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 网络虚拟化IRF2技术架构(堆叠增加带宽)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9
数据中心IRF虚拟化网络架构与应用1 概述网络已经成为企业IT运行的基石,随着IT业务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基础网络架构也不断调整和演化, 以支持上层不断变化的应用要求。
在传统数据中心网络的性能、安全、永续基础上,随着企业IT应用的展开,业务类型快速增长、运行 模式不断变化,给基础网络带来极大运维压力:需要不断变化结构、不断扩展。
而传统的网络规划设计依 据高可靠思路,形成了冗余复杂的网状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数据中心IT基础架构网状网 结构化网状网的物理拓扑在保持高可靠、故障容错、提升性能上有着极好的优势,是通用设计规则。
这样一种依赖于纯物理冗余拓扑的架构,在实际的运行维护中却同时也承担了极其繁冗的工作量。
多环的二层接入、full mesh的路由互联,网络中各种链路状态变化、节点运行故障都会引起预先规划配 置状态的变迁,带来运维诊断的复杂性;而应用的扩容、迁移对网络涉及更多的改造,复杂的网络环境下 甚至可能影响无关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传统网络技术在支撑业务发展的同时,对运维人员提出的挑战是越来越严峻的。
随着上层应用不断发展,虚拟化技术、大规模集群技术广泛应用到企业IT中,作为底层基础架构的网 络,也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时期。
H3C提供的网络虚拟化技术IRF2,以极大简化网络逻辑架构、整合物理 节点、支撑上层应用快速变化为目标,实现IT网络运行的简捷化,改变了传统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繁冗规则。
22.1基于 IRF 虚拟化的数据中心 server farm 网络设计数据中心的应用架构与服务器网络对于上层应用系统而言,当前主流的业务架构主要基于C/S与B/S架构,从部署上,展现为多层架构的 方式,如图2所示,常见应用两层、三层、四层的部署方式都有,依赖于服务器处理能力、业务要求和性能、 扩展性等多种因素。
图2 多层应用架构 基础网络的构建是为上层应用服务,因此,针对应用系统的不同要求,数据中心服务器区的网络架构 提供了多种适应结构,如图3展示了4种H3C提供的常用网络拓扑结构:图3 多种数据中心server farm结构 根据H3C的数据中心架构理解和产品组合能力,可提供独立的网络、安全、优化设备组网,也可以提 供基于框式交换平台集成安全、优化的网络架构。
IRF2 技术详解简介 (2)工作机制 (3)发现邻居 (3)交换信息 (3)确认角色 (4)top管理 (4)设备管理与报文转发 (5)堆叠分裂多master的处理机制 (6)1简介Irf2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是华三的高可靠性技术,是一种软件虚拟化的技术。
简单的来说就是可以把多台设备变成一台设备,就如同框式设备主用主控板和备用主控板一样,而且irf是一种局部技术,在网络关键部位使用,比如汇聚和核心,对网络整他并没有太大影响。
这种技术能够简化配置,保证网络可靠性的同时极大的简化网络结构,并且收敛速度非常快,这与mstp+vrrp的配置麻烦,结构复杂,收敛缓慢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mstp相比可以实现完全的负载分担。
在数据中心以及一些网络延迟要求严格的网络里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组建简单快速高效的大二层网络。
与其他厂商的虚拟化技术相比irf2更加灵活,华三低端交换机也支持的比较好。
本文先对irf2技术进详细的分析,别且结合公司发展方向。
指出了irf2在今后网络中的使用场景。
2工作机制与其他协议类似,irf2分为发现邻居—交换信息—确定角色—top管理这几个阶段。
发现邻居:邻居发现较为简单无报文确认机制,irf默认堆叠口的对端就是邻居交换信息:设备通过堆叠口发送hello包,其中带有确认角色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比如域编号,成员编号,优先级,mac地址等。
确认角色:根据协议定义以及相关信息确认master 与slave角色,master设备管理堆叠top,计算路由,同步配置,但是master和slave共同完成数据转发。
维护top:包括堆叠的合并,分裂等。
2.1发现邻居堆叠口是有特殊的链接关系的,中有将对应的接口相连才能建立堆叠,堆叠线两断就是邻居。
具体的关系如下:链形环形top:2.2交换信息交换信息是确认角色的必要条件,irf根据hello报文多携带的信息,收集全堆叠top 信息,主要包括域编号(domain id),成员编号(member id),优先级,mac地址等。
IRF系列(⼋):IRF2设备的智能堆叠⽂/席明研在IRF2技术中,如何保证多台设备可以灵活、便捷、可靠地进⾏堆叠是⼀项⾮常基础和重要的⼯作。
本⽂介绍的专利涉及⼀种⾃动配置堆叠链路的⽅法,可以⽆需⼿⼯配置堆叠组,⾃动将与同⼀对端堆叠设备相连接的端⼝加⼊到⼀个堆叠⼝中,避免了⼿⼯配置的繁琐以及对接堆叠端⼝容易出错的问题。
该专利内容为:1、在⼀台具有堆叠功能的交换设备上,维护与其直连的其他交换设备与堆叠⼝的对应关系。
每台与上述具有堆叠功能的交换设备直连的其他交换设备仅对应⼀个堆叠⼝,各交换设备之间发送的SN-HELLO报⽂中携带发送⽅设备的设备ID(例如桥MAC或设备编号等);2、当⼀台交换设备从其⾃⾝的⼀个物理端⼝接收到与其直连的另⼀台交换设备发送的SN-HELLO报⽂时,获取与其相连的交换设备的设备ID,并根据设备ID查询预设的交换设备与堆叠⼝的对应关系,确定直连设备对应的堆叠⼝;3、将接收SN-HELLO报⽂的物理端⼝加⼊对应的堆叠⼝,使其成为堆叠⼝中的⼀个成员端⼝。
如图所⽰,交换设备1的三个物理端⼝分别与交换设备2的物理端⼝1、2、6相连,则物理端⼝1、2、6分别可以收到携带⾃交换设备1的设备ID的SN-HELLO报⽂。
由于设备ID相同,因此对应的堆叠⼝也⼀定相同(现假设均对应堆叠⼝1)。
这样,依照本专利的处理⽅法,物理端⼝1、2、6分别被加⼊⾄堆叠⼝1,与交换设备1形成正常的堆叠。
由此可以见,本专利的⽅法可以不需预先在交换设备上配置相关物理端⼝构成⼀个堆叠⼝,⽽是根据堆叠设备间的实际链路情况动态划分堆叠⼝的成员端⼝,⽆论各物理端⼝间怎样联系,都不会出现问题。
这件专利的技术内容巧妙且⾮常实⽤,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户进⾏繁琐且极易出错的成员端⼝划分与连接的⼯作,使⽤户可以在付出较低的使⽤、维护成本的情况下使⽤更⾼效的IRF堆叠设备,是⼀项优秀的可专利技术。
截⽌⽬前,H3C在IRF技术领域申请专利超过数⼗件,并在不断创新出优秀的相关专利技术。
数据中心网络带宽扩展方案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不断增加。
数据中心网络带宽的扩展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以满足企业对高速、可靠和安全数据传输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数据中心网络带宽扩展的方案,通过引入新技术和优化网络架构来提高带宽的可用性和性能。
一、网络架构优化在开始考虑带宽扩展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进行优化。
现有的网络架构可能存在瓶颈和性能短板,无法提供足够的带宽来满足企业需求。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网络架构优化方案。
1. 优化网络拓扑结构: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减少网络延迟和带宽浪费。
常见的优化方案包括引入冗余路径和分布式交换机,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2. 利用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可以通过共享物理资源来提高带宽利用率。
通过在数据中心中使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将多个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虚拟化为一个统一的资源池,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3. 使用负载均衡器:负载均衡器可以将流量均匀地分配到多个服务器上,提高带宽的利用率和扩展性。
通过使用负载均衡器,可以避免单一服务器过载的情况,提高整体网络性能。
二、引入高带宽技术网络带宽扩展的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引入高带宽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高带宽技术。
1.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一种高速、高带宽的数据传输技术。
通过使用光纤传输数据,可以实现远距离的高速数据传输,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
2. 以太网聚合:以太网聚合是一种通过并行传输数据的方式来提高带宽的技术。
通过将多个以太网接口绑定在一起,可以实现带宽的叠加,提高整体的带宽。
3. 软件定义网络(SDN):软件定义网络是一种基于软件控制的网络架构。
通过使用SDN,可以实现灵活的网络带宽分配和管理,根据需要动态调整带宽的分配,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性能。
三、提高带宽利用率除了优化网络架构和引入高带宽技术外,提高带宽利用率也是扩展带宽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提高带宽利用率的建议。
1. 流量分析和调整:通过对数据中心内部和外部流量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流量的来源和目的地,进而调整网络带宽的分配。
三大网络厂商网络虚拟化技术【Cisco VSS、H3C IRF2、huawei CSS】解析Cisco H3C huawei随着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虚拟化应用成为了近几年在企业级环境下广泛实施的技术,而除了服务器/存储虚拟化之外,在2012年SDN(软件定义网络)和OpenFlow大潮的进一步推动下,网络虚拟化又再度成为热点。
不过谈到网络虚拟化,其实早在2009年,各大网络设备厂商就已相继推出了自家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并已服务于网络应用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
而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主流的网络虚拟化技术。
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就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虚拟化技术,它可以实现将多台思科交换机虚拟成单台交换机,使设备可用的端口数量、转发能力、性能规格都倍增。
例如,它可将两台物理的Cisco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整合成为一台单一逻辑上的虚拟交换机,从而可将系统带宽容量扩展到1.4Tbps。
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而想要启用VSS技术,还需要通过一条特殊的链路来绑定两个机架成为一个虚拟的交换系统,这个特殊的链路称之为虚拟交换机链路(Virtual Switch Link,即VSL)。
VSL承载特殊的控制信息并使用一个头部封装每个数据帧穿过这条链路。
虚拟交换机链路VSL在VSS之中,其中一个机箱指定为活跃交换机,另一台被指定为备份交换机。
而所有的控制层面的功能,包括管理(SNMP,Telnet,SSH等),二层协议(BPDU,PDUs,LACP等),三层协议(路由协议等),以及软件数据等,都是由活跃交换机的引擎进行管理。
此外,VSS技术还使用机箱间NSF/SSO作为两台机箱间的主要高可用性机制,当一个虚拟交换机成员发生故障时,网络中无需进行协议重收敛,接入层或核心层交换机将继续转发流量,因为它们只会检测出EtherChannel捆绑中有一个链路故障。
而在传统模式中,一台交换机发生故障就会导致STP/HSRP和路由协议等多个控制协议进行收敛,相比之下,VSS 将多台设备虚拟化成一台设备,协议需要计算量则大为减少。
网络虚拟化技术:VSS、IRF2和CSS解析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随着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虚拟化应用成为了近几年在企业级环境下广泛实施的技术,而除了服务器/存储虚拟化之外,在2012年SDN(软件定义网络)和OpenFlow大潮的进一步推动下,网络虚拟化又再度成为热点。
不过谈到网络虚拟化,其实早在2009年,各大网络设备厂商就已相继推出了自家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并已服务于网络应用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
而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主流的网络虚拟化技术。
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就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虚拟化技术,它可以实现将多台思科交换机虚拟成单台交换机,使设备可用的端口数量、转发能力、性能规格都倍增。
例如,它可将两台物理的Cisco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整合成为一台单一逻辑上的虚拟交换机,从而可将系统带宽容量扩展到1.4Tbps。
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而想要启用VSS技术,还需要通过一条特殊的链路来绑定两个机架成为一个虚拟的交换系统,这个特殊的链路称之为虚拟交换机链路(Virtual Switch Link,即VSL)。
VSL承载特殊的控制信息并使用一个头部封装每个数据帧穿过这条链路。
虚拟交换机链路VSL在VSS之中,其中一个机箱指定为活跃交换机,另一台被指定为备份交换机。
而所有的控制层面的功能,包括管理(SNMP,Telnet,SSH等),二层协议(BPDU,PDUs,LACP等),三层协议(路由协议等),以及软件数据等,都是由活跃交换机的引擎进行管理。
此外,VSS技术还使用机箱间NSF/SSO作为两台机箱间的主要高可用性机制,当一个虚拟交换机成员发生故障时,网络中无需进行协议重收敛,接入层或核心层交换机将继续转发流量,因为它们只会检测出EtherChannel捆绑中有一个链路故障。
而在传统模式中,一台交换机发生故障就会导致STP/HSRP和路由协议等多个控制协议进行收敛,相比之下,VSS将多台设备虚拟化成一台设备,协议需要计算量则大为减少。
网络虚拟化技术:VSS、IRF2和CSS解析随着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虚拟化应用成为了近几年在企业级环境下广泛实施的技术,而除了服务器/存储虚拟化之外,在2012年SDN(软件定义网络)和OpenFlow大潮的进一步推动下,网络虚拟化又再度成为热点。
不过谈到网络虚拟化,其实早在2009年,各大网络设备厂商就已相继推出了自家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并已服务于网络应用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
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Cisco、H3C、huawei这些主流的网络虚拟化技术。
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就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虚拟化技术,它可以实现将多台思科交换机虚拟成单台交换机,使设备可用的端口数量、转发能力、性能规格都倍增。
例如,它可将两台物理的Cisco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整合成为一台单一逻辑上的虚拟交换机,从而可将系统带宽容量扩展到1.4Tbps。
思科虚拟交换系统VSS而想要启用VSS技术,还需要通过一条特殊的链路来绑定两个机架成为一个虚拟的交换系统,这个特殊的链路称之为虚拟交换机链路(Virtual Switch Link,即VSL)。
VSL承载特殊的控制信息并使用一个头部封装每个数据帧穿过这条链路。
虚拟交换机链路VSL在VSS之中,其中一个机箱指定为活跃交换机,另一台被指定为备份交换机。
而所有的控制层面的功能,包括管理(SNMP,Telnet,SSH等),二层协议(BPDU,PDUs,LACP等),三层协议(路由协议等),以及软件数据等,都是由活跃交换机的引擎进行管理。
此外,VSS技术还使用机箱间NSF/SSO作为两台机箱间的主要高可用性机制,当一个虚拟交换机成员发生故障时,网络中无需进行协议重收敛,接入层或核心层交换机将继续转发流量,因为它们只会检测出EtherChannel捆绑中有一个链路故障。
而在传统模式中,一台交换机发生故障就会导致STP/HSRP和路由协议等多个控制协议进行收敛,相比之下,VSS将多台设备虚拟化成一台设备,协议需要计算量则大为减少。
基于RRPP技术的以太网组网应用作者:吴韬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年第16期摘要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RRPP技术的环网拓扑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法,主要适用于以太网的环网保护应用。
该传输方法为:所述环网拓扑的结构包括一个汇聚节点和所述汇聚节点下带的多个环网,所述汇聚节点由若干台汇聚设备构成,所述传输方法通过IFR2(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技术)将所述若干台汇聚设备虚拟化为一个设备,即虚拟化设备。
在不降低双汇聚设备可靠性的前提下,简化了网络架构,确保了业务的快速倒换,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关键词】RRPP(快速环网保护协议) IFR2(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技术)相交环架构相切环架构链路聚合方式1 技术背景在实际以太网组网应用中,为了在接入层提供高可靠性,可以采用环网技术。
而为了避免环网中产生广播风暴,最初可以采用已被普遍应用的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生成树协议)协议环路保护机制。
但实际应用中STP协议的收敛时间受网络拓扑的影响,在网络直径较大时收敛时间较长,因而往往不能满足传输质量较高的数据的要求。
为了缩短环网的收敛时间并消除网络大小的影响,可采用RRPP(快速环网保护协议)协议。
RRPP是一个专门应用于以太网环的链路层协议。
它在以太网环完整时能够防止数据环路引起的广播风暴,而当以太网环上一条链路断开时能迅速启用备份链路以保证环网的最大连通性。
RRPP本身支持常见的环网拓扑,包括单环、相交环和相切环。
其中,相切环相当于两个单环,而相交环情况最为复杂,需要分为一个主环带多个子环,从规划到配置,其复杂程度都远远高于相切环。
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环网架构都为一个汇聚节点下要带多个环网,而出于汇聚设备可靠性的考虑,都会采用两台汇聚设备互为备份,如图1所示。
在这种组网下,对RRPP而言,两台汇聚设备同时处于多个环上,组成相交环架构,并且是一个主环带多个子环的应用,大大增加了规划配置和维护的复杂程度。
1.irf协议原理-回复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是惠普公司(HP)开发的一种先进的网络互联技术,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堆叠和高可用性。
IRF协议原理是IRF技术实现的基础,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IRF协议原理的问题。
1. 什么是IRF协议?IRF协议是一种用于网络设备堆叠的协议。
它允许将多个物理上独立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通过逻辑连接形成一个虚拟的设备,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可用性。
2. IRF协议的优势是什么?IRF协议有以下几个优势:- 横向扩展:通过IRF协议,可以将多个设备堆叠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设备。
这使得网络带宽能够更好地利用,并且可以简化网络拓扑结构,降低网络管理复杂性。
- 高可用性:IRF协议允许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个虚拟IP 地址,实现了热备份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当一个设备发生故障时,其他设备会自动接管其工作,保证网络的连续运行。
-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IRF协议支持在线堆叠扩容和缩容,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移除设备,并且可以在不影响网络服务的情况下进行堆叠设备的升级。
3. IRF协议如何实现设备的堆叠?IRF协议通过两种关键技术来实现设备的堆叠:虚拟化和分布式交换。
3.1 虚拟化:IRF协议将多个网络设备虚拟化为一个逻辑上的设备。
在IRF 堆叠中,有一个主设备和多个成员设备。
主设备负责处理控制面(如路由信息和故障检测),而成员设备负责处理数据面(如数据转发和报文处理)。
通过虚拟化技术,主设备和成员设备之间建立了内部逻辑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设备。
3.2 分布式交换:IRF协议将整个IRF设备堆叠视为一个分布式交换系统,其中的每个设备都扮演着一个分布式交换节点。
在IRF堆叠中,设备之间通过IRF链路建立高带宽、低延迟的数据通信通道,实现快速数据转发和交换。
4. IRF协议中的关键技术有哪些?IRF协议实现设备的堆叠主要依靠以下关键技术:4.1 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用于将多个设备虚拟化为一个逻辑上的设备。
虚拟交换技术IRF介绍及应用案例1 虚拟交换技术IRF基本介绍虚拟化技术是当前企业IT技术领域的关注焦点,采用虚拟化来优化IT架构、提升IT系统运行效率是当前技术发展的方向。
对于服务器或应用的虚拟化架构,IT行业相对比较熟悉:在服务器上采用虚拟化软件运行多台虚拟机(VM---Virtual Machine),以提升物理资源利用效率,可视为1:N的虚拟化;另一方面,将多台物理服务器整合起来,对外提供更为强大的处理性能(如负载均衡集群),可视为N:1的虚拟化。
我们知道,以太网是广播性质的网络,一旦链路成环路很容易导致广播风暴,耗尽网络链路及设备资源。
然而在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部署中,为了保证网络设备和链路的高可靠,往往通过引入双机热备、双链路双归属的冗余方式组网,引入MSTP+VRRP协议来实现链路和设备网关的热备,这种部署方式必然会带来网络环路和复杂度的增加。
对于基础网络来说,虚拟化技术也有相同的体现:在一套物理网络上采用VPN或VRF技术划分出多个相互隔离的逻辑网络,是1:N的虚拟化;将多个物理网络设备整合成一台逻辑设备,简化网络架构,是N:1虚拟化。
H3C 虚拟化技术IRF2属于N:1整合型虚拟化技术范畴。
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是H3C自主研发的交换机虚拟化技术。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多台物理设备虚拟化成一台“虚拟设备”,实现N:1的横向虚拟化整合。
使用这种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多台设备的协同工作、统一管理和不间断维护。
为了便于描述,这个“虚拟设备”也称为IRF。
虚拟化IRF技术,目前H3C交换机虚拟化已经由IRF1,演变为了IRF2。
其中,IRF2源自早期的堆叠技术,H3C或称为IRF1。
因此从技术的主流性,本文IRF2只讨论IRF2。
图例中所示IRF指IRF2。
IRF1堆叠就是将多台盒式设备通过堆叠口连接起来形成一台虚拟的逻辑设备。
用户对这台虚拟设备进行管理,来实现对堆叠中的所有设备的管理。
IRF2部署实践三部曲在基础网络架构技术已经迈入虚拟化技术的时代,主流网络设备制造商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络虚拟化解决方案。
H3C的IRF2技术可以满足从核心到接入全套的虚拟化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不同需求。
本文根据真实应用情况总结了3个实践步骤,对实际的应用部署会有所帮助。
H3C IRF2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项突破,操作上也非常简单易用。
如图1所示为2台S12500交换机配置IRF2的步骤:Switch1配置如下:[switch1]irf member 1 配置设备的成员编号为1[switch1] irf-port 1 配置设备间互联端口[switch1-irf-port1]port group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6/0/1 指定互联的物理端口[switch1]chassis convert mode irf 系统切换到IRF2工作模式Switch2配置如下:[switch2]irf member 2 配置设备的成员编号为2[switch2] irf-port 2 配置设备间级联端口[switch2-irf-port2]port group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6/0/1 指定互联的物理端口[switch2]chassis convert mode irf 系统切换到IRF2工作模式配置完成后会提示进行设备重启,连接好级联端口电缆等待设备启动完成后2台设备就完成虚拟化,之后就如同使用一台设备。
唯一的区别只是增加了一维的chassis成员号,例如设备上某个接口编号为GigabitEthernet 3/0/1。
当该设备加入堆叠后,如果成员编号为2,则接口的编号将为GigabitEthernet 2/3/0/1,其他的配置则与之前完全一样。
部署实践1:方案选择以常用的核心与接入二级架构组网为例,使用万兆链路互联,IRF2虚拟化部署可以分为三类,如图2:3种常见的网络虚拟化组网示意图从上图可以看出,仅在接入层IRF2虚拟化组网的情况下,接入与核心设备之间还需要运行传统的STP协议来解决二层冗余链路问题,核心层的2台设备之间也要运行VRRP协议进行备份。
大学校园网络认证管理改造方案建议书(BRAS)一、项目背景XXX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直属于国家教育部。
学校现有XXX路和XXX路两个校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770人,现有19个教学单位、10个校级科研机构。
学校先后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157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通过多种合作交流项目派出近千名师生赴境外学习交流。
XXX大学由于校园网出口设备老化,致使网络出现速度慢、断网的现象,为了缓解这种情况,需要对校园网出口设备进行改造。
改造设备涉及防火墙、交换机、计费系统、计费网关、计费管理平台系统、日志查询系统和服务器、笔记本等。
本文仅对交换机改造方案进行说明。
二、项目需求2.1网络业务分析XXX大学校园网网络作为XXX大学统一规划的应用、业务、承载的平台,各院系可以在此平台上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各自的业务系统,网络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实时通信。
全网要求具备较高的智能性、较强的安全性、完备的管理和运营能力,网络整体要求提供业界领先的网络产品搭建优秀的新骨干网络承载系统。
当前XXX大学网络采用了传统的三层网络构建模式,即核心—汇聚—接入的三层架构,并且基本上都采用了以三层交换机为主的网络建设方案。
由于三层交换机具备高端口密度、高速的以太网接口和较强的交换性能,因此能够满足校园网建设的端口和带宽的要求,满足校园网在发展阶段的高带宽/内部互联互通的需求。
传统的校园网结构如下图所示:核心汇聚接入接入接入接入接入接入数据中心在这种架构中,每个层面都分别承担了校园网的一部分功能,其业务功能划分模型如下所示:● 出口:准出认证、计费、NAT 日志;● 核心层:提供高速接口,实现核心高速转发;● 汇聚层:提供用户在校园网中的DHCP 地址分配和用户的三层终结功能;在校园网中,除了提供IP 单播报文的转发外,还必须能够支持组播功能,提供组播视频流的复制和下发。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