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余入选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余入选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新余入选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号:1206011006 姓名:傅雅萍

班级:12级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综合)1班

有幸曾于2013年11月15日在南昌八一广场观看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展示,实属精彩,也大为之惊叹。原来江西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东西,以前见识比较少,根本不曾听说,就连新余的夏布,双狮舞也未曾听闻,真是愧为当地人。所以由发觉得举行此类活动意义非凡,既让大家丰富知识,又开阔眼界,同时也呼吁大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湮没而无人继承。

新余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3个项目分别是是:神牛洞传说、洪阳洞传说、新余民间谚语、姚圩吹打乐、周家威风锣鼓、界水狮舞、新余花鼓戏、水北米粉制作技艺、水北豆腐制作技艺、辛记豆腐乳手工制作、操场花灯制作技艺、杨桥婚嫁习俗、“肃”字迎亲婚俗。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8项如下所示:毛衣女下凡传说,花鼓戏,凤凰舞,双狮舞,观巢推车灯,分宜双林夏布,分宜洋江赛龙舟,分宜凤凰唢呐。

一.毛衣女下凡传说

中国毛衣女故事的最早记录,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而在敦煌石室中收藏的唐代句道兴《搜神记》中,有一篇《田昆仑》,是毛衣女故事比较发展的形态(罗振玉《敦煌零拾》七),除了和干宝《搜神记》相同的情节外,又讲述了毛衣女后代的种种活动。大概情节讲诉豫章新喻县有个青年,看见田里有六、七个年轻的女子,他不知道她们是鸟变的。于是匍匐前去,拿到她们中间一个女子的毛衣,藏了起来。等他走到跟前时,别的姑娘都变成鸟飞走了,只有这个姑娘不能飞走。这个青年就把她带回去作了妻子。后来,毛衣女生了三个女儿。一次,她让女儿问爸爸,才知道毛衣放在稻堆下面,她穿起来就飞走了。不久,毛衣女把女儿也接走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七仙女沐浴等故事皆从此演变,所以新余还有一个名胜景地仙女湖,2012暑假中央一台热播的电视剧《仙女湖》即是在新余仙女湖拍摄的,也是据毛衣女下凡传说为剧本改编的电视剧,这是多少新余人民的骄傲啊!

二.新余花鼓戏

清康熙年间,“花鼓灯”随赣南和闽西的移民传入湘中一带,同治至光绪年间,与新余灯彩及传之当地的江浙小曲相合,演变为新余花鼓戏。

新余花鼓戏音乐以小调杂调为主,骨干音是6、1、2,作为大调的本调(骨干音5、1、2)的介入,剧种音乐有了发展。新余民间花鼓班所唱曲调有“哀音调”、“十调扫坟”、“十杯酒”、“补背褡”、“三伢子锄棉花调”、“卖布调”、“盘广货调”等二百余首。主调为“哀音调”(即新余调),有单曲,也有多曲联唱形式,腔体较原始,字多腔少的曲目较多,音乐伴奏单调无华,不用锣鼓,只有上下两把胡琴,正弦与汉弦结合,其调不喧,演唱效果柔美多情。

新余有个花鼓山,总觉得这其间应该有联系,由于对这一方面也不是很了解。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或是满大寿总是能看到戏班子在乡村的祠堂或找一空旷地方搭台演出。然后附近的乡村凡喜欢看戏的都聚集于此,还得自己搬凳子

抢座位,老人对戏曲甚是喜欢,小孩子更是不亦乐乎,虽说听不懂什么,但我那时跟着奶奶还是看了挺多戏的,但都不知道是哪种戏曲类,要说最喜欢看的环节就是小丑那一阶段,每次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而今这几年就再没看过戏曲。

三.凤凰舞

凤凰舞起源于明朝宫廷御花园,相传明朝宫廷御花园草木繁茂,百花争艳,牡丹怒放。一日夏夜,皓月当空,一对凤凰飞临御园,见牡丹盛开,娇艳欲滴,便悄悄潜入园中,戏耍牡丹。它们时而栖于花枝,窃窃私语,时而点头翘尾,相互追逐;时而戏耍牡丹,轻吻花蕾:时而上下翻飞,竞相展妍。凤凰戏牡之情景被偶尔路过的宫女所见,随即报于皇后,皇后好奇,随宫女悄悄来到御园,见凤凰戏牡景致,情不自禁失声叫绝,凤凰被惊,齐鸣展翅,飞离御园。皇后触景生情,即命宫中艺人将其所见情景编成舞蹈,并要求精心制作凤凰道具,严格训练舞凤艺人,配以优雅的音乐,采用民乐演奏。吉祥喜庆的宫廷灯舞《凤凰戏牡》就此诞生了。

明崇祯年间,《凤凰戏牡》传入万家,经过祖辈老艺人的不断加工演变改进,发展成如今龙凤呈祥的龙凤灯舞,但灯舞的主角仍为凤凰。但是由于道具凤凰制作工艺精美繁复,据介绍,仅制作凤冠,一人就需要四五天时间,而凤体则要一个月左右,一只“凤凰”花费约6000元。《凤凰戏牡》表演需要近50人,表演难度大且道具制作成本较高,自1986年收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后至今,极少表演过,濒临失传。2009年,在市文化部门鼓励下,《凤凰戏牡》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今年7月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凤凰戏社》传人万水生已开始将灯舞的道具制作和表演技艺传授给儿子万建。万水生表示,他准备自己组建龙套队伍,在村里辟出广场,保证《凤凰戏牡》表演队伍和场地,让《凤凰戏牡》这一古老的民间灯舞重放光彩。所以说地方特色优秀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竞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并不仅仅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乐趣增多,更是为了好好传承这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双狮舞

双狮舞,也叫双师吐球,狮子舞、狮子灯、章家狮。相传北宋年间,这个村子出了一个大官,他将狮子舞引进老家,经过族人的改造和创新,章家村的狮子舞练就了双狮吐珠等一系列的绝活。后章姓人家于清朝雍正年间迁入下枥村走向鼎盛,从此在下枥村代代相传。每逢花灯庙会,总少不了双狮舞的身影。双狮舞是由黄雄、绿雌一对狮子组成,每只狮子由两人藏身于内进行表演。主要通过双狮在翻滚跳跃、腾挪辗转之间的亲昵动作,叙述一雄一雌两只狮子由发现灵珠下山,进而相爱最后相携回山的美好爱情故事,表演风趣幽默,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

而这一文化也差点失传,在战争年代,双狮也被战火毁坏。在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时,村民们自发地重扎双狮,章桂德老人和乡亲们走上街头,用精彩的狮子舞表达心中对祖国的祝福。但好景不长,随着文革和十年内乱的到来,双狮舞被当做牛鬼蛇神而毁掉。直到1986年,在政府的倡导下,失传多年的狮子舞重新被发掘出来,并参加了当年的渝水区民间文化艺术汇演。同时,章桂德也将双狮舞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和侄子。然而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