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代谢与冠心病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脂代谢的概念脂代谢是人体内脂类物质的合成、分解及利用的过程。
脂类物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同时也是脂溶性维生素和结构组分的重要来源。
脂代谢不仅关系到人体的能量平衡和生物合成,还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脂代谢主要包括脂类物质的合成、分解和利用三个方面。
脂类物质的合成是指人体通过摄取食物中的脂质,再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和合成作用,将其转化为人体需要的脂类物质,如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
脂类物质的分解是指人体通过脂分解酶将脂类物质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进一步供能使用。
脂类物质的利用则是指人体通过氧化代谢将脂类分解产生的甘油和脂肪酸在细胞内进行能量产生,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
脂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多个生物化学反应。
首先,在消化系统中,脂类物质在胃和小肠中经过乳化、酶解和吸收作用,变为游离脂类物质,然后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再被肝脏转运和代谢。
在肝脏中,脂类物质被合成、分解和运输到其他组织和器官,满足全身的需求。
在脂类物质的合成过程中,脂肪酸和甘油经过一系列的反应,通过酮体合成、胆固醇合成和磷脂合成等途径,最终合成出人体需要的各种脂类物质。
在脂类物质的分解过程中,脂分解酶将脂肪酸从甘油上剥离出来,然后通过β氧化和三羧酸循环进行氧化代谢。
脂类物质的利用主要发生在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中,通过脂肪酸在线粒体内的氧化代谢产生三磷酸腺苷(ATP),进一步供给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使用。
脂代谢的紊乱可能导致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
例如,脂代谢异常可导致高脂血症,即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升高,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脂代谢异常还可能导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增加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此外,脂代谢紊乱还可能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神经发育异常。
为了维持脂代谢的平衡,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来改善脂代谢的紊乱。
首先,合理控制膳食中脂类物质的摄入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对血脂升高的影响。
冠心病饮食宜忌【导读】说起冠心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老年人群比较高发。
因为冠心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生活方式病”。
冠心病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很可能危及生病。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冠心病饮食宜忌。
冠心病饮食宜忌步入中老年后,尤其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有流传说法,说冠心病是中老年的“魔咒”。
由此可见冠心病的“地位”。
冠心病的发展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冠心病人尤其要注意饮食。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冠心病饮食宜忌。
先介绍适宜冠心病人饮食的食物。
冠心病患者需要低脂饮食,减少摄入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控制胆固醇的量。
控制糖、盐的摄入。
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因为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胆固醇的量。
另外要多吃一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海产品等。
日常生活中,冠心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多喝水,以免身体脱水,血液浓度变大。
再说一下冠心病饮食禁忌。
首先冠心病患者一定要忌油腻,不要用动物油,少吃或者不吃高油高脂肪的食物。
其次,冠心病患者要忌吃冷饮,尤其是气温高的时候。
夏天温度高的情况下突然吃冷饮,可能造成血管收缩,引发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
最后,冠心病患者还要戒除烟酒。
引起冠心病的原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冠心病早已不仅仅是“老年病”,冠心病的发生也有了年轻化的趋势。
引起冠心病的原因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1、年龄和性别因素。
有研究发现,40岁后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40岁以前高。
男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也存在差异。
2、血脂因素。
很多冠心病的发生都存在血脂异常的情况,脂质代谢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低密度胆固醇越高,患冠心病的风险越大。
3、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血管变窄,血液运输收到阻碍,同时血液里边氧气供应不足,容易引发胸闷胸痛、血管破裂等心血管疾病。
4、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冠心病由八种原因所导致八个细节让你早发现【热门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目前,对于冠心病这种疾病产生的原因还没有一个比较具体合理的解释。
大多数人都认为冠心病的产生和人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等这些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下面就由小编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了解导致冠心病原因都有哪些呢。
1、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2、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
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
甘油三脂(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
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
140-149mmhg的收缩期血压比90-94mmhg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
冠心病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量-反应关系。
5、糖尿病: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近80%。
脂蛋白a浓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对脂蛋白a浓度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病例43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血清脂蛋白a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统计发现,冠心病组患者的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并且在冠心病组中冠脉狭窄支数不同,脂蛋白a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脂蛋白a水平与冠心病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对脂蛋白a水平进行检测,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以及病情评估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标签:脂蛋白a;冠心病;诊断;关系临床上冠心病(CHD)属于发病率和病死率均相对较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目前为止对其病因还不是十分的明确。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诱发CHD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对繁多,其中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性别、年龄、吸烟、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为目前CHD的公认传统危险因素。
然而有一部分患者在对以上危险因素予以控制的亲提下依旧会发生冠心病,且发生率不低,约有半数的CHD患者的发生以及发展并无法用以上传统危险因素进行解释以及预测。
脂蛋白a属于一种大分子脂蛋白,其为的CHD独立危险因子。
目前诸多前瞻性以及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表明脂蛋白a同CHD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脂蛋白a浓度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展开脂蛋白a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3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所有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冠心病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1~78岁,平均(59.3±13.6)岁;单支病变者13例,双支病变者24例,多支病变6例;健康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0~79岁,平均(60.1±14.2)岁。
一、冠心病是什么?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和程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不同。
病因:1、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2、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
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
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
5、糖尿病: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近80%。
6、肥胖症: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7、久坐生活方式: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将翻一倍。
8、尚有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二、冠心病早期症状有哪些?临床状症: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
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
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三、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脂类物质包括脂肪和类脂二类物质,脂肪又称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等。
脂类物质是细胞质和细胞膜的重要组分;脂类代谢与糖代谢和某些氨基酸的代谢密切相关;脂肪是机体的良好能源,脂肪的潜能比等量的蛋白质或糖高1倍以上、通过氧化可为机体提供丰富的热能;固醇类物质是某些激素和维生素D及胆酸的前体。
脂类代谢与人类的某些疾病(如酮血症、酮尿症、脂肪肝、高血脂症、肥胖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脂类代谢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脂类的消化与吸收1.脂肪的消化与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在口腔和胃中不被消化,因唾液中没有水解脂肪的酶,胃液中虽含有少量脂肪酶,但胃液中的pH为1~2,不适于脂肪酶作用。
脂肪的消化作用主要是在小肠中进行,由于肠蠕动和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脂肪分散成细小的微团,增加了与脂肪酶的接触面,通过消化作用,脂肪转变为甘油一酯、甘油二酯、脂肪酸和甘油等,它们与胆固醇、磷脂及胆汁酸盐形成混合微团。
这种混合微团在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的肠粘膜上皮细胞接触时,甘油一酯、甘油二酯和脂肪酸即被吸收,这是一种依靠浓度梯度的简单扩散作用。
吸收后,短链的脂肪酸由血液经门静脉入肝;长链的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在肠粘膜细胞的内质网上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再与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载脂蛋白构成了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
2.类脂的消化与吸收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部位主要是空肠和回肠,游离胆固醇可直接被吸收;胆固醇酯则经胆汁酸盐乳化后,再经胆固醇酯酶水解生成游离胆固醇后才被吸收,吸收进入肠粘膜细胞的胆固醇再酯化成胆固醇酯,胆固醇酯中的大部分掺入乳糜微粒,少量参与组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经淋巴进入血液循环。
食物中的磷脂在磷脂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胆碱或胆胺,被肠粘膜吸收后,在肠壁重新合成完整的磷脂分子,参与组成乳糜微粒而进入血液循环。
二、脂肪的代谢1.脂肪酸的合成体内的脂肪酸的来源有二:一是机体自身合成,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中,需要时从脂肪组织中动员。
冠心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和程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不同。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
1、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2、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
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甘油三脂(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
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mmhg的收缩期血压比90-94mmhg 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
冠心病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量-反应关系。
5、糖尿病: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近80%。
6、肥胖症: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肥胖被定义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在男性>=27.8,女性>=27.3.BMI 与TC,TG增高,HDL-C下降呈正相关。
7、久坐生活方式: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将翻一倍。
8、尚有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冠心病吃什么好?冠心病食疗方(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绿豆粥【原料】绿豆适量北粳米100克【制作】先将绿豆洗净,后以温水浸泡2小时,然后与粳米同入砂锅内,加水1000克,煮至豆烂米开汤稠。
【用法】每日2~3次顿服,夏季可当冷饮频食之。
【宜忌】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宜食用,一般不宜冬季食用。
血脂与冠心病及膳食因素的相关分析目的:观察血脂与冠心病及膳食因素的关系。
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和100例健康者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每日摄入的总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分析对比。
结果:冠心病组与健康组的血脂及摄入的脂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的发病与膳食脂质水平有关,应引起高度重视。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lipid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ietary factors.Method:100 CHD patients and 10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lected,the 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triglyceride(TG),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and total fat,the daily intake of polyunsaturated fat analysis acid,cholesterol were compared.Result:The blood lipid and the intake of lipid ratio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and healthy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sociates with dietary lipid level,it should be take more attention.[Key words] Blood lipid;Coronary heart disease;Dietary lipid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简称。
单纯性肥胖成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代谢途径与冠心病关系金军英;张雪;霍平【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人群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其代谢途径在冠心病的诊断、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对234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cy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单纯性肥胖组Hcy水平显著高于下常对照组(P<0.01),Hcy水平与体质指数相关,r=0.3176(P <0.01);不同性别健康或单纯性肥胖男女成人Hcy浓度无明显差别(P>0.05);单纯性肥胖成人体质指数(BMI)、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增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叶酸(folic acid,FA)、维生素B12(VitminB12,VitB12)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血糖(blood glucose,B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性肥胖有明显的脂质代谢异常,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而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在单纯性肥胖人群中体重指数是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肥胖人群的血清Hcy 检测及其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年(卷),期】2016(023)011【总页数】3页(P1291-1293)【关键词】肥胖人群;Hcy水平;代谢途径;冠心病【作者】金军英;张雪;霍平【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正文语种】中文单纯性肥胖症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并常常伴有脂代谢紊乱,其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就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诊断、预后判断冠心病提供新思路。
脂代谢与冠心病的关系
学院:药学院 班级:140821 学号:140821076 姓名:陈宇龙
脂质代谢异常是血脂和脂蛋白代谢异常的总称。血脂主要包括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过高会在动
脉血管内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继而形成血栓。血中高浓度的胆固醇不但能直接
损害动脉内皮,使内皮细胞肿胀、剥落,而且能促进脂质通过受损部位侵入动脉
内膜及中层使其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冠心病是一个非常古老的
疾病,我们的古人对这种疾病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在《黄帝内经》里面就有关
于“心痛”的描述,比如“心病者,胸中痛”以及“心痛甚,血脂中的胆固醇是人
体细胞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上,平低,清除胆固醇的能力就差,就有可能导致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由此可
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导致冠心病的元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导致冠
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冠心病也与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
降低有很强的独立相关性。
[number]参考文献
[1]张岩,马红,黄群。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临
床内科杂志》, 2004, 20(12):634-635
[2]李震,韩纪举。冠心病患者脂代谢与凝血功能关系的临床分析。《泰山医学
院学报》, 2007, 28(5):351-353
[3]李晓红,王德全,张秀英。脂代谢异常与老年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滨
州医学院学报》, 2003, 26(06):432-433
[4]廖新平,张才仁。脂质代谢失常与冠心病的关系。《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3(2)
[5]季洪赞,龚维忠,杨继红,李琳。老年人糖耐量低减的冠心病与β细胞功能及
脂代谢的关系。《心脏杂志》, 2004, 13(6):448-449
[6]杨子江,郑文。脂质代谢紊乱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关系探讨。《临床医
学》, 2002(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