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9.02 KB
- 文档页数:4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地方志研究的鼎盛时期。
地方志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地方历史、地理和民俗情况,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而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又具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呢?一、地方志的历史渊源中国的地方志从古至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开始编写地方志了。
但真正系统地编写地方志,要追溯到唐代。
唐朝时期,杜佑编写了《通典》和《通志》,成为了中国地方志发展的先导。
宋代时期,因为地方的自主性增强,大量的地方志涌现了出来。
明清时期,地方志的编写更加普遍化和规范化,成为大量官方和民间的出版物。
二、明清时期地方志的研究特点在明清时期,地方志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文化典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志研究在这个时期的特点如下:1. 官民合作:明代中期开始,地方志的编写逐渐交由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去专门主持,逐渐由官品较高的人执行。
同时,也出现了社会捐资建设地方志的现象,民间编写的志书出现。
2. 总结发展:在地方志编写的过程中,沿袭、创新、继承、发展历史文化传统,总结发展成果。
因此,明清地方志在树立全国统一的地方序列的同时,包涵了大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 文化积淀:官方地方志不但收集地方文化内涵,也表现官方思想观点,是一种官方文化的载体,而民间志则更多反映了群众实际生活的文化内涵,因此采录内容更真实,更具有生活色彩。
三、明清时期地方志的文化意义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研究,为我们认识和解读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途径。
具体来说,地方志的文化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和弘扬文化: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地方志收集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反映了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 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地方志是记录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地方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浅谈地方志功能与作用作者:黄禹昌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5期摘要:地方志功能与作用有很多种说法,但归纳起来就是6个字,即“资治、教化、存史”。
古人的资治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教化是宣扬三纲五常,表彰忠孝节义,宣传封建礼教。
随着历史的进步,地方志内容的更新,“资治、教化、存史”功能与作用有了新的意义和新的内涵。
“资治”,就是利用地方志的资料,为各级领导和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教化”,就是利用地方志资料,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存史”就是利用地方志积累的资料,为编史服务,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关键词:地方志;功能;作用;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45-02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厚重历史积淀的结果。
地方志是一种特殊的史书,是“官修”的地情书,“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各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国情资料,也是继往开来,服务当代,垂鉴后世,有独特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国情书”。
一、地方志的功能(一)“资治”功能地方志的资治功能,是指地方志是地情全面、系统的反映,为领导和决策机关认识地情,把握地情,从当地实际出发,吸取历史上的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历代当政者对志书的资治作用是非常重视的。
江泽民在上海工作时曾指出:“编修新方志,为我们党政领导提供翔实可靠的市情、区情、县情,为认识城市、研究城市、管理城市,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推动改革开放,振兴、建设上海起到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一些客商每到一地,往往要索取和购买当地的志书和年鉴,以加强对投资环境的研究和了解。
近年来,很多地方的党政领导也把本地的志书、年鉴作为珍贵的礼品馈赠给内外宾客,作为自我宣传的一种手段。
史料研究的价值①史料价值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为人们探究历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会提供了重要证据。
如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表明河姆渡人已经会控水井,大量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堆积,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等等。
②所谓史料,包括对于历史实践的记述评价等,类似历史文献,回忆录,报纸凭论。
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史料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史料价值无法估计,它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证据。
史学是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它必须以史料为基础。
离开了史料,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③史料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的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具体过程,通过史料可以解开历史迷团,了解直相。
通过史料可以分析出历史某个阶段的人文地理,生活习俗,经济发展等。
通过史料让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历史规律,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真实的史料。
④按实用价值划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般而言,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一手史料:即是当事人、采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
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即史料本身未被加工处理;二是具有直接性,即史料与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二手史料:不是当时当地亲眼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
一手史料经过转抄或编纂,便成为二手史料。
⑤史料有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最早的文献史料并不是史记,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史料价值无法估计,它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实物证据。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特别是考古发掘出的文物。
⑥1、文献资料一般指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文字记载,人们通常将文献资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史部类即关于历史的书籍。
在史部类图书中,以正史类最为重要,它是历代封建王朝官私机构专门编写的记载各朝代历史发展概况的纪传体史书,【例】人们将其合称为《二十四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地方志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作者:张建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2期摘要:地方志是有地方特色性的历史资料,它具有传承性、丰富性、全面性、百科性的特征。
地方志研究已经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历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应当充分的根据地方志的性质与特征加以运用,切不可忽略地方志的实用价值,基于地方志实现研究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目标。
本文分析地方志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价值,找出地方志研究的方法,更好的提高地方志研究的质量,进一步发挥地方志在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志;历史价值;研究策略一、地方志与中国近现代地方史研究的关系(一)地方史研究价值地方志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产物,是中国历史学派的重要分支,地方志是记录地方历史的重要载体,具有分门别类和取材丰富的特征。
地方志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信息载体与资料。
地方志主要以地域为单位进行历史信息的研究,地方志记录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方面的信息,地方志是各个历史时期信息的汇总,通过地方志可以达到记录地方历史、地理信息、地方文献与行政管理信息的目标。
地方志还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能够展示地方的自然、社会、人文信息。
地方志的出现进一步丰富历史史料,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理论依据与信息资源。
地方志有史料信息丰富的特征,它不限于体例约束,内容上更加丰富,可以体现一定的功能性。
例如,从地方志的记录范围来看,无论新旧志的记载均围绕着本地实际情况,并且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地方志的体系较为规范,具有省志、县志、乡志、村志等。
近代以来还要市志、厂志、校志等。
地方志与人民群众有更为紧密的内在联系,地方志记录了大量与人民群众生活有关的谷、肉、蛋、盐、煤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我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地方志多由当地人执笔,记录了某段时间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的情况,地方志与地理环境相吻合,是重要的印证性资料,史料价值较为珍贵,是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史料的分类与价值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并非所有史料都能进入人们的视野。
迄今为止人们所能认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类别。
搜集和整理不同类别史料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原则。
运用史料就是理解历史,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
对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需要掌握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史料的含义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二、新课标对史料研读的要求1.文献史料研读依据主要的文献史料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研读;认识文献史料的价值,知道它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了解搜集和运用文献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
所涉及的主要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
2.实物史料研读知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进行研读;知道对实物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考古学、科技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
所涉及的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
3.口述史料研读知道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知道神话、传说史诗等也是口述史料的组成部分;选择有代表性的口述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口述史料的价值与局限性;学会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整理口述史料。
所涉及的主要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史诗。
4.图像史料研读知道绘画、雕刻、照片等图像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图像史料的价值,知道对图像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
地方史志在资政方面的作用地方史志是一种记录和研究地方历史的专门著作,它在资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地方史志对于了解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经验教训,对于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具有指导作用。
地方史志可以帮助地方政府了解地方的历史发展脉络。
通过研读地方史志,地方政府可以了解到该地区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变。
这有助于地方政府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分析当前地方问题的根源,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参考。
地方史志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总结,地方史志可以揭示出成功的治理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吸取历史上的教训,以此为依据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地方史志可以加强地方政府与民众的联系。
地方史志记录了地方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以及杰出人物的事迹,这些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地方史志,增强地方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地方史志了解民众对于地方发展的期望和需求,从而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地方史志也可以为学术研究和学习提供重要的资料。
地方史志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文化遗产,可以为历史学家、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宝贵的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
对于学生来说,地方史志也是了解和学习地方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地方史志在资政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可以帮助地方政府了解地方历史的发展脉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它也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加强政府与民众的联系。
地方史志的编纂和研究工作应得到重视和支持,以促进地方政府的发展和进步。
江苏地方志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应用作者:王敏君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08期摘要:编纂地方志要以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应用率为目标开展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转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理念,二是创新地方志文化资源传播的途径,三是增强地方志历史文化资源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地方志;历史文化;资源江苏素有“方志之乡”的美誉,在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献系统中,包含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
方志工作者要从地方志中挖掘有用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进一步加工整理和应用,打造普罗大众看得懂,喜欢看的文化产品,实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品牌化,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转变观念,深耕细作当下地方志历史文化资源普遍存在受众群体小、应用率低、更新周期长的问题。
要转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理念,将地方志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深耕细作,深入挖掘,系统编纂,为文化资源的有效应用打好基础。
在编纂过程中注意资料的争议性、真实性、连贯性的问题。
确保每一条资源都有真实的依据,要有资料可供查阅;要确保资源的连贯性,不同的编纂者,他们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记载和诠释,为了让人们了解文化资源全貌,应全面记录相关的资源,并且对不同的资源真实性进行一定的评估。
江苏地方志坚持编纂创新,充分利用志书资源服务社会,编纂特色专业志。
发源于淮安、扬州的淮扬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南北皆宜,备受欢迎,是江苏的符号。
淮扬菜历史悠久,为了将淮扬菜的发展历史、菜系特点和饮食文化呈现给大众,江苏地方志办公室编纂了《中国淮扬菜志》,摆脱“官书”的刻板印象,更加贴近生活,“接地气”,不仅能够展现淮扬菜的特色与魅力,提升淮扬菜的名片效应,还拓展了地方志发展的新领域。
除此之外,江苏地方志办公室还编纂了《中国东海水晶志》《江苏名酒志》,让社会各界了解东海水晶文化和江苏酒文化。
2.多元呈现,创新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地方志的呈现方式有了多元化需求。
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要提供不同载体、形式丰富的地方志,多元化呈现,让大众从更多的渠道来了解地方志、了解江苏历史文化。
我国地理文献的史料价值
历史地理文献,是指记录和反映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文献。
因此,它既包括记录地理的文献,也包括研究地理的文献;既包括历代“正史”地理志、郡国志的沿革地理内容,又包含反映全国地理状况的“一统志”和反映地方区域特征的方志;既包含舆图等图籍类文献,又包括历代游记、调查报告等反映一地或数地某一时期的人地关系、资源环境等特点的文献。
同时,它还可以包括古人记述自己所处时代的地理环境的文献,和前人根据文献对更古老的地理现象加以考订而撰述的文献。
梁启超认为:“不治史学,不知文献之可贵,与夫文献散佚之可为痛惜也。
”分析和使用历史文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法门”。
就历史地理文献而言,古人在撰述反映自己所处时代的地理环境的文献时,往往会对其所撰述区域更古的历史地理(尤其是沿革地理)状况加以描述。
有效利用这些文献,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一时一地之地理环境的形成因素、发展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也为进一步加强相关区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乃至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便利。
正如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先生所说:“中国拥有特别丰富的历史文献。
利用这些资料来探讨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变化,无疑是可以得到巨大的成绩的,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点。
”。
地方志旅游价值开发与利用地方志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出一个时期城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历代学者对方志功能都有充分认识,尤其注重地方志的资政、存史、教化三方面功能。
地方志与当今城市旅游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从旅游文化价值角度认识、研究地方志,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志文化资源,对推动和发展现代城市旅游经济有重要意义。
本文仅从荆州地方志的旅游价值及其利用作些探讨。
一、明清时期荆州地方志文献荆州地方志有悠久的编纂历史。
《尚书•禹贡》实际上为地方志,其中记载了荆州山川、人口、工矿、手工业生产及农业、畜牧业等情况,不仅是古今地理志之祖,更可作为荆州地方志之祖。
春秋时有《梼杌》作为当时荆州地区的史志专著。
至汉末荆州学派的兴起,为荆州地方志的编撰创造了丰富的学术文化条件。
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荆州学人大量撰写荆州史志,清代学人陈运溶注意到荆州地方志的特殊性,在其《麓山精舍丛书》中录“荆湘地记”二十九种、“荆湖图记”三十六种①,其中以盛宏之的《荆州记》最具代表性。
另外,还有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专门记载了荆楚民俗。
唐宋时期,佚名的《江陵风土志》、《江陵旧志》、宋周应合的《江陵志》等,都是关于江陵府的著名志书。
明清时期是荆州地方志发展的高峰时期,现有大量地方志文献传世。
从全国地方志统计来看,“现存全国地方志的八千一百余种之中,清代修的方志约有五千六百种,占总数百分之七十”[1]24。
受清代学术影响,方志编纂严谨,大多资料可靠,志书与正史互为参证。
“修志有二便: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可补正史之不足。
现存荆州地方志,大多为明清纂修,所存有如下几种[2]114:1.嘉靖《荆州府志》。
十二卷图一卷。
明孙存、王宠怀纂修,明嘉靖十一年刊。
湖北省图书馆所藏民国间抄本即据此本。
孙存,安徽人,进士,嘉靖荆州知府。
2.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六为荆州府地方志,收《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3.康熙《荆州卫志》。
一卷。
清王斌纂修,清康熙十二年刻本。
地方志旅游价值开发与利用地方志是一种集历史、地理、民俗、文化、人物于一体的地方性著作,是地方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地方志也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其包含的丰富信息和历史背景成为了旅游景点的重要参考资料。
因此,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日益受到关注。
一、地方志旅游的价值地方志是对当地文化遗产和地理环境的详细描述,其中有很多与当地景点和旅游文化相关的信息,如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等。
这些信息不仅提供了旅游者前往当地游览的必要资料,还为游客提供了更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此外,地方志还记录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为游客提供了窥探当地民风的机会。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都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
地方志旅游的价值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价值地方志是反映当地历史遗产的重要载体,提供了对于历史变迁和发展的详尽记录。
通过地方志,游客不仅能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还可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历史建筑、文物、风俗、传统小吃等都是旅游者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2. 地理价值地方志对于当地自然环境也有详尽的描述,记录了当地的地理条件、自然景观、地区特色等,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详尽的地理参考。
同时,也为旅游者提供各类旅游景区的参观路线、交通方式、住宿和美食等事项提供指导。
3. 人文价值地方志中也包含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如当地的节日、习俗、传统工艺、方言等。
这些人文元素为旅游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使旅游者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
此外,当地人的待客之道、风土人情等还为旅游者提供了一种更亲近和融入当地的感受。
二、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地方志旅游的价值,既可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又能增加旅游收益,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以下是一些地方志旅游价值开发与利用的建议:1. 编纂和出版地方志大力编纂和出版地方志,提供更全面和详尽的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等信息资料。
宋代史地杂咏与地方志的文化价值
宋代史地杂咏与地方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宋代史地杂咏是一种文学体裁,由历史、地理、文化、诗歌等多种元素组成,将史实、地理、文化以及古今比较等内容融入诗歌中,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地方志是一种地理文献,它以当地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内容为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宋代地理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宋代史地杂咏与地方志不仅具有积极的文化推动作用,而且对当时的社会文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为研究宋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进一步深入了解宋代的历史文化。
宋代史地杂咏与地方志的文化价值不可低估,它们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宋代历史文化,而且还可以为社会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因此,我们应当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以便更好地发掘它们的价值,并为社会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大量通过各种地方文献得以记录、保存下来。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搜集、整理、保存、利用好尚存于世的地方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政务繁忙之中,仍相当关注地方文献工作。
周总理多次强调地方文献对于中国建设发展的价值,提出:“我们除了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及其他书籍中的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
1987年,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方文献工作的关怀和重视下,全国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情报所等单位的同仁们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入藏和利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拟就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地方文献的作用:地方文献的产生是与该地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当它被利用时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繁荣。
地方文献在当代的价值主要在于:1.为领导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信息,作为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的决策依据。
2.向社会各界提供地方信息资料,制定经济发展方略,加快生产开发,为发展经济服务。
3.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充实的地方性素材,丰富教学和科研的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成果。
4.利用地方文献引经据典,著书修志,“服务当代,有益后世”。
5.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历史文献依据,更好地完成设计方案,提高经济效益。
6.积累各种史实性地方文献,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地方史料,对后世子孙认识过去和今天的社会,总结历史经验,起着存史、教化的作用。
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体现了整体馆藏文献的地方特色。
这是信息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地方文献的特征,掌握收集的方法,有系统有组织地加以收藏和利用。
地方志的“资治”作用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区域资料宝库,以其丰富而又完备的资料,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文献资料价值。
梁启超说:以吾济今日治史者之所需要言之,其间可宝之资料乃无尽藏。
方志是重要的资料源泉,它的价值不但与国史相等,其作用往往比廿四史、九通之类的书籍还重要得多。
地方志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
方志门类庞杂、内容详备,著名学者顾领刚曾说: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纪政治则有建制、职官、兵备、大事记,纪经济则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纪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纪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
对治理一方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方面,地方志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与规划提供历史借鉴,有利于地方领导从宏观上把握地情,汲古鉴今,明长识短,从而进行科学决策,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
湖北以淡水鱼著称《武昌县志》《江陵县志》以及其他一些方志记载了湖北鱼类的名称、品种、繁殖、生长及活动地点、情况等。
如《武昌县志》记载了鳊鱼(俗称武昌鱼)的情况:鲂即鳊鱼,名缩项,产樊口者甲下,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就可以研究湖北淡水鱼的生产情况,为当今的渔业生产提供借鉴。
2003年,温州客商到张家港市投资,首先到市史志办借阅了《沙洲县志》《张家港指南》《张家港概览》等史志工具书,温州客商在充分了解张家港市的经济、文化和投资环境后,才作出了投资建设张家港温州商贸城的决定。
2004年,温州商贸城开业,建成区面积11万平方米。
我省枣庄市齐村区(现为山亭区)有一种会咬人的怪树,人一触碰,就会中毒,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
后来从旧志中查知,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于是得到重视,经过精心培育种植,现己成为当地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此等依据旧方志中的史料记载,来制定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例子不胜枚举。
上述事例也充分说明,能积极有效地利用好旧方志,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辽宁地方志的价值与利用 1 辽宁地方志概况1.1 行政区划沿革辽宁省行政区划沿革的变化是很大的。
它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人口3966多万人(1992)。
考古资料证明,在原始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辽宁地区繁衍生息。
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反映出早在六七千年前,辽宁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郡、县的行政区划建置。
战国时期的燕国,开拓辽河流域,置辽东郡和辽西郡,出现了襄平(今辽阳)这样初具规模的古老城邑。
两汉、三国时辽宁属幽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被公孙氏所据。
辽西被前燕、后燕所据,后辽东被高句丽所占。
唐初征服高句丽,恢复了对辽东的统治,置安东都护府。
辽代置东京道、中京道。
金代置东京路、北京路。
元代设辽阳行中书省,置辽阳路、沈阳路、广宁路、开原路等。
明代设辽东都指挥使司。
清代,辽宁为其肇兴之地。
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建立了后金政权。
后来进入了辽沈地区,把都城迁至辽阳又迁至沈阳。
清初设盛京将军,光绪33年(1907)置奉天省。
民国18年(l929)改称辽宁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置辽东、辽西二省,1954年并为辽宁省。
现辖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葫芦岛等14个市,44个县(其中包括16个县级市、6个满族自治县和2个蒙古族自治县)。
此外,属于县级的市辖区还有56个。
政区的变化是了解方志概况的钥匙。
据调查,上述100个县级市、县、区都编有新的地方志,还有大量县级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也编有志书。
1. 2 清以前的辽宁方志辽宁早期的方志中属于通志型的有元代的《辽阳图志》。
元代设辽阳行中书省,统七路,包括了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故《辽阳图志》实质是东北三省的方志。
现存最早的东北地方志是明代的《辽东志》和《全辽志》。
方志工作者论地方志的功能和创新地方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献形式。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作为方志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探究地方志的功能和创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首先,地方志的功能之一是记录和保护地方的历史文化。
地方志中包含了地方的沿革变迁、重大事件、人物事迹等丰富内容,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依据。
地方志的编纂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整理整个地方的历史资料,将分散的历史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有机的历史编年体系,为后世保存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其次,地方志的功能还体现在传播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方面。
地方志中往往包含了地方的民俗文化、地理风貌、宗教信仰、方言特色等内容。
它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和独有的风貌展示给读者,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
比如,湖南省的《湖南省志·民族志》详细记载了湖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传统农耕文化等,为了解湖南的多元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地方志还有推动地方发展和促进经济繁荣的功能。
地方志中往往包含了一个地方的经济现状、发展规划、重点产业等内容,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发展方向。
地方志可以洞察地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为地方经济的振兴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比如,浙江省的《浙江省志·经济志》详细介绍了浙江的经济现状、特色产业等,为浙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地方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地方志的编撰不再仅限于纸质版本,出现了电子版、网络版等多样化的媒体形态,让更多的人更便捷地获取地方志的内容。
另一方面,地方志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加入了多媒体、音频、视频等形式,丰富了地方志的表现形式和感官体验。
这些创新使地方志更加生动、直观,更好地传播地方文化和推动地方发展。
此外,地方志的编写也趋向于多元化和专业化。
编撰地方志不再仅限于某个地方的政府或历史研究机构,而是吸引了更多的学者、研究者、志愿者等参与进来。
摘 要 地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本文即以旧志与新编的中国地方志为研究对象,举出例证,以论述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和如何利用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地方志 史料价值 利用
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对文献有所认定,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开始探讨文献足征与否的问题。地方文献是文献总类中的一支,据今人的考订,认为地方文献最早受到重视,是1941年图书馆界前辈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任广东图书馆馆长时。他规定地方文献应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这一说法不太准确,因为这三方面的文献不一定都具有地方文献的内容与性质。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反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碑帖、手迹、学术著作等,即使是零篇散页,都应归入地方文献。所以地方文献包罗宏富,门类众多,如地方志,宗谱,私人笔记,名人手稿墨迹,铺户账簿等皆是,其中以地方志为大宗。
中国地方志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享誉于世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仅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实际数字尚不止于此,除原未计入的山水寺院志外,在历年编修新志过程中和普查后所知,尚有不少遗漏。粗略了解,旧志的总数已达万种。近半个世纪的首届新志编修事业,可称成绩斐然,成果丰硕。据一种官方数字宣布,截至2000年11月,已出版面世的新编三级志书,有4000余部。如果加上近四年陆续出版的首届新志和第二届续志的成书以及三级志以外的一些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志等,估计也在万种左右。合新旧志的总量,当在20000种以上。因此中国地方志无疑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它既具有丰富坚实的史料基础,更具备取之不尽,足资参证的史料价值。
一、旧志的史料价值 旧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所编纂的地方志书。旧志中记载着大量的有关当地的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景物资源、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发掘出无穷尽的有价值的史料。对旧志史料给以极大重视并因之撰著传世名著的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顾炎武在整理研究地方志的基础上。撰著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大名著。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是顾炎武呕心沥血,博览群书,花费了20年心血,收集了全国各地有关地形、关隘、赋役、水利、交通、物产、农业、手工业、倭寇等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资料,于康熙元年(1662年)汇编而成的。该书考证精详,征引浩繁,共征引了千余部地方志,占全部资料来源的三分之一,给后世留下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经世致用之作。旧志中可供采摭的史料,俯拾皆是,如从《上元县志》中可以了解南京丝织业的生产组织、生产概况以及丝织品种。在浙江的《桐庐县志》中曾有一段描写一洞前村的景象说:“洞口阔二丈许,梯级而下,五丈余。有崖、有地、有潭、有穴。壁有五彩状,若云霞锦绮。泉有八音,声若金、鼓、笙、琴。人语犬声,可惊可怪。„„唐宋以来,题词尚存。元末,乡人徐舫避住于此,有《瑶琳杂咏》一卷”。可惜这段珍贵史料未能早为后人所用,致使“瑶琳仙洞”胜景沉睡多年,令人遗憾。旧志中的某些史料往往又会转变一地的经济生活,如山东枣庄市齐村区,相传有一种能“咬人”(一触碰就能中毒伤人)的怪树,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后从志书中查知,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于是受到重视。经过精心培养,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该地的重要财源
有些中外学者感到难以确认的史实往往从地方志中求得答案。如宋代是否在上海设立过市舶司,这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日本著名经济史学家藤田丰八的论文《宋代之市舶司与市舶条例》,根据《宋史》和《宋会要》而对宋代是否在上海设市舶司表示存疑。藤田丰八在这里犯了一个史源学方面的错误,因为《宋会要》只修到南宋宁宗朝为止,而《宋史》的主要根据《宋实录》则对宁宗以后的理宗、度宗二朝事多缺略。所以只能说宋代南宋宁宗以前上海未设市舶司,而宁宗以后是否设,尚需求证。十年前,谭其骧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曾据明弘治《上海县志》所载的两篇文章,驳斥了藤田的说法。这两篇文章是宋度宗咸淳年间管理上海市舶司的主要官员———监镇董楷所撰,一篇名《古修堂记》,有云:“前分司缪君司之。”另一篇名《受福亭记》,篇首即云:“咸淳五年八月,楷忝市舶司,既逾二载”。这两条史料就肯定了宋末上海确有市舶司的设置②。1982年华东师大张天麟教授曾据上海地区十几种地方志所记地震资料,从时间和空间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和移动的规律,对掌握该地区地震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使他认识到“方志史料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记录年代基本联贯,是探讨自然现象演变规律,具有优越性的一种历史文献。”
日人加藤繁是最早开发方志史源的学者,他在其名著《中国经济史考证》一书的第三卷中引用中国文献达300余种,其中引用中国地方志有204种,占全部引用文献的60,方志的史料价值由此可见。加藤繁在该书中又曾利用山东省46部志书中所记载的村镇定期集市的史料,测算出历城、齐东、临邑等17个县,平均每一村镇定期集市拥有7895人的数字。另一位日本学者清水泰次在其有关明代的论文,如《明代的漕运》、《明代户口册(黄册)的研究》、《明代庄田考》等,以及专著《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都引用了大量方志史料,考证周详,论述谨严,颇受日本史学界的好评④。西方学者也多在自己的著作中利用方志史料。如美国的农林学家施永格在上世纪20年代起就参考闽、粤方志研究福桔、广柑的生产规律,成绩显著。英国的著名学者李约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科技史》就征引了大量的地方志资料,撰成举世闻名的学术巨著。
二、新编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更新,文化建设也随之开始。由官方领导的新编方志事业便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特别是80年代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修志事业也有计划地迅猛发展取得很大成绩。2001年3月12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宣布的官方文件《新编中国地方志工作概况》中做了简要的回顾说:“全国性有计划编写新地方志工作是8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计划编纂省、市、县三级志书5881部,要求在20世纪末或稍长一些时间内完成。到2000年11月已经出版4280部,完成计划的73,约40亿字。此外有关部门和地区,自己还编辑出版了相当数量的部门志、专业志、乡镇志、名山名水志、地方综合年鉴等,如煤炭志、森林志、水利志、黄河志、长江志、黄山志等等,约6000部,30亿字。”如此巨量的成果,置之世界文化之巅,当可无愧。之所以有此成就,端在新编地方志自创编开始即注重史料之搜集,其积累数量之巨,前所未有。如1984年吉林省搜集到的资料即达6.4亿多字,全国县一级亦在千万字左右。成为新编志书的坚实基础。兹摘引一二例,以见一般。
1、《大藏经》是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巍峨丰碑,自北宋以来,即刻有十余部,而浙江余杭一地就刻过两部,历来于此所记简略,新编《余杭县志》则将元、明时代所刻两部《大藏经》的刊刻情况详记入志。《径山藏》是我国所刻十余部《大藏经》中的一种,传统的说法是“径山藏”于明万历十七年刻于山西五台山清凉寺,后于明万历二十年迁余杭径山寂照庵续刻。现经修志人员考证,万历七年紫柏禅师真可初倡缘刊刻时,即在径山,纠正了旧志谬误。
2、少数民族史料一般较少入志,新编志书多有补充。云南《潞西县志》对傣族土司集团及其成员的服饰、饮食、居住、行走等,系列地作了生动具体的记述。可以了解到芒市土司喝专门烧制的纯米酒和糯米酒,也喝威士忌、三星白兰地和茅台酒。抗战时期土司住屋内也有沙发、时钟、花瓶和软席双人床等。又如记土司统治阿昌族的基层政权称“撮”(相当于乡),撮下设“档”,每档由一个较大或几个较小的村寨组成。撮设“岳尊”一人,由土司委派从番象山等寨的汉人轮流充当,代土司催收官租杂派。又《陆良县志》收录了“爨文化”的有关碑文和考跋,为研究“爨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三、地方志人文价值的再衍生 中国地方志数量如此之多,而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人们对它的重视和利用尚不足,因此怎样认识地方志的价值和发挥其效用,应是一种当务之急。首先,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把地方志由被动提供变为主动参与。要改变地方志的静态存在为信息化的动态配合与服务。过去学术界曾经做过不少类似的工作,如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所编《中国地震史料年表》,就是在有关单位的合作下,利用5600余种旧志史料编成的,对地震科学提供了国际上唯一可靠而连续的历史资料。其他专题类编资料尚有多种,如《中国古今铜矿录》、《五百年来我国旱水涝史料》等等。无论旧志或新编志书进行史料类编的原则,是“全面取材,重点类编,求训致用”。只有这种动态服务,才能使人们加深对地方志的认识,改变地方志仅仅入藏的状态。
其次,鉴于人们对地方志书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的现状,无论是修志者或收藏者,都应向社会、向市场推销自己,用典型利用效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如浙江上虞古代有很发达的陶瓷业,称为“越瓷”。唐陆羽曾在《茶经》中称赞“越瓷”类玉类冰。但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就已衰落以至绝灭。50年代初,根据《上虞县志》所记的线索,在小仙坊古青瓷窑址,发掘出东汉时期的青瓷器。其胎质细腻,制作精细,造型优美,线条明丽,釉色光润,而吸水率、抗弯强度、胎釉结合等,均符合现代瓷器的标准要求。后又陆续发掘到几处商代龙窑,不仅提前了中国陶瓷史的年代,而且还由此恢复和发展了上虞这一名牌工艺品。这样就诱发人们对地方志的利用。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以志书内容为依据的知识竞赛、演讲会和展览会等活动,使志书立体化,全方位地普及到群众,使更多的人能读志用志,则志书自可不胫而走。
第三,要积极开展志书二次文献的编纂工作。志书数量较大,不可能人人通读,而且志书本身性质就是一种备参翻检之书,所以急需编制一些检索工具和参考用书,1983年4月,在洛阳召开的中国地方志规划会议上曾拟定过《中国旧方志整理规划实施方案》,要求编撰方志目录、方志提要、方志索引和地方志分类资料等。历年虽有些成绩,但远远不能满足需用。而大量新编志书则尤待尽力开展二次文献的工作,如能大致完备这类参考用书,则手此一册,设有所需,即可按图索骥,翻检而得,并能借此使人们能更多地了解志书的价值和进一步求读与利用。
第四,尽快尽多地应用高新技术来利用方志资源,值得特别推荐的是国家图书馆已于2000年下半年启动了数字方志的项目,采用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与方法,整理和加工6000余种1911年以前的馆藏方志资源。这一数字方志主要由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系统构成,形成一种有意识地主动提供利用的行为,一改长期以来储料备征的静态。资源建设的内容,由全文影像库、全文文本库、书目库、专题库和相关文献库等五部分构成。其中专题库又分地名、人物、作品、景点、插图和事件等六个子库。其用户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检索途径、版本校勘、跨库连接和个性编辑等内容,为需用者提供多种利用渠道,尽量发挥方志资源的史料价值。目前,各地也多有省情资料中心等类似机构,分类输入地方志资料,颇能快捷地为有关部门提供所需地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