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赵芳
- 格式:docx
- 大小:29.46 KB
- 文档页数:2
用想象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想象力就像拥有翅膀的种子,随着风,随着心,飘散到各处,又随意地落在喜欢的地方生根发芽。
想象力是所有事情的基础,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任何事情都不能缺乏想象力。
想象力像种子,浇水呵护便会逐渐长大,如果小时候没有培养想象力,长大后会成为一个无趣的人。
——摘自《爱的留言》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在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想象力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智力的发展。
事实也证明,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想象。
想象可以活跃思维,更好地深入课文意境,加深对作品主题的把握。
而学生的作文就更脱离不了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可以形象地展示出他们无比活跃的个性化思想。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呵护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以教材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大多情文并茂,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
写景与抒情结合的散文,文章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相宜,节奏鲜明,比喻精当,情景交融,足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飞翔。
如《春》,可以结合作者的表述细加分析,激发学生想象每幅图景,感悟春天的美,与作者共鸣。
二、讲究课堂艺术,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从语文课堂上不仅仅要获得知识,还应当获得美的感受、心灵的启迪。
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恰可以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不断灵巧心思,丰满羽翼。
教师饱满而真挚的情感,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讲述,恰如其分的想象诱导,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展开飞翔的翅膀,更好地深入课文意境。
如《皇帝的新装》,在诵读中引导体会场景、人物活动等的变化,结合背景在一组组活动的画面中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理解寓意、给文章续篇就比较容易了。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在把握了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自编自演课本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空间,创造新的形象应该看到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自我表现力、自我肯定等,这是从事积极创造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因。
新课程,给学生插上畅想的翅膀新课程,给学生插上畅想的翅膀论文关键词:新课程,学生,畅想的翅膀一、在朗读课文时给学生插上畅想的翅膀在朗读方面,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
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
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
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二、在质疑解惑中给学生插上畅想的翅膀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
”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
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
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
”听课者无不哗然。
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插上想象的翅膀让看图写话水到渠成作者:赵嘉露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0年第4期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赵嘉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看图写话教学与想象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能够依托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看图写话的兴趣,构建与学情相符,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看图写话课堂。
然而,目前来看,看图写话教学存在着想象力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充分运用想象力让看图写话水到渠成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一、组织角色扮演游戏,借助想象还原看图情境看图写话首先对图画进行细致观察,才能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有感而发,所以如何让学生走进画面情境是看图写话首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图片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师采取科学策略,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进入观察和体会图画的情境。
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给学生提供想象力训练的看图写话游戏平台,让学生想象置身于图画情境中,避免发生表述贫乏的问题,可以切实减少出现小学生看图写话的假话、空话等不良情况。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这节课的看图写话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插图,让学生想象如果是自己一个人搭积木;和小朋友两个人下象棋;和小朋友三个人跳跳绳;和更多小朋友一起老鹰捉小鸡会是怎样的情境,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还原课文插图情境。
学生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到表演中,思维活跃了,也丰富了插画的故事情节,联系日常生活的游戏活动经历,产生了与插画内容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刻领悟课文主旨,表达出更多看图感悟,并将真实想法写了出来,声情并茂地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写话及时给予表扬,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看图写话效率。
二、把握图画留白设计,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虽然图画自身没有生命,但是经过观看者想象力的融入,就可以为图画注入生命力,使图画活起来,增加图画的灵动性。
就像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笔下的虾,通过精湛技艺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欣赏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解读成语教学,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江苏省射阳县解放路小学 刘海霞【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多样地、充分地参与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
成语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成语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带他们走进语文精彩的天地。
文章将结合教学实例,从“讲一讲、猜一猜、演一演”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成语教学,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瑰宝,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结构严谨,富有深刻的含义与表现力。
语文教师对待成语教学大多是采用传统的口头讲授法,但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成语的特别之处。
为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创新成语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
一、讲一讲成语教学当中,教师既要在课前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而且还要有目的地去使用教材,创造教材。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成语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每组成语都隐含了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处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法,使学生对成语形成初步的印象,进而获得认知感悟。
比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个成语的来源:“一天,一只老虎饿了,四处搜寻东西吃。
碰巧,它捉到一只狐狸,准备美餐一顿。
可狐狸却对它说:‘你不敢吃我,我是天帝派来的,他封我当百兽之王。
你要是吃了我,那就是违抗天帝的意旨。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不知如何是好。
狐狸看到老虎在犹豫,又说:‘你以为我的话是假的吗?那就让我在前面走,你在我后面跟着,看看百兽见到我后的样子,它们不逃才怪!’老虎觉得有道理,就跟着狐狸一路走去。
果然,众兽看见了,都吓得四处逃窜。
老虎不知道所有的野兽是因为怕自己而逃走的,它还以为真的是害怕狐狸呢!那么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很快明白,看事情不要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一些虚假的表象所迷惑。
给语文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李芸贝弗里奇曾说过:“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发展学生想象.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许多学校都存在一种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改革的现象,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连课件都没有条件使用,如何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同时感知课文内容?要想让山村的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合理想象是一个有效途径。
一、联系生活,引导想象想象原本就是儿童的天性。
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述说自己内心世界的想象,本应是十分自然、十分快乐的充满童趣的事。
运用生活情境,创设课堂情境,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情的和谐、统一。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同学在介绍“鸟的天堂”的热闹时,描述了早读时教学楼前的梧桐树上群鸟的热闹场面,还列举了“麻雀”、“黄鹂”、“乌鸦”、“喜鹊”等他所熟知的鸟名。
对这位同学的细心观察,我大加赞赏。
此举启发了同学的思维,激发了大家的悟性、灵性和创造性。
院子里的小树上,菜园子里,回家的马路上,一个个鸟儿嬉戏的场面,同学们情绪高涨,众说纷纭。
同学们陶醉在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眼前的一个个“小机灵”隐约成了欢快的鸟儿……课后来一段鸟的热闹场面的描写,同学们也是“思如泉涌”。
二、指导朗读,激发想象。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绝大部分的同学们都不曾到过桂林,未见过漓江,更谈不上去体会桂林水静、清、绿了。
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家乡江水的特点,去体会漓江水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
再让同学们想像荡舟漓江,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优美基调,让学生感受到漓江水真静、真清、真绿啊!想象可以再现生活中的美。
三、动手实践,延伸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想象,这是教学的浅层次目标,我们语文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离开课本,创设想象,达到我手写我想,我想出真意的结果。
画里有话——让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发表时间:2018-09-11T10:28:10.52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作者:何宝玉[导读] 每一个孩子,都是爱想象的天使,每一双明亮的眼眸中,都流露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
何宝玉(四川省剑阁县公兴小学校四川剑阁 628312)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64-01每一个孩子,都是爱想象的天使,每一双明亮的眼眸中,都流露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
艺术源于生活,也归与生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对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和贡献。
教育大纲明文规定:“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标也要求我们“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去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自新课程改革后,我在课堂上甘愿做“绿叶”和“铺路石”,辅助和引导学生领悟、理解和运用美术知识创造自己内心里的画。
我告诉他们,我们想说的话是可以通过我们的铅笔展现在纸上的,画是可以插上翅膀的。
小学美术课类型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更需要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其中。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我总结了几点如何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多看,多听,多经历,多感受,见多了,头脑中的表象也就储备多了。
给音乐欣赏课插上想象的翅膀音乐学科的教学不是狭义的唱歌教学,它包含乐理知识、歌曲、律动、器乐和欣赏等多方面的教学。
而随着年级的增长,乐理知识教学逐步深入,歌曲学习逐步变难,律动教学逐步复杂,器乐演奏曲目逐步变大,曲目欣赏的量和面也逐步扩大。
因音乐大纲的几次修改和音乐课本的及时改版,现在的音乐课非常重视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乐器的演奏能力和乐曲的欣赏能力。
而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欣赏教学,把多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随着学生的年龄、知识面的不断增长,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会变得越来越有兴趣。
那么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实物演示,帮助学生体会乐曲格鲁克的名言:“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
”很多音乐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把生活中的音乐知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白并去发现无处不在的音乐。
教师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常常会在欣赏乐曲时给学生介绍与乐曲有关的作者、创作背景等内容。
但如果教师一味地把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像背书一样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会觉得乏味枯燥,对教师介绍的知识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
在欣赏乐曲时,应该区别对待每种乐曲。
如:我们在欣赏《在钟表店里》(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这首乐曲时,我们前一节课结束时,可以布置学生在下节课上课时,把自己的闹钟带到课堂上来,逐个打开它们的闹铃声,并让他们模仿。
然后让学生去欣赏《在钟表店里》乐曲,听里面有多少种钟的声音并模仿。
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注意力,也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视听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说音乐离不开美术,无论是想象的画面还是直观的视频及图片,在欣赏音乐时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的能力。
给学生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美丽的景色或各民族的舞蹈及风土人情,让他们在欣赏音乐时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这首音乐所描绘的意境,也容易记住这个民族音乐的特点。
给农村孩子的美术课插上想象的翅膀美术是艺术的视觉灵魂,而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如何让这样的艺术灵魂得到发挥与延伸,值得我们思考。
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感受、体验和游戏性,让学生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兴趣,产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目前美术教学大多停留在视觉效应上,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空间体验感和想象力,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完美结合,利用兴趣提升想象力,利用想象力提升创造力。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乡土文化,类似山区学校可利用树枝、树叶、标本、泥等材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湖滩地带学校可用柳条、芦柴、编管或制作草编小用具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美术教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
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内在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样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但目前在诸多方面都需要转变观念来为培养美术兴趣提供基础。
农村孩子由于所处的家庭条件都有限,多数孩子入学前,都没有接触过画画,等到上了幼儿园,又因为幼儿教师的水平有限,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教孩子画画,只有任孩子随便的涂鸦。
从幼儿园跨入一年级后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
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
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这样就把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很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美术教师,这成了不争的事实,加上在注重学校质量为本的前提下,学校也不得不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使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给想象插上翅膀童话剧我在教学《乡下孩子》这一课时是这样的:导入: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游就是到郊外游玩,你们知道郊外是哪里吗?生:在树林里。
生:在小河边。
生:在田野里。
生:在村里或村边。
生:在草地上。
~~~师:你们说的这些地方都在乡下,我们都是乡下的孩子。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乡下孩子。
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那你们平时,都在哪里玩耍呢?能告诉我吗?(现在的孩子说的大多是在家里看电视,或到同学家里玩,再或者就是父母带着他们进城去公园或商场里玩,完全没有我们小时侯那种在野外疯耍的感觉。
本想换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没有想到却把我自己的往事给勾起来了。
我就把自己小时侯和同伴在野外玩:如在水沟里捉小鱼,去田埂上割猪草和羊草、割马兰,去草丛中抓野兔,编花环和柳环,帮父母割稻子,插秧等说给孩子们听,一个个非常羡慕,心儿早就跟着我的回忆飞走了。
)师:老师就是真正的乡下孩子,小时侯的事情现在是历历在目。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这些乡下孩子的呢?请你们闭上眼,听老师读。
一边听一边想象,等会说给大家听!师: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生:我仿佛听到了黄鹂那动听的歌声。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野菊花盛开了,黄的、红的,真漂亮。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小女孩在花丛中捉蝴蝶。
蝴蝶飞到哪儿,她就悄悄地跟到哪儿,然后伸出手去小心地一捏,捉到了一只蝴蝶。
生:我仿佛听到了几个孩子在用草叶吹口哨,非常好听。
生:我仿佛看到了猪圈里有一只小猪正呼呼地睡大觉,睡得可香呢!还做了一个梦,梦见许多绿绿的、嫩嫩的小草。
那只猪的口水就情不自禁地顺着嘴巴淌了下来。
生:我跟他说的有点像。
我也仿佛看到了小猪在猪圈里睡觉,还打着呼噜。
也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小主人割了许多它爱吃的猪草,放在它的嘴边,还弄弄它的鼻子,它刚要张开嘴巴去吃,就醒了,口水都流下来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男孩拎着一串小鱼回来了。
小猫看见了,就一直跟在他后面转,馋得口水直往下掉。
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03-01学生的作文是一个经历“客观现实→心理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
培养创造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造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学生练习写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里呈现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锻炼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形式之一。
如何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抓标点,引发联想语文教师除了利用平时的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针对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或篇章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联想,增加小练笔的机会。
如在教学《我的油布伞》后,捉住省略号对学生进行如下引导:善良的母亲为了满足儿子的小小愿望,日夜操劳,终于换回了儿子梦寐以求的伞。
儿子望着母亲黄油布伞似的脸,心酸的流泪了。
这省略号似乎是儿子的点点泪珠,又似乎是儿子对母亲无言的倾诉,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儿子向母亲倾诉自己的心怀。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思想,使他们思如泉涌,纷纷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亲爱的母亲,为了我的成长,您费尽了心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学生们畅所欲言,自然的表达内心的感情,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抓词句,拓宽思路作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想象的能力。
抓重点词句进行扎实语言训练是有效的途径,如《黄山奇松》,在描写三大名松时捉住了它们不同的姿态,运用了贴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选用了比喻词“如同”,如“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给语文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我将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并提高学生再造想象、假设想象、补充想象、推测想象和扩展想象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认真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文学作品阅读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再造想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表说明,在头脑里形成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一般说来,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再现有以下几种:1.再现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情节如学生没有见过《故乡》中的杨二嫂,但阅读鲁迅的《故乡》中的描写:“却见一个高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婢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根据这段文字的描述,借助于再造想象,脑子里能够浮现出杨二嫂栩栩如生的神情、容貌、动作,如有绘画能力,就可以绘出一幅肖像画。
2.再现文中描写的景物文学作品是由一幅幅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画面构成,阅读课文时再借助再造想象把文学符号转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真切地感受、体验作者的感情,如在讲读《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随着我有感情的声音,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艺术画面,“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的小小的帆……”学生观赏了弄得如此活泼热闹的紫藤萝时,很自然地品味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作者对眼前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再现课文中创造的意境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意境美,阅读这类作品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再现意境,才能触动学生的感情,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
如在教曹操的《观沧海》时,如果孤立地解说诗句和分析表现手法,就会把一首完美的诗篇分割得支离破碎,讲成一些干巴巴的概念。
而如果根据诗歌有较大的跳跃性,抓住其借景抒情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步入水波动荡,山岛耸峙,树木丰茂,巨浪翻滚的碣石山边,目睹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诗人那种广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给学生插上翅膀——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能力探索发布时间:2021-12-07T02:41:25.743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10期作者:陆国秀[导读] 看图写话是小学低年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写作练习的初期能够最直接的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广西南宁市横州市南乡镇陈塘村委小学 530324摘要:看图写话是小学低年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写作练习的初期能够最直接的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定欠缺,很多时候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眼中所看和心中所想。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看图写话;语言表达;想象力引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早在一年级,孩子们就在童话里编故事、画童话……图画能打开话匣子。
”以图画的方式促进学生表达交流,基于交流,再将想说的话写下来,就能实现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图画、展开想象、组织语言,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插上翅膀。
一、当前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存在问题1.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小学低年级学生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具体、系统的学习,导致学生普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结构也不够严谨。
但是在低年级看图写话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布置的作业难度较大,学生的看图写话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提升。
2.学生看图写话学习积极性不强在低年级学生的眼中,规定的一板一眼的写作是枯燥无聊的事情。
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积极主动地写作。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越不想写越不会写,越不会写越不想写,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提升。
用童话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作者:徐金平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6期摘要: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提高童话教学的效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又可以让学生体会童话所表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文字材料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习到其他的知识,阅读是一种普遍、持久的学习方式,即使是在信息传播技术爆炸的现代,它仍然是人类学习知识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阅读非常重要,它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因此,阅读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也应该注重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是一种专门针对儿童的文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童话的教学很重要。
根据小学生纯真的特点,童话可以滋润学生,朗读童话的语言可以学习到语文知识,表演可以体会到童话的感情,通过小学生自己的想法来理解童话的内涵,可以让学生对童话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来朗读童话童话的表现形式独特,语言也很有特点,多使用比喻、想象、拟人、象征等,语言优美、明快、自然,富于音乐美,非常适合学生来进行阅读。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对童话进行朗读。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范读,教师的示范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还能够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童话故事中,对故事中的感情有切身体会。
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学习生字和生词等。
其次,童话有自己的语言,在阅读时要用童话的语言进行。
在阅读童话的时候,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特定的语气去阅读童话,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童话故事,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中,可以体现小男孩的勇敢;在《丑小鸭》中,可以表现出丑小鸭变成天鹅时的兴高采烈;在《酸的还是甜的》中,可以表现出狡猾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赵芳
摘要:数学课堂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教师不只是教学生
知识,更要教
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想象,使学
生的积极性
及灵感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高;想象力
笔者在看了一个故事“聪明人”之后,深受感触。
故事的内容是:
华生跟着福尔摩斯多年,也变得越来越聪明。
一天晚上,他们在野外搭起帐篷睡觉。
半
夜里,华生被福尔摩斯推醒。
“华生,你看看天上,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
“我看到满天的星星。
”华生说。
“那么,你有什么发现?”华生想了想,然后答道:“从天
文学上讲,这说明天上有数以万计的星系,还可能有数以亿计的行星;从占星术上讲,这说
明土星在狮子座;从测时法上来说,这说明现在的时间是夜里三点半左右;从气象学上来说,明天应该是晴朗的一天;从神学上来说,这说明我们在上帝面前非常渺小。
福尔摩斯,你看
我的推理如何?”福尔摩斯大声喊道:“华生,你难道没有看出来我们的帐篷被偷了吗!”
从这个故事中,让笔者领悟到,有时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即使学生的回
答无法涉及到你的课堂预设要求,只要我们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和时间,多方位、多角度迸
发出学生的各种思维火苗。
现在我们一直强调上课要“以学为中心”,究竟什么是“以学为中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一是课堂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给予学生的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死记,
而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灵活地掌握知识、融会贯通。
二是教师要主动钻研教材,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入简出地加以讲透、讲深和讲精。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收获。
三是教师带领学生从已有知识入手,
深挖知识内涵,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真正体会数学课堂的精髓——学为所用。
下面,笔者就
从三个方面分析与阐述。
一、会做更要会想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与渔。
”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
学素质的理念。
由于数学这一学科的灵活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
又使中学生所畏难。
如我在一节“正方形的性质”中讲到一题: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
求证:AE=BF。
由于学生被思维定势,认为只要教师出的题目,一定能解答,结果由于缺少一个条件。
然后让学生自己添加一个条件,做出结论,结果有八种添法。
这一道题,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哪怕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也积极地举起手来,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应该
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找回自信,一旦他们答错了,也要耐心而仔细地给予讲解,平
等地对待他们,用教师自己的人格力量推动他们前进。
二、引领更要点睛
一味地追求课堂师生双边活动的开展,做一些与数学理念无关的小游戏,纯粹是浪费学
生的时间。
要分析问题要素,要教学生解决问题,必须先教学生分析问题的要素,帮助他们
正确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采用正确的解决方法。
给孩子讲作业时,碰到“将棱长是1.6分米的正方体石块浸没到一个长方体水槽里,水面
上升了4.8分米,然后放入一个铁块并浸没,水面又上升了0.9分米,求铁块的体积。
”
讲前自己认为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但在开讲时,仍然找不到如何让孩子去真正的理解这个
数学问题,于是想到了直观的实验。
拿一个长方体水槽做实验,结果孩子弄得一头雾水,仍
然不清楚这个数学问题的突破口,最后,打算把这个问题进行简单化,逐步把难点一个个突
破和解决。
笔者编一题“长方体水槽的底面积为6平方分米,将一个正方体石块浸没到长方体水槽里,水面上升了2分米,求这个正方体体积。
”孩子一下就列出算式,找到正确答案。
于
是乘胜追击,“将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石块浸没到一个长方体水槽里,水面上升了4分米,求这个长方体水槽的底面积。
”孩子又一次轻而易举的得到答案。
小结一下,其实根据“浸没
在水槽里的正方体体积就是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
”所以,上题中只要得到长方体水槽的底面积,就可以求出铁块的体积。
把问题中的难点讲明讲透,孩子乐意做这种题目,强烈要求笔
者再编几题进行实践。
从这个事实中,笔者想到在课堂上,把问题中的难点一一加以细化,学生也会积极配合,乐于做数学。
于是,在上“正方体”一节,有一道例题:已知:如图,在正方体ABCD中,G
是对角线BD上的一点,GE⊥CD,GF ⊥BC,E,F分别为垂足,连结AG,EF。
求证:AG=EF。
这题的难点是添辅助线,学生不易想到,但提醒学生,正方体是以对角线所在直线为对称轴,G是正方形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即G是对称轴上的点,且A点与C点是对称点,那么,不
难发现线段AG与线段CG相等。
通过找相等线段的转化思想,学生一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八年级的浙教版数学下册《6.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一节,讲到例2:在温度不
变的条件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汽缸顶部的活塞加压,测出每一次加压后汽缸内气体的体
积和气体对汽缸壁所产生的压强。
求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出压强关于体积的函数表达式。
这个
例题,教学中要充分展现探究过程,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给出的实验数据,将作怎
样的分析、处理?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
有的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数据后,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会得到“并列两个数的乘积为相同的常数”,但只占全班的百分之十,
教师在肯定这一小部分学生的同时,正确引导目前还得不到答案的学生再从作图进行分析,
大部分学生自然会通过直角坐标系进行画图,然后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排列连接成一条线,
这条线让学生们仔细观察是什么形状。
问题的解决自然水到渠成。
上课之前,教师要善于动脑,为学生解决难题找突破口,甚至可以作铺垫。
教师把问题
讲透讲明,学生就会乐于去做题目、乐于去学习所谓枯燥的数学。
二、挖掘更要创新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它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
需要我们发挥创造才能去丰富和完善,挖掘教材趣味性的资源,吸引学生,才会激发起学生
的创新才能。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趣味性的材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产生新奇的创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立
足于教材的知识点,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去想、去说,多方面释放
学生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诱发其创意潜能。
在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的全等》中,直角三角形全等除了“SSS,SAS,ASA,AAS”这
四种方法之外,还有“HL”定理。
对于证明,学生自然会想到结合勾股定理,转化为‘SSS’判定
方法进行证明。
这样讲解似乎已经把“HL”定理讲明讲透了,学生能够接受。
其实,笔者认为
还只是把课本的内容搬给学生而已,真正要让学生弄清楚这一定理,必须与《三角形全等》
中的“SAS”联系比较。
因为讲“SAS”时,教师强调这里的“A”指“两边的夹角”,但“HL”定理也可
以貌似于“SSA”,为什么这时的“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成立。
如下列三
个组合中AB=A’B’,∠α=∠α,爱思考的学生就会提出这一现象。
作为教师要提供给孩子一粒
带芽的种子,给他们提示,当一边所对的角都是锐角,都是钝角,都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但若所对的角一个是锐角,另一个是钝角,那么这两个不全等。
这样的学习、质疑,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巴尔扎克说过:“打
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带有创造性的见解,是极其可贵的,一个在学习中畏手畏脚,不敢提出问题,墨守成规的学生
是不会有创新精神的。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质疑、大胆发问,使教学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把金钥匙。
总之,学生的创新潜能好比一个矿,这个矿里面藏着很丰富的矿产,它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
如果把它永远埋在地下,就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中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