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后现代性元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05.87 KB
- 文档页数:3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解构性最初的后现代主义现象基本指出现在建筑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风格,主要是由于一些建筑师们开始对那种执着于全球性风格而导致人文关怀缺乏的不满,而开始大胆发展出一种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建筑风格。
随后,后现代主义向其他文化领域渗透,像哲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思想。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各国理论家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现在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普遍理解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来讲的,后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是一种不断超越的情绪。
关于解构德里达将“解构”理解成是对“结构”的消解和分解,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此产生新的意义。
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1]可见,解构性就是强调分解和打碎,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时间和空间的可切割和分离,将整体任意切割成单独的个体,再进行拼贴。
二、解构经典人物经典人物总是在人们的脑海中有着一个大致的轮廓概念,有着典型的性格和典型外貌特征。
“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
”这是《西游记》原著里对猪八戒外貌特征的描写,这也形成了大家对于猪八戒第一印象,肥头大头,好吃懒做,贪吃贪睡,贪图美色。
而在2017年上映的《悟空传》里以猪八戒为原型的天蓬却是一位白面小生,不仅武功高强,对于心爱的姑娘痴情专一,与原著里那个肥头大耳的形象相去甚远。
在《西游记》原著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里曾对唐僧的外貌做过如下描写,“御弟相貌堂堂,丰姿英俊,诚是天朝上国之男儿。
”可见唐僧是风姿英俊的,86年版《西游记》汪粤所扮演的唐僧在观众心中形成了一个经典形象,唐僧就是如此温文尔雅,相貌堂堂的。
而在1995年的《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变得婆婆妈妈啰里啰嗦,在2013年上映的《西游·降魔篇》唐僧成为了一个有着爆炸头不修边幅的年轻驱魔人。
《戏剧之家》2018年第10期 总第274期77影视观察后现代主义电影再认识程舒婷(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作者简介:程舒婷,女,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播音主持、影视传媒艺术。
【摘 要】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电影在世界各地到处开花结果,对今后世界各国电影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对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认识开始谈起,了解新浪潮和意识流电影,认为新浪潮运动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前奏,而意识流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中国电影的不断革新多少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新浪潮;意识流电影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77-02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而又模糊的概念。
欧美各国和我国学者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层次的讨论,但是最终也没有合适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在第二次大战后,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产生的,以现代主义为基础,并又超越和突破现代主义,具有彻底的反传统文化,缺乏深度,创作方法多元化的特征。
这种思潮对今后艺术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认识后现代主义电影目前对于后现代主义电影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它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一种世界观,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对既定权威的不信任和解构。
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末端,而是现代主义的最初状态。
所谓的“反电影”就是不按照传统常规的电影模式套路,以一种不同于此的先锋姿态来制作电影。
其主旨精髓就是突出个人意志和主观精神色彩,以反传统文化的立场来解构对传统电影艺术的认识和思考,因此,我们可以说具有“反电影”特征的电影属于后现代电影的范畴。
后现代电影在创作中,反对华美主义、反对集体英雄主义、反对大团圆的结局,反对电影生产必须按照组织严密、符合格式的、可备广泛接受的生产模式。
让受众产生质疑的态度去认识影片,倾向于以生活中的琐碎事件组合、小人物情感经历、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构建影片。
《爱情公寓》里后现代元素分析及其思考作者:杜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5期摘要:《爱情公寓》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后现代元素的运用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轻松、欢乐、丰盛的娱乐大餐。
剧作运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演将后现代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传达出年轻人在新时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爱情公寓》;后现代;元叙事;混仿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33-01一部由女性交友社区网站爱情公寓投资的爆笑青春偶像剧——《爱情公寓》,得到了以80后群体为主的年轻受众的热烈追捧。
在各类影视剧激烈抢夺市场的严峻形势下,没有耀眼明星出场造势,亦没有开播前仪式化的火热宣传,情景喜剧《爱情公寓》成功地运用后现代风格打造了媒介文化奇观,树立了新时代中国情景喜剧新的里程碑。
一、“元叙事”模式渐行渐远应该说,后现代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晚期,苏珊-桑塔格所谓的“新意识”,全面攻击现代主义的先锋与主流地位,并强调“高雅”与“低俗”之间的界限没有任何意义。
自然,生发于现代主义并占主流地位的“元叙事”难免受到猛烈的抨击与批判。
何为元叙事?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说:“元叙事或者宏大叙事,确切地说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即权威话语。
”《爱情公寓》明显挣脱了“宏大叙事”的框架,看不到以追求意义与深度、英雄主义、二元对立评判标准自鸣得意的现代主义的“影子”。
无论从选题还是叙事方式都消除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走进观众内心。
该剧讲述的每一个故事似乎都是自己身边的故事一般——零距离、零隔阂、零差异。
二、“去中心化”的喜剧人物设置后现代主义被视为宏大叙事与普遍真理的掘墓者,必将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
在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得以呈现,而“边缘”也取得了与“中央”同等的地位。
《爱情公寓》在人物设置方面就体现了“无人是中心,人人是中心”的理念。
公寓内四男三女均是故事的主角,每段故事都围绕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展开,7人都参与其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后现代性叙事魔幻现实主义特征中不乏后现代性。
譬如:夸张、非理性、荒诞、时空错置、陌生化、颠覆性等。
从后现代主义是多元论这一层面来看,魔幻现实主义亦呈多元论特征。
这一点在魔幻现实主义影片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中心”进行解构,风格化的画面、戏剧元素、动画特效、交叉叠化、拼贴等都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体现魔幻的元素趋于一致。
温迪·B·法里斯在《魔幻现实主义:理论、历史、社区》之“谢拉扎德孩子:魔幻现实主义及后现代小说”一文中把如马尔克斯、萨尔曼·拉什迪等称为后现代魔幻现实主义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后现代主义中组成部分。
“但无论如何,魔幻现实主义的范畴可以被有利可图地扩展到描述西方当代叙事的一个重要主体,正如我所建议的,构成后现代主义流中的一股强大的潮流。
”本文对中西几部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进行分析,抛开其他后现代的特征,仅从主体存在、主体异化等方面探索魔幻现实主义影片中的后现代性叙事。
一、魔幻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本体论”:主体存在本体论的根本是“存在”,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是研究物体的分类问题。
之后哲学界对物体—观念—联系之间展开研究,随着物体与环境的变化,“存在”的涵义越来越丰富。
本文所关注的影片中主体存在的问题,是从主体的现实存在与观念去探索隐藏在背后的东西,探讨形而下世界的形而上根据。
抑或说是探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背后那个抽象的、精神或物质的基础。
假若正如布莱恩·麦克黑尔(Brian McHale)所主张的那样:现代主义是认识论的,涉及知识的问题,而后现代主义是本体论的,涉及存在的问题,那么魔幻现实主义影片中对本体论的思考——主体存在问题就具有后现代性了。
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存在,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颠覆与重构:《蓝丝绒》主要人物体现的后现代元素[摘要]大卫•林奇导演的《蓝丝绒》被称为美国19世纪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电影。
其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构成了整部影片情节的跌宕起伏,故事的惊悚神秘。
林奇对这几个人物的性格进行了颠覆与重构,用镜头表现了他们本身的困惑、性格的多重性、不确定性、非理性和延异性等后现代元素。
本文依据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从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表现入手,解读三个主要人物表现出的这些后现代元素。
[关键词]《蓝丝绒》;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非理性;延异性一、问题的提出《蓝丝绒》是美国著名导演大卫•林奇1986年导演的一部影片。
该本文由论文发表网()提供片曾获当年美国国家电影评论协会颁发的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成就奖、独立精神最佳女主角奖,被称为19世纪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电影。
首映20多年以来,虽然一直是影评家关注的对象,然而对这部电影的评论总离不开性、暴力、犯罪、邪恶等老生常谈的话题。
过多地讨论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忽略掉影片中人物所表达的内在含义。
《蓝丝绒》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构成了整部影片情节的跌宕起伏,故事的惊悚神秘。
表面单纯的大学生杰弗瑞、看似受害者的桃乐丝和变态的弗兰克,他们性格中都含有不确定性、非理性和延异性等后现代特征。
导演林奇对这几个人物的性格进行了颠覆与重构,用镜头表现了他们本身的困惑和性格的多重性。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入手,解析片中三个主要人物所体现出的后现代元素。
二、后现代不确定性、非理性和延异性后现代电影是后现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后现代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形象表达。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所体现的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已不能充分彰显人们的个性,[1]原有的理性已被颠覆和非理性打破。
二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高科技的发展让一切都成为类像和虚假,一切意义都在“延异”中发生变化。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绝对意义与价值,消解中心。
后现代主义确实是一种解放运动,这种运动阻止我们天真地毫无经验地接受既定的东西,而是让我们探视整个社会思想体系。
后现代主义电影(一)后现代主义电影本文话题:后现代主义电影知识分子因为爱情都市情感电影大话西游后现代主义电影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在狭义上,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在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到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象语言上,这使得电影往往能显出1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个人观点:简单的说,现代主义是希望人人都变成只具有人类“优点”的超人,而后现代主义则开始思考以前认为的一些“缺点”真的是缺点吗?开始思考什么样是真正的“人”。
后现代主义也模糊的具有地域差别性,如香港电影,表现的大都是细腻的情感,而且突显后现代语境下都市人的情感危机;英国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好象特别热衷于暴力、战争、吸毒、等社会阴暗面的主题,并通过这些主题的揭示表现出青年一代对社会秩序的反叛和人性本质的不信任;如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大部分注重的是科学创造或英雄塑造,反映出美国人对完美的幻想和对严重的工业社会这个现实的恐慌。
香港:1.一锅煮烂了的八宝粥:刘镇伟《大话西游》(以《大话西游》为例详细结构后现代主义电影)谈到香港的后现代电影,就不得不说《大话西游》,有人说周星驰的无理头是中国后现代的1种集中表示。
《大话西游》真正的名字应该是《西游记》,上集叫《西游记第一百零一回之月光宝盒》,下集叫《西游记大结局之仙履奇缘》,从名字上我们即可看出,《大话西游》本意就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反叛,不过这个名至实归的片名也确实深入人心。
《戏剧之家》2022年第03期 总第411期163影视观察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电影《第十一回》的影像文本探析蔡芯蕊(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作者简介:蔡芯蕊(1998-),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摘 要】由陈建斌执导的电影《第十一回》于2021年4月与观众见面。
《第十一回》在延续前作《一个勺子》的现实议题基础之上,掺杂了更多的后现代性表达。
带有明显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像文本是影片创作手法之一,这不仅体现了导演的作者性表达,同时将大量解读权利赋予观众。
本文将立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视阈,从权威的解构、影像符码的消解、非常态的叙事时空以及开放性影像文本四个特征,对《第十一回》的影像文本进行探析,进而揭示后现代主义在影像中的表达及其审美的有效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阈;影像文本;《第十一回》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2)03-0163-03电影《第十一回》讲述了一个带有荒诞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主角马福礼是一个背负着“杀人犯”恶名的小市民,三十年前因碍于面子承认了情杀,如今他的故事被剧团改编成话剧,在家庭压力下,马福礼决定阻止话剧上演并还原案件的真相。
影片一切因果矛盾都围绕三十年前一场拖拉机溜车命案展开,导演陈建斌以章回式的叙事结构,将全片分为十一个章节,讨论现实与戏剧、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影片中充斥的大量戏剧台词,舞台上下时空的交错,让观众体会到导演强烈的表达欲望。
此外,影片中包含反传统模式的叙事与大量现代化的视听语言,都体现了对于权威、传统价值观的消解。
影片在文本层面有十分强的解读性,同时也给予观众思辨式的审美体验。
一、权威的解构——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叛,倡导打破传统价值规范,解构权威。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消解一切固定结构,拆解一切“在场”,即给定的事物。
. 精品 经典影视作品专题研究 结课论文
叙事艺术的后现代式三重奏 ——浅谈《罗拉快跑》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元素 学生姓名:刘子萌 学号:2015710056 系别: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专业 班级:新闻1502 指导老师:刘徐州 .
精品 叙事艺术的后现代式三重奏 摘要 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编导及配乐的《罗拉快跑》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这部电影几乎包含了所有后现代电影需要的元素。而本文根据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浅析《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部分:解构传统的板块结构;动画插入的叙事意义;上帝视角的碎片叙事来解读与浅析《罗拉快跑》的后现代叙事元素。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罗拉快跑》 .
精品 影片《罗拉快跑》有着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也一直被后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奉为圭臬。影片甫一开始,我们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它的新锐形格——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抽象鲜明的动画片头,MTV风格的画面……无处不体现着上世纪末的欧洲资本主义的骚动和反思。《罗拉快跑》讲述了一个红发叛逆少女为了帮助自己的男友而在20分钟之内筹集10万马克的故事。作为德国电影中最卖座的实验电影,有人称《罗拉快跑》具有一种“充满张力的叙事艺术”1这样的叙事艺术正是《罗拉快跑》之中最具有后现代风骨的电影元素。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从结构,动画,碎片叙事三个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
一、 解构传统的板块结构:罗拉的三次人生游戏 《罗拉快跑》与传统电影叙事结构不同的地方就是采取了非线性叙事的结构,一般电影的模式往往是预设一个理性的架构,按照逻辑或者时间的秩序来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后现代语境中,线性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在时间里任意的转换与拼贴,再多繁复的结构都能在这种转换之中融合。由此可见,对于传统叙事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昆汀的《低俗小说》、《落水狗》等作品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然而是《罗拉快跑》彻底解构了这种传统结构,“颠覆了由所谓的中心本源扩散开来的等级秩序,而让一切都显得零乱、模糊、不确定。”2《罗拉快跑》中的事件,我们不知道发生在何时何地,不知道整部影片的真正主旨,更难以用传统视角来定义这一部影片。后现代主义中著名的解构主义认为“文本之外,一无所有”3,这部《罗拉快跑》用几个完整的碎片,让我们从一无所知之中找到了真正导演要表达的东西,那就是这部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导演让时空从罗拉的奔跑开始裂变为三个不同的世界,此时历史和理性在导演的手中变成了一个可以随任意一个小事件而谬以千里的偶然游戏。罗拉可以死而复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改变自己的路线和做法,甚至每一个路人,都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改变来篡改他的整个人生。可以说,《罗拉快跑》的板块结构叙事是一次真正的“电影叙事革命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是研究现代主义电影之后的电影美学思潮和倾向的批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
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
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概念与“现代”概念的界线十分难以确定,因为电影艺术自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但是,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
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也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来势汹涌,后现代电影理论批评方兴未艾。
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新新浪潮”代表吕克·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新流行派”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采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
88王 臣,刘永宁: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以《黑客帝国》为例王 臣,刘永宁(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作者简介:王 臣(1994.07.01-),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广播电视学。
【摘 要】“你有过这种感觉没有?就是你吃不准自己是醒着还是在做梦。
”①电影《黑客帝国》中的种种经典对白,无一不彰显出鲍德里亚独特的符号哲学认知和对拟像社会的强大塑造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黑客帝国》现实与虚幻的轮回进行详尽的解读,目的是探讨鲍德里亚“超现实”的媒介理论在影片中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黑客帝国;让·鲍德里亚;超现实;媒介社会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88-02系列电影《黑客帝国》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代科幻电影中的经典符号,很多人将电影列入“烧脑”“血腥”等系列。
然而,《黑客帝国》并非常规的烧脑电影般以特效博人眼球,而是一部涉及科学,哲学和社会等多唯度、多学科交叉的电影。
本文聚焦《黑客帝国》第一部,旨在利用鲍德里亚的媒介理论探讨人类如何改变对传统媒介的认知,如何全面颠覆现实世界创造未知,彻底实现仿真和虚幻拟像的共存。
一、仿真和拟像的后现代媒介表达:丢掉杂念,解放思想拍摄《黑客帝国》之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吩咐所有的演员仔细阅读鲍德里亚的书籍《拟像与仿真》。
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是电影《黑客帝国》得支撑点,它不仅囊括了各种门类的知识,还使得该电影的内在核心力量富有哲学思辨且饱含深意。
这所有的一切后现代元素充分融合在电影之中,真实贴切、浑然天成的以影像方式传递文本,解放传统媒介社会。
(一)仿真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中坚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科技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历程,首次进入的蒸汽时代踏出人类进步的第一个脚印,随之而来的电气时代便捷了人类的衣食住行,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了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时代——信息时代。
浅析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后现代性
刘吴博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21
【摘要】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指站在电影观赏者的角度,电影作品作为电影接受的客体所包蕴的,可供接受者了解、阐释、学习、借鉴的文化价值.换一个角度讲,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也可以指电影观赏者从电影作品中所能够了解到和阐释出的文化价值.本文通过解读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来分析电影作品文化价值的特殊性,即无主题的电影作品和后现代主义的联系.
【总页数】1页(P61)
【作者】刘吴博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浅析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叙事 [J], 李璐
2.后现代生活的现代性——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J], 李娟;郭赫男
3.后现代都市中的黑色幽默——解读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J], 栾泰松;姜晓慧
4.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女性——评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J], 齐丹锋
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后现代性影像初探 [J], 秦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美国电影《大象》为例谈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摘要]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一些文艺现象,它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主义极端的反传统倾向,它不仅反现代主义艺术传统,甚至还反艺术本身,极尽破坏人们公认的思维方式、经验方式和审美惯性之能事,这就是后现代主义。
美国电影《大象》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关键词] 《大象》后现代主义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一些文艺现象,它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主义极端的反传统倾向,它不仅反现代主义艺术传统。
甚至还反艺术本身,极尽破坏人们公认的思维方式、经验方式和审美惯性之能事,这就是后现代主义。
戏剧中的“荒诞派”、小说中的“垮掉派”、文论中的“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美术中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音乐中的“无调性音乐”、“偶然音乐”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一词正式启用大约是在60年代中期,它出现在一个很特定的领域。
那就是建筑。
建筑师是第一批有系统地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的人。
他们的意思是建筑里的现代主义已经过时了,已经死亡了。
现在已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
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就是最典型的实例。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化在文学和美学观念中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和后果。
毕加索(PicasSO)的《格尔尼卡》(Guemica)就是例子。
后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平面感:削平深度模式2、断裂感:非历史化3、零散化:主体的萎缩与消失4、复制性:距离感的消失美国当代最有影响、著述最丰富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杜克大学教授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有四种“深度模式”:其一是黑格尔或马克思的辩证法,(现象/本质的深度模式):其二是弗洛伊德“明显”/“隐含”(所想和实际发生之间)其三是存在主义所区分的“确实性”/“非确实性”,即认为可以在非确实性的表面之下找到确实性。
其四是在符号的“能指厮指”之间。
这几种深度模式成为后现代主义解构策略的矛头所指。
以《爱情呼叫转移》中为例分析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任鹏炜摘要:随着电影艺术发展和后工业时代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合谋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电影在题材内容上反叛传统,在叙事结构上具有非线性结构、偶然性,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复制、挪用和戏仿,在深度模式上消解现实深度和历史深度。
它抛弃了精英文化, 走向大众文化, 追求通俗、易懂、直观、感性的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走在时代的前端,引领电影的发展,浅近的平面模式的文化消费,《爱情呼叫转移》使男主人公徐峥与12位美女发生了12个外表美丽的实则深思的爱情故事,使观众在忍俊不禁之后,又感到一丝悲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反传统;非线性结构;复制;平面模式;引言电影是一门艺术,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己经先后经历了古典电影与现代电影两个阶段。
在当下后现代社会的语境中,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合流的产物应运而生,它往往与消费社会的商业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秉承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平面化,无深度感,商品化,复制化的特点,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从题材内容、叙事结构、表现手法和深度模式方面进行着解构。
《爱情呼叫转移》在内容题材上打破传统爱情故事的单恋、暗恋、三角恋等创造一个每个男人梦寐以求的故事;叙事结构采用串联非线性结构,以一部手机,联系起多个独立故事;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许多复制、模仿;深度模式上浅显易懂,通俗化、世俗化;充分地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岁所具备的特性,因此以《爱情呼叫转移》为例进行分析一、后现代主义电影特征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同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一种文化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合谋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然而正如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含混不明,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界定也难以统一。
后现代主义电影不是一种电影类型,也不是一个电影流派,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指电影发展到某一个历史阶段才出现的具有某种后现代特征的电影。
《霍顿与无名氏》中的后现代性作者:陈月汀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期摘要:苏斯博士(1904—1991)是美国著名的儿童绘本大师,他的绘本作品风趣幽默,常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
美国Fox 公司在2008 年上映了《霍顿与无名氏》,这是苏斯博士1954 年的经典儿童绘本作品《霍顿听见了呼呼的声音》的改编电影。
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刚好是现代主义过后的美国重要的当代文学繁荣时期,虽然很多评论认为他的这本绘本有非常明显的讽刺麦肯锡主义的影子,但苏斯博士的格局远远大过仅针对某种主义进行批判,而是带着一种他独有的以小见大的哲理性思维思考整个时代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思想在美国当代文学中表现非常突出,其实质是对现代主义冷冰冰的理性的一种反思。
体现在苏斯博士的《呼呼镇》里,就是他运用了一种兼具成人读本与儿童读物功能的高超的艺术性,其主要表达了“政治无意识”、浅显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关键词:《霍顿与无名氏》苏斯博士绘本电影后现代主义一、引言美国苏斯博士(1904—1991) 曾因顺应他父亲想让他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的想法,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文学,但后来因厌倦学术研究,放弃学业去游历欧洲。
他是美国著名的儿童绘本大师,他的作品常常天马行空,富于创意,在简单的一些小故事里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使得作品兼具儿童性与成人性。
其作品的儿童性体现在妙趣横生的插图、人物形象、让人捧腹的动作、押韵的适合儿童朗读的语言上。
而其成人性在于他常常把一些政治观念放入他的绘本作品里,如在《霍顿与无名氏》中多次提到的:“A person is a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也与他的另一部作品《黄油大战》中让人匪夷所思又让人忍俊不禁的为了黄油应该抹在面包上面,还是涂抹在下面而引发争执的尤卡族和祖卡人,甚至为此研发了各种看起来像儿童玩具的武器投入战争,其中的讽刺意味溢于言表。
《霍顿与无名氏》绘本是在1954 年推出的,当时正值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
932021后现代主义式审美,越来越多地向影视艺术渗透,《哪吒之魔童降世》借助后现代审美视域独有的解构、重构手段,挣脱了传统主流神话的束缚和枷锁,成为经典神话在现代的重新抒写。
电影通过颠覆性的人物形象重塑,进一步跳出反封建、反父权的思想主题,转向探讨个体命运、主体意识及主观能动性等颇富时代性、先进性的鲜明主题。
一、后现代主义视域的反叛性审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大机器生产占据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故而不可避免地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主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人的主体性、自我意识、个体独立性都受到压制和束缚。
在这种压抑个性且程式化色彩浓郁的时代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开始寻求创新和突破,在审美领域表现出推陈出新、消解重构的倾向和美学主张,意在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来询唤大众对自身主体价值的发现、保护和认同;也通过反叛性创作让人们在震撼和诧异中对传统审美有更加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从而丰富和重构符合大众需求、顺应时代潮流的价值体系。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价值取向,旨在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也使人对自我有更深刻的认知,其在一定程度上以现代主义为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但又对现代主义对于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的漠视和剥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批判。
因此,后现代主义审美表现出极其浓郁的反叛色彩,这集中表现在其对传统主流价值体系的抨击、解构和重构,而后现代主义对传统人物、主流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反叛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传统程式化形象进行戏仿式改造和创新,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改往昔《哪吒闹海》主人公天性善良、刚正不阿的神性形象,将其塑造为带有“邪恶因子”但坚韧不拔地与命运作斗争而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魔性形象。
[1]后现代主义的重构,让这一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复杂和立体,亦在无形中拉近了哪吒与观众的距离,使其从高不可攀的神变为知命改命的魔,该片对其坚定而执着地用行动诠释善良本心、勇敢突破成见来逆天改命的细节刻画,真实可感、扣人心弦;也正是这样一位走向神坛、备受偏见的哪吒,激起了观众对个体与命运关系的思考,诠释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改变命运、突破成见的全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