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44.88 KB
- 文档页数:6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篇【1】注重熟读博览我在三年随师学习中,王诵愚先生辛勤教诲,督导谨严。
首选《内经》、《难经》,有全读有选读,均经讲解,并指定或熟记,或背诵,而《本草》、「脉诀》、《汤头歌诀》,均在背诵之列。
年少之时,记性较好,多读数遍,就能背诵,时至今日尚能脱口而出,临诊处方时时可用,这都应归功于少壮之年所下的功夫。
所以说读书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在弄懂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背诵,可以受用一生。
中医的理论是相互贯通的,内、外、妇、儿、大、小、方、脉,相辅相成。
吾师虽以针科为专长,但内外妇儿各科亦均精通。
他常常告诫我,要解除病人疾苦,不但要会鍼灸、拔火罐,也要会处方,还要能用汤药薰洗、 ... 推拿,医术越是全面就越能取效于瞬间。
他说古代名医扁鹊、、华佗,都是多才善医的典范,他们能用汤药、针刺、熨灸、 ... 以及五禽戏治疗疾病。
因此,我在学医的经历中,除精读《鍼灸甲乙经》、《鍼灸太成》之外,还兼学《伤寒论》、《金匮要略》。
吾师特别推崇张介宾的《类经》,既指定选篇背诵,又要求逐篇披览。
先师的教诲,使我对张氏《类经》的阅读坚持数十年,深感要成为一名鍼灸家就必须通读《类经》十九卷至二十二卷。
咀上四卷归纳和总结了古代医家针术的各种见解,熟读之后才能了解后世鍼灸专著的学术思想渊源。
下面举十九卷之七「用针虚实补泻」为蜘,谈谈我学习中的点滴体会。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一段经文,揭示了鍼灸治疗的法则,沿用至今,依然指导著鍼灸l临床。
《类经》把《素问·针解篇》和《灵枢小针解》的原文归并在一节中,前后参照,起了自身批注的作用,对理解著者的原意很有裨益。
「虚则实之」,其意如何?「小针解」日:「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针解篇」目;。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几篇谈虚实的原文集中一处,可以互相弥补,易于理解。
自学中医读书心得第1篇:自学中医读书心得我自学中医快两年了,现将一些个人自学读书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有心学习医道的朋友有所帮助。
能找个好师傅最好,如果实在没条件,那么看参考我的经验。
另话说在前面,我不是医生,仅仅是一个半桶水的中医爱好者(一笑)建议先去看现在的一些启蒙书畅销书,《思考中医》【建议快速浏览不用细看】、《扶阳*》、《扶阳讲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建议有空反复参看】或者到三七网或者民间中医网上面看看精华帖或者去看《万病至简论》【建议有空反复参看】,掌握*阳的道道先【根柢模型形成】。
然后看《四圣心源》,思想模型进一步得以清晰后。
然后回头看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略看先整体浏览】然后可以加修《正常人体解剖学》、《经络学》然后再提升时常参看《道德经》、《我说参同契》、《易经杂说》、《楞严大义今释》【建议多看南怀瑾的书】然后再找“庄严”的书看看,同时参看《万病至简》,紧紧把握了根道。
此时可以回头理解经典。
然后参读百家之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陈士铎医学全书》《景岳全书》《脾胃论》《丹溪心法》《类经》……到这里大体模型应该已经立体了,多看看诸家医案和自己实*。
例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医师承十元丛书》等等……关于*物,这个天下万物皆是*。
气味*质只要分清*阳基本自己都能明辨了。
各自体会去吧。
至此,有什么疑问自己琢磨或者上网找人讨论去吧。
经师人师各随各缘。
最后说明一下。
由于我个人读书从来没有一本书钻到底的习惯,所以都是东看一些西看一些,有疑问,有疑惑就记录下来,哪天就不知道忽然在哪本书上或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就能解惑了呵呵。
因此我推荐的学习法不一定合适你们,毕竟仅仅是我自己的读书经验。
补充一点,曾有一段时间比较喜欢看物理的书籍,例如霍金的书,量子力学等等,这些也有帮助,不过这些佛经上或者道家的书里都有详细的研究说明,要看直接看佛经就好了。
同时这些都只是由一而万,只要掌握了一个道法的根柢,自己都能以无推有,以一御万,不需要那么痛苦一个个去求的。
学好中医的途径一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周忠志;李勇华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09(007)009
【摘要】@@ <名老中医之路>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近30年来,该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的好评.昔日的名老中医们,现仍健在的是极个别了,而他们的治学和临床经验却一直在教育和引导着后学者,为我们的中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日读到该书,结合目前的中医教育状况,觉得实在有必要从这些老前辈的治学经验中学习和探索学好中医的途径.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周忠志;李勇华
【作者单位】武警湖南省消防总队医院,410008;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
校,404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谈癫狂梦醒汤的临床应用——吉林省首届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学习有感 [J], 肖文海
2.走正中医路——《名老中医之路》启示录 [J], 朱锦善
3.谱写名老中医传承之路的新篇章——《名老中医之路》新老三辑评议 [J], 黄辉
4.《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辟“名老中医之路”专栏 [J],
5.名老中医研习《内经》之路探析 [J], 颜纯淳;张蕾;毛逸斐;贾红玲;张永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老中医之路之(7)肖龙友忆肖龙友先生肖承悰【肖龙友小传】肖龙友(1870~1960),名方骏,以字行。
四川省三台县人,为前清拔贡,名中医师。
精通文史,医文并茂,自学成医。
一生精研历代中医书籍,理论联系实际,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疗效甚高。
历任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央人民医院顾问等职。
我的祖父肖龙友先生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的一生为发展中医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曾有北方肖龙友,南方陆渊雷之说。
我从小生活在祖父身边整整二十年,他慈祥的面容,刚直不阿的性格,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不平凡的中医大师。
这篇文章仅仅是我亲自的感受及手头掌握的材料写成的,远远不能反映龙友先生的全部情况,疏漏和错误之处,望了解龙友先生的前辈和同志们不吝指正。
扎实的基本功祖父肖龙友,本名方骏,字龙友,别号息翁,解放后改号为不息翁。
祖籍四川省三台县人,一八七零年二月十三日出生于四川雅安。
我的曾祖父肖端澍,为清光绪戊于(一八八八年)科举人,曾先后任武昌、大冶两县知县。
祖父龙友先生出生之际,正值洪杨革命之后、帝国主义竞相侵略、欧西新学输入萌芽之时。
当时士大夫阶级仍以科举考试为生路,而祖父又为曾祖父的长子,故自幼严受父教,每天诵习诗书,直至深夜,熟读四书五经、诗赋帖括、四史诸子,同时书法也受到了严格的训练。
每当家中来客人时,曾祖父令其背诵,作为待客之礼,深受祖辈的喜爱。
故对中国的历史、文学、语言知识,从小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弱冠之后,祖父赴成都入尊经书院读词章科,考试每获第一。
此时博览群书,中医书籍也多涉猎。
学习当中古文水平不断提高,中医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这为他以后自学中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这也启示我们要学好祖国医学,必须要学好中医经典著作,必须有过硬的古文知识。
动荡的仕途生活祖父二十七岁时(一八九七年)考中丁酉科拔贡,遂即入京充任八旗教习。
名老中医成才之路摘记1汪逢春(1884~1949),江苏苏州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
一九三八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
学术上擅长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多有阐发。
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汪逢春,生于一八八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五月初五日),故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农历己丑年七月二十日)。
毕生热心公益事业,尤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
一九三八年成立国医职业公会,汪逢春被选为公会会长,同时筹备《北京医药月刊》,于一九三九年一月创刊,先生亲自主持笔政,并为该刊撰文,以资号召倡导。
一九四二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于北京天安门内侧朝房,为中医中药界培养人才,虽是短期培训性质,但纠集同道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如瞿文楼,杨叔澄、赵树屏等都是主讲教师,近代名医郭士魁、王鸿士等就是当时的学员。
汪先生严格要求学生,虽已考取执照,有的仍不许其挂牌开业,需要再现察一段时间,并嘱其小心从事,遇有疑难多向别人请教,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定期指导学生,讨论病例,不分中西。
在西河沿行医时,每逢月之初一、十五则停诊,讨论病例。
凡遇疑难大症,有时也邀著名西医刘士豪、方石珊、汪国桢一起讨论研究,学生们恭听记录。
汪先生很能接受新事物,平时妇科会诊常请林巧稚、田凤鸾,皮科请赵炳南,他常说不能抱残守缺,孤陋寡闻。
定期举行同砚小集,地址在椿树三条荀慧生宅。
每周一、三、五讲课,听讲者达二十余人。
讲《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医案分析》等。
他最佩服清?徐灵胎,认为其文笔犀利,脉案清爽,可师可法。
指导学生到西鹤年堂看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去看锯鹿茸,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
他常说,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心中有数。
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精品10篇)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精品10篇)】,供你选择借鉴。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篇1我所见习的____市中医院科室比较齐全,我们轮的科室有内儿科,中药房,放射科,急诊科,骨外科,妇产科,针灸科等七个科室。
现在总结一下我的见习情况。
最值得一提的科室是急诊科。
急诊科分有内科外科,有幸的是我内外科的急诊都轮过。
内科的急诊通常是固定哪段时间会很忙,哪段时间不忙的。
忙起来时,病人可以把整个诊室挤满,而晚上是最多病人的。
刚轮急诊的时候我会手忙脚乱的,不知道要怎样处理病人,于是带教老师就教我,先指引病人或其家属去挂号,如果是发烧,就预先给体温计测体温,如果病人病情比较急的,就先处理。
从感冒发烧头痛头晕的病人到心悸腹痛尿血的病人,基本涵盖了内科的基本常见病种。
在急诊就免不了要出车接病人,内科出车接的病人通常是脑血管意外,一次接回了一个被电击的病人,接回来时已经瞳孔散大了,于是所有的值班医生都来参加抢救,心肺复苏,电击复律......将近一个小时的抢救也没能把他救回来,带教医生于是叫我们见习医生上,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同时也给我们实践的机会。
带教老师说,按压手势应该双手互扣,手指上翘,仅以掌根接触胸骨;按压深度应该下压胸廓三分之一,大约4-5公分;按压姿势为肩肘腕成一直线,身体微向前倾;按压速率为每分钟100次,口诀:1上,2上, (10)上,11,12,….26,27,28,29,30。
每次按压之后必须让胸廓完全回弹到原来的高度,胸部按压与回弹的时间应该一致。
相对来说,外科的急诊就相对比较单一,一般是外伤的病人,大多需要清洗伤口,进行清创缝合。
车祸的病人比较多,有全身多处擦伤的,有骨折的,有脑震荡的……一般都需要做__线和CT检查以明确受伤部位和程度。
名老中医之路在医学领域,中医药一直以其独特的审美精神和治疗效果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名老中医,指的是那些在中医领域经验丰富、享有盛誉的医师。
他们凭借着匪夷所思的奇效和深厚的医学造诣,被誉为中医界的泰斗。
这些名老中医,他们的治病技艺、医术心得和医德操守,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华医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名老中医之路,源远流长。
他们从青涩的实习生起步,经历了无数的临床磨炼和医学探索,才逐渐走上医学巅峰。
他们用手中的针灸、草药、推拿等手段,化解病人的痛苦,为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
他们对病人的病情能够一针见血,诊疗精准、疗效显著,广受患者尊重和信赖。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名老中医被视为医德楷模和学术标杆。
他们不仅擅长中医治疗,更在医德、仁爱方面以身作则,用爱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他们秉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治疗原则,力求切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中医经典理论,个性化地为患者制定疗程。
名老中医不仅仅是医者,更是道德高尚的人格典范。
他们敬畏生命,崇尚医德,恪守医德准则,坚守医学理念,诚信待人,以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已任,传承医道精神。
他们以医者仁心,潜心研究医学知识,不断提升医术水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社会的脊梁,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名老中医之路,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医药领域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们深知“医者父母心”的含义,将患者视为至亲,视医疗事业为天职。
在中医药事业的长河中,名老中医如同灯塔般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新一代中医人承袭传统、创新发展。
名老中医之路,不仅是医学之路,更是一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道路。
他们以医术温和,医德高尚,为中医药事业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愿名老中医之路永不止步,愿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造福人类健康!。
中医人要练童子功——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一)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3月31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遥想专栏初辟当年,莘莘学子,奔走相告,《学报》一到,先睹为快,笔录手抄,不分昼夜。
”这是江西名中医朱炳琳在《到处逢人说凤梧》一文中,对“名老中医之路”专栏的回忆。
国医大师邓铁涛这样评价《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多姿多彩、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引领成才的好书。
是一部20世纪当代名医的‘成才史’,是历史学的新分支;是一部世界独有的中医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纪中医传奇文学。
因此,是21世纪青年中医和有志于发扬中医药学的人们的必读之书,是一部值得中医教育家和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
”《名老中医之路》共收录100篇文章,涉及97位名医,记录了老一辈著名中医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读哪些书?笔者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名老中医之路》合订本为底本,对97位医家读过的中医书(主要是古籍)进行了统计。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
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
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
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
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背哪些书?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
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
”《名老中医之路》97位医家提及的书目共有320种,其中有41人明确提及应背诵书目,共计37种。
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内经》、《药性赋》、《濒湖脉学》、《难经》、《医学三字经》、《神农本草经》、《医宗金鉴》等书目。
名老中医之路 我是怎样学习中医的(沈仲圭) 中医研究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沈仲圭 【作者简介】沈仲圭(1901~),浙江杭州人。早年受业于王香岩先生。一九二八年任教于上海南市中医专门学校,一九三。年任教予上海固医学院,一九三二年又任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抗战期间,曾任北碚中医院院长。解放后先任教于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一九五五年受聘到中医研究医教育外,早年起即为多种中医刊物撰文,为普及中医知识做出了贡献。主要著作有《养生琐言》、《伸圭医论汇选》、《肺肾胃病研讨集》,《中医经验处方集》、《中国小儿传染病学》等。 我生于一九0一年,祖籍杭州。父亲是清代两浙盐运使署房吏,家凌小康。到我中学=年级肄业时,家已衰败,只得改弦学医,拜本地名医王香岩先生为师。王师为湖州凌晓五门人,擅长治疗温热病,和善治杂病的莫尚吉同为杭人所称道。我在师门上午随诊,下午摘抄医案,同时看书学习。 满师后,我一面作小学教员,一面钻研医学,并执笔写文,投寄医刊。当时如王一仁主编的《中医杂志》,吴去痰主编的《神州国医学报》,陈存仁主编的《康健报》,张赞臣主编的《医界春秋》,陆渊雷主编的《中医新生命》等刊物,登载拙作颇多。 我于一九二八年在上海南市中医专门学校任教职,该校为盂河丁甘仁先生所创办。我在该校执教时,丁氏巳去世,长孙丁济万继其业,在上海白克路悬壶,同时主持校务。所用教材,有的自编讲义,有的选用古今名著。教员有程门雪、陆渊雷、时逸人、余鸿孙及我等。 一九三0年下半年至一九三一年,我再次副上海国医学院任教职,该院系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三人所创办,聘章太炎为名誉院长。陆渊雷讲授《伤寒论》,章次公讲授药物学,徐衡之讲授儿科,我讲授中医常识及医案。由于师生共同努力,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如中国医学史专家范行准,浙江中医学院教授潘国贤,均在该院毕业。 一九三二年九月至一九三三年七月,我第三次到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职。该院系上海国医学会设立,实际上由上海名医朱鹤皋出资兴办,教务长为蒋文芳。教材全用讲义,有的参以西医学说,有的纯是古义。学生大都勤奋好学,成绩斐然,如著名中医师肖熙即是该院高材生。此为三个医学院校的概况。 那时中医界出版的医学刊物可分为三个类型:一为中医学术团体主办的,如《神州国医学报》、《中医杂志》等,一是以研究学术,交流经验为宗旨的,如张赞匿主编的《医界春秋》,陆渊雷主编的《中医薪生命》等;一为宣传中医常识,唤起民众注意卫生的,如陈存仁创办的《康健报》,吴克潜创办的《医药新闻》,朱振声创办的《幸福报》等。但总的来说,当时研究学术未成风尚,刊物稿源常虑不足,因此更促进了我对写稿的兴趣。 另外,那时要在十里洋场以医业立足,颇不容易,大都先做善堂医生,取得民众信仰,然后自立门户。如陆渊雷是善堂医生,章次公是红十字会医院医生,徐衡之家境宽裕,自设诊所。由于反动政府崇西抑中,设备完善的西医院专为官僚富商服务,贫困的劳动人民只能到善堂求医。即如《神州国医学报》编辑吴去疾终因业务萧条,抑郁而死。又我老友张汝伟,虽自设诊所,却无病人上门,赖其女资助,生活艰难。那时上海虽有声望卓著的中医,但为数不多,太多数中医同道门庭冷落,为柴米油盐操心,那有心情研求学术。回忆往事,令人感叹不止。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反动政府千方百计排斥和摧残祖国医学。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反动政府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案,并提出了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立即引起了全国中医界的极大愤怒和强烈反对。全国各地中医团体代表聚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向反动政府请愿,强烈要求取消提案。当时裘吉生、汤士彦和我等,作为杭州代表出席会议,强烈呼吁,一致反对,迫使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得不取消了这个提案。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只身逃难入蜀,到达重庆,任北碚中医院院长等职。 解放后,我在四川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任教,那时副校长胡光慈,教务主任任应秋,均为西南中医优秀之士。我在那里讲授方剂、温病,编了两种讲义,讲义稿后在上海、南京出版。 一九五五年底中医研究院在首都建院,应钱信忠部长的邀请,我与蒲辅周、李重人等大夫从四川词京,参加中医研究院工作迄今,韶华荏苒,忽忽二十五年过去了。 以上谈了我学医的经过。下面再谈谈我的治学体会,约有下列几项:熟滨精思不断总结 古人读书,有「三到」之说,即口到、眼到、心到。口到是指朗诵,眼到是指阅看,心到是指领会和思考。后人又加上手到,即要求勤记笔记。这四到,概括了读书的基本方法。 我青年时代,因文化程度不高,感觉古典医籍深奥难馑,故采取了从流溯源的学习方法,即先从浅显的门径书学起,逐渐上溯到《伤寒》、《金匮》、《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和当时一般中医学徒一样,首先读《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等书,做到能熟练地背诵,即使到了现在也大半能记得。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我酷爱读书的习惯,即在那时养成。我平生所读之书,以明清著作为多。清末民初,浙江桐乡大麻金子久先生曾对门人说;「《内》、《难》、《伤寒》、《金匮》为医学之基础,然在应用时即感不足,如《金匮要略》为杂病书之是早者,然以之治内妇科等病,不如后世医书之详备。所以唐宋诸贤补汉魏之不足,金元四家又补唐宋之不足,迨至明清诸名家,于温病尤多发挥。」金氏这段话,与我治学之路正复相同。我细心阅读的书有汪昂的《素灵类纂约注》、徐大椿的《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治《伤寒》、《金匮》,宗《医宗金鉴》,温病宗《温热经纬》。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清·国家编纂的《医宗金鉴》,以及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均是煌煌巨著,内、外各利具备,也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其它如本草、方书、医案、笔记等,平居亦常浏览,以扩见闻,这些书仅是所谓眼到而已,不要求背诵。从前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好方法。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熟读了,还要精思,把读的东西消化吸收,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要善于思考,养成一定的鉴别能力,既不要轻于疑古,也不要一味迷信古人,这就是心列。 所谓手到,就是要记笔记。笔记可分两种;一种是原文精粹的地方节录下来,作为诵读学习的材料;一种是读书心得,这是已经经过消化吸收,初步整理,并用自己的文字作了一定程度的加工的东西,比起前一种笔记来,是又进了一步。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笔记都很重要,前一种是收集资料的工作,后一种是总结心得的工作。待到一定时候,笔记积累多了,便可分类归纳,这便是文章的雏形了。 这四到,不仅互相关联,而且互相促进。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三年,我在上海中医院校任教时,由于教学须编讲义,写稿须找数据,只好多读多看,勤记勤想,周此在中医理论方面提高较快。 持益多师不耻下问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求师问业,原是中医的良好传统。我早年幸遇名师王香岩先生,经他传道、授业、解惑,为我以后的学业奠定了基础。王师擅长治疗温热病,我学习的基本上是叶派学说。迨至壮年入蜀,接触到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环境、民情风俗、用药习惯等等,对我理论和临床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江浙医生用乌、附,大率几分至钱许,而川蜀医用乌、附,常用三、四钱,甚至有用两许大剂者。解放后到了北京,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名医云集,因此得与四方名医时相过从,各出所学,互相切磋,获益良多。 古人为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很有道理。司马迁能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一来由于「天人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掌握了大量文献资料,同时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历览天下名山犬川,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版图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发病特点等,各地有所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用药习惯、医学流派等,这是由来已久了。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即曾评论五方的发病,治疗的差别,提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主张。因此,多向各地医药同行学习,吸收他们的长处,不但不耻相师,还要转益多师,不周于门户之见,也是克服局限性,取得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方法。我自己曾从「行万里路」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故有深切的体验。 老前辈读书多,经验丰富,并有某种专长,向他们请教,得益甚多。同辈亦可互相研讨,交流经验。 例如裘吉生老中医自订疏肝和胃散,治肝胃气痛疗效可靠,方用沉香曲、香附、甘松、延胡、降香、九香虫、刺猬皮、瓦楞子,左金丸、甘蔗汁、生姜汁。我向裘老索方,他即告我,以后我用此方治神经性胃痛、胃溃疡胃痛,均有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之功,但不宜于虚证。解放后,我长期与蒲辅周老中医一起工作,蒲老临床经验丰富,治病颇有把握,我向他学习了不少东西。 各地中、青年中医,与我联系者颇多,对于中青年医生,我总是满腔热忱地希望他们能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对他们的请教尽量做到有问必答,有信必复,同时也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例如,我在一九七九年曾写了《银翘散的研讨》一文,寄给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连建伟同学,请他毫不客气地提出修改意见,结果他果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
名老中医之路-26位中医大家的学医读书经历浓缩提炼(中)11、李克绍:作者二十岁才开始学医,之所以选中医,是因为当时他买的第一本书:《诊断学》,由浙江汤尔和翻译,日本人夏平用彩著的。
汤尔和反对中医特别厉害,在序言中说: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
徒以结果与人争,。
翻译过来就是,我当然知道中医治病,有时候比西医好,但这只是治疗结果,而所以取得这些效果的道理,中医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来道理,只用治疗效果同别人争论,那是不能说服人的。
通篇都是经验之谈,总结得好,不过目前我似乎用不上。
12、方药中:小时候就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汤头歌诀》,《药性赋》,《针灸百症赋》等,后来拜师了。
其老师以研究《伤寒》、《金匮》而兼及各家。
要先背这两本,然后上述内经,下及各家,并要背诵穴位及经脉走向图。
作者后来学了西医,认为中西医应该互补。
13、赵金铎:先学《内经》,但是看不懂,后来改弦更张,学习《古今医鉴》,《陈修圆七十二种》,《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濒湖脉学》等,后来在业师指导下再学了四大经典。
学了三年十七岁就开始看病,有些好,有些不行。
中间叙述了大段地下党工作情况。
学内经的时候,主要参考书是类经,先通读一遍大概了解,然后逐字逐句的读,并参考各注家注解。
中间介绍了一些病例病案。
14、王伯岳:先去药店学药,这时候接触到不少名医的处方,很受启发,在药店四年,白天干活,晚上学习,温习《本草纲目》,《汤头歌诀》,《药性赋》。
四年后想跟着他父亲学习做儿科医生,但是他父亲本着“易子而教”的原则,帮他请了老师,还有这个原则,长见识了。
其老师从教《伤寒论》开始,然后用自己编写的十卷温病进行讲授。
从学医开始就写笔记,记日记。
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上午给他父亲抄方子,下午听课,抄方好处很多。
除了自己主攻方向儿科专注外,还要多看历家学说,作者于1932年取得中医师资格,开业行诊。
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是三辑合订本,新华字典厚度的那么一本精装书,很有分量,里面都是各各学科的名家,很多都是解放前的大家,年轻的资历浅略浅的也是师爷以上级别了。
现把前26位老前辈的学习经验总结一下。
1、岳美中:先看衷中参西录,再看伤寒论、金匮要略。
2、任应秋:先背伤寒论、金匮要略,再背黄帝内经,然后看其他书籍,善于精读、写笔记,深入思考,背诵记忆等,然后就是持之以恒了。
3、姜春华:除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学习了千金方,这个药多,不好学,这是治疗五脏病的,还学了外台秘要,这是治疗杂病的,学医案主要学习的是孙东宿的《医案》以及陈菊生的《诊余举隅》,推荐张景岳的书,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其他金元名家都不太推崇,仅仅泛缆。
4、金寿山:这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
先背黄帝内经,但基本没有用过,行医时读的是《本草备要》,《汤头歌诀》以及《医宗金鉴》,基本背下来了,但治病时灵时不灵。
但开窍是看了《铁樵医学函授学校讲义》。
然后翻烂了《伤寒贯珠集》及《金匮要略心典》,但开药还是时灵时不灵,后来是偷看名家方子,汗啊。
总结起来是口勤,多背诵,搞忘了多背几遍,手勤,多翻文献资料,遇到不会治的病啥的,多翻翻文献,就算不能照抄原方,也能从中受启发。
然后是笔勤,就是多摘抄,多记录。
然后是博学,就是多读其他书籍,比如四书五经,看过叶天士的医案《叶案存真》,但作者觉得没有收获,后受程门雪指点,才知道叶天士是一牛逼人物啊。
博学之后要会思考,这玩意儿不太好学啊。
还看过《温热论》,要苦学才能顿悟。
最后说没有好好研究内经,引以为憾。
5、郭士魁:这是一个牛人,硬生生把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搞出来,并通过了西医那一套乱七八糟的所谓科学检验,然后投入生产,这,只能说佩服了。
在文章末尾有弄出来的几位药的药方,但是没有药量。
6、李聪甫:先去药店当学徒,半年学会了制药。
半年后开始学习书本,看一遍加圈点,看二遍加批语,读三遍记笔记,读四遍默诵,先背药性赋,并对照药物亲自尝试,然后读药性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濒湖脉学,诊宗三味,金匮心典,素灵类撰,来苏集,伤寒明理论,士材三书,医宗必读,医门法律。
名老中医之路第二辑(5)学医在勤奋临证贵辨析路志正伯父教我诵读中医典籍的方法是: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
他反对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否则忘却亦快。
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逐渐使我认识到背诵和理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许多名篇大作及中医经典都是这时诵读的,至今不少原文仍能朗然成诵,深感得力于当年窗下功夫。
而且,习惯成自然。
晨间如不读书,则怅然如有所失。
朗朗上口,乐在其中。
今虽六秩,其趣不减。
切脉,《内经》有“三部九候”之论,由于种种原因,后世发展为“独取寸口”,但实践之中常感不够。
如大面积烧伤及某些血管病患者,寸口无法切按或无脉,则不仅需“三部九候”进行诊脉,甚至凡体表末被灼伤部位,一切可触到之动脉,皆可切按。
如脐间动气,十二经脉等常可弥补独取寸口之不足。
对于危难重症欲知其须后吉凶,还须以下部三候(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中诊视,即古人谓之枝叶虽萎,而树根犹荣也。
如汪昂《增补本草备要》,黄柏治口疮下小注云:“治口疮用凉药不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反佐之法,参、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加附于,或噙官桂以引火归元。
”又如枳壳条下,方士进瘦胎饮;蛤粉条下,宋徽宗宠姬病痰嗽,面肿不寐,李防御治之不效,向走方郎中求得黛蛤散。
它如肺损用白芨末,产风血运用华佗愈风散(荆芥穗),阳明头目昏痛用都梁丸(白芷),胃气痛用良附丸等等,至今仍为医家所习用。
得气感应,多先从穴下反射到押手上的一瞬间,刺手针下的沉、紧、酸、麻、胀感随之而至。
湿证,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随其所在而表现不同。
除一般特点外,临证尤应注意其舌脉。
舌体多胖大,质呈暗淡或暗紫,苔多粘腻滑润,脉多濡缓细涩。
应注意通、化、渗三法。
“通”乃温通或流通之意。
因湿性重浊,最易阻遏气机,故宜杏、蔻、橘、桔等调理宣通三焦气机之品,更重在调理脾胃之升降。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第一篇:《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 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 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老总结的方法很实在。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许多方法也都曾实践过,很有效。今后要重捡这些法宝,有效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 除了学习方法,老先生们学习中医的精神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迪。最近几个月,工作项目进度很紧,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家里孩子小,琐琐碎碎的事情也很多。后面几次课虽然都按时参加了,但课后几乎没有时间复习总结。学习的效果也明显差了许多。自责之余,对学习中医的信心也产生了一些动摇。这时,看一位位老先生走过的中医之路,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许多老先生学医之初大多为生活所困,也是一边谋生一边学习。岳美中先生早年也是边教私塾边读书;李聪甫先生则是在艰苦的学徒间隙读书学习…岳美中先生成名之后,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在六十多岁的年纪,还要求自己:"要有恒、要专一、戒玩嬉、节嗜好"。其中"戒玩嬉"让我深感动容。岳先生的戒玩嬉指:忌看小说;非星期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从岳先生的行文看得出先生的诗赋才情很好,把自己平生的爱好都列入所戒之列,这又是怎样的为学精神!虽然今生也不可能成为岳先生那样的名医,但若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努力,踏踏实实的一路走下去,也算是一生的大收获了! 第二篇:名老中医之路 《名老中医之路》记载了许多读书原则与方法,“宁涩勿滑”便是其中之一。所谓宁涩勿滑,就是强调读书宜用心精读,在细节上下功夫。尤其是经典著作,不仅要读熟、背熟,还应该细研字词,弄清含义。 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宁涩勿滑”时说:“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生义的简单办法去猜测。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任应秋先生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对于重要典籍宜“迂钝”而“非速化”。他说:“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的方法进行,宁可?迂钝?一些,不求?速效?之术……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蒲辅周先生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读书,“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即使读两遍、三遍,也不改易这种方法。”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赵金铎先生认为:“在细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难题将人涩住,是顺口溜过,还是抓住不放?这是治学上的一个大问题。”因此,他读书首先是“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领会精神,窥其全豹”。之后便是细读,因为“只作全面、一般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功夫精钻细研,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细。我细读《内经》,采用了先纵后横的方法。所谓纵,就是以某一部《内经》原著为蓝本,逐字、逐句、逐篇地进行学习;所谓横,就是将其他医家对《内经》的论注,对照互参,分门别类地贯穿错综。” 陈慎吾先生极力推崇仲景学说,其弟子回忆说:“老师认为,学习《伤寒论》应有阶段性。初学阶段,必须通读、精读、熟读,以至背诵记忆,将全书精神基本掌握;经过这样一番功夫之后,再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掌握要领。” 为什么前辈们十分强调读书宜精?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乃师说:“先师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价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往往很多地方会被忽略过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那就太可惜了。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复精读,乃是古往今来有所建树的医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金寿山先生说:“学中医,在没有学通的时候,尽管苦学,不通的地方还是很多,会陷入困境,一定要熬过这个关。我是熬过这个关的。铁杵磨成针,只要工夫深,终有一日会得豁然贯通。这以后,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学起来便容易了,这叫做?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但没有苦便没有巧,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刘季三先生“治学刻苦严谨,终日手不释卷……凡所读之书均逐字推敲,联系实际,切磋琢磨,重点处圈点批注,抄录记载。”他认为《伤寒论》一书应终生诵读不废,且须过三关,其中第三关是在通读及阅读各注家之后,再回到原文进行精读,他说:“各家之说,各有是处,亦各有非处,自不得不由博返约,取原文逐篇逐条逐句逐字细为参详:此经何以有此证?此证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药减此药?反复推求,必至无疑义而后已。” 此外,前辈们读书为求细,常常结合笔记,或圈或点,或写心得,二者宜有配合。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初时的宁涩勿滑是为了日后的游刃有余,读书耐得清苦,之后方能致远。 第三篇:读书入径的方法 ——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 读书入径的方法 ——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 发布时间:2014-4-2 15:15:45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读书入径的方法 ——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 □ 刘更生 颜纯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何况他学医是为急切谋求生计,便向郑老师请求赐教看病之法。郑老师失望之余,只好把他介绍给颜闻修老师。颜师倒也因材施教,让他读些应用方书,诸如《珍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及《医学三字经》等,引其入门。但颜师亦谓:这些浅近之书只可敷于应用,未可深入堂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海鳖,理固然也。” 此外,刘季三先生在论教学实践时谈到读书的先后,论述详细,可法可据,摘转于下:“学生第一年先学《伤寒论》,要求背得烂熟,约用3个月。第二步学《金匮》,同样要求背得烂熟,又约用3个月,共6个月。下半年内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参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在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伤寒》、《金匮》;‘耳有听’,听《伤寒》、《金匮》;‘口有道’,道《伤寒》、《金匮》。专心致志地学,随时诱导、随时启发、随时讲解、随时提问,促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悟机,深入钻研,巩固提高。第二年学习《内经》、《本经》,要求重点熟记,不要求全部背诵。看注解时,要求以《伤寒》、《金匮》来解释《内经》、《本经》,又要求以《内经》、《本经》回过去解释《伤寒》、《金匮》。这样循环往复,《内经》、《本经》读熟了,《伤寒》、《金匮》是更熟了。四部经典熟悉之后,阅读温病学说及各大家的《内 经》注解和《本经逢原》、《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另外,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著作20种左右。第三年是由约及博的阶段,鼓励学生多读书,不仅大家、名家的书要读,即便是《串雅》内、外编也要读,读得越多越好。读书要写笔记,写心得体会,要用《内经》著作为尺度,来分析评价。这一年大约可看医书40种左右。第四年是继续巩固理论知识,从事临床实践的阶段。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先生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由浅入深,抑或是由深而浅,都可达到登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