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花青素方面论文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9
原花青素的提取和对美容的作用【摘要】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是从多种植物中提取的一类物质。
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发生,PC的低聚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对皮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主要是因为原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改善皮肤过敏、美容养颜、祛斑的作用。
本作品主要是在已知方法的基础上探求更简便、高效的方法来提取葡萄糖中的原花青素,提高原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并且研究其对美容的作用。
【关键词】原花青素高效抗氧化保护美容0引言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是植物王国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起初统归于缩合鞣质或黄烷醇类,随着分离鉴定技术的提高和对此类物质的深入研究与深刻认识,现已成为独树一帜的一大类物质并称之为原花青素。
原花青素主要分布在葡萄、银杏、大黄、山楂、小连翘、花旗松、日本罗汉柏、白桦树、野草莓、海岸松、甘薯等植物中,但研究发现葡萄籽提取物中原花青素的含量最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数十种植物的原花青素低聚体和高聚体进行了生物、药理活性的研究,发现原花青素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其具有的特殊抗氧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为其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在化妆品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1原花青素的结构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简称PC)是植物王国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的总称。
原花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人们对它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涉及的众多植物中,葡萄中的花青素具有含量高、原料成本低的优势。
1961年,德国Kralf 的等人从山楂新鲜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解出两种多酚化合物,1967年,美国Jsolyn M.A等人又从葡萄皮和葡萄籽提取物中分离出4中多酚化合物,他们得到的多酚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加热均可产生花青素。
早在50年代,法国科学家就发现可以在松树皮中提取大量的原花青素,其提取物中可含85%的原花青素。
花青素调研报告
花青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紫薯、紫菜、红葡萄酒等。
近年来,花青素因其强大的抗氧化功能而备受关注。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了解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和市场应用情况。
据调查,目前国内外对花青素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其中主要包括其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血糖等方面的作用。
花青素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阻止癌细胞生长等方式,起到保健作用。
此外,花青素还可以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增加产品的色泽、营养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虽然花青素在保健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技术难题,如提取纯度、稳定性和成本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加强对花青素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其产业化水平。
综上所述,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花青素必将在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 1 -。
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天然色素,因其独特的色彩和生物活性,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花青素的研究逐渐深入,其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提取工艺、生物活性、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探讨花青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花青素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全面的参考,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帮助。
二、花青素的结构与性质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天然色素,其化学结构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茎和叶等部位。
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是由两个苯环通过一个吡喃环连接而成,呈现出独特的蓝色或紫色。
这些色彩不仅使植物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外观,而且赋予了植物诸多生物活性。
花青素的主要性质包括其稳定性、水溶性以及抗氧化性等。
花青素在水溶液中呈现鲜艳的色泽,且其颜色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特性使其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花青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从而起到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结构上,花青素具有多种类型,如黄酮醇、黄酮、黄烷酮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在结构和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花青素在生物活性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如抗炎、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等。
花青素的结构与性质使其成为一类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天然色素。
通过深入研究花青素的结构与性质,不仅可以揭示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还可以为花青素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花青素的提取与分离花青素作为一类具有丰富生物活性的天然色素,其提取与分离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发展。
花青素的提取主要依赖于其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一氧化氮(NO)、壳寡糖和花青素对桃果实采后褐腐病控制机理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背景:
桃果实在采后易受到褐腐病的侵害,严重影响了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而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因此需要开发和研究更为安全和环保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一氧化氮(NO)、壳寡糖和花青素作为天然植物物质,在植物病害防治上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探究这些物质对桃果实采后褐腐病的控制机理,本研究将从多方面入手开展实验研究。
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探究一氧化氮(NO)、壳寡糖和花青素的应用对桃果实采后褐腐病的控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室条件下的模拟采后路线,分别在不同处理下比较桃果实的褐腐病发生率,评估各种处理的有效性。
主要的处理包括对照组、单一处理组和组合处理组,具体方法如下:
1.对照组:将采摘的桃果实放置于室温下,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2.单一处理组:分别使用一氧化氮、壳寡糖和花青素进行处理,并评估其对桃果实采后褐腐病的控制效果。
3.组合处理组:将不同处理组合使用,例如一氧化氮与壳寡糖、壳寡糖与花青素、一氧化氮与花青素等,评估其对桃果实的控制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将记录桃果实的质量变化、色泽变化及褐腐病发生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各种处理方式的最佳组合。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发现一氧化氮、壳寡糖和花青素均能有效控制桃果实采
后褐腐病的发生,且组合应用效果更佳。
初步探讨其机理可能与抗氧化、抗菌、促进果实自我防御机制等方面有关,但具体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
研究。
研究结果将为桃果实采后病害的控制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研究现状摘要:葡萄籽中富含多酚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原花青素就是多酚类物质的主要成分。
目前在葡萄籽中提取的原花青素,能够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大多为低聚物原花青素,而高聚物原花青素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本文对葡萄籽利用现状及其原花青素提取工艺方法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葡萄籽活性成分的抑菌机理,也可以为开展葡萄籽皮综合利用,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葡萄籽;原花青素;多酚1.葡萄籽的研究现状中国是世界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其中80%用来酿酒,13%被生食,7%用于果汁以及其他葡萄制品的生产[1]。
葡萄籽占鲜果重量的4%到6%,作为葡萄酒和葡萄饮料加工中产生的资源副产物,很少用于研究使用,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
然而葡萄籽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其中多酚类物质是葡萄籽中的主要成分,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我国对于葡萄籽的整体利用不够全面,而且在我国一般葡萄籽都直接被丢弃或者当作动物食物,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我国葡萄籽的研究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葡萄籽提取物研究,许多企业也开始进行产品研发与上市。
2.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原花青素(Proantho cyanidin,简称PC)又称缩合单宁。
它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聚多酚类化合物,这种多酚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加热均可产生花青素(Cyanidin),故将这类多酚化合物命名为原花青素[2]。
原花青素根据其聚合度大小,通常分为低聚体(简称OPC)和高聚体(简称PPC)。
因为其聚合度有差别的原因,使其生物活性也不同。
其中低聚体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能够更有效的发挥其生物功能。
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在化妆品,保健品以及营养补充等方面,但在药品研究方面却涉猎甚少。
原花青素作为一种高效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从而达到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原花青素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
这些作用对眼科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原花青素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原花青素是一种天然的花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和营养保健作用。
然而,在不同的酸度条件下,原花青素的稳定性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其在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的应用。
因此,对原花青素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以下是可能采取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技术:1.pH值调节:可以通过改变溶液的pH值来模拟不同的酸度条件,一般采用稀酸溶液来模拟食品酸度环境。
2.分析方法:可以采用紫外-可见光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来测定样品中原花青素的含量和稳定性。
3.试样制备:将原花青素与不同的食品基质混合,制备成试样,并存放在不同酸度条件下。
4.稳定性评价:通过测定不同酸度条件下试样中原花青素的含量变化、颜色变化、光谱特征变化等来评价其稳定性。
5.影响因素研究:研究不同因素对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氧气、金属离子等。
综上所述,研究原花青素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稳定性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评价其在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的应用前景,并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再写一个针对原花青素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以下是另一些可能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不同酸度条件下原花青素的降解动力学:可以通过测定原花青素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降解速率常数,来比较不同酸度条件下的降解动力学,以确定最适宜的pH值范围。
2.抗氧化性评价:由于氧气可以促进原花青素的降解,因此可以采用不同的抗氧化评价方法来评估原花青素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如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等。
3.复合物的形成: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原花青素可能会与其他成分形成复合物,这可能会影响其稳定性。
因此,可以研究原花青素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和复合物的形成,以评估其对稳定性的影响。
4.模拟胃肠道消化:可以通过模拟胃肠道消化过程来研究原花青素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稳定性。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原花青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过程。
原花青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应用原花青素是一种天然的色素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包括紫色或蓝色的水果、蔬菜和花朵中。
近年来,原花青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原花青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应用。
一、原花青素的化学结构及来源原花青素是一种花青素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苯并吡喃二酮环结构,由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苯丙酮等合成。
原花青素主要来源于植物中的花青素类化合物,包括花青素、花色素和类花色素等。
二、原花青素的生物学作用1. 抗氧化作用原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原花青素的抗氧化作用比维生素E和维生素C还要强。
2. 抗炎作用原花青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预防炎症性疾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原花青素能够抑制白细胞的活化和趋化,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3. 抗癌作用原花青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原花青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周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癌作用。
4. 降血糖作用原花青素能够降低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原花青素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发挥降血糖作用。
三、原花青素的应用1. 食品添加剂原花青素可以用作天然的食品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和化妆品等领域。
由于原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和安全性,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食品添加剂。
2. 药物开发原花青素可以用于药物开发,研究表明,原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抗炎、抗癌和降血糖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药物开发对象。
3. 化妆品原料原花青素可以用作天然的化妆品原料,具有很好的保湿、抗氧化和抗皱作用。
由于原花青素是一种天然的化合物,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妆品原料。
4. 生物医学研究原花青素可以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研究表明,原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抗炎、抗癌和降血糖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原花青素抗氧化功效的研究进展摘要:原花青素,简称OPC,一般为红棕色粉末,气微、味涩,溶于水和大多有机溶剂。
是一种有着特殊分子结构的生物类黄酮,是能够清除人体内自由基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
一般为葡萄籽或黑果枸杞提取物。
原花青素是一种新型高效抗氧化剂,具有很强的体内活性。
研究证明,其能防治80多种因自由基引起的疾病,包括心脏病、关节病等,还具有改善人体微循环功能[1]。
本文将对其抗氧化的功效进行综述。
关键词: 原花青素抗氧化功效自由基1.原花青素的分类、分布及化学结构1.1原花青素的分类原花青素是以黄烷-3-醇为结构单元通过C—C键聚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其结构取决于五方面: 1)黄烷-3-醇单元的类型;2)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3)聚合程度(组成单元的数量);4)空间构型;5)羟基是否被取代(如羟基的酯化、甲基化等)。
根据原花青素的聚合程度可分为单聚体、寡聚体和多聚体,其中单倍体是基本结构单元,寡聚体是由2~10个单倍体聚合而成,多聚体则由10个以上的单倍体聚合而成。
OPC是水溶性物质,在体内极易吸收,二聚体的分布最为广泛并且研究的最多[2]。
1.2原花青素的分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原花青素,人们对它的研究已有60余年历史,1961年,德国Karl等从英国山楂新鲜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理处2种多酚化合物。
1967年,美国Joslyn等又从葡萄皮和籽提取物中分离出4种多酚化合物,他们观察到的多酚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加热均可产生花青素,这类多酚化合物即为原花青素[3]。
80年代以来,全世界对原花青素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主要集中于以下植物:葡萄、黑果枸杞、山楂、日本罗汉柏、花旗松、野生刺葵、番荔枝、野草、苹果、扁桃、高粱、耳叶番泄、可可豆、大黄、桂圆、沙枣、山竹等[4]。
1.3原花青素的化学结构原花青素是由不同数量的儿茶素或表儿茶素结合而成。
最简单的原花青素是儿茶素或表儿茶素或儿茶素与表儿茶素形成的二聚体5,此外还有三聚体、四聚体等直至十聚体。
2015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桉树叶中原花青素的提取英文题目Extraction of anthocyanins fromleaves of Eucalyptus院(系):资源环境学院专业:化学年级: 2012级学生姓名:王兴刊学号: 120640135导师及职称:张星和(助教)2015年 06月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保山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日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成员名单摘要酶解法提取桉树叶中原花青素的工艺。
[方法]采用酶解法提取桉树叶中原花青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酶的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料液比对桉树叶原花青素得率的影响。
[结果]在桉树叶原花青素得率的各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依次为:料液比>酶解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
提取桉树叶原花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0.5纤维素酶为提取溶剂,采用料液比为1∶50在50℃和酶解90min条件下原花青素得率为1.6722mg/g。
[结论]研究可为提高桉树利用率和工业化生产高附加值的原花青素提供数据。
关键词酶解法;桉树叶;原花青素;提取.ABSTRACTEnzymatic extraction process proanthocyandins eucalyptus leaves. [Method] The enzymatic extraction proanthocyandins eucalyptus leaves, on the basis of single factor test, using L16 (45) orthogonal design study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enzyme hydrolysis time and hydrolysis temperature solid-liquid ratio of eucalyptus leaves proanthocyanidins yield Impact. [Result] various factors eucalyptus leaves procyanidins yield, the degree of impact as follows: solid-liquid ratio> enzyme concentration> reaction time> reaction temperature.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extraction of eucalyptus leaves proanthocyanidins were as follows: 0.5 cellulase extraction solvent, the solid-liquid ratio of 1:50 at 50 ℃and hydrolysis 90min conditions proanthocyanidins yield 1.6722mg / g.[Conclusion] The study can provide data for improving eucalyptus ut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high value-added proanthocyanidins.Keywords: Enzymatic; eucalyptus leaves; proanthocyanidins; extraction.目录摘要 (4)ABSTRACT (5)1引言 (1)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器材、药品 (2)2.2 方法 (2)2.2.1 原花青素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2)2.2.2 原花青素含量计算。
光照对菊花花青素苷合成与呈色的作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一种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的花卉,因其美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中,深黄色的菊花在人们心目中具有非常高的美感价值。
其美丽的黄色主要来自于其中的花青素苷类化合物,如芸香苷和芸苔苷等。
而菊花花青素苷的含量受到多个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光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光照对菊花花青素苷的合成与呈色的影响,对于菊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菊花花青素苷的合成与呈色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机制,为菊花品种改良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花色调控研究提供借鉴。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菊花花青素苷的合成与呈色机制的探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验数据分析,探究菊花花青素苷的合成与呈色的机制。
主要包括花青素苷的生物合成途径、花青素苷的转运和储存、花青素苷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2)不同光照条件下花青素苷的含量测定:通过调控菊花生长的不同光照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检测菊花花青素苷的含量和类型。
主要研究不同光照强度、波长、周期等条件下,菊花花青素苷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光照的相关性。
(3)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菊花进行分析,寻找与菊花花青素苷合成和呈色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菊花花青素苷合成与呈色机制,并找到影响花青素苷含量的关键因素。
同时,还能筛选出一些与菊花花青素苷合成和呈色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菊花的品种改良、生产及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花色调控提供参考和指导。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I页原花青素对血脂代谢紊乱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代谢组学的研究摘要原花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抗氧化活性、干预脂代谢紊乱等功效。
原花青素B2是原花青素的二聚体形式,也是食源性原花青素中主要低聚物,但其利用率较低。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上升,饮食也越来越偏向富含高脂的动物制品,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血脂异常的人群呈现增多趋势,对于脂代谢异常的干预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少有对原花青素B2改善血脂代谢紊乱机制的研究报道。
本论文通过建立高脂膳食诱导小鼠血脂代谢紊乱模型,给予小鼠膳食补充原花青素B2的干预,评价其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作用,并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这两个方面来探究原花青素B2调节血脂代谢紊乱的机理。
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5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为三组(n=9):对照组(CON)、高脂组(HF)、原花青素B2干预组(PB2),饲养12周后,测定小鼠血脂指标、肝脂酶活指标、抗氧化指标和行为学指标。
原花青素B2可以显著性降低小鼠腹脂指数,血脂指标TC、TG和AI指数均有显著降低(P<0.05),显著提高血HDL-C及肝组织酶活性中脂蛋白酶活性、肝脂酶活性和总脂酶活性,并显著增强抗氧化活性(T-AOC、SOD、CAT和GSH指标),显著抑制氧化损伤产物MDA含量(P<0.05),表明原花青素B2具有干预高脂膳食性血脂异常及氧化应激。
此外,动物行为学实验显示原花青素B2显著提高高脂膳食小鼠在旷场的中心区域路程和中心区域时间及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的目标象限路程与停留时间,表明原花青素B2可改善高脂膳食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2)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Alpha多样性Sobs 和Shannon指数稀释曲线和差异性检验图结果表明对照组、高脂组和原花青素B2存在显著性差异。
物种组成Venn图表明对照组中特有的OUT有52个,高脂组中有10个,原花青素B2组有12个。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PH、光照及温度对酰基化黑豆皮花青素
稳定性的影响
院系名称:粮油食品学院专业班级:食安1201
学生姓名:蒋松学号:201211030103 指导教师:谢岩黎教师职称:教授
2016年 3 月12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2006年11月20日”或“2006-11-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花青素调研报告
花青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许多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了解花青素的现状和市场前景。
调研结果显示,花青素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均有应用。
其中,医药领域主要应用于抗肿瘤、抗炎、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保健品领域则主要用于抗衰老、改善视力、预防疾病等;化妆品领域则主要用于美白、抗氧化、修护等。
市场需求方面,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花青素的市场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同时,由于花青素的生产成本较高,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劣质产品,给合法厂家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总体而言,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和抗炎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保持高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更多的应用领域,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 1 -。
原花青素类成分在防治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以升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原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在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对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显示出较好的效果。
该文对原花青素类成分调控2型糖尿病在促进葡萄糖吸收、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肠道微环境、调节糖尿病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类成分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原花青素;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Abstract]Diabetes mellitus,a chronic disease,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blood glucose that could induce various complications Procyanidin,a kind of polyphenol compounds existing in many plants,have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s they may lower blood glucose,moderat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protect islet β cells This review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procyanidin in promoting glucose absorption,protecting islet β cells,modulating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regulating diabetic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which shoul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studies.[Key words]procyanidin;type 2 diabetes mellitus;mechanism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多种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
中科院原花青素中科院原花青素是一种革命性的健康产品,由中国科学院成果转化先导项目——“高效、生产性合成高纯度花青素方法”的成果转化而来。
它是一种高效、天然、无毒的抗氧化剂,具有一系列的保健功效,包括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肝脏疾病、预防癌症、延缓衰老等。
本文将会对中科院原花青素的成因、化学特性,以及使用效果进行介绍。
成因中科院原花青素是一种由植物提取的天然色素,主要来源于葡萄、蓝莓、紫薯、紫甘蓝等一系列水果和蔬菜中,以葡萄为最佳来源。
化学特性中科院原花青素是一种天然的二苯并吲哚酮类黄酮衍生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
它的分子式为 C15H10O6,分子量为 286.24 。
中科院原花青素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苯环和吲哚环,分子上还有羟基和甲氧基官能团,这些官能团的放电电子对使得中科院原花青素成为一个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剂。
同时,中科院原花青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溶解性,易于被人体吸收。
使用效果中科院原花青素已经被证明在很多方面有着显著的保健功效。
首先,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剂。
研究表明,中科院原花青素能够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这项研究还表明,中科院原花青素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其次,中科院原花青素还能够抗肝脏疾病。
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动物模型中,中科院原花青素能够减轻酒精摄入引起的肝脏损伤和肝脏脂肪变性。
此外,中科院原花青素还能够降低血糖水平,从而减少糖尿病的风险。
最后,中科院原花青素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抗氧化功能。
研究表明,中科院原花青素可以清除多种自由基,有效地保护细胞膜和细胞器免受氧化损伤。
而这种抗氧化效应还能够延缓衰老和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结论综上所述,中科院原花青素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健康产品,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和多种保健功效。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种天然、有效、无毒的营养品来保护您的健康,中科院原花青素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反式脂肪酸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损伤的影响
学院名称 公共卫生学院 指导教师 李东阳 职 称 教 授 班 级 预防医学 学 号 20085800101 学生姓名 李媛媛
2012年10月08日 2
南华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 院: 公共卫生学院 题 目:反式脂肪酸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损伤的影响
起 止 时 间: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月9日 学生姓名: 李媛媛
专业班级: 08级预防班
指导教师: 李东阳(教授) 教研室主任: 贺性鹏(教授)
院 长: 让蔚清(教授)
2012年 10月08日 3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及要求 一、 目的和要求(包括对论文的具体要求): 1.通过观察不同剂量反式脂肪酸对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影响,找到二者之间的量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反式脂肪酸对雄性小鼠生殖毒性及其预防措施提供实验依据;也为相关部门规范安全使用相关食品添加剂提供实验依据。 2.掌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及步骤。 二、 工作任务: 1.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 2.试剂、材料准备 3.进行实验 4.统计分析 5.撰写论文,论文答辩 三、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 反式脂肪酸对雄性实验小鼠生殖毒性的影响,观察二者是否有关系。 2.研究难点: 反式脂肪酸对雄性实验小鼠生殖毒性的影响,观察二者剂量效应关系。 四、工作进度安排 2011年09月07日~2011年10月08日:查文献,填写任务书与开题报告 2011年10月16日~2011年11月01日:购买试剂、材料 2011年11月02日~2011年12月10日:正式实验 2011年12月11日~2012年01月15日:整理数据、撰写论文 2012年01月16日~2012年03月29日:提交答辩材料,正式答辩
五.参考文献 [1] 徐丽.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及控制措施[J].科技信息,2010,25:25-29. [2] 傅红,赵霖,杨琳,等.中国市售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现状研究[J].中国食 4
品学报,2010,10(4):48. [3] 张绍良,刘军,刘文剑,等.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及检测方法[J].食品科技,2004,3:40-41. [4]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trans fat nutrition labeling[EB/OL]. http//www.cfsan. fdagov/labe.l html/2003-07. [5] M C Morris, D A Evans, J L Bienias, et al. Dietary fat intake and 6-year cognitive change in an older biracial community population [J].Neurology, 2004, 62:1573-1579. [6] Mozaffarian D.Trans fatty acids-effects on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J]. Atheroscler Supple-ment, 2006, 7(2): 29-32. [7] Salmeron J,Hu F B,Manson J E,et al. Dietary fat intak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women[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1, 7(3): 1019-1026. [8] STENDER S,DYERBERG J. Influence of trans fatty acids on health [J].Ann Nutr Metab,2004, 48:61-66. [9] Stender S,Dyerberg J. Influence of trans fatty acids on health[J]. Annual Nutrition Metabolism,2004, 48(2):61-66. [10] Bassett C M C,McCullough R S,Edel A L, et al. Trans -fatty acids in the diet stimulate atherosclerosis [J].Metab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2009, 58: 1802-1808. [11] Bakker N,Vant Veer P,Zock P L. Adipose fatty acids and cancers of the breast,prostate and colon:an ecolog-ical study. EURAMIC Study Grou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1997, 72:587-591. [12] Slattery M L,Benson J,Ma K N. Trans-fatty acids and colon cancer[J]. Nutrition of Cancer, 2001, 39: 170-175. [13] 李书国,陈辉,李雪梅.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及其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江苏食品与发酵,2007,(4) :18-34. [14] 宋伟,杨慧萍,沈崇钰,等.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及其危害[J].食品科学,2005,26(8) :500-504. [15] 郭桂萍,王均.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危害和各国采取的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1) :58-59. 5
[16] CRAIG-SCHMIDT M C.Isomeric Fatty Acids: Evaluating Statu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Lipids, 2001, 36:997-1006. [17] ELIAS S L,INNIS S M.Newborn Infant Plasma Trans,Conjugated Linoleic,n-6 and n-3 Fatty Acids are Related to Maternal Plasma Fatty Acids,Length of Gestation and Birth Weight and Length[J].Am J Clin Nutr 2001, 73:807-814. [18] 赵国志,刘喜亮,刘智锋.反式脂肪酸危害与控制[J].粮食与油脂,2007,(1):7-13. [19] Chavarro Jorge E,Rich-Edwards Janet W,Rosner Bernard A,et al.Dietary fatty acid intakes and the risk of ovu-latory infertil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7, 85(1):231-237. [20] 赖晓英,武德银,伍飏,等.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J].现代食品科技,2006,23(2):73-76. [21]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Requesting an Extension to Use Existing Label Stock after the Trans Fat Labeling Effective Date of January 1,2006[N]. Federal Register,2005, 12,12-14. [22] Dias JR.,Goncalves,ECBD.Consumption and analysis of nutricional label of foods with high content of trans fatty acids[J].Cienciae Tecnologia de Alimentos,2009, 29:177-182. [23] Baylin A,Kabagambe E K,Siles X. Adipose tissue biomarkers of fatty acid intake[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2,76:750-757. 指导老师:李东阳 2012年10月15日 6
南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 反式脂肪酸对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影响 设计(论文)题目来源 自选课题 设计(论文)题目类型 学术论文 起止时间 2012年9月15日至 2013年1月14日
一、 设计(论文)依据及研究意义: 1、 设计(论文)依据 “远离反式脂肪酸”,这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中国居民提出的膳食指导意见。日前卫生部公布检验速食业所使用的 25 种烹饪油,发现共有 19 种含有反式脂肪酸,且其使用量呈上升趋势[1]。近年来,反式脂肪酸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学术团体、学者以及有关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其消解技术和控制措施迫在眉睫。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 ,TFA) 是指其化学结构由一个或多个非共轭的双键构型的脂肪酸, 是顺式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异构体。双键的碳原子及所连的氢原子在碳链同一侧称为顺式脂肪酸;若双键碳原子所连的氢原子在碳链的两侧称为反式脂肪酸,图示如下:
反式脂肪酸是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从液态变为固态或半固态的油脂, 其熔点较高, 反式脂肪酸的性质类似于饱和脂肪酸。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家利用氢化的过程,将液态植物油改变为固态,即顺式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室温下更稳定的固态反式脂肪酸。 由于反式脂肪酸具有增添食品酥脆口感、易于长期保存等优点,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市售包装食品、餐厅的煎炸食品中。常见含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有:牛奶糖果、珍珠奶茶、蛋黄派或草莓派、方便面、大部分饼干、泡芙、薯条、麻花;巧克力、冰淇淋、部分沙拉酱、咖啡或速溶咖啡、植物牛油等[2-4]。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过量的反式脂肪酸随食品进入人体会危害人体健康,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功能的损害。反式脂肪酸可导致血栓形成、促进动脉硬化、诱发妇女患Ⅱ型糖尿病、造成大脑功能的衰退等这类的研究报道较多[5-7]。美国一项权威调查发现, 只需增加2%的TFA摄入量就能导致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25% [8]。研究者认为反式脂肪酸会增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