得自由解放,热情。
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
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
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也开始趋于外在的个性和精致。
崇尚个性美、自然美成为当时的审美标准。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所唐代女子以胖为美。
宽额圆脸、丰腴肉感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女性着装暴露,衣不遮体,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性感的,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古代对女人的审美标准1、肤若凝脂“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细腻而洁白。
“肤若凝脂”,皮肤光滑、细腻而洁白,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
女人形体美,首先要看肌肤,而肤色白最为难得。
《诗经》云:“素以为绚兮”,素者,白也。
“妇人本质,惟白最难。
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
古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皮肤是否白嫩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标准。
2、明眸善睐明洁灵动、富有神韵的眼睛,也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
女人之美,焦点在眼睛。
“面为一身之主”(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而目又为一面之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观眸子。
”李渔认为,女人的眼睛大小动静与其人的情性刚柔、心思愚慧有密切关系。
“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聪慧”3、云发丰艳乌黑、亮丽、浓密、修长是中国古代美女头发的审美标准。
“云发丰艳”出自司马相如的《美人赋》。
“云发”,形容头发象乌云一样又黑又浓;“丰艳”,则形容头发不仅浓密,而且亮丽有光泽。
4、蛾眉青黛细长、弯曲、淡青色是中国古代美女眉毛的审美标准。
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因为它表现出不同的情态,并使脸更加具有立体感。
实际上,古诗中对女性身体的描述,关于眉毛可能是最多的。
其中,主要强调两点:细长和弯曲。
如司马相如《子虚赋》:“长眉连娟”;曹植《洛神赋》:“修眉联娟”;白居易《上阳白发人》:“青黛点眉眉细长”;陆龟蒙《陌上桑》:“长眉亦似烟华贴”;温庭筠《南歌子》:“鬓垂低梳髻,连娟细扫眉”、“髻鬟狼藉黛眉长、欲敛细眉归绣户”等。
5、杏脸桃腮艳光照人、白里透红,是中国古代美女面容的审美标准。
古代诗词曲赋中描写美女面容,多强调其艳光照人。
如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司马相如的《美人赋》:“颜盛色茂,景曜光起”;张衡《定情赋》:“夫何妖女之淑丽,光华艳而秀容”;曹植《洛神赋》:“转眄流精,光润玉颜”;曹植《静思赋》:“红颜晔而流光,卓特出而无匹”;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等,都突出描写了美貌的秀美、光泽。
浅谈中国历代女性的审美观
时下“美女文化”较热,各类选美大赛、选秀大赛此起彼伏,各地车展也是“香车配美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连孔夫子也说“食色性也”。
由此,笔者想到了古人,他们的审美情趣与现代有多大差异?历代帝王选美女的标准又有何不同?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尚美的国度。
悠久历史蕴藏了中国古人对女性美的诸多独到见解与研究。
随着五千年历史的变迁,中国人的审美观在不断的变化,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把这四大古代美女放到今天,也许我们不会认同,毕竟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每个历史时期,对美女的评判标准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结实健康之生殖美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
粗壮结实的女人,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中就是最美的。
我们看到的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那时候女人的服饰或者装饰品,都很简单而实用。
但从考古出土发现,一些简单的骨制或木制饰品仍然体现了当时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先秦时期:崇尚自然之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的这两句诗大致能反映出先秦时期人们所崇尚的审美观,即自然朴素之美。
人们欣赏女性的自然美、外在美,所谓“天生丽质”、“国色天香”。
春秋时被各国王侯争相抢夺的夏姬、息妫都是天生丽质,前者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后者“面若桃花”号“桃花夫人”。
先秦时期自然朴素美的典型代表应该是毛嫱与西施。
“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说的是西施因家贫常穿粗布衣服,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人们形容她是“颜如玉,肤胜雪,细腰若柳,青丝如瀑”。
战国末期的楚国以“小腰秀颈”的柔弱为美,歌伎舞女开始浓妆艳抹,“长袖善舞”、“明眸善睐”。
秦汉时期:崇尚庄柔之美
端庄颀硕之美,本是汉代宫廷选美的正统妇容标准,即“姿色端丽,合法相者”。
如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就是“姿相丰端,体格颀硕,庄重而弥觉其丽”。
但汉代的风流帝王们却喜好能歌善舞、仪态万千的纤柔女性,崇尚纤柔之美。
高祖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就是能歌善舞的美妇。
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及“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李夫人,都是纤柔俏丽善舞。
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更是以纤细娇艳著称,尤其是赵飞燕体态纤美,轻盈如燕,相传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称“汉宫飞燕”。
她们几个,都算得上是古代的舞蹈艺术家。
秦始皇的生母赵姬、三国时期的貂婵,也都是体态婀娜、舞姿美妙的绝色女子。
魏晋南北朝:崇尚逸雅之美
魏晋时期伴随玄学与佛教的流行,出现了多才善辨、飘逸风雅的女性之美。
如东晋才女谢道韫就是多才善辨的女性代表。
在“竹林七贤”的“林下风气”影响下,飘逸风雅之美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审美情趣。
曹丕称帝后封为皇后的甄氏,不仅姿貌绝伦、气质非凡,而且才智过人,是魏晋时期女性飘逸风雅之美的典型代表(详见本博《让曹操父子仨倾情的神女》)。
陈后主贵妃张丽华则是“发长七尺,端丽闲雅,飘逸若仙”,是飘逸富丽之美的典范。
晋武帝的选美标准是:入选美女必须是出身显贵的未婚女子,而且“美貌、高个、肤白”。
宫廷妇女以飘逸富丽为美,民间士族妇女则追求飘逸淡雅之美。
隋唐五代:崇尚丰腴之美
隋唐的选美标准仍以“美貌、高个、肤白”为主导,如隋炀帝采选民间童女的标准是“姿质端丽者”。
但在盛唐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微妙变化,开始崇尚丰腴肥硕的女性形象,这可从唐代仕女图与雕塑中的妇女形象得以印证。
或许这一变化与武则天、杨贵妃都是丰腴肥硕相关联。
武则天生得“方额广颐”,宽宽的额头,丰满圆润的面颊,是一位丰满健硕的美女。
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则是古代最著名的胖美人,是古代美女中丰腴肥硕、雍容华贵之美的象征。
杨玉环还有三姊妹也是丰硕的胖美人。
唐肃宗的张皇后也是一位丰腴的女性。
唐代集色、艺、才于一体的女性,大都反映在青楼风尘女子和道观女冠身上。
唐末、五代时期,其审美观逐渐转为纤弱或病态之美。
宋元时期:崇尚纤弱之美
宋代以后,由于国势不振,纤柔病弱之态成为女性美的主流,造就大批温柔贤淑、娇羞无力的“病美人”。
宋代皇帝选妃子出现重德轻色倾向,大多选自高官显贵之家,后妃们恪守礼教,温柔恭顺,庄重寡言。
宋代后妃中,以美貌出众得宠而被封为后妃的为数极少。
北宋中期,缠足自宫廷传至民间,但多在上层良家女子中流行;南宋后则开始在南方普及,江南的青楼女子也把缠足作为一种时尚。
于是,弱不禁风的小脚女人成为女性美的典范。
到了元代,缠足更加盛行,“三寸金莲”等小脚代名词常见于元人词曲之中,甚至出现崇拜小足的拜脚狂。
元末的杨铁崖常在酒席上脱下小脚妓女的绣脚载杯行酒,还号称“金莲杯”。
需要说明的是,北方的契丹、女真和蒙古族所崇尚则是一种粗犷豪放之美。
明清时期:刚柔消长之美
“牌坊要大,金莲要小”,这应该是明清时期人们对女性道德美与形体美标准的形象概括。
上层统治者极力倡导女性贞节与缠足,小脚成为女性美的第一标准,没落文人中出现小脚癖与拜脚狂。
直至清代后期才产生反缠足思潮,萌生健美的女性美观念,形成刚健与柔弱两种审美情趣的此消彼长。
明清两朝人眼里女子“柳腰莲步,娇弱可怜”是最美的,富家子弟不仅娶妻要选择小脚姑娘,而且连纳妾、嫖妓也选择小脚女人。
明代宫廷选美讲求“德容兼具”,且所选后妃多出身于民间贫寒之家,以此助帝王厉行节俭。
明代虽重妇德,但美貌(含小脚)仍是选择后、妃的最重要标准。
清朝实行“满汉不通婚”,其宫廷选秀限于满、蒙、汉“八旗”官员家中女子。
近现代时期百花争鸣百花齐放
受西方影响,民国时期的女性不再以缠足为美,性感美有所抬头。
在此期间,中国美女标准逐步与西方国家接轨。
如今,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在各个方面不断进步,中国人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性感美、骨感美、含蓄美、奔放美……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因此,对美女的评判标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讨……
任何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而影响它们的因素则是社会的变迁。
也就是说社会大环境制约人们欣赏美,追求美的愿望和行为。
中国古人在某一时期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
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而审美者的心理以及审美的角度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自身的经验、内心的需求与价值观的多层次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