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和成岩特征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3
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3.重烃:指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生成的辛烷以上的液态石油烃,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
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5.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6.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7.膨胀系数:膨胀系数是表征物体热膨胀性质的物理量8.压缩系数:是描述物体压缩性大小的物理量。
9..临界温度:液体能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
10.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
11.干气: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
12.湿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13.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1、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2、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藏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3、门限温度:随沉积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成石油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门限温度。
4、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应的最小深度称为称门限深度。
5、烃源岩(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6、镜质体反射率(Ro):良好有机质成熟指标。
1、孔隙: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2、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3、有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4、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之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5、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6、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研究在石油工业中,碳酸盐岩储层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其孔隙结构对于油气的储存和运移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和演化规律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主要表现为溶蚀孔、缝洞和溶洞等形态。
其中,溶蚀孔是由于地下水的化学作用,通过溶解碳酸盐矿物所形成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孔隙;缝洞是由于构造运动、岩石变形等而形成的破裂带所形成的线状孔隙;溶洞是由于溶蚀作用加上构造变形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空腔和通道的孔隙。
二、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初生孔隙、成岩过程和次生孔隙三个阶段。
1. 初生孔隙阶段初生孔隙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和保存主要与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有关。
在这个阶段,孔隙主要是由于生物作用和溶解作用而形成的,孔隙形态各异。
2. 成岩过程阶段成岩过程是指碳酸盐岩沉积物沉积后受到后期变质、压实等作用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碳酸盐岩经历了压实和胶结等过程,孔隙逐渐减少,但仍然存在一些初生孔隙。
3. 次生孔隙阶段次生孔隙是指在沉积岩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新孔隙,这些孔隙主要是由于溶蚀、滤溶和微生物作用等因素形成的。
在次生孔隙形成的过程中,地下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介质,通过对碳酸盐岩的溶解和溶蚀,形成了更多的孔隙。
三、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油气储存和运移的影响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储存和运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孔隙体积与含油饱和度孔隙体积是指岩石中的孔隙所占据的总体积,它与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密切相关。
孔隙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含油饱和度,进而为油气资源的评估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2. 孔隙连通性与油气运移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连通性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因素。
孔隙结构的研究可以揭示孔隙连通性的特征,进而帮助预测和模拟油气的运移路径,为油气开发提供合理的开发方案。
3. 孔隙分布与裂缝发育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分布和裂缝发育直接影响储层的渗透性和孔隙连通性。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研究进展碳酸盐岩是一类重要的沉积岩,具有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储量。
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特征和评价储层的方法,以指导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
本文将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及其勘探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碳酸盐岩储层特征1. 孔隙类型与特征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溶蚀孔、裂缝孔和压实孔。
其中,溶蚀孔是碳酸盐岩储层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形成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裂缝孔是由于地壳运动等造成的岩石破裂而形成的,其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较好。
压实孔则是由于地层沉积作用造成的岩石压实而形成的孔隙。
2. 储集特征与分布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特征与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常见的碳酸盐岩有浅海生物礁、海底碳酸盐堆积和碳酸盐碎屑岩。
浅海生物礁常常是优质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类型,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
海底碳酸盐堆积则以物理碎屑和胶结物为主,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孔隙和颗粒间隙。
碳酸盐碎屑岩则以颗粒间隙为主要储集空间。
二、勘探技术研究进展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在碳酸盐岩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难以有效地解决碳酸盐岩多孔介质的复杂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的发展,如反射地震、正演地震、岩石物理模型等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碳酸盐岩勘探的精度和效率。
2. 岩心取样与分析技术岩心取样是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获取岩心样品,并针对样品进行岩相分析、孔隙结构特征描述、物性测试等,可以深入了解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和储集规律。
同时,还可以进行物性-相态关系研究,为储层评价和油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岩石物理勘探技术碳酸盐岩具有复杂的物性特征,通常需要借助岩石物理勘探技术进行综合研究。
岩石物理勘探技术包括密度测井、声波测井、电测井等方法,可以获取储层的物理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弹性参数等,为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4. 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开发过程涉及到多重物理、化学过程。
1. 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有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 油田水:从广义上讲,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3.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以分散状存在于沉积岩中的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种的不溶有机质。
4.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除了或正在生成和排除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5. 次生孔隙: 在岩石形成以后,由溶解、交代、重结晶、白云石化以及构造运动等作用下形成的孔、洞、缝。
常见的次生孔隙如碎屑岩中的溶蚀孔、收缩孔和晶间孔,碳酸盐岩中的溶孔、晶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溶模孔、溶洞以及构造运动产生的各类裂缝。
6. 储集岩指有孔隙和渗透性具备流体储存和流通空间条件的岩石或岩层7. 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8.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9.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层油气藏。
10.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地基本单位。
11.排替压力:岩石中非润湿相流体被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即是岩石中最大连通孔隙的毛管压力。
饱和烃:又指烷烃,是只有碳碳单键与碳氢键的链烃,是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烷烃分子里的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外,其他化合价全部为氢原子饱和。
12. 芳香烃:指含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的特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
13.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来衡量分为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14.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5.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碳酸盐岩(湖相) —carbonate rock主要由碳酸盐矿物(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菱镁矿等,其次为石英、云母、长石和粘土矿物等;化学成分主要为CaO、MgO和CO2,其次为SiO2、TiO2、FeO、Fe2O3、Al2O3、K2O、Na2O、H2O以及某些微量元素。
通常为灰色、灰白色。
性脆。
具粒屑(如岩屑、生物碎屑等)、生物骨架(如珊瑚、层孔虫等)、晶粒(粗晶、中晶、细晶、微晶等)和残余(残余生物、残余鲕状)结构。
构造类型复杂、多样,有叠层构造(如常见于潮坪地区的叠层石)、鸟眼构造和缝合线构造。
多呈厚层或薄层状产出。
可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大岩石类型。
①石灰岩类。
主要矿物为方解石(>50%),其次为白云石、菱镁矿、石英、长石和粘土矿物等。
常见岩石类型有内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球粒灰岩、泥晶灰岩、石灰华和泉华等。
②白云岩类。
主要由白云石(>50%)组成,其次为方解石、菱镁矿、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等。
常见岩石类型有同生白云岩、碎屑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和后生白云岩等。
因受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发生白云岩化、膏化、硅化、重结晶及溶蚀等后生作用。
岩性较脆弱,易遭风化溶蚀,在碳酸盐岩发育地区常形成石林、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景观,通称喀斯特地形。
碳酸盐岩在地壳中分布仅次于泥质岩和砂岩,约占沉积岩总面积的20%,几乎在各个地史时期都有形成。
中国各地,特别是西南地区,也广泛分布有碳酸盐岩,其成岩时代主要为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许多金属矿产(如铜、铅、锌、汞、锑、钼、钴、银等)和非金属矿产(如重晶石、天青石、石棉、自然硫、水晶、萤石、冰洲石等)在成因上都与碳酸盐岩有关。
世界上与碳酸盐岩有关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
湖相碳酸盐岩是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陆相碳酸盐岩。
它是指在内陆湖泊盆地中形成的碳酸盐岩,包括淡水湖盆碳酸盐岩、半咸水.咸水湖盆碳酸盐岩和盐湖中的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和开发碳酸盐岩储层是地球上一种非常重要的储层类型,具有较高的油气富集潜力和生产价值,而其评价与开发也成为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下面将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与开发展开探讨。
一、碳酸盐岩储层的分类和形成机制碳酸盐岩通常分为生物碳酸盐岩、化学碳酸盐岩和变质碳酸盐岩三种类型。
其中生物碳酸盐岩是指由海洋生物的遗骸和废物沉积成岩的岩石,如白垩系中的广泛分布的中生代巨型珊瑚。
化学碳酸盐岩则是由溶液中溶解的成分沉淀成岩,如洞穴石、方解石等。
最后一种变质碳酸盐岩则是由古碳酸盐岩发生变质而形成的,比如云南的大理岩。
碳酸盐岩的形成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在形成过程中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碳酸盐岩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沉积、压实和溶解-重结晶。
在沉积阶段,海洋中的生物体和沉积颗粒沉积到海底,经过堆积和压实之后,形成了珊瑚礁、珊瑚峰、浅滩或是平原;在压实阶段,岩石中的孔隙逐渐减少,颗粒之间的接触逐渐增多,使得岩石的密度也随之增大;在溶解-重结晶阶段,溶液渗入岩石中,发生了重结晶和溶蚀作用,其结果就是岩石中孔隙和裂隙的增多。
二、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从油气勘探的角度来说,对储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为寻找油气藏的最佳开发方式提供指导。
储层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储层岩性、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孔隙结构、圈闭类型、裂缝特征、油气分布特征和储层受力演化过程等。
首先,储层岩性是储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岩性作为储层物质性质的表征,其主要影响储层的孔隙结构、渗透率和饱和度等参数。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储层岩性对油气的影响,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
其次,孔隙度和渗透率是评价储层有效性的两个核心参数。
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而渗透率是指岩石中的孔隙连通性及孔隙间连通程度。
这两个指标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储层中的移动和扩散能力,因此在储层评价中必须重视其影响。
最后,针对以上评价指标,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和勘探。
⽯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油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简答题1、什么是⽯油地质学?⽯油地质学是矿产学的⼀个分⽀,是在⽯油和天然⽓勘探及开采的⼤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门新兴科学??⽯油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油⽓⽣成和油⽓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分布规律的⼀门学科2、⽯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油⽓⽣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地质原理第⼀章⼀,名词解释1,⽯油地下天然形成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2,天然⽓⼴义,天然⽓是指⾃然界⼀切天然⽣成的⽓体狭义,天然⽓是指与油⽥和⽓⽥有关的在岩⽯圈中蕴藏的可燃⽓体3,油⽥⽔指在油⽥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简答题1,⽯油可以分为哪⼏种族组合?⽯油的族分包括饱和烃,芳⾹烃,⾮烃和沥青质2,⽯油中包含有哪⼏种主要的元素与次要的元素?主要元素:碳83%~88%,氢10%~14%,次要元素:硫,氮,氧,3,⽯油中包含哪⼏种烃类化合物和⾮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烃⾮烃化合物:含硫化和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4,天然⽓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体和⾮烃⽓体?烃类⽓体:甲烷,重烃⽓(湿⽓重烃⽓>5%,⼲⽓重烃⽓<5%)⾮烃⽓:氮⽓,⼆氧化碳,硫化氢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被分为哪⼏种类型?油⽥⽔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地层⽔分为四种类型: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不同类型的⽔反映不同的地层封闭性:氯化钙>碳酸氢钠>氯化镁>硫酸钠第⼆章⼀,名词解释1,⼲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氧化性酸,碱和⾮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括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也包括煤中的2,⽣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和温度的升⾼,⼲酪根开始⼤量⽣烃的温度称为⼲酪根的成熟度或⽣油门限3,氯仿沥青“A“4,油型⽓由腐泥型母质即I型或II1型⼲酪根形成的天然⽓5煤型⽓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6⽣油窗在热催化作⽤下,有机质能够转化为⼤量的⽯油和湿⽓,成为主要的⽣油时期,在国外称为“⽣油窗”7,未熟——低熟油:①密度总体偏⾼,但也有轻质油②富含⾼分⼦量饱和烃③正烷烃具有奇数碳优势⼆、问答1、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油⽓⽣成学说?⽆机成因学说:碳化物说(门捷列夫),宇宙说,岩浆说,⾼温⽣成说,蛇纹⽯化⽣油说有机成因论:早期成因论原始物质成岩作⽤早期⽯油和天然⽓晚期成因论(⼲酪根热降解成因论)原始有机质成岩作⽤早期⼲酪根成岩作⽤中晚期⽯油和天然⽓未熟-低熟油早期成因的⽯油煤成油(集中有机质⽣油)2、⽣物体有哪⼏类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类脂化合物,蛋⽩质,碳⽔化合物,⽊质素和丹宁3、⼲酪根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不同类型的⼲酪根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美国绿河页的⼲酪根结构特征:1)三维⽹状系统;2)含有多个核;3)核被桥,键和官能团连接;4)含脂肪族链状结构黄县褐煤⼲酪根结构:芳⾹结构多,脂肪族链少4、⼲酪根中主要包括哪⼏种主要的显微组分?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5、⼲酪根有哪⼏种基本类型?Ⅰ型⼲酪根:原始氢含量⾼,氧含量低,H/C约1.25~1.75。
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稀缺,海洋油气勘探逐渐成为了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沉积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沉积物形成、演化及分布规律的科学,其在海洋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沉积学在油气储层分析中的应用沉积岩是油气勘探中最主要的油气储层类型之一。
在储层分析中,沉积学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储层的类型、构造、成因等特征,以及储层中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物性等属性。
比如,通过对储层岩石性状、岩性特征和层序地层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储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通过对储层构造和成因的研究,可以了解储层成因的环境和地质历史背景,从而为具体勘探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通过对储层物性的研究,可以确定储层的物理和化学属性,为后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二、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地球化学应用除了在储层分析中的应用外,沉积学在地球化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油气勘探中,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质量可靠的信息,促进勘探的深化和优化。
而沉积学的地球化学应用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1. 有机地球化学:有机质作为油气储层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类型和含量对储层评价和勘探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沉积学中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可以通过对有机质类型、来源、生物标志物等特征的分析,为我们提供储层形成过程和储量的依据。
2. 碳酸盐地球化学: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中另一种不可忽视的储层类型。
在沉积学研究中,通过对碳酸盐岩中各种矿物组成、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等参数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储层的形成环境、化学成分、岩相特征等信息,为储层评价和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三、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地震应用除了在储层分析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外,沉积学在地震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在地震研究中,沉积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应用:1. 反演断层:地震数据可以揭示储层中的断裂、变形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可以通过沉积学研究来解释。
第32卷第4期 天热气比 OIL&GAS GEOLOGY 2011年8月
文章编号:0253—9985(2011)04—0542—09 川西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吴世祥 ,李宏涛 ,龙胜祥 ,柳智利 ,王春连 ,张军涛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四川成都610500; 3.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川西雷口坡组储层较发育,(藻)砂屑白云岩、中一细晶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 孔隙结构以中一小孔细喉为主,总体显示出低孔低渗的特征。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在川西坳陷的西缘分布稳定,厚 度较大,总体上以海底、埋藏成岩环境为主,北段受到大气水成岩环境的影响,向南逐渐减弱。受成岩环境的控制,雷口坡 组(藻)砂屑白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等,其中,建设性的成 岩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晚期破裂作用。溶蚀作用中的准同生期暴露溶蚀、表生溶蚀,主要分布于川西坳 陷北部中坝构造带附近;而埋藏溶蚀作用对于川西坳陷中、南段储层的发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鲕粒、砂屑白云岩主 要与早期回流渗透、埋藏白云岩化有关。综合沉积、成岩特征,雷口坡组在川西坳陷北段南部砂屑滩体发育,且经历了准 同生期大气水溶蚀、表生期溶蚀和埋藏溶蚀作用,是最有利的勘探区;而在中段的金河剖面的鲕粒、砂屑白云岩粒间(溶) 孔中,发现有大量的沥青,表明发生过油气的运移或聚集,也是值得重视的有利勘探区域。 关键词:储层特征;成岩环境;成岩类型;雷口坡组;川西坳陷 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sis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Triassic Leikoupo Formation in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Wu Shixiang ,Li Hongtao。,Long Shengxiang ,Liu Zhili ,Wang Chunlian and Zhang Juntao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3)0520375205收稿日期:2003207220;修回日期:20032082101作者简介:陈恭洋(19352),男,湖北潜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油藏描述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千米桥潜山碳酸盐岩古岩溶特征及储层评价陈恭洋1,何 鲜1,陶自强2,刘树明2(11江汉石油学院地球科学系,湖北荆州434102;21中国石油大港油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300280)摘 要:将千米桥碳酸盐岩古潜山的岩溶发育分为风化壳岩溶和缝洞系岩溶两种成因类型,并论述了两类岩溶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鉴别标志。
结合勘探和生产成果,阐明了千米桥潜山气藏的天然气分布是受整体构造高点的控制,含气储层受潜山顶面200m 左右范围内的风化壳岩溶控制。
认为缝洞系岩溶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期次性,对产层的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岩溶;千米桥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图分类号:T E 122.2+21 文献标识码:A1 古岩溶成因分类根据工区区域古水文地质条件及钻井岩心中的岩溶发育特征,本区的古岩溶主要划分有两种类型,即风化壳岩溶和缝洞系岩溶。
111 风化壳岩溶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长期暴露地表。
在大气淡水循环作用下,伴随风化壳形成而发育的岩溶叫风化壳岩溶(图1a )。
112 缝洞系岩溶碳酸盐岩深埋地腹。
上覆地层因不断被压实而排出的压释水(又称地层水)沿碳酸盐岩缝洞系统作用而形成的岩溶称为缝洞系岩溶。
从水文地质的观点出发,通常将所谓的“地层水”按其成因分为大气水渗入成因和沉积成因两类。
对于大气渗入成因的“地层水”与碳酸盐岩作用形成的岩溶,显然不属于古岩溶而应称为现代渗入水岩溶。
这种岩溶是地史时期发育的,无异于风化壳岩溶。
所谓沉积成因水是伴随沉积物沉积时所含的水,除孔隙自由水外,还包括非自由水颗粒表面的吸附水、矿物吸附结晶水、结构水、沸石水以及有机质所含的水等。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以下是常用的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
1. 储集类型:根据储集空间的不同,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
孔隙型、裂缝型和溶蚀型。
孔隙型储层指的是岩石中存在天然孔隙的
储层,如溶洞、河流沉积物和堆积孔隙等;裂缝型储层指的是岩石中
存在裂缝的储层,如断层、节理和构造破碎带等;溶蚀型储层指的是
岩石中由于水溶作用形成的储层,如岩溶洞穴和岩溶孔隙。
2. 成岩作用:根据不同的成岩作用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碳
酸盐岩侵蚀裂缝型、碳酸盐岩溶蚀裂缝型、碳酸盐岩胶结高孔隙型、
碳酸盐岩胶结低孔隙型、碳酸盐岩溶蚀孔隙型等。
不同的成岩作用会
对岩石的孔隙度、孔隙结构和孔隙连通性等储集性质产生影响,因此
可以通过成岩作用的不同来划分储层。
3. 成岩时期:根据成岩时期的不同,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
早期成岩储层、中期成岩储层和晚期成岩储层。
不同成岩时期的储层
形成机制和储集特征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成岩时期的划分来区分储层。
4. 构造类型:根据构造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
隆起型、下凹型和胀缩型。
隆起型储层指的是由构造隆起形成的储层,如构造圈闭;下凹型储层指的是由构造下凹形成的储层,如构造坳陷;胀缩型储层指的是由结构胀缩形成的储层,如构造胀缩带。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这些分类标准可以根
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姓名:何龙专业:沉积学学号:2011020715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白云岩化作用是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
前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仍存在很多争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白云岩化作用过程本身对孔隙有直接影响,既可以造成储集空间的增大,也可造成其减少,这跟白云岩前驱物(原始灰岩)的沉积环境、性质及白云岩化模式有关。
而经过白云岩化作用阶段的碳酸盐岩,其成岩演化路线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继而储集空间的形成演化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目前认为,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物性的直接影响包括5个方面:白云岩化流体的溶蚀,对孔隙的形成意义基本不大;Ca、Mg离子等摩尔交代,对孔隙的形成起建设性作用;外来流体的过白云岩化,对孔隙的形成起破坏作用;白云石等体积交代方解石或石,岩石体积基本不变,孔隙体积基本不变;白云岩化作用对渗透率有极大的提高作用。
一、白云岩化流体的溶蚀碳酸盐岩中,白云岩地层的孔隙一般高于对应的灰岩地层,这可能归功于白云岩化流体本身的溶蚀。
以前一直认为白云岩化过程是独立的,现在看来,它包含了一系列结构组成的变化和孔隙流体演化的反应,生成了一套交代和胶结产物。
白云岩化的同时,伴随着方解石或文石的溶解,即白云岩化是一个反复的溶蚀再沉淀的过程。
只要形成的白云岩有一定的渗透率,且有Mg离子供应,就会发生新的白云岩化。
在很大程度上,亚稳态矿物可在此溶蚀,而在异地再沉淀,在空间上可引起孔隙度的提高或消失。
这种溶蚀和沉淀的平衡或差异,构成了白云岩化过程中孔隙演化的一部分。
白云岩交代灰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取决于方解石或文石的溶解速率和白云石的形成速率之间的平衡关系。
如果后者与前者相等,则发生等摩尔交代,孔隙度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如果溶解速率大于白云石的生长速率,正如超盐度白云岩化流体对骨架文石的大规模溶解一样,孔隙度将会增大。
在白云岩化过程中,亚稳态生屑组分的溶解通常为白云石胶结物在铸模孔洞中的生长及附近微晶基质中过量白云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能源的主要来源,还是化学工业、农业、医药、制冷和运输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波动。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记载。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开展油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0年代,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使我国成为石油生产大国。
此后,我国在陆地和海域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油气产区。
1.3 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密切相关。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油作为照明燃料,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兴起。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需求激增,促使勘探技术不断进步。
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提出了油气成因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地震勘探、钻井技术、油气藏评价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发现了大量油气田。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特征2.1 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C)和氢(H)两种元素组成,碳的含量约占83%至87%,氢的含量约占11%至14%。
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硫(S)、氮(N)、氧(O)和微量金属元素等。
2.2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烷烃是石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
环烷烃包括环戊烷、环己烷等。
芳香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
2.3 石油的馏分组成与组分组成石油可以通过蒸馏分离成不同的馏分,主要包括:轻馏分(液化石油气、汽油)、中馏分(柴油、煤油)、重馏分(润滑油、沥青)和残余油(重油、渣油)。
沉积和成岩特征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以波斯湾南帕尔斯气田为例1、摘要:世界上最大的非伴生气藏赋存于上达兰-上胡夫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碳酸盐岩蒸发继承。
南气田地区的详细描述表明,储层物性是区域沉积和成岩过程的函数。
研究单元的沉积相研究表明,沉积物在碳酸盐均斜缓坡的内部区域沉积,随后受到表层成岩作用和埋藏作用。
沉积相的垂直分布表明旋回和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岩石类型的分类基于主导的毛细管空间,定义不同的区域。
这种方法体现了孔渗性能和岩石类型的关系。
成岩叠覆对储层物性有很大影响。
虽然在储层研究的原始孔渗非均质性继承了上达兰-上胡夫的古地台,但是孔渗性被成岩叠覆严重改变了。
因此确定了沉积相类型与储层物性的可能的初步关系。
因此,要精确表征上达兰-上胡夫的储层物性特征就必须整合成岩特征和沉积史。
关键词:碳酸盐储层非均质性,成岩作用,波斯湾,南帕尔斯气田,胡夫储层,达兰-胡夫地层。
2、介绍在波斯湾盆地自20世纪70年代,许多巨大的天然气和凝析气田已被发现。
大多数气田生成于二叠,三叠层系(伊朗地层委员会1976年;萨博&凯拉德皮尔1978),或胡夫碳酸盐层系。
根据我们的估计,波斯湾地区占世界已探明天然气总储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
在这个天然气前景地区,也被称为胡夫储层,有超过80个非伴生天然气领域。
有机丰富的志留纪热页岩被认为是这些气藏的烃源岩。
储集岩广泛分布在阿拉伯板块和扎格洛斯山脉,阿拉伯环拱,以及中部和北部阿曼山。
在波斯湾地区这种潜在的储层在仍然相对未开发的(伊朗,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科威特)。
沉积物往往向北变厚,远离阿拉伯陆棚,说明存在一个内地深盆,现在的伊朗,和向西部和海湾东南区域变浅趋势(Kashfi 1992年)。
三叠系的非渗透性的硬石膏和页岩层序(相当于Sudair地层)为储层提供了盖层。
在这个油气系统中天然气和凝析气被圈闭于:(1)形成于恢复的基地断块的南北走向的缓坡背斜,(2)由盐类构造作用形成的盐丘(3)由扎格拉斯褶皱形成的西北东南走向的构造圈闭。
这些区域性的含油气系统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上覆岩层)和圈闭形成前或同期的随着油气生成,运移的高峰期的组合,形成了这些重要的气田。
上胡夫层序在卡塔尔构造拥有巨大的天然气储量。
卡塔尔北部地区的向北扩张(北部盐丘)在伊朗被称为南帕尔斯气田。
(图1)。
北部和南部帕尔斯气田发现于1971和1990年,分别钻了200口井。
在过去40年,之后的发现,控制储层物性和特征的地质参数没有得到广泛的记录。
没有关于卡塔尔北部气田地质详情的刊物出版。
虽然如此,伊朗方面发表的储层研究表明这里的岩石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讨论碳酸盐岩构造的沉积和成岩特征以及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本研究课扩展到卡塔尔部(北部气田)。
此外,这些结果可能会影响波斯湾盆地其他胡夫储集层的储层特征和预测。
3、地质环境波斯湾盆地包含几个北西,南东的构造单元,阿拉伯地台,和一个边缘槽区域,包括限于北东扎格洛斯逆断层的扎格洛斯褶皱带。
胡夫天然气和阿拉伯石油的聚集都位于海湾盆地。
这个盆地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石油和天然气的盆地之一,含有55-68的世界石油可采储量和超过40%的天然气储量。
几个重要的南北构造,如主卡塔尔卡泽伦,横穿这个区域。
许多学者对该盆地的地质历史,沉积层序和的石油潜力进行了研究。
4、构造环境自从前寒武纪,构造隆起—卡塔尔构造—就把波斯湾盆地分为两个槽:ESE 和WNW盆地。
这是尤为突出在前寒武纪,早志留纪,晚二叠纪,晚三叠纪,晚侏罗纪和新生代(图2)。
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构造隆起卡塔尔构造自从前寒武纪就获得新生且重复性的抬升(图2)。
区域上的平缓广泛背斜或穹状构造对海湾的历史有重要影响。
卡塔尔构造扩张可分为两部分,南东扎克拉斯构造带的陆上的和海上部分。
在法尔斯沿海的卡塔尔陆上扩张被称为法尔斯地台。
这个地台是个构造隆起在东部和西部分别以Nezamabad(NE)和拉扎克(RK)为界。
一些重要的油气田,如北帕尔斯,纳尔,Kangan,Aghar,Bandubast,达兰,阿萨耶卢,Shanul和Varavi,都属于这个区域的15达兰—Kangan天然气田。
在卡塔尔海上,北部和南帕尔斯气田位于北北东的卡塔尔构造侵入,东边是平缓的背斜,西侧以断层为界,和一系列陡峭背斜,构成西翼构造。
晚前寒武纪至早寒武纪在沙特阿拉伯中部地区的由老的断层系统复苏引起的构造运动(断层系统)导致了该区域的隆起。
这个断块卡塔尔构造分成两个始寒武纪(霍尔木兹海峡)盐盆地且严重影响了该区域自古生代的沉积和构造。
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寒武奥陶纪沉积物的详细信息发表。
这些次级盆地在志留纪复苏,导致了从卡塔尔构造的西部到东部间隔地薄层源岩沉积。
一些学者认为二叠纪的薄层表明在这个区域存在同沉积的构造隆起。
由于卡塔尔构造在晚三叠纪德构造活动和抬升,在三叠纪到中侏罗纪时期没有沉积。
这个非沉积事件在地震资料中记录为剥蚀面。
卡塔尔构造在侏罗纪是积极的构造,把地台分为两个次级盆地。
在卡塔尔构造的顶部的薄层沉积为白垩纪的重新抬升提供了证据。
当在卡塔尔构造上暴露的沉积物沉积时,这个拱在整个晚新生代也定期活跃。
沉积厚度(来自区域等厚线地图; Bahroudi&塔尔伯特2003;博尔德纳夫2008年),描述了波斯湾在始寒武纪到新生代的盆地演化(图2)。
拱的恢复活越性控制了沉积覆盖厚度和分布。
因此,覆盖在卡塔尔构造的趁机厚度的与邻近地区相比的缩小,为在一个长的地质时间的古隆起和它的活跃性提供了证据。
5、地层环境卡塔尔构造底下的地层层序包括:后前寒武纪前的二叠纪碎屑沉积物(包括志留纪沉积烃源岩);在二叠纪的厚厚的石灰岩,白云岩三叠纪序列和硬石膏,(相当于胡夫)在阿拉伯板块(做储集岩);后三叠纪部分,主要是海洋序列由石灰岩,白云岩,页岩和蒸发与当地的碎屑岩序列。
在扎格罗斯和卡塔尔构造观察到四个主要的构造趁机单元,被Alavi (2004)分成11个巨层序。
(a)后前寒武纪前二叠纪单元:在古生代(晚新元古代,石炭),波斯湾盆地是一个稳定的沉降区,阿拉伯板块大部分区域的基地岩石被不同时期的砂岩覆盖,覆盖在晚前寒武纪或早前寒武纪霍尔木兹盐岩和灰岩之上。
在南帕尔斯气田,没有钻深达到前二叠纪沉积物,或下志留系烃源岩的钻井。
因此,在该区域没有关于石炭奥陶纪的自然层序的证据。
关于卡塔尔构造烃源岩的存在或缺失存在不同的意见。
(b)二叠三叠单元:两个巨层序,III 和IV沉积在新的扩张海洋。
达兰和Kangan相似地被以达什塔克为基底形成的暗棕色或杂色页岩所披覆。
(c)侏罗白垩纪单元:在侏罗纪,白垩纪,广大陆缘海发育,导致了四个海相碳酸盐岩巨层序沉积,这是对波斯湾周边地区最大的扩张(Alsharhan&奈恩1997;阿拉维2004;Farzadi 2006年)。
在三叠纪到侏罗纪的过渡期的侵蚀和非沉积是由构造抬升和拱的海平面低水位同时造成的。
后土伦侵蚀,侵蚀掉了拱区域和扎格罗斯带的沉积覆盖,分成了第三和第四单元。
(d)晚白垩-现在岩石单元:最上面的巨层序(IX, X, XI),早森诺统到现在,是在扎格罗斯造山运动以后沉积的,结果该地区从Neotethys时代逐步停止(Murris 1980; Sharland等2001年)。
卡塔尔构造及其邻近地区发育的四个重要构造阶段是与大部分碳酸盐岩沉积相联系的。
6、数据库与方法在研究中,使用了在上达兰-Kangan钻探的十口井的岩心,同位素数据,对数,岩心栓和岩石物理性质分析。
因此,我们的研究主要基于穿越南帕尔斯气田的伊朗区域的考察。
这些井中的岩心是可以得到的,存在用来重建非岩心间隔的对数数据(伽马射线(GR))。
岩心和薄层分析相结合以确定类型和与成岩作用的关系,特别与孔隙发育有关。
共850个染有茜素红S的岩石薄片用来确定碳酸盐岩矿物。
稳定同位素比率由112种样品的标准方法确定。
7、南帕尔斯气田的一般储层特征在南帕尔斯气田(和北部气田)的上达兰-Kangan随埋深的增加(从2750m 到3200m)包含四个储层单元—k1,k2,k3和k4。
(图4)一般说来,储层单元的平均厚度从南帕尔斯气田(大约450m)到北部气田(385m)变薄。
从基底向上储层层序主要由细到中晶白云岩,和间隔的石灰石和硬石膏组成。
K4,间隔最深,高孔隙度平均总厚度约165米。
K4单元约55–60%是覆盖在纳尔硬石膏单元的白云质碳酸盐岩。
(可能相当于卡塔尔的中东硬石膏地区)K3平均总厚度121米,包括70%多的白云岩。
硬石膏和硬石膏质碳酸盐岩厚间隔(达50米),在K3底部作为孔隙度遮挡与K4单元分隔开。
显然,这个遮挡间隔相当于北部气田的致密的上硬石膏单元(UA)。
K2的石灰岩间隔约42米厚,是目前最重要的生产区。
尽管如此,孔隙度和渗透率值都呈纵向快速变化。
例如从孔隙度0-35%,而渗透率范围从零到1000md 以上只有1米间隔。
K2的基底由二叠三叠界限和首次出现的致密凝块岩床所限定。
Insalaco等(2006)指出在K2,K3单元之间没有大的不整合,但最近有关这个边界(使用沉积学,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Rahimpour - Bonab等。
2009年)说明在这个时间间隔在此区域发育重要不整合。
K1内部大概表现高孔隙度低渗透性。
岩石方面,这个区间包括70%-80%的白云岩。
厚的硬石膏和硬石膏质碳酸盐岩从K1的基底和K2的顶部把K1和K2分开。
达什塔克(盖层)和Kangan构造(K1单元)的联系被高GR曲线反映和开始的页岩相所确认(达什塔克的Aghar页岩单元)这些单元十口井的储层物性如图4所示。
在这些储层单元中,孔隙度和渗透率值分别在0~36%和0.001~3000mD之间变化。
基于这些数据,整体说来K4,K2的储层物性比K3,K1好。
总储层物性为孔隙度9.7%,渗透率26.8mD(算术平均值,孔隙度5.46%,渗透率1.44mD,几何平均)。
然而,这些单元的真实值会明显低于上述数值。
Ehrenberg (2006) 和Rahimpour-Bonab(2007)讨论认为,该区域储层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均质的(特别是垂向上)。
8、沉积环境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相分析:对于相分析,要结合研究岩心和薄切片。
根据层理,颗粒大小和类型,岩性,沉积构造和其他特征,记录了南帕尔斯气田上达兰—Kangan储层的十四个相。
为了评价沉积环境,对相似的现在和以往优秀文献记载进行了对比。
(图5,图6)数据表整合了没口井的资料(如图7)。
F1和F2相是致密硬石膏和硬石膏质白云岩沉积物,其中硬石膏或者作为结核岩组或者作为分层硬石膏沉积。
Warren& Kendall (1985)和Warren (2006)提出把特鲁西尔海岸的蒸发萨勃哈作为这些沉积相的现代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