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流变
- 格式:pdf
- 大小:263.29 KB
- 文档页数:3
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_风格嬗变论文导读::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
深刻体现了余华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
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
对死亡的书写差不多是所有优秀作家共同的嗜好。
这并不是由于死亡具有什么诱人的魔力,而是对人而言,死亡最接近生命的本质。
德国生命哲学家齐美尔认为死亡是生命所固有的,生命与死亡是对立的统一,就如黑格尔的正题和反题统一于合题中一样。
遵循这个逻辑,我相信一个作家如果把死亡当作创作的主题,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关怀必然成为其写作的终极目的。
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就有力证实了这一点。
余华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和悲剧意识极强的作家。
他所理解的现实,是一个充斥着血腥、暴力和死亡的现实。
在他看来人们的相互杀戮并非源于彼此的仇恨,而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命中注定。
但是,如果将这一切简单归之于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食而不化,并轻易断言余华极端地偏执与虚无,未免过于草率和匆忙。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余华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发现和独特感受,尽管不无偏狭和极端,充满了敌意与对峙,然而,他的创作灵感与激情就诞生在与这种现实世界的紧张与敌对关系之上,也内在规定了他的小说的叙事形态和悲剧模式。
他说: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
对余华而言,日常经验的形式已经丧失了真实的意义,只是一种虚伪的形式。
面对这样的实在现实,余华选择了文学的反抗:借助想象与词语虚拟一个与现实对立的世界,如同福柯所说的生命权力和生命政治的思想,也就是将文学与生命结合在一起,重构社会结构、个人主体性和无意识秩序,进入到一个可怕的无法反抗只能诉诸身体快感的世界。
将小说世界开放为一个斗争的空间,毫无疑问,这不过是虚幻的乌托邦。
但在余华那里,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便被转换成一种颠倒的逻辑关系:用欲望对抗性格,用河流阳光对抗人的主体性,用分裂、重叠和颠倒的逻辑对抗时间的洪流。
余华在不同创作时期的小说风格特征分析-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文学风格是一个作家经过长期创作而积淀出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是其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的艺术风貌,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个作家的生活经历及其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极具影响力和创作个性的作家,在他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现过几次重要的创作转型,而每次创作转型后所呈现出的不同创作风格也是历来文学界和读者们所关注的热点。
纵观余华的创作之路,他的创作风格始终是不变与变的统一,不变的是余华一直坚守不渝的先锋精神,在这种精神导向下,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在其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本论文以余华小说创作风格为分析视角,运用文艺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理论,借助文本细读法、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着重探讨余华在不同创作时期的小说风格特征及风格成因,以此来挖掘作家小说创作风格流变的价值追求。
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引言。
简要概述余华小说研究相关背景和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轨迹。
包括对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概述,以及对余华80 年代初期的小说创作、80 年代中后期的先锋转向以及90 年代之后小说创作风格的轨迹进行梳理,并着重分析在这三个不同创作时期内余华小说创作的风格特征。
第三部分,余华小说创作风格探因。
通过大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环境以及外国现代作家影响等外部原因、作家个人生活经历和创作心态变化等个人原因这两个方面来具体解析作家小说风格变化的原因。
第四部分,余华小说创作的当代思考。
主要从余华小说创作的意义以及创作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余华小说创作的价值追求,并引发出对作家创作的一些思考。
最后为结语。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位极具风格特征的作家,他始终将文学的创新意识与自己的创作紧密相连,这种创新精神的导向性是促使余华创作不断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和推动力。
从《活着》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中文系本科论文)从《活着》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xxx(xxxxxxx中文系05级汉本3班)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开始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转型。
这一转型在整个先锋文学寻求突围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代表性。
他将前期揭示“人性恶”的主题转到诠释“人性善”,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注点的转移。
不仅如此,小说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增强,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对现实和历史的反思,还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活着》是余华这一转型的标志性作品。
关键字:余华;写作风格;转型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实验,被评论界冠以“锋派”称号。
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他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
①P3-4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作品内容的模板,将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开始对小说叙事技法进行探索,由热衷于“写什么”变为探讨“怎么写”,先锋文学由此拉开帷幕。
然而先锋作家们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个单一方向上,以至不可避免的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了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②P95-97到了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着先锋小说作家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将小说人物生活展现,表现出现实主义的锋芒。
在现实主义的写作中,作品侧重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其不仅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同时在主题中还贯穿了人道主义思想。
2021年第1期(总第184期)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No.1,2021General.No.184-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从暴力快感到苦难救赎一一论余华小说的主题演变纪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28)摘要:余华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以暴力、血腥和死亡为主题,通过对人性恶与荒诞世界的描绘来展示和诉说痛苦。
而到了90年代以后,他的小说创作则更多地展现了人性悲剧的元素,强调必须直面生存困境,讴歌了在苦难与生存困境中产生的悲悯力量。
从对苦难的颠覆到对苦难的救赎,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小说主题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和苦难的展示却一直是他的小说创作中不变的主线。
关键词:余华小说;主题演变;暴力快感;苦难救赎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21)01-0098-06回首余华的小说作品,基本上能看出前期以呈现暴力为核心、后期将烘托苦难当作核心的主题演变趋势。
20世纪80年代,余华在先锋精神的引领下,用“零度叙事”的写作方法,写出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继而又写出《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一九八六年》等多篇作品。
余华在其早期的作品中通过对罪恶、暴力等代表性内容的表述,充分地展现了人性的罪恶、展现了人类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创作从先锋角度开始过渡到民间角度,进入了后期创作时期。
后期作品中令人不寒而栗、无处不在的暴力慢慢地消失,出现的则是数不尽的痛苦与折磨:通过对人生中各种问题和磨难的表述,叙说着活着的艰难。
后期的典型作品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其前、后期的作品虽然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却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苦难的展示。
一、先锋时期的暴力主题余华前期小说中的“苦难”场景基本上都属作者简介:纪丽,1987年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余华小说主题研究余华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余华小说的主题,通过梳理情节、提取关键词和构建主题内涵,揭示他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确定主题:余华小说的主题大多涉及生存、死亡、人性、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等复杂的人生问题。
这些主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现实生活的荒诞性。
梳理情节:余华的小说情节往往简单而引人入胜。
他善于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灰色地带。
例如,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兴衰、社会的变迁,最终独自一人面对生死的问题。
提取关键词:余华小说中的关键词包括:孤独、家庭、社会道德、生死、人性、现实与虚构等。
这些关键词贯穿在他的作品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和氛围。
构建主题内涵:余华小说的主题内涵往往深入浅出,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沦丧。
在《活着》中,福贵面对生活的种种苦难,依然坚守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责任,这体现了人性的伟大与悲壮。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生存困境中的道德模糊。
撰写文章:余华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探讨了深刻的人生主题。
他的作品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灰色地带。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余华的小说引发了读者对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思。
《活着》中的福贵,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责任,呈现出了人性的伟大与悲壮。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生存困境中的道德模糊,引发读者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刻反思。
余华的小说往往既现实又虚构,他通过混合现实与虚构的手法,让读者无法清晰地分辨出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性,让读者能够从故事中看到人性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现实的荒诞性。
总的来说,余华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呈现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现实生活的荒诞性。
余华的小说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死亡是一直是贯穿两个时期的主题,而暴力在前期体现的更为明显。
怀着人性本恶的思想,余华描写人的罪恶、暴力以及死亡。
突破传统描写,以对常理的破坏,残酷冷峻的笔调揭示人性丑恶的一面。
在余华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两种对暴力描写的写作方式,即主动描写与侧面烘托。
1.主动描写:作者直接对暴力场景的描写,如《死亡叙述》中卡车司机不断出人命案最后被人群打死。
《一九八六年》中一个可怕的疯子用古代种种酷刑自残,对他人进行臆想砍杀。
尤其是《现实一种》中亲人间骨肉相残的血腥场景令人触目惊心。
在《死亡叙述》中,作者对最后乡村人打死主人翁时的场景做了如下描写。
“纸一样砍穿了我的皮肤,然后就砍断了我的盲肠。
接着镰刀拔了出去,镰刀拔出去时又划断了我的直肠,而且还在我腹部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于是里面的肠子一涌而出。
”这样的描写在该作品最后的部分还有对人体其他部分如何被破坏进行叙述。
再是利用紧张的情节安排,阴森的气氛营造暴力恐怖的氛围。
《兄弟》中,宋凡平的惨死的全过程,如刺刀一样锋利的木棍往宋凡平身上捅,有一根木棍捅进了宋凡平的腹部,腹部的鲜血呼呼地涌了出来,捅进去以后又拔了出来,宋凡平身体像是漏了似的到处喷出了鲜血。
红袖章一轮又一轮对宋凡平的折磨使得故事情节十分紧凑,营造暴力恐怖的氛围。
再利用侦探小说的破案的手法,一层层地向读者揭开人头之谜。
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及人物的生活都是非常态的。
在小说《现实一种》中,暴力表现得十分突出。
显然,这种对家庭的描述是反传统也是可悲的。
以上对杀戮情节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认识。
对于这样直接描写暴力,即是直接对死亡的描写和对死亡氛围的渲染。
让读者直面暴力,带领其进入一个血腥死亡的世界发觉人性恶的一面。
2.侧面烘托。
作者通过读者内心对事件的猜测,从侧面烘托出暴力叙事达到的效果。
比如在《河边的错误》里,从开头描写么四婆婆赶鹅到人们惊慌失措的逃离再到小孩的得意,终于进入正题的发现了人头。
余华小说的三个主题余华小说主题的三个色调摘要:作为一名1960年出生的作家,余华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非常生动精彩的。
他最引起注意的时候便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转型。
这让读者经历了两个余华。
改变余华创作主题的原因除了读者意识,时代变迁,还有更为重要的是余华本身对社会价值的改观,但其实余华的写作有三个阶段,温情,冷酷,本真。
这种主题的改变深刻地体现在余华的小说中。
不仅在先锋小说主题中有体现,在转型后的现实小说主题中也深刻体现出来。
关键词:余华温情冷酷本真生命余华,这位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成功作家,虽然曾经是一名医生,但是弃医从文后,创作了无数优秀作品,为国内外人所熟知,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初期,余华对生命中的温情进行探索。
但是随着先锋文学的兴起,他改变了他的温情路线,开始加入先锋队伍。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先锋文学的特点,他用冷漠的态度,展现了存在与人内心的丑恶与残酷,这一时期的作品,展现的多是血腥与死亡。
具有暴力与苦难倾向。
这是一种对生命冷酷的探索。
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余华写的小说逐渐远离曾经的苦难,慢慢的开始温和起来,小说的主题也开始变得温情与本真。
即使故事情节依旧苦难,但所表现的主题已经变了,这是新时期的余华对生命本真的探索。
这种新的写作主题带给了余华不同的感受,也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
然后随着余华《兄弟》的出版,一个关于生命本真探索的余华出现在人们眼前。
一个温情,一个冷酷,一个本真。
这三个生命色调贯穿了余华的小说。
三者丝丝相连,正如余华给读者所带来的感受,这其中的转变正是因为作者以及时代发展变化所造成的。
一、生命中的温情色调余华的童年是在血腥与文化大革命中进行的,他最初进行写作,只有一个目的,他不想做牙医了,他想做一些清闲的事情。
于是当他看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的时候,他便决定去文化馆工作。
余华是这样说的:“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文化馆,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常智娟(’(#)$),女,河南许昌人。
副教授。
·文史研究·挥之不去的死亡阴影———论余华小说中死亡主题的嬗变常智娟(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河南郑州%*"""#)摘++要: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重要一员,曾对小说的形式特征作过艰苦卓绝的探索,由于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余华对死亡———这一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文学主题的关注和表现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与奇特。
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转型前、转型期、转型后三个阶段,和其创作的转变一样,余华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也有一个嬗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死亡表象、死亡思考到死亡承受的衍变脉迹。
关键词:余华;死亡主题;嬗变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年,随着《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发表,余华开始以其独特的审美风范登上了中国文坛,并凭其“残酷”的写作方式让世人彻底记住了余华这个名字。
作为先锋作家的重要一员,他和同期的其他先锋作家们一起,曾对小说的形式特征作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同时对时间、生命、性意识、死亡一类具有生存本质意识的主题并没有忽视,特别是对于死亡———这一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文学主题显得更加垂青。
这可能与他的童年生活经历有关。
余华在《自传》中描述了他童年的记忆:父母都是医生,从小对一样东西非常熟悉———“一桶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他(父母)胸前斑斑的血迹”、“粘满鲜血的手术手套”……加之他的家就住在医院太平间的对面,“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会听到凄惨的哭声”,对死亡的好奇使他常发生对这个特殊处所的观察兴趣。
“应该说我小时侯不怕看见死人,对太平间也没有丝毫恐惧,到了夏天最为炎热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待在太平间里……当时我唯一的恐惧是在黑夜里,看到月光照耀中的树梢,尖细树梢在月光里闪闪发亮,伸向空中,这情景每次都让我发抖,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之我一看到它就害怕。
当代作家中,对苦难主题理解的最为透彻,表现得最为真实而淋漓尽致的当属余华。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都在他“那现实和虚构的人生里”(《鲜血梅花》自序)借助手中的笔喷薄流泻,令人感慨万千。
从整体上看,他的小说苦难主题的表现存在一个明显分期:20世纪80年代小说的苦难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点:内容上的宿命,本质上的伤感。
余华笔下显示出来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一个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余华对苦难的表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小说中人物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不知所措,而是以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免于危机和沉沦。
这种表现的嬗变把主题衬托得熠熠生辉,照射出人性的光芒,体现了作者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
一、前期主题:对苦难的残酷直白(一)荒诞世界和离奇叙述。
《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1987年,它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个当代先锋作家正式登上了文坛。
莫言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晰的仿梦小说”。
余华用一种极而言之的“仿梦”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诞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而作品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印证了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关于心情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被抛入世界后首先产生的是种种心情的理论,艺术地完成了对人的存在命题的揭示。
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审美张力。
余华自80年代初开始创作,但总是在重复着别人的叙述,而在创作这篇小说之后,才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
我们阅读这篇小说时,总能感到余华创作时的一种高度灵感状态,习以为常的事情,经他一表述,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余华的小说,让人惊讶于小说创作经历了穷途末路后竟能找到这样的柳暗花明,也让人惊讶于汉语言文字在余华手下经过重组后的神奇魅力。
余华在让人们感受荒诞时,采用了局限视角,由个体眼中去注视现实。
这种陌生化的叙述不用传统的手法,不按照事件的逻辑和前因后果来叙述故事,使故事在新的感受和冲击中,意义在文本外丰富而多变,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并保持了持久的魅力。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90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大都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堅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标签:余华创作风格变化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出生于浙江杭州,1983年开始创作,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大都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余华的创作转型,不仅体现在主题内容上,还体现在故事叙述方式上。
下面笔者试着以余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活着》为例,从主题的变换、人物形象的刻画、叙事艺术等方面来浅析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一、小说主题从“人性恶”转向“人性善”作为中国当代小说“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前期作品带有很明显的先锋派“再叙事”特征作家随心所欲地操纵词语,用再叙事来抗拒日常生活经验强行塞给他们的真是尺度。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黄昏里的男孩》,他的作品无不用一幕幕的悲剧,一场场的血杀,一个个的死亡,用触目惊心的血腥和暴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在世”的彻底怀疑。
但是进入90年代,余华在作品中已经意识到了人的精神存在的丰富性,在意识到苦难存在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希望的存在。
把善良、爱等重新上升到了文学审美的范畴之中,以独特的话语运作确证了这些东西从来不曾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消失,而且其在人类的生存中注入了希望之光。
论文题目: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摘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热衷于对暴力、苦难、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叙述,例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等作品,无一不是叙述着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余华用一种冷静的叙事话语,营造出了一幕幕血腥而又紧张的情节氛围,但这种先锋的叙事方式并不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
从1990年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的写作风格发生转变,从冷漠的叙述暴力、死亡转向对生命的体恤和温情,改用了一种体恤性的语言来表述,整个叙述变得非常质朴、简单,完全不同于前期的先锋倾向。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他风格转变后的代表作品。
本文主要运用作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针对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从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话语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浅析了这一转变的原因及意义。
关键词:余华;写作风格;转变;原因;意义Abstract:Key words:yuhua;目录导言-------------------------------------------------------------- 1 一、分析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1 (一)创作主题的转变------------------------- 1 (二)人物形象的转变------------------------- 2 (三)叙述语言的转变----------------------------------------------- 二、分析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13(一)先锋文学本身的原因---------------------------------------- 13(二)作者的个人原因---------------------------------------------- 14(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15三、余华写作风格转变的意义---------------------------- 16 (一)对广大读者的意义------------------------------------------- 16(二)对作者自身的意义------------------------------------------- 17(三)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18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在校发表的学术论文------------------------------------------------- 20 致谢---------------------------------------------------------------------- 20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导言:余华在当代文坛上可以说是一位小说大家,虽然他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他的每部作品在质量上都是取胜的。
浅谈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的表现摘要: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坛很有影响力和个性的一个作家。
在他将近20年的创作中经历过重要的转型。
余华创作的三次转型代表着中国当代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处境下积极的应对策略,是作家在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的突围与裂变,也是一个不断寻求新的平衡的过程。
关键词:余华小说转折先锋派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余华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这个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作家,在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一直以多变的风格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余华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土壤中获得小说创作最初的营养,在对中西传统与现代精神的整合中奠定了更加厚实的根基。
他以严肃冷酷的先锋小说登上文坛,又在走向温情与中西传统的回归中赢得更多的读者。
一、主题:从“人性恶”到“人性善”1987年,余华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表达了对“人性善”的怀疑,揭示了人性中的“恶”。
接下来的短短两年,他创作了《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等风格相似的作品,进一步将“人性恶”深入到了人类历史和精神层面,被看作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和同时代的其他先锋作家相比,余华不是最激进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他的思维是最独特的,他的笔触是最犀利的,他对传统和现实的消解是最深刻的。
随着写作的逐步熟练,余华对于人性恶的揭露也越来越深刻,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人性善怀疑的层面,而是将这种恶延伸到人类历史结构和精神结构。
他在作品中以“暴力”为载体,畅快淋漓地表达“人性恶”,义无反顾地与柔性的情感作了彻底决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余华小说的主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开始相信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怀疑并改变先前确立的“人性恶”的主题,放弃了先锋的创作原则和思维方式,回归现实,回归民间,慢慢发现了人性善的光泽并为之欣喜。
这种改变,从《鲜血梅花》开始,随后越来越明朗化。
如果说余华在《呼喊与细雨》中对“人性善”的呼唤和对“人性恶”的批判是同台出场的话,那么到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他对人性善的表达就更为明朗化了。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第一篇: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开始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转型。
质朴温情的写作风格代替了冷漠、极端化的的话语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余华转型代表作《活着》的解读,比较其与先锋作品的不同,分析余华写作转型的表现,并进一步研究余华写作风格转型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转型意义引言: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三十年中,在二十年的时间余华总走在读者最注目的风口浪尖上。
以1989年为界,他的作品前期是以短篇小说为主的先锋创作,后期则转向以长篇小说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
前期的创作文本充满了暴力、冷酷、残忍。
而后期的创作,余华一改往日“先锋话语”的写作状态,笔下不再充溢着恐惧、焦灼、战栗和仇恨,取而代之的是洗尽铅华的质朴和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但是,前后期创作并非毫无联系,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在某些情节安排与发展上也能找到前期作品的影子。
为了更好地分析余华小说的创作转型,本文将以《活着》为切入点,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叙事风格、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分析余华写作转型的表现,从而探究其转型的内在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一)《活着》中转型的表现余华自1987年携其先锋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以来,就显现出与传统小说迥然相异的创作理念。
他试图构建一种背离常规的认知方式,用极端的表达叙述去展现他眼中血淋淋的现实世界。
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的疏远。
只有脱离常识,背离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①然而自1992 年长篇小说《活着》发表以来, 余华减弱了先锋小说的创作模式与试验, 开始关注人物的命运,,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
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展开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从意义的消解到对理性深度追求,从而完成了由先锋向现实的转变。
[1]1.价值观念的转型苦难意识的衍生和升华。
苦难一直是全人类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余华也紧紧抓住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