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13
2012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2012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池州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41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2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04.2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51.1亿元,增长12.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1:49.6:35.3调整到14.9:48.9:36.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5%。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7362元/人,比上年增加3583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29471元(约合4678美元),比上年增加3025元。
全年财政收入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8亿元,增长21.2%。
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12.8亿元,增长21.1%;营业税13.9亿元,增长33.1%;消费税0.8亿元,增长4.3%;企业所得税7.5亿元,增长25.1%;个人所得税2.2亿元,增长18.9%。
财政支出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8.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6.6%,教育支出增长30.1%,节能环保支出增长26.5%,住房保障支出增长36.3%,农林水事务支出15.9%,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5.8%。
全市33项民生工程和12件惠民实事共投入资金22.8亿元,惠及城乡居民150万余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
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9%、4.6%、2.8%、1.3%、0.7%和0.2%;交通和通信、居住类价格分别下降0.1%和0.2%。
2010年江苏省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标准1、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2元2、江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13153元3、江苏农民人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4元4、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04元关于传发2010年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项目标准的通知各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据安徽省统计局《2009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统计数据,现将2010年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有关费用计算标准通知如下:一、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5.7元。
二、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234元。
三、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04.3元。
四、2009年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55元。
五、2008年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363元。
以上费用计算标准从2010年4月1日起执行。
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由当地人民法院根据伤亡当事人具体情况确定。
安徽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二〇一0年三月十九日关于发布2009年度安徽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通知皖人社发〔2010〕57号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现将2009年度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及国有经济单位主要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发布如下(见附件),供参考。
2009年度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及国有经济单位主要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一、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29658 (平均每年每人收入下同)二、全省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30220三、全省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在岗职工20606四、全省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30011五、全省国有经济单位主要行业在岗职工(一)农、林、牧、渔业14081(二)采矿业41811(三)制造业29512(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3175(五)建筑业30580(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27279(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0022(八)批发和零售业24518(九)住宿和餐饮业18753(十)金融业43588(十一)房地产业23762(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291(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3102(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108(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4801(十六)教育28944(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0813(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5495(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20692010年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现辖15个省辖市和2个地区。
淮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淮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淮南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淮南调查队2012年3月12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两型城市”建设为着力点,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61.4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92.2亿元,增长9.3%。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9:64.3:27.8变化为7.9:65.0:27.1。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7.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人均GDP 达30400元(折合4825美元),比上年增加4113元。
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涨幅比上年高2.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9%,比上年高3.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5%,分别比上年低2.9个和4.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9.4%,比上年高6.8个百分点。
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含私营个体)36.7万人,增长 12%。
其中,第一产业0.3万人,第二产业22.9万人,第三产业13.5万人;在岗职工31.6万人,增长10.9%。
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2.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2357公顷,比上年增长0.1%;棉花种植面积92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058公顷,分别减少1.4%,5.3%;蔬菜种植面积25502公顷,增长4.8%。
全年粮食总产量141.6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夏粮产量62.0万吨,增长0.2%;秋粮产量79.6万吨,增长3.0%。
统计年鉴-详解目录• 1 什么是统计年鉴• 2 中国的统计年鉴[1]• 3 参考文献什么是统计年鉴统计年鉴是指以统计图表和分析说明为主,通过高度密集的统计数据来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年度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情况的大型工具书。
[1]获取统计数据资料。
是进行各项经济、社会研究的必要前提。
而借助于统计年鉴,则是研究者常用的途径。
目前国内常用的统计年鉴是《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
中国的统计年鉴[1]一、中国统计年鉴与各省(市)统计年鉴的对比及不一致<中国统计年鉴)是系统收录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及多个重要历史年份和近年全国主要统计数据,以全面反映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一部资料性年刊。
自1981年版第一部《中国统计年鉴》问世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统计年鉴>现已形成了较科学、系统、完整的统计体系,成为了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大型权威性统计工具书。
但由于<中国统计年鉴>是政府数据的集大成,不可能包含所有效据,因此,中国还存在着大量专题性资料汇编和统计年刊。
其中,各省(市)统计年鉴是系统反映该省当年及重要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二者相互配合,不仅更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发展状况。
还为国内研究提供了大量可用数据。
但是,《中国统计年鉴》和省(市)统计年鉴仍存在着一些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整体架构的不一致<中国统计年鉴>正文部分的架构是“综合经济一产业—社会”模式。
以(2011中国统计年鉴)说明:全书以。
综合”开篇,国民经济核算也可归于此部分;随后的内容先按“宏观综合性领域”分列,包括人口、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经济贸易、能源、财政、价格指数、人民生活、城市概况、资源和环境专题:又按。
产业”分列,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金融业专题:最后按“社会发展”分列,包括教育和科技、卫生和社会服务、文化和体育、公共管理及其他专熙。
信荆技謦霸瓣弦程±礤狮11%昭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提要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也是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要从技术创新入手.安徽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安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中小企业在安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口文/孟银桃了重要作用,它的发展促进了全省经济总量的扩大,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为安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中小企业的数量在安徽企业数量上也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根据安徽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主要数据显示,全省共有企业法人单位8.5万个,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企业为75,747个,占总量的89.1%,100人以上500人以下的企业为8,694个,占总量的10.2%,1,000人以上的企业为577个,仅占总量的O.7%。
根据2003年我国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可以看出,安徽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达到了90%以上。
到2006年,全省中小企业增至13.5万个,同比增长16.3%,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5.7%:上缴税收273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4%;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6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安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安徽经济如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必须依靠大量中小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那么,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只有走技术创新这一条(三)遵循市场规律,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1、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与服务系统.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发展绿色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科技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绿色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交易等,建立健全绿色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以提高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与扩散能力,降低创新学习成本。
铜陵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62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456.3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亿元,增长11.0%铜陵市统计局2013年3月16日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凝心聚力,务实进取,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为“四个之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62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456.3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亿元,增长11.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84877元(折合13449美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35774元/人,比上年分别增加5233元和8123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11年的1.9:74.7:23.4调整为1.9:73.4:24.7,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8.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
分类看,食品类价格上涨3.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3%,衣着类价格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3%,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3%,居住类价格上涨2.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0.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8.1%。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5.96万人,增加0.40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9.40万人,减少0.15万人;第二产业16.84万人,增加0.26万人;第三产业19.72万人,增加0.29万人。
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11.95万人,增加0.79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3.92万人,增加0.65万人。
2023年安徽省T12教育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终极一卷数 学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 每小题都给出A ,B ,C ,D 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如果a 与-2023互为倒数,那么a 的值为( ) A. 2023 B. -2023 C.12023 D. 12023- 2. 安徽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2022年1-12月进出口总额为1.13千亿美元,累计同比增长5.7% 。
其中1.13千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A.1.13×108B.0.113×1012C. 1.13×1011D.1.13×1012 3.一个由两个一次性纸杯组成的几何体如图水平放置,它的俯视图是( )4.下列各式中,计算结果等于a 2023的是( )A.a 2021+a 2B.a 2022·aC.a 2024-aD.a 4046÷a 25. 居民为了减少外出时间,更愿意使用APP 在线上购物,某购物APP 今年二月份用户比一月份增加了44%,三月份用户比二月份增加了21%,求二、三两个月用户的平均每月增长率.设二、三两个月平均增长率为x ,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A .()()()221144%121%x +=++ B .()()()212144%121%x +=++ C .()()()21144%121%x +=++ D .()()()()2111144%121%x x ++++=++ 6.若函数y =6x 与y =x +1的图象交于点A (a ,b ),则1b −1a 的值为( ) A.6 B. -6 C.16 D.16- 7.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有3个小正方形涂成了黑色,现在从白色小正方形中任意选取一个并涂成黑色,使黑色部分的图形构成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概率是( )A.13 B. 12 C. 23 D. 168.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将CB 沿着AC 翻折,使点B 对应点B’恰好在CD 上,若∠BAD =110°,则∠ACB =( ) A .40° B .35° C .60° D .70°9. 记实数x 1,x 2,…,x n 中的最小数为min{x 1,x 2,…,x n },例如min{-2,1,2}=-2,则函数y =min{2x -1,12x ,4x }(x ≥0)的图象大致为( )10.如图,P 为等边△ABC 外的一个动点(P 点与A 点分别在BC 所在直线的不同侧),且∠APB =60°,AB =1,则PB +PC 的最大值为( )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 11.不等式32x --≥1的解集为 . 12.分解因式x 3y -2x 2y 2+xy 3= .13.如图,已知等腰△ABC ,AB =AC=6,∠BAC =50°,以AB 为直径的⊙O 与边AC 、BC 分别交于D 、E 两点,则劣弧DE 的长为 .14.已知抛物线y =ax 2-4ax +c (a ≠0)。
2005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2006年2月21日)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努力克服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全省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句号。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53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9.6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2234.2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亿元,增长9.9%。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597元(折合1049.5美元),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的预定目标。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14779元/人。
“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6∶36.4∶38.0变化为2005年的17.9∶41.6∶40.5。
“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13.3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01年2005年2468101214(亿元)(%)市场物价涨幅回落。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涨幅回落3.1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农产品生产价格下跌1.3%。
从业人员稳定增加。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669.6万人,比上年增加64.4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783.3万人,减少49.8万人;第二产业783.9万人,增加49.8万人;第三产业1102.4万人,增加64.4万人。
年末在岗职工314.7万人,比上年减少10.1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32.6万人,增加35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4万人,比预期目标多2.4万人。
下岗人员再就业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较快增收的难度加大;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农 业2005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提高,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988.1千公顷,比上年扩大261.3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800千公顷,扩大40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03.1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81.3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64.9千公顷。
受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农产品有所减产。
全年粮食产量2605.3万吨,比上年减产137.7万吨,下降5%,但仍保持常年偏好水平;油料产量270.7万吨,下降9.7%;棉花产量31.1万吨,下降20.7%;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当年营造林面积75.7千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量382.9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0.8万吨,增长3.2%;禽蛋产量122.1万吨,增长1.7%;水产品产量 177.6万吨,增长3.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983.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3%。
农用拖拉机218.5万台,增长4.2%;农用运输车60.7万辆,增长2.3%。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5.7万吨,增长2.9%。
农村用电量64亿千瓦小时,增长7.7%。
有效灌溉面积3330.1千公顷,新增26.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8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73.5亿元,增长22.7%。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761.6亿元,增长21.9%。
集体企业增加值34.9亿元,增长1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77.2亿元,增长2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211.5亿元,增长14.2%。
重工业增加值941.9 亿元,增长23.6%;轻工业增加值431.6亿元,增长21%。
全省37个工业大行业中,有34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
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2.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22.1亿元,增长21.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6.9%,钢及成品钢材分别增长19.1%和18.4%,十种有色金属增长30.2%,汽车增长48%,家用电冰箱、洗衣机分别增长48.7%和40.9%。
200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99.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实现利税468.4亿元,增长10.7%,其中利润203亿元,增长6.3%。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7.9,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
建筑业较快发展。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4亿元,增长24.4%。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60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39.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815.3万平方米,增加56.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7%。
其中,城镇投资2139.1亿元,增长32.7%;农村投资381.9亿元,增长26.4%。
“十五”时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年均增长23.8%。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
全年第一产业投资34.2亿元,比上年增长85.6 %;第二产业投资993亿元,增长40.4%,其中煤炭开采业投资增长67.1%,电力、热力投资增长近1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下降3.6%;第三产业投资1493.7亿元,增长25.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1.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78.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459.4亿元,增长31.2%;商品房销售额423.4亿元,增长66.2%。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
全年施工项目10327个,比上年增长46%,其中新开工项目7390个,增长52.2%。
共安排“861”行动计划续建、新开工项目583项,总投资规模5433.8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025.3亿元,其中省政府直接调度的2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18.8 亿元。
奇瑞第二发动机厂、江汽重卡、安庆电厂、庐江—铜陵高速公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宣杭铁路复线等95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
小城镇建设继续加强。
全年小城镇建设总投入达100亿元。
全省小城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为92%。
省政府确定的200个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当年投入61亿元,镇区道路铺装率提高到81.2%。
五、国内贸易市场销售活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41.2亿元,增长14.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23.8亿元,增长11.7%。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497.1亿元,增长13.6%;餐饮业零售额240.7亿元,增长13.3%。
“十五”时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
住宅、通讯、汽车、文化教育等消费继续升温。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比上年增长86.6%,汽车类增长11.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4%,通讯器材类增长43.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5.9%,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81.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效益状况稳定。
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3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利润总额32.3亿元,增长3.9%;毛利率8.2%,费用率3.5%。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全年进出口总额9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4%。
其中,出口51.9亿美元,增长31.8%;进口39.3亿美元,增长20%。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较快,两者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3.7%提高到49.3%。
“十五”时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达300.7亿美元,其中出口169.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2.2%和19%。
2005年出口主要分类及地区分布利用外资势头良好。
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21家;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5亿美元,增长2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亿美元,增长26%。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5亿美元,增长1.1倍;完成营业额2.8亿美元,增长32.9%;当年外派劳务人员5720人。
旅游业快速发展。
全年接待海外游客6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3%;接待国内游客4684.1万人次,增长8.2%。
旅游总收入308.6亿元,增长16.1%。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5亿美元,增长29.3%;国内旅游收入289亿元,增长15.6%。
七、交通和邮电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445.4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559.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5%。
其中,铁路876.6亿吨公里,增长1.6%;公路422.7亿吨公里,增长20.8%;水运259.7亿吨公里,增长9.4%;民航0.37亿吨公里,下降5.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807.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铁路301.8亿人公里,增长6.8%;公路481.2亿人公里,增长12.7%;水运0.31亿人公里,下降36.9%;民航23.8亿人公里,增长10.7%。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80.5万辆,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私人汽车35.4万辆,增长27.5%。
民用轿车保有量21.3万辆,增长30.2%,其中私人轿车11.3万辆,增长51.2%。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 2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6%。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64.1亿元,增长26.6%;邮政业务总量19.7亿元,增长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