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生化及分子鉴别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24.25 KB
- 文档页数:4
松树林松材线虫病防治卖践文、图/黄艳琴2()21年3月.本人参与南宁市烈士陵阮]松材线虫病防治全过程大学毕业以来.从事有害生物防治已有7年多.总结应乂寸松材线虫病的“实战”经验,我有些自己的心得体会2()14年起,全程参与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直至2017年成果汇编,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也为我选择了主攻方向——松 树“癌症”——松材线虫病防治2018年,自治区林业局举办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强化了我的专业知识,更坚定J'我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信念同年4月春季,与同事前往大新县进行H常监测巡査时,期间发现不少松树发红发黄.经过现场仔细观察.发现是由于雷击造成的当时行业内有-•种共识,因雷击而死的松树不用取样因此.对其它任何原因致该现象发生 的松树.部坚持取样.唯独对宙击致死的忽略r 取样 那时.虽说我心存疑虑,却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同年5丿],广西南宁天鹰有害生物防治有28广两林业>2022.6科学防疫鼻限公司安排我与同事到广西林科院森保所,学习松材线虫病检测/鉴定,镜检了解松材线虫的雌雄形态特征,学习如何通过线虫的阴门盖、雄虫尾部鸟爪状、雌虫尾部平缓或有点突来区分雌雄:6月,参加南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培训班暨兼职林业植物检疫员资格培训班,更多地了解松材线虫病的由来、症状,以及在普查过程中哪种情况下死亡的松树需要取样,哪种情况下死亡松树不需要取样,哪些情况需要记录等「次年4月,参加在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松材线虫病监测鉴定技术培训班,学习了松材线虫病管理对策和防治技术解读、松材线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松材线虫病野外监测技术、松材线虫取样与分离技术。
经过系列专业培训.让我在普查工作中能快速分辨松树死因,并对松材线虫病准确鉴定:在外业调查取样方面.如何应对关于线虫镜检的检测问题?普查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初步判断松树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是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二是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侵害和产卵的痕迹;三是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蔦,通常可见到甲虫的蛀屑;四是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病树干枯死亡,但针叶不脱落。
松材线虫病的分布特点、危害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松材线虫病的蔓延范围越来越广泛,严重影响了生态安全。
目前来看,松材线虫病属于对森林威胁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传播的速度极快,因此林业管理人员应提高重视,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将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本文从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松材线虫病的分布特点和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意在为林业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分布特点;危害;防治措施松材线虫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寄生虫种类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属于对森林打击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一旦防控不及时的话,将会造成林木的大面积死亡,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还会影响生态平衡。
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预警,制定提前的防控措施,从根本上降低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率,构建完善的疫情防控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增强使命感,最大限度上避免疫情的扩散。
1.松材线虫病的危害1.1具体病症一旦有林木感染了松材线虫病,可以看到明显的枝叶变黄,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将会导致林木的枯死。
1.1.1当年枯死一般情况下,当林木被感染以后,会在当年秋季枯死。
在高温干旱的天气,林木会枯死的更快,从感染松材线虫病到死亡仅仅三个月不到。
目前来看,松材线虫病的病症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1)前期阶段,当林木刚刚感染松材线虫病时,其树脂会变得代谢缓慢;(2)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脂的代谢会逐渐停止,树叶会变得逐渐发黄、枯萎,这时可以看到明显的寄生虫卵;(3)林木上大部分叶片会枯萎,可以看到成年寄生虫活动的痕迹;(4)树干上全部的枝叶会变得发红,直至全部枯萎,这时林木也会慢慢枯死。
1.1.2第二年枯死在气温较低的地区,一旦林木感染了松材线虫病,一般不会当年枯死,会在第二年的春季或者夏季会慢慢出现枯死的情况。
1.1.3枝干枯死在特殊情况下,林木感染了松材线虫病以后,会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在1-2年内不会有特殊情况发生,只是少数的枝干会枯死,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枯死的枝干会逐渐增加。
松材线虫两种实用分子检测技术陈凤毛;叶建仁;吴小芹;谈家金;黄麟【期刊名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33)4【摘要】为检验已开发的SCAR标记与实时PCR两种分子检测方法鉴定松材线虫的可靠性,本文选用线虫未知种样品7个以及已知种样品3个为实验材料,采用上述两种分子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并且对7个线虫未知种样品进行形态鉴定。
结果表明:1)运用SCAR标记检测,第2、3、4、7号4个未知种样品与8号松材线虫样品出现了一条清晰、明亮的860bp特异条带,第1、5、6号样品与9号拟松材线虫、10号大核滑刃线虫均未出现扩增谱带,表明第2、3、4、7号4个待测样品中含有松材线虫,而第1、5、6号3个待测样品中不含有松材线虫;2)运用实时PCR检测,第2、3、4、7号4个样品与8号松材线虫样品表现有明显的阳性扩增信号,其余样品均未出现扩增信号,也无循环阈值(Ct值);3)对7个未知种样品的形态鉴定结果为:第2、4、7号样品为松材线虫样品,3号样品中除松材线虫外还含有其他线虫,第1、5、6号3个样品不含松材线虫。
对于松材线虫的检测,两种分子检测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完全一致,且两种分子检测方法对松材线虫都具有很强的特异性,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松材线虫进行鉴定。
其中SCAR标记检测方法约需2h,实时PCR检测方法约需1h。
实现了对松材线虫幼虫快速检测目标,检测结果便于判读。
【总页数】4页(P149-152)【关键词】松材线虫;实用分子技术;SCAR标记;实时PCR;检测【作者】陈凤毛;叶建仁;吴小芹;谈家金;黄麟【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省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1【相关文献】1.松材线虫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 汤坚;陈凤毛;叶建仁;苏胜荣2.松材线虫系列分子检测技术 [J],3.“松材线虫SCAR标记与系列分子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研制”项目通过鉴定 [J],4.3种松材线虫分子检测技术的比较分析 [J], 王焱;季镭;余本渊;林茂松;叶建仁5.“松材线虫SCAR标记与系列分子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研制”项目通过鉴定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拟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特征及控制措施摘要:拟松材线虫病是林业种植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对其危害特征及控制措施展开探讨十分必要。
本文对拟松材线虫的基本属性及其与松材线虫的形态区别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拟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特征,提出了马尾松拟松材线虫病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拟松材线虫病;危害特征;控制措施引言马尾松是一种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富含树脂的优良树种,,在华中、华南各地具有广泛的分布,同时也是松木是建筑、制板、家具以及纤维工业的重要用材。
在马尾松种植中,拟松材线虫病常有发生,导致了许多马尾松枯死,极大地影响到了马尾松的种植效益。
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1 拟松材线虫的基本属性拟松材线虫属于滑刃线虫属,是松材线虫的近缘种。
两者在其显微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极为相似,而且都具有致病力,其主要传播媒介昆虫同样也是松墨天牛。
在我国,拟松材线虫比松材线虫分布广,主要松树分布区均有分布。
拟松材线虫属于弱性寄生物类群,大多发生于受害虫危害或其他因素致死的松树或濒死松树上。
2 拟松材线虫与松材线虫形态区别拟松材线虫的雌虫和幼虫的尾部呈圆锥形,尾端有一明显的指状锐突,长约5微米左右,而松材线虫的雌虫和幼虫的尾形为广圆形或指状,无尾尖突或少有短的尾尖突(长约1微米左右)。
而且松材线虫端生交合伞为卵形,而拟松材线虫的为方形。
3 拟松材线虫的危害特征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拟松材线虫能破坏薄壁细胞,导致松树幼苗死亡,且通过接种,还能加速松树死亡,从而表明拟松材线虫也有一定的致病力。
松墨天牛能携带传播拟松材线虫,是拟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昆虫。
据观察,马尾松感染拟松材线虫后,其外部症状表现与松材线虫相似,首先是针叶退绿,失去光泽,后逐渐变成灰褐色、黄褐色直至红褐色,萎蔫,最后造成整株死亡。
受害针叶当年不脱落,树脂分泌减少,甚至停止。
松树木质部有蓝变现象。
4 拟松材线虫病综合控制措施4.1 检疫预防一是加强省、市、区间关卡检疫,杜绝疫区松木及其制品或包装材料携带拟松材线虫病入境;二是加强检疫检查(复检),一旦发现入境疫木,及时除害处理,同时严厉查处违规调运行为;三是加强松林疫情日常监测,及时掌握和了解疫情动态;四是增强检疫技能,熟悉掌握松材线虫病及拟松材线虫病的有关知识,以提高鉴别和除害处理能力。
松材线虫病是对松树危害性很大的传染性疾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引起此病的病原为松材线虫,松树感染后经过2~3个月就会死亡,而且松树感染后很难防治,松材线虫已经被列为重点检疫对象。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国家都有松材线虫病的分布区。
1982年,我国首次在南京发现松材线虫病,随后,江苏、广东、山东、安徽、陕西等省市地区也相继发生,对林业的发展威胁很大。
小陇山林区虽然还没有发现此病,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该病的危害,并做好防范工作。
一、松材线虫病的发生特点松材线虫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害虫。
属于侧尾腺滑动叶片目伞叶家族。
松材线虫成虫形态细长,主要侵染松材。
松材线虫的侵染性随环境、树龄和种源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松材线虫主要依靠昆虫传播,而松材褐公牛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在我国北方,每年都有一代松树褐天牛,其出苗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初。
几乎所有从病树中逃逸出来的天牛都携带大量的松材线虫,每一个都携带数万条松材线虫,主要分布在天牛的气管中。
当松树褐天牛啃食松树时,它会将这种害虫接种到健康的松树上。
松材线虫从伤口侵入松材,造成松材线虫伤害,使松材线虫枯死。
第二年,松树褐甲虫也以同样的方式传播,导致病情逐渐加重、蔓延和蔓延。
在松树体内寄生的线虫种类很多,仅在中国就已经报道有40多种,其中伞滑刃属线虫16种,在松材线虫病的病害诊断过程中,准确鉴定松材线虫是十分重要的。
同为伞滑刃属的线虫,有些种类在形态上与松材线虫十分相近,在实际病害诊断中常会引起误判,如拟松材线虫与松材线虫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尾部尾尖突的长短等一些细微差异上。
二、松材线虫病主要病症松材线虫在早期很难被发现。
由于检测技术落后,疾病症状不明显,难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
松材线虫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给林区的防治和预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大多数松材线虫发生在中后期,症状复杂,不能快速诊断。
落叶松木材线虫感染可分为几种传播方式,但主要通过松木褐牛肉传播,也可通过人工木材贸易或木材运输传播。
俄罗斯落叶松原木中拟松材线虫的鉴定摘要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在1份来自俄罗斯的落叶松原木中截获一种伞滑刃线虫,经形态学观察、测量,PCR-RFLP图谱比对,鉴定为欧洲型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Mamiya et al.,1979)。
从原木中截获的线虫特别细长(雌虫和雄虫a值分别为53和57),且交合刺较小(长约18μm)。
经灰葡萄孢培养后,其形态特征与相关描述一致。
这表明寄主和环境等因素对线虫的形态特征有较大影响,应在一致的培养环境下进行形态观察和描述,PCR-RFLP方法是伞滑刃属线虫鉴定有效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落叶松;拟松材线虫;鉴定;PCR-RFLP;俄罗斯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在对宁波某公司从俄罗斯进境的落叶松原木实施检疫时,分离到一种伞滑刃属线虫,经形态学观察、测量,以及PCR-RFLP方法确认,鉴定为欧洲型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拟松材线虫是进境木质包装检疫中常见的线虫,但该批线虫虫体特别细长,雄虫的交合刺特别小,与常见的拟松材线虫有明显差异。
其ITS-RFLP图谱与欧洲型拟松材线虫一致,并且经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培养后虫体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与常见拟松材线虫一致。
现将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样本采集选取有蓝变状的原木,用锯子将其锯成小段,编号后用塑料袋密封,带回实验室检测。
1.2线虫分离、培养、形态鉴定1.2.1线虫分离。
采用改良漏斗法进行线虫分离。
将木样劈成长100mm、宽10mm左右的薄片,置于漏斗中,加入适量水(以淹没薄片为宜),25℃恒温培养24h后,用表面皿接取5~10mL 线虫分离液,镜检。
1.2.2线虫纯培养。
将30余条线虫挑入无菌蒸馏水中漂洗3次,移入长满灰葡萄孢的PDA 培养基中。
10d后,繁殖获得大量的线虫。
1.2.3永久玻片制作。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摘要:松材线虫是一种寄生于松树的、非常常见的寄生虫,寄生在松树,引发松材线虫病,导致松树慢慢干枯,直至死亡,是林业里危害最大的几种害虫之一。
应加强检疫和常年监控;对于病树、死树的处理第一;利用多种措施防治媒介天牛等。
关键词:松材线虫防治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树等植物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
病原线虫通过媒介昆虫松墨天牛,补充营养时从伤口进入木质部,寄生在树脂道中,大量繁殖后遍及全株,造成导管阻塞、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
针叶陆续变为红褐色萎蔫,最后整株枯死。
通常感病后40多天即可造成松树枯死,3-5年即可摧毁成片松树。
随着国家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森林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生态的净化和修复作用,已经被许多学者和专家所认可。
据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证明,森林病虫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森林生态更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强松树病害的研究,并探讨其综合治理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检疫和常年监控定期检查在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区域以及松材线虫病的未发生区域以乡镇为单位,对于一些人为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附近的松林,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巡查,若发现面积较大的枯死的松树要进行取样鉴定,确定是否是因为松材线虫病的感染导致。
定点设置检测点,在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区域或者多发区域应该设置固定的检测点,对于铁路线、公路线、风景区等人为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附近的松林更要注意,定期检查检测点的情况,发现有区域性的松树死亡,对于该区域的松树采取取样鉴定,确定是否是因为松材线虫病的感染导致。
一方面各口岸应对调进的木材进行严格检疫,加强木材和木质包装材料的检验,防止病害从外国传入。
另一方面,应按森林病虫害检疫规程,在疫区边缘重要交通要道建立哨卡,疫区内松材及其制品一律严禁外运,与疫区毗邻的非疫区,要加强边界地段的定期检测工作,防止病害传入。
松材线虫的检疫方法一般可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直观对木材松脂分泌量、蓝变现象、含水率和天牛为害症状初步判断。
松材线虫特征
松材线虫是一种寄生在松树内部的线虫,它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松材线虫的体型较小,通常只有0.5-1.5毫米长,直径约为0.02毫米。
它们的身体呈细长的圆柱形,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环形肌肉,可以使它们在松树内部自由移动。
松材线虫的生活方式是寄生在松树内部,它们会钻入松树的树皮下面,利用松树的木质部分为食物。
它们的口器非常锐利,可以轻松地穿透松树的细胞壁,吸取松树的汁液。
第三,松材线虫的繁殖方式是雌雄异体,即有雌性和雄性之分。
雌性松材线虫会在松树内部挖掘出一个小洞,然后产下许多卵,每个卵都可以孵化成一只幼虫。
幼虫会在松树内部生长发育,成为成年线虫后再进行繁殖。
松材线虫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它们会破坏松树的木质部分,导致松树失去生命力,最终死亡。
松材线虫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松木或松树枝的运输,因此在木材运输和贸易中需要加强检疫和防控措施,以避免松材线虫的传播。
松材线虫是一种小巧但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它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体型小巧、寄生在松树内部、雌雄异体繁殖和危害性大等方面。
对于松材线虫的防控,需要加强检疫和防控措施,以保护松树的生长
和发展。
松材线虫形态特征
一、引言
松材线虫是一种极为危害的植物寄生虫,其寄生在松树内部,导致松树死亡。
因此,对于松材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防治和控制该虫害。
二、外形特征
1.大小:成虫体长约1毫米左右。
2.形态:身体呈圆柱状,前端略尖;头部呈锥形,具有三个唇板和六个口板;尾端钝圆。
3.颜色:成虫身体呈淡黄色至棕色。
4.触角:成虫具有四对触角,其中第一对最长且弯曲。
5.眼睛:成虫具有两个黑色眼点。
三、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口器为针状咀嚼式,口板上有齿片。
食管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为贮藏食物的膨大区域,中段为腺体分泌区域,后段为肌肉腺分
泌区域。
2.生殖系统:雌性成虫卵巢发达,卵巢内可见多个卵泡。
雄性成虫生殖器官由睾丸、精囊和前列腺组成。
3.神经系统:松材线虫具有神经环,由前端的三对神经节和尾端的一对神经节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连接着虫体的各个部位。
四、寄生方式
松材线虫以卵产生,幼虫孵化后通过口器钻入松树内部,寄生在导管内。
幼虫在导管内不断摄取木质素和其他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有害
物质,导致松树死亡。
五、结论
通过对松材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寄生方式和
危害程度。
这对于防治和控制该虫害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21期 植物保护 俄罗斯落叶松原木中拟松材线虫的鉴定 郑炜顾建锋 (浙江省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宁波315012)
摘要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在1份来自俄罗斯的落叶松原木中截获一种伞滑刃线虫,经形态学观察、测量,PCR—RFLP 图谱比对。鉴定为欧洲型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mucronatusMamiya et a1.,1979)。从原木中截获的线虫特别细长(雌虫和雄虫a值分别为 53和57).且交合刺较小(长约181 ̄m)。经灰葡萄孢培养后,其形态特征与相关描述一致。这表明寄主和环境等因素对线虫的形态特征有较 大影响,应在一致的培养环境下进行形态观察和描述,PCR—RFLP方法是伞滑刃属线虫鉴定有效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 落叶松:拟松材线虫;鉴定;PCR—RFLP;俄罗斯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在对宁波某公司从 俄罗斯进境的落叶松原木实施检疫时,分离到一种伞滑刃 属线虫,经形态学观察、测量,以及PCR-RFLP方法确认, 鉴定为欧洲型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6Yo ̄atu¥)。拟松 材线虫是进境木质包装检疫中常见的线虫,但该批线虫虫 体特别细长,雄虫的交合刺特别小,与常见的拟松材线虫有 明显差异。其ITS—RFLP图谱与欧洲型拟松材线虫一致,并 且经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培养后虫体形态发生明显变 化,与常见拟松材线虫一致。现将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采集 选取有蓝变状的原木,用锯子将其锯成小段,编号后用 塑料袋密封.带回实验室检测。 1.2线虫分离、培养、形态鉴定 1.2.1线虫分离。采用改良漏斗法进行线虫分离。将木样劈 成长100mm、宽10mm左右的薄片,置于漏斗中,加入适量 水(以淹没薄片为宜),25 ̄(2恒温培养24h后,用表面皿接取 5 ̄10mL线虫分离液。镜检。 1.2.2线虫纯培养。将30余条线虫挑入无菌蒸馏水中漂洗 3次。移入长满灰葡萄孢的PDA培养基中。10d后,繁殖获 得大量的线虫。 1.2.3永久玻片制作。65 ̄(2恒温水浴杀死线虫后,将线虫液 移至装有200・ 的FA 4:1溶液(福尔马林10%,冰醋酸1%。 甘油2%)的5001 ̄L小管,打开盖子,室温下自然挥发3~4 周,直到线虫完全脱水。在干净载玻片上加上封片蜡圈.用 挑针加1滴甘油于蜡圈中心,在解剖镜下挑取脱水后的目 标线虫于甘油中。使线虫沉于中心位置。在蜡圈上放置盖玻 片,转移至控温电热平板上,保持65 ̄(2使蜡完全融化,自然 冷却后用透明指甲油加封1次。 1.2.4线虫种类鉴定。用Zeiss Axioskop 40显微镜和Leica DFC 320数码相机对线虫的整体形态和内部特征进行观 察、摄影,并用DeMan公式法进行形态特征测计。根据形 态特征和测计结果,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线虫种类进行鉴 定。 1.3 PCR—RFLP研究 1.3.1线虫DNA提取。挑取1 ̄5条线虫放入预先加有20[ ̄L 收稿日期2007—09—12 ddH20的离心管中,-70 ̄(2冷冻过夜,室温融化后加入2 10倍PCR缓冲液和2 L蛋白酶K(1mg/mL),混合并简单 离心。然后55 ̄(2保温2h、95 ̄(2保温30rain。制备的DNA直接 用于PCR扩增反应。 1.3.2 PCR扩增。将上述反应的产物(DNA模板)2 L加入 到PCR管中,加入相关试剂建立25 |L的反应体系:1×PCR Buffer;2.0mM MgCl ̄,0.1rn.M dNTP,0.61a,m上游引物(5’一 CGTAACAAGGTAGCTGTAG-3’),0.61a,m下游引物(5’_ TTTCACTCGCCGTTACTAAGG-3’),2U Taq酶。放入 PCR仪中,扩增反应程序为94 ̄C4min,94oC 40s,52oC lmin, 72oC 1.5min。36个循环,72 ̄(2延伸8min。 1.3.3 电泳检测PCR目的产物的质量。使用1%的琼脂糖 凝胶电泳,上样量5 L,Marker为5 L。稳定电压10V/cm, 电泳30rain。电泳结束后用EB染色10rain。在紫外灯下观察 凝胶,以电泳条带的亮度确定PCR产物的浓度和纯度,目 的片断大小应该为lkb左右。 1.3.4 PCR产物酶切。分别用Rsa I、HaeIll、Msp I、Hinf I 和 u I等5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了酶切。向 200[ ̄L的PCR管中加入0.5 L限制性内切酶、1.0 Buffer、2.5 L去离子水、6 PCR产物,放人pCR仪中, 37 ̄C条件下保温3ho然后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marker为 100bpDNAladder,其他同上。凝胶成像。获得线虫的ITS— RFLP指纹图谱。 2结果与分析 2.1。分类地位 从俄罗斯落叶松中截获的线虫鉴定为拟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Mamiya et a1.,1979),隶属滑刃目 (Aphelenchida)、滑刃总科(Aphelenchoidoidea)、寄生滑刃科(Par- asitaphrlenchida)、伞滑刃属(Bursaphelenchus)。 2.2测量值 具体测量值如表1所示。 2.3形态描述 (1)雌虫。从原木中分离到的线虫虫体细长(a=53),热 杀死后向腹面弯曲;头部高,缢缩显著;口针纤细。基部稍膨 大;中食道球发达,卵圆形,食道腺长叶状从背面覆盖肠,长 约4倍体宽;排泄孔位于中食道球水平;阴门位于虫体中后 部,阴门前唇向后延伸形成一明显的阴门盖,肛阴距长约
景观农业J I NG GU A N N O N GYE林业植保松材线虫病的分布、危害及防治技术阳旭初(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城步 422500)摘 要 松材线虫病是目前广泛存在于松树内部的一种疾病,这种病能够引起大面积的松树死亡,已被列为世界性疾病。
如果不对该病情加以控制,任其发展将会对松树林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会严重影响我国林木业的发展。
基于此,对松材线虫病的分布、危害症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与帮助,为促进我国林业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发生原因;危害症状随着我国林业保护措施的大力推进,在松木林保护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松材线虫病的防治问题。
松材线虫病主要是由松材线虫在松树内部所造成的严重性病害,重点出现在黄松、马尾松、黄山松等松属植物中。
从相应参考资料中可知,松材线虫病所造成的经济性损失较大,且此种病害多从一般林区向重点林区扩散,严重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
1 松材线虫病来源以及分布松材线虫病难以根治,且蔓延速度快,难以有效控制灾情。
松材线虫起源于美国,现阶段在很多国家都有分布,我国经常出现严重的松材线虫灾情,目前我国在研究这一病害上投入了很多资金及人力[1]。
松材线虫寄生的主要目标是松树,松树环境适宜松树线虫发育及繁殖,松材线虫不断繁殖进而产生松材线虫病,造成松树大量死亡。
2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及其原因2.1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症状 松材线虫对松材的危害极大,松材线虫在松材上的时间不同,表现的危害症状也不同,危害症状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病害前期,该阶段在松材表面并不会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症状,树木叶片颜色未发生变化,但细看会发现许多嫩枝上出现被松褐天牛啃食的痕迹,该阶段松树内部的树脂分泌已开始减少。
第二阶段,病害中期,该阶段松材面会出现明显变化,树叶颜色开始由绿色变成黄色,且失去光泽,细看会发现,松树嫩枝上除了前期被啃食的痕迹外,还发现部分松褐天牛的产卵痕迹,此阶段松树内部的树脂分泌更少或已经停止分泌。
根据上述形态观察和测量,初步鉴定为草莓滑刃线虫,并经浙江大学郑经武教授复核确认。
3 讨论草莓滑刃线虫是一种叶和芽寄生线虫,可引起草莓春矮病(Spring Dwarf Disease ),还可侵染蕨类、百合科等47个科250多种植物。
该线虫危害草莓时,在草莓芽和叶片表面取食,造成植株发育不良,叶片发红或叶片卷曲皱缩,芽和花畸形,影响产量。
危害百合引起百合黑死病,线虫侵染导致叶片从茎基部自下而上枯死。
幼嫩梢被侵染时,线虫在生长点取食,使新梢矮缩、扭曲,不能开花。
滑刃属线虫主要特征如下:体长014~112mm ,头部通常略缢缩,口针长度10~12μm ;食道前体部圆柱形,中食道球及中食道球瓣发达,后食道腺叶发达、覆盖肠的背面;雌虫阴门位于虫体的60%~75%;后阴子宫囊通常存在并含有精子;尾圆锥形,尾端及尾尖突形态多样。
雄虫尾圆锥形,向腹面弯成钩状;交合刺玫瑰刺形,基顶及基喙通常发达;无交合伞。
Shahina 提出,按尾尖突形状及有无将滑刃属线虫分为4组:11尾简单,无尾尖突;21尾具1~2个尾尖突;31尾尖突四叉或星形;41尾尖突为其他形状。
草莓滑刃线虫被分在第2组,具有1个尾尖突。
而其他文献一般称草莓滑刃线虫尾为钝穗状或钝钉状,无任何附属物。
此次观察到的草莓滑刃线虫雌虫和雄虫均有一尾尖突。
致谢 承蒙浙江大学郑经武教授复核鉴定草莓滑刃线虫标本并提供资料,特此感谢!参考文献1 谢辉编著1植物线虫分类学1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 刘维志主编1植物病原线虫学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 Shaniha F 1A Diagnostic C ompendium of The G enus A phelen 2choides Fischer ,1894W ith S ome New Records of The groupFrom Pakistan 1Pak 1J 1Nematol ,1996,14(1):1~32区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生化及分子鉴别方法Ξ蒋立琴 郑经武ΞΞ(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保护系,杭州310029)摘要 本文从蛋白质、激素、脂类及核酸等不同的角度,概述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一些生化和分子鉴别方法及其优缺点。
其中以DNA 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如对rDNA 中ITS 区的PCR -RFL P 等)系目前较稳定可靠的鉴别方法;而以蛋白质为基础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对于正确、快速地鉴别两种线虫也有极大的潜力。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拟松材线虫 诊断方法—78—ΞΞ联系作者收稿日期:2002-09-1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0267)和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02C34003)资助 松材线虫[B ursaphlenchus xylophil us(Steiner &Buhrer ,1934)Nickle ,1970]是特大林业病害———松树萎蔫病的病原物。
我国外来的松材线虫主要是来自进口木质包装材料。
目前,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多次截获到该线虫,但与松材线虫相似的拟松材线虫(B.m ucronat us )也常被检测到,而拟松材线虫对松科植物的致病力非常弱甚至近乎不致病,又常常在一些其它原因致死的松树中分离到,因此从检疫的角度,能否正确区分两种线虫就非常重要。
在日本,Mamiya 等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采用尾部的尾尖突来区分这两种线虫[1],这也是目前两种线虫鉴别中的主要形态学依据。
由于北美的松材线虫有些群体中的雌虫尾部也有尾尖突,因此从形态上要将两者正确区分开来对一些非专业从事植物线虫分类的人员是非常困难的。
除了形态学鉴定外,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技术和方法对正确区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提供了一些重要的途径。
本文概述了相关的一些研究进展。
1 蛋白质111 酶学胡凯基等(1994)[2]对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不同株系进行多种酶电泳的研究发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是唯一可区分两种线虫的酶。
该酶具有种内均一性和种间特异性,有相当的稳定性,可用于初步确定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生化鉴定。
K ojima 等(1994)[3]对松材线虫的分泌物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分泌的纤维素酶的谱带类型与拟松材线虫的纤维素酶的不同,而且松材线虫分泌的纤维素酶还具有分解结晶纤维素的能力。
蒋丽雅等(1994)[4]通过对松材线虫虫体提取液和分泌液中的致病物纤维素酶的生化检测,确定了纤维素酶扩散法为其简单而灵敏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出拟松材线虫虫体提取液和分泌液中几乎没有纤维素酶,而松材线虫则有。
故用此法对纤维素酶的测定也可将两者区分开来。
这与K ojima 的结果似乎有点不同,这可能与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有关。
Noel G.R.(1998)[5]利用酯酶同工酶正确区分了大豆孢囊线虫不同分离物。
Evans (1971)[6]用酯酶也正确区分了两类密切相关的茎线虫———甘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 ructor )和蘑菇茎线虫(D.m ycelioph 2ague )。
这方面最成功的要属酯酶在4种常见的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Meloi dog 2yne i ncognita ),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 )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 )的种甚至小种的鉴定和鉴别上,目前在鉴定和鉴别上述4种常见根结线虫的种和小种时,还常常应用该方法[7]。
De Guiran 等(1985)[8]用来自日本的松材线虫及拟松材线虫各一株系和来自法国的线虫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个线虫株系有简单的同功酶和苹果酸脱氢酶谱,并可以之相互区别。
但胡凯基等[2]对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酯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酯酶的稳定性并不好,同一株系在不同菌上培养后也有变化。
这可能与酶本身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如培养线虫的条件(湿度和温度等)、提取过程及提取物的贮藏条件、分析方法及线虫本身即线虫的各发育阶段或在某一阶段线虫的生理状况的影响有关。
因此,酶虽然在密切相关的种类间保持着高度保守性,但由于上述因素,利用电泳分析线虫蛋白易导致结果的不稳定性。
因而采用该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尽量用线虫相同的发育阶段,以便减少误差。
112 血清学方法利用血清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其所需蛋白量少,测定结果也不会受到线虫的生理状态如卵的滞育的影响,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
该技术在根结线虫和孢囊—88—类线虫方面探索较早、应用也较多、技术也相应比较成熟,这与易从这两类线虫中分离各个发育阶段的线虫有关。
在松材线虫及近似种的鉴别上也有报道。
11211 多克隆抗体技术Lawler C.等(1993)[9]研究结果表明: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多克隆抗体可用Western杂交将两者区分开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却不易将两者区分开,这说明虽然EL ISA的敏感度高,但种间区分度并不好,这跟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差有关。
但免疫后获得的多克隆抗体的带型表明:日本和美国的松材线虫分离物与加拿大分离物比起来其亲缘关系更近。
11212 单克隆抗体技术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好,而且不易发生交叉反应。
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一些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的鉴定中已有成功先例,如Arjen Schots 等[10]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区分出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和马铃薯白线虫(G.palli da),其他如大豆孢囊线虫(Het2 erodera glyci nes)和南方根结线虫(M.i ncog2 nita)也有过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
作为一种快速、准确且灵敏的检测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在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种的鉴别上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目前我们所在的实验室正在进行此方面的研究。
2 激素Riga(1992)[11]研究表明,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产生的性外激素具有种特异性,即松材线虫或拟松材线虫只有各自的雌虫才能吸引各自相应的雄虫,这是各自雌虫释放性外激素引起的反应。
因此可利用测定性外激素来区分两者。
另外,可针对其性外激素作进一步的分析,比如成分、性状,是否借此可对两者进行区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 脂类Krusberg等(1973)[12]报道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成熟雌虫和卵的脂肪酸性质相同,但是两种线虫中某种脂肪酸的含量不同,因此可以以此来区分两种线虫。
目前尚未见有用脂类来区分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报道,在这方面是否可行,也可进行一番尝试。
4 核酸随着近几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DNA为基础的诊断,在线虫分类鉴定中的作用也与日俱增,在许多植物线虫类群中已建立了较成熟的分子诊断系统[13]。
早期研究曾有通过制备特异性DNA探针及杂交技术来区分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另外利用DNA指纹技术,像RFL P(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就是利用靶DNA经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片段的数量差异及不同迁移率来区分线虫[14],但是这些早期的研究是以线虫基因组DNA为靶DNA,故利用限制性酶切和DNA探针杂交的方法需要较大量的线虫样品,操作复杂,而且可能要接触同位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RAPD技术是在PCR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也可用来鉴定两种线虫[15],但由于所用为单一引物,序列短,稳定性不好,近年来也较少被采用。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PCR—RFL P对rDNA中ITS区的测定与分析[16];张立海等[17]尝试了用PCR—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对rDNA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在rDNA中的ITS1区存在着碱基差异性———30~40bp,而PCR—SSCP 检测DNA的碱基为400bp左右,因此这种差异可大幅度改变单链DNA的构象及迁移率,从而使之被检出,将两种线虫区分开来;此外,根据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两种间一些特异性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引物来进行特异性的扩增也可以达到鉴别两种线虫的目的[18]。
—98—综上所述,应用各种生化技术和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助于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鉴别。
利用生化技术为依据的鉴定方法时,要注意采用的样品具相对稳定性,对环境影响不敏感,而且与其它特征建立的分类系统相关。
在这些生化技术和分子鉴别方法中,尤其是以蛋白质为基础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及以DNA 为基础的PCR 技术对两种线虫的鉴定和鉴别更是有着广泛的前途。
同时挖掘其他的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将各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对松材线虫———这一国际的植物检疫对象的快速、准确的鉴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Mamiya Y ,Enda N.B ursaphelenchus m ucronat us n.sp.(Nematoda :Aphelenchoididae )from pine wood and its bi 2ology and pathogenicity to pine trees.Nematologica ,1979,25:353~3612 杨宝君等合编.中国松树线虫病的流行与治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55~583 K ojima K ,Kamijyo A ,Masumori M ,et al.Cellulase activi 2ties of pine -wood nematode isolates with different viru 2lences.J Jpn For Soc ,1994,76:258~2624 杨宝君等合编.中国松树线虫病的流行与治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60~615 Noel G R ,Liu Z L.Esterase Allozymes of Soybean cystNematode ,Heterodera glyci nes ,from 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nematology ,1998,30(4):468~4766 Evans A A F.Taxonomic value of gel electrophoresis ofproteins from mycophagous and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Int.J.Biochem ,1971,2:72~797 Sasser J N ,Carter.An Advanced Treatise on Meloidogynevolumel :Biology and Control North Carolina.North Car 2olina State University Graphics ,1985,135~1408 De G uiran G et al.Preliminary attempts to differentiatepine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by enzyme electrophoresis.Revue de Nematoloie ,1985,8:88~899 Lawler C ,Joyce P ,Harmey M A et al.Immunological dif 2ferentiation between B ursaphelenchus xylophil us and B.m ucronat us .Nematologica ,1993,39:536~54610 Schots A ,G ommers F J ,Bakker J et al.Serological differ 2entiation of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 species with poly 2clonal and monoclonal Antibodies.Journal of Nematology ,1990,22(1):16~2311 Riga E ,Webster J e of sex pheromones in the taxo 2nomic differentiation of B ursaphelenchus spp.(Nemato 2da )pathogens of pine trees.Nematologica ,1992,38:133~14512 Krusberg L R ,Hussey R S ,Fletcher C L.Lipid and fat 2ty acid composition of females and eggs of Meloi dogynei ncognita and p.biochem.physiol.1973,45B :335~34113 郑经武,李德葆.植物线虫分子分类及鉴定研究新进展.植物病理学报,1998,28(1):1~414 Bolla R I ,Weaver C.G enomic differences among patho 2types of B ursaphelenchus xylophil us.J Nematol.1988,20:309~31615 郑经武,许建平,吴玉良等.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种间及种下群体的RAPD 指纹分析1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24(6):597~60116 Iwahori H ,Tsuda K ,Karzaki N ,et al.PCR -RFL P andsequencing analysis of ribosomal DNA of B ursaphe 2lenchus nematodes related to Pine Wilt Disease.Fundam.appl.Nematol ,1998,21(6):655~66617 张立海,廖金铃,冯志新.松材线虫rDNA 的测序和PCR -SSCP 分析.植物病理学报,2001,31(1):84~8918 许建平,郑经武,王建伟等.松材线虫的PCR 快速诊断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24(2):133~134黄埔口岸截获黄纹曲虎天牛和青杨脊虎天牛2001年5月,黄埔检验给疫局在检疫一批法国进口榉木板材时,截获到两种天牛成虫,鉴定并经专家复核为青杨脊虎天牛Xylot rexchus rusticus Linnaeus 和黄纹曲虎天牛Cyrtoclyt us capra (G erm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